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琴絲竹

小琴絲竹

禾本科簕竹屬叢生竹
小琴絲竹又稱花孝順竹,屬禾本科、孝順竹屬、叢生竹[1]。稈高2-8m,徑1-4cm。新稈淺紅色,老稈金黃色,并不規則間有綠色縱條紋。分布于:長江以南各省。本種為孝順竹的變種,其區别在于稈與枝金黃色,并間有粗細不等的縱條紋,初夏出筍不久,竹箨脫落,稈呈鮮黃色,在陽光照耀下顯示鮮紅色。為著名的觀賞竹品種,分布範圍與孝順竹相同。
    中文名: 外文名: 别名: 中文學名:小琴絲竹 拉丁學名:Bambusa multiplex (Lour.) Raeusch. ex Schult. cv. Alphonse-Kar R. A. Young (Bambusamultiplexcv.Alphonse-Karr) 别稱:花孝順竹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亞綱:鴨跖草亞綱(Commelinidae) 綱:單子葉植物綱 目:禾本目 亞科:竹亞科(Bambusoideae) 科:禾本科 族:箣竹族 分布:四川、廣東和台灣等省于庭園中栽培。 屬:箣竹屬 種:小琴絲竹

形态特征

竿高4-7米,直徑1.5-2.5厘米,尾梢近直或略彎,下部挺直,綠色;節間長30-50厘米,幼時薄被白蠟粉,并于上半部被棕色至暗棕色小刺毛,後者在近節以下部分尤其較為密集,老時則光滑無毛,竿壁稍薄;節處稍隆起,無毛;分枝自竿基部第二或第三節即開始,數枝乃至多枝簇生,主枝稍較粗長。竿箨幼時薄被白蠟粉,早落;箨鞘呈梯形,背面無毛,先端稍向外緣一側傾斜,呈不對稱的拱形;箨耳極微小以至不明顯,邊緣有少許毛;箨舌高1-1.5毫米,邊緣呈不規則的短齒裂;箨片直立,易脫落,狹三角形,背面散生暗棕色脫落性小刺毛,腹面粗糙,先端漸尖,基部寬度約與箨鞘先端近相等。

末級小枝具5-12葉;葉鞘無毛,縱肋稍隆起,背部具脊;葉耳腎形,邊緣具波曲狀細長?毛;葉舌圓拱形,高0.5毫米,邊緣微齒裂;葉片線形,長5-16厘米,寬7-16毫米,上表面無毛,下表面粉綠而密被短柔毛,先端漸尖具粗糙細尖頭,基部近圓形或寬楔形。

假小穗單生或以數枝簇生于花枝各節,并在基部托有鞘狀苞片,線形至線狀披針形,長3-6厘米;先出葉長3.5毫米,具2脊,脊上被短纖毛;具芽苞片通常1或2片,卵形至狹卵形,長4-7.5毫米,無毛,具9-13脈,先端鈍或急尖;小穗含小花(3)5-13朵,中間小花為兩性;小穗軸節間形扁,長4-4.5毫米,無毛;穎不存在;外稃兩側稍不對稱,長圓狀披針形,長18毫米,無毛,具19-21脈,先端急尖;内稃線形,長14-16毫米,具2脊,脊上被短纖毛,脊間6脈,脊外有一邊具4脈,另一邊具3脈,先端兩側各伸出1被毛的細長尖頭,頂端近截平而邊緣被短纖毛。

鱗被中兩側的2片呈半卵形,長2.5-3毫米,後方的1片細長披針形,長3-5毫米,邊緣無毛;花絲長8-10毫米,花藥紫色,長6毫米,先端具一簇白色畫筆狀毛;子房卵球形,長約1毫米,頂端增粗而被短硬毛,基部具一長約1毫米的子房柄,柱頭3或其數目有變化,直接從子房頂端伸出,長5毫米,羽毛狀。成熟穎果未見。

地理分布

分布于我國東南部至西南部,野生或栽培。原産越南。

養護方法

叢态優美且稈色秀麗,為庭園觀賞或盆栽的上佳材料。

養護方法:

1.水分:盆栽竹管理中水分管理很重要。竹子喜濕潤,怕積水。

裝盆後第一次水要澆透,以後保持盆土濕潤,“幹透澆透”,不可澆水過多,否則易爛鞭爛根。從裝盆至成活階段還要經常向葉片噴水。如果盆土缺水,竹葉會卷曲,此時,應及時澆水,則竹葉又會展開。夏天平均1天至2天要澆水一次,冬天澆水少,但要保證盆土濕潤,以防“幹凍”。

2.肥料:盆栽竹肥料主要以裝盆時拌入盆土中的有機肥為主,竹子成活後适當追肥,薄肥勤施,在春夏可水施複合肥。

3.病蟲防治:盆栽竹子蟲害主要有竹蚜蟲、竹介殼蟲等,可用殺蟲劑噴灑。病害主要有煤污病、叢枝病等,應加強管理,及時修剪病株。

4.其他:盛夏高溫季節,應把盆栽竹移至陰涼處,避免烈日暴曬,大棚要複蓋遮陰網,還需經常向葉片噴水,保持竹子葉色翠綠。到嚴寒冬季,須将盆栽竹移至背風向陽處或室内,大棚用塑料薄膜複蓋保溫。

上一篇:比比皆是

下一篇:拍攝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