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連安

常連安

相聲演員
常連安先生是老一輩相聲演員。他生于1899年,卒于1966年,原籍北京,滿族正白旗人。[1]原名常安,藝名小鑫奎。其說相聲活路較寬,捧逗皆能,尤其擅長說單口相聲和唱太平歌詞。他和長子常寶堃、次子常寶霖、三子常寶霆、四子常寶華、五子常寶慶、六子常寶豐及其孫常貴田(常寶堃之子)等都說相聲,人稱“常氏相聲世家”。
    中文名:常連安 外文名: 别名:常安 民族:滿 出生地: 身高: 體重: 畢業院校: 職業:演員 經紀公司: 代表作品: 主要成就: 籍貫:北京 性别:男 出生年月:1899年

人物生平

常連安七歲喪父,八歲時曾赴東北,在那裡學京劇,唱黑頭,兼演老生,藝名小鑫奎。

十四歲進北京富連成班學京劇老生三年,與馬連良、于連泉等同科,蕭長華在其本名常安中加一連安,取藝名常連安。後因嗓子“倒倉”(青春發育期嗓音變低啞)無法唱戲回家。

十九歲學變戲法,曾到張家口賣藝,在張家口,長子出生,因當地出蘑菇,取名小蘑菇。

民國十二年(1923)張家口鬧水災,賣藝收入微薄,便攜妻兒到天津,在三不管搭變戲法的萬傻子(萬子信之父)班,于明地演出相聲。小蘑菇拜相聲名家張壽臣為師,取名常寶堃。

民國二十二年常連安被張壽臣代收為師弟,正式改行說相聲。小蘑菇出師後,與常連安合說相聲,子逗父捧。

民國二十四年起小蘑菇改由趙佩茹捧哏後,常連安便改為給二兒子二蘑菇常寶霖捧哏。父子們的相聲在天津、北京演出和由電台播放,名聲很大。

民國二十七年,常連安在北京西單商場創辦了啟明茶社(其班社名為長春社),開始時白天是相聲大會,晚上是雜耍,後日夜以相聲大會形式演出。演員陣容強大,參加過啟明茶社演出的曲藝名家有張壽臣、侯一塵、趙霭如、劉德智、于俊波、華子元、吉坪三、郭榮啟、劉寶瑞、張傑堯、常寶堃、常寶霖、趙佩如、孫玉奎、荷花女、白金福、王長友、王世臣、羅榮壽等。每到茶社紀念日,還特演大型化裝相聲《福壽全》。該社還排演過《法門寺》、《連環套》等滑稽劇目。

常連安說相聲活路較寬,捧逗皆能,尤其擅長說單口相聲和唱太平歌詞。他與二蘑菇合說的相聲及他唱的太平歌詞,曾長時間在北京的電台播放,家喻戶曉。他和長子常寶堃、次子常寶霖、三子常寶霆、四子常寶華、五子常寶慶、六子常寶豐及其孫常貴田(常寶堃之子)等都說相聲,代有傳人,人稱“常氏相聲世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1年常連安任天津市曲藝工作團團長,繼續緻力于相聲的創作和表演。

從藝經曆

1909年随師去東北搭班,備嘗艱辛。轉年,又從吉林至海參威獻藝,連演三月,末打開局面。朱因負債過重,将小鑫奎轉賣給一個姓丁的京劇藝人以“童伶花臉賽金鐘”為号召,在東北各地搭班。

十三歲時,一場大病幾乎使他喪生。

十五歲時他幸遇良知攜帶返京,帶藝加入“富連成”京劇科班,葉春善先生安排他入二科,蕭長華先生為其定名連安,與馬連良、于連泉(小翠花)同科學藝,曾在開明、華樂園、三慶等劇場短期演出。

十八歲出科後因“倒嗆”,高腔唱不上去,遂改教戲,曾協助吳鐵庵排練老生劇目,并向民間藝人學會了戲法和十不閑、蓮花落等。脫離吳家後,較長期在綏遠、包頭、張家口、宣化一帶“撂地”變戲法和唱太平歌詞。娶妻後雙宿雙飛,過着跑碼頭的流浪生活。

二十四歲喜得長子,暫時定居張垣。此時,他結識了辛文利等人,他們聯合演出,在一起切磋技藝,後結拜為義兄弟。他們是大哥:辛文利,變戲法,撂地時的“穴頭”;二哥肇錫賢,變戲法,聯系演出,著名相聲演員趙佩如之父;三哥焦少海,相聲前輩焦德海之子,趙佩如之師;四弟常連安;五弟陳榮啟原說相聲,三十歲後改說評書。故此,同行們都習慣地稱常連安為“四叔”,其實他在常家并非行四。

1963年春,常連安随天津市曲藝團南下演出,因勞緻疾。

1964年常連安不顧肝病折磨,以堅強的毅力堅持從事藝術工作,1966年不幸病逝。

培養兒子

常連安的長子乳名柱子,四歲時就随父撂地,因天真活潑,被當地人戲稱為“小蘑菇”,不久就叫響了。初時隻是為父親站場子,逐漸地學會打鑼、翻跟頭、拿大頂、滾毛等技巧和問答逗笑,烘托演出,造成火熾氣氛。

六歲後又随父母走遍北京、天津、濟南、沈陽等大城市,每到一處打場子“撂地”,均得到當地群衆的支持幫助,遇有幹擾和勒索時,總是有一些好心的“叔叔大爺們”出來排難解紛,慷慨資助。這時小蘑菇出息得更加伶俐可愛,常連安教會了他不少的“戲法哏”(也就是小段相聲),如《蛤蟆鼓兒》、《小擡杠》、《算人口》、《家堂令》等,經他演來天然諧趣,為演戲法增添了色彩,也為正式說相聲打下良好的基礎。

“小蘑菇”九歲時,經陳榮啟介紹,在天津正式拜“幽默大師”張壽臣先生為師。當時,張壽臣正和陶湘茹搭夥,在泰康商場歌舞樓為“鼓界大王”劉寶全擔任“倒二”相聲,在同行中享有很高威望。張壽臣很喜愛這個面容清秀、歡眉笑眼的男孩子,就收為授業弟子,親傳技藝。同時代師收常連安為師弟。

不久,張壽臣介紹他們父子到北馬路寶和軒獻藝,由常連安為子捧哏,一炮而響。此後又在侯家後義順、北大關志成信、鳥市聚英、宮銀号天睛、北馬路北海樓、南市燕樂、通海等處擔任中場相聲,最後代替張壽臣、陶湘茹為劉寶全擔任“倒二”。在與金萬昌、常澍田、王佩臣、高五姑、陳士和等前輩藝人同台中,受益殊深。此時,常連安為小蘑菇起名常寶堃,張壽臣也為其取名立侗,均末叫開。小蘑菇的藝名卻紅遍三津。特别是在仁昌、青年會電台直播節目後,更是家喻戶曉。

由于小蘑菇成為一代相聲藝人的代稱,所以常連安次子寶霖、三子寶霆、四子寶華就按序以“蘑菇”為名,經過父兄的教海,加之不斷投師訪友,在“娃娃紅”後,逐漸成長為優秀相聲藝人。

相聲陣地

1939年,常連安在北京西城區創建了啟明茶社,邀請京津相聲藝人日夜聯合演出,以“相聲大會”形式出現在小型舞台,較之“撂地”進了一步。常連安身兼業務主持、教師、演員三職,他對參加演出的同行提出三點要求:①要演完整節目,演出時盡量穿長衫;②使活要“歸路兒”(規範之意);③要淨化語言,演出前要在後台認真準備。

這個相聲陣地延續十年之久,不少著名相聲藝人如劉德智、華子元、趙霭如、張壽臣、侯一塵、于俊波、郭榮起、羅榮壽、白全福、王長友、王世臣……都在這裡灑下了辛勤的汗水。一些青年演員如孫玉奎、趙春田、蘇文茂、于連仲、于春藻和常氏弟兄寶霖、寶霆、寶華等,都在這裡得到了鍛煉。

常連安在啟明茶社主持業務的十年,也是常氏相聲蓬勃興起的十年,他在向子傳藝、為子捧哏中,不斷積累,豐富相聲技藝,自身表演能力也不斷提高。他除捧哏外,還能逗哏和說單口相聲。他口齒伶俐,台風潇灑,長于摹拟人物聲音形态,各種“雜學”維妙維肖,不論哪類相聲節目和高難度技巧,他都要親自排練演出。他對相聲《當行論》,進行了較大的加工,其中當行人與賣估衣的老者的對話,就是從生活中發現的。

1951年成立了天津市曲藝工作團,常連安任團長,他精力旺盛地投入工作,除了統籌全團業務,還進一步鑽研單口相聲、太平歌詞,并向弟子高元鈞學唱山東快書,有時還主動擔任報幕。

演出任務

由于常連安業務上是多面手,經常随團下廠和赴外地演出,有時每月要演近百場,他從無怨言,也從不索取額外報酬,隻是把排練演出作為自己應盡的職責。常寶堃赴朝慰問演出犧牲後,他不願涉獵對口相聲,但根據工作需要還是抑制悲痛,為張壽臣、趙佩如捧過哏。

在《黃鶴樓》、《對對子》、《八遍安》、《福壽全》、《婚姻與迷信》、《戀愛漫談》、《财迷回家》中均有精彩表演,他演唱太平歌詞《白猿偷桃》、《雷峰夕照》、《劉伶醉酒》、《抗日英雄贊》等,能在鋪場中即興創作笑料,成為保留節目。更可貴的是,為了豐富曲種,常連安還挖掘了“十不閑”參加1957年第一屆曲藝雜技會演。

六十年代初,他在繁忙的演出中,仍抽暇排練民間戲法,準備了“仙人摘豆”、“九連環”、“羅圈當當”等節目,時常在市内和外地演出。1961年市文化局舉辦魔術會演,他的“手彩”、“罩子”和鋪墊說白,引起了與會者莫大興趣。最能說明常連安思想飛躍的還是改編表演的單口相聲。建國後單口相聲創作一直是薄弱環節,常連安排除一切幹擾,集中精力投入藝術創造。他說單口輕松活潑,口鋒輕俏,神态逼真,動作幅度大,善于和觀衆“搭鈎”,是一種有别于“講述”的“演述”。

他不僅常演傳統節目《賽康節》、《别扭上學》、《山中奇獸》等文哏,還把《山東二黃》、《空城計》、《雜學唱》、《哭笑論》等對口節目改為單口。他還整理了一些“小八棍兒”,如《謝學土》、《君臣鬥》、《山東鬥法》等,還加工演出了新作品《追車》和《大師兄鬧衙門》。

主要作品

有《追車》《空城計》《山東人鬥法》《黃半仙》《山中奇獸》《新舊婚姻》《大鬧縣衙門》《雜談京劇》等

上一篇:姚二嘎

下一篇:閻萌萌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