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折

存折

用來記錄存款戶口的銀行交易的簿子
存折,或存款簿,俗稱紅簿仔,是用來記錄存款戶口的銀行交易的簿子。其面積大小會因不同多家以及銀行機構而不同,可以像支票簿般大小,或護照的大小。在早期的銀行裡面,銀行櫃員會用手寫下交易的日期和款項,最新的存款結餘,并簽下他們的記号或印章。現在客戶則可透過自動櫃員機,自助打印機或直接到銀行分行利用小型點陣打印機或噴墨打印機來更新銀行存折。随着銀行卡業務的不斷豐富以及其便攜易用的特點,存折逐漸在退出曆史舞台。[1]
    中文名:存折 外文名: 别名: 英文名:deposit book

曆史起源

據史書記載,中國曆史上最早的信用機構是南北朝的“質庫”(類似典當業),到了唐朝中葉出現了“櫃坊”等,憑證有相互約定的實物,即具體的一樣東西,較多的則使用“憑貼”、“書貼”、“文券”、“券契”等,為單紙或折紙式的單筆往來的記錄,這就是“存折”的前身。

錢莊的雛形源自明朝中葉,它是伴随着商品經濟發展而産生的民間信用機構,當時稱“錢肆”、“錢桌”或“錢店”。開始隻是兌換貨币,後逐步發展才産生存放款業務,也就有了較正規的存折。随着沿海貿易的發展,到明末清初錢莊已經形成兌換貨币的市場,稱“錢市”。到了清朝中葉,錢莊已成為一個有相當規模的行業。

錢莊那折疊式的存折,大小如同現在的公交本票大小。比較精緻的外加硬闆紙做的抽插式封套,套子外邊還用各色布料包貼裝飾得很美觀。有的封面上已運用了燙金工藝。展開存折可以看到右上角由發證一方交付粘貼的每枚壹至貳角的印花稅票,還有從右到左縱式排列用工整秀麗的毛筆字體記載的存取日期和款項。這就是中國傳統的書寫工具和約定俗成的書寫形式。拉開來看,那齊整勻稱的折疊形式,讓人很自然便産生意會,故稱其為“存折”。

發展

在早期的銀行裡面,銀行櫃員會用手寫下交易的日期和款項,最新的存款結餘,并簽下他們的記号或印章。随着金融市場化,存折普及得如同人民币一般,而根據存折的用途不同,存折的種類也是多種多樣,如:銀行存折、定期存折、醫保存折等等。客戶則可透過自動櫃員機,自助打印機(類似自動櫃員機),或直接到銀行分行利用小型點陣打印機或噴墨打印機來更新銀行存折。

對于那些不喜歡用電話或網上銀行來查看戶口情況的用戶來說,銀行存折是一個快捷的方法去獲得即時的戶口活動資料,因為不需等待銀行結單。但是,相對于銀行結單,銀行存折隻能提供很少的資料,因為它用短碼代替相關的交易資料。

從2000年之後,有關“存折退出曆史舞台”的說法就被提了出來,有一些人贊同,也有許多儲戶對于取消存折業務表示不滿。

2008年,香港年中彙豐銀行率先停止開立新的銀行存折戶口,而恒生銀行亦于2010年停止開立新的銀行存折戶口。

2011年,内地也有部分銀行以存折配送不足等為理由,勸導客戶辦理銀行卡以取代存折業務。

2012年,四大國有銀行之一的建設銀行明确表示全面停辦新存折業務。

主要類型

目前中國地區的存折根據儲蓄方式來分主要有:定期存折、活期存折、零存整取存折;根據用途來看主要有:銀行存折、醫保存折等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