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讓梨

孔融讓梨

中國古代道德教育故事
孔融是東漢末文學家,建安七子之首。他是孔子的二十世孫。由于曾任北海相,亦稱孔北海,後因得罪曹操而全家被殺。《三字經》裡有“融四歲,能讓梨”的故事。說的是生于東漢末年的孔融,性情寬厚容上,他四歲的時候,就懂得禮讓兄長的道理。孔融讓梨成為中國千百年來流傳的一個道德教育故事,教育人們凡事應該懂得謙讓的禮儀。而在西方的教育體系中,西方學者進行了實驗後認為,孔融讓梨不符合他們對學齡前兒童的教育理念,孔融讓梨不一定能造就一個聖人。
    中文名:孔融讓梨 外文名:Kong-Rong gives up the biggest pear 類型:道德教育故事 用法:褒義,定語 創作年代:東漢末年 出處:《三字經》

原文

孔融讓梨的故事最早應見《世說新語箋疏》:

續漢書曰:“孔融,字文舉,魯國人,孔子二十世孫也。高祖父尚,钜鹿太守。父宙,泰山都尉。”融别傳曰:融四歲,與兄食梨,辄引小者。人問其故。答曰:“小兒,法當取小者。”

《後漢書·孔融傳》李賢注“《融家傳》曰:‘年四歲時,與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問其故,答曰:‘我小兒,法當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 

白話譯文

孔融,字文舉,東漢時期山東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高祖父孔尚當過钜鹿太守,父親是泰山都尉孔宙 。孔融别傳記載: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哥哥吃梨,總是拿小的吃。有人問他為什麼這麼做。他回答說:"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

李賢注解的《後漢書·孔融傳》中的《融家傳》記載:”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哥哥們一起吃梨,孔融總是拿小的吃。有大人問他為什麼這麼做。他回答說:"我年齡小,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由于孔融這麼聰明早慧,很小就懂得這樣的道理,宗族親戚們認為他是個奇才。”

故事

故事經過

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誇他是奇童。4歲時,他已能背誦許多詩賦,并且懂得禮節,父母親非常喜愛他。

一日,父親買了一些梨子,特地揀了一個最大的梨子給孔融,孔融搖搖頭,卻另揀了一個最小的梨子說疲乏:“我年紀最小,應該吃小的梨,你那個梨就給哥哥吧。”父親聽後十分驚喜。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傳下來,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相關典故

孔融讓梨

《三字經》中有“融四歲,能讓梨”,指孔融小時候就知道把大個的梨給哥哥吃的故事,教育小孩要懂得遵守公序良俗。

覆巢之下無完卵

曹操派人捉捕孔融全家時,孔融問使者,希望能夠保全兩個幼子,但是其中一位說了一句名言:“豈見覆巢之下,複有完卵乎?”最後孔融全家被殺。

孔融其人

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舉。魯國(治今山東曲阜)人。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學淵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孫,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少有異才,勤奮好學,與平原陶丘洪、陳留邊讓并稱俊秀。漢獻帝即位後任北軍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時稱孔北海。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學校,舉賢才,表儒術,經劉備表薦兼領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譚攻北海,孔融與其激戰數月,最終敗逃山東。不久,被朝廷征為将作大匠,遷少府,又任太中大夫。性好賓客,喜抨議時政,言辭激烈,後因觸怒曹操而為其所殺。n孔融能詩善文,曹丕稱其文“揚(揚雄)、班(班固)俦也。”散文鋒利簡潔,代表作是《薦祢衡表》,其六言詩反映了漢末動亂的現實。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張溥輯有《孔北海集》。

教育意義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要懂得謙讓、禮貌和尊重他人,具有尊老愛幼和尊長的好習慣!

另類解讀

曾經有一位老師将孔融讓梨的故事講給學生聽,讓學生交流聽了這個故事後的感受,學生們大多都說孔融具有謙讓的美德、要如何學習雲雲。惟獨一名學生,語出驚人:如果孔融不讓梨,他的哥哥們會揍他。這是他不得已的選擇。也許在他哥哥們的眼裡,他這不是謙讓,而是一種屈服。

細細分析故事的本身:兄大弟小,兄之于弟是強者,弟之于兄是弱者;梨有大小,大梨乃大利者,小梨乃小利者。強者占大利,弱者占小利,何來謙讓?要是強者将占據大利的機會讓給弱者,這才叫謙讓(因為強者本來就有力占據大利)。

特種郵票

為了慶祝“六·一”國際兒童節,國家郵政局定于2007年6月1日發行《孔融讓梨》特種郵票1套2枚。

郵票詳情如下:

志号:2007-14

圖 序 圖 名 面 值

(2-1)T 分果 1.20元

(2-2)T 讓梨 1.20元

郵票規格:30×40毫米

齒孔度數:13.5×13度

整張枚數:20枚(10套郵票)

整張規格:150×240毫米

小本票編号:(32)2007

小本票外形規格:130×60毫米

上一篇:國慶大閱兵

下一篇:滄州市頤和中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