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巴馬時代

奧巴馬時代

奧巴馬領導美國的時期
這個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競選國家領導人能像美國那樣吸引全世界的關注,也沒有哪個國家總統就職典禮像美國那樣吸引全球人的矚目。2009年1月20日,美國當選總統貝拉克·侯賽因·奧巴馬在美國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約翰·羅伯茨的主持下,手按由米歇爾·奧巴馬捧着的聖經,在美國國會大廈西側的露天平台上正式宣誓就任美國第44任總統。
  • 中文名:奧巴馬時代
  • 外文名:
  • 發生地點:
  • 時間:2009年
  • 國家:美國
  • 人物:奧巴馬

簡介

奧巴馬政府是指奧巴馬成功赢得美國總統大選後組建的美國政府,标志着以奧巴馬為元首的美國政府掌控并左右着美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社會生活等方方面面,美國的這一段曆史将是續寫的奧巴馬時代史。

來臨

奧巴馬1961年8月4日出生于夏威夷。父親貝拉克·奧巴馬一名黑人經濟學家,母親安·鄧納姆是美國一名白人女教師,父母在奧巴馬兩歲的時候分手,奧巴馬是跟着母親和外公外婆長大的。2007年1月,以“Yes We Can. ——是的,我們能”作為競選口号的奧巴馬,一路過關斬将,先是逼退民主黨内另一強勢總統候選人希拉裡,獲得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提名。2008年11月4日,奧巴馬以349票大幅領先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麥凱恩163票當選為美國第44任(第56屆,第43位)總統,他也成為美國曆史上首位非裔美國人總統。

年輕的奧巴馬,微笑自信的奧巴馬,必将帶給美國一股清新的政治空氣。

核心提示:新當選美國總統奧巴馬11月4日晚在家鄉芝加哥發表勝選感言。他說,“美國的變革時代已到來”。

2008年11月5日,成功赢得美國總統大選的奧巴馬在芝加哥格蘭特公園舉行盛大的集會,發表以“美國的變革”為主題的獲勝演說。他表示,美國迎來變革時代(change is coming to America),并且呼籲美國人民團結起來。

奧巴馬在早先已經安排的芝加哥格蘭特公園舉行的百萬民衆“競選之夜”集會上,在擁趸的歡呼聲中,走上半個籃球場大的舞台發表演講。

奧巴馬說,“前路将是漫長的。我們将要攀登峭壁。在一年或者一個任期内,我們可能無法到達那裡,但美國——我從來不曾像今晚這樣滿懷希望,認定我們将會到達那裡。我答應你們——我們萬衆一心将會到達那裡。”

奧巴馬表示,美國面臨的挑戰包括伊拉克和阿富汗戰争、百年一遇的經濟危機以及全球環境問題三大挑戰,變革時代已到來。他表示,未來之路将充滿艱辛,并呼籲美國人民團結起來。

奧巴馬還誓言擊敗恐怖分子,他還說:“我們必将擊敗那些破壞世界的人,并支持熱愛和平的人”。

奧巴馬表示,感謝自己的家庭和競選團隊,并對對手麥凱恩表示敬意。奧巴馬說,他期待與麥凱恩及佩林合作,在未來幾個月更新國家的承諾。

麥凱恩之前發表演講,承認在美國總統大選中落敗。他在支持者面前表示:“我向他承諾,今晚将盡我所能幫助他帶領我們走過我們所面對的衆多挑戰。”

麥凱恩還表示,已經通過電話祝賀奧巴馬赢得美國大選。美國總統布什在大選結果揭曉後也打電話向奧巴馬表示祝賀。法國總統薩科齊也祝賀奧巴馬赢得美國總統選舉。

最後,奧巴馬與搭檔拜登一起亮相,奧巴馬夫人和拜登夫人也登台一起向現場選民揮手緻意。

奧巴馬結束勝選演講時,現場人群歡呼雷動。民衆一遍遍喊奧巴馬,呼喚他們心中美國新總統。

特點

2009年01月21日星期三上午11:37奧巴馬時代開始。他的演講詞給我印象最深的話

是:所有國家都是我們的朋友。這是典型的卡特對外政策:不論美國如何如何,世界各國都是可以和我們進行談判的對象。

要分析奧巴馬的就職演說是需要一點時間的。我先在這裡僅簡單用四句話描述一下我眼中的奧巴馬:

在團結美國民衆方面,具有林肯的風範;

在為後代子孫着想方面,具有肯尼迪的風範;

在平民式政治影響力方面,具有卡特的風範;

在全球經濟大變革方面,将會具有羅斯福的風範。

這四點,我相信,将是奧巴馬對内對外的基本執政理念。他将學習這四個總統。另外,由于他是第一個黑人總統,因而他每一次做的事情,都會像第一位白人總統華盛頓那樣改變曆史。

經濟

随着加利福尼亞和華盛頓州等西部選區的開票結果揭曉,奧巴馬獲得了超過270張選舉人票,當選為美國新一任總統,美國曆史上首位黑人總統亦從此誕生。奧巴馬的當選可謂是衆望所歸,自兩黨候選人産生以來,奧巴馬支持率一直領先于對手麥凱恩,而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似乎亦助了奧巴馬“一臂之力”,布什的不得人心、糟糕的經濟環境使得選民們尋求改變現狀的心理成為民主黨和奧巴馬的一大優勢。而民主黨同時擁有參、衆兩院多數席位亦使得奧巴馬今後的政策将更加快速、有效地獲得支持和通過。

然而随着奧巴馬的當選,金融風暴和經濟危機這一競選“順風車”即刻轉變成為奧巴馬總統生涯上的第一道坎,新科總統面臨的将是異常棘手的局面:次貸風暴加劇惡化,金融市場幾近崩潰;實體經濟各個層面嚴重受損,美國經濟陷入“U”型衰退。早在競選之時,民主黨及奧巴馬就提出過多項救市方案,雖然擁有國會控制權可以使得奧巴馬新政更易進入執行通道,然而耗費巨資的救市計劃亦将平添美國政府的财政壓力。

科技

核心提示:誰将成為美國第一任的國家CTO,是華盛頓政府和矽谷最熱門的話題。

美國新任總統當選人奧巴馬在明年1月上任後,配合美國民主黨掌握的國會,他将有機會推動較依賴政府補助和管理的科技政策。

誰将成為美國第一任的國家CTO,是目前華盛頓政府和矽谷最熱門的話題。奧巴馬要求這位人選必須“确保我們的政府和其所有單位,具備面對21世紀适當的基礎設施、政策和服務”,還要保護政府電腦網絡的安全。對個人而言,那是相當艱難的任務。

在伊拉克戰争和經濟衰退的壓力下,保健将是新美國政府最棘手的問題之一。制訂新的醫療記錄和電子存儲管理規章是第一步,而美國國會早已就此展開行動。

知識産權方面,民主黨一向被視為較偏向唱片業和電影業的利益。但奧巴馬在競選時表示:“我們需要更新和改革我們的版權和專利制度,以促進公民揭露、創新和投資,同時确保知識産權所有人,得到公平的對待。”

這種刻意模糊的說法,也表現在奧巴馬對相關法案的立場上。當被問及是否願意修改“數位千禧著作權法”,允許民衆對合法購買的DVD和遊戲光碟制作單一備份,奧巴馬表示,他在“概念上”支持。

對科技業而言,奧巴馬上台後的一大隐憂,是民主黨國會與白宮的貿易保護主義傾向。奧巴馬本人對自由貿易沒有強烈的意識型态偏見,但民主黨的民粹路線,勢必将産生強大的保護主義壓力,傷害科技業的發展。雅虎和Google等矽谷公司,在布什政府後期就開始受到嚴厲監督,而奧巴馬也隻承諾暫時增加H1-B簽證名額。

政府增加預算普及寬頻網絡,一直是民主黨的主要政見之一,而奧巴馬的科技部長将在這項工作上,發揮一定的影響力。但普及寬頻網絡需要龐大資金,政府可能必須增稅、擠壓其他支出,或提高聯邦負債,才能實現目标。

網絡中立化是另一個未知數。奧巴馬主張制訂新的網絡法規,但若幹知名科技人士,包括思科的Robert Pepper、卡内基梅隆大學的Dave Farber和互聯網之父Bob Kahn對此都抱持懷疑态度。

由于政治人物一向不愛自找麻煩,這個問題可能要等到聯邦上訴法院對Comcast拒絕聯邦通訊委員會(FCC)對其施加網絡中立管制的争議作出判決後,才能解決。

若法院判決FCC勝訴,推動新網絡中立法的陣營将大大受挫。若判決有利Comcast,美國國會必将趁勢介入,畢竟,網絡中立是奧巴馬科技政策平台上的最重要議題。

中美關系

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所長、國際政治研究中心主任黃平教授,今天在此間一個講座中分析指出,美國當選總統奧巴馬與中國打交道時,首先會涉及的就是金融危機問題;而對中國來說,未來仍須着力“把自己的事辦好”。

黃平應邀在香港大學作題為《奧巴馬與中美關系》的講座。他表示,奧巴馬就任後的首要問題自然是因應金融危機。而由于中國經濟實力增強,以及中國持有大量美國國債,美國處理金融問題時不能少了中國的參與。

考慮到奧巴馬的班底部署到位需要時日,黃平認為,美國新政府能否拿出真正好的經濟政策,可能要待明年三至五月才能看清。盡管奧巴馬和希拉裡在選戰中都曾經有過一些批評中國的言論,但黃平仍對中美關系現狀和前景看好。他相信,中美關系中傳統外交領域的一些問題——諸如台灣問題、西藏問題、人權和宗教問題等,雖然仍會長期存在,但不會立即就擺到奧巴馬或者美國新任國務卿的桌面上。

黃平表示,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日前與奧巴馬通話時強調需妥處兩國間敏感問題,特别是台灣問題;而且兩岸關系正在轉暖。他預估,掌控美國參衆兩院的民主黨,今後可能會更多“插嘴”西藏問題。

黃平認為,中美未來交往涉及的第二大要題是能源和環境問題。他期待美方能打開壁壘,令雙方在可再生能源、替代能源等方面實現技術層面的實質合作,達緻共赢。

黃平認為中美關系另一大要素是貿易問題,其中包括諸如貿易平衡、彙率、知識産權、産品質量、中國對美投資等相關話題。随着金融危機的影響漸向實體經濟蔓延,奧巴馬很可能會更多地關注有關貿易問題。他因此提醒,雙方貿易摩擦可能會再度凸顯。

這位學者亦展望,相較與亞太的關系,奧巴馬政府将會更看重與歐洲的關系,其一是應對金融危機的需要;其二,伊拉克戰争之後,美歐關系有所疏離,但近來重新逐漸走近。相信奧巴馬在政策取向上也會把美歐關系放到更高位置。

黃平說,中國繼續發展需要穩定的環境,其中包括穩定良好的國際環境。目前中國基礎國情仍是人口多、底子薄、基礎差,人均生産總值還很低,實際經濟水平離大國水準尚遠。因此,面對國際環境變化,必須清醒意識到,首先須着力把自己的事辦好,長期盯住經濟建設不動搖。

此次講座是“改革開放三十年後”系列講座之一,由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港大當代中國策略研究項目以及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合辦。

教育

教育走向

奧巴馬在芝加哥一所公立學校演講,該學區負責人阿恩·鄧肯已獲提名出任教育部部長。

2009年1月20日,美國第44屆總統奧巴馬宣誓就職,美國正式進入“奧巴馬時代”。本次大選是在經濟危機嚴重和教育議題處于相對次要地位的情況下進行的,但我們還是能從奧巴馬有限的言論中,覺察到他對教育的觀念和态度,并找到促使和制約其教育政策形成的各種因素,由此推測美國教育的走向。

平衡利益集團,成長在政治生态中的美國教育

自上世紀60年代中期以來,影響美國教育政策制訂的因素有兩點:一是聯邦政府在全國教育事務中所扮演的角色;二是公立學校的地位與效率。可以說,美國艱難曲折的教育改革過程,就是兩大政黨和各利益集團之間圍繞這兩點展開争鬥與博弈的過程。

美國的憲法将教育列為各州管轄的事務。這一機制在相當長的曆史時期運行良好,各方均遵循制度安排。其間,聯邦政府為了國家整體利益,在不同時期采取不同方式對各地教育事業予以一定的資助,并未對各州教育有實質性的參與和幹涉。

上世紀80年代,美國開始邁入知識經濟時代,低質的中小學教育令舉國上下感到“國家處在危險中”。經過老布什和克林頓重視教育的執政路線,以及兩次“全國教育高峰會議”中各州長和企業界領導對教育改革的支持,兩黨在教育議題上的辯論從以往的聯邦政府是否應在教育事務上發揮作用,轉向讨論如何發揮這種作用。最終,在教育改革的問題上兩黨達成了兩條指導原則,第一由聯邦政府領導和推動教育改革,第二通過制訂教育标準、測驗、擇校、責任制及繼續提供資助的措施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

美國公立學校産生于19世紀上半期,它的迅速發展主要歸因于美國工業化的需求。但以制造業為主的美國工業界對教育的要求并不是很高,這為側重“個人生活經驗”和“做中學”的實用主義教育理論在美國興起提供了可能。然而,這種隻重教育過程而不重結果的思想,随着時代的變化逐漸暴露弊端。

美國學生尤其是貧困家庭和少數族裔聚集地區的學生,成了公立學校劣質教育的受害者。在對曠日持久而毫無結果的美國教育改革極其失望的情況下,這些地區的家長挺身而出,發起了一場具有深遠影響的擇校改革運動,将孩子帶離低效和劣質的學校。這使得教育系統内部權力重新分配,促使教師和學校進行改革并擔負起責任。

超越布什政策,打造“奧巴馬标記”教育新政

奧巴馬提出了兩項不受布什現有教育政策框架限制,也不以特定利益團體為優惠對象的教育主張,即對學前教育提出“0歲至5歲教育計劃”,對高等教育提出“美國機會稅收優待計劃”。

根據“0歲至5歲教育計劃”的設想,每年由聯邦政府撥款100億美元,資助各州普及學前教育,希望借助該項目使每個兒童在幼年時期都能獲得平等的教育,在入學前都能作好充分準備。

盡管奧巴馬這項主張出于良好願望,然而對美國現有學前教育政策進行深入考察,人們發現該計劃有重複之嫌。據奧巴馬曾經的競選對手麥凱恩提供的數據,美國聯邦政府和各州現有的各類學前教育計劃不下10個,70%至85%的低收入家庭兒童已進入學前教育系統,在母親有工作的家庭中,90%的5歲以下兒童都在接受學前教育。因此,批評者認為,現在的問題應該是提供優質學前教育,隻要把政出多門的各類學前教育計劃進行有效協調和合理的資源配置,就可達到這個目的,沒必要推出新計劃。

相比之下,奧巴馬提出的“美國機會稅收優待計劃”更具創新性,主要着眼于幫助大學生降低學費負擔,但不提供無償補助,它要求受資助的大學生每年從事100小時無償的社區服務,達到此要求的學生家庭可享受4000美元的退稅優惠。這筆錢足以支付公立大學2/3的學費或大多數社區學院的全部學費。

維持現有框架,改進《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

基于美國教育幾十年艱難改革取得的成就,奧巴馬教育新政難脫已有的教育政策框架。為迎合本黨立場,奧巴馬可能在具體政策的執行過程中進行調整,在資源上增量投入。這主要體現在針對《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的改進和完善方面。

《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是美國兩黨經過多年博弈,在各自妥協的基礎上達成一緻的共同政策。它體現了美國教育改革從注重投入和過程向注重産出和結果的革命性轉變,順應了知識經濟時代需要。因此,在大選中,無論是共和黨的麥凱恩,還是民主黨的奧巴馬,均不敢對其原則提出挑戰。

按規定,該法應于2007年由國會再次授權延期,但遲遲未見行動。一方面,由于當時已進入大選,兩黨無暇顧及;另一方面,兩黨都希望自己掌權後主導該法的延期,以顯政績。因此,奧巴馬上台後,他在教育上最優先推動的要務,當屬該法的延期工作。

由于《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強調以學生考試成績作為教師考核的依據,對民主黨的重要社會基礎之一——教師群體利益觸犯較多。為獲得教師群體的選票,奧巴馬不得不提出一些有利于教師群體的政策主張。如,改革為考試而教學的做法;改變隻強調數學、英語和科學,忽視社會科學、藝術等其他學科的狹窄教育傾向;改革學校評估标準,給失敗的學校更多支持而不是懲罰;允諾大幅度增加實施該法的教育經費等。

在争議中改革,經濟危機為其增加變數

為兼顧各方利益,也基于個人的某些理念和經曆,奧巴馬還提出一些與利益集團主張不同的政策。這些政策雖意圖改革,但頗具争議。例如,對各州特許學校的撥款增加一倍,支持教師績效工資計劃。

表面上看,将聯邦政府對各州特許學校的撥款增加一倍并無特别,然而在美國特定的政治生态背景下,背後卻大有文章。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貧困家庭和少數族裔聚集地區在對公立學校教育改革失望的情況下,創立了包括“擇校學券計劃”和“特許學校”兩種形式的擇校改革運動,對效率低下的傳統公立學校形成巨大沖擊。

由于“擇校學券計劃”将學生選擇範圍擴至私立學校,受到教師利益集團激烈的反對,所以該計劃目前僅在部分共和黨當權的地區實行。而特許學校模式的改革力度相對較弱。這類學校所有權仍屬于公立教育系統,隻是管理權暫時交給教育系統外部力量。目前,美國有40個州允許特許學校存在,但由于在法律和财政上的支持度不統一,各州的特許學校發展很不平衡。

奧巴馬提出對各州特許學校增加撥款,顯示他支持教育改革的一面。事實上,奧巴馬這麼做,很大程度上與他個人的理念和經曆有關。奧巴馬雖是非洲裔,卻成長于白人中産階級家庭,接受私立精英教育。現在他為兩個女兒選擇的也是昂貴的私立學校。

由于對公立學校現狀不滿,奧巴馬在擔任州參議員時,就積極支持特許學校的發展。然而在各方看來,奧巴馬對特許學校撥款的計劃隻是表面文章。因為,研究結果表明,對于特許學校發展最大的支持是有利于其發展的法律環境,而不是資金。

另一個争議點是支持對教師實行績效工資計劃,這一主張是觸動教師群體根本利益的問題。盡管奧巴馬在提出這一計劃的同時也提及了加強聘用、培訓、留任及獎勵教師的優惠計劃,但績效工資計劃仍然引起教師的反對。傳統上美國教師漲工資的依據是他們的資曆、學曆及資格證書,并不受所教學生學習成績好壞的影響。因此,一旦将他們的工資、升遷、職位及其他待遇與工作績效挂鈎,便會影響其既得利益,不滿與抵制可想而知。

除上述政策外,奧巴馬還提出其他一些諸如提高教學質量、降低高中辍學率等計劃。但總體上來看,他的教育政策沒有什麼出乎意料的驚人之舉。他本人或許有改革的願望和企圖,但也隻是在民主黨傳統立場邊緣地帶徘徊,政治現實使他不可能背離本黨立場和其主要社會基礎力量——教師工會。

由于奧巴馬的教育主張迄今尚為口頭承諾,前景如何,尚難确定。雖然大選後國會參衆兩院全由民主黨控制,為奧巴馬未來推動其教育政策提供了有利條件,但是在目前美國的經濟危機壓力下,很多允諾能否最終兌現也很難預料。(郭玉貴:上海财經大學高等研究院全球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教育理念

如果他沒有學會批判地閱讀和思考,他就不會走到今天的位置——就像我們很多人一樣,都不會成為現在的自己。

2009年1月20日,數千名美國學生和教育工作者将在現場觀看巴拉克·奧巴馬的總統就職典禮。更多的學生将和全世界的人一起,通過電視和廣播見證美國曆史上第一位非裔總統的誕生。美國的教師們已經作好了準備,将在課堂上把這個具有重大曆史意義的事件與教學内容結合起來,為學生組織一堂精彩的公民課。而奧巴馬17日在巴爾的摩的演講,為我們昭示了“教育改變命運的力量”:

上了年紀的美國人,出生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或更早的人,從來沒有想到像我這樣的人會成為美國的總統。

在競選期間,我被UMBC(馬裡蘭大學巴爾的摩分校)學生所表現出來的對我們國家未來的樂觀精神所折服。他們中的很多人,就像美國普遍的年輕一代一樣,跟我們年紀較長的人比起來,經曆不同,因而視角也不同。

在大選決勝日的那個晚上,學生們跟我分享了他們第一次參加總統競選投票的激動,我回想起了1960年的美國。那一年,約翰·肯尼迪成為美國總統。在他的就職演說中,他号召我們“緻力于公共服務事業……與貧窮、疾病和戰争作鬥争”。

在過了近半個世紀後,就在我即将就職的時候,一個新的時代即将來臨。但毫無疑問的是,我仍将強調我們共同的價值觀和我們共同的目标,因為我們還在為此而奮鬥。

此時此刻,我想到了教育改變命運的力量。事實很簡單,如果他沒有學會批判地閱讀和思考,他就不會走到今天的位置——就像我們很多人一樣,都不會成為現在的自己。在奧巴馬講話的時候,我們知道,他對他所說的問題是理解的,且有能力解決它們。

例如,他知道加強公共K-12(從幼兒園到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重要性,以及通過擴大對學生及其家庭的資助規模增加學生接受高等教育機會的重要性。

就職的那天注定是美國曆史上重要的一刻,它會讓所有人都銘記,讓美國變得強大且自由的是什麼——教育、機會、勤奮以及正直,對我們的社會、家庭與兒童的感激,個人責任與關愛他人之間的平衡。巴拉克·奧巴馬的成功将是美國的成功,該成功取決于我們所有人。

迎接

生活中有時你得到索要的東西。但結果并非總是讓人滿意。

2001年以來,歐洲政壇人士哀歎,世界缺少一個信奉多邊主義的華盛頓政府。我們歐洲人已能明确反對喬治·W·布什(George W. Bush)總統和他對國際事務那種“要麼照辦,要麼滾蛋”的方法。對歐洲來說,美國第43位總統是尋找我們自己全球使命過程中的一種解決方案。

“要是大西洋對岸有一位真正的多邊主義者該多好,我們就可以做這些事情……”這樣的句子通常都沒有結尾。好吧,現在我們似乎有了夢寐以求的總統——巴拉克·奧巴馬(Barack Obama),這個20萬柏林人走上街頭為之歡呼的人。所以,當他出面呼籲并請求我們将說過的解決方案、錢、團結和士兵付諸行動時,我們說什麼呢?或許,我們會帶着懷舊的心情追憶布什-切尼時代。華府出了位單邊主義者,讓在布魯塞爾的人太容易成為多邊主義者了。

歐洲人可以做六件事,以顯示我們的多邊主義不隻是一句空洞無物的口号。

第一,由于在美國人缺位的幾年裡我們尚未在中東成為重要的參與力量,所以當華盛頓再度插手巴以外交時,我們可能扮演怎樣的角色就不容易預計。不管怎樣,四重奏(大多數時候是沒有三方)讓聯合國惹人反感地處在充當美國附庸的地位。讓歐洲宣告它準備好承擔責任,努力帶給剛果一種表面上的和平和穩定,而不是在中東外交的後方搖擺不定。在剛果,平均每月有4.5萬人死于二戰以來最緻命的沖突。

對于剛果,歐洲應出錢、出人,拿出協調一緻的外交努力來,平心而論,我們過去幹涉了剛果,很有作用,如2003年在伊圖利。我們應在那裡,直到任務完成。

第二,當選總統奧巴馬請求(料想他必定會)歐洲在阿富汗承擔更多軍事義務時,未出兵的北約成員國應做好準備,加入英國、荷蘭、波蘭和丹麥的行列,去南面和東面的動蕩地區。如果不能那樣做,他們應拿出更多自己的錢去培訓和支持阿富汗士兵和警官。制定政治和軍事戰略肯定有必要,但如果不提高安全程度,前者是不可能的。

第三,窮國不可避免地受全球經濟風暴打擊最嚴重——彙款、對内投資和出口都會下降——發展援助對它們将變得甚至更重要。歐盟成員國應保證,即使自己國内面臨公共支出困難,也将堅持所作的承諾,在2010年前将對非洲的援助翻一倍。

第四,在12月舉行的政府首腦會議上,歐盟國家應明确表示,盡管經濟衰退,但它們仍将堅持有關氣候變化的承諾,到2020年在1990年水平上削減碳排放20%,并在相同日期前達到20%可再生能源的目标。這一任務不應以其他人做了什麼為條件。這本身就很有道理。我們應該着手開始行動。

第五,由于印度和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借糧食全這一不實理由作為擋箭牌,阻礙了多哈回合的結束,歐盟應至少施加影響,防止任何倒退至形式更複雜的保護主義的情況發生。我們受到“綠色”關稅的威脅,據說是為了懲罰那些在全球變暖方面做得還不夠的國家,我們還受到投資壁壘的威脅。豎起這些投資壁壘,是為了不讓主權财富基金進入,尤其是那些威權國家的主權财富基金。這兩種根本不懂經濟的措施将推動以牙還牙式的報複,使我們越來越采取更極端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

歐洲在精力極為旺盛的現任理事會主席尼古拉·薩科奇(Nicolas Sarkozy)帶領下,應明确表示,歐洲與針對自由貿易的後門壁壘無關。柯爾貝爾(Colbert)還是回他的陵墓為好。

最後,目前歐洲在就全球金融構架(糟糕的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帶來的後果似乎大多都歸咎于該構架)的改革進行商談,或許在通往更有效的金融多邊主義方面,最有幫助的第一步,是減少歐洲在國際貨币基金組織的表決權,并減少歐洲在世界銀行的地位,使之更接近于我們在全球國内生産總值中所占的份額。那樣會為中國和巴西等新興經濟體讓出空間。鑒于戈登·布朗(Gordon Brown)長期擔任國際貨币基金組織部長委員會主席,他很久以前沒有推動完成這一步,令人頗感意外。

在一個合乎情理的世界裡,國際貨币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内應隻有一個來自歐洲的聲音,我們将放棄提名該基金領導人的封建領主式的權利。當然,英國、法國和德國将會戰鬥到耗盡最後一個英鎊和歐元,來阻止這些改變。

幕落

2017年1月,随着美國總統奧巴馬告别演講最後一句話的話音落下,屬于他總統生涯正式走向結束。

三千日夜彈指間,萬縷青絲終成雪。2009年,這位美國曆史上的第一位黑人總統靠着“希望”和“改變”兩大口号走進白宮,種種承諾還曆曆在目。然而,時過境遷,美國社會撕裂依然嚴重,醫改方案多次折戟……當年的豪言壯語已然底氣不足。

美聯社最新民調顯示,隻有32%的受訪者認為奧巴馬兌現了他競選時的承諾,22%認為他沒有兌現,另外44%認為奧巴馬努力了,但并沒有成功兌現承諾。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