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桐斌

姚桐斌

兩彈一星元勳
姚桐斌(1922.09.03—1968.06.08),男,江蘇省無錫市人,祖籍安徽休甯,中共黨員,冶金學和航天材料專家,1945年,姚桐斌畢業于交通大學貴州分校(現西南交通大學),中國導彈與航天材料、工藝技術研究所的主要創建者之一,兩彈一星元勳。曾主持制訂了該所的發展方向與規劃,領導和參加了數百項課題的預先研究和研制,取得了大量的新産品及其他科技成果,為我國導彈與航天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技術貯備。在堅持文明科研生産,培養嚴肅、嚴格、嚴密作風方面起到了率先垂範的作用。在培養科技人才方面做出了卓越的成績,為航天材料與工藝技術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1]
    中文名:姚桐斌 外文名: 别名: 民族:漢族 出生地:江蘇省無錫 畢業院校: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現西南交通大學)、英國伯明翰大學 職業:冶金學和航天材料專家 代表作品: 主要成就:兩彈一星元勳之一兩彈一星烈士之一 性别:男 祖籍:安徽休甯

人物生平

祖籍安徽休甯,1922年9月3日,出生于江蘇無錫黃土塘鎮,讀中學時因日寇入侵,他告别家鄉來到江西吉安繼續求學。

1941年,高中畢業會考成績為江西省總分第一。高考時他被武漢大學、湖南大學、中央大學(今南京大學和東南大學)、湘雅醫學院(今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現西南交通大學)同時錄取。他選擇了當時播遷于貴州平越的交大唐院(現西南交通大學)。其時,交大唐山工學院(現西南交通大學)擁有一批教學嚴謹、學問卓着的教授,如擔任院長的是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講授力學的是著名的羅忠忱教授,礦冶系何傑教授、王鈞豪教授也是蜚聲中外的名師。

1945年,姚桐斌畢業于交通大學貴州分校(現西南交通大學),畢業後,任國民政府經濟部礦冶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1947年,赴英國伯明翰大學工業冶金系留學,1951年獲博士學位。

1952-1953年,在英國倫敦帝國學院礦校冶金系深造,并兼做實習指導員,獲帝國學院文憑。

1953年6月,開始辦理由英國向聯邦德國轉移的工作。

1954年2月,赴聯邦德國亞亨工業大學冶金系鑄造研究室任研究員兼教授助理。

1956年9月,他在瑞士的伯爾尼中國駐瑞士使館加入了中國共産黨。

1957年4月至9月,在聯邦德國冶金廠實習,期間對聯邦德國的科學技術與工業生産情況進行大量調查研究。

1957年,回國後曆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材料研究室研究員、主任,材料研究所所長。

1958年後,在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任工程師、研究室主任、研究所所長等職。

1968年,因‘文化大革命’被紅衛兵毆打緻死。在生前,姚桐斌為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被追認為革命烈士,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是國務院、中央軍委表彰的23位兩彈一星功臣之一,3位兩彈一星烈士之一。

求學之路

姚桐斌,1922年9月3日出生于江蘇省無錫縣黃土塘鎮。童年靠父、兄做糧食生意的微薄收入讀完了小學,1934年7月在黃土塘小學畢業。由于學習成績優異,在校長再三勸說下,其父才同意他考初中,同年8月考取無錫縣立初級中學,因家境貧寒,曾辍學兩年,靠擺攤賣香煙、火柴、襪子等日雜品,并兼做收發員、家庭教師和打零工維持生計。由于強烈的求知欲望,他帶着做生意等的一點兒積蓄,于1937年8月隻身到上海,入私立成康中學、私立彙南中學讀高中。

又因繳不起宿費和學費,處境艱難,他同其他四位同學一起輾轉來到江西吉安,1939年2月,就讀于吉安國立13中學高中部,靠學校的貸款作為學習費用。高中畢業後靠校長的資助赴湖南衡陽、長沙參加各大學的入學考試(在考完後的兩個月内,靠其在衡陽湘桂鐵路局機務處修理廠工具室做小工維持生活)。他均以優秀成績同時被武漢大學、湖南大學、中正大學、湘雅大學、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現西南交通大學)等7所大學錄取。他還獲得了江西省全省高中畢業生會考個人總分第一,并得到了一筆13中的獎金,這就使他有了入大學的路費。

出于對礦冶專業的酷愛,他選擇了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現西南交通大學)。1941年10月,赴貴州平越入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現西南交通大學),1945年從交通大學貴州分校(現西南交通大學)畢業學習,最後一年學校遷至四川璧山。在4年的學習中,他竭盡全力,埋頭苦讀,終以總評成績全校第一于1945年7月畢業,獲工學士學位,并被遴選為美國斐陶斐勵學會會員。

1945年8月至1947年3月,在重慶國民政府經濟部礦冶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該所原在重慶北碚,後遷至北平(今北京),在此期間,他一邊從事研究工作,一邊準備出國留學考試,1946年10月被錄取為公費留學生。1947年6月啟程赴英,10月入英國伯明翰大學工業冶金系攻讀研究生,後期兼做實習指導員。

1951年畢業時,以“對于液态金屬及合金的粘性與流性的研究”的論文通過答辯,獲工學博士學位。1952年1月至1953年6月,在英國倫敦帝國學院皇家礦校冶金系繼續深造,并兼做實習指導員,以《對于液态金屬在鑄模中流動時的垂直運動研究》的論文,獲帝國學院文憑。在留英期間,他還積極參加社會活動,曾參加“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英國分會”,當選為夏令會常務委員,分管總務工作,還曾擔任進步刊物《循刊》的編輯,并協助主持留英學生會的工作。

社會貢獻

1957年9月,姚桐斌回到祖國,轉正為中國共産黨黨員。他目睹了祖國社會主義建設蓬勃發展和蒸蒸日上的景像。1958年1月被分配到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這位才華橫溢、熱血沸騰的青年學者,懷着獻身祖國導彈與航天事業的雄心壯志,開始從事導彈與航天工業的工藝、材料技術工作。曆任一分院第七研究室(材料與工藝研究室)工程師、室主任;一分院第六研究所(材料與工藝研究所)所長,并于1961年11月被授予技術中校軍銜;1965年改為第七機械工業部後,他仍任材料與工藝研究所所長。

一直從事導彈與航天的材料、工藝技術的組織領導、研究和試驗工作。1968年6月8日,在“文化大革命”中他無端遭到壞人毒打,不幸逝世,年僅46歲。這是我國導彈與航天材料、工藝技術工作的一個重大損失。

作為我國第一代航天材料工藝專家和技術領路人,對現代冶金學有關金屬和合金粘性、流動性的研究卓有成績。1962年組織制定了國防部五院材料工藝的研究方向,并按“材料要先行”的要求,安排組織材料工藝的預先研究。在此前後的4年中,他除向國内各兄弟單位提出大量研究課題外,在所内開展的研究課題500多項。

領導和指導錳基釺料合金的研制和釺焊工藝研究課題,研制成國産一号及二号錳基釺料,并以釺焊結構取代了我國液體火箭發動機的老式焊接結構。主持了液體火箭發動機材料的振動疲勞破壞問題和液體火箭焊接結構的振動疲勞破壞問題的研究,并應用到型号的研制工作上,對火箭部件的設計、選材和制造起了指導性的作用。他治學嚴謹,以身作則,為科研人員培養和作風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個人成就

在冶金、鑄造等技術領域深有造詣

姚桐斌在英國完成的博士論文和帝國學院文憑論文,得到了當時校方和教授們的一緻好評,認為理論分析

嚴謹、深透,計算正确,對冶金和鑄造工業有實用價值。他在英國留學和在聯邦德國亞亨大學工作期間,還适時地總結了自己的研究、試驗工作,撰寫了關于冶金、鑄造方面的8篇科技論文,分别發表在英國的《金屬工業》、《金屬學會會刊》、《鑄工》,法國的《冶金文彙》,聯邦德國的《鑄工》、《工業通訊》、《鑄工科技副刊》等科技刊物上。從這些論文可以看出,他在英、德十餘年學習與工作中所取得的豐碩科技成果,也足以反映他在冶金、鑄造技術領域深有造詣。

導彈與航天材料工藝技術的主要創業者

姚桐斌被分配到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後激動地說:“我回來不是為了地位和金錢,而是為了把學到的知識貢獻給祖國的建設。因此,我願意在基層做一些具體工作,為我國運載火箭和衛星上天貢獻一份力量。”他正是在這一諾言的指引下開始我國導彈與航天材料工藝技術的創建工作的。從科技人員的選調與分配、研究所發展方向與發展規劃的确定、研究室與試驗室的設置、設施設備的建設與購置,到科研工作方法的傳授與科研作風的培養,他都親自審查、過問,為之付出了巨大的勞動和心血。

例如:在材料與工藝研究所的業務方向的确定中,他主持或參加了一系列關于這一問題的讨論會。在會上他直言不諱地發表自己的意見。他主張建立一個集中性的、綜合性的導彈與航天材料工藝研究所,主要的任務是把導彈與航天型号所需要的新材料、新工藝理清楚,大部分要提請國内有關的科研生産部門進行研制生産,而自己隻搞極少部分特殊的、重要的新材料、新工藝研究工作。這個所要對有關部門和單位研制出來的新材料、新工藝進行應用性研究,使之适應導彈與航天型号的要求,成功地應用于型号。而用這些新材料、新工藝制造零部件和設備的工作,則由有關的設計生産部門來完成。

時至今日,當年的創業者們回味起姚桐斌的這些中肯而有益的意見時,都由衷地感到他的遠見卓識,也正是由于确定了正确的發展方向,對該所的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他還是大力協同的典範,他親自帶領有關的科技人員走遍了全國有關材料與工藝的研究所和院校,進行技術交底和交流,為在全國範圍内建立導彈與航天材料、工藝及其測試、檢測方法研究的協作網做了大量的積極促進工作。同時,也由于導彈與航天的需求牽引,帶動了國内有關科研生産單位和高等院校關于材料與工藝技術研究工作的開展。

姚桐斌深知材料工藝研究離不開試驗室與檢測、測試與分析的設備,他親自制訂了研究所的發展藍圖,并主持建成了具有初步規模的金屬材料與工藝研究、非金屬材料與工藝研究、材料性能測試、無損檢測、失效分析的設施設備。這個材料工藝研究所已具有綜合性強、模拟試驗能力強、實用性強的特點和風格,是一個研究水平居全國領先地位、在國際上也有較大影響、具有相當實力的研究所。緬懷第一任所長的業績,廣大科技人員和工人都異口同聲地說:“這些都是與老所長打下的堅實基礎分不開的。”

姚桐斌之死

他是中國極其優秀的一位火箭材料及工藝技術專家。

1968年6月8日這一天,由于第七機械工業部兩派群衆組織連日不斷地發生沖突,許多人都不上班了,也不敢上班了。身為所長的姚桐斌出于對工作的負責,照樣頂着武鬥的危險堅持上班,并打算找幾位幹部商量一下,如何解決生産中停工的問題。中午下班時間到了,有人聽說他家附近形勢緊張,勸他留在辦公室。可他家裡還有幾歲的女兒,他放心不下,還是回了家。

回家後的姚桐斌剛剛拿起碗筷,還未來得及吃上一口飯,幾個氣勢洶洶的“左派”人物便沖進家門,架着他就往樓口推。随之幾個戴紅袖章的人也沖上來,一邊扔掉他的眼鏡,一邊扇他的耳光,還一邊惡狠狠地罵:“打死你這個反動權威!”

姚桐斌被打得滿臉是血,一個家夥又朝他陰部猛踢一腳,接着,又有兩個家夥舉起鐵棍向他頭部猛烈擊去。他頓時鮮血直湧,倒在了地上。

但幾個家夥仍不罷休,拖着他就走。途中,他腳上的鞋襪全被拖掉了,也沒人理睬,照樣将他光着腳丫拖到了所謂的“左派”總部,然後接着拷打。很快,姚桐斌連話也說不出來了。他靠在一張木椅上,兩眼發直,随之便癱在了地上……

“左派”頭頭們見狀,便吩咐手下人将姚桐斌拖回去。于是,幾個家夥又将姚桐斌拖回他家樓前的人行道上,然後又朝他身上猛踢幾腳,這才揚長而去。

一位鄰居發現了倒在地上的姚桐斌,忙跑去請求将姚桐斌送醫院搶救,可得到的答複是:“不行!”。鄰居隻好把姚桐斌擡到家裡,放在客廳的沙發上。

由于姚桐斌頭部幾處遭到鐵棍的重擊,一直昏迷不醒,流血不止,下午3時,他終于停止呼吸,慘死家中。

姚桐斌的死,震驚了研究所,震驚了國防部,也震驚了黨中央。當秘書将這一消息告訴正在人民大會堂參加會議的周恩來總理時,周恩來手中的茶杯竟掉在了地上……

70年代我國某型火箭因發動機材料不過關,試驗屢屢失敗。文革後,科研人員終于根據國外期刊的一篇法語論文,解決了發動機材料問題,而讓他們感慨的是,論文作者赫然寫着『姚桐斌』。姚桐斌,中國航天材料與工藝技術的奠基者,1968年被“革命群衆”以“反動學術權威”的名義暴打緻死,時年46歲。

早在1968年時,周恩來總理就命令“無産階級革命派”的頭頭必須交出兇手,否則唯他們是問。在這種情況下,頭頭才不得不交出一個兇手高某。高某被關起來了。而另一名兇手于某卻逍遙法外。

1974年李先念副總理對此問題作了如下指示:真是草菅人命,雖然事隔多年,似仍應堅決把問題查清楚,首犯應得到懲處,但打擊面不能大。

李先念批示後,交給當時的公安部部長華國鋒辦理。

經查明,于某用鋼管猛擊姚桐斌頭部,緻使姚桐斌頭骨塌陷性骨折,硬腦膜破裂,即刻倒地。高某眼見姚桐斌倒地,掙紮着要站起來的時候,又用鋼管向姚桐斌猛擊,再次将姚桐斌打倒在地。、

華國鋒為人謹慎,在公安部逮捕兇手前,先将報告呈送周恩來、王洪文(中共中央副主席)、葉劍英(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李先念、鄧小平和紀登奎。這些人都圈了圈以後,下令逮捕了于某某、高某某兩名殺人犯。

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于1979年4月以行兇緻死人命罪,分别判于某有期徒刑15年,高某有期徒刑12年。

上一篇:陳絜

下一篇:旗木卡卡西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