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曙松

巴曙松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
巴曙松,1969年生,湖北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央國家機關青聯常委,中國宏觀經濟學會副秘書長,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擔任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企業年金資格評審專家、中國證監會基金評議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銀監會考試委員會專家、招商銀行和招商局博士後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等。還曾擔任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主講專家,并在中國科技大學、北京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多所高校任兼職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金融機構風險管理與金融市場監管。[1]
    中文名:巴曙松 外文名: 别名: 民族: 出生地:湖北省武漢市 畢業院校:華中科技大學 職業:博士 代表作品:《中國外彙市場運行研究》、《中國改革與開放的制度效應》 主要成就: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69年

教育背景

1987-1991年,在華中科技大學(原華中理工大學)獲得工學學士學位;1991-1994年,在華中科技大學獲得經濟學碩士學位;1996-1999年,就讀于中央财經大學,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2001年-2003年,在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從事博士後研究。

工作經曆

1994-1998年,在中國銀行總行工作,擔任副處長;

1998-1999年,任中國銀行杭州市分行副行長;

2000-2002年,任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助理總經理;

2002-2003年,任中國證券業協會發展戰略委員會主任;

2003年8月至今,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

2007年4月,借調到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聯絡辦公室經濟部,擔任副部長2009年3月至今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 副所長

2009年至今 中國銀行業協會 首席經濟學家

2009年至今 中國宏觀經濟學會 副秘書長

主要作品

1、《中國外彙市場運行研究》(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系經濟科學出版社“金融市場理論前沿叢書”之一。

2、《中國改革與開放的制度效應》(參著,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年出版);

3、《新興市場經濟中的商業銀行》(世界銀行專題培訓教材,參與翻譯,中國财政經濟出版社1996年版)。

4、《經濟全球化與中國金融運行》(與邢毓靜合著),中國金融出版社2000年版,中國證監會主席周小川博士為該書作序。

5、《中國貨币政策有效性的經濟學分析》,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

6、《中國民營銀行研究》(徐滇慶教授主編,參著起草),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發表的論文

近年來,巴曙松先生在金融市場、貨币政策及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等領域進行跟蹤研究,在《國際經濟評論》《中國證券報》、《國際金融研究》、《金融時報》、《财貿經濟》、《上海證券報》等重要報刊發表證券金融類論文200餘篇,其中有數十篇被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等轉載。到香港工作後,以“巴山行”等筆名在香港主要财經報刊,如《信報》、《大公報》、《中國評論》等發表論文多篇。

在香港期間發表的主要文章包括:

1.《國有銀行上市:尋求突破》,載香港《中國評論》(國務院港澳辦、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2000年第九期。

2.《美國利率走向探析》,載《大公報》2000年7月。

3.《網絡金融革新傳統服務》,載《信報》2000年7月17日。

4.《網絡經濟發展挑戰金融機構地位》,載《信報》2000年7月14日。

5.《國有銀行補充資本金的途徑》,載《信報》2000年8月10日。

6.《國有銀行上市并不僅僅為補充資本金》,載《信報》2000年8月15日。

7.《從經濟學角度看網絡時代的中文命運》,載《信報》2000年6月28日。

8.《網絡經濟時代語文的發展》,載《信報》2000年6月27日。

9.《網絡時代中文的價值》,載《信報》2000年6月29日。

10.《董事會失靈與引入獨立董事》,載《信報》2000年11月7日。

11.《公司治理結構與獨立董事的思考》,載《信報》2000年11月10日。

12.《人才為什麼外流》,載《信報》2000年11月16日。

13.《回流人才與國内人才的不對稱》,載《信報》2000年11月21日。

14.《中國金融企業上市的象征意義》,載《信報》2000年12月8日。

15.《香港創業闆的曆程與借鑒》,載《大公報》2000年8月16日。

16.《民生銀行(資訊 行情 論壇)上市僅僅是開端》,載《信報》2000年12月11日。

17.《衍生交易環形交易限制的分歧及其影響》,載《信報》2001年3月20日。

18.《中國企業管治模式的現實選擇》,載《信報》2001年4月5日。

19.《銀行業風險管理的神聖公約》,載《信報》2001年4月19日。

20.《私募基金推動基金改革》,載《信報》2001年4月26日。

21.《民營銀行:含糊的概念炒作還是清晰的現實突破》,載《信報》2001年5月17日。

22.《推動國有銀行的市場化改革》,載《信報》2001年5月22日。

23.《引入CDR的經濟使命》,載《信報》2001年6月11日。

24.《中國具備條件引入預托證券》,載《信報》2001年6月12日。

25.《國有股減持的市場原則刍議》,載《信報》2001年6月19日。

26.《直面反全球化思潮中的迷思與難題》,載《信報》2001年7月5日。

個人成就

商業銀行總行不同部門和海内外分行有過工作經曆,熟悉商業銀行經營管理實務和投資銀行運作,參與香港中銀集團的重組工作,在貨币政策、金融市場運行及其監管、金融機構經營及其風險管理、國際金融監管規則等領域一直結合實際工作經驗和現實發展趨勢進行跟蹤研究,在國内外主要财經報刊如香港《大公報》、《信報》、《中國評論》、《香港經濟日報》以及内地《國際金融研究》、《金融研究》、《國際經濟評論》等報刊發表證券金融類論文百餘篇,論文多次入選中國經濟學年會等重要會議,參與或者主持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項目《巴塞爾新資本協議與金融監管新發展》等多項,主要著作有《中國外彙市場運行研究》(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中國貨币政策有效性的經濟學分析》(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經濟全球化與中國金融運行》(中國金融出版社2000年版)、《新興市場經濟中的商業銀行》(譯着,中國财政經濟出版社1996年版)等。同時,巴曙松博士還獲得海内外十餘項學術獎勵,如獲得“第九屆太平洋盆地國家、地區财政金融會議優秀論文獎”、“第二屆全國青年優秀社會科學成果優秀論文獎(最高獎)”等

論文獲獎情況

近年來,巴曙松先生有十餘篇學術論文獲得全國性論文獎勵,其中主要包括:

1、論文《中國外彙儲備管理革新問題研究》獲“第九屆太平洋盆地國家、地區财政金融會議優秀論文獎”(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美國羅德島大學等合辦);

2、論文“中國金融結構的變遷與宏觀金融政策的調整--兼評資本市場的發展”獲得“建設有中國特色的貨币市場和資本市場”征文一等獎(中國證券報、大鵬證券有限公司、國家計委經濟研究所等舉辦);

3、論文“轉軌經濟中的非正式金融、企業改革與宏觀政策調整”獲得當代企業改革論壇1998年首屆年會優秀論文獎;

4、論文《轉軌經濟中的内部人控制與中國金融體制改革》獲得“第二屆全國青年優秀社會科學成果優秀論文獎(最高獎)”;

5、論文“開放經濟條件下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與經濟的穩定增長--國際的經驗與中國的對策”、“東南亞貨币危機後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發展”分别獲得1997年、1998年“中國外貿改革與發展”征文優秀論文獎(中國國際貿易學會主辦);

6、論文《銀行體系的不良資産、資本市場發展和貨币政策有效性》獲得“股份制改革與資本市場發展”征文優秀論文獎(中國證券報、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等主辦);

7、論文《轉軌經濟中的投資銀行業、商業銀行業的互動關系及其調整》獲得“中國資産重組的市場培育”征文優秀論文獎(《金融時報》主辦);

8、論文《區域經濟金融運行的非均衡性對國有企業改革的制約及其化解》獲得“國有企業改革”優秀論文獎(由《中國證券期貨》、台灣京華山一證券等舉辦);

9、在中國金融學會第四屆全國優秀論文評比中(1999年),同時有三篇論文獲獎。

10、在中央金融工委舉辦的中國金融青年論壇征文中,“從利率政策運行看利率政策的有效性”獲得優秀獎。

11、在《中國證券報》與華夏證券公司聯合舉辦的“中國證券基金發展”有獎征文中,論文《中國經濟金融運行中的中國證券投資基金發展》獲得“優秀論文獎”。

12、在天津證券公司等聯合舉辦的證券市場信息建設征文中,“證券質押融資研究”獲得一等獎。

13、在《金融時報》等舉辦的“中國債券市場發展”征文中,獲得一等獎。

人物觀點

“2008年的‘兩會’将是總結改革開放三十年經濟發展的成就、邏輯和經驗的契機。”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這樣寄語二OO八年‘兩會’”。他說,拓展國際視野、立足中國國情、發揮中國智慧,這就是三十年金融改革的“中國邏輯”。

我們或許很難曆數本屆政府在這一個“五年”内的所有改革成果。但巴曙松列舉了中國銀行改革的實例來描述過去五年的劇變:五年前,國有銀行改革之初,内地銀行業要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來者寥寥,而五年後的今天,外資卻為此打起了“争奪戰”。

“中國的金融改革,走過了與許多國家不同的道路”,巴曙松感歎,從銀行改革、國有資産管理到股權分置,一切都烙着“中國印”,五年來,幾乎所有的改革都走了一條“中國路”。沒有任何一個純粹的西方模式能夠完全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也沒有一次成功的改革不是基于開放的國際視野之上。這也正是他所強調的“中國智慧”,亦或是他冀望本屆與下屆政府能夠全面梳理中國經濟發展邏輯的緣由。

巴曙松說,中國金融業和資本市場未來将面臨新的機會,而“國際視野”将是一個新的看點。眼下,中國金融、保險、證券機構“走出去”已邁開步伐,“中投公司”成立不足半年,“中國主權财富基金”已成為國外金融及政界口中的常用詞。

次按危機才露出冰山一角,許多學者認為,歐美經濟大幅放緩之際,正是中國資本輸出的好時機。巴曙松認為,中國外彙儲備迅猛增長實際是全球産業結構重新調整的結果,對外金融投資是一個有效的平衡措施。雖不能以百仕通、中鐵、大摩三筆“帳單”定成敗,但中國資本要“走出去”,選擇怎樣的時機,以怎樣的投資結構,實施怎樣的投資戰略,都是“必修課”。

未來中國資本的“出海”路徑上,将有一個“平台”愈來愈重要,這就是香港。巴曙松表示,資本項目開放的首選肯定是香港,因為語言、文化沒有障礙,對上市公司,特别是來自内地或者以内地為主要業務的上市公司的信息了解上亦占“近水樓台”,這是其他國家在資本項目開放裡沒有的優勢。

不過,未來五年,又是考驗下一屆政府智慧的五年。巴曙松說,眼下中國金融、保險、證券市場将逐步開放,在全面開放的市場環境下,本土銀行、保險、證券機構的競争力将面臨巨大挑戰;中國政府将面臨金融創新風險和責任的重新評估,如何拿捏金融創新的力度和效率,将是下一屆政府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

二OO八年,中國經濟開局兩個月即面對諸多“變數”。境内暴風雪天氣肆虐,通脹未減,在全球經濟面臨放緩的環境下,去年給定的“從緊政策”是否松動?人們甚至期望三月份的“兩會”能成為一個契機。

巴曙松說,在實施的節奏和力度上,“從緊政策”是彈性的。如凍雪災情下,放松基礎設施建設及災害相關信貸投放,說明政府的宏觀調控富有靈活度。雖然“從緊”的基調不會改變,但中國政府已能熟練掌控政策力道,這就是“中國智慧”。

酷愛金庸小說的巴曙松,常對學生提起“大俠郭靖”。他說,做經濟研究的,最好是郭靖這樣的人,雖然智商也許并不很高,但誠懇、踏實、勤奮、執着、守信,始終以開放的心态在學習着。巴曙松不願多談個人愛好,但他的這番描述倒無意中透露出經濟研究者治學緻用的境界。也許未來的“中國智慧”,正蘊涵在這群認可郭靖的學者之中。

公益慈善

2008年汶川地震後,巴曙松與幾個朋友準備在災區籌建1到2所小學,“前提是必須确保質量,确保提供給有需要的孩子。”

2009年9月,華中科大校友捐資40萬元、中國國際友好聯絡會捐資10萬美元、中央重建資金投資120萬元的新學校建成。石棉縣教育局正式發文,原石棉縣聯合小學更名為華中科技大學校友希望小學。

2013年4月,雅安發生7級地震,其捐贈的希望小學完好無損,校内學生無傷亡。熱心網友探訪并發微博稱該小學是“固若金湯”,這條微博21日0時42分發布後,引發衆多網友關注,截至今220時轉發超過2萬人次。

上一篇:李玮峰

下一篇:諸葛梓岐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