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肥胖症

小兒肥胖症

醫學領域術語
醫學上對體重超過按身長計算的平均标準體重20%的兒童,稱為小兒肥胖症。超過20%~29%為輕度肥胖,超過30%~49%為中度肥胖,超過50%為重度肥胖。[1]
  • 中醫病名:
  • 外文名:
  • 别名:
  • 就診科室:
  • 多發群體:
  • 常見發病部位:
  • 常見病因:
  • 常見症狀:
  • 傳染性:無傳染性
  • 傳播途徑:
  • 西醫學名:小兒肥胖症
  • 所屬科室:婦兒科-兒科
  • 是否進入醫保:是

簡介

肥胖症是指體内脂肪積聚過多,體重超過按身長計算的平均标準體重20%者。是常見的營養性疾病之一,其發病率由于診斷标準不一而變異較大,國内報告為2.4%~3.92%,而西安對青少年的調查則高達8.39%。

肥胖症分兩大類,無明顯病因者稱單純性肥胖症,兒童大多數屬此類;有明顯病因者稱繼發性肥胖症,常由内分泌代謝紊亂、腦部疾病等引起。研究表明,小兒肥胖症與冠心病、高血壓和糖尿病等有密切關系。因此,有必要對小兒單純生肥胖症早期進行幹預。本節主要叙述單純性肥胖症(Simple obesity)。

病因

病因迄今尚未完全闡明,一般認為與下列因素有關。

(一)營養過度

營養過多緻攝入熱量超過消耗量,多餘的熱量以甘油三酯形式儲存于體内緻肥胖。嬰兒喂養不當,如每次嬰兒哭時,就立即喂奶,久之養成習慣,以後每遇挫折,就想找東西吃,易緻嬰兒肥胖,或太早喂嬰兒高熱量的固體食物,使體重增加太快,形成肥胖症。妊娠後期過度營養,成為生後肥胖的誘因。

(二)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在肥胖症的發生上起重要作用。情緒創傷或心理障礙如父母離異、喪父或母、虐待、溺愛等,可誘發膽小、恐懼、孤獨等,而造成不合群,少活動或以進食為自娛,導緻肥胖症。

(三)缺乏活動

兒童一旦肥胖形成,由于行動不便,更不願意活動,以緻體重日增,形成惡性循環。某些疾病如癱瘓、原發性肌病或嚴重智能落後等,導緻活動過少,消耗熱量減少,發生肥胖症。

(四)遺傳因素

肥胖症有一定家族遺傳傾向。雙親胖,子代70%~80%出現肥胖;雙親之一肥胖,子代40%~50%出現肥胖;雙親均無肥胖,子代僅1%出現肥胖。單卵孿生者同病率亦極高。

(五)中樞調節因素

運動原則

1.設計原則:安全,有趣味性,價格便宜,便于長期堅持,能有效減少脂肪。

2.設計要素:應重視有體重移動的運動,在這些運動中距離比速度更重要。還應注意柔韌性運動。

3.運動形式:有氧運動,有氧運動與無氧運動交替,技巧運動。

4.處方制定:測試個體有氧能力。将峰強度控制在以代謝當量為單位的90%,平均強度為其60%~70%之間。尋得安全的界值點。把減脂的任務均勻分配到3個月之内。

5.處方内容:包括運動強度,運動頻率,運動時間,運動期限。運動強度以平均強度為主,一般為最大氧消耗的50%(約為最大心率的60%~65%)。運動頻率為每周3~5次。運動時間為1~2h。運動期限以3個月為一個階段,一年為一個周期。

6.訓練方案:每次訓練必需先作準備活動(即熱身運動),在每個訓練活動間要有小休息。運動結束必需有恢複運動(即冷身運動)。身體不适/受傷時立即停止訓練。必需教會自我保護技術。

預防

防止兒童肥胖症,應從胎兒期着手,加強孕婦營養教育,重視科學喂養、培養良好飲食習慣、避免攝食過多甜食、澱粉類及高脂肪食物。加強體格鍛煉,定期監測小兒生長發育情況,并接受營養指導。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