奎文區

奎文區

山東省濰坊市奎文區
奎文區,隸屬于山東省濰坊市。位于濰坊市中部偏北、東北與寒亭區相鄰,西以白浪河為界,與濰城區相望,南、東南與坊子區毗連。總面積187.78平方千米。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奎文區常住人口為475103人。  奎文區地處山東半島中部,屬暖溫帶大陸性半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隋開皇十六年(596年)設濰州,明洪武十年(1377年)改為濰縣,被白浪河一分為二,以東為東關,即今奎文。奎文曆史悠久,古代政治家晏嬰、經學大師鄭玄、農學家賈思勰、書畫家張擇端以及孔融、範仲淹、歐陽修、蘇轼、鄭闆橋等都曾在此出仕遊曆。在明清兩代以“二千支紅爐、三千砸銅匠、九千繡花女、十萬織布機”聞名,有南蘇州、北濰縣之譽。  2019年,奎文區下轄10個街道   。2020年,奎文區實現地區生産總值303.3億元、增長4.6%,實現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4.4億元、可比增長4.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48099元、增長3.4%。
  • 中文名:
  • 外文名:
  • 地理位置:山東省東部
  • 長度:
  • 起點:
  • 終點:
  • 中文名稱:奎文區
  • 外文名稱:奎文門
  • 行政區類别:市
  •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
  • 下轄地區:8個街道辦事處,共100個社區
  • 政府駐地:奎文區勝利東街99号
  • 電話區号:0536
  • 郵政區碼:261000
  • 面積:187.78平方公裡
  • 人口:67.27萬(截至2012年)
  • 方言:冀魯官話·滄惠片·陽壽小片
  • 氣候條件:暖溫帶大陸性半濕潤季風氣候
  • 車牌代碼:魯G魯V
  • 成立時間:1994年9月
  • 行政代碼:370705

曆史沿革

地名由來

奎文區因建于清代的“奎文門”而得名。  

建置沿革

奎文區古屬東夷文化的發祥地。遠在五千年前就有人類在此居住,記載有原始社會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遺址。

夏屬三壽國。

商屬萊國。

周為齊國屬地。

秦屬膠東郡(一說齊郡)。

漢屬青州北海郡膠東國。

晉改屬齊郡。

隋開皇十六年(596年)分北海郡置濰州。大業三年(607年)州廢,複置北海郡。

唐武德二年(619年),複置濰州。

明洪武十年(1377年)濰州降為縣,屬萊州府。濰縣之名由此确定,并一直沿用。

民國建立後,民國三年(1914年)裁府,縣屬膠東道。民國十四年(1925年)改屬萊膠道。民國十六年(1927年)裁道直屬山東省。

1948年,濰縣解放,成立濰坊特别市(省直轄)。1949年6月濰坊特别市改稱濰坊市,仍為省轄市。1950年,撤銷濰坊市。1951年重建濰坊市,為縣級市,隸屬昌濰專區(先後沿革為昌濰地區和濰坊地區)。1983年10月,撤銷濰坊地區和縣級濰坊市,改設地級濰坊市,實行市管縣體制。市區設濰城區、坊子區、寒亭區。1994年以白浪河為界将原濰城區劃分成兩個區,河東設立奎文區,河西為濰城區。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94年8月16日,設置奎文區。原濰城區白浪河以東的東關、東園、院校、新城4個街道,大虞、廿裡堡、梨園3個鎮和軍埠口鎮的劉家沙窩、李家沙窩、南家、郭家、孫呂家、高家澗頭院、武家澗頭院7個村及寒亭區郭家官莊鎮的李家朱茂、杜家朱茂、玄家朱茂、辛莊、王家譚裡、小南譚、西金馬、東金蔴、韓家譚裡9個村劃歸奎文區。

1994年12月9日,經濰坊市政府批準,奎文區由原來的7處街道(鎮)調整為9處街道。

1998年4月9日,經濰坊市政府批準,将廿裡堡街道的茂子莊村劃歸南苑街道管轄。同年12月30日,經濰坊市政府批準:撤銷院校街道,設立濰州路街道。至1999年年底,奎文區直轄8個街道,63個村民委員會,70個居民委員會。

2000年4月28日,經濰坊市政府批準,奎文區櫻桃園街道更名為梨園街道。

2003年1月25日,經濰坊市政府批準,将原奎文區梨園街道所轄的西河北、河北張莊、東三甲、三官廟、十甲、山後王家、山後徐家、東河西8個村劃歸新城街道管轄(由濰坊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管理)。将原奎文區大虞街道的邢石村,北苑街道的三娘廟村,劃歸濰坊市農業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管理。

2003年6月12日,經濰坊市政府批準,設立濰坊鋼廠工業園,由奎文區管理。以濰坊鋼鐵集團公司地址為核心,濰坊鋼廠工業園規劃建設用地西側以濰安路為界,北側以膠濟鐵路及後車留莊村界為界,東側和南側以工業園所屬村為界。包括坊子區車留莊鎮的蔡家樓、于家莊、上埠、向陽、孫家莊子、東黃門莊、西黃門莊、東曹莊、蝦蟆屯、三岔河、後車留莊、渭陽12個村。

2003年7月21日,經濰坊市政府批準,撤銷坊子區車留莊鎮,将原車留莊鎮的蔡家樓、于家莊、上埠、向陽、孫家莊子、東黃門莊、西黃門莊、東曹莊、蝦蟆屯、三岔河、後車留莊、渭陽、于家官莊、中官莊、張家官莊、谷家石門、董坊、東單家埠、西單家埠、高鐵官莊、李村21個村劃歸清池街道管轄,将調整後的坊子區清池街道整建制劃歸奎文區(由濰坊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管理),其中,蔡家樓、于家莊子、上埠、向陽、孫家莊子、東黃門莊、西黃門莊、東曹莊、蝦蟆屯、三岔河、後車留莊、渭陽12個村由奎文區直轄。

2004年2月18日,經濰坊市政府批準,清池街道的蔡家樓、于家莊子、上埠、向陽、孫家莊子、東黃門莊、西黃門莊、東曹莊、蝦蟆屯、三岔河、後車留莊、渭陽12個村從清池街道劃出,設立奎文區鋼城街道。奎文區直轄9個街道、65個村民委員會、52個社區。

2007年8月31日,經濰坊市政府批準,撤銷南苑街道、鋼城街道。将原南苑街道改為南苑生活管理服務中心,其管轄範圍并入廿裡堡街道。鋼城街道改為鋼城經濟發展區,其管轄範圍并入廿裡堡街道。奎文區直轄7個街道、65個村民委員會、44個社區。

2008年,北苑街道的社區由4個調整成3個。奎文區直轄7個街道、65個村民委員會、43個社區。

2009年4月,大虞街道的社區由13個調整成11個。同年5月,将原廿裡堡街道鋼城經濟發展區的12個村劃歸濰坊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管理,将原濰坊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新城街道的十裡堡、趙疃、南胡、南胡東、南胡西、北胡6個村和新華、聖利2個社區劃歸奎文區直轄,成立北海路商貿經濟發展區,其管轄範圍并入大虞街道。同年6月,濰州路街道将民生街、東苑2個社區(東苑社區的一部分)劃歸東關街道,廿裡堡街道将光明、鐵馬2個社區和北王爾莊、東王爾莊、西王爾莊、馬少野4個村劃歸濰州路街道;東關、濰州路街道對村、居進行調整,調整後東關街道轄9個社區,濰州路街道轄7個社區、8個村。同年9月,撤銷南苑生活管理服務中心,整體并入廿裡堡街道。調整後奎文區直轄7個街道、59個村民委員會、44個社區。

2010年8月,奎文區全面實施“村改居”工作,各街道對轄區村(居)委會進行了調整。調整後,大虞街道(含北海路商貿經濟發展區)轄22個社區,北苑街道轄6個社區,濰州路街道轄15個社區,廣文街道轄7個社區,梨園街道轄15個社區,廿裡堡街道轄25個社區。

2011年1月,設立奎文區北海路街道,将北海路商貿經濟發展區并入大虞街道的南胡、南胡住南、南胡住東、南胡住西、北胡住、趙疃、十裡堡、北宮東、卧龍東10個社區劃歸北海路街道管轄。調整後奎文區直轄8個街道,100個社區。  

區劃現狀

2019年,奎文區下轄10個街道   。奎文區人民政府駐東關街道。  

統計用區劃代碼

名稱

370705001000

東關街道

370705002000

大虞街道

370705003000

梨園街道

370705004000

廿裡堡街道

370705005000

濰州路街道

370705006000

北苑街道

370705007000

廣文街道

370705009000

新城街道

370705010000

清池街道

370705012000

北海路街道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奎文區位于濰坊市中部偏北、東北與寒亭區相鄰,西以白浪河為界,與濰城區相望,南、東南與坊子區毗連。介于北緯36°35′00″—36°45′00″、東經119°03′45″—119°18′45″之間,南北最大直線距離17.2千米,東西最大直線距離10.2千米,邊界線長130.41千米,總面積187.78平方千米。西至省會濟南193千米,東至青島155千米。  

地質構造

奎文區地質構造是中朝準地台山東隆起區次級構造單元魯東古隆起區和魯西隆起區銜接部,即沂沭斷裂帶北端的次級構造單元昌濰凹陷之内。西側是沂沭斷裂帶的鄌郚葛溝斷裂,東部為昌邑大店斷裂,奎文則處于中、新生代凹陷盆地中。沂沭斷裂帶控制了區内構造的生成、發展、岩漿活動及其礦産的賦存。沉積蓋層主要為中、新生代陸相沉積建造。

奎文區境内大部分地區被第四系覆蓋,南部各時代地層均有發育,但發育有較大差别,中新生代以前的地層分布零星。

新生代第三紀(距今100萬年前),境内第三紀沖積層覆蓋于一切地層之上,以全新統、上更新統沖積層為主,沖積層沿各河系分布,岩性為河床相及河漫灘相的中粗沙、細沙夾卵礫石等。南部分布有沖積、坡積及殘坡積層。主要岩性為亞沙土、亞粘土、砂礫石亞粘土。第三紀厚度一般在15—200米,南部淺落,北部深厚。

上第三紀(距今1200萬年),有牛山組和館陶組。南部白浪河水庫出露牛山組地層,主要岩性以中厚層的杏仁狀及氣孔狀和橄榄玄武岩為主,厚度大于50米。

中生代白垩紀(距今1.4億年)凝灰岩中間夾有長班岩正長班岩,與第三紀地層成不整合接觸。

侏羅紀中,為河湖相及沼澤相含煤岩系。岩性為砂頁岩,粘土岩夾煤層,下部為礫岩,上部為炭質頁岩。含三層煤,厚1—5米。  

地形地貌

奎文區位于濰坊市中部偏北,地勢由南向北傾斜,海拔7—66.1米區間,屬于洪積、沖積平原區。其成因主要由河流洪積、沖積而成。境内無山,平均海拔26米。南高北低,最高點為鳳凰山(實為丘陵)北坡,海拔66.1米;其次為白浪河水庫大壩東副壩高程65.5米,壩後高程42米。其他大部為平原,為向渤海過渡的傾斜坡度為0.2%左右的平坦地帶。地質由更新統沖積洪積物堆積而成。河流均發源于南部鄰近縣市的山丘地區,源短流急,并依附地勢由南向北流動,經寒亭區彙入渤海。其特點是,流域面積小、河道短、洪流急,兩岸成侵蝕陡坎,縱深2—7米。河床及階地均不發育。

奎文區境内有河流及溪流多條,其中最主要的有白浪河、虞河、張面河,其他多屬其支流,發源于南部縣域山丘。雨季來時洪水暴發,河、溪攜帶大量泥沙奔騰而下,堆積于溝谷之外的丘陵地帶及河流兩岸,逐漸形成了洪積、沖積平原。地面平坦,土層深厚,肥力較高,地下水豐富,埋藏較淺,墾殖率高。人口稠密,城區集中,交通方便,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優越,具有發展商品經濟的物質基礎。奎文區境地貌可分為以下幾個類型:

傾斜高平地

在埠嶺以下海撥高程35—65米之間,比埠嶺明顯的開闊平緩,分布于廿裡堡街道南部,主要分布着淋溶褐土及小面積的潮褐土。

傾斜平地

上接傾斜高平地,北接濰北沖積平原,地勢緩平開闊,海撥高程13—35之間,處洪積沖積扇緣地帶,土層深厚肥沃,多發育着潮褐土,主要分布在東郊,是奎文境内面積最大的地貌類型。

緩崗

俗稱黃土埠子。在廿裡堡街道的傾斜平地和傾斜高平地上,星布着第四紀由風而成、大小高低各蔚的黃土緩崗,一般海撥30—40米,發育着均沙質土埠褐土。

沿河高地

位于城區北部白浪河兩側,是由白浪河洪積沖積物發育而成的河谷階地,土層深厚,耕層質地較好,發育着褐土化潮土。

河漫灘

位于白浪河水庫以北至市區的河漫灘地,由河流泛濫沖積而成,發育着砂壤表石灰性河潮土。  

氣候特征

奎文區地處北溫帶東亞季風區域内,西接廣闊的大陸,東領山東半島,是暖溫帶季風型半濕潤大陸性氣候。其特點是:冬冷夏熱、四季變化分明。春季風多雨少,早春冷暖無常,常有“倒春寒”出現,晚春回暖迅速;夏季炎熱多雨,溫度高濕度大;秋季天高氣爽,氣候宜人,晚秋多幹旱;冬季幹燥寒冷,北風頻吹。

氣溫

因受典型季風氣候影響,奎文區境四季氣溫分布分明,年平均氣溫12.3℃左右。1月份為全年的最冷月,平均氣溫在-6.5至-9.5℃之間;7月份為最熱月,平均氣溫在30.5至31.0℃之間。春季升溫迅速,秋季降溫幅度大。地面結冰期平均初日在11月上旬,最早在10月下旬。終冰期平均終日一般在4月上旬,最晚在4月下旬。

降水

奎文區境内曆年平均降水量為654毫米,但年際變化較大,因此,旱澇不均現象時有發生。由于每年夏季風勢的強弱差異頗大,故降水量的年際變化較大。1994—2010年,區境曆年最大降水量為1210.6毫米(1996年),曆年最小降水量僅252.4毫米(2002年),最多年為最少年的4倍多。降水量的季節分布,具有季風氣候的特征,降水集中在夏季各月,曆年夏季平均降水量為416.6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63.7%;冬季平均降水量為47.5毫米,僅占全年降水量的7.26%,春秋為降水過渡季節,一般為秋多于春。

日照

奎文區境内曆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528.5小時,在全市各縣市來說日照時數為最多,這與雲量小于鄰近各縣市分布情況是一緻的。全年日照時數以5月、6月份最多,以11月、12月份最少。

地溫

奎文區境内曆年地面平均最高溫度29.25℃,以6—8月為最高,都在40℃以上。曆年地面平均最低溫度為5.75℃,以11月至次年3月為最低,都在0℃以下。

凍土

奎文區境内曆年最大凍土深度為43厘米—48厘米。10厘米深度土壤凍結日期,最早在11月下旬;30厘米深度土壤凍結日期,最早為1月上旬。解凍日期最晚在3月中、下旬。

氣壓

奎文區境内曆年平均氣壓為101千帕,氣壓的月際變化是夏季最低,冬季最高。最低值出現在7月份,平均為99.69千帕;最高值出現在1月份,平均為102.02千帕;春秋為過渡季節。春季氣壓逐漸下降,秋季氣壓迅速上升,一年氣壓變化形勢呈對稱的“V”字型。

奎文區境内因受季風環流的影響,風向随季節變化明顯。冬季(12—2月)受蒙古冷高壓的影響,盛行偏北風、西北風。春季(3—5月)是冬季風向夏季風的過渡階段,偏北風減弱,偏南風和南風增強。夏季(6—8月)在副熱帶高壓控制下,大陸形成低壓中心,冷高壓北退遠去,風向多東南風、南風。秋季(9—11月)向冬季風過渡,風向逐漸轉換為偏西、偏北風。奎文區境内曆年平均風速為3.3米/秒。春季風速最大,其次是冬季,夏秋季風速小。4月份風速最大,平均風速為4.3米/秒;8至9月份最小,平均風速為2.5米/秒。

奎文區境内曆年各月均可出現有霧天氣,曆年平均出現天數為17.5天。有霧時水平能見度小于1千米,大霧時最低能見度不足100米。冬季為大霧的高發季節,出現最多的月份是12月,為2.8天;出現最少的月份是6月,僅0.5天。季節與月變化明顯,大霧的日變化,多在1—7時生成,占81.5%,7—11時消散,占78.5%。

風沙(揚沙、沙塵暴)

奎文區境内揚沙出現較少,曆年平均出現2.1—16.9天,多集中在1—4月。沙塵暴極少出現,曆年平均出現天數為0.4天,隻在幹燥的3—5月有時出現,6—11月幾乎沒有。最多年份全年出現過5次,而有些年份則不出現。

濕度

奎文區境内相對濕度的變化反映了奎文季風氣候特征。如春季降水少,空氣幹燥,溫度回升快,是相對濕度最小的季節。夏季副熱帶高壓控制轄區,東南季風帶來大量水汽,降水集中,是相對濕度最大的季節。秋季降水仍較多,相對濕度僅次于夏季。冬季受幹冷的蒙古高壓控制,降水少,溫度低,相對濕度比秋季小,但比春季大。濕度的一年變化反映了奎文區的季風氣候特征,主要是春季比冬季濕度低的緣故。

蒸發

奎文區境内曆年平均蒸發量為2024.30毫米,分布特點是北部大,南部小。蒸發量的季節分布是春季大、冬季小。最大值出現在5月份,平均為317.20毫米;最小值出現在1月份,平均為58.10毫米。  

水系水文

地上水

白浪河是流經區境的主要河流,發源于昌樂西南部之大鼓山。全長127千米,平均河寬200米,流域面積1327平方千米,最大流量800立方米/秒。流經奎文區境從白浪河大壩至北苑街道沙窩村長度為17.5千米,流域面積22.4平方千米。因其源短流急大量粗細砂礫沉積于河口扇,形成沿河地帶的砂質或夾砂潮土。

虞河發源于濰坊市坊子區靈山,全長70千米,平均河寬60米,流域面積889平方千米,最大流量567立方米/秒。流經奎文區境從廿裡堡街道董家村至大虞街道田家村長度為14千米,流域面積35.8平方千米。沖積物多含細砂和黃土,沿河沖積平原多砂壤和輕壤。

張面河是虞河的一條支流,發源于濰坊市坊子區石埠山,全長14千米,平均河寬50米,流域面積24平方千米,流經奎文區境從北海路至虞河路長度為3千米,流域面積7.4平方千米,最大流量200立方米/秒。

地下水

奎文區境内地下水系淺層地下水。即層間水多以承壓潛水和基岩裂隙水形式存在。水質良好,飲灌皆宜。唯砂層主要分布在白浪河、虞河等沿河平原地區,水位較淺,一般在5米—7米,水源較豐富,宜興井灌。全區地下水補給來源主要有大氣降水入滲補給和白浪河下滲補給,區境内地下水天然資源補給量1116.25×104立方米/年,地下水可開采資源量為2310.57×104立方米/年,其中河流下滲量為1194.32×104立方米/年。由于連年采用量大于補給量,出現地下水降漏鬥,地下水大幅度下降,機井平均深度55米才可達地下水位,不但使較多水井降低灌溉效益,還使潮褐土的潮化作用逐漸減弱甚至消失,氧化作用加強,鏽紋鏽斑和鐵子增多。  

土壤類型

奎文區境内土壤主要有褐土、潮土兩大土類。其中,褐土土類分布占到全部的90%。褐土土類下分褐土亞類、潮褐土亞類2個亞類,潮褐土亞類在全區分布最廣,幾乎遍及各街道。潮土土類主要分布在白浪河兩側的淺平窪地。

褐土土類

該土類是本區主要土壤類型,分布廣泛,遍及全區各街道。

褐土亞類

俗稱黃土、立黃土、土埠子。垂直位置在淋溶褐土以下,比潮褐土高。根據母質鹹因類型和耕層質地分輕壤表均壤質褐土和砂壤表均砂質土埠褐土兩個土屬、兩個土種,其中砂壤表均砂質土埠褐土分布在廿裡堡街道的風積黃土緩崗。該亞類雖利于種植,但部位較高無灌溉水源,幹旱威脅大,對農業生産不利。

潮褐土亞類

俗稱二性土、黑土。較其他亞類面積最大,分布最廣,幾乎遍及各街道。垂直分布較淋溶褐土和褐土亞類低,比潮土土類高,潛水埋藏較淺。該亞類土壤土體深厚肥力高,經長期改良熟化,土壤理化性狀良好,容易耕作,耕層養分含量較高,土體深厚且上松下實,是本區高産土壤的主體。其主要特性:一、土體富鈣質,鈣化現象明顯,氧化鈣的含量高,約6.3%;二、酸堿度呈中性至微堿性;三、适宜喜鈣嫌酸植物如柏樹等的生長。

潮土土類

潮土是直接發育形成于流水沉積物上并受到潛水的深刻作用和影響,根據潛水的作用程度及土體構造分2個亞類。白浪河兩側的淺平窪地是該類土的主要分布區。

潮土亞類

俗稱砂土、黃砂土。本區的潮土亞類隻分一個土層、一個土種,即砂壤表均砂質石灰性河潮土,分布于城南白浪河漫灘地上。該種土由河流沉積物形成,其耕層物理性粘粒含量低而質地偏砂,易耕作,好拿苗,但不發老苗,不利于肥水的保蓄,供肥快,但後勁不足。  

植被條件

區境内植被以栽培農作物為主,其次為林木,主要有柳、槐、桐、榆、柏、蘋果、桃子等。由于土壤的墾殖,區内自然植被殘存極少。  

自然資源

水資源

奎文區地處沖積平原,地下含水原本較為豐富,境内白浪河、虞河、張面河都有一定的流量。随着城市建設的擴展和工農業用水的猛增,自1994年建區始,水資源就出現不足。

水資源總量

曆年白浪河、虞河平均徑流量(按3個流量計算)為9460萬立方米。由降水、河流補給年平均地下水補給量為1345萬立方米,除去蒸發諸因素,水資源總量1.0805億立方米。按全區耕地面積計算平均每公頃占有地表徑流量1.035萬立方米。

水資源狀況

2000年之後,年平均降水偏少,水利工程攔儲無水,主要依靠境外水庫引水。據資料顯示,由于境内累年地下水過量開采,從1975年發現中部地下水漏鬥區,以後漏鬥範圍逐年擴大,至1983年範圍已擴大到25平方千米,中心枯水位已在黃河基面以下達9.43米,埋深達34米。中部漏鬥區近8年地下水位下降18.72米,每年下降2.34米。  

土地資源

據2008年的土壤普查結果,奎文區境土地總面積5757.85公頃。其中,可利用的土地面積654.47公頃,占總面積的11.4%;非可利用的土地面積5103.38公頃,占總面積的88.6%。至2010年12月,已利用的土地面積644.73公頃,占總面積的11.2%,占可利用土地面積的98.5%。其中,耕地346.08公頃,占總面積的6.0%,占可利用土地面積的52.9%;人均耕地0.014畝,低于山東省人均1.49畝和全國人均1.5畝的人均耕地水平。園林61.37公頃,占總面積的1.1%,占可利用土地面積的9.4%。未開發利用的土地9.74公頃,占總面積的0.2%,占可利用土地面積的1.5%。在非可利用的土地面積中,居民點和工礦用地4919.89公頃,占總面積的85.4%。交通用地15.09公頃,占總面積的0.3%。水域面積168.4公頃,占總面積的2.9%。特殊用地420.54公頃,占總面積的7.3%。全區土地利用率達到94%以上,建設用地利用率達到51.50%。2010年12月,全區有水澆地(有效灌溉面積)179.46公頃,占耕地面積的51.9%。有旱田166.62公頃,占耕地面積的48.1%,主要分布在廿裡堡街道。  

生物資源

奎文區境内林果樹種多達98個,分屬48個科,78個屬。其中用材樹以毛白楊、刺槐、泡桐、柳、榆為主。觀賞和綠化樹種以懸鈴木、雪松、青桐、柏類、冬青為主。古稀危奇樹種有銀杏、金銀木、杜仲等。境内有藥用價值的人工栽培和野生植物達45種。

奎文區境内無野生大型猛獸及野生大型植食性動物,以飼養家畜家禽為主。  

人口

截至2018年末,奎文區常住人口45.631萬人   ,共出生人口4270人,比上年減少1485人,降低26%;出生人口性别比101.1,比上年回落2.6個百分點;人口出生率為11.73‰,比上年降低4.32個千分點;人口自然增長率為9.64‰,合法生育率為99.1%。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奎文區常住人口為475103人。  

政治

區委

劉泮英:區委書記

高永幹:區委副書記、區長

侯法強:區委副書記

李強:區委常委、辦公室主任,奎文經濟開發區黨工委書記

劉華東:區委常委、紀委書記

李光明: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權文松: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

曹瑞升:區委常委、政法委書記

潘傑:區委常委、區人武部部長

王麗君:區委常委、統戰部部長

孫波:區委常委、區政府副區長、黨組副書記  

區政府

高永幹:區委副書記、區長

孫波:區委常委、區政府副區長、黨組副書記

趙同祥:區政府副區長

曹俊勇:區政府黨組成員、副區長,奎文公安分局局長、督察長

吳振山:區政府黨組成員、副區長

李曉明:區政府副區長

郭少華:區政府副區長(挂職)

楊愛群:區政府黨組成員、區地震局黨支部書記

臧洪升:區政府黨組成員、區招商局黨支部書記

李曉華:區政府辦公室主任  

(截至2020年4月)

經濟

綜述

2018年,奎文區實現地區生産總值281.1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5.5%。其中,第一産業增加值完成0.06億元,下降66.7%;第二産業增加值完成28.55億元,增長11.2%;第三産業增加值完成252.53億元,增長5.0%。第三産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81.57%,拉動GDP增長4.50個百分點。三次産業構成由上年的0.03:9.30:90.67,調整為0.02:10.16:89.82,第一産業和第三産業比重分别下降0.01、0.85個百分點,第二産業比重提高0.86個百分點。全區公共财政預算收入占GDP比重達9.34%,稅收總收入占二、三産業增加值比重達16.37%。全區個體、私營經濟單位66783戶,比上年增加8843戶,增長15.3%,從業人員18.7萬人,增長17.3%。非公有制經濟納稅金額27.3億元,增長18.9%,占全部稅收比重達59.26%。其中,私營經濟單位27664戶,比上年增加4801戶,增長21.0%,從業人員10.3萬人,增長23.3%,注冊資本1330億元,增長30.0%;個體工商戶39119戶,比上年增加4042戶,增長11.5%,從業人員8.4萬人,增長10.6%。  

2020年,奎文區實現地區生産總值303.3億元、增長4.6%,實現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4.4億元、可比增長4.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48099元、增長3.4%。  

固定資産投資

2018年,奎文區在建固定資産投資項目95個,比上年減少41個,其中,本年新入庫項目27個,比上年減少33個。全區固定資産投資比上年下降12.6%。商品房銷售面積比上年下降2.6%。  

财稅收支

2018年,奎文區财政總收入完成41.1億元,增長8.1%。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26.3億元,可比增長2.9%。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中,稅收收入完成21.9億元,可比增長13.5%,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比重達83.58%,比上年提高7.83個百分點。其中,增值稅完成8.8億元,增長13.3%;企業所得稅完成1.8億元,增長42.9%;個人所得稅完成2.0億元,增長25.7%。

2018年,奎文區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完成18.6億元,增長0.2%。民生支出完成13.4億元,增長0.2%,其中,教育支出5.1億元,下降0.7%;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3.0億元,增長2.8%;醫療衛生與計劃生育支出1.2億元,增長17.7%;城鄉社區支出1.9億元,下降4.2%。  

人民生活

2018年,奎文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657元,比上年增長7.3%。  

第一産業

2018年,奎文區糧食直補17萬元,農機跨區作業實現收入80萬元,小麥、玉米機收率均達100%。國家、省、市級龍頭重點涉農企業達到7家。  

林業

2018年,奎文區郊區綠化完成更新造林121.8畝,植樹10.5萬株,累計投入資金8萬元配備防控設備藥品,采取綜合防治措施有效預防懸鈴木方翅網蝽、美國白蛾等林業有害生物大面積爆發。  

畜牧業

2018年,奎文區水貂、狐狸特種動物飼養量0.48萬隻。全區肉蛋奶總産量305.87噸,全年生豬出欄330頭,家禽存欄1.46萬隻。  

第二産業

工業

2018年,奎文區實現工業總産值61.2億元。其中,21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産值28.9億元,增長0.2%;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8.8億元,下降0.9%;實現利潤0.9億元,增長3.7%;實現利稅2.0億元,下降2.8%;工業産品産銷率達97.99%,同比降低0.74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主導産品産量中,中型拖拉機376台,增長44.1%;多色印刷品1063745對開色令,增長22.5%;機制紙及紙闆16314噸,增長8.5%。  

建築業

2018年,奎文區資質以上建築業企業65家,其中,本年新增14家。全區建築業總産值完成29.6億元,增長10.2%,其中本年新增建築業企業完成産值1.5億元,正向拉動建築業總産值增長5.6個百分點。全年建築工程産值完成25.7億元,增長23.3%;安裝工程産值完成2.8億元,下降22.6%。  

第三産業

國内貿易

2018年,奎文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97.9億元,比上年增長8.0%。分行業看,批發零售業零售額170.2億元,增長7.7%;住宿餐飲業零售額27.7億元,增長9.8%。78家限額以上消費品企業實現零售額74.7億元,下降3.6%,其中,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零售額比上年增長38.4%,書報雜志類增長11.0%,汽車類下降4.4%,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下降6.2%。  

對外經濟

2018年,奎文區進出口總額41.4億元,增長5.4%。其中,出口總額38.8億元,增長8.1%,正向拉動進出口總額增長7.4個百分點;進口總額2.6億元,下降23.0%。合同利用外資0.5億元,下降90.0%;實際到賬外資3068萬元,增長125.8%。境外實際投資523萬美元,下降83.8%。  

交通運輸

交通

2018年,奎文區完成公路建設工作量280萬元(縣鄉村公路),公路通車裡程77.3千米(縣鄉村公路),公路密度達每百平方千米135.6千米(縣鄉村公路)。公路養護質量不斷提高,擴建、改造、修複城市道路面積0.11萬平方米(縣鄉村),裡程碑、百米樁等沿線附屬設施均完整、标準。綜合好路率國道、省道均達到100%,縣鄉公路達到92.85%。  

膠濟鐵路、濟青高速公路及濰坊至煙台、濰坊至石島、濰坊至徐州等高等級公路穿境而過;濰坊機場、汽車總站、電信中心等大型交通、通訊設施都坐落在區内。距青島國際機場僅有1小時車程,距濟南國際機場僅有1.5小時車程。

運輸

2018年,奎文區共擁有客貨營運車輛5418部,增長1.3%,其中出租車527部。全年共完成貨運量1427萬噸,增長8.4%,貨運周轉量291016萬噸/千米。完成客運量263萬人,增長1.9%,客運周轉量20280萬人/千米。  

社會事業

科技事業

2018年,奎文區共安排和承擔各類科技計劃項目25項,其中市級以上項目17項,安排區科技計劃項目8項。獲市級以上科技進步獎5項。當年全區申請專利298件。當年通過市級認定的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家,市級重點實驗室2家。以智能制造、新材料等為主導産品的高新技術産業企業6家,比上年增加3家。全區完成高新技術産業産值10.7億,增長14.0%,占規模以上工業産值比重達37.0%。全區累計獲得中國名牌1個,山東名牌6個,山東服務名牌23個,山東省省長質量獎1個,濰坊市市長質量獎1個。标準化良好行為AAAA級企業2家,标準化良好行為AA級企業8家,計量合格确認企業14家。全區共有228家企業在“濰坊标準信息公共服務平台”發布企業标準1293項。  

教育事業

截至2018年,奎文區共有普通小學21所(不含分校),在校生31930人;普通中學11所,在校生8778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在校生82人。各類學校共擁有在職教職工2773人,其中專任教師2639人。共有幼兒園81所,在園兒童16291人,3至6周歲兒童入園率達到98%。适齡兒童入學率100%,在校生鞏固率小學、初中均為100%。全區市級以上規範化學校27所,占中小學總數的84.38%。社會力量辦學發展到129家,在校生達到15060人。  

文化事業

2018年,奎文區共建成圖書館分館18處、區文化館分館18處,2018年8月,奎文區圖書館在全國第六次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評估定級中被文化和旅遊部評為“國家一級館”,區文化館團隊被省文化廳授予“全省志願服務先進團隊”榮譽稱号;提報的調研報告《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産與旅遊相結合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産活躍度與吸引力調研報告》被省旅發委表彰通報;報送的作品《笠翁對韻》被山東省文化廳評為優秀作品獎。新引進市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5個。新增省級文化産業示範基地1家,市級文化産業示範基地1家,市級文化産業示範園區創建單位1家。  

體育事業

2018年,奎文區共參加市級以上比賽項目8個,獲金牌62枚,銀牌4枚,銅牌25枚。全年舉辦群衆性健身活動50餘項次,參加人數達2萬餘人。新增1處健身設施(拼裝式遊泳池)。  

衛生事業

截至2018年,奎文區擁有醫療衛生機構296處,床位2657張,衛生技術人員3988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5處,社區衛生服務站19處。積極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已簽約居民20.56萬人;為轄區老年人提供免費體檢、健康評價和健康指導達3.2萬人。全區兒童免疫規劃“八苗”接種率達90%以上。全區無甲類傳染病及死亡傳染病病例發生;乙類傳染病報告發病率97.35/10萬,發病率較2017年上升7.95%;丙類傳染病5種1891例,報告發病率429.09/10萬。  

勞動就業

2018年,奎文區舉辦專題招聘會8次,組織參加市招聘會17次,提供就業崗位20000個,城鎮新增就業4725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26%。全區共開發公益性崗位650個,省級“四型就業社區”達到11家,市級“四型就業社區”達到5家,市級以上創業孵化示範載體達到5處,市級以上創業型街道、社區達到13家。  

社會保障

2018年,奎文區新增企業養老保險參保職工9909人,共有1856家企業單位的58427名在職職工參加了養老保險,收繳企業養老保險費58134萬元。為14539名企業離退休人員發放離退休費37790萬元,社會化發放率始終保持100%。機關事業單位收繳養老保險金13337萬元,收繳率達95.25%,為3123名離退休人員發放養老金17894萬元,全部按時足額發放。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當年收繳保險費1725萬元,為13901名達到領取年齡的參保居民發放養老金2988萬元。失業保險當年收繳2481.4萬元,發放失業金10053人次,發放失業保險金1128.4萬元。  

社會福利

2018年,奎文區城市低保标準由每人每月520元提高到530元,發放城市低保金600.9萬元,為617戶,1098名貧困居民提供了生活保障,為433戶患大病的城市低保戶報銷醫藥費152.6萬元。集中供養城市“三無”老人26人,集中供養率達68%,集中供養标準每人每年12000元,分散供養城市“三無”老人11人,供養标準每人每年9600元。積極組織“慈心一日捐”捐助活動,共募集捐款97.29萬元。全面實施“銀鈴安康工程”,免費為50761名老人進行了投保;為20名孤兒發放生活費30.89萬元,為37名城市三無人員發放生活費40.96萬元。  

基礎建設

2018年,奎文區計劃開工建設北宮東街、文化路、樂川街等9條主次幹道,7條背街小巷。計劃改造棚戶區項目20個,10847套。目前,已開工、正在辦理開工手續的項目9個,2828套;正在拆遷征收的項目7個,4591套,拆遷率達70%以上。完成“征遷清零”項目46個,搬遷居民(業戶)2918戶,拆除房屋建築面積121萬平方米,騰空土地4236.2畝。完成“汽改水”供熱管網改造17.22千米,改造換熱站62個,置換供熱面積226萬平方米。今年是“汽改水”改造的最後一年,從2014年實施“汽改水”改造至目前,全區累計敷設高溫水管網137千米,轄區内全部置換為高溫水供暖。今年共完成中學街水利局宿舍等18處雨污混排管網分流、新北宮街(新華路-北海路段)等7處積水嚴重的城區内澇點整治改造。對奎文段麻溝河、白沙河2條河道采用20年一遇的标準進行整治,恢複原河道的分流排澇、涵養水源功能,沿河配套綠化美化、景觀燈照明、綠行道和橋涵建設。

2018年,奎文區投資3600萬元,栽植喬灌木350萬株,新增綠化面積15萬平方米,主要道路、背街小巷和遊園綠地共補栽各類喬灌木70多萬株,新建居住小區、單位庭院共栽植各類喬灌木220多萬株,綠化帶邊沿裸露地種植麥冬草30噸,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1.9%,樹木成活率和保有率均達到95%以上。深度保潔工作取得成效,東風街、勝利街等五條道路獲得省級深度保潔示範路,新華路等10條道路獲得市級深度保潔示範路,并獲得“創建千裡深度保潔标準化道路先進單位”。牽頭開展鐵路沿線環境衛生整治,順利通過省級驗收;新采購3噸洗掃車3部,3噸灑水車2部;新建公廁5座,改造提升公廁10座;969家餐飲單位餐廚廢棄物納入統一回收和處置,比上年增加137家;新增生活垃圾直運單位68家,生活垃圾收運量達18萬噸。

2018年,北胡住村、田家村、西河西村、馬少野村、孫家村、劉家村、前栾村、梨園村、李家村、櫻南村、西英村、董家村、東上虞村、十裡堡村14個村開工建設,開工面積約62萬平方米,竣工面積12萬平方米。已實施的城中村改造項目,商業性建築面積占總建築面積的比重達6%以上。  

環境保護

2018年,奎文區工業廢水處理率、燃料燃燒中廢氣處理率、工業污染源達标排放率、環保設施正常運轉率、煙塵控制區覆蓋率均達到100%,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98%,區域環境噪聲達标區覆蓋率達到84.6%。“三同時”執行合格率均達到100%。  

曆史文化

方言

奎文區域方言形成的曆史過程,是遠古時期當地先民,在從事社會活動和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逐漸形成的一種語言定式,又在漫長的歲月中不斷完善,傳承至今仍被沿用的區域性語言符号。奎文方言流行的區域是以原濰縣城為中心,向周邊輻射20千米的範圍内最為典型,再往外延伸便逐漸淡化。

從語音的角度衡量,奎文方言的聲、韻母與調類都全,但是,某些語音雖然有實在的意義也被普遍地應用,卻沒有相應的詞彙與之對應,如,“en”在奎文方言中表示“你的”的意思,但在普通話中卻找不到對應的詞語。而且,在奎文方言的語音中,調值普遍地被擡高了,變調也很厲害,以緻于很多音的音調都變成了去聲,所以奎文方言聽起來有一種铿铿锵锵的感覺。

從語法的角度衡量,奎文方言亦有自已的獨到之處,這一點突出表現在奎文方言的詞序和一些特殊的句式上。比如,“我不如他胖”這句話在奎文方言中是“俺趕不上他胖”或者是“俺不yan他胖”;而普通話中的“行不行”在奎文方言中則是“中啊吧”。

在詞彙方面,奎文方言的特殊性更加明顯,他有許多普通話和其他方言中所沒有的詞兒,在日常的生活中發揮着不能或缺的作用。在奎文方言中有許多獨到的名詞,如,“蛤蟆蝌索子”指的是蝌蚪,“截留龜子”指的是蟬的幼蟲,“檐片虎子”指的是蝙蝠,對于布谷鳥,棗莊人叫“燒香擺供”,曲阜人叫“張三拐古”,臨清人叫“光棍兒奪鋤”,而奎文人則叫“光棍綴鋤”。在《現代漢語詞典》上,醭指的是醋、醬油等表面生出的白色的黴,而在奎文方言中,他卻是指用在案闆(和面用的木闆)上防止和上的面或正做的面食粘住的面粉。在奎文就有一種餅中間夾着面醭,被稱作邋遢餅。為什麼起這麼一個名字呢?在奎文方言中,塵土就是醭的引申義,一個人邋裡邋遢,指的是做事拖泥帶水,走起路來不利落,背後醭土飛揚,這種情形就類似于吃邋遢餅,一邊吃,一邊從餅裡向外掉面醭,所以叫他邋遢餅,就再好不過了。  

非遺文化

至2011年2月,奎文區申報并被濰坊市政府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的項目有5項。其中有1項被山東省政府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  

濰坊風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2006年5月20日,濰坊風筝制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濰坊制作風筝曆史悠久,工藝精湛。用竹子紮制骨架,高檔絲絹蒙面,手工繪畫。其種類有軟翅類,硬翅類,龍頭串式類,闆子類和立體桶子類等。他不僅被廣泛用于放飛、比賽、娛樂,而且已經成為美化人們生活的時尚裝飾品。濰坊風筝的源頭可以追溯到魯國大思想家墨翟制作第一隻“木鸢”,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但真正開始興盛,走向民間卻是在明代。到清朝中葉,濰坊開始出現專門從事風筝制作的民間藝人。這時,清明節前後競放風筝也成了當地的踏春風俗。據《濰縣志稿》載:“本邑每逢寒食,東門外,沙灘上……闆橋橫亘,河水初泮,桃李葩吐,楊柳煙含,淩空紙鸢,高入雲端”。“清明,小兒女作紙鸢、秋千之戲,紙鸢其制不一,于鶴、燕、蝶、蟬各類外,兼作種種人物,無不維妙維肖,奇巧百出。”新中國建立後,濰坊風筝作為濰坊市的象征,更加受到當地人民的珍愛和重視。1984年起,濰坊市每年4月都舉辦國際風筝節;1988年,濰坊市被國内外風筝界選為“世界風筝都”。風筝是工藝與美術的結合,随着國際風筝交流的逐漸頻繁,風筝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在新形勢下蓬勃發展,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藝術品。  

濰坊紅木嵌銀漆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2006年,濰坊紅木嵌銀漆器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濰坊紅木嵌銀漆器已有近200年的曆史,是世界上獨有的特種工藝品。早在1915年,濰坊嵌銀漆器就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被授予“最優獎”。他以名貴紅木、天然漆和金銀絲為主要原料,經精工雕刻、鑲嵌而成。濰坊嵌銀廠是奎文區嵌銀行業的龍頭企業,1954年建廠,以弘揚嵌銀技藝為宗旨,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先後為北京人民大會堂及中南海等制作了大量的工藝産品,并成為國家領導人的饋贈禮品。其主要産品包括:工藝品有文房四寶、龍頭百壽拐杖、屏風、如意、舵輪、方鼎、宮扇、看盤、小擺件等;高檔家具有雕龍座椅、雕龍床、雕刻櫥、博古架、花架、梳妝台、筷子、煙具等。濰坊嵌銀漆器有一套完整而複雜的制作工藝。首先選擇貴重的紅木,制成各種器具;然後貼上設計圖案,用刀或鏟刻出各類造型;接着用小刀按紋樣刻出細槽,将金絲或銀絲鑲嵌在細槽裡,用小錘砸緊砸實,對已雕刻和嵌絲的制品進行反複打磨;最後對器具上色上灰,塗以七遍大漆,把金銀絲上的漆色除去,使鑲嵌到木器裡的金銀圖飾顯出古樸的本色。  

濰坊核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2006年,濰坊核雕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濰坊核雕大約始于清末,并于二十世紀初時在巴拿馬博覽會上獲獎。他主要是用桃核為材料,并巧妙地利用桃核上的自然麻紋雕出各種生動的景物。核雕作品布局簡練,樸實大方,概括性強,有融天地萬物于方寸之間的精髓。濰坊核雕經世代傳承發展、摸索創新,不斷湧現出巧奪天工的傳世佳作。濰坊核雕的品種主要有車、船、印章、山水、魚蟲、人物、亭台、樓閣等。其中最著名和最普遍的題材是核舟,以東坡遊赤壁最為常見。“夜遊赤壁”舟上五人,須眉畢見,箬蓬、窗、楫、壺、爐等應有盡有,船舷左右有窗8扇,開合靈巧,窗戶上淺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筆畫剛勁,字迹清晰。  

濰坊銅印鑄造技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2010年1月,濰坊銅印鑄造技藝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

銅印鑄造技藝濰坊鑄銅印,是以黃銅或紫銅、純金銀為原料,經過幾十道複雜工序而鑄成,規格大小因用途不同而異,大者不計,小者以分見方,都明亮光滑,玲巧精緻,印鈕以各種動物為體材,根據個人愛好精鑄,秦玺、漢印(白文、朱文)隸篆鐘鼎等各種文字不同印鈕、銅印、銀印、金印。濰坊鑄銅印,印底與印鈕一次性鑄造而成,印皆中空,故體質不重,字劃清晰,壁陡,字深,底平,經久耐用,其印鈕無論是獅鈕或其他動物鈕,皆玲珑而精微。

濰坊銅印是清代金石學家、文學家、收藏家陳介祺發現了仿古銅印創始者胥倫(濰縣城南胥家莊人)後,得以發展光大。胥對篆書頗有研究,用滿白體,具有濃厚古味,是取法漢印所得,朱文小篆工整秀麗,字體章法均達到高峰,不愧為濰坊銅印的先驅者和創始人。清光緒初年,陳介祺将胥倫推薦到北京著名金石學家,古文大師王懿榮和盛昱治印,時值皇宮孝欽後六秩萬壽,京外臣工謀進祝禮品,苦未特異者,适逢胥倫鑄成套印六十甲字印,皆鐘鼎文字,古意盎然,寶光煥發,進呈焉,孝欽後覽之,欣獎,因而,胥山人之名乃滿京華。從此濰坊銅印工藝傳遍全國,震驚海内。濰坊銅印經幾代傳人繼承、研究、改進工藝,創造了獨具風格的銅印藝術。  

濰坊朝天鍋制作技藝(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2011年2月,濰坊朝天鍋制作技藝被濰坊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朝天鍋制作工藝據記載,清光緒年間濰縣城西上虞河村人韓夕文經營朝天鍋生意,他對朝天鍋的選料和做法十分講究,豬腸子不要斷的,必須都要将腸子翻過來清洗,腸、口條、豬頭肉先要用開水煮一遍,再放到老湯鍋裡煮,火候要掌握到好處。因其注重信譽、童叟無欺,所以他的朝天鍋生意做得紅紅火火,令全國各地的食客都贊不絕口。韓夕文之後,其子韓以敏繼承了朝天鍋這項事業,韓以敏曾在濰坊大十字口(東風西街與向陽路交叉口)設店,從事朝天鍋的經營,當時朝天鍋主要以豬下貨為主。後來韓以敏的兒子韓善達子承父業,經營地址在青城門(亞星橋附近),店名為“韓氏朝天鍋”,頗具規模,在經營朝天鍋同時從事屠宰業,形成産銷一條龍服務。新中國成立後公私合營被濰坊食品公司合并。1990年,韓善達之子韓重慶重拾舊業,開店經營“濰坊韓重慶朝天鍋”。後其子韓忠波(生于1970年)接手經營。  

濰坊四通捶(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2011年2月,濰坊四通(同)捶被濰坊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濰坊四通(同)捶是清代道光年間從黃縣(今山東省龍口市)傳于濰縣。四通(同)捶的拳理以陰陽、五行和八卦的理念為基礎,練習時要求四捶一線、四心一線,要柔似蛇、剛如鐵、猛如虎、巧如燕。四通(同)捶所講的四通,分别是意與勢通、勢與法通、法與氣通、氣與力通,故四通(同)捶是一種内外兼修、剛柔并濟、實戰性極強的地方拳術。

四通(同)捶整套拳術體系以功靠(活樁)為根基,主張先練功靠,後練拳術,其中功靠共有十六個,八個主功靠和八個副功靠。套路有六種,包括:功靠連打(一、二、三路)、八步捶、群仗勢、低八門、鐵牛耕地和散手慢打。在功靠和套路之外,四通(同)捶的功法練習也非常有特色,主要有二名功、盤樹功、手把等訓練功法。二名功即雙人靠打訓練,當無人對練時可以靠打樹樁(盤樹功)訓練。另外,由于四通(同)捶講究貼身近戰,所以梢節的擒抓功夫尤為重要,而手把就是專門鍛煉擒抓功力的功夫。四通(同)捶在技擊上講究貼身靠打。利用拳、臂、肘、抓等技術手段貼近對手中門,實施近身搏擊,招招死扣、扣扣相連、拳肘并進;下盤則使用跟步、擦滑步、圈步以及鐵胯功移動封鎖,沖撞對手下盤,動搖其重心,上中下三盤同時進擊以三取一。技擊戰術方面主張遠打用手、貼身用肘、九攻一守、速戰速決。交手時不躲、不閃、不跑,迎頭貼靠,硬打硬,盡無遮攔。  

莊家九頭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2011年2月,莊家九頭船被濰坊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莊家九頭船莊家九頭船起源于濰縣莊家村(今濰坊市奎文區梨園街道莊家村)。是莊姓第八代族人莊東召、莊東洋兄弟兩人所創。始創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一直由莊姓族人傳承,有490多年的曆史。九頭船的軋制源于慶祝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五谷豐登的好年景,每年農曆的二月初二是龍擡頭的日子,男女老少參與跑船活動,把喜慶的心情、和諧的氣氛融入到喜慶活動中。九頭船船體長9米,中間寬2.4米,高度2.3米,選用優質木料軋制(選擇9米長是因民間認為9在阿拉伯數字中最大最吉祥,所以取9米作為船長)。需要9個人共同支撐船體,由于船體很重,女角都是男扮女妝,有笙、箫、笛、唢呐、三弦等樂器做伴奏。搖船時分出場曲、起浪、漩渦、風平浪靜等步驟,根據步驟分别奏樂。船邊有一老翁劃船,作為搖船的指揮。上場是老翁翻跟鬥上場,喊開船了,然後步伐一緻,環繞場地轉一圈,指揮起浪,浪打過來,九頭船後倒、前進、後倒;漩渦時船體圍着漩渦打轉,風平浪靜時,奏“車工曲”(也就是遊湖),奏曲之前鑼鼓伴奏。1619年,莊姓家族的莊際昌高中狀元,莊家村人為表慶祝,組織了一次大型的九頭船跑船活動,又添了個扁擔擡媳婦等項目,為活動增添了很多色彩,不僅展示了莊家村人的智慧,而且提升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增加了村民的參與意識和表演樂趣,此後,如此大型的跑船慶典活動每60年舉辦一次。1987年4月,從第四屆濰坊國際風筝會起,莊家九頭船多次參加濰坊國際風筝會的演出和一些大型的慶典活動。  

莊氏正骨療法(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2011年2月,莊氏正骨療法被濰坊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莊氏正骨法莊氏正骨起源于濰縣莊家村(今濰坊市奎文區梨園街道莊家村)。莊姓家族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由四川成都遷至此地落戶,為一方旺族。祖上曾有多家名醫懸壺濟世,扶危濟貧。清代後期,有一對京城中逃難的夫婦,途經莊家村,被莊家村莊蘭堂收留,住下後看莊蘭堂及全家人淳樸好客,為人正義,不吝錢财,随對其講出自己的遭遇,全家久居京城,世代為京城名醫,已有數百年曆史,曾三代為朝廷瘍科禦醫,因受人迫害無法在京城立足,才逃了出來。莊蘭堂聽後,即幫其在莊家村設立藥鋪,讓其發揮所長,濟世為民。因其醫道高明,特别在骨傷科方面,更有其獨特的治療手法及藥方,深得方圓數十裡百姓稱贊。莊蘭堂之子莊宗泮,聰慧好學喜鑽研,為人淳樸正義,老先生十分賞識其才智,遂收其為義子,傾其所學,言傳身教,精心指導十餘年,将數代積累的驗方、秘方和對骨傷科的獨到見解、巧妙手法悉心傳授。老先生在80多歲高壽過世後,莊宗泮以義子身份繼承藥鋪并于1908年設立“德善堂正骨”,專注骨傷病專科的研究發展,形成集整複、固定、藥物配合、功能鍛煉為一體的治療骨傷病完整方案。在先師所傳技藝和數代所記錄秘籍的基礎上結合行醫經驗,制作出有奇效的固定四肢骨折的塑形小夾闆,固定鎖骨骨折雙環軟布圈,固定髌骨粉碎骨折的抱膝圈加長木闆等骨折固定用具,形成靈活、适用、行之有效的固定方式。在先師傳授的秘方、驗方的基礎上,研究出萬靈代仗散、止血消腫散、定痛丹、活血祛瘀接骨丹、續筋散、雞鳴散、補骨丹、續筋接骨膏、松質骨接骨膏、堅質骨接骨膏、活血接骨膏(供血不足部位)、開竅祛瘀接骨膏(腫脹日久)等數十種獨到的中藥配方,配合多種内服湯藥方,外用熏洗藥方,靈活加減使用,療效神奇。莊宗泮享年84歲,一生精通藥理,行醫六十餘載,其行醫秉承師傳祖訓,濟世扶貧,口碑甚好,為方圓數百裡的骨傷科名醫,享譽省内外。莊宗泮晚年,在家族中通過觀察考驗,正式收其次子莊堯雲和其孫莊龍義為其傳人,将畢生所學傾囊相授。莊堯雲早逝,現隻有莊龍義為唯一傳人。  

風景名勝

濰坊市博物館是由北京市設計院設計的一座古建築風格的大型綜合性博物館。該館位于濰坊市區東部開發區,自1995年4月15日開工建設,于1999年12月開館,占地36.08畝,建築面積18669.7平方米,是中全國地市級最大的博物館。

館内設有序廳、自然博物廳、濰坊簡史陳列廳、革命曆史廳、學術報告廳、科技廳、臨時展廳、文物庫房等設施,館藏文物1.3萬餘件。主要展廳有:濰坊簡史陳列、中國曆代書畫複制品回顧展、館藏畫精品展、航天航海科技與21世紀展。

濰坊風筝博物館

濰坊市博物館

濰坊風筝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座大型風筝博物館,建築面積8100平方米,建築造型選取了濰坊龍頭蜈蚣風筝的特點屋脊是一條完整的組合陶瓷巨龍,屋頂用孔雀蘭琉璃瓦鋪成,似蛟龍遨遊長空伏而又起,設計風格在國内獨樹一幟。

在2001平方米的展廳裡,彙集了世界各地造型優美、繪制精細、構思大方、飛行性好的風筝精品1000餘隻,并配有300餘件翔實的風筝文物以及照片、文字、繪畫、複制品等,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河欣賞價值。重現了1988年各國風筝組織代表推舉濰坊為“世界風筝都”及1989年“國際風筝聯合會”成立的重大史實。此外,濰坊風筝博物館還設有書畫、民俗、奇石、工藝品景德鎮精品瓷器等展廳,生動展示了中華民族璀璨文化所獨具的藝術魅力。

特産美食

因做火燒的面很硬,手揉不動,需用木杠翻壓,故名。其形圓、個頭大,每個約250克,邊厚裡薄,中間隆起。其特點是面硬、烤烙熟透而無糊斑,吃起來脆口,越嚼越香。因面硬用火烤而成,含水分很少,既可現吃,又便于攜帶,适合旅途食用。古時,用麻繩串成串,挂在鞍邊、車旁,食之方便。涼吃越嚼越香;熱吃,用菜、肉去燴,柔韌不散。

傳統名吃,據說起源于山西、陝西,後經北京傳至濰縣,由曆史上的“河漏”演變而來。“河漏”是用荞麥面在密鑿細孔的河漏床上壓出的面條,本是農家日常食品。濰縣人對此作了改進,用小麥代替荞麥面,并配以雞鴨肉、“憨肉”和小調料的鹵子,用其諧音取名“和樂”,因鹵子以雞鴨為主,遂名“雞鴨和樂”。經民間食品藝人不斷加工發展至今。“雞鴨和樂”的制作方法為:把面粉和澱粉和成的面用和樂床子壓入老田雞、鴨共煮的湯内,熟後撈出,再配入原湯、雞鴨肉、憨肉、甜蒜、鹹香椿、鹹韭菜、辣椒油等即可。特點是:和樂條柔韌有勁,肉香、湯醇,别有風味。1997年“雞鴨和樂”被中國烹饪協會、山東省貿易廳分别評為“中華名小吃”、“山東名小吃”。

源于清代乾隆年間的民間早市。當時濰縣趕集的農民吃不上熱飯,便有人在集市上架起大鐵鍋,為路人煮菜熱飯,因鍋無蓋,人們便稱之為“朝天鍋”。鍋内煮着豬下貨、肉丸子、豆腐幹等。湯沸肉爛,顧客圍鍋而坐,由掌鍋師傅舀上熱湯,加點香菜和醬油等,并備有薄面餅,随意自用。然後,根據顧客要求,把腸、肚等切碎,放在餅上,捏上細鹽,卷成火筒狀,送到顧客手中。因其經濟實惠,肉湯随喝随舀,深受群衆歡迎。“朝天鍋”肥而不膩,營養豐富,味美可口,湯清淡而不渾濁,加以薄餅配用。濰坊朝天鍋經不斷改進于1997年分别被中國烹饪協會、山東省貿易廳認定為“中華名小吃”、“山東名小吃”。 

濰坊蘿蔔又稱“青蘿蔔”,或“高腳青”,既是地方著名土特産,也是山東省著名蘿蔔優良品種。其名字來源于老濰縣,老濰縣是現在濰坊市濰城區和奎文區的一部分。圍繞北宮一帶的土地出産的蘿蔔,是上乘精品。北宮原址,在現今的濰坊第一職業中專一帶。上乘精品濰坊蘿蔔,個高六寸,直徑寸半,其櫻葉綠色,外皮黑綠色,尾部白色,内瓤青綠,絕無白糠花,清香,汁多且甜,皮微辛,甚是可口。濰坊蘿蔔既可做蔬菜,也可生食。做菜凡炒、拌、炖、腌均可,為當地秋、冬、春三季主要蔬菜之一。

點心

曆史上濰縣的點心業發達,點心,濰縣人俗稱“糖食”。各點心鋪所做的點心,品種花色極其繁多。粗略計來,大緻有如下品種:酥糖、口酥、棗瓤餅、大麻元(俗稱大稀棗)、小麻元、蜜三刀、小蜜果、蘭花根、水餅、投糖果、蜂糕、蛋糕、金絲糕、桃酥、西洋蝦、炒糖、藤羅餅、玫瑰餅、桂花餅、芝麻片、月餅、元宵、百子糕、狀元糕、綠豆糕、長壽糕、粉密果、蜂蜜果、方酥、餅幹。此外,還有不列入點心的山楂糕、木瓜糕、姜片、橘餅、梅蘇丸、粽子等。

榮譽稱号

奎文區先後獲得:

全國科技進步考核先進區

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範城區

山東省服務業發展先進區

“平安山東”建設先進區

全省國土資源執法模範區

全省城鄉低保規範化建設先進單位  

2021年10月,入選全省和諧社區建設示範單位建議公示名單。  

2021年12月,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山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山東省财政廳授予“第一批省級文化和旅遊消費試點縣(市、區)”稱号。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