娥皇

娥皇

帝堯長女、帝舜之妻
或作倪皇、後育、娥盲。相傳為堯之女。與其妹女英俱嫁舜為妻。舜受堯禅後,随舜南巡狩。[1]西元前2205年,舜死于蒼梧(今甯遠縣九嶷山),娥皇女英跳下湘江自盡,人稱湘君、湘夫人。
    本名:娥皇 别名:湘娥 所處時代:上古時期 民族族群:華夏族 出生地:伊祁山(今河北保定順平) 主要作品:淚染青竹 主要成就:助舜脫險

人物介紹

娥皇又作娥肓、娥娙。相傳為堯之女,舜之正妃。引自《中國曆史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年版)第210頁。

娥皇:中國上古人物,華夏族,帝喾的孫女、帝堯的長女,帝舜的妻子。

她又稱娥肓、娥娙,姓伊祁氏,和妹妹女英同時嫁給了帝舜。她們有一個共同的親生兒子商均。

舜父頑,母嚣,弟劣,曾多次欲置舜于死地,因娥皇、女英的幫助而脫險。西元前2205年,舜死于蒼梧(今甯遠縣九嶷山),娥皇女英跳下湘江自盡,人稱湘君、湘夫人。

戰國時期的詩人屈原在《楚辭·九歌》中,對她們的描寫是“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晉朝張華《博物志·史補》記:“堯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帝崩,二妃啼,以淚揮竹,竹盡斑。”

唐朝李賀《李憑箜篌引》:“湘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

人物生平

娥皇,四千多年前的舜帝二妃(娥皇女英)中的一個,堯見舜德才兼備,為人正直,辦事公道,刻苦耐勞,深得人心,便将其首領的位置禅讓給舜,并把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為妻。

二女嫁舜,究竟誰為正宮,誰為妃子,堯和夫人争論不休。最後決定了一個辦法,據說當時舜王要遷往蒲坂,堯命二女同時由平陽向蒲扳出發,哪個先到哪個為正宮,哪個後到,哪個為偏妃。娥皇、女英聽了父王的話,各自準備向蒲坂進發。娥皇是個樸實的姑娘,便跨了一頭大馬飛奔前進,而女英講排場,乘車前往,并選由騾子駕車,甚覺氣派。

可是正值炎夏、牲口渾身淌汗,路過西楊村北,遇—溪水,二女休息片刻,讓牲口飲水解渴,以便繼續趕路。在行進中,不料女英駕車的母騾,突然要臨盆生駒,因此車停了。這時娥皇的乘馬已奔馳在遙遠的征途,而女英受了騾子生駒的影響,落了個望塵莫及。正宮娘娘的位置為娥皇所奪取,女英氣憤之餘,斥責騾子今後不準生駒。因此傳說騾子不受孕,不生駒,都是女英封下的。

後人将二女牲口飲水的地方,就叫娥英泉,現襄汾縣西楊村附近。

又傳說,帝舜執政三十九年以後,曾到長江一帶巡視,不幸死在蒼梧之野,葬在九嶷山上。兩位夫人聞此噩耗,便一起去南方尋找舜王。二女在湘江邊上,望着九嶷山痛苦流涕,他們的眼淚,揮灑在們竹子上,竹子便挂上斑斑的淚痕,變成了“斑竹”,“斑竹也稱湘妃竹。舜死了,娥皇女英痛不欲生,便跳入波濤滾滾的湘江,化為湘江女神,人稱湘君、湘妃或湘夫人。

楚人哀之,将洞庭山改名為君山,并在山上為她倆築墓安葬,造廟祭祀。其實墓也簡陋,墓前立有大書“虞帝二妃之墓”的墓碑。墓前有石級,石級下一條用麻石鋪砌的甬道,兩旁石碑上刻二妃畫像和曆代詩人的佳作:北面是屈原《離騷》中的《湘君》、《湘夫人》篇,南面則是唐宋乃至近人的詠歎詩詞,盛唐之李白、常建、劉禹錫,清代的趙嘏,直至近人魯迅也有“不知何處吊湘君”之句。

墓前一對望柱,高近3米,上面刻舒紹亮題寫的一副對聯:“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諸斑淚一人”。湘妃墓周圍多斑竹,竹上有斑斑點點,仿若淚滴、據說是二妃投湘水前哭舜帝灑上的淚滴。唐高骈有詩詠“虞帝南巡去不還,二妃幽怨雲水間。當時血淚知多少?直到而今竹尚斑。”1961年,毛澤東主席在聽取故鄉湖南的同志彙報湖南生産建設情況後,興奮之餘,揮筆寫下《七律·答友人》的光輝詩篇。開頭就借舜和湘夫人的典故、抒發情感:“九嶷山上白雲飛,帝子乘風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淚,紅霞萬朵百重衣。”

相傳堯舜時代,湖南九嶷山上有九條惡龍,住在九座岩洞裡,經常到湘江來戲水玩樂,以緻洪水暴漲,莊稼被沖毀,房屋被沖塌,老百姓叫苦不叠,怨聲載道。帝舜關心百姓的疾苦,他得知惡龍禍害百姓的消息,飯吃不好,覺睡不安,一心想要到南方去幫助百姓除害解難,懲治惡龍。

帝舜有兩個妃子——娥皇女英,是帝堯的兩個女兒。她們雖然出身皇家,又身為帝妃,但她們深受堯舜的影響和教誨,并不貪圖享樂,而總是在關心着百姓的疾苦。她們對舜的這次遠離家門,也是依依不舍。但是,想到為了給湘江的百姓解除災難和痛苦,她們還是強忍着内心的離愁别緒歡歡喜喜地送舜上路了。

帝舜走了,娥皇女英在家等待着他征服惡龍、凱旋的喜訊,日夜為他祈禱,早日勝利歸來。可是,一年又一年過去了,燕子來去了幾回,花開花落了幾度,帝舜依然杳無音信,她們擔心了。娥皇說:“莫非他被惡龍所傷,還是病倒他鄉?”女英說:“莫非他途中遇險,還是山路遙遠迷失方向?”她們二人思前想後,與其呆在家裡久久盼不到音訊,見不到歸人,還不如前去尋找。于是,娥皇女英迎着風霜,跋山涉水,到南方湘江去尋找丈夫。

翻了一山又一山,涉了一水又一水,她們終于來到了九嶷山。她們沿着大紫荊河到了山頂,又沿着小紫荊河下來,找遍了九嶷山的每個山村,踏遍了九嶷山的每條小徑。這一天,她們來到了一個名叫三峰石的地方,這兒,聳立着三塊大石頭,翠竹圍繞,有一座珍珠貝壘成的高大的墳墓。她們感到驚異,便問附近的鄉親:“是誰的墳墓如此壯觀美麗?三塊大石為何險峻地聳立?”鄉親們含着眼淚告訴她們:“這便是帝舜的墳墓,他老人家從遙遠的北方來到這裡,幫助我們斬除了九條惡龍,人民過上了安樂的生活,可是他卻鞠躬盡瘁,流盡了汗水,淌幹了心血,受苦受累病死在這裡了。”

原來,舜帝病逝之後,湘江的父老鄉親們為了感激舜帝的厚恩,特地為他修了這座墳墓。九嶷山上的一群仙鶴也為之感動了,它們朝朝夕夕地到南海銜來一顆顆燦爛奪目的珍珠,撒在舜帝的墳墓上,便成了這座珍珠墳墓。三塊巨石,是舜帝除滅惡龍用的三齒耙插在地上變成的。娥皇女英得知實情後,難過極了,二人抱頭痛哭起來。她們悲痛萬分,一直哭了九天九夜,她們把眼睛哭腫了,嗓子哭啞了,眼淚流幹了。最後,哭出血淚來,也死在了舜帝的旁邊。

娥皇女英的眼淚,灑在了九嶷山的竹子山,竹竿上便呈現出點點淚斑,有紫色的,有雪白的,還有血紅血紅的,這便是“湘妃竹”。竹子上有的像印有指紋,傳說是二妃在竹子抹眼淚印上的;有的竹子上鮮紅鮮紅的血斑,便是兩位妃子眼中流出來的血淚染成的。陳鼎《竹譜》稱“潇湘竹”“淚痕竹”。竿部生黑色斑點,頗為美麗。是我國竹家具的優質用材。《陣物志》:“堯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舜崩,二妃啼,以涕汨揮,竹盡斑。”《群芳譜》:“斑竹即吳地稱‘湘妃竹’者”。

聰明美麗的娥皇女英,是上古時部落酋長帝堯的兩個女兒。也稱“皇英”。堯帝晚年,想物色一個滿意的繼承人。他看到舜是個德才超群的大賢人,于是,就把帝位傳給了舜,并讓娥皇女英作了舜的妻子。娥皇封為後,女英封為妃。舜不負堯的信任,讓禹治洪水,使人民過上了安定的生活,娥皇女英也鼎力協助舜為百姓做好事。

舜帝晚年時,九嶷山一帶發生戰亂,舜想到那裡視察一下實情。舜把這想法告訴娥皇女英,兩位夫人想到舜年老體衰,争着要和舜一塊去。舜考慮到山高林密,道路曲折,于是,隻帶了幾個随從,悄悄地離去。娥皇女英知道舜已走的消息,立即起程。追到揚子江邊遇到了大風,一位漁夫把她們送上洞庭山,後來,她倆得知舜帝已死,埋在九嶷山下,便天天扶竹向九嶷山方向泣望,把這裡的竹子染得淚迹斑斑。後來,她倆投湘水而亡,成了湘水之神。

漢劉向《列女傳·有虞二妃》雲:“有虞二妃,帝堯二女也,長娥皇,次女英。”《山海經》載:“洞庭之中,帝二女居之,是常遊于江淵,出入必以飄風暴雨。”晉張華《博物志·史補》雲:“舜崩,二妃啼,以涕揮竹,竹盡斑。”今江南有“斑竹”、“湘妃竹”之說,蓋出于此也。娥皇女英美麗動人的形象,曆來成為吸引詩人、畫家的創作題材。我國最偉大的詩人屈原的《九歌》中的《九歌·湘君》、《九歌·湘夫人》,是最早的歌頌二妃的不朽詩篇。

堯王訪賢從羊獬村(現洪洞縣甘亭鎮)回平陽後計劃讓女兒娥皇女英由伊杜村遷至羊獬村落戶。二女尊從父王意見,由文武大臣和侍女送行,準備上路,二女不同意坐轎,決定騎馬赴羊獬。臨行侍者遞上新的朝服,整好衣冠,訃劃進朝向父王辭行。走到宮門下馬,見宮門上挂着兩面紅旗、—對紅燈,旗上寫着:“先有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旗的上角為八卦;乾三、坎三、艮三、震三、巽三、離三、坤三、兌三。

二女向旗幟跪拜緻敬。良辰吉日到了,舜王的迎親人馬到了羊獬村,按照臯陶的決定,娥皇女英分别坐車騎馬,依先後次序上路。不料女英車到仁義村市頭,車輪陷入泥坑,送親人将車抗出轍窩,因泥糊了車輻,當時未發覺車輻折斷。走到仁義村北頭,車輻掉了,正在請木匠修理時,娥皇騎馬趕來,見此情景,問女英為何如此?女英将出事原因告訴姐姐,并請姐姐先行吧。娥皇心中暗喜,虧了騎馬,免此事故。

接着對女英說:那麼我就先走了,在姚丘等妹妹吧。後人将女英斷車輻的仁義村南頭,叫成車窩村,北頭叫成車輻村了。

一個村子兩頭兩個稱呼。女英的車修好了,又繼續趕路,忽見前方,圍着一群人不知看什麼,車靠近一看,原來是姐姐,愁容滿面坐在一塊石頭上,低頭不語。女英忙下車安慰姐姐,問明情由,始知乘馬生了馬駒。事已至此,女英讓姐姐一同乘車趕路吧。因此後人将王家莊南頭稱南馬駒,北頭稱北馬駒。

随從人員牽馬跟車行進,老馬護馬駒又踢又蹦,因馬有龍性,後人将小王莊改為龍馬村,迄今未變。馬走了不多遠,仰首嘶鳴,似乎是口渴的樣子,一面叫一面陽前蹄刨出一股清水,馬便低頭暢飲。後人将這股清水,稱為“馬刨泉”。把村名改為尺井村,即今之赤荊村,村中并修有娥英廟。

舜王向迎接的人們深表謝意,并說:旅途中發生事故,使大家久等了,表示歉意。二姊妹與舜王婚後,遵照在車上的談話辦事,娥皇赴曆山勞動種莊稼,女英留在家中侍奉雙親。娥皇女英的故事傳至而今,人們把羊獬當成了二女的娘家,每年三月初三是二女回娘家的日子,四月廿八日是返回婆家萬安(姚丘)神立的日子。女英雖小但為正宮娘娘,住娘家則是以長幼為序。羊獬村的人們,要提前一天初二日到神立,去接大姑娥皇,初三正日子,去到萬安接二姑女英。

二女回娘家後,羊獬人們于初四日請大姑進廟,初五日請二姑進廟,這一天要比初四更熱鬧,家家吃餃子,全村載歌載舞,鼓樂喧天。另外,羊獬村的婦女,每年五月初五、六月十八、九月初九要提前一天到神立,正日子到萬安。而神立和萬安的婦女于三月十五、四月初八要到羊獬拜壽,所謂唐虞遺風,流傳了下來。

娥皇女英,四千多年前的舜帝二妃。堯見舜德才兼備,為人正直,辦事公道,刻苦耐勞,深得人心,便将其首領的位置禅讓給舜,并把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為妻。

二女嫁舜,究竟誰為正宮,誰為妃子,堯和夫人争論不休。最後決定了一個辦法,據說當時舜王要遷往蒲坂,堯命二女同時由平陽向蒲扳出發,哪個先到哪個為正宮,哪個後到,哪個為偏妃。娥皇女英聽了父王的話,各自準備向蒲坂進發。娥皇是個樸實的姑娘,便跨了一頭大馬飛奔前進,而女英講排場,乘車前往,并選由騾子駕車,甚覺氣派。可是正值炎夏、牲口渾身淌汗,路過西楊村北,遇—溪水,二女休息片刻,讓牲口飲水解渴,以便繼續趕路。

在行進中,不料女英駕車的母騾,突然要臨盆生駒,因此車停了。這時娥皇的乘馬已奔馳在遙遠的征途,而女英受了騾子生駒的影響,落了個望塵莫及。正宮娘娘的位置為娥皇所奪取,女英氣憤之餘,斥責騾子今後不準生駒。因此傳說騾子不受孕,不生駒,都是女英封下的。後人将二女牲口飲水的地方,就叫娥英泉,現襄汾縣西楊村附近。

又傳說,帝舜執政三十九年以後,曾到長江一帶巡視,不幸死在蒼梧之野,葬在九嶷山上。兩位夫人聞此噩耗,便一起去南方尋找舜王。二女在湘江邊上,望着九嶷山痛苦流涕,他們的眼淚,揮灑在們竹子上,竹子便挂上斑斑的淚痕,變成了“斑竹”,“斑竹也稱湘妃竹。舜死了,娥皇女英痛不欲生,便跳入波濤滾滾的湘江,化為湘江女神,人稱湘君、湘妃或湘夫人。

楚人哀之,将洞庭山改名為君山,并在山上為她倆築墓安葬,造廟祭祀。其實墓也簡陋,墓前立有大書“虞帝二妃之墓”的墓碑。墓前有石級,石級下一條用麻石鋪砌的甬道,兩旁石碑上刻二妃畫像和曆代詩人的佳作:北面是屈原《離騷》中的《湘君》、《湘夫人》篇,南面則是唐宋乃至近人的詠歎詩詞,盛唐之李白、常建、劉禹錫,清代的趙嘏,直至近人魯迅也有“不知何處吊湘君”之句。墓前一對望柱,高近3米,上面刻舒紹亮題寫的一副對聯:“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諸斑淚一人”。

湘妃墓周圍多斑竹,竹上有斑斑點點,仿若淚滴、據說是二妃投湘水前哭舜帝灑上的淚滴。唐高骈有詩詠“虞帝南巡去不還,二妃幽怨雲水間。當時血淚知多少?直到而今竹尚斑。”

1961年,毛澤東主席在聽取故鄉湖南的同志彙報湖南生産建設情況後,興奮之餘,揮筆寫下《七律·答友人》的光輝詩篇。開頭就借舜和湘夫人的典故、抒發情感:“九嶷山上白雲飛,帝子乘風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淚,紅霞萬朵百重衣。”

相傳堯舜時代,湖南九嶷山上有九條惡龍,住在九座岩洞裡,經常到湘江來戲水玩樂,以緻洪水暴漲,莊稼被沖毀,房屋被沖塌,老百姓叫苦不叠,怨聲載道。帝舜關心百姓的疾苦,他得知惡龍禍害百姓的消息,飯吃不好,覺睡不安,一心想要到南方去幫助百姓除害解難,懲治惡龍。

帝舜有兩個妃子——娥皇女英,是帝堯的兩個女兒。她們雖然出身皇家,又身為帝妃,但她們深受堯舜的影響和教誨,并不貪圖享樂,而總是在關心着百姓的疾苦。她們對舜的這次遠離家門,也是依依不舍。但是,想到為了給湘江的百姓解除災難和痛苦,她們還是強忍着内心的離愁别緒歡歡喜喜地送舜上路了。

帝舜走了,娥皇女英在家等待着他征服惡龍、凱旋的喜訊,日夜為他祈禱,早日勝利歸來。可是,一年又一年過去了,燕子來去了幾回,花開花落了幾度,帝舜依然杳無音信,她們擔心了。娥皇說:“莫非他被惡龍所傷,還是病倒他鄉?”女英說:“莫非他途中遇險,還是山路遙遠迷失方向?”她們二人思前想後,與其呆在家裡久久盼不到音訊,見不到歸人,還不如前去尋找。于是,娥皇女英迎着風霜,跋山涉水,到南方湘江去尋找丈夫。

翻了一山又一山,涉了一水又一水,她們終于來到了九嶷山。她們沿着大紫荊河到了山頂,又沿着小紫荊河下來,找遍了九嶷山的每個山村,踏遍了九嶷山的每條小徑。這一天,她們來到了一個名叫三峰石的地方,這兒,聳立着三塊大石頭,翠竹圍繞,有一座珍珠貝壘成的高大的墳墓。

她們感到驚異,便問附近的鄉親:“是誰的墳墓如此壯觀美麗?三塊大石為何險峻地聳立?”鄉親們含着眼淚告訴她們:“這便是帝舜的墳墓,他老人家從遙遠的北方來到這裡,幫助我們斬除了九條惡龍,人民過上了安樂的生活,可是他卻鞠躬盡瘁,流盡了汗水,淌幹了心血,受苦受累病死在這裡了。”

原來,舜帝病逝之後,湘江的父老鄉親們為了感激舜帝的厚恩,特地為他修了這座墳墓。九嶷山上的一群仙鶴也為之感動了,它們朝朝夕夕地到南海銜來一顆顆燦爛奪目的珍珠,撒在舜帝的墳墓上,便成了這座珍珠墳墓。三塊巨石,是舜帝除滅惡龍用的三齒耙插在地上變成的。娥皇女英得知實情後,難過極了,二人抱頭痛哭起來。她們悲痛萬分,一直哭了九天九夜,她們把眼睛哭腫了,嗓子哭啞了,眼淚流幹了。最後,哭出血淚來,也死在了舜帝的旁邊。

娥皇女英的眼淚,灑在了九嶷山的竹子山,竹竿上便呈現出點點淚斑,有紫色的,有雪白的,還有血紅血紅的,這便是“湘妃竹”。竹子上有的像印有指紋,傳說是二妃在竹子抹眼淚印上的;有的竹子上鮮紅鮮紅的血斑,便是兩位妃子眼中流出來的血淚染成的。

陳鼎《竹譜》稱“潇湘竹”“淚痕竹”。竿部生黑色斑點,頗為美麗。是我國竹家具的優質用材。《陣物志》:“堯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舜崩,二妃啼,以涕汨揮,竹盡斑。”《群芳譜》:“斑竹即吳地稱‘湘妃竹’者”。

主要影響

舜父頑,母嚣,弟劣,曾多次欲置舜于死地,因娥皇、女英的幫助而脫險。

曆史評價

《烈女傳》:有虞二妃者,帝堯之二女也。長娥皇,次女英。舜父頑母嚚。父号瞽叟,弟曰象,敖遊于嫚,舜能諧柔之,承事瞽叟以孝。母憎舜而愛象,舜猶内治,靡有奸意。四嶽薦之于堯,堯乃妻以二女以觀厥内。二女承事舜于畎畝之中,不以天子之女故而驕盈怠嫚,猶謙謙恭儉,思盡婦道。瞽叟與象謀殺舜。使塗廪,舜歸告二女曰:“父母使我塗廪,我其往。”二女曰:“往哉!”舜既治廪,乃捐階,瞽叟焚廪,舜往飛出。象複與父母謀,使舜浚井。舜乃告二女,二女曰:“俞,往哉!”舜往浚井,格其出入,從掩,舜潛出。時既不能殺舜,瞽叟又速舜飲酒,醉将殺之,舜告二女,二女乃與舜藥浴汪,遂往,舜終日飲酒不醉。舜之女弟系憐之,與二嫂諧。父母欲殺舜,舜猶不怨,怒之不已。舜往于田号泣,日呼旻天,呼父母。惟害若茲,思慕不已。不怨其弟,笃厚不怠。既納于百揆,賓于四門,選于林木,入于大麓,堯試之百方,每事常謀于二女。舜既嗣位,升為天子,娥皇為後,女英為妃。封象于有庳,事瞽叟猶若初焉。天下稱二妃聰明貞仁。舜陟方,死于蒼梧,号曰重華。二妃死于江湘之間,俗謂之湘君。君子曰:“二妃德純而行笃。詩雲:“不顯惟德,百辟其刑之。”此之謂也。

頌曰:元始二妃,帝堯之女,嫔列有虞,承舜于下,以尊事卑,終能勞苦,瞽叟和甯,卒享福祜。

《博物志·史補》記:“堯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帝崩,二妃啼,以淚揮竹,竹盡斑。

人際關系

父親:帝堯

丈夫:帝舜

妹妹:女英

兒子:商均

墓冢

在河北省涿鹿縣保岱舜都古城遺址上,還有一處不能不說的消逝了的人文景觀,即二妃壇。

上一篇:郭解

下一篇:翟讓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