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靜成皇後

孝靜成皇後

清宣宗孝靜成皇後博爾濟吉特氏
孝靜成皇後(1812年6月19日—1855年8月21日),博爾濟吉特氏,生于嘉慶十七年五月十一日,刑部員外郎花郎阿之女。[1]清宣宗道光皇帝愛新覺羅·旻甯的妃子,清文宗鹹豐皇帝愛新覺羅·奕詝的養母,也是恭親王愛新覺羅·奕䜣的生母。清宣宗時為靜貴人、貴妃、靜皇貴妃。清文宗時尊為皇考康慈皇貴太妃。鹹豐五年七月太妃病笃,尊為康慈皇太後,七月初九日崩,享年四十四歲。鹹豐年間初谥為:孝靜康慈弼天撫聖皇後,不系宣宗谥,不祔廟。穆宗即位後,祔廟、加谥。尊谥為:孝靜康慈懿昭端惠莊仁和慎弼天撫聖成皇後。有三子一女,分别為奕綱、奕繼(均早殇)、皇六子恭親王奕訢和皇六女壽恩固倫公主。
  • 本名:博爾濟吉特氏
  • 别名:靜妃
  • 所處時代:清朝
  • 民族族群:滿族正藍旗→滿洲正黃旗
  • 出生地:蒙古科爾沁左右翼
  • 主要成就:養育鹹豐帝,以皇貴妃身份執掌道光帝六宮大權
  • 谥号:孝靜康慈懿昭端惠莊仁和慎弼天撫聖成皇後

人物生平

孝靜成皇後生于嘉慶十七年壬申五月十一日(1812年6月19日),比道光帝小30歲。先祖來自蒙古科爾沁左右翼兀魯特部,九世祖瑣諾木為兀魯特部貝勒齊輪薩娜音第三子,達延汗的玄孫,入滿洲正藍旗,後代襲二等子爵位。八世祖即瑣諾木次子、護軍參領古穆。

但孝靜成皇後這一支并非襲爵的大宗後裔,襲爵的是其高祖父的伯祖父的後裔,血統相當遠,在清初孝靜成皇後這一支主要擔任旗内參領、都統等高等武職。

高祖父伊布尹為玄祖父梅勒圖獨子,任筆帖式,妻薩克達氏;曾祖父興德,乾隆二十一年舉人,仕至道員,追封三等承恩公,谥榮僖,生有七子。

伯祖父玉山任鹽運使,娶瓜爾佳氏、哲爾德氏;二叔祖父常山任銮儀衛;三叔祖父鄂山為嘉慶元年進士,任刑部尚書兼總督,谥号莊勤,娶博克忒氏和白佳氏;四叔祖父柱山未出仕;五叔祖父圖山任筆帖式;六叔祖父成山任道員,娶滿洲正黃旗尚書董鄂鐵保之女為妻,乾隆帝曾孫、貝勒奕繪的親家,成山妻名少如,與清朝著名女詞人顧太清相交頗深,互為摯友,成山的女兒為顧太清之子載钊的妻子。

祖父崑山,為興德次子,仕至員外郎,追封三等承恩公,谥号簡勤。另外興德第四子鄂山和第七子成山皆為進士出身,鄂山之子葆謙也為進士出身,形成了科舉世家的門第。

父為追封一等承恩公花良阿,娶肅親王永錫之女為妻。另有一姐妹嫁于誠隐郡王五世孫、不入八分輔國公載齡,弟弟恩齡,襲一等公并任二等子爵,任過稅務監督、兵部郎中,最後官至刑部右侍郎兼正白旗蒙古副都統。根據相關檔案,博爾濟吉特氏還有三個隔房堂姐妹嫁入肅親王府。

道光五年乙酉四月初三日(1825年5月20日),年僅14歲的博爾濟吉特氏進入皇宮紫禁城,服侍道光帝,初賜号靜貴人。封号“靜”,滿文為“cibsen”,意為“安靜”、“肅靜”。

道光六年丙戌四月初七日(1826年5月13日)因孕晉封為靜嫔。八月初十日(1826年9月11日),靜嫔與其他後妃、皇子在圓明園過萬壽節,後于八月十六日回宮。十月二十三日(1826年11月22日)亥時,靜嫔生皇次子,在此之前的十月初一日,總管太監劉福慶口傳,奉旨靜嫔遇喜小滿月賞給緞匹著照妃例賞。

可見博爾濟吉特氏未生子就得到了滿月時給予妃例賞賜的恩典和承諾。十月二十五日,皇次子洗三,道光帝于遵義門外跪迎皇太後幸養心殿進午膳,畢,侍送皇太後還壽康宮。是日内閣奉谕旨:二阿哥着命名奕綱。十二月初一日(1826年12月29日)行靜嫔冊封禮,博爾濟吉特氏于永和宮接冊寶。

道光七年丁亥正月十五辛卯日(1827年2月10日)诏封靜妃。道光七年丁亥正月二十一日,遠在新疆征讨張格爾的楊威将軍長齡、參贊楊遇春、武隆阿,看到二阿哥命名的谕旨後,上了賀折“叩賀皇上天喜"。奕綱作為道光繼位後出生的第一位皇子,還是很受重視的。洗三那天,道光請孝和睿皇後至養心殿共進午膳,奕綱的名字或許是兩人商定的,也有大臣上賀折。

道光七年二月初一日敬事房傳旨,初六日命中和樂在永和宮伺候作樂送聖。二月初三日敬事房傳旨,初六日送聖改十三日送聖。二月初八日(1827年3月5日),皇次子奕綱因天花夭折。四月二十日(1827年5月15日)行靜妃冊封禮,時年16歲。

道光八年戊子五月十六日(1828年6月27日),懷孕四個月時流産,時年17歲。

道光九年已醜六月十三日(1829年7月13日),祥妃、靜妃進宮,翊坤宮和永和宮各用馬四匹。十一月初七日(1829年12月2日)午時,靜妃生皇三子奕繼。奕繼于十二月初二日,奕繼被診出患胎元有熱,停乳生痰之症,經過一段時間治療,于十二月二十八日(1830年1月22日)戌刻夭折,根據清宮醫案記載,奕繼還有“肝肺有熱”、“熱於于肺”等症狀,可能死于肺部感染。時年18歲。

道光十年庚寅十二月初七日(1831年1月20日)寅時,靜妃生皇六女,是為壽恩固倫公主,指婚于富察·景壽,時年19歲。

道光十一年辛卯六月十一日(1831年7月19日),皇四子洗三,靜妃與其母為皇四子添盆。

道光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833年1月11日)醜時,21歲的靜妃生皇六子奕䜣,也就是後來的恭親王。值得一提的是奕祈的福晉是軍機大臣瓜爾佳桂良的女兒,其嶽母也是肅親王的縣主。

自道光八年小産後,靜妃便有血虛的表現,再加上接連的生育,緻使她氣虛體虧,多次生病。後來也常有血瘀氣滞等病的記錄。

道光十三年癸巳正月(1833年2月20日—1833年3月20日),患上風瘟咽痛。八月十五日(1833年9月28日)靜妃晉升為靜貴妃,時年22歲。

道光十四年甲午十一月初三日(1834年12月3日),行靜貴妃冊封禮,并在永和宮接冊寶。另有彤嫔舒穆祿氏晉封彤妃。時年23歲。

道光十六年丙申正月初八日(1836年2月24日),六阿哥出痘,靜貴妃賞祿喜小卷八絲褂料一件。

道光二十年庚子正月十一日(1840年2月13日)),皇後鈕祜祿氏崩逝于澄靜齋,奕詝時年十歲,道光帝靜貴妃撫育皇四子奕詝。四月二十五日(1840年5月26日)晉封靜貴妃為皇貴妃。十二月十七日(1841年1月9日)行皇貴妃冊封禮,時年29歲。

道光二十五年乙巳十二月二十九日(1846年1月26日),鐘粹宮靜皇貴妃位下交出一名時年二十二歲的不谙規距的官女子二妞,該女子自同月十七日入宮在靜皇貴妃位下當差,素無過失。

因在交出當日與同伴女子秀鳳發生口角,誤将秀鳳臉上抓傷,經靜皇貴妃命令自己宮中首領太監責打八十大闆交出。(館藏于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

道光三十年庚戌正月十四日(1850年2月25日),道光帝駕崩于圓明園慎德堂。正月二十日,下旨追封皇二子奕綱為順和郡王,皇三子奕繼為慧質郡王。正月二十六日(1850年3月9日),孝全皇後之子皇四子奕詝即位,是為鹹豐帝。

鹹豐即位後,尊皇貴妃為皇考康慈皇貴太妃,居绮春園之壽康宮,時年39歲,以皇太後規格奉養。正月二十九日,内務府大臣奏請添設壽康宮茶膳房人員。在此之前,按例,皇貴太妃是沒有單獨的茶膳房的。七月二十四日(1850年8月31日),因康慈皇貴太妃之故推恩封其弟刑部員外郎恩齡為二等子爵。

鹹豐元年辛亥三月十五日(1851年4月16日),命大學士賽尚阿為正使,體仁閣大學士祁寯藻為副使,尊封宣宗成皇帝康慈皇貴妃博爾濟吉特氏為康慈皇貴太妃,并恭上冊寶。

尊封禮之後鹹豐帝去壽康宮行慶賀禮,于皇貴太妃前遞如意并行禮。在慈甯宮花園的慈蔭樓等候之時,鹹豐寫了一首詩,表達了自己在玉蘭盛開時節尊封太妃的喜悅心情。

午刻,鹹豐帝至壽康宮侍皇貴太妃用午膳。同時根據道光帝遺诏,封皇貴太妃之子皇六子奕䜣為恭親王,并加恩恭親王可戴用紅絨結頂冠,朝服蟒袍俱準用金黃色。

五月初七日,鹹豐帝下達旨意命在京的王公大臣在康慈皇貴太妃四十大壽時穿蟒袍補褂一日,前三日後三日都穿常服戴朝珠,待到二十七個月後每年五月初八日至五月十四日穿蟒袍補褂。五月十一日(1851年6月10日)為皇貴太妃慶祝四十大壽,壽宴無比隆重。

鹹豐五年(1855乙卯年),太妃開始生病,一直醫藥不治。六月(1855年7月14日—1856年8月12日),太妃已病入膏肓。

七月初一日(1855年8月13日),鹹豐帝為沖喜而尊康慈皇貴太妃為康慈皇太後。八天後,即鹹豐五年七月初九日(1855年8月21日)巳時,皇太後博爾濟吉特氏病逝于壽康宮,享年44歲。

七月二十日,孝靜皇後弟弟、直隸霸昌道恩齡著即來京叩谒梓宮。鹹豐帝七月二十一日卯刻,梓宮奉移至绮春園迎晖殿。七月二十四日午初三刻祭後開始漆飾孝靜皇後梓宮,鹹豐命恭理喪儀王大臣為孝靜皇後梓宮奉移日期傳知欽天監,于十月底十一月初選擇吉期。

鹹豐五年八月初十(1855年9月20日),鹹豐帝追谥為“孝靜康慈弼天撫聖皇後”,不系宣宗谥,不祔廟。八月三十日午初三刻第二次漆飾孝靜皇後梓宮。九月初五日午祭後第三次漆飾孝靜皇後梓宮。

九月初六日,在绮春園大門外再會議為孝靜皇後上尊谥的事宜,到者寥寥無幾。九月初八日,鹹豐帝下旨将慕陵妃園寝改名為慕東陵,并将孝靜皇後梓宮安放在穆東陵正殿,并命吏部尚書翁心存、兵部尚書阿靈阿、工部右侍郎基溥會同前往辦理所有慕東陵應行添建的工程。九月初九日午後,因梓宮油漆未幹拟定于同月十三日再次漆飾。九月二十五日,由敬事房口傳:四公主、五公主、六公主,恭親王福晉,誴貝勒、誴貝勒福晉,載齡之妻、恩齡之母、恩齡之妻、嶽興阿之女,恭親王大格格,于本月二十六日寅刻至迎晖殿賞遺念。

鹹豐五年十月初一日(1855年11月10日),鹹豐帝将孝靜康慈太後丹闡擡入滿洲正黃旗,并賞承恩侯恩齡委任散秩大臣。十月二十五日孝靜康慈太後梓宮奉移慕陵妃園寝,暫安于慕東陵正殿。

鹹豐六年丙辰九月初四日(1856年10月2日),載垣(恭理王大臣和碩怡親王)、裕誠(大學士)、翁心存(吏部尚書)、麟魁(刑部尚書)、全慶(工部尚書)、宗室文彩(都察院左都禦史)等人為孝靜康慈皇後梓宮漆飾完竣,請旨奉安日期事,鹹豐帝下旨于鹹豐七年四月二十日申時奉安。

鹹豐七年丁巳四月二十日(1857年5月13日),孝靜皇後梓宮下葬于慕東陵。

同治元年壬戌四月初八(1862年5月6日),兩宮皇太後于以同治帝的名義發下诏書,為恭親王的生母孝靜皇後加谥懿昭端惠,系道光帝谥号“成”字,這樣博爾濟吉特氏谥号即被改為孝靜康慈懿昭端惠弼天撫聖成皇後。九月初二日(1862年10月24日),将孝靜成皇後神位升祔太廟。

光緒元年乙亥六月(1875年7月3日—1875年8月1日)加谥莊仁。

宣統元年已酉四月(1909年5月19日—1909年6月17日)加谥和慎。孝靜成皇後的全谥最終為孝靜康慈懿昭端惠莊仁和慎弼天撫聖成皇後。

後世紀念

孝靜皇後死後,葬于清西陵慕陵的東面的慕陵妃園寝,改稱慕東陵。

按清朝規制,皇後先于皇帝駕崩的與皇帝合葬,後于皇帝駕崩的則另建陵寝。但是慕東陵卻異反常規,既非帝、後合葬,也非另建陵寝,而是皇後和妃子埋葬在一個陵寝之中。根據《新整内務府文件修建工程》中記載,在慕陵妃園寝建成後,道光二十九年(1849已酉年)末,道光帝曾降旨在妃園寝添建石券一座。

十月十一日(1849年11月25日)又下谕旨:“妃園寝前層中座石券,着照龍泉峪寶頂(即道光帝慕陵)式樣,修建寶頂一座,再行踏看,繪圖呈覽。欽此。”雖然道光帝決定将皇貴妃葬入妃陵,但也為她提高寶頂的等級。

康慈皇太後去世時,為尊父命,又敬養母,鹹豐帝谕令諸軍機大臣:“将來大行皇太後奉安,即拟以慕陵妃園寝做為山陵,惟寶城城後,必須築牆一道,……至圍牆亦有順路可通。

”寶城内葬孝靜皇後,寶城外至中間葬十六個嫔妃,将原來設在享殿兩旁的園寝門改建到享殿後上層疊落泊岸處,建成三座門,兩旁為随牆門,進去可達後院諸妃寶頂,中門則是隻可到孝靜成皇後寶頂的獨立小院,另用一道内屏牆圍住孝靜成皇後的寶頂,使整個妃園寝形成了以孝靜皇後為中心的大園套小園的形狀。

這樣既不違反道光帝的旨意,又突出了孝靜皇後的位置。為進一步表示孝敬,鹹豐帝又決定将原妃陵的綠琉璃瓦改為黃琉璃瓦,陵前加建神廚庫,妃園寝改為後陵——慕東陵。

此外鹹豐下旨增設台石五供一座,下馬牌一對,晾奶房木棚二座,井一眼;享殿月台上增設銅爐一對,銅鹿一隻,銅鶴一隻,享殿檐下挂題寫“隆恩殿”匾額,園寝中門上增刻陵名匾一塊;在宮門外馬槽溝上增設西五孔平橋一座,增減東西配殿各一座,每座面闊三間;内建神廚庫一座五間,南北神廚庫各一座,每間面闊三間,增建牲亭一座,環以紅牆;鋪設磚石神道。

史料記載

《大清宣宗成皇帝實錄》

《清文宗實錄》

《清史稿·列傳·後妃》

《星源集慶》

人際關系

曾祖父:納穆圖,誇岱獨子。

祖父:嗣存,散秩大臣,納穆圖承繼子

父親:舒明阿。嗣存承繼子。世襲三等承恩公。康熙朝一等公佟圖賴六世孫。

長子:皇次子順和郡王奕綱(早夭)

次子:皇三子慧質郡王奕繼(早夭)

幼子:皇六子恭忠親王奕䜣

獨女:皇六女壽恩固倫公主(下嫁景壽)

遠親侄女:清文宗端恪皇貴妃

曆史評價

《清史稿》上谥,曰孝靜康慈弼天撫聖皇後,不系宣宗谥,不祔廟。葬慕陵東,曰慕東陵。穆宗即位,祔廟,加谥。光緒、宣統累加谥,曰孝靜康慈懿昭端惠莊仁和慎弼天撫聖成皇後。子三:奕綱、奕繼、奕。女一,下嫁景壽。

人物争議

茲就王湘绮所著《祺祥故事》中,有關此事的記載,分段錄引注釋如次,以明究竟。“會太妃疾,王日省,帝亦省視。一日,太妃寝未覺,上問安至,宮監将告,上搖手令勿驚。妃見床前影,以為恭王,即問曰:“汝何尚在此?我所有盡與汝矣!他性情不易知,勿生嫌疑也。”帝知其誤,即呼“額娘”。太妃覺焉,回面一視,仍向内卧不言。自此始有猜,而王不知也。”意思是:有一天,恭親王請安完畢回去,太妃又入睡,還沒醒,皇帝也來請安了,壽康宮中的太監想要通告太妃,皇帝搖手讓他們不要驚動太妃。康慈太妃醒來見床前的影子,以為是恭親王,就問道:“你怎麼還在這裡?我所有能為你做的都給你了!他的性情不定,不要生了嫌疑了。”話中顯然在抱怨鹹豐帝性情古怪。

皇帝知道她誤會了,就叫“額娘”。太妃覺察到原來是皇帝,回頭看了一眼,就向裡睡去,不發一言。由此可知太妃雖然一直标榜自己視鹹豐如親子,實際上卻是一直希望自己的親子能以庶奪嫡,取代鹹豐繼承帝位,隻是沒有成功。自此母子間開始有了猜疑。這麼一來,鹹豐帝對恭親王的猜忌更加重了。

鹹豐五年(1855年)六月底,太妃的病情加重。一天,皇帝入壽康宮問安,遇到恭親王從康慈太妃寝殿中出來,皇帝問太妃的病怎麼樣?恭親王說:“額娘已經快不行!現在還屏着一口氣是為了等皇兄封她太後,就死而瞑目了!”皇帝仁孝,盡管已知太妃真面目,卻仍不免心中酸楚,随口應了聲:“哦,哦!”就入寝殿了。

恭親王借機矯诏,馬上到軍機處傳皇帝“口谕”,令禮部準備冊封皇太後典禮事宜。鹹豐帝的“哦,哦!”僅僅是感歎之詞,奕訢卻以軍機大臣身份的便利,讓軍機處恭辦“皇太後”封号事宜,企圖迫使鹹豐帝接受既成事實。對此鹹豐極為不滿和憤怒,雖未取消皇後封号,但在喪葬禮儀上加以減殺,并且在谥号上不加道光帝的“成”字,昭示天下康慈太妃和真正的皇後嫡庶有别。

鹹豐生母孝全成皇後道光二十年正月十一日(1840年2月13日),道光帝的第三位嫡妻——孝全皇後鈕钴祿氏突然去世。道光帝非常傷心,整整一年後,道光帝才下诏加封靜貴妃為靜皇貴妃,總攝後宮。

道光帝哀悼孝全皇後,堅持不再立中宮,且道光對靜皇貴妃以及其他嫔妃的情分也遠遠不及孝全皇後,所以靜皇貴妃在道光朝不僅始終居于妾室,且道光修建自己妃嫔的妃園寝時更欽定次位将靜皇貴妃安排其内,表明靜皇貴妃不管生前死後都隻是自己的妾室之一,絕非妻子。即使道光帝晚年對靜皇貴妃所生之皇六子奕䜣十分重視亦是如此。

孝全皇後留下十歲的獨子——皇四子奕詝,即後來的鹹豐帝,由靜皇貴妃撫養。皇貴妃的小兒子奕訢與奕詝年齡相仿,同在上書房,十分友愛,猶如同胞兄弟。但是後來,兩人漸漸長大,為了未來至高無上的皇帝寶座開始了一系列的明争暗鬥,靜妃也因為對“正妻”名分的渴求在道光朝始終得不到滿足而耿耿于懷,這一切都為日後皇貴妃的命運和身後事埋下了陰影。

史載,奕訢文武雙全,而且聰明過人,後來更支持洋務運動,和西方人(中國人蔑稱為“洋鬼子”)接近,有“鬼子六”之稱;而奕詝為嫡長子,忠厚老實,秉承中庸之道。道光帝原先認為奕訢之“才”堪此大任,但深為痛惜死得不明不白的愛妻孝全皇後,更愛奕詝,于是為了儲位問題猶豫再三。

奕詝的老師杜受田深知聖心,教奕詝“藏拙”,也就是不在不如奕䜣的方面和他比試,而在父皇道光帝面前表現“孝子”、“仁君”。果然,道光帝認為奕詝比奕䜣更有“德”,再加上孝全皇後往日的恩情,終于于1846年下定決心立奕詝為儲君。但道光帝畢竟可惜奕䜣,就在遺诏中寫明,立奕詝為皇太子而即帝位,封奕訢為親王。當然由于雍正朝以來的清朝實行秘密建儲制度,這份遺诏在道光帝生前未曾公布,是在死後公布的,但遺诏中破天荒地封親王,反映了道光帝的複雜心理,也為日後兩兄弟反目的埋下伏筆。

主要影響

孝靜成皇後,博爾濟吉特氏,刑部員外郎花良阿女。後事宣宗為靜貴人。累進靜皇貴妃。孝全皇後崩,文宗方十歲,妃撫育有恩。文宗即位,尊為皇考康慈皇貴太妃,居壽康宮。鹹豐五年七月,太妃病笃,尊為康慈皇太後。越九日庚午,崩,年四十四。上谥,曰孝靜康慈弼天撫聖皇後,不系宣宗谥,不祔廟。葬慕陵東,曰慕東陵。穆宗即位,祔廟,加谥。光緒、宣統累加谥,曰孝靜康慈懿昭端惠莊仁和慎弼天撫聖成皇後。子三:奕綱、奕繼、奕訢。女一,下嫁景壽。

上一篇:周濤

下一篇:李萍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