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恭仁皇後

孝恭仁皇後

康熙帝妃嫔、雍正帝生母
孝恭仁皇後(1660年-1723年6月25日),烏雅氏,生于順治十七年,滿洲正黃旗人,為護軍參領、加封一等公威武女,康熙帝妃嫔,雍正帝生母。康熙十七年生皇四子胤禛,康熙十八年晉封為德嫔,二十年晉德妃,雍正帝登基後德妃被尊為聖母皇太後,拟上徽号曰仁壽皇太後。雍正元年(1723年)崩逝于永和宮,享壽六十四歲。同年八月加谥号“孝恭宣惠溫肅定裕贊天承聖仁皇後”,九月與康熙帝合葬景陵,升祔太廟。乾隆元年三月加谥“慈純”,嘉慶四年五月加谥“欽穆”。最終谥号是孝恭宣惠溫肅定裕慈純欽穆贊天承聖仁皇後。[1]
    本名:孝恭仁皇後 别名:仁壽皇太後 所處時代:清朝 民族族群:滿族 出生地:北京 主要成就:為康熙帝生育三子三女 陵墓:景陵

人物生平

烏雅氏于順治十七年(1660年)三月十九日出生,生母為塞和裡氏。康熙十二年(1673年)二月,年僅十四歲的烏雅氏在一年一度的内務府選秀中獲選入宮為宮女。據《雍正朝漢文谕旨彙編》所載,定妃萬琉哈氏是與烏雅氏同日進宮為宮女的。

康熙十七年(1678年)十月三十日,時年十九歲的烏雅氏生皇四子胤禛。

康熙十八年(1679年)十月十三日,烏雅氏單獨受冊封禮,由嫔冊封為德嫔,時年20歲。此前,烏雅氏受冊封的情況無記載。禮部尚書韓菼整理的《有懷堂文稿》中有一篇冊貴嫔文,為尊者諱而将相關信息隐去,但結合烏雅氏的家庭背景,以及此文的大緻撰寫時間仍能得知此為封烏雅氏為嫔(貴嫔)的冊文。

康熙十九年(1680年)二月初五日,德嫔生皇六子胤祚,德嫔時年二十一歲。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二月二十日,她與惠嫔、宜嫔、榮嫔等,共四人一同晉升為妃,時年二十二歲的烏雅氏被冊封為德妃。德妃當時在妃位的位序,次于惠妃與宜妃。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六月初一日,生皇七女。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九月二十二日,生皇九女固倫溫憲公主。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四月二十四日,生皇十二女。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正月初九日,生皇十四子恂郡王胤祯。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駕崩,由德妃烏雅氏所生的皇四子雍親王胤禛即位,其生母也因此尊封為聖母皇太後,徽号仁壽皇太後。雍正元年(1723年)五月二十二日,仁壽皇太後病重,雍正帝親至永和宮,晝夜侍奉湯藥;同年五月二十三日醜刻,仁壽皇太後崩逝,享壽六十四歲。

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加谥号曰孝恭宣惠溫肅定裕贊天承聖仁皇後,并在景山皇家園林的壽皇殿為烏雅氏治喪;同年九月初一日合葬景陵,升祔太廟。

雍正四年(1726年)五月,适逢皇太後的三周年忌辰,雍正帝欲要親往祭陵。王大臣等,以聖躬素畏炎暑,萬幾已極勞苦,又觸熱往返五六百裡,洵非所宜,且二麥登場,一路夫役祗候,不免耽誤農功,合詞懇請停止。雍正帝勉從所請,因此命令弘曆(乾隆帝)前往代為行禮。

後來,皇後梓宮奉安于甯壽宮,雍正帝于蒼震門内設倚廬缟素居喪。倚廬為古代遭喪者所居,倚木為廬,于中門外東牆下起廬,先将一根木頭放在離牆五尺的地上,上立五根橡木斜倚在東牆,以草苫蓋之,南北兩出口也以草簾屏之,向北開口,裡外不塗抹灰泥,即草棚。雍正帝時年四十五歲,每日赴母後梓宮前上食品三次,哀号不止,群臣莫不感泣。皇太後死于康熙帝大喪期内,五月二十六日恭移皇太後梓宮,安奉在壽皇殿。六月二十日,總理大臣等官會議,恭請四後同祔聖祖廟,尊谥并加“仁”字。

雍正帝谕旨:“朕惟母後升祔太廟,大典攸關,欲伸臣子之孝恩,必準前代之成憲,務得情理允協,乃可昭示萬年。”諸王大臣等引據宋朝太宗、真宗四後祔廟之禮,雍正帝以此為例,谕旨:“恭惟孝誠仁皇後元配,宸極,孝昭仁皇後、孝懿仁皇後繼位中宮。孝恭仁皇後誕育朕躬,母儀天下。按先儒耐廟之儀:一元後、一繼立、一本生,以次并列。今母後升祔位次,當首奉孝誠仁皇後,次奉孝昭仁皇後,次奉孝懿仁皇後,次奉孝恭仁皇後。如此庶于古禮符合,而朕心亦安矣。”同年八月加谥号“孝恭宣惠溫肅定裕贊天承聖仁皇後”,九月初一日合葬清景陵,升祔太廟。

雍正四年(1726年)五月,當時逄皇太後的三周忌辰,雍正欲要親往祭陵。王大臣等,以聖躬素畏炎暑,萬幾已極勞苦,又觸熱往返五六百裡,洵非所宜,且二麥登場,一路夫役祗候,不免耽誤農功,合詞懇請停止。雍正勉從所請,因此命皇四子(乾隆)弘曆前往代為行禮。

雍正六年(1728年)十一月,雍正帝谕曰:“康熙帝皇考曾托付朕之遺诏安肯帖無一語俯首臣伏于朕之前乎,而逆賊忽加朕以謀父之名此,朕夢寐中不意有人誣謗及此者也;又如逆書加朕以逼母之名,伏惟母後聖性仁厚慈祥阖宮中若老若幼皆深知者朕受鞠育深恩四十年來備盡孝飬深得母後之慈歡,謂朕實能誠心孝奉而宮中諸母妃鹹美母後有此孝順之子,皆為母後稱慶

此現在宮内人所共知者,及皇考升遐之日母後哀痛深至決意從殉不飲不食...母後素有痰疾又因皇考大事悲恸不釋于懐于癸卯五月舊恙舉發,朕侍奉湯藥冀望痊愈不意遂至大漸,朕向來有畏暑之疾,哀痛擗踴屢次昏暈數月之内兩遭大事...朕于皇考母後大事素服齋居三十三月如一日除祭祀大典及辦理政事外所居之地,不過屋宇五楹不聼音樂、不事遊覽,實盡三年諒陰之禮,此亦内外臣工所共知者。

朕于現在宮中諸母妃之前無不盡禮敬養,今諸母妃亦甚感朕之相待,豈有母後生我而朕孺慕之心有一刻之稍懈乎?況朕以天下孝養,豈尚缺于甘㫖而于慈親之前有所吝惜乎?逆賊加朕以逼母之名,此更朕夢寐中不意有人誣謗及此者也,又如逆書加朕以弑兄之名”。

乾隆元年三月加谥“慈純”。

嘉慶四年五月加谥“欽穆”。最終谥号為:孝恭宣惠溫肅定裕慈純欽穆贊天承聖仁皇後。烏雅氏于順治十七年(1660年)三月十九日出生,生母為塞和裡氏。康熙十二年(1673年)二月,年僅十四歲的烏雅氏在一年一度的内務府選秀中獲選入宮為宮女。據《雍正朝漢文谕旨彙編》所載,定妃萬琉哈氏是與烏雅氏同日進宮為宮女的。

康熙十七年(1678年)十月三十日,時年十九歲的烏雅氏生皇四子胤禛。

康熙十八年(1679年)十月十三日,烏雅氏單獨受冊封禮,由嫔冊封為德嫔,時年20歲。此前,烏雅氏受冊封的情況無記載。禮部尚書韓菼整理的《有懷堂文稿》中有一篇冊貴嫔文,為尊者諱而将相關信息隐去,但結合烏雅氏的家庭背景,以及此文的大緻撰寫時間仍能得知此為封烏雅氏為嫔(貴嫔)的冊文。

康熙十九年(1680年)二月初五日,德嫔生皇六子胤祚,德嫔時年二十一歲。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二月二十日,她與惠嫔、宜嫔、榮嫔等,共四人一同晉升為妃,時年二十二歲的烏雅氏被冊封為德妃。德妃當時在妃位的位序,次于惠妃與宜妃。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六月初一日,生皇七女。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九月二十二日,生皇九女固倫溫憲公主。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四月二十四日,生皇十二女。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正月初九日,生皇十四子恂郡王胤祯。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駕崩,由德妃烏雅氏所生的皇四子雍親王胤禛即位,其生母也因此尊封為聖母皇太後,徽号仁壽皇太後。雍正元年(1723年)五月二十二日,仁壽皇太後病重,雍正帝親至永和宮,晝夜侍奉湯藥;同年五月二十三日醜刻,仁壽皇太後崩逝,享壽六十四歲。

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加谥号曰孝恭宣惠溫肅定裕贊天承聖仁皇後,并在景山皇家園林的壽皇殿為烏雅氏治喪;同年九月初一日合葬景陵,升祔太廟。

雍正四年(1726年)五月,适逢皇太後的三周年忌辰,雍正帝欲要親往祭陵。王大臣等,以聖躬素畏炎暑,萬幾已極勞苦,又觸熱往返五六百裡,洵非所宜,且二麥登場,一路夫役祗候,不免耽誤農功,合詞懇請停止。雍正帝勉從所請,因此命令弘曆(乾隆帝)前往代為行禮。

後來,皇後梓宮奉安于甯壽宮,雍正帝于蒼震門内設倚廬缟素居喪。倚廬為古代遭喪者所居,倚木為廬,于中門外東牆下起廬,先将一根木頭放在離牆五尺的地上,上立五根橡木斜倚在東牆,以草苫蓋之,南北兩出口也以草簾屏之,向北開口,裡外不塗抹灰泥,即草棚。雍正帝時年四十五歲,每日赴母後梓宮前上食品三次,哀号不止,群臣莫不感泣。

皇太後死于康熙帝大喪期内,五月二十六日恭移皇太後梓宮,安奉在壽皇殿。六月二十日,總理大臣等官會議,恭請四後同祔聖祖廟,尊谥并加“仁”字。雍正帝谕旨:“朕惟母後升祔太廟,大典攸關,欲伸臣子之孝恩,必準前代之成憲,務得情理允協,乃可昭示萬年。”諸王大臣等引據宋朝太宗、真宗四後祔廟之禮,雍正帝以此為例,谕旨:“恭惟孝誠仁皇後元配,宸極,孝昭仁皇後、孝懿仁皇後繼位中宮。孝恭仁皇後誕育朕躬,母儀天下。

按先儒耐廟之儀:一元後、一繼立、一本生,以次并列。今母後升祔位次,當首奉孝誠仁皇後,次奉孝昭仁皇後,次奉孝懿仁皇後,次奉孝恭仁皇後。如此庶于古禮符合,而朕心亦安矣。”同年八月加谥号“孝恭宣惠溫肅定裕贊天承聖仁皇後”,九月初一日合葬清景陵,升祔太廟。

雍正四年(1726年)五月,當時逄皇太後的三周忌辰,雍正欲要親往祭陵。王大臣等,以聖躬素畏炎暑,萬幾已極勞苦,又觸熱往返五六百裡,洵非所宜,且二麥登場,一路夫役祗候,不免耽誤農功,合詞懇請停止。雍正勉從所請,因此命皇四子(乾隆)弘曆前往代為行禮。

雍正六年(1728年)十一月,雍正帝谕曰:“康熙帝皇考曾托付朕之遺诏安肯帖無一語俯首臣伏于朕之前乎,而逆賊忽加朕以謀父之名此,朕夢寐中不意有人誣謗及此者也;又如逆書加朕以逼母之名,伏惟母後聖性仁厚慈祥阖宮中若老若幼皆深知者朕受鞠育深恩四十年來備盡孝飬深得母後之慈歡。

謂朕實能誠心孝奉而宮中諸母妃鹹美母後有此孝順之子,皆為母後稱慶,此現在宮内人所共知者,及皇考升遐之日母後哀痛深至決意從殉不飲不食...母後素有痰疾又因皇考大事悲恸不釋于懐于癸卯五月舊恙舉發,朕侍奉湯藥冀望痊愈不意遂至大漸,朕向來有畏暑之疾,哀痛擗踴屢次昏暈數月之内兩遭大事...朕于皇考母後大事素服齋居三十三月如一日除祭祀大典及辦理政事外所居之地,不過屋宇五楹不聼音樂、不事遊覽,實盡三年諒陰之禮。

此亦内外臣工所共知者。朕于現在宮中諸母妃之前無不盡禮敬養,今諸母妃亦甚感朕之相待,豈有母後生我而朕孺慕之心有一刻之稍懈乎?況朕以天下孝養,豈尚缺于甘㫖而于慈親之前有所吝惜乎?逆賊加朕以逼母之名,此更朕夢寐中不意有人誣謗及此者也,又如逆書加朕以弑兄之名”。

乾隆元年三月加谥“慈純”。

嘉慶四年五月加谥“欽穆”。最終谥号為:孝恭宣惠溫肅定裕慈純欽穆贊天承聖仁皇後。

主要影響

《雍正朝滿文朱批奏折全譯》,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譯編,黃山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頁20,《雙全等奏繳雍正元年正月谕旨折》:散轶大臣舅舅白齊等奏,蒙皇太後之福,皇上之鴻恩,我族俱準入旗。其中六品官一人,七品官一人,蒙古護軍校七人,佐領二等侍衛顔德,及原在正黃旗包衣佐領時之筆帖式三人皆為承恩之人。伏乞皇上給予何差效力。等因,于正月初三日具奏。奉旨:該人等俱問大将軍王,區别優劣,繕寫綠頭牌,與人一并引見具奏。欽此,欽遵。将顔德等二人銜名綠頭牌具奏。奉旨:該人等交阿爾松阿、舒魯、白齊引見具奏。欽此。

後世紀念

母後周年述哀一首(有序)

母後升遐,倏經周歲。痛色笑之難追,想音容而切慕。潸然淚下,賦此哀辭為念。

慈恩重,難禁涕淚懸。尊榮心莫罄,恍惚歲雲遷。

物候常如此,音容獨渺焉。寝門空在望,一望一凄然!

母後二周諱辰

自隔慈顔杳,重臨此日悲。音徽徒有慕,尊養已無時。

恩念劬勞重,心驚歲月馳。朝來益為怆,撫序淚空垂。

母後三周諱辰

鞠我恩深重,違顔夢渺茫。三年成逝水,百感對流光。

黯黯慈雲在,迢迢仙路長。朝來又臨諱,含怆仰空蒼。

——選自,欽定四庫全書·卷之二十八·詩·四宜堂世宗憲皇帝禦制文集集一

史籍記載

《清史稿·列傳一·後妃》

《聖祖實錄》

人際關系

先輩

曾祖父:額柏根,又作額爾根,姓吳雅氏,亦可書作烏雅氏。世居哈達,一雲世居葉赫地方。世居哈達地方。國初來歸。雍正元年二月癸醜,追贈額柏根一等公。

祖父:額柏根長子額參,初任膳房總領,曆升内大臣(正一品),皇太極時授為男爵,加一等都尉,任佐領,後緣事削爵。雍正元年二月癸醜,追贈額參一等公。

崇德時從征朝鮮,遇有朝鮮遣人緻書于明,額參見而射之。其人應弦而倒。太宗文皇帝嘉其能,即以其人所乘馬賜之。又同超品公揚古利額驸率兵進剿,大破朝鮮。有朝鮮小卒,藏匿石岩間,竊發鳥槍,楊古利額驸中傷而殁。太宗甚傷之。忽有一人越山而去,塗賴指而言曰:“彼山上東去者,即傷死楊古利額驸之人也。”太宗因命額參追之。次日,即以其首來獻。太宗嘉之,授為男爵。後征山東濟南府臨清州,及大同等處,屢立戰功。加一等都尉,任佐領。緣事削爵。雍正元年二月癸醜,追贈額參一等公。

父:額參長子魏武(又作威武),系仁壽皇太後之父。原任包衣護軍參領(正五品武職)。雍正元年二月奉旨:“額柏根,系本朝舊族,創業名家。在太祖高皇帝時,撫育禁庭,視同子侄。額參曆事三朝,軍功懋著。魏武天挺俊傑,啟後承先,厚德鐘靈,笃生聖母,宜加峻秩,以協彜章。将額柏根、額參、魏武,俱追一等公。一等公,世襲罔替。”欽此。妻塞和裡氏。

叔:額參之次子嶽色,因系仁壽皇太後之叔父,特賜騎都尉(雍正元年五月壬寅,雍正谕舅祖嶽色,“皇妣向欲加恩,今仰體慈懷,著授為拜他喇布哈番,準襲一次”)。原任司祚官。

弟:博啟,散秩大臣,一等公

庶出妹妹:瑪顔珠,阿靈阿之妻

兒子

胤禛

胤祚

胤祯(允禵)

女兒

皇七女

固倫溫憲公主

皇十二女

藝術形象

大内群英

滿清十三皇朝

君臨天下

雍正皇帝

曆史評價

《清史稿》

孝恭仁皇後,烏雅氏,護軍參領威武女。後事聖祖。康熙十七年十月丁酉,世宗生。十八年,為德嫔。二十年,進德妃。世宗即位,尊為聖母皇太後,拟上徽号曰仁壽皇太後,未上冊。雍正元年五月辛醜,崩,年六十四。葬景陵。上谥,曰孝恭宣惠溫肅定裕慈純欽穆贊天承聖仁皇後。子三:世宗,允祚,允禵。允祚六歲殇。女三:其二殇,一下嫁舜安顔。

上一篇:梅墨生

下一篇:宋柯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