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月

孫月

上海音樂學院副教授
孫月,女,漢族,畢業于上海音樂學院,博士,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系副教授,上海市高校創新團隊成員。主要研究方向是音樂美學、音樂批評、音樂學理論、藝術哲學、宗教美學。
    中文名:孫月 民族:漢族 出生地: 畢業院校:上海音樂學院 學位/學曆:博士 職業:教師 專業方向: 職務:上海音樂學院副教授 學術代表作: 主要成就: 性别:女

人物經曆

教育經曆

2001年至2006年就讀于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系本科,獲得學士學位。

工作經曆

2012年至2019年策劃執行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系與文彙報文藝評論中心共建音樂評論實踐基地項目。

2018年至2020年連續策劃執行了三屆上海音樂學院音樂美學主題講壇暨藝術學理論暑期研習班(國際線上論壇)。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在《中國音樂學》《音樂研究》《中央音樂學院學報》《音樂藝術》《音樂與表演》《人民音樂》《中國宗教》等全國核心刊物上發表過數十篇學術論文、譯文與音樂評論,如《從“音樂學分析”到“音樂學寫作”》《音樂作品的叙事結構與感性行态》《“聽”見不在場的聲音》《音樂是流動的建築》《基督教聖樂的中國化建構》《貝多芬的空白美學》《置于藝術學、美學與哲學之間的音樂美學》等。在《文彙報》《中國文化報》等全國性報刊雜志上發表過音樂會評論數十篇。

主持參與課題項目

主持完成立項課題《肖邦叙事曲的音樂學寫作研究》《〈哥德堡變奏曲〉的音樂哲學美學研究》《西方音樂美學史文獻導讀》《調性表情的美學問題研究》等。

參與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與上海市教委項目課題3項。

發表論文

2021年發表《置于藝術學、美學與哲學之間的音樂美學》,《音樂研究》。

《交響合唱〈江城子〉的人文意涵與音樂修辭——兼論“響暈”概念在交響修辭中的美學意義》(與張玄合作),即将發表。

2021年發表《調性的結構力場、意義表征與聽覺感性先驗問題——以貝多芬〈合唱幻想曲〉為例》,《中國音樂學》。

2020年發表《音樂作為神聖的贈禮——關于基督教聖樂中國化建構的若幹思考》,《金陵神學志》。

“Music as a Gift from God”—On the Indigenization of Sacred Music in the Chinese Christian Church, Asian-European Music Research Journal。

2019年發表《音樂是流動的建築——兩種異質藝術的同構關系研究》,《音樂藝術》。

2019年發表《基督教贊美詩的中國化建構》,《中國宗教》。

2019年發表《當音樂史學與音樂美學面對同一調性——從塔拉斯金對貝多芬c小調作品的叙事到韓锺恩“c小調表情問題研究”》,《音樂與表演》。

2019年發表《作為曆史使命、文化身份與精神載體的世界音樂——“音樂與神聖”國際學術研讨會綜述》,《人民音樂》第2期。

2017年發表《“聽”見不在場的聲音——“内在谛聽”概念釋義及音樂作品實例解析》,《中國音樂學》第4期。

2017年發表《音樂作品的叙事結構與感性行态——以肖邦<第三叙事曲>為例》,《音樂藝術》第3期。

2016年發表《石破天驚,融貫中西——鋼琴獨奏曲《破》作品及演奏評析》,《音樂與表演》第3期。

2011年發表《從“音樂學分析”到“音樂學寫作”——《悲情肖邦》研讨會相關讨論後續》,《中國音樂學》第1期。

2010年發表《“悲情肖邦”何以悲情?——對肖邦音樂之内涵的聽辨、分析與讀解》,《音樂藝術》第3期。

2008年發表《自我發現與内在更新——讀與思有關音樂美學哲學基礎》,《音樂藝術》第4期。

人才培養

2021年出版專著《音樂意義存在方式并及真理自行置入藝術作品的形而上學研究》。

編著《樂正聲和——文彙報特約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專業師生評論集》、《臨響樂品——音樂美學與當代音樂研究主題演講及研習文論彙編(一)》。

2013年出版參與編訂音樂學專業教材《音樂學寫作與範文導讀》。

榮譽表彰

獲得第三屆上海音樂學院青年教師教學大賽(集體課組)一等獎。

獲得第三屆上海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社會科學組)優秀獎。

社會任職

曾擔任2015第十屆交叉音樂學國際大會組委會執行秘書。

其他研究方向

西方古典與當代音樂的創作與表演,臨響哲學與作品修辭(巴赫、貝多芬、肖邦、陳其鋼),中西音樂美學史,藝術學發展史等。

哲學美學研究、音樂與建築的交互理論、基督教聖樂的本土化建構。

上一篇:水浒108将

下一篇:陶紅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