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爾什維克

布爾什維克

無産階級革命派
布爾什維克是蘇聯共産黨建黨初期黨内一個派别。[1]布爾什維克是Bolshevik的音譯詞, 從此,布爾什維克成為獨立的馬克思主義政黨。黨的名稱仍為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後面加括号标明“布爾什維克”。布爾什維克黨的建立是俄國工人運動史上的重大轉折點,推動了俄國革命運動的發展,它不但對俄國革命曆史的進程而且對後來的整個國際共産主義運動産生了深遠的影響。1917年十月革命勝利後,各國共産黨都以俄共為榜樣,布爾什維克又成為真正的共産黨人同義語。
    中文名: 外文名: 辦公地址: 性質: 行政級别: 中文名稱:布爾什維克 英文名稱:Bolshevik 創始人:列甯 代表人物:列甯,斯大林,李大钊 建立時間:1903年 總部:俄國 國際組織:共産國際 黨派性質:無産階級 主要宗旨:實現共産主義 别名:共産黨

布爾什維克

Bu'ershiweike布爾什維克Bolshevik

俄文больщевик

政黨

布爾什維克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并把它同俄國實際相結合、創造性地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無産階級革命派。從此,布爾什維克成為獨立的馬克思主義政黨。黨的名稱仍為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後面加括号标明“布爾什維克”。1917年十月革命勝利後,各國共産黨都以俄共為榜樣,布爾什維克又成為真正的共産黨人同義語。

曆史發展

俄文Большевик的音譯,意為多數派。1903年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上形成的擁護列甯的多數派政黨組織。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于1898年成立後,尚未制訂出黨章和黨綱,黨的組織也不夠成熟。列甯在“彼得堡工人階級解放鬥争協會”和在國外出版《火星報》的活動為進一步建黨作了理論上和思想上的準備。1903年7月召開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會上就黨綱、黨章問題展開争論。

由于列甯的堅持,黨綱中寫入了無産階級專政的條文。讨論黨章時,在入黨條件問題上出現尖銳分歧。列甯主張凡承認黨綱,在物質上幫助黨并參加黨内某一組織者,皆可成為黨員。以馬爾托夫為首的一些人反對把參加黨的一個組織作為入黨條件。結果大會通過了馬爾托夫的條文。但在選舉黨中央委員會和黨機關報《火星報》編輯部時,擁護列甯的占多數,被稱為布爾什維克。馬爾托夫派占少數,被稱為孟什維克。

因而從1903年以來,布爾什維克成為馬克思主義者的稱号,布爾什維克的理論和策略被稱為布爾什維克主義。從此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内出現兩個對立的政治派别。布爾什維克在列甯的領導下,進一步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無産階級專政學說,進行争取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鬥争。

1912年1月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拉格代表會議(第六次全俄代表會議)上把堅持機會主義立場的孟什維克取消派開除出黨。布爾什維克成為新型的無産階級政黨。1918年3月該黨第七次緊急代表大會根據列甯建議決定改名為“俄國共産黨(布爾什維克)”,簡稱俄共(布);1925年12月該黨第十四次代表大會決定易名為“蘇聯共産黨(布爾什維克)”,簡稱聯共(布);1952年10月在蘇共第十九次代表大會上決定取消雙重名稱,改稱蘇聯共産黨,簡稱蘇共。

在中國的發展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向導》周刊被迫停刊。同年十月,中共中央常委決定在上海重新出版中央機關報《布爾什維克》。《布爾什維克》創刊于一九二七年十月二十四日,最後一期是一九三二年七月一日出版的。一九三三年初,中央機關遷往中央革命根據地,《布爾什維克》也就正式停刊了。《布爾什維克》前後共出版了五十二期。 

《布爾什維克》創刊時,中央常委決定由瞿秋白、羅亦農、鄧中夏、王若飛、鄭超麟五人組成編委會,瞿秋白為主任。經常在《布爾什維克》上發表文章的,有瞿秋白、蔡和森、李立三、謝覺哉等。 

《布爾什維克》為十六開本約三萬字左右,内容比較廣泛,有國内政治、國際狀況、職工運動、農民暴動、中國革命問題、地方通訊等,還辟有寸鐵、讀者之聲等專欄。《布爾什維克》轉載了共産國際的許多重要決議與批示,刊登了黨中央的許多重要文件,宣傳了土地革命和工農武裝暴動的總方針,發表了許多研究和探讨中國革命的理論性文章,批判了取消派等。當然,也不可避免地反映了黨内三次“左”傾的錯誤理論與政策,而且它的基本傾向是“左”傾的,但它仍然是一份有重要參考價值的革命刊物。

與布爾喬亞區别

 由于兩個詞彙的漢譯有相似,此處略作說明:布爾喬亞是法語bourgeois的音譯,意為“資産階級”,布爾什維克就是俄語的“多數派”,多用來指曆史上的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爾什維克)和後來的獨立的布爾什維克黨。

上一篇:狼族

下一篇:柳市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