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勒克縣

尼勒克縣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北部
尼勒克縣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北部,伊犁河上遊,中天山西段喀什河河谷地帶。西與伊甯縣接壤,西南與鞏留縣隔河相望,東南與新源縣毗鄰,東與和靜縣為界,北與精河縣為界。[1]全縣由東向西延伸,呈長條形,似柳葉狀,地勢四周高山環繞,峽谷遍布,東北高,西南低,中間夾河谷階地,由四山夾兩河,自北向南相間排列。有高、中山地和低山、湖四大地貌。有喀什河、鞏乃斯河等河流。屬北溫帶大陸性氣候,山區氣候特征明顯,日照長,年均氣溫5.7攝氏度,年均降水353毫米。截至2012年底,尼勒克縣轄10鄉1鎮2場,總人口18.69萬人,由漢、哈、維、回、蒙等32個民族構成。尼勒克縣旅遊資源可分為地文景觀、水域風光、生物景觀、古迹與建築類、休閑求知健身類等共5大類17個基本類型,按其特點與分布,可分為三大風景區:即東部唐布拉百裡風景旅遊區、中部吉仁台峽谷風景區、西部喀什河谷風景區。
    中文名:尼勒克 外文名:Nileke 别名:鞏哈、倪利克 所屬地區: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下轄地區:尼勒克鎮、蘇布台鄉、喀拉蘇鄉、加哈烏拉斯台鄉、尼勒克烏贊鄉、科克浩特浩爾蒙古族鄉、烏拉斯台鄉、克令鄉、喀拉托别鄉、胡吉爾台鄉、木斯鄉 面積:10129.95平方公裡 地理位置: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北部,伊犁河上遊,中天山西段喀什河河谷地帶 著名景點:唐布拉風景區、烏孫古墓群 地方特産:天山雪蓮 電話區碼:0999 郵編區碼:835700 著名景點:唐布拉景區、烏孫古墓群等 氣候條件:溫帶大陸性氣候 地方方言:哈薩克語 人口:18.69萬人(2012年)

基本概況

尼勒克縣地處新疆西部中天山西段,伊犁地區東北部,北疆中天山西段、伊犁地區東北部,距伊甯市113公裡。位于東經81.85—84.58′、北緯43.25′—44.17′。東與和靜縣以依邊哈比爾尕山、阿布熱勒山分水嶺為界;東南與新源縣相接;南與鞏留縣隔鞏乃斯河相望;西與伊甯縣接壤;北與精河縣以科古爾琴山、婆羅科努山分水嶺為界;東北與烏蘇縣以依邊哈比爾尕山、婆羅科努山分水嶺為界。n

尼勒克縣東經國道217線至獨山子,距烏魯木齊516公裡,西距伊甯市112公裡,西繞伊甯市距烏市816公裡。全縣東西長243公裡、南北寬70公裡,呈柳葉狀。總面積1.03萬平方公裡。地形東高西低,海拔800米至4600米之間,年平均氣溫5.8℃,平均降水量為350毫米,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

全縣總人口為15.3萬人,由哈、漢、維、蒙、回等24個民族組成,其中主體民族哈薩克族6.19萬人,占總人口的44.8%;漢族3.84萬人,占總人口的27.8%;維吾爾族1.6萬人,占總人口的11.5%;回族1.19萬人,占總人口的8.7%;蒙古族0.77萬人,占總人口的5.6%;其它民族占總人口的1.6%。

全縣轄11個鄉(鎮)2個國營農牧場,轄區内還有兵團農四師79團、72團煤礦、71團焦化廠、新疆軍區尼勒克軍馬場、天西林業局尼勒克林場、自治區畜牧廳鞏乃斯種羊場等單位,駐軍有武警8663部隊。n

全縣屬于山區形地貌特征,四周高山環繞,峽谷遍布。縣境中部、喀什河貫流全境;縣境南部,鞏乃斯河流經鞏乃斯草原。全縣海拔800米到4590米之間。全縣有高、中山地和低山、湖四大地貌,有大小河流100餘條。全縣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山區氣候特征明顯。年均氣溫在5.6℃。n

由于自然條件的限制和曆史原因,尼勒克縣是一個以牧為主,農牧結合的偏遠山區縣,經濟很不發達,現有耕地32萬畝,其中1/3位于幹旱少雨的西部三鄉。擁有草場1016萬畝,其中可利用草場986.8萬畝,質地優良、水草豐茂,但畜牧業的生産方式還比較原始。1986年尼勒克縣被列為全國貧困縣,1988年被列為國家、自治區重點扶持的牧業貧困縣,2001年又被列為全國重點扶持縣。n

2004年,全縣實現國内生産總值6.53億元,較上年增長15.2%,其中第一産業2.41億元,較上年增長7.9%;第二産業2.04億元,較上年增長29.7%;第三産業2.07億元,較上年增長12%。年末牲畜存欄81萬頭(隻);财政收入2757萬元,較上年增長24%;社會商品零售總額1.71億元,較上年增長11%;完成固定資産投資總額8.31億元,較上年增長12%;農牧民人均純收入較上年增加230元,達到2473元。n

全縣農副土特産品衆多,主要有蘋果、天山馬鹿、貝母、雪雞、烏骨雞、天山雪蓮等。主要礦産有煤、鐵、銅、金、鉛、水晶石、石英、重晶石等。n

行政區劃

尼勒克縣轄1個鎮、9個鄉、1個民族鄉:尼勒克鎮、蘇布台鄉、喀拉蘇鄉、加哈烏拉斯台鄉、尼勒克烏贊鄉、科克浩特浩爾蒙古族鄉、烏拉斯台鄉、克令鄉、喀拉托别鄉、胡吉爾台鄉、木斯鄉。縣境内有:阿克塔斯牧場、良繁場、軍馬場、林場、種蜂場、兵團七十九團。縣人民政府駐尼勒克鎮。

尼勒克鎮  代碼:654028100  轄6個社區、4個村委會:第一社區、第二社區、第三社區、第四社區、第五社區、第六社區、加勒克孜鐵勒克村、多爾勃勒津村、艾米熱買裡村、薩熱買裡村。

加哈烏拉斯台鄉  代碼:654028202  轄6個村委會:加哈烏拉斯台村、套烏拉斯台村、胡吉爾台村、庫斯仁村、闊克阿尕什村、庫克拜村。

尼勒克烏贊鄉  代碼:654028203  轄7個村委會:吐爾克買裡村、江阿買裡村、蘭幹買裡村、什布克其村、闊勒叠能闊切村、尼勒克烏贊村、塔爾克特村。

烏拉斯台鄉  代碼:654028205  轄7個村委會:烏拉斯台村、巴音溝村、托格金村、克孜勒塔斯村、闊克鐵熱克村、阿爾斯郎村、烏拉斯台直屬村。

克令鄉  代碼:654028206  轄6個村委會:克令村、黑山頭村、薩爾阿尕什村、克孜勒吐木斯克村、阿依納巴斯陶村、群吉村。

喀拉托别鄉  代碼:654028207  轄4個村委會:喀爾沃依村、薩依博依村、闊克托幹村、塔斯卓勒村。

胡吉爾台鄉  代碼:654028208  轄9個村委會:塔斯托幹村、鐵爾斯托幹村、玉什闊滅依村、哈特烏孜爾村、烏蘭布魯克村、吉仁台村、農一村、農二村、索孜木圖村。

木斯鄉  代碼:654028209  轄9個村委會:木斯村、烏吐村、洪爾阿德爾村、阿克吐别克村、托鐵村、興富村、阿克加爾村、鞏乃斯牧業村、農業三村。

科克浩特浩爾蒙古族鄉  代碼:654028204  轄10個村委會:庫熱村、墩買裡村、科克浩特浩爾村、恰勒格爾村、喀什村、什仁托尕依村、托善村、玉什托别村、吉仁台村、恰合那木村。

蘇布台鄉  代碼:654028200  轄4個村委會:克其克蘇布台村、尤喀克買裡村、博爾博松村、套蘇布台村。

喀拉蘇鄉  代碼:654028201  轄8個村委會:喀拉蘇村、喬拉克布拉克村、闊孜巴斯村、吐普辛村、加爾托幹村、賽普勒村、加林敦勒村、克什喀拉蘇村。

阿克塔斯牧場  代碼:654028400

種蜂場  代碼:654028401

軍馬場  代碼:654028402

林場  代碼:654028403

兵團七十九團  代碼:654028405

曆史沿革

“尼勒克”系蒙古語,意為嬰兒。從古迄今,尼勒克就是祖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塞種人、大月氏、烏孫人、都曾在這塊美麗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乾隆三十年(1765年)以後,厄魯特營下五旗佐領在此地放牧,地名稱“呢勒哈”,又稱厄魯特營下五旗十蘇木,隸屬伊犁将軍管轄。1888年(光緒十四年)1月31日,清政府吏部、戶部議準設甯遠縣,縣府駐甯遠城。1949年1月5日,三區革命政府決定改尼勒克行政管轄局為尼勒克縣政府。1949年9月26日,新疆省和平解放。28日,尼勒克縣召開群衆大會,熱烈慶祝新疆和平解放。1953年改名倪利克縣,1954年改尼勒克縣。

優勢資源情況

(一)草場資源豐富。尼勒克縣草場遼闊,水草豐茂,質地優良。全縣草場總面積1016.4萬畝,其中可利用草場面積980.8萬畝,占草場總面積的96.5%;夏草場453.86萬畝,占可利用草場面積的46.3%;冬草場206.1萬畝,占3.01%;春秋草場13.32萬畝,占8.5%;冬春秋草場259.8萬畝,占26.5%;四季草場13.32萬畝,占1.36%。全縣理論載标準畜量為480.5萬頭。

(二)旅遊資源豐富。

尼勒克旅遊資源豐富,經初步調查,有23個處景點區,分為三大旅遊風景區。

一是唐布拉百裡旅遊區,主要以草原、溫泉、雪峰、河流為主要特色。其中科爾克仙女湖、布倫溫泉、巴爾蓋提溫泉、阿爾栗薩依溫泉等四大溫泉,不僅水溫高、水質好,而且含多種微量元素,可治多種疾病,醫療價值高。尤其是唐布拉大草原風景優美,氣候宜人,是馳名全疆的旅遊避暑勝地。

二是吉仁台峽谷景區,群峰并列,怪石嶙峋,有三峽之美。吉仁台電站建成後,庫區回水40餘公裡,水面可達40多平方公裡,将成為伊犁地區最大的水上運動、娛樂、遊覽區。三是喀什河谷風景區,蔥蔥碧綠。綿延70餘公裡的天然次生林,是尼勒克縣重點旅遊開發區。被自治區列為重點保護文物的春秋時期的努爾賽古銅礦遺址和結構獨特、花紋清晰的神奇古岩畫、烏孫古墓群、巴斯勒根古戰場、天山獨庫公路烈士紀念碑等曆史文物,已成為尼勒克縣的獨特景觀。“西部第一漂”同時也将喀什河漂流資源定位為集奇、長、險、美為一體的漂流特色。

(三)森林資源豐富。

全縣森林面積為91.7萬畝,活力木總蓄積量為454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為5.9%,中東部地區還有可利用的逆溫帶氣候,适宜發展園藝生産。21.3萬畝的河谷次生林經過多年封育保護,目前已有近10萬畝得到了恢複,郁蔽成林,取得了較好的生态效益和社會效益。但目前仍有過30萬畝荒山荒坡和11.3萬畝河谷次生林需要綜合開發建設。

(四)動植物資源豐富。

畜禽品種有三大類:一是原始品種,主要有哈薩克牛、馬、羊、蒙古黃牛、伊犁雙峰駱駝、伊犁山羊、麻鴨、鵝等;二是培育改良品種,主要有伊犁馬、新疆細毛羊、新疆褐牛、伊犁白豬等;三是引進品種,主要有澳爾托夫馬、頓河馬、阿爾登馬、奧州美利奴羊、西門塔爾牛、夏洛來牛等。野生動物主要有天山馬鹿、水貂、旱獺、雪雞、雪豹、大頭羊、狐狸、狗熊等。藥用植物資源主要有貝母、雪蓮、黨參、紫胡、麻黃、烏頭等名貴中藥材146種。

雪雞、鹿茸、雪蓮和貝母被譽為尼勒克縣“四大特産”。

(五)适宜的氣候,豐富的光熱資源。

尼勒克縣屬大陸性北溫帶氣候,山區氣候特征明顯。夏季無酷暑,冬季無嚴寒,日照時間長,光能資源豐富,晝夜溫差大,降水豐富,無霜期短。全年日照時數為2795小時,太陽輻射全年總量為136千卡/平方厘米,年均氣溫5.6攝氏度,年均降水量350.2毫米,而且4月至9月是全縣降雨量的集中季節,占全年降水量的68.5%。因此,特殊的氣候特征為發展農牧業提供了有利條件。

(六)水資源充足。

全縣水源豐富,有三大水系即南部鞏乃斯河水系、中部喀什河水系和北部的阿夏勒河水系,年均流量達58.63億立方米,是典型的豐水區。而且地下水也十分豐富,儲量約為81.68億立方米。全縣水能蘊藏量在200萬千瓦以上,其中,全長302公裡,東西貫穿全縣的喀什河年均流量123.4立方米/秒,年流量38.9億立方米,其落差點1989米,水能蘊藏量可達120萬千瓦,可開發18級梯形電站,年保證發電量71萬千瓦。目前,喀什河灌區引水灌溉面積達21.1萬畝。

(七)土地資源豐富。

尼勒克縣土地總面積1548.8萬畝,其中可耕地面積58.7萬畝,現有耕播面積32萬畝左右,占可耕地面積的54.6%。全縣土壤肥沃,土層深厚,土質主要以黑鈣土、粟鈣土、灰鈣土為主,耕作性能好,蓄水保墒性強,地下水位低,除少數沼澤地外,無大面積次生鹽漬化,适宜各種農作物和牧草生長。

(八)礦産資源豐富。

根據新疆地質部門的勘探,現已深明的有煤、銅、鉛、鋅、鐵、金、鋁、水晶石、重晶石等20餘種礦物質,已探明在東西走向繼續延長130餘公裡,南北寬5.7公裡範圍内含煤11層,總厚度14米。有八大煤田,貯量達14.6億噸,此外,已探明的還有石灰石380萬噸,石膏石337.12萬噸,菱鐵礦150噸以上,銅、鐵、鉛等分布較廣,品位也較高。

(九)交通便利。

315省道貫穿全縣,西接312國道,距伊甯市112公裡,東接獨庫路,到烏魯木齊516公裡,并有兩條縣道與312國道相連,與新源縣、鞏留縣等縣相鄰,城鄉道路四通八達,迅速發展的交通運輸網,為尼勒克縣邊境貿易、經濟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和地緣優勢。

(十)政策優勢。

尼勒克縣在經濟發展方面結合國家給予的優惠政策,先後出台了《尼勒克縣招商引資引進人才優惠政策》、《尼勒克縣發展畜牧業優惠政策》,《尼勒克縣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大力加強投資軟環境建設為招資和發展個體經營經濟創造了寬松的環境,從而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了政策保證。

礦産資源

尼勒克縣境内地下蘊藏着豐富的礦産資源。目前已發現的礦産有30多種,106個礦産地。主要有煤礦、鐵礦、有色金屬礦、鋅礦、非金屬礦等。nn

煤礦n分布在喀什河兩岸,西起縣城冷庫,經吉仁台、胡吉爾台、鐵梅粒克、烏拉斯台、則庫,延伸至東部阿克布拉克。呈東西向斷續延長130公裡,南北寬5——7公裡,含煤11層。總厚度14米。初步查明8個煤田地質儲量在11噸以上。實際上全縣煤礦遠景地質遠遠大于已查明的8倍。根據已有資料,東部為工業用煤多于民用煤,有煙煤多地無煙煤,無煙煤的牌号齊全。目前,已開采的有吉仁台煤礦、縣煤礦、胡吉爾台煤礦等19個煤礦。

鐵礦n新派式鐵礦,以赤鐵礦、磁鐵礦為主,整個阿布熱勒山脈均有分布。西起喀什河手續海大橋,東至那拉提,大部分在尼勒克縣境内。據航測、磁探查明鐵礦面積大,北起于喀什河以南,南至鞏乃斯河以北均有。其中克令至群吉、吉伍台至喀拉托别、黑山頭一帶有條隐伏的高品位磁鐵礦富礦帶。從地面觀察貧礦多,富礦少,分布不規則。新中國成立後建有獨山子銅鐵廠和新源鋼鐵廠均開采此礦。此外還有菱鐵礦、黃鐵礦和褐鐵礦的儲量都很大。n

有色金屬礦nn有銅礦、鉛礦。銅礦礦點多星羅棋布地分布在整個阿布熱勒山。西起群吉溝、喀拉達拉加孜格、喀斯克巴斯套直到東部的阿熱斯坦一帶。多為裂隙充填的銅型礦。原注礦物為黃銅礦,氧化礦物為孔石、銅蘭等。品們高達1%,礦點儲量約1000—3000噸。尼勒克縣的古銅礦遺址在縣城南3公裡的如拉賽溝内,有古銅礦豎立井十多處。查明為春秋戰國時期開采、冶煉的古銅礦遺址。nn

自然環境n尼勒克縣地處中天山西段緯向構造帶。北面是博羅科努複背斜、下古生代前寒武紀變質岩組成的加裡東褶皺帶,南面為哈爾克塔烏複背斜。兩者之間,則是鞏乃斯複向斜,由阿布熱勒隆起、伊斯格力克隆起,那拉提北緣隆起、尼勒克凹陷、伊犁凹陷5個小構造單元組成,構成了尼勒克地質構造的基本骨架。n

 地形nn尼勒克縣四周高山環繞,峽谷遍布。地勢自東北向西南傾斜,東高西低,北高南低。中部夾兩河河谷階地,即尼勒克谷地,亦稱尼勒克山間盆地或尼勒克斷陷盆地。西北邊緣是科古爾琴山,北部是博羅科努山,東北部是伊連哈比爾尕山,南部是阿布熱勒山。nn喀什河、鞏乃斯河自東向西,相間排列。鞏乃斯河流經縣境南部部分邊緣地區,喀什河貫流全境。尼勒克自東向西延伸,像一葉細長的柳葉,一隻開屏的孔雀。全縣總面積l556.25萬畝,其中高山面積893.54萬畝,占57.41%;低山面積386.31萬畝,占24.82%;丘陵面積206.9萬畝,占13.3%;河谷階地、平原面積69.37萬畝,占4.47%。喀什河流域地貌

地貌

(一)高山地貌。主要分布在巴爾蓋提溝至庭特克達坂一帶,海拔在2500—4100米之間克拉依冰達坂至古爾本别爾克冰達坂,海拔在3600~4590米之間;南部山區從阿拉斯坦河上遊至古爾本别爾克冰達坂,海拔在3100~4590米之間。這一地區為常年積雪的冰川區。其下部為風化浸蝕作用所形成的陡峭岩石裸露區,僅有稀少的高寒植被。

整個地貌特征為高寒山區地貌,多為冰川作用形成的冰鬥鑄脊地貌,兼以冰蝕、冰水、現代冰川積雪、雪崩、冰碛、冰舌等地貌。其下部為風化侵蝕作用形成的尖銳、角鋒地貌和懸岩陡峭地貌。

(二)中山地貌。海拔在l800—2500米之間。主要分布在烏拉斯台以東至喀拉果拉、塔勒德薩依至英蓋亞依洛,博爾博松溝至巴因果勒河一帶。烏拉斯台以東至喀拉果拉,海拔在2000—2500米之間。塔勒德薩依至英蓋亞依洛一帶海拔2000米以上,博爾博松溝至巴音郭勒河一帶海拔在l800米左右。因受氣候變化和水的侵蝕,這一帶常見基岩殘立地貌、微切割的夷平面地貌、傾斜小平原地貌、突峭地貌、滑坡地貌、裂隙地貌、嶂谷地貌、峽谷地貌、多邊形地貌、岩屑錐地貌等。

(三)低山丘陵地貌。主要分布在喀什河流域山前地帶。坡度平緩,降水略少于高、中山地貌。因受風化和浸蝕作用,這一帶常呈低山地貌、傾斜小平原地貌、沙垅地貌、倒石堆地貌

(四)河谷階地平原地貌。分布在喀什河流域的9級階地上。海拔在800~1200米左右。因受流水的浸蝕、搬運,該地區主呈河灘堆積地貌、洪積扇地貌、V形地貌、U形地貌、平底谷地地貌、古河道地貌、階地陡坎地貌、自然堤地貌、古中輪沽地貌、沼澤地貌、沖積階地貌、沖積扇地貌、沖積傾斜平原地貌等流水地貌;其次是風的侵蝕、搬運、堆積作用所形成的黃土地貌、陷穴地貌、灌木叢沙丘地貌、石河地貌等。

(五)鞏乃斯河流域地貌

高山地貌。分布在阿布熱勒山東段,從蘇魯薩依至古爾本别爾克冰達坂(鞏乃斯河源頭),海拔在3000~4212米之間。主呈角峰地貌、刃背地貌、古冰鬥地貌、槽谷地貌等特征。雖然遭到寒凍剝蝕和流水侵蝕,但其形态依然清晰。寒凍剝蝕、風化、流水侵蝕地貌。分布在鞏乃斯河源海拔3000米以下地段,發育成一種溝槽。其外形在平面圖上似倒置的鈴铛,上口寬大、陡峭,下口深遂狹窄。這種地貌是上下分别遭受寒凍、雪崩、雪蝕作用而形成的。

流水侵蝕地貌。分布在阿布熱勒山中段南部鐵木裡克至鞏乃斯河源頭一帶,海拔在1500~3000米之間。這一帶降雨降雪多,侵蝕強烈,河谷深切,山坡破碎。雪蝕、雪崩、塌方、泥石流以及地質構造和岩石性質,造成這一帶河谷深切、山坡破碎,形成犁溝地貌,切溝地貌、寬溝地貌等。

低山、丘陵地貌。分布在阿布熱勒山南麓及出山口一帶,海拔在900—1500米之間,多為南向傾斜的山坡無林地帶。這裡植被稀少,蒸發量大于降水量。有的延至嶺脊或分水嶺,高低相差500米,超出谷底200~300米。南向傾斜的山坡中,短坡多、長坡少。許多山坡岩石裸露,縱坡不均;有些山坡黃土覆蓋,山體渾圓;有些則頂部基岩出露,其間溝槽發育,下部卻黃土複蓋。因切割而産生了低山、丘陵地貌和溝槽、坡面雪崩地貌。

河谷平原地貌。分布在鞏乃斯河北岸,海拔在700~900米之間。鞏乃斯種羊場至木斯一帶為一級河谷沖積平原;黑山頭為一級河谷階地沖積平原,台斯幹為二級河谷地沖積平原。

三、山脈

(一)中天山山脈。尼勒克縣地處中天山西段的中天山山脈由南北排列的3支山脈組成(南部山脈位于鞏留、新源縣)。北部山脈又由3支小山脈組成,位于縣西北部的有北西——南東走向的科古爾琴山,最高峰3366米;位于縣北部的博羅科努山,最高峰海拔3736米;位于縣西北部的依連哈比爾尕山,最高峰4590米。這3支山脈組成了中天山西段的北支天山,簡稱博羅科努山脈。

(二)阿拉喀爾他烏山脈。中部山脈由4支小山脈組成,有東西走向的鐵木爾勒他烏山,最高峰海拔3823米;阿拉喀爾他烏山,最高峰海拔3510米;伊什格力克山(又稱烏孫山),最高峰海拔2425米;阿布熱勒山,最高峰海拔4280米。這4支山脈組成中天山西段的中支山脈,簡稱阿拉喀爾他烏山脈。其中阿布熱勒山位于縣境南部。

(三)尼勒克四山。

尼勒克縣的四山是科古爾琴山、博羅科努山、依連哈比爾尕山、阿布熱勒山。

科古爾琴山。位于縣城西北部,東西走向。其西部屬伊甯縣,北部屬精河縣,東部南坡屬尼勒克縣。全長百餘公裡,寬70公裡。總面積13875平方公裡,其地理坐标為東經81°10’--82°30’,北緯43°50’一44°40’,縣境最高峰海拔3366米。

博羅科努拉山。位于縣城北部。東西走向,長150公裡,寬130公裡。北面屬精河縣,南坡屬尼勒克縣。東與依連哈比爾尕山相連,西與科古爾琴山相接,總面積19500平方公裡,其地理坐标為東經82°10’一82°30’,北緯43°45’一44°10’。縣境最高峰海拔3736米。

依連哈比爾尕山。位于縣城東北部。阿爾斯郎溝以東,東西走向,長130公裡,寬60公裡,總面積7800平方公裡。主峰海拔4590米。其山地理坐标為東經83°30’-84°50’,北緯43°30’--44°30’。

阿布熱勒山。位于縣城南部,東西走向。其西部屬伊甯縣,南坡的東南屬新源縣,最東部南坡屬和靜縣。全長280公裡,寬約60公裡,總面積16800平方公裡。

尼勒克四山是天山山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天山山脈的北支。天山山脈橫亘于新疆中部,将新疆分割為兩個不同的自然區,北為準噶爾盆地,南為塔裡木盆地。

尼勒克四山遠自震旦紀就已具備了天山地槽的規模,在加裡東造山運動中,初具山體輪廓,距今約500萬年。其地層屢經變動,在石炭紀、二疊紀褶皺上升後,轉入穩定時期,後至中生代末期,天山地槽又恢複活動,曆經華力西和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地槽再度褶皺上升與斷裂,才形成了今日的四山。

尼勒克四山之間是尼勒克山間盆地和鞏乃斯山間盆地(向西延升至伊犁盆地),是北疆地區的産糧基地之一。其間,牧草優質,資源豐富。其森林、野生動物、藥材、煤、銅、金、石膏、鐵及水、土、等資源在全疆均名列前茅,為尼勒克的四化建設奠定了物質基礎。

水文

(一)地表水。

1.河流

尼勒克縣境内分布有三大水系,即南面的鞏乃斯河水系、中部的喀什河水系、北部的阿夏勒河水系。

鞏乃斯河:鞏乃斯河是伊犁河的第三支流,其源頭與喀什河源頭隔嶺相鄰。鞏乃斯河發源于和靜縣,東從木斯烏特開勒進入縣境,南部至西面的庫木德薩依出縣境,至鞏留縣,在縣境内全長共42公裡,全河流域面積7.3萬平方公裡,縣境流域面積4860平方公裡。年均流量45.6立方米/秒,縣内年引河水2.57億立方米。

喀什河:喀什河是伊犁河的第二支流,多年平均徑流量122立方米/秒,年平均徑流量38.19億立方米。發源于依連哈比爾尕山的古爾本别爾克冰達坂。穿行在博羅科努山、科古爾琴山、阿布熱勒山的山谷之中,在托海村向南至雅馬渡彙入伊犁河,在縣境内270公裡,流域面積8656平方公裡。

阿夏勒河:阿夏勒河水系位于縣城西北角科古爾琴山脈中,經阿夏勒河烏孜至精河縣的沙山子,水系多為泉水和山溪水。在縣境的科古爾琴山南麓,薩爾普勒達克山為分水嶺,以北為阿夏勒河水系,以南為喀什河水系。阿夏勒河在尼勒克縣境内。長60公裡,寬15公裡。流域面積900平方公裡。呈東北一西南向的長方形。其西支阿恰勒河的支流有23條,東支恰合爾艾尼勒克河的支流有3條。

2.湖泊

在尼勒克縣境内的科古爾琴山、博羅科努山、依連哈比爾尕山、阿布熱勒山中,分布着95個形态各異的高山自然湖。這些湖泊起着涵養水源,維持大自然生态平燴的作用。有的

可養魚、發電,有的可澆灌農田、草場,有的還是療養、避暑、旅遊的勝地。

湖,俗稱海子,哈薩克語稱庫勒。這95滾内陸湖成因有兩類,一類是在地殼演變過程中,由地層斷裂形成的斷層湖,共36個,占總數的37.9%;一類是冰川運動形成的冰鬥湖,因受第四紀新大地構造運動的影響。氣溫轉熱、冰川雪線上升,融化的雪水聚集在古冰川地貌中,形成湖,這樣的湖共59個,占62.1%。

在尼勒克四山中,分布在阿布熱勒山北麓、喀什河南岸的湖有26個,占27.35%;分布在科古爾琴山南麓、喀什河北岸的湖12個,占12.63%;分布在博羅科努山中的湖有53個,占55.78%;分布在依連哈比爾尕山中的湖4個,占4.2%,阿布熱勒山區的湖。共有26個,它們是賽橫都勒湖(由6個小湖組成)、阿薩吾闊克湖(由4個湖組成)、烏勒肯闊克薩拉湖(由2個湖組成)、博爾闊拉湖、阿熱斯坦(由4個湖組成)湖、闊爾克湖(由3個小湖組成)、喀拉布拉克湖、爾格巴依湖(由兩個小湖組成)、闊克湖(由兩個小湖組成)。

依連哈比爾尕山區的湖。共3個,他們是什木勒得克喀拉尕依湖、阿克鐵克切湖、恰爾巴合特等。

博羅科努山區的湖。共53個,它們是薩斯合湖(由4個湖組成)。闊木爾勒湖、烏蘭薩得克湖、木孜湖(由4個小湖組成),薩爾克特湖群(由6個小湖組成)、阿爾恰特湖群(由5個小湖組成)、阿爾斯郎湖群(由2個小湖組成)、博勒根努爾湖群(由6個小湖組成)、喀爾巴格勒湖(由3個小湖組成)。

科古爾琴山區的湖。共12個,它們是尼勒克湖群(由9個湖組成),闊克果勒湖(由2個湖組成),加斯湖。

冰川

尼勒克冰川是天山冰川的重要組成部分,3條冰川像3條玉龍盤距在博羅科努山、伊連哈比爾尕山、阿布熱勒山的上部,海拔3700米以上。

尼勒克3條冰川的最北支為博羅科努山冰川,西起南果勒至肯普特烏,東至孟克特冰達坂,其地理坐标在東經83°30′~84°30′,北緯43°45′~44°30′之間;東支為依連哈比爾尕山冰川,西起拉帕特冰達坂,經阿克烏增,東至古爾本别爾克與南支彙合,其地理坐标在東經83°30′~85°05′,北緯43°25′一44°10′之間;南支為阿布熱勒山冰川,西起闊爾克,東至古爾本别爾克,長23.6公裡,最寬處1.2公裡。最窄處0.2公裡。

尼勒克冰川屬大陸冰川。在海拔3700米以上為冰川積累區,在山間凹地裡,儲存着終年不化的隆雪(又稱粒雪盆),新降落的雪花在粒雪盆裡很快融化。形成了細粒雪。太陽的輻射使其表面融化,融化下滲,經滲透浸冰結,屢經反複,日積月累便行成了冰川。當冰層達到一定厚度,在重力的作用下,銀蛇巨蟒似的冰川就以每年幾米甚至數百米的速度向下滑動,形成冰川運動。尼勒克冰川因雪線高,常溫在0℃以下,冰雪的消融和冰川的運動均十分緩慢。

尼勒克冰川是巨大的固體水庫。夏日,其表層冰消雪融,融水奔瀉而下,彙入喀什河。尼勒克冰川補給喀什河水的年徑流量為2.737億立方米,占喀什河年徑流量的7%。尼勒克冰川不僅具有涵養水源、調節氣候的作用,還維持着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夏季為日照時數最長、太陽輻射量最大的時期,喀什河水因雪融多而徑流量加大。而在多雨的年份,夏季氣候侵蝕頻繁,天陰多雨,高山氣溫低,高山冰川融量減少;中山帶卻因雨水多而河水徑流量加大。這種高、低山降雨形成的徑流交替增減,使喀什河水徑流量比較穩定。其年際變差系數為CR=o.19。這種很少的變化,正是冰川的調節所成。 

(二)地下水

全縣地下水資源總量為3.14億立方米。可開采利用的為0.27億立方米。主要用于人畜飲水。

喀什河谷地下水埋藏深度為5—20米,二、三台階上埋藏深度為60一200米。因地下水資源豐富,尼勒克地區泉水多。共有山泉2873眼。按分布的地理位置,可分為高山泉、中低山泉、河谷平原泉;按成因可分為高山接觸泉、中低山裂隙泉、河谷平原侵蝕泉、人工泉。高山接觸泉水多為深層地下水。水質好,是人畜的理想飲水(還可找出為數不多的礦泉水);中低山裂隙泉為淺層地下水,水質較好;礦區附近的泉水。水質差,部分有毒;原侵蝕泉和人工泉都是最淺層地下水,冬季污染少,質較好,春季冰雪融化,污水滲透,水質較差,夏季受農田農用藥水滲透,水質更差。

尼勒克縣境内有一條西起科古爾琴山、經博羅科努山,東至依連哈比爾尕山的地熱帶,地熱帶遇斷層破碎地帶,地下水經裂隙漏出地面,就形成溫泉。尼勒克縣境内從東至西有喀什河源溫泉群、巴爾蓋提溫泉、塔爾阿爾桑溫泉等。

氣候特征

尼勒克縣屬大陸性北溫帶氣候,東部山區氣候特征明顯,屬溫涼半幹旱農牧業氣候區。縣城一帶氣候特征為:日照時間長,降水豐富,平均降水量為515.8毫米。氣候日夜溫差大,有利于植物營養物質的積累。

尼勒克縣是伊犁地區三大冷區之一,基本無酷暑,冷季從11月7日到翌年3月18日共133天;暖季從3月19日到11月6日。共232天。東部冷季更長,冬季冷空氣入侵頻繁,對農牧業生産不利。

(一)日照。尼勒克縣全年可能日照時數4491.9小時,4—9月(作物生長季節)可能日照時數達2636.8小時。東部山區全年日照時數達2795小時,全年實際日照時數2795小時,5—7月中旬,白天長達15小時,4~9月(作物生長季節)實際日照時數達l682小時,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光能資源豐富,全年太陽輻射總量136千卡/平方厘米,光合有效輻射量為65.3千卡/平方厘米。可滿足小麥、甜菜、油料、馬鈴薯、向日葵、牧草、林木需要。農區無霜期100天左右,牧區和山區低于100天。

最高年份為1962年,達2970小時,最低年份為1959年,達2519小時。

氣溫

尼勒克縣氣溫多變,冬夏冷熱懸殊,春溫不穩定,秋溫下降快,年較差、日較差和年際變化大。

(一)年平均氣溫。

縣城一帶年平均氣溫為6.2℃,烏拉斯台地區年平均氣溫為4.9℃。全縣氣溫随地勢升高而降低,每升高100米,氣溫下降0.2℃。年平均溫度随喀什河谷由南向北遞減,自西向東遞減。

氣溫的年變化。尼勒克縣氣溫的年變化明顯,全年以1月最冷,7月最熱。氣溫的年較差(即一年中最熱月與最冷月平均氣溫之差)在蘇布台、喀拉蘇一帶為30℃--31℃,縣城一帶為29℃--30℃,烏拉斯台到二牧場一帶為26℃--27℃。

(二)溫度的季節變化。

冬季:尼勒克縣冬季寒冷漫長。沿喀什河兩岸為冷區,系地形作用使大量冷空氣堆積在這些地區所緻,尤以河兩岸狹窄一帶更甚。西起喀拉蘇,東至科克浩特浩爾的中低山區

為暖帶,這一暖帶于當年12月初形成,至翌年2月底結束,是冬季牧業生産的良好場所。高山區為另一冷區。就整個冬季而言,喀什河為伊犁地區三大冷區之一。

縣境整個冬季可分為寒冷期和嚴寒期兩個時限。30℃時期,初日為6月12日,終日為9月

8日,共90天;東部的烏拉斯台地區炎熱期初日為7月13日,終日為8月25日,共42天。酷熱期為>35℃時期,初日為8月3日,終日為8月4日,共1天。

秋季:秋季氣溫下降迅速,由于冷空氣加速活動,尼勒克地區最早可在9月出現寒潮和霜凍,使農作物受害。秋季日平均氣溫從15℃降到10℃需25天,較春季升溫短15天,從10C降到5C隻需20天,較春季升溫短10天。

(三)溫度日較差。

尼勒克縣農區土壤多屬沙性,加之地勢高,坡度大,白天太陽輻射強。增熱快,夜間散熱也較快,溫度日變化劇烈。平均日較差(一日中最高溫與最低溫之差)裡,以8—9月最

大,11—2月最小。最大日較差變幅在20℃至28℃之間,白天溫度高,同化作用加快,夜間溫度低,植物呼吸作用緩慢,利于農作物體内營養物質的積累。

尼勒克縣地面年平均溫度為6.5℃。整個地溫變化與氣溫變化基本一緻,即最熱出現在7月,最冷為1月,但變化幅度比氣溫大。

地中5厘米深處的溫度在4月15日左右可穩定在0℃以上。最早和最晚約提早或推遲7天。生産實踐和研究結果表明,由于地中溫差較小,以此作為喜溫作物播種期開始的

指标是可靠的。

(四)無霜期。

最低氣溫≥2℃的連續日數為無霜期。尼勒克縣地區無霜期較短,在農區平均為100天左右,一般始于5月下旬,最早為4月25日,最晚為6月24日,相差兩個月以上。降霜日期最早為8月l日,最晚為10月15日,最早霜期也差兩個月左右。全縣無霜期最長為1979年的147天,最短為1962年的62天,在縣城一帶,無霜期80%的年份可保持在86天左右,在鞏乃斯——帶保持在155天左右,縣城東部玉米、辣子、西紅柿不成熟,隻宜種植喜涼作物。

降水

降水量地域分布,從縣氣象站20年降水資料看,年降水量在250—475毫米之間變化,超過300毫米的年份占14年,平均值為350.2毫米。從東部的烏拉斯台20年降水資

料看,年降水量在350—650毫米之間變化。接近和超過500毫米的年份占15年,平均值為518.3毫米。

山區降水量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加。一般說來,夏季降水帶分布在海拔2500米左右,冬季下降l000米,西部河谷地區降水量少,西部山區降水量按每升高100米,降水量約增加25毫米的規律遞增;東部山區降水量按每升高100米約增45毫米的規律遞增,最大降水帶的年降水量約在1000毫米左右。

全縣降水分布的特點是:東部多于西部,山區多于河谷。降雨多于降雪。冬季降雪時間長,山區多大雨或暴雨,月際降水平均相對變率為50%左右。即年降水變化在250—475毫米之間,多年平均值為350.2毫米。東部河谷地區平均降水量為515.8毫米,山區平均降水量在700—1000毫米之間。西部降水量在300毫米左右,為全縣的幹旱區。

降水量的季節分配及月際變化:因受西來氣流和地形的影響,降水多集中在作物生長季節4—9月,約占全年降水量的65%一70%;而5、6、7三個月的降水量又占4—9月降水量的60%一65%。冬季降雨穩定,積雪時間長,積雪間隔日數為l76天,實際降雪日數平均43天,實際積雪日數為115天,穩定積雪平均日數為99天。≥5厘米的初始積雪,平均日數為167天,≥20厘米積雪平均間隔日數為49天。山區冬季積雪可達200—300厘米,高山區積雪終年不化,厚達數米乃至數十米。

蒸發

尼勒克縣屬北溫帶大陸性氣候。空氣較為幹燥,濕度日變化大,平均相對濕度年變化率在63%~76%之間。冬季濕度大于夏季,春秋季比較接近,平均相對濕度最大值出現在12月至2月之間,多年平均值為76%。最低出現在8—9月之間,多年平均值為63%。

全縣月平均蒸發在21.5至216.8毫米之間變化。夏季大、冬季小。最大值出現在8月,22年的平均值為216.88毫米;最小值出現在1月,22年的平均值為21.5毫米。

名勝古迹

尼勒克縣是祖國西北邊陲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主要有烏孫古墓群、鞏乃斯岩文、喀什河源景觀、木斯草原、孟克特的草原、湖泊、溫泉景觀、唐布拉草原吉仁台峽谷阿爾斯郎的奇峰怪石、喀什巴斯溫泉、加斯庫勒湖、尼勒克冰川等名勝古迹。

唐布拉風景區

唐布拉是尼勒克縣境内的喀什河峽谷草原景觀的統稱,得名于縣東南91公裡、東接獨山子─庫車公路上的喬爾瑪0公裡的一處以唐布拉命名的大峽谷,是個由森林、草原、急流、山石組合的自然景觀區。因為其山谷東側山梁上有塊碩大無比的岩石,恰似玉玺印章,故而得名唐布拉(哈薩克語意為印章)著名影片《天山紅花》曾在此拍攝外景,從此而聞名。據說唐布拉有113條溝、113個景,哈薩克阿肯(民間詩人)可即興唱出每條山谷的奇觀。是個集觀光、度假、探險、溫泉浴、娛樂、購置紀念品的旅遊勝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