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

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
東漢末年,腐朽不堪的東漢政權分崩離析,名存實亡。在連年征戰中的背景下,官渡之戰,這場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由此爆發。東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此戰曹操善擇良策,攻守相濟,屢出奇兵,巧施火攻,焚燒袁軍糧草,對獲取勝利起重大作用,集中體現曹操卓越的用兵謀略和指揮才能,是中國曆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反觀袁紹,内部不和,又驕傲輕敵,剛愎自用,屢據部屬的正确建議,遲疑不決,一再喪失良機。終緻糧草被燒,後路被抄,軍心動搖,内部分裂,全軍潰敗。[1]
  • 名稱:官渡之戰
  • 地點:豫州
  • 結果:袁紹戰敗,元氣大傷,不久去世。曹操解除北方危機,奠定統一河北的契機
  • 傷亡情況:袁紹,約80,000人,曹操,不詳
  • 主要指揮官:袁紹、顔良、文醜、劉備、淳于瓊。曹操、曹仁、曹洪、于禁、張繡
  • 時間:公元200年
  • 交戰各方:袁紹軍,曹操軍
  • 各方兵力:袁紹,約110,000人,曹操,30,000-40,000人
  • 影響:曹操奠定統一北方的基礎

戰争背景

東漢末年,轟轟烈烈的黃巾起義雖然被鎮壓下去了,但它卻沉重地打擊了漢朝地主階級的統治,使早已腐朽不堪的東漢政權分崩離析,名存實亡。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獨攬軍政大權,地主豪強也紛紛組織“部曲”(私人武裝),占據地盤, 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據勢力,轉入争權奪利、互相兼并的長期戰争,造成中原地區“白骨露于野、千裡無雞鳴”的凄慘景象。當時的割據勢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紹、河内的張楊、兖豫的曹操、徐州的呂布、揚州的袁術、江東的孫策、荊州的劉表、幽州的公孫瓒、南陽的張繡等,形成群雄并起的局面。在這些割據勢力的連年征戰中,袁紹、曹操兩大集團逐步壯大起來。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漢獻帝,遷都許縣,自始挾天子以令諸侯(“奉天子而征四方”),威勢大增。他先後擊敗呂布、袁術,占據了兖州、徐州以及部分豫州、司隸。

建安四年(199年),袁紹最終戰勝公孫瓒,據幽州、冀州、青州、并州,盡有河北之地,意欲南向以争天下。這樣,華北最重要的兩個政治軍事集團,決戰勢所難免。起初形勢袁強曹弱。袁紹已無後顧之憂,地廣人衆,可動員的兵力在十萬以上,   特别是袁紹的統治核心——冀州。在漢末三國時期,“冀州戶口最多,田多墾辟,又有桑棗之饒”   ,“冀州民人殷盛,兵糧優足”   。

曹操則是處于四戰之地,除了北方的袁紹,關中諸将尚在觀望,南邊劉表、張繡不肯降服,東南孫策蠢蠢欲動,暫時依附的劉備也是貌合神離。盡管如此,當時的一些有識之士,包括曹操的謀士荀彧、郭嘉,還在張繡麾下的賈诩,以及涼州從事楊阜,在綜合分析了曹、袁的優劣後,認為袁紹外寬内忌,好謀無決,他們都看好曹操,認為局勢會向着有利于曹的方向變化。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十月,河内郡太守張楊欲出軍救援呂布時卻為部下楊醜所殺,曹操解除進攻徐州呂布的後顧之憂,十一月,呂布被曹操消滅;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張楊舊部眭固殺楊醜,欲北投袁紹,曹操派史渙、曹仁擊破眭固,取得河内郡,把勢力範圍擴張到黃河以北   ,六月,袁術病死。

戰争部署

官渡之戰曹軍的戰略部署 

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紹挑選精兵十萬,戰馬萬匹,企圖南下進攻許都,官渡之戰拉開了序幕。袁曹兩家的決戰,一觸即發。

袁紹麾下的監軍沮授、别駕田豐勸谏道:“近來讨伐公孫瓒,出兵長達一年,百姓疲憊窮困,倉庫沒有積餘,賦稅勞役正多,這是國家使人深為擔憂的事情。最好先派使者向天子進獻俘虜和戰利品,緻力于農耕,使人馬得到休息。若是不能通達天子,就上奏說曹操阻隔我通達天子的路徑,而後進兵駐守黎陽,逐步經營黃河南面,多造船隻,整修器械,分派精良騎兵,抄掠對方的邊境地區,使其不得安甯,而我得到安逸。這樣就可安坐而定天下。”治中别駕審配、謀臣郭圖說:“兵書上的方法,比敵人多十倍就将其包圍,比敵人多五倍就進攻敵人,力量相當就可以交戰。眼下憑藉明公的神明威武,會合河朔地區強大的軍隊,用來讨伐曹操,其勢易如反掌。現在不及時攻取,将來就難對付了。”沮授說:“救亂誅暴,謂之義兵;恃衆憑強,謂之驕兵。義兵無敵,驕兵先滅。曹公迎天子安宮許都,如今舉兵南向,是在違反義理。況且,廟勝之策,不在強弱。曹公法令暢通,士卒精練,非公孫瓒等人可比也。如今,放棄萬安之術,而興無名之兵,我實在是為袁公感到憂懼。”郭圖說:“武王伐纣,不曰不義,何況,出兵是讨伐曹公而非讨伐天子,并不是師出無名!而且,袁公的文臣武将都竭力盡忠,民衆都想為袁公效力,如果不及時早定大業,實在是思慮的過失啊。夫天與弗取,反受其咎。這正是越王勾踐之所以稱霸、吳王夫差之所以滅亡的道理啊。監軍沮授之計,确實很持重、牢靠,但這不是見機行事的靈活應變啊。”沮授谏阻出兵,違背袁紹的意旨,郭圖等乘機進饞,說沮授的軍權太大、威望太高,難于控制,引起袁紹懷疑。于是,袁紹分監軍為三都督,讓沮授與郭圖、淳于瓊各典一軍。  

袁紹舉兵南下的消息傳到許都,許都的議臣多認為袁軍強大不可敵。但曹操卻根據他對袁紹的了解,認為袁紹志大才疏,膽略不足,刻薄寡恩,剛愎自用,兵多而指揮不明,将驕而政令不一,于是決定以所能集中的數萬兵力抗擊袁紹的進攻。為争取戰略上的主動,他作出如下部署:派臧霸率精兵自琅玡(今山東臨沂北)入青州,占領齊(今山東臨淄)、北海(今山東昌樂)、東安(今山東沂水縣)等地,牽制袁紹,鞏固右翼,防止袁軍從東面襲擊許都;曹操率兵進據冀州黎陽(今河南浚縣東,黃河北岸),令于禁率步騎二千屯守黃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協助扼守白馬(今河南滑縣東,黃河南岸)的東郡太守劉延,阻滞袁軍渡河和長驅南下,同時以主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一帶築壘固守,以阻擋袁紹從正面進攻;派人鎮撫關中,拉攏涼州,以穩定翼側。

從以上部署看,曹操所采取的戰略方針,不是分兵把守黃河南岸,而是集中兵力,扼守要隘,重點設防,以逸待勞,後發制人。從當時情勢而言,這種部署是得當的。首先,袁紹兵多而曹操兵少,千裡黃河多處可渡,如分兵把守則防不勝防,不僅難以阻止袁軍南下,且使自己本已處于劣勢的兵力更加分散。其次,官渡地處鴻溝上遊,瀕臨汴水。鴻溝運河西連虎牢、鞏、洛要隘,東下淮泗,為許都北、東之屏障,是袁紹奪取許都的要津和必争之地。加上官渡靠近許都,後勤補給也較袁軍方便。  

袁紹派遣使者招攬衆人,遣使招誘兖州、豫州諸郡。

劉表則響應了袁紹攻曹的号召   ,派人策動諸州郡陰謀反曹,而陽安都尉李通則拒絕了袁紹、劉表的反曹号召。   除了陽安郡之外,豫州的其餘諸郡大多響應袁紹的号召。  

關中諸将表示中立,既不助袁,也不助曹。  

十一月,張繡準備同意,賈诩卻當着張繡的面回絕了袁紹的來使,準确地指出袁紹不能容人,而投降曹操有三點優勢:曹操挾天子令諸侯,名正言順;曹操兵力較弱,更願意拉攏盟友;曹操志向遠大,一定能夠不計前嫌。張繡聽從賈诩的建議,率衆歸順曹操,被拜為揚武将軍   。

戰争過程

前期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車騎将軍董承、偏将軍王服、越騎校尉種輯接受了漢獻帝的衣帶诏,欲誅殺曹操,但事洩,被曹操夷滅三族。   袁紹終于獲得了名正言順的開戰理由,于是,袁紹奉衣帶诏   讨伐曹操,派陳琳書寫檄文并公開發布,檄文中把曹操罵得無法忍受。袁、曹兩家公開宣戰。

當曹操正部署對袁紹作戰時,參與了衣帶诏之謀的劉備起兵反曹。劉備占領下邳,屯據沛縣(今江蘇沛縣)。   劉備軍增至數萬人,并與袁紹聯系,打算合力攻曹。曹操為保持許都與青、兖二州的聯系,避免兩面作戰,于次年二月親自率精兵東擊劉備,迅速占領沛縣,轉而進攻下邳,迫降關羽。劉備全軍潰敗,隻身逃往河北投奔袁紹。當曹、劉作戰正酣之時,袁紹别駕田豐建議袁紹“舉軍而襲其後”,但袁紹以幼子有病為辭拒絕采納,緻使曹操從容擊敗劉備回軍官渡   。

曹操派遣臧霸、孫觀、孫康等人牽制青州刺史袁譚。

二月,袁紹進軍黎陽,企圖渡河尋求與曹軍主力決戰。他首先派大将郭圖、淳于瓊、顔良進攻白馬的東郡太守劉延,企圖奪取黃河南岸要點,以保障主力渡河。  

四月,曹操為争取主動,求得初戰的勝利,親自率兵北上解救白馬之圍。此時謀士荀攸認為袁紹兵多,建議聲東擊西,分散其兵力,先引兵至延津,僞裝渡河攻袁紹後方,使袁紹分兵向西,然後遣輕騎迅速襲擊進攻白馬的袁軍,攻其不備,定可擊敗顔良。曹操采納了這一建議,袁紹果然分兵延津,令正在進攻白馬的郭圖、淳于瓊率軍向西,挺進延津。沮授勸阻袁紹道:“顔良的性格急促狹小,雖然骁勇,但不可以讓他獨自擔任大将。”袁紹不從。  

在郭圖、淳于瓊等人率軍奔赴延津後,曹操乃乘機率領輕兵迅速襲擊顔良。曹軍以中郎将張遼、偏将軍關羽為前鋒,曹操親率裨将軍徐晃等人繼其後   。關羽望見了顔良麾蓋(大将所乘戎車,設幢麾、張蓋),在張遼軍隊與顔良軍隊交戰之時,關羽策馬沖到顔良身邊,在萬衆之中刺死顔良,又拔出腰間佩刀斬其首級而歸。袁軍諸将都不能擋住關羽。袁軍潰散。  

曹操解了白馬之圍後,遷徙白馬的百姓沿黃河向西撤退   。袁紹率軍渡河追擊,軍至延津南,派大将文醜與劉備繼續率兵追擊曹軍,曹操當時的騎兵不足六百,駐于南阪(在白馬南)下,而袁軍達五六千騎,尚有步兵在後跟進。曹操令士卒解鞍放馬,并故意将辎重丢棄道旁。袁軍果然中計,紛紛争搶财物。曹操突然揮動着自己手中所持“麾”   ,下令發起攻擊。徐晃等人翻身上馬   ,終于擊敗袁軍,殺了文醜(文醜為亂軍所殺,并不是關羽斬殺),順利退回官渡。顔良、文醜都是河北名将,卻被一戰而斬,袁紹軍隊的銳氣被挫傷   。

相持

袁軍初戰失利,但兵力、糧草、軍貨、财力仍然占據明顯的優勢。

後來,曹操回到官渡,沮授向袁紹說:“河北兵雖然人多勢衆但勇猛不如河南兵,河南的糧草、軍貨、财力都不如河北;河南利于速戰速決,河北利于緩慢戰鬥。所以,我們營讓兩軍緩慢相持,拖長戰事。”沮授建議以持久緩進的戰術來消耗曹軍,但袁紹又不聽從。  

七月,進軍陽武(今河南中牟北),準備南下進攻許都。八月,袁軍主力接近官渡,依沙堆立營,東西寬約數十裡,曹操也立營與袁軍對峙,曹軍“合戰不利”   。九月,曹軍再度出擊,與袁軍交戰不利,再次退回營壘,堅守   。

袁紹構築樓橹,堆土如山,用箭俯射曹營。曹軍制作了一種抛石裝置叫作霹靂車,發石擊毀了袁軍所築的樓橹。袁軍又掘地道進攻,曹軍也在營内掘長塹相抵抗,粉碎了袁軍的計策。雙方相持三個月,曹操處境困難,前方兵少糧缺,士卒疲乏,後方也不穩固,曹操幾乎失去堅守的信心,一日見運糧士兵疲于奔命,于心不忍,不禁脫口而出,“卻十五日為汝破紹,不複勞汝矣!”曹操寫信給荀彧,商議要退守許都,荀彧回信說:“袁紹将主力集結于官渡,想要與公決勝負。公以至弱當至強,若不能制,必為所乘,這是決定天下大勢的關鍵所在。當年楚、漢在荥陽、成臯之間,劉邦、項羽沒有人肯先退一步,以為先退則勢屈。現在公以一當十,扼守要沖而使袁紹不能前進,已經半年了。情勢已然明朗,絕無回旋的餘地,不久就會發生重大的轉變。這正是出奇制勝的時機,千萬不可坐失。”于是曹操決心繼續堅守待機,同時加強防守,命負責後勤補給的典農中郎将任峻采取十路縱隊為一部,縮短運輸隊的前後距離,并用複陣(兩列陣),加強護衛,防止袁軍襲擊;另一方面積極尋求和捕捉戰機,擊敗袁軍,不久派徐晃、史渙截擊、燒毀袁軍數千輛糧車,增加了袁軍的補給困難   。

期間,汝南郡黃巾軍劉辟叛變,袁紹使劉備前往相助,又派韓荀鈔斷曹軍西道,皆被曹仁擊破   。江東孫策意欲偷襲許都,卻被刺客暗殺   。

奇襲

十月,曹操在與袁紹相持日久,百姓疲乏,多叛應袁紹,曹軍缺乏糧食。袁紹又派車運糧,并令淳于瓊率兵萬人護送。沮授建議“另外派遣蔣奇率領支援軍隊行進在運糧軍隊的外表,以斷絕曹軍的抄掠”,但袁紹又不從。  

淳于瓊率領着沒有外表援軍的運糧軍隊夜宿于烏巢(今河南延津東南),距離袁軍大營僅剩四十裡的路程。恰在這時,袁紹謀士許攸投奔曹操,建議曹操輕兵奇襲烏巢,燒其辎重。曹操立即付諸實行,留曹洪、荀攸守營壘,親自率領步騎五千,冒用袁軍旗号,人銜枚馬縛口,各帶柴草一束,利用暗夜走小路偷襲烏巢。到達後立即圍攻放火。袁紹獲知曹操襲擊烏巢後,一方面派輕騎救援,另一方面命令甯國中郎将張郃、大将高覽率重兵猛攻曹軍大營。可曹營堅固,攻打不下。當曹軍急攻烏巢淳于瓊營時,袁紹增援的部隊已經迫近。曹操勵士死戰,大破袁軍,曹軍骁将樂進斬殺淳于瓊等,并将其糧草全數燒毀。張郃、高覽聞得烏巢被破,于是投降曹操,導緻了軍心動搖,内部分裂,大軍崩潰   。袁紹倉惶帶八百騎兵退回河北,曹軍先後殲滅和坑殺袁軍七萬餘人,也有說是八萬人   。

官渡之戰增強了曹操的實力,為曹操擊潰袁紹,統一北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北方僅有曹操和袁紹勢力較大,此戰擊潰了袁紹,北方就無人能和曹操抗衡。

官渡之戰後,曹軍活捉了沮授。沮授一直深得曹操賞識,起初曹操赦免沮授并且厚待他,但最後沮授因想要回到袁紹陣營而被曹操殺害。  

曹操在袁紹大營發現許縣及軍中的某些人員,曾寫信向袁紹表态,他下令将信件全部焚毀,以示安撫反側。  

官渡之戰後,袁紹僅八百騎逃回北方,後悔不用田豐之言,但逢紀诋毀田豐,結果田豐被袁紹殺害。   冀州地區發生反袁的動亂,袁紹率軍平定。  

戰争結果

官渡之戰,經過一年多的對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勝利而告結束。曹操以兩萬左右的兵力,出奇制勝,擊破袁軍十萬。這個戰例成為中國曆史上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氣,寫下了他軍事生涯最輝煌的一頁。建安七年(202年),袁紹因兵敗憂郁而死,曹操乘機徹底擊滅了袁氏軍事集團,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又征服烏桓,至此,戰亂多時的北方實現了統一。

百科x混知:圖解官渡之戰

戰役評價

戰役意義

官渡之戰是袁曹雙方力量轉變,使當時中國北部由分裂走向統一的一次關鍵性戰役,對于三國曆史的發展有着極其重要的影響。此戰曹軍的勝利不是偶然的,袁曹間的兼并戰争,雖屬于封建割據勢力之間的争鬥,但它實現了地區統一,客觀上符合人民的願望。  

官渡之戰是漢末乃至中國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也是曹操與袁紹争奪北方霸權的轉折點。官渡一戰之後,曹操終于一反之前對袁紹的劣勢,為自己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勝敗原因

曹操在戰事初期處于劣勢,當中全賴三人為曹操扭轉困局——荀彧、荀攸、許攸。雖然三人在官渡之戰中都沒有封賞的史書記載,但并不是所有的功勳都要立刻獲得封賞。

雙方參戰人員 

1、曹操于黎陽與袁紹相持,本欲還兵再作打算,荀攸獻計:“今兵少不敵,分其勢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後者,紹必西應之,然後輕兵襲白馬,掩其不備,顔良可擒也。”曹操依計行事,果然大破袁軍,斬殺顔良。荀攸又在文醜追擊曹操之時,獻策辎重餌敵之計,曹操依計行事,果然大破袁軍,斬殺文醜。又在糧食将盡之時,建議攻擊輕敵的韓猛,劫軍糧、燒辎重。

2、曹操曾經在交戰之時想過放棄,寫信給許都的荀彧。而荀彧卻提醒了曹操:“在戰争雙方都疲憊不堪時,誰後退誰被動,誰放棄誰滅亡。戰機就在這時出現。”最後幫助曹操尋回信心,繼續堅持。

3、後來,适逢“攸家犯法,審配收系之,攸不得志,遂奔曹操”,于是,許攸投奔曹操。許攸透漏出烏巢為袁紹囤糧之地,應當速速燒掉袁紹軍糧。曹操依計而行,深夜直奔烏巢,放火燒糧,最終,使袁紹不戰自敗。

曹操能接納能人之言,取得最終的勝利,這全在于用人之道。荀攸、許攸皆是人才,獻上計謀,有化險為夷之功;荀彧則具備長遠的戰略眼光,能夠鼓勵和幫助曹操在關鍵時期堅持戰鬥,這是更高層次的人才。由此觀之,人才的妥善任用應該可說是“一計敵萬人”。至于曹操,他是一個懂得運用人才的人才,能接納他人之言,故袁紹兵多也不足為懼,正所謂兵不在多,在乎能否調遣。  

曆代評價

官渡之戰是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争的戰略問題》一文中列舉的中國曆史上“雙方強弱不同,弱者先讓一步,後發制人,因而戰勝”的著名戰例之一。戰争的勝負取決于雙方政治、軍事、經濟等多方面的條件,但最重要的是雙方軍事實力的較量。曹操在官渡之戰中,實力明顯不如人力物力上都占有絕對優勢的袁紹,但他卻以少擊衆、以劣勢對優勢并最終大獲全勝,其取勝之道是值得後人很好地深思的。

此戰曹操善擇良策,攻守相濟,屢出奇兵,巧施火攻,焚燒袁軍糧草,對獲取勝利起重大作用,集中體現曹操卓越的用兵謀略和指揮才能,是中國曆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反觀袁紹,内部不和,又驕傲輕敵,剛愎自用,屢拒部屬的正确建議,遲疑不決,一再地喪失良機。終緻糧草被燒,後路被抄,軍心動搖,内部分裂,而全軍潰敗。

對于此戰,曆代名臣、學者也給予各種評價:

同時期的諸葛亮在《隆中對》提到:“曹操比于袁紹,則名微而衆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作為曹魏大臣的劉放評價:“以二袁之強,守則淮南冰消,戰則官渡大敗;乘勝席卷,将清河朔,威刑既合,大勢以見。”  

曹魏文人缪襲曾作《克官渡》,言曹公與袁紹戰,破之于官渡也。曰:“克紹官渡,由白馬。僵屍流血,被原野。賊衆如犬羊,王師尚寡。沙醿傍,風飛揚。轉戰不利,士卒傷。今日不勝,後何望!土山地道,不可當。卒勝大捷,震冀方。屠城破邑,神武遂章。”  

西秦高祖乞伏乾歸曾對麾下諸将說:“昔曹孟德取袁本初于官渡,陸伯言摧劉玄德于白帝,皆以權略取之。”  

北魏時期的大臣盧淵評價:“昔魏武以弊卒一萬破袁紹,謝玄以步兵三千摧苻秦,勝負之變,決于須臾,不在衆寡也。”  

宋朝理學家範浚認為官渡之戰是以奇取勝,“曹操與袁紹相持官度百餘日,操順而紹逆,故操軍雖不敵而不為寡,然卒所以勝紹者奇也。紹遣淳于瓊等将兵萬餘人,北迎糧運,操自将夜往,攻破瓊等,悉斬之,此曹操之用奇也。”  

清代學者趙翼評價:“官渡之戰,袁紹兵十馀萬,曹操兵僅十分之一,擊破之。”  

民國史學家呂思勉評價:“淳于瓊等既破,張郃複降,據《三國志》說:袁紹的兵就此大饋,這大約因袁紹的兵駐紮日久,銳氣已挫,軍心又不甚安甯,遂至一敗而不可收拾。曹操攻淳于瓊,固然有膽氣,也隻是孤注一擲之舉,其能耐,倒還是在曆久堅守、能挫袁軍的銳氣上見得。軍事的成敗,固然決于最後五分鐘,也要能夠支持到最後5分鐘,才有決勝的資格哩。”  

民國小說家蔡東藩在《後漢演義》中評價:“曹操處處能用谏,袁紹處處是愎谏,即此已見袁曹之興亡,不待戰而始決耳!況糧饷為行軍之根本,軍若無糧,敗可立待。袁紹一失之韓猛,再失之于淳于瓊,用人不明,賢否倒置,是尚能與操争勝乎?劉備能知紹之必敗,其智識遠出紹上;操亦目備為英雄,故紹敗而不急追,反于勢孤力弱之劉備,卻鄭重視之,蹙之于汝南之間,使備不得息肩。操之窘備,亦甚矣哉!彼袁紹既自誤其身,複遺誤其子,身死以後,兩子相争,卒緻覆祚,以坐跨幽冀之袁本初,反不若奔走南北之劉玄德,善敗下亡,卒能創業垂基,與曹氏抗衡終古也!”  

上一篇:電商618價格戰

下一篇:直播吧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