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牛彈琴

對牛彈琴

漢語成語
對牛彈琴,亦作“對牛鼓簧”。喻對不懂事理的人講道理或言事,常含有徒勞無功或諷刺對方愚蠢之意。[1]語本•漢▪牟融《理惑論》:“公明儀為牛彈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聞,不合其耳矣。”《莊子•齊物論》“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堅白之昧終”晉郭象注:“是猶對牛鼓簧耳,彼竟不明,故己之道術終於昧然也。”
    中文名: 外文名: 拼音:duì niú tán qín 近義詞:白費口舌 反義詞:談笑風生 名稱:對牛彈琴 出處:《理惑論》 釋義:對牛彈琴比喻說話不看對象,或對愚蠢的人講深奧的道理。 用法:褒義,謂語 結構:聯合式 外文名稱:play the lute to a cow 創作年代:漢 文學體裁:成語 作者:牟融

成語典故

春秋時期,魯國有個著名的音樂家,名字叫公明儀。他對音樂有極深的造詣,善于彈琴。他的琴聲優美動聽,人們聽到如此美妙的琴聲之後往往如醉如癡。有一年的春天,他帶着琴來到城郊的田野散步,和煦的春風将青草的芳香吹到他的面前,讓他心情非常舒暢。他環顧四周,發現不遠處有一頭大公牛正在吃草。他興緻勃發,突發奇想要為這頭公牛演奏一曲,于是他撥動琴弦,對着這頭公牛彈奏了一首高雅的《清角之操曲》。雖然公明儀彈奏的曲子非常悅耳動聽,但是那頭吃草的牛兒卻根本不理會那高雅的曲調,仍然低着頭繼續吃草。因為公牛雖然能聽到琴弦發出的聲音,但是并不能理解曲子中的美妙意境。公明儀見美妙的琴聲并不能打動這頭不懂音樂的牛,非常無奈。過了一會兒,他又想出了一個辦法。公明儀撫動琴弦,彈出一段段奇怪雜亂的聲音,有的像嗡嗡的蚊蠅聲,有的像迷路的小牛犢發出的叫聲。這時候這頭大公牛才像突然明白了什麼似的,搖搖尾巴,豎起耳朵,聽了起來。後來,人們就用“對牛彈琴”來比喻對愚蠢的人講深刻的道理,或對外行人說内行話,白白浪費時間;也用來譏笑人說話不看對象。

成語出處

漢·牟融《理惑論》

原文

昔公明儀為牛彈《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聞,不合其耳矣。轉為蚊虻之聲,孤犢之鳴,即掉尾奮耳,蹀躞而聽。

譯文

公明儀曾經給牛彈奏古雅的清角調琴曲,可牛卻依然像先前一樣埋頭吃草。原來,不是牛不要聽,是曲調不入它的耳。于是公明儀便用琴模仿蚊蟲和小牛犢的叫聲。牛就擺動尾巴豎起耳朵,邁着小步來回走着。

寓意

後來人們根據這個故事,引申出"對牛彈琴"這句成語,比喻對不懂道理的人講道理,是白費口舌;也常用來譏笑說話不看對象的人。說話不看對象是不可取的,對蠢人講道理也是不可取的。另據一些養牛業人士的經驗,牛在聽了音樂後可獲得一定的放松,對提高牛肉質量有利,看來對牛彈琴也是一種輔助飼養手段。

詞語辨析

【辨形】牛,不能寫作“生”。

【辨音】彈,不能讀作“dàn”。

成語示例

1.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九十回:對牛彈琴,牛不入耳,罵得很好,咱們一總再算賬!

2.毛澤東《反對黨八股》:“對牛彈琴”這句話,含有諷刺對象的意思。如果我們除去這個意思,放進尊重對象的意思裡去,那就隻剩下譏笑彈琴者這個意思了。

3.說了一大堆,結果對方什麼都沒聽懂,真是對牛彈琴,浪費熱情。

4.跟法盲講法律簡直就是對牛彈琴。

上一篇:兒童

下一篇:門票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