康波周期

康波周期

經濟學術語
康波周期,是1926年俄國經濟學家康德拉季耶夫發現并提出的一個經濟學概念,他發現發達商品經濟中存在的一個為期50~60年的經濟周期。
  • 中文名:康波周期
  • 外文名:K-waves
  • 别名:Kondratiev Wave
  • 表達式:
  • 提出者:
  • 适用領域:
  • 發現者:康德拉季耶夫

基本概念

康波周期,是1926年俄國經濟學家康德拉季耶夫,發現發達商品經濟中存在的一個為期50~60年的經濟周期。在這個周期裡,前15年是衰退期;接着20年是大量再投資期,新技術不斷采用,經濟快速發展;後10年是過度建設期;過度建設的結果是5~10年的混亂期,從而導緻下一次大衰退。

理論背景

康波的早期研究是在19世紀末,俄國人帕爾烏斯已經發現了經濟增長中的大體50-60年的長期波動,1913年,荷蘭經濟學家範·蓋爾德林提出經濟發展中的大循環,其周期是60年。1919-1922年,蘇聯經濟學家康德拉季耶夫提出了長波假設,發表在《戰時和戰後時期的世界經濟和經濟波動》一書中。

1924年-1925年他發表了題為《經濟生活中的長周期》一文,奠定了康波研究的理論基礎。從那時起到二戰,是康波研究的活躍期,主要研究重點是統計證明和康波原因的定性分析。而在其後的30年内,康波研究一直沉寂,想來,那是第四波康波的繁榮階段。1970年代之後,康波的研究再度活躍,而彼時對康波的研究,肯定是源于第四波康波進入了衰退和蕭條階段,1970年代之後的康波研究除了歐美的經濟學家弗雷斯特、曼德爾、羅斯托之外,日本在這方面異軍突起,最有成就的是筱原三代平。

主要内涵

美國的伊斯伯爾丁對康波做了簡單而又深刻的描述,這也基本上符合我們對康波的認識:

1、每一個康波是指一個相當長時期的總的價格的上升或總的價格的下降。

2、價格的長期波動不是自己産生的,而康德拉季耶夫認為這是資本主義體系本質的結果;

3、每一個康波又嵌套着幾個庫茲涅茨周期和幾個朱格拉周期。

康波的研究最初就是一種統計現象研究,支持長波假設的最有力的經驗型證據來自價格序列。支持性的證據還可以在長期利率的運動、世界能源生産和創新中發現。有限的證據可以在工業生産、失業和投資中見到。所以,康波的根本問題還是世界資源品價格的長期波動問題,資源品價格又包括商品屬性和金融屬性兩個方面。而這一點也決定了康波就是國際宏觀對沖的根本理論。

為什麼價格會呈現50-60年的周期波動,目前還是認為這是資本主義自身運動的結果,但到底是什麼力量推動了資本主義的長期周期運動,依然沒有統一的觀點。關于康波根本推動力的理論,目前看有以下幾種:1、創新說,即把長波歸因于技術革命;2、貨币說,即在金本位下由于黃金産量的變動帶來貨币量變化,從而帶來價格變動;3、新的國家進入世界體系,包含戰争革命等因素;4、初級産品及能源的供給限制。在康波推動力的研究中,熊彼特顯然是最深遠的,他提出了三周期嵌套模式,并且提出了創新導緻康波的理論。

對康波中的價格現象認識最為深刻的當屬羅斯托,當然最終在判斷第五波康波的時候他也犯了錯誤。羅斯托用價格運動來解釋康波,他認為形成長期波動的基本原因在于糧食和初級産品的相對豐裕和匮乏。他認為三種力量即增長的領先部門,糧食與原材料的價格,國際和國内人口遷移是研究康波的關鍵。這一認識的分支是太陽黑子學說,因為太陽黑子的變化導緻了氣候的變化,從而導緻初級産品價格波動,現在看來,這個分支對研究農業和石油的價格波動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