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道臨

孫道臨

表演藝術家
孫道臨1921年生于北京,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藝術生涯中,他參與了《渡江偵察記》《永不消逝的電波》《雷雨》《日出》《家》《茶花女》《早春二月》《不夜城》《烏鴉與麻雀》等100多部舞台劇和影視劇的演出,塑造了許多令人難忘的藝術形象,是中國電影史上最為多産的表演藝術家之一。2007年12月28日,中國著名電影演員、表演藝術家孫道臨在上海因心髒病突發逝世,享年86歲。
    中文名:孫道臨 外文名: 别名:孫以亮 民族: 出生地: 身高: 體重: 畢業院校: 職業:電影演員 經紀公司: 代表作品:《渡江偵察記》《永不消逝的電波》《雷雨》《日出》《家》《茶花女》《早春二月》《不夜城》《烏鴉與麻雀》 主要成就: 籍貫:浙江嘉善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21年12月18日 去世年月:2007年12月28日

生平簡介

孫道臨,原名孫以亮,原籍浙江嘉善,1921年生于北京。中國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導演、朗誦藝術家。多次獲國内外電影藝術大獎,出任加拿大蒙特利爾等國際電影節評委。曆任中國電影家協會理事、顧問,上海華夏影業公司藝術總監。

2007年12月28日上午8點59分,因心髒病突發,在上海華東醫院逝世,享年86歲。孫道臨幼年時代生活在一個知識家庭。1938年入燕京大學哲學系學習,曾參加燕京劇社的演出,在校期間曾演出過《雷雨》、《生死戀》等劇。1941年燕京大學關閉,孫道臨失學,1943年加入中國旅行劇團,正式開始演員生涯。

1943-1944年先後加入中國旅行劇團、國華劇社、南北劇社,演出過話劇《雷雨》、《日出》、《家》、《茶花女》等,并導演《青春》一劇,開始在舞台上嶄露頭角。1945年抗戰勝利後複學,1947年燕京大學畢業,并加入北平藝術館。翌年入清華影片公司,演出了黃宗江編劇的《大團圓》,孫道臨仍扮演三弟,從此登上銀幕。

1949年,孫道臨參加了上海遠東影業公司《大雷雨》的拍攝,并在昆侖影業公司完成《烏鴉與麻雀》一片的拍攝。此片獲文化部1949—1955年優秀影片評獎中獲個人一等獎。後任上海電影制片廠演員、導演。是中國影協第四、五屆理事。先後主演《渡江偵察記》、《家》、《不夜城》、《永不消逝的電波》、《早春二月》、《李四光》、《一盤沒有下完的棋》等十餘部影片,塑造了各種銀幕形象。曾為《王子複仇記》、《白癡》等二十餘部外國影片配音。解說的影片《魯迅傳》。

1984年後孫道臨自編自導影片《雷雨》、《非常大總統》,并在兩片中分别飾演男主角。1992年執導了根據肖複興小說改編的電影《繼母》。2001年,80歲的他導演的電影《詹天佑》榮獲中國電影“華表獎”最佳故事片獎及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出版有詩歌散文集《走進陽光》、盒帶《唐詩欣賞》等。

工作經曆

上影廠1943年中國旅行劇團任演員。

1944年上海國華劇社演員。

1944至1945年北京南北劇社演員、編導。

1947年畢業于北京燕京大學哲學系。

1948年上海清華影業公司任演員。

1949年上海電影制片廠任演員、導演。

曆任中國影協第五屆理事、主席團委員、上海市人大代表、現任第六屆代表(顧問)

由哲學進入藝術界

孫道臨祖籍浙江嘉善,出生地是北京薪司附近的四合院,一個書香門第之家,念的是名氣很響的崇德小學,兒時個性内向,卻有點兒反叛精神,覺得四周的胡同太窄小而緊鎖了一顆動蕩的心,覺得學校的功課太死闆,氛圍也過于沉寂而束縛了個人興趣的施展。于是,他下了課常常拿了自制的大鵬風筝穿過胡同來到皇城根下,在一片田野裡盡情放飛。他立志長大後要象大鵬展翅那樣高翔,幹出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上了中學,他果真被老師同學稱為神童,15歲就寫成短篇小說《母子倆》,發表于題頭為“大鵬”的校刊上。小說的人物來自于他上學路上常見的貧民窟衆生相。于是他憑着這股才氣考入了燕京大學哲學系。

本來,沉默寡言善于思索的他與哲學結緣如魚得水,整天沉湎于古希臘的遐想與柏拉圖、康德的思考中,求索思想之哲理、人生之奧秘,與此同時,未名湖的波濤塔影、鐘亭畔的霞光夕照仍會激起他的創作靈感。他仍與詩文同體,他在《燕園集·細柳》中一首《風的預感》詩中寫道:今夜是低氣壓的夜/難道怪罪于我的敏感嗎?

我看見一個大風圈擁着湖水/群樹在月下睡眠着/可是我卻獨自醒來了……這首詩被他的校友黃宗江激賞,一次偶然的機緣終于改變了他的人生走向,當時,生性豪放的黃宗江正自譯了獨幕話劇《窗外》,一次路遇孫道臨悄悄跟蹤了好一陣子,越看越覺得他象劇中男主角,情不自禁地講起了劇情,并力邀他出演。學藝術的打動了學哲學的,孫道臨答應試試看,想不到演出一舉成功,從此一發不可收,又演了《雷雨》、《鍍金》、《生死戀》等劇,成了名揚全校的潇灑小生。

由此他放下哲學書,一頭栽進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戲劇理論。幾年後考入唐槐秋的“中旅劇團”,與黃宗江一起開始了從藝生涯。

與兵結緣

孫道臨演了不少與自己氣質相符的文人形象。但萬萬想不到的是卻與演兵結緣,文人演兵,不單同仁與影迷為之驚奇,連他本人也感到不可思議。全國解放為他帶來藝術的春天,他作為上影的一名年輕演員,與趙丹、白楊、張瑞芳、秦怡一起敲鑼打鼓扭秧歌,迎接解放軍進城。

見到英姿勃發的戰士,他心潮激蕩,獻上一束花,端上一杯水表示愛慕之心,不久他又随文藝考察團到山東老區參觀學習,結識了擁軍模範姚大娘,曾有許多可歌可泣的戰鬥英雄在她的照護下養好傷,重上前線。他從姚大娘那兒聽到戰士們英勇殺敵的動人故事,徹夜難眠,用自己的親身感受寫成了《姚大娘》散文,發表在《解放日報》,引起過不少人的共鳴。

電影《渡江偵察記》,偵察連長李春林是他第一次演兵,一開始心中沒底,他請扮演敵情報處長的陳述為自己畫像,一身軍裝,手握駁殼槍,眉毛飛揚,眼神炯炯,顯露機警靈敏的神情……外型似乎有點象,但氣質神韻呢?内心世界的思想感情呢?

李連長被他演得活靈活現。此片公映,反響強烈,榮獲文化部頒發的優秀影片一等獎。此後,戲路貫通,演兵不斷,《南島風雲》中的遊擊隊長、《永不消逝的電波》中的地下黨員、《紅色的種子》中的政委、《革命家庭》中的革命者、《51号兵站》中的指導員……組成了他在銀幕上的“兵系列”。

與《雷雨》的不解情結

《雷雨》,孫道臨說與之有解不完的情結。年少時演周沖,年長時演周萍,年老時又自編自導電影《雷雨》并自演周樸園。可以說《雷雨》是他的啟蒙戲,有着70年之久的不解之緣。

曹禺此作在靳以主編的“文學季刊”首次發表時。孫道臨還隻是念中學的文學青年,他通宵讀完此劇,思緒萬千,一個個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在眼前閃爍,強烈的反封建意識震撼了他的心。

進入燕京大學攻讀哲學,他作為“燕京劇社”的活躍分子,出演了劇中的周沖,那時他與角色年紀相符,十七、八歲的英俊少年,黃宗江演周萍,二人在台上演兄弟,台下也親如兄弟,一起切磋台詞,同進同出排練現場,由于他倆配合默契,演出後在全校轟動,校園師生遇上他倆,大老遠就喊:"周萍!""周沖!"。黃宗江收到不少署名"繁漪"的求愛信,他也收到不少署名"四鳳"的情書,還附詩一首:"夜來晨霧迷長空,路上行人不見蹤,短笛一聲清響處,東方才見日頭紅"。

黃宗江為他到處尋找這支"短笛",而他也盼見東方日頭紅,一時稱為校園美談。直至1984年,時光流逝了50個春秋,孫道臨的《雷雨》情結越發濃烈,他把此劇搬上了銀幕,并且自導自演。不過當年的“周沖”已變成了“周樸園”,“周樸園”這回沒有收到情書,卻收到衆多影迷贊揚此片的來信,包括曹禺先生本人也對此片作了肯定。50年前的“短笛”終于響起,響在他的耳畔,響在他的心坎裡。

配音朗頌

孫道臨不僅在國産片銀幕上成功塑造了許多激情鮮活的角色,還是一位出色的譯制片配音大師。他為《王子複仇記》、《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基督山伯爵》等多部脍炙人口的作品配過音,特别是1958年他在《王子複仇記》中為王子哈姆雷特配的音堪稱銀幕經典。

《王子複仇記》是孫道臨的傑作。孫道臨在這部電影的配音中所達到的成就,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連他自己也沒有能超越。孫道臨配的哈姆雷特立刻就成了演藝界訓練口音的标準教材,甚至對全國人民從此以後的說話腔調産生了潛在的影響。孫道臨配的哈姆雷特,潇灑、俊逸、高貴而絕無媚俗氣。

在此基調上,各種情緒起伏上下,流轉跌宕,令人耳不暇聞。從一出場的疑惑憂傷,到鬼魂告白後的悲憫激憤,裝瘋賣傻時的冷嘲熱瘋,海濱獨白的浩瀚思慮,他都能拿捏火候,妙到毫颠,表現出驚人的節奏和情緒控制能力,其專業技巧和素養當世無人能及。

電影《王子複仇記》是以卞之琳的翻譯為底本的,僅憑這個就是絕響了。該片由孫道臨和上譯廠著名演員程之、張同凝配音。同時,孫道臨熱心推動和參與群衆性朗誦活動,耄耋老人還擔任着中國朗誦協會的會長。

婚姻家庭

孫道臨和越劇演員王文娟于20世紀60年代喜結秦晉之好,之後共同走過了風風雨雨的30多個春秋。但兩位藝術家對二人世界的生活一直做低調處理。孫道臨在他出版的專集《走進陽光》中,甚至對兩人的婚事隻字未提。

王文娟是浙江嵊縣人,13歲到上海學唱紹興文戲,因聰明好學,很快挑起頭肩花旦的重任。50年代由她主演的《春香傳》《紅樓夢》《追魚》更是其越劇事業的裡程碑。但因為忙于演藝事業,直到50年代末,已過而立之年的王文娟仍待字閨中。

說起來兩位明星初擦的火花,并非人們想象的那樣浪漫。有段時期,孫道臨幾乎被越劇醉倒,隻要能騰出時間,他就去觀看由王文娟主演的越劇。有一次,孫道臨直率地去找黃宗江和黃宗英兄妹倆:“嗳,我想結婚了,請幫忙找個對象。”黃宗江面呈喜色地說:“算來隻有越劇團的王文娟還待字閨中,不知你對她感覺如何,如合得來,這大媒人我包下來了。”孫道臨的心事被另一位熱心人也察覺出來了,她就是孫道臨的同事張瑞芳大姐。

在幾位好心人的促成下,60年代初,這一對為了藝術追求遲遲未婚的大齡男女,終于幸福地完婚了。這一年孫道臨39歲,王文娟35歲。

婚後,一對藝術伉俪相親相愛,比翼齊飛。當孫道臨因主演《早春二月》受批判、王文娟因拍攝《紅樓夢》被戴上專演才子佳人的帽子時,兩人又相濡以沫共渡劫難。80年代,他倆慶幸地迎來了新的藝術青春。年過古稀,夫妻兩人又攜手合作,把越劇《孟麗君》移植到熒屏上且好評如潮。

作品年表

·《繼母》(1992)

·《非常大總統》Speclal President(1986)

·《雷雨》Thunderstorm(1984)

·《一盤沒有下完的棋》Mikan no taikyoku

·《李四光》(1979)

·《早春二月》Early Spring(1963)

·《革命家庭》Revolutionary Family, A(1960)

·《永不消逝的電波》(1958)

·《不夜城》(1957)

·《春天來了》Spring Has Arrived(1956)

·《家》Family,The(1956)

·《南島風雲》(大陸 1955)

·《渡江偵察記》Reconnaissance Across The Yangtse(1954)

·《女司機》Woman Locomotive Engineers(1951)

·《民主青年進行曲》Democratic Youth March(1950)

·《烏鴉與麻雀》(1949)

擔任導演的影片:《非常大總統》86年同時任編創之一;《繼母》92年;《雷雨》83年,同時任改編。

電影藝術館

孫道臨電影藝術館是國内第一個以影人命名的藝術館。

孫道臨電影藝術館建築面積7200平方米,館内将設孫道臨生平陳列、中國電影史回顧陳列、600平方米場景式展示廳、小劇場、電影放映廳等。整個文化藝術中心建築面積20000平方米,總投資8000萬元人民币。

孫道臨籍貫嘉善,十分關心家鄉的建設,多次為嘉善的文化活動出謀劃策,為家鄉的經濟、文化活動增光添彩。對建設孫道臨電影藝術館,他表示:“建這座電影館對我是莫大的鼓舞和動力,但這座電影館不是對我個人的褒揚,我個人隻是中國電影史中的滄海一粟,這座電影館是嘉善建設文化事業的載體,其涵義遠遠超越于個人的意義。能夠為故鄉的文化事業做點貢獻,我深感欣慰。”

浙江省嘉善縣投資1.15億元的文化藝術中心日前落成。2月2日,嘉善文化藝術中心舉辦了落成暨孫道臨電影藝術館開館儀式。孫道臨先生及其夫人,著名越劇表演家王文娟女士、女兒孫慶原,著名電影藝術表演家梁波羅、孫渝峰,上影集團副總裁許朋樂先生等參加了儀式。儀式上上影集團副總裁許朋樂對孫道臨電影藝術館建成開放表示了由衷的贊譽,孫慶原代表父親孫道臨對家鄉人民建造孫道臨電影藝術館表示了衷心感謝。

孫道臨和夫人及梁波羅孫渝峰在館碑前合影新落成的嘉善文化藝術中心坐落于縣城新城區,與嘉善縣人民政府大樓相連,占地149畝,總建築面積21000平方米,包括孫道臨電影藝術館、嘉善博物館、嘉善文化館和嘉善青少年宮。

為了表達家鄉人民對孫道臨先生的崇敬之情,中共嘉善縣委、縣人民政府特地決定在嘉善文化藝術中心内建造“孫道臨電影藝術館”,這是國内第一個以電影人命名的藝術館。藝術館建築面積7500平方米,兩處展廳面積各1000多平方米,由上影集團設計和布展。其中一處展廳除了系統地介紹孫先生的藝術生涯外,還展示了全國一百年來電影發展的曆史。

展廳内設置有五處場景,分别是《渡江偵察記》、《永不消逝的電波》、《雷雨》重要片斷,運用了臘像和與聲光音效綜合展示,還有仿全息攝影幻影成像多媒體《感情的海洋》、《非常大總統》街頭拍攝記實,和孫道臨日常辦公的仿全息攝影幻影成像多媒體,使參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另一處展廳展出了“老電影海報”。另有一大三小的電影放映廳,其中兩個廳已裝修完畢,引進了國際國内先進的放映設備。

傑出貢獻

孫道臨先生原籍嘉善,是中國電影藝術界的著名代表人物。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藝術生涯中,在《雷雨》、《日出》、《家》、《茶花女》、《烏鴉與麻雀》、《渡江偵察記》、《不夜城》、《永不消逝的電波》、《早春二月》、《李四光》等一百多部舞台劇和影視劇中,塑造了“覺新”、“李俠”、“肖澗秋”、“江梅清”、“李四光”等一系列藝術形象,為中國電影走向世界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某同志曾為孫道臨先生題詞:“孜孜不倦、光彩照人。”

上一篇:張谒之

下一篇:田重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