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脊

屋脊

屋頂相對的斜坡之間頂端的交彙線
屋脊(wū jǐ),屋頂相對的斜坡或相對的兩邊之間頂端的交彙線。《南史·王琳傳》:“所居屋脊,無故剝破,出赤蛆數升,落地化為血”。吻獸是中國古建築中屋脊獸飾的總稱,本文要說的鸱尾指的是正脊兩端的這種吻獸,它是吻獸的一種。庑殿式瓦房有五條脊,大脊中間為“樓子”,左右順序為魚、雞、羊、牛、馬、獅,兩端為“大獸”,小脊由上至下為魚、雞、羊、牛、馬、獅,最後四個屋角都裝“小獸”。古建築屋脊按照位置不同,屋脊有正脊、垂脊、博脊、角脊、“戗脊”、元寶脊、橫屋脊、圈脊。
  • 中文名:屋脊
  • 外文名:ridge of a roof
  • 地理位置:
  • 長度:
  • 起點:
  • 終點:
  • 拼音:wū jǐ
  • 大多:古建築

釋義

詞目:屋脊

拼音:wū jǐ

基本解釋

[ridge of a roof] 屋頂相對的斜坡或相對的兩邊之間頂端的交彙線。

詳細解釋

1、屋頂中間高起的部分。《南史·王琳傳》:“所居屋脊,無故剝破,出赤蛆數升,落地化為血。”周立波《驟雨》第一部一:“這黑大門是個四腳落地,屋脊起龍的門樓。”

2、指屋棟,棟梁。《左傳·襄公二十八年》“猶援廟桷動于甍”唐孔穎達疏:“《說文》雲:‘甍,棟梁也。’此是屋上之長材,椽所以馮依者也。今俗謂之屋脊。”唐孟郊 《勸善吟》:“藏書拄屋脊,不惜與凡聾。”

類别

蚩尾

鸱尾最早的名稱應該是蚩尾。唐代蘇鹗寫的《蘇氏演義》中提到:“蚩者,海獸也。漢武帝作柏梁殿,有上疏者雲:蚩尾,水之精,能辟火災,可置之堂殿。今人多作鸱字。”可見蚩尾是漢代人的稱呼。那為何“今人多作鸱字”呢?鸱,即鹞子,又名鹞鷹、老鷹、鸢鷹。《玉篇·鳥部》曰:“鸱,鸢屬。”清代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隹部》也有解釋:“即鸱,鸱為的籀文),俗稱鹞鷹。”不管怎麼說,可以肯定的是鸱是一種鳥。那這種鳥與水之精靈的蚩尾有什麼關系呢?

原來是因為正脊兩端的吻獸造型略如鸱的尾部,所以人們管它也叫鸱尾了。而且鸱、蚩音同,看來很是合适了。《晉書·五行志》中記載:“孝武帝太元十六年六月鵲巢太極東頭鸱尾。”《陳書·蕭摩诃傳》:“舊制三公黃閣聽事置鸱尾,後主特賜摩诃開黃閣,門施行馬,聽事寝堂并置鸱尾。”還記得《水浒》第九十八回“張清緣配瓊英,吳用計鸠邬梨”中的一段嗎?“次日,瓊英尚記得飛石子的法,便向牆邊揀取雞卵般一塊圓石,不知高低,試向卧房脊上的鸱尾打去,正打個着,一聲響亮,把個鸱尾打的粉碎,亂紛紛抛下地來。”鸱尾這一名稱不但在官私着述中多有記載,而且也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認可。所以直至今日鸱尾這一名稱還在被廣泛地應用。可以說鸱尾是正脊兩端吻獸最常用的名稱了,而早于它的蚩尾倒是不怎麼被人提及了。

祠尾

值得注意的是,鸱尾還叫祠尾。北齊顔之推寫的《顔氏家訓·書證》記載:“或問曰:‘《東宮舊事》何以呼鸱尾為祠尾?’答曰:‘張敞者,吳人。不甚稽古,随宜記注,逐鄉俗訛謬,造作書字耳。吳人呼祠祀為鸱祀,故以祠代鸱字。’”看來祠尾這一名稱是古人不嚴謹考證,随便訛謬的産物了。

鸱吻

後來,大概是到中唐之際,鸱尾又叫做了鸱吻。這一名稱的改變是其造型改變引起的。由原來鸱尾前端與正脊齊平變為折而向上似張口吞脊,因稱鸱吻。

唐代劉的《隋唐嘉話》下:“王右軍(羲之)《告誓文》,今之所傳,即其藁草……開元初年,潤州江甯縣瓦官寺修講堂,匠人于鸱吻内竹筒中得之。”《舊唐書·玄宗紀上》:“開元十四年六月戊午,大風,拔木發屋,毀端門鸱吻。”

蚩吻與龍吻

由鸱吻緊接着就又引出了另外一個名稱,蚩吻。蚩吻的叫法是和吻獸張口吞脊的形象有關。明代李東陽寫的《懷麓堂集》後稿十二《記龍生九子》記載:“龍生九子,蚩吻平生好吞,今殿脊獸頭,是其遺象。”為何在此這種神獸又變成龍的九子之一了呢?這是因為到了明代這種吻獸造型又有了很大變化,它逐步變成龍的形狀。所以人們又把它和龍生九子的傳說聯系了起來。明清兩代這種龍形吻獸的造型日趨嚴整,故又有龍吻之稱。

鳌魚

還有個有意思的現象,江南一些地區管這類吻獸叫做鳌魚。明代陸容寫的《菽園雜記》中有載:“鳌魚,其形似龍好吞火,故立于屋脊上。”陸容,字文量,号式齊,太倉人。生于明英宗正統元年(一四三六年),卒于孝宗弘治九年(一四九四年)。成化二年(一四六六年)進士。曾授南京主事,後遷兵部職方郎中,終居浙江參政。由此可見陸容生在江南,長在江南,坐官升遷也均在江南。而他的這部《菽園雜記》中記述的掌故也都是江南之事。所以這之中才有了鳌魚的稱呼。那麼為什麼江南一些地區要這麼叫呢?還是先從鳌這種動物說起吧。《玉篇·魚部》:“鳌,魚名。”唐代王維詩《送秘書晁監還日本國》有:“鳌身映天黑,魚眼射波紅。”李白的《猛虎行》中也有:“巨鳌未斬海水動,魚龍奔走安得甯。”由此可見鳌是傳說中的海中大龜或大鼈。江南地區地理位置靠海,所以更容易把日常建築上的這類吻獸與海中神獸聯系起來。當然這隻是我的一種猜測,鳌魚這一稱呼是否僅是江南地區的專利?江南地區如此稱呼是否另有原因?這些疑問還需進一步考證。

正吻與大吻

另外,明清時期對鸱尾還有一些叫法,如正吻、大吻,這種吻獸位于正脊兩端,故稱正吻。明清兩代,用于紫禁城建築上的這類吻獸個頭都不小,故稱大吻。這些叫法都是俗稱,簡單得多,也平民化得多。

其它的一些關于鸱尾名稱的說法過于複雜,這些名稱在幾千年的流傳過程中肯定有相當多的訛謬(祠尾之說就是一例)。其實這名稱怎麼叫指的都是正脊兩端的獸飾部件。當然,也不能作無名氏。所以比較普遍、比較廣泛、比較被人認可的鸱尾、鸱吻這些名稱便沿用至今了。

排位

第一位:龍,象征天子。

第二位:鳳,比喻有聖德之人。據《史記·日者列傳》:“鳳凰不與燕雀為群。”這裡放鳳,說明了封建帝王至高無上的尊貴地位。

第三位:獅子,代表勇猛、威嚴。

第四位:天馬,我國古代神話中吉祥的化身。

第五位:海馬,也是吉祥的化身。

第六位:狻猊,古書記載是與獅子同類的猛獸,也有說法說其為龍的九子之一。

第七位:狎魚,是海中異獸,傳說和狻猊都是興雲作雨,滅火防災的神。

第八位:獬豸,我國古代傳說中的猛獸,與獅子類同。《異物志》中說“東北荒中有獸,名獬豸”。一角,性忠,見人鬥則不觸直者,聞人論則咋不正者。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稱"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征。

第九位:鬥牛,傳說中是一種虬龍,據《宸垣識略》載:“西内海子中有鬥牛,即虬嫡(蟲旁)之類,遇陰雨作雲霧,常蜿蜒道路旁及金鳌玉棟坊之上。”它是一種除禍滅災的吉祥雨鎮物。

第十位:行什,一種帶翅膀猴面孔的人像。由于除太和殿以外的所有中國建築,最多的也隻有九個小獸,所以一種說法說這行什完全是為了突出太和殿的地位創造出來的神獸——排第十位,所以叫行什。

上一篇:蕪湖城市之光

下一篇:長沙萬科金域華府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