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點臨近

奇點臨近

關于未來學的書籍
《奇點臨近》是雷·庫茨魏爾于2005年出版的關于未來學的書籍。本書全書分為以下幾大部分:第一部分人工智能,第二部分問題延伸,第三部分拓展人類思維,第四部分推理,第五部分通信、感知與行動,第六部分結論。[1]1998年,我們所在的南開大學嵌入式系統與信息安全實驗室,在普适計算研究與新媒體閱讀産業實踐中,發現閱讀作為人的一種基本行為,正在被雨後春筍般出現的各種網絡化電子裝置裂解,帶有理性思考的傳統閱讀正在被無情的娛樂化,萃取、整合理性閱讀成為一種使命,同時人遷就機器的時代正在淡去,人與機器融合的時代将要到來。
  • 作品名稱:
  • 外文名:
  • 作品别名:
  • 作者:(美)Ray Kurzweil著
  • 創作年代:
  • 作品出處:
  • 文學體裁:
  • 書名:奇點臨近
  • 價格:69.00
  • 原版名稱:The Singularity is Near:When Humans Transcend Biology
  • ISBN:9787111358893,7111358899
  • 譯者:董振華,李慶誠
  • 頁數:373
  •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1年10月1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 貼吧:奇點臨近
  • 名字:甯祝蒙
  • 語種:簡體中文
  • 類型:計算機與互聯網

圖書摘要

人工智能作為21世紀科技發展的最新成就,深刻揭示了科技發展為人類社會帶來的巨大影響。本書結合求解智能問題的數據結構以及實現的算法,把人工智能的應用程序應用于實際環境中,并從社會和哲學、心理學以及神經生理學角度對人工智能進行了獨特的讨論。本書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展示了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科技現象作為一種“奇點”思潮,揭示了其在世界範圍内所産生的廣泛影響。

本書全書分為以下幾大部分:第一部分人工智能,第二部分問題延伸,第三部分拓展人類思維,第四部分推理,第五部分通信、感知與行動,第六部分結論。本書既詳細介紹了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思想和算法,還描述了其各個研究方向最前沿的進展,同時收集整理了詳實的曆史文獻與事件。

适合于不同層次和領域的研究人員及學生,是高等院校本科生和研究生人工智能課的課外讀物,也是相關領域的科研與工程技術人員的參考書。

《奇點臨近》是雷·庫茲韋爾2005年的作品,作者本人的大名加上内容的新奇獨特,立即成為當年秋季最受歡迎的暢銷書之一,接踵而至的是紀錄片和電影的拍攝。

作者簡介

雷·庫茲韋爾:是世界領先的發明家、思想家、預言學家,他用20餘年的時間記錄和追溯曆史的發展軌迹,以預測未來。他被《華爾街日報》譽為“永不滿足的天才”,被《福布斯》雜志譽為“最終的思考機器”,被《Inc.》雜志稱為“托馬斯·愛迪生的法定繼承人”。他還入選了美國國家發明名人堂,是美國國家科技獎章獲得者,Lemelson—MIT大獎(世界上最重要的發明獎)獲獎者。擁有13項榮譽博士頭銜,曾經獲得3位總統嘉獎。

圖書特色

人工智能作為21世紀科技發展的最新成就,深刻揭示了科技發展為人類社會帶來的巨大影響。本書結合求解智能問題的數據結構以及實現的算法,把人工智能的應用程序應用于實際環境中,并從社會和哲學、心理學以及神經生理學角度對人工智能進行了獨特的讨論。本書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展示了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科技現象作為一種“奇點”思潮,揭示了其在世界範圍内所産生的廣泛影響。

本書全書分為以下幾大部分:第一部分人工智能,第二部分問題延伸,第三部分拓展人類思維,第四部分推理,第五部分通信、感知與行動,第六部分結論。本書既詳細介紹了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思想和算法,還描述了其各個研究方向最前沿的進展,同時收集整理了詳實的曆史文獻與事件。

适合于不同層次和領域的研究人員及學生,是高等院校本科生和研究生人工智能課的課外讀物,也是相關領域的科研與工程技術人員的參考書。

《奇點臨近》一部預測人工智能和科技未來的奇書,這本奇書,為更多人提供嶄新的視角,也因此讓更多人癡迷,使其在當當一直居于暢銷榜單之中。

前言

思想的力量

“我認為任何一種對人類心靈的沖擊都比不過一個發明家親眼見證人造大腦變為現實。”

——尼古拉·特斯拉,1896,交流電發明人

在5歲的時候我便認為自己将成為發明家。我堅信發明可以改變世界,當其他孩子還在困惑自己長大想成為什麼人的時候,我已經很明确自己将來要做什麼。那時我正在建造一艘能夠駛向月球的火箭(這幾乎比肯尼迪總統與國會争論的登月計劃還要早上10年),當然我的火箭沒有完工。在我8歲左右的時候,我的發明變得更加現實,例如一個帶有機械連接裝置的自動化劇場,該裝置能夠在場景中自動切換布景和角色,以及虛拟的壘球遊戲。

我的父母都是藝術家,他們逃離了納粹對猶太人的屠殺,所以希望我接受的教育是國際化的而不是狹隘的宗教式教育1。因此我的精神教育是多元的。我們可以花半年的時間研究一門宗教——去感受宗教儀式現場的氛圍,閱讀相關書籍,與宗教領袖對話;然後再去學習另一門宗教。這樣的教育讓我明晰“通往真理的道路有很多條”。我開始清晰地認識到:根本性的真理很深刻,它可以超越表面的沖突。

8歲的時候,我開始閱讀湯姆·斯威夫特的系列圖書。所有33本(1956年,我閱讀了當時已經出版的9本)都有相同的故事結構:湯姆陷入了異常兇險的境地,湯姆與他的朋友,甚至整個人類都命懸一線。這時,湯姆回到自己的地下實驗室,思考如何擺脫困境。該系列的每一本書中最緊張的情節大緻相同:湯姆與他的朋友會憑借怎樣的一種想法反敗為勝,轉危為安。2這些故事的寓意很簡單:正确的思想有能力戰勝貌似無比強大的困難。

直到今天,我仍然相信這樣的人生觀:無論我們面對什麼困境——商業、健康、人際關系等問題,以及這個時代面臨的科學、社會和文化的各方面挑戰——都存在一種正确的思想引領我們走向成功,而且我們可以找到這種思想。當我們找到它以後,需要做的就是将其變為現實。這種人生觀一直在塑造我的生活。思想的力量——這本身就是一種思想。

當我閱讀湯姆·斯威夫特系列作品的時候,外祖父重返歐洲,那是他自從帶着我的母親逃亡後首次回到歐洲,這次旅程給了他兩個銘記一生的回憶。第一個回憶是奧地利人和德國人殷勤地接待了他,而在1938年,也正是這些人迫使他背井離鄉。另一個回憶是,外祖父獲得了一次千載難逢的機會——他親手觸摸了達·芬奇的手稿。這兩件事都對我影響至深,後者更是讓我時常想起。外祖父帶着無比敬仰的心情描述這段經曆,仿佛他所觸摸的是上帝的作品。這也喚起了我宗教般的信仰:對人類創造力的崇拜和對思想力量的堅信。

1960年,12歲的我接觸到計算機,并着迷于它模拟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我流連于曼哈頓運河大街的各家電子元器件店(它們現在都還在經營),收集各種零件以組建自己的計算設備。那時我不僅與同齡人一樣熱衷于當時的音樂、文化和政治運動,而且以同樣的熱情投身于一種更模糊的趨勢,即IBM在那個十年研發了一系列精妙的機器,從大型号的“7000”系列(7070、7074、7090、7094)到小型号的1620(那是第一款高性能的小型計算機)。每年都有新的機型進入市場,每一個新的機型都比上一款更廉價而且性能更高,這個現象與今天一樣。那時我使用IBM1620計算機,并開始開發統計分析程序和作曲程序。

我還記得在1968年,我獲準進入國家安全局。那個巨大的房間裡放置有新英格蘭地區計算能力最強的計算機——當時頂級的IBM360的91型計算機,由于主存達到了百萬字節,其速度高達驚人的每秒鐘一百萬條指令,其租金是每小時1000美元。那時我開發了一款适用于高中生和大學生的程序3。當機器處理每個學生應用的時候,我産生了一種神奇的感覺——平闆發出的光以一種獨特的方式跳動。盡管我對每一行代碼都很熟悉,可是當每次運行的循環結束、光線變暗的那幾秒鐘,我還是感覺計算機仿佛陷入了沉思。事實上,計算機10秒鐘即完成的工作,若換成人工來做,則需要花費10個小時,而且準确率遠比不上前者。

作為20世紀70年代的發明家,我開始認識到,發明的意義在于它能夠為技術和市場力(這種力量在發明被引入時就存在)提供能量,以構建遠不同于原來世界的新世界。我開始研究各種模式,即各種不同的技術(電子、通信、計算機處理器、主存、磁存儲)是如何發展的,以及它們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市場,并且最終影響着社會規則。我發現大多數的發明之所以失敗,并不是因為研發部門不能将發明創意變為現實,而是因為發明出現的時機不對。發明創造與沖浪很像,必須預見并恰到時機地捕捉海上的波浪。

20世紀80年代,我對技術的發展趨勢及其對生命的影響力産生了興趣。我開始把自己的模式應用于項目中,并預測技術創新對2000年、2010年、2020年,甚至更遠年代的影響。這使得我能夠應用未來的能力去設計創造發明。20世紀80年代中晚期,我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本書《The Age of Intelligent Machines》4。該書包含了對于20世紀後十年和21世紀初期的廣泛而且相當準确的預測,這本書的最後講道:在21世紀的前50年,機器智能可以媲美人類祖先的智能。這似乎是一個激進的預測,但無論如何,我都堅信這是不可避免的。

在過去的20年裡,我逐漸認識到一個重要的基本思想:改變世界的思想力量其本身也正在加速。雖然人們認同它的表面含義,但卻無法真正理解其對世界本身的深刻影響。在未來的幾十年裡,我們将有機會運用這種思想解決很多固有的問題,同時也會發現一些新的問題。

20世紀90年代,我收集了很多關于信息相關技術明顯加速的經驗數據,并尋找、改進适合以上數據的數學模型。我提出了加速回歸理論,它能夠解釋為什麼在宇宙的總體進展中,技術和進化将以指數的速度向前推移5。在我于1998年完成的《The Age of Spiritual Machines》(ASM)一書中,我力圖闡明人類生活的本質,該本質存在于機器與人類認知變得極為相似的那個時刻之後。事實上,我将這個紀元視為人類的生物繼承性與未來超越生物的能力越來越緊密的協作。

随着《The Age of Spiritual Machines》一書的出版,我開始反思人類文明的未來,以及文明和人類在宇宙中所處位置的關系。未來的文明将遠勝于現在的文明,盡管很難預測未來的文明程度,但是我們有能力在頭腦中創建現實模式,該模式可以讓我們洞察到這樣一種暗示:生物智能必将與我們正在創造的非生物智能緊密結合。這便是我希望在本書中講述的内容,它基于這樣的思想:我們有能力理解自身的智能(通過訪問我們自身的源碼),并且能夠改良和拓展我們的智能。

有些觀察家質疑人類應用自身的思想去理解自身的思想的能力。人工智能的研究者道格拉斯·霍夫斯塔特經過深思熟慮後認為:“人類的大腦沒有能力理解本身的智能,這也許隻是命運中的一個意外。試想相對低能的長頸鹿,它的大腦遠低于自我認知的智能水平,但其構造與人類大腦的構造卻幾乎完全相同6。”盡管如此,我們已經能夠成功地模拟出大腦的部分神經元和大量的神經組織,并且這種模拟的複雜程度在迅速增加。

本書将詳細地描述一個關鍵問題:我們在人類大腦逆向工程方面取得的進展,也表明我們有能力理解、模拟,甚至拓展自身的智能。這便是人類與其他物種不同的一個方面:人類要達到無限高度的創造力存在一個臨界阈值,我們的智能水平足以超越這個阈值,而且我們有相應的必要工具(如人類拇指),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去改造宇宙。

關于魔術的一點想法:當閱讀湯姆·斯威夫特的系列叢書時,我仿佛成為了一個狂熱的魔術師,很享受觀衆在經曆超越現實的體驗時獲得的愉悅。在青少年時代,我用技術代替魔術表演,發現技術與戲法有很大的不同:技術不會因為其背後的秘密被揭示而失去其巨大的力量。我時常會想起阿瑟·C·克拉克的第三定律:“任何足夠先進的技術絕不同于魔術。”

從這個角度考慮J·K·羅琳的《哈利·波特》,其中的傳奇故事無不充滿了想象力,不過這些想象力也是對我們這個世界的合理反映,它們将在幾十年後變為現實。通過這本書對技術的介紹,波特的魔法将會被重新認識。通過使用納米設備,故事中的“魁地奇”運動以及将人或物體變成其他形式的行為,在全浸入式的虛拟現實環境中是可以實現的。

更具有不确定性的是時間倒流(像《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中描述的那樣),為了完成這些目标,嚴謹的科研計劃正在沿着這些主線進行(沒有引起因果争論),至少對于我們構建的比特信息來說是這樣的。(詳見第3章關于計算的終極限制的讨論。)

哈利通過念誦正确的咒語來施展魔法。當然,發現并應用這些咒語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哈利和他的同學要保證咒語的順序、過程和語氣加重部分的準确無誤。這個過程是精确的,正如我們經曆的技術。技術的咒語便是蘊含于現代魔術之中的公式和算法。隻需應用正确的序列,我們就可以讓電腦朗讀書籍、理解人類的語言、檢查并預防心髒病,甚至預測股市行情。哪怕咒語有一點兒差錯,魔法就會被削弱,甚至不起任何作用。

有人指出,《哈利·波特》中的Hogwartian咒語是簡短的,其所包含的信息量遠少于現代程序語言的代碼。但是現代技術的各種重要方法都有一個共同的顯着特點——簡潔。例如,幾頁公式就可以描述軟件運行的基本原理(如語音識别)。通常,技術上一個顯着的進步往往源于對一個公式進行較小的改動。

相同的經驗和道理可以應用到生物進化的“發明”中,舉例來說,黑猩猩與人類在基因上的差異非常微小。雖然黑猩猩也具有一些智能的特征,但正是基因中這些微小的差别,使得人類這個物種擁有了創造出魔法般技術的能力。

女詩人穆列爾·魯凱澤曾經說過“宇宙是由故事而非由原子構成的”。在本書的第7章,我把自己描述成一個“模式人”,模式人将信息的模式視為最基本的現實。例如,基本粒子構成了我們的大腦和身體,并在數周内發生改變,但是這些粒子構成的模式具有連貫性。一個故事可以被視為有意義的信息模式,所以我們可以基于這種觀點來理解穆烈爾·魯凱澤的話。這本書講述的是人機文明的命運的故事,這個命運便是我們所說的奇點。

媒體評論

“雷·庫茲韋爾是我所知道的預測人工智能未來最權威的人。他的這本耐人尋味的書預測未來信息技術得到空前發展,将促使人類超越自身的生物極限——以我們無法想象的方式超越我們的生命。”

——比爾·蓋茨

“這是一本卓越的書,講述了我們這個時代最傑出的預言學家對未來的深刻見地。”

——馬文·明斯基,麻省理工學院媒體藝術與科學系教授

“閱讀本書,你将驚歎于人類發展進程中下一個意義深遠的飛躍,它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的生活、工作以及感知世界的方式。庫茲韋爾的奇點是一個壯舉,以不可思議的想象力和雄辯論述了即将發生的颠複性事件,它将像電和計算機一樣從根本上改變我們的觀念。”

——迪安·卡門,物理學家

“本書對科技發展持樂觀的态度,值得閱讀并引人深思。對于那些像我這樣對”承諾與風險的平衡“這一問題的看法與庫茲韋爾不同的人來說,本書進一步明确了需要通過對話的方式來解決由于科技加速發展而引發的諸多問題。”

——比爾·喬伊,SUN公司創始人,前首席科學家

上一篇:中國化妝品

下一篇:張中丞傳後叙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