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區

天河區

廣東省廣州市轄區
天河區,隸屬于廣東省廣州市,位于廣州市東部,1985年由廣州郊區分出組建,東與黃埔區相連,南與海珠區隔珠江相望,西到廣州大道與越秀區相接,北與白雲區相鄰,行政區域總面積137.38平方公裡,下轄21個街道。天河區位于北回歸線以南,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2019年,天河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高質量發展,砥砺奮進、攻堅克難,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各項工作,經濟社會保持平穩健康發展。天河區是廣州市新城市中心區,位于城市新中軸線上,承西啟東,接北轉南,是廣州市東進軸與南拓軸交彙點。區内交通資源聚集,擁有地鐵、快速公交系統(BRT)、火車站等多層次城市交通體系。廣州市标志性建築中信廣場、石牌至五山一帶,彙集華南理工大學、華南師範大學、暨南大學、華南農業大學等多所高等學府。天河區是第六屆全運會、第九屆全運會和2010年廣州亞運會、亞殘運會主賽場及開、閉幕式舉辦地,也是廣州恒大淘寶足球俱樂部主場所在地。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天河區常住人口2241826人。根據廣州市地區生産總值統一核算結果,2020年,天河區地區生産總值(GDP)5312.79億元,比上年(下同)增長2.7%,總量連續14年全市第一。
    中文名:天河區 外文名:Tienhe、Qu 别名: 行政區劃代碼: 行政區類别:市轄區 所屬地區:中國廣東省廣州市 地理位置:廣州市東部 面積:140平方公裡 下轄地區:21個街道 政府駐地:天園街道天府路1号 電話區号:020 郵政區碼:510630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著名景點:花城廣場、海心沙、天河體育中心、華南植物園等 機場: 火車站:廣州東站 車牌代碼:粵A 地區生産總值:5312.79 人口:2241826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 地标建築:天河體育中心、廣州市第二少年宮、廣東博物館新館、廣州歌劇院、廣州新圖書館、珠江雙塔 知名産業:天河科技園、天河軟件園 地方方言:粵語-廣府片-廣州話 著名學校:華南理工大學 地區生産總值:5312.79億元(2020年)

建制沿革

天河區早在新石器時期,已有人類居住活動。天河區東北部的飛鵝嶺和龍洞村,都曾先後發掘和拾獲新石器和陶器。

天河區吉山村發現有東漢時期的墓,沙河頂發現有西晉時期的墓葬。唐朝貞觀年間龍洞村建有廟宇,南宋時期各村基本形成。村民的先祖都是從中原南遷而來。

建國前,天河區轄區基本上屬番禺縣。建國後,轄區隸屬曾多次變更。1973年10月至1985年5月建區前,轄區全部歸屬廣州市郊區。

1985年5月24日,天河區從廣州市郊區分出成立,成為廣州市轄行政區。建區時,建置隻有沙河街、五山街、員村街、車陂街以及沙河區(鎮)(含同和鄉、京溪鄉)、東圃區(鎮)。當時面積102.5平方公裡,人口20.04萬。此後轄區範圍曾多次調整。

1987年9月,同和鎮(由同和鄉和京溪鄉組成)劃歸廣州市白雲區管轄。1992年4月,楊箕村從東山區劃歸天河區;1994年3月,原代管的柯木塱和漁沙坦兩村從市農工商聯合總公司鳳凰農工商公司劃歸天河區。1994年8月,沙東村二隊(自然村)又從東山區劃歸天河區。2000年9月,原屬市新塘農工商公司的新塘、沐陂、淩塘、玉樹4條行政村移交給天河區。

随着天河區城市化進程的發展,近郊鄉村逐漸改設行政街。1991~2000年,先後成立8條新街。2000年底,天河區轄有沙河、五山、車陂、員村、石牌、登峰、天河南、林和、沙東、興華、棠下、獵德、冼村、天園共14個行政街和沙河、東圃2個鎮。

2002年12月,沙河鎮和東圃鎮撤銷。2005年6月7日,登峰街和楊箕村劃歸越秀區,新塘街的玉樹村劃歸蘿崗區。

行政區劃

截至2018年10月,天河區下轄21個街道:沙河街道(1950年7月成立,以行文批準為準,下同)、五山街道(1950年成立)、員村街道(1960年7月成立)、車陂街道(1981年5月成立)、石牌街道(1987年3月成立)、天河南街道(1992年10月9日成立)、林和街道(1995年8月11日成立)、沙東街道(1995年8月11日成立)、興華街道(1995年8月11日成立)、棠下街道(1997年11月18日成立)、天園街道(1999年9月30日成立)、冼村街道(1999年12月29日成立)、獵德街道(1999年12月29日成立)、元崗街道(1999年12月29日成立)、黃村街道(1999年12月29日成立)、龍洞街道(2002年12月成立)、長興街道(2002年12月成立)、鳳凰街道(2002年12月成立)、前進街道(2002年12月成立)、珠吉街道(2002年12月成立)、新塘街道(2002年12月成立)。天河區人民政府駐天園街道天府路1号。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天河區位于廣東省廣州市老城區東部,東到吉山獅山、前進深湧一帶,與黃埔區相連;南到珠江,與海珠區隔江相望;西到廣州大道與越秀區相接;北到筲箕窩,與白雲區相鄰。地理坐标為東經113°15′55″~113°26′30″,北緯23°6′0″~23°14′45″,行政區域總面積約96.33平方公裡。

地形地貌

天河區總體地勢由北向南傾斜,形成低山丘陵、台地、沖積平原三級地台。其中,丘陵28.41平方公裡,占20.72%;台地21.85平方公裡,占15.94%;平原(包括沖積平原、寬谷、盆地)86.84平方公裡,占63.34%。

天河區依地勢可分為三個區域:北部是以火成岩為主構成的低山丘陵區,海拔222~400米;中部是以變質岩為主構成的台地區,海拔30~50米;南部是由沉積岩構成的沖積平原區,海拔1.5~2米。

中部台地區地質較為複雜。元崗天河客運站至石牌華南師範大學地下有花崗岩殘積土層,遇水極易軟化崩解。五山地下有孤石群,硬度非常高。瘦狗嶺地下斷裂帶(農科院幼兒園地下16米)有急流地下水。

北部低山大體以筲箕窩水庫為中心分東西兩面排列,并以此為天河區與黃埔區、白雲區分界。全區最高處為大和嶂(391米),位于北部,山脊分界處南北分别為天河區漁沙坦村與白雲區太和鎮。以大和嶂為基點往東與蘿崗區的分界主要有杓麻山(388米)、鳳凰山(373.3米)、石獅頂(304米)等海拔261~388米的11個山頭,往西與白雲區分界主要有洞旗峰(312米)等海拔147~312米的9個山頭。筲箕窩水庫以南有火爐山(322米)。北部中央低處形成筲箕窩、龍洞和華南植物園等水庫、寬谷和盆地。中部台地從東到西分布有吉山台地和五山台地。五山台地中有突出的瘦狗嶺(131米)。

南部沖積平原分布在廣深鐵路以南珠江沿岸前進、車陂、員村、石牌、獵德一帶。

氣候

天河區位于北回歸線以南,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

氣溫:1991年後,随着全球氣候變暖,天河區的氣溫也在變暖。90年代比80年代上升0.1~0.2℃。2000年6月6日,天河區最高氣溫為36.6℃,為50年來同期的最高氣溫。寒潮主要發生在年底的12月至次年2月。

雨量:1991年以來,天河區年平均降雨量減少。建國初至60年代為1800~1900毫米,70年代至80年代為1600~1800毫米;1991~2000年為1781.8毫米。暴雨主要集中在夏秋季節的4~9月,通常每年有6次雷暴雨。

水文

天河區位于珠江北岸,江岸線11公裡,有沙河湧、獵德湧、員村湧、潭村湧、程界湧、棠下湧、車陂湧、深湧等8條主要河湧,總長69.43公裡。另外還有近20條支湧、小湧,共長16公裡。此外,天河區有龍洞水庫、新塘水庫和天河公園中心湖等。

植被

天河區境内植被由天然林和人工林組成,包括用材林、防護林、特種林、經濟林、竹林、疏林、灌木林等。自然植被主要有季風常綠闊葉林、針葉林、灌草叢等群落。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土地資源·1991年起,天河區由于城市化,耕地平均以每年1000畝的速度銳減。天河區尚有地形坡度大于25度難于利用的低山丘陵土地42平方公裡,主要集中在區東北部。

植物資源

2000年,天河區的山林面積按所有權屬鎮村部分約有3.7萬畝,加上省市單位的林地,共計約有5萬多畝。主要分布在北部、西北、東北和中部低山丘陵區。由天然林和人工林組成,包括用材林、防護林、特種林、經濟林、竹林、疏林、灌木林等。轄區内自然植被主要有季風常綠闊葉林、針葉林、灌草叢等群落,共有馬尾松、杉、檸檬桉、細葉桉、台灣相思、毛竹、苦楝、芒箕等30多個科、50多個屬、100多個種。1991年後,由于城市化,森林複蓋面積從1990年的26.2%減到2000年的23%。

1991~2000年,天河區重視建設村鎮公園。植物複蓋面積逐步增加。2000年,天河區建成區面積7230公頃,綠地面積2007公頃,綠地率達27.76%,人均公共綠地20.92平方米。

水資源

天河區地表水資源有沙河湧、獵德湧、員村湧、潭村湧、程界湧、棠下湧、車陂湧、深湧等8條主要河湧,總長69.43公裡。另外還有近20條支湧、小湧,共長16公裡。此外,天河區位于珠江北岸,有江岸線11公裡;有耙齒瀝水庫、龍洞水庫、新塘水庫和麓湖、天河公園中心湖等。1991年至今,因城市建設,河湧和水庫面積不斷縮小。天河區地下主要集中在區東北部。其中1991年前已開發的有珠村礦泉水、龍眼洞礦泉水、鳳凰山礦泉水。珠村礦泉水水源位于東圃鎮珠村東北約0.5公裡。1998年6月,通過國家部級鑒定為含鋅礦泉水,水量為144~207立方米/天。

龍眼洞礦泉水水源位于沙河鎮龍眼洞村洞旗峰南坡山腰,水量為82~156立方米/天,水溫22.5℃。1991年5月,洞旗峰礦泉水廠投資100萬元開發生産“洞旗峰牌”礦泉水。鳳凰山礦泉水源位于沙河鎮漁沙坦鄉以北鳳凰山。1990年,建有鳳凰山礦泉水廠,生産“鳳凰山牌”礦泉水。以上三處水源至2000年仍在生産礦泉水。1997年起,柯木塱村長壽村地下純淨水得到大量開發。1996年11月,發現從龍眼洞到太和帽峰山一帶約200平方公裡的地下有大量水源,水質為偏矽型,低鈉、低礦化度,口感好,日開采量可達9099立方米。此外,從天河北路到瘦狗嶺一帶地下有溫泉水源,水溫達36℃,有豐富的偏矽酸、氟、鐵等微量元素,有一定的醫療作用。至2000年,尚未開發的還有位于沙河禺東西路軍體院一帶的礦泉水源。

此外,珠村、吉山、新塘、漁沙坦一帶丘陵台地還有一些百年井泉。

礦物資源

1、高嶺土:俗稱瓷土,白色,質軟有滑感,具有吸水、可塑、耐火等特征,是重要的陶瓷原料和耐火材料。高嶺土分布在瘦狗嶺西南面,60年代起建有廣州建築陶瓷廠。

2、铋、鎢:分布于龍眼洞南社水沖嶺、白虎窿、深窿、大窩、崩崗等處。1956年國家在此開辦有色金屬礦物采礦場,開采礦石。60年代初關閉。

3、鋁:分布于馬坑園村東側,表土層一米以下的土壤是一種黑白混合泥,因其含鋁量高達23~38%,被稱為鋁質泥。儲量不詳。1972年開采,加工成泥粉,出售給車陂水廠和郊區鋁廠,至1986年數量已超過15000噸。水廠用于沉澱水中的雜質;鋁廠則用于制造硫酸鋁。1986年因開采成本過高而停産。

4、河沙:1991年前,尚有沙河湧等河湧上遊的河沙可采用為建築材料。後來由于環境污染,河水變濁,可利用的河沙逐漸減少。至2000年已無河沙可采。

5、岩石:岩石資源以花崗石為主,主要分布在北部的岑村火爐山和龍眼洞的洞旗峰一帶。早在建國初的1951年,火爐山就有東升石礦場開始采石。至1991年,火爐山下有市東升石礦場、淩塘、新塘等石材場,洞旗峰下主要有市派安石礦場和龍眼洞石場,還有元崗、長湴等石材場,大小共44個石場。1993年11月,廣東技術最先進、規模最大的廣州天河龍洞派安采石場正式投産,采區面積13萬平方米,總投資0.98億港元,年産量100萬立方米。1995年後,為保護生态環境,各石場陸續關閉。2000年派安采石場被廣州市政府關閉。至2000年,尚餘鳳凰山、背坪、新世界等21個石場。

地下木材資源

長湴村往東至新塘、玉樹村一帶有地下林木。長湴,古時是沼澤地,因泥湴過膝得名。地下六七米深處有古河道和林木。60年代長湴村不少村民都曾從地下挖出過大樹,其中一棵樹幹直徑40多厘米。同時,在玉樹村采掘深至2.5米時,也發現泥層中尚有大批未腐透的喬木。

人口民族

建國初期,天河地區(沙河和東圃地區)人口為37000人,以後迅速增加,1953年71729人,1964年159149人,1982年229276人,1990年430153人。2000年11月1日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時,全區總人口達到1109320人。

截至2019年末,戶籍人口96.57萬人,增長2.8%;常住人口178.85萬人,增長2.4%。戶籍人口出生數為1.44萬人,出生率14.65‰,死亡率3.42‰,自然增長率11.24‰,符合政策生育率95.72%。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天河區常住人口2241826人。

政治

副區長:陳建榮

經濟

綜述

2019年,天河區地區生産總值(GDP)5047.39億元,比上年(下同)增長8%,總量連續13年全市第一。三次産業比例為0.02:7.94:92.04。其中,第一産業增加值1.18億元,增長20.3%;第二産業增加值400.72億元,增長10.2%;第三産業增加值4645.48億元,增長7.7%。現代服務業實現增加值3666.39億元,增長8.4%,占GDP比重達72.6%。四大主導産業實現增加值2784.16億元,增長8.7%,占GDP比重達55.2%。其中,金融業實現增加值988.29億元,增長8.2%,占GDP比重達19.6%;新一代信息技術實現增加值753.63億元,增長11.9%,占GDP比重達14.9%;現代商貿業實現增加值738.8億元,增長4.5%,占GDP比重達14.6%;商務服務業實現增加值303.44億元,增長12.5%,占GDP比重達6%。人均GDP28.56萬元,增長6.7%。

根據廣州市地區生産總值統一核算結果,2020年,天河區地區生産總值(GDP)5312.79億元,比上年(下同)增長2.7%,總量連續14年全市第一。三次産業比例為0.05:7.42:92.53。其中,第一産業增加值2.78億元,下降21.4%;第二産業增加值394.1億元,下降0.2%;第三産業增加值4915.91億元,增長3%。現代服務業增加值3720.93億元,增長5.2%,占GDP比重70%。四大主導産業增加值2984.69億元,增長4.4%,占GDP比重56.2%,其中,金融業增加值1077.27億元,增長8.1%,占GDP比重20.3%;新一代信息技術增加值907.62億元,增長11.2%,占GDP比重17.1%;現代商貿業增加值709.81億元,下降2.8%,占GDP比重13.4%;商務服務業增加值289.99億元,下降3.3%,占GDP比重5.5%。

2020年,全年稅收收入850.99億元,下降3%。其中,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分别為299.56億元、275.93億元,下降6.4%和8.3%;個人所得稅118.74億元,增長5%。現代服務業稅收收入622.57億元,下降1.9%。四大主導産業稅收收入464.46億元,下降2.2%,占全年稅收收入比重為54.6%,其中,金融業稅收收入191.85億元,下降1.6%;新一代信息技術稅收收入75.55億元,增長4.3%;現代商貿業稅收收入134.18億元,下降7.3%;商務服務業稅收收入62.89億元,增長0.3%。

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6.23億元,下降1.2%,其中,城建稅、房産稅和企業所得稅分别完成11.72億元、7.07億元和7.29億元,下降5%、17.1%和18.2%;印花稅和增值稅分别完成7.28億元、23.06億元,增長2.4%、1.3%。來源于稅收的收入60.22億元,下降4.3%,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比重為79%。

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含市資金)147.88億元,下降2.1%。區級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41.08億元,增長0.8%,其中,教育支出38.19億元,增長2%,衛生健康支出13.71億元,增長4.2%,城鄉社區支出、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和公共安全支出分别為24.9億元、16.72億元和13.17億元,分别下降15.4%、3.7%和18.9%。

2020年,全年固定資産投資額(按項目在地)增長6.8%,按産業分,第二産業固定資産投資額增長2.7%,第三産業固定資産投資額增長7.7%;按構成分,其他固定資産投資額下降10%,房地産開發投資額增長31%。建築安裝工程投資額下降0.6%。136個區重點建設項目完成投資額352億元,年度投資計劃完成率為152%。27個市重點建設項目全年完成投資額126.6億元,年度投資計劃完成率為221.5%。

第一産業

2019年,天河區第一産業增加值1.18億元,增長20.3%。

第二産業

2019年,天河區第二産業增加值400.72億元,增長10.2%

工業

2019年,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863.71億元,增長12.9%。工業産品生産銷售銜接良好,産銷率達99.7%。從登記注冊類型來看,國有企業完成工業總産值2億元,增長21.6%,股份制企業完成工業總産值790.37億元,增長13.8%,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企業完成工業總産值71.34億元,增長3.7%。分行業來看,制造業完成工業總産值209.29億元,增長7.3%;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産和供應業完成工業總産值654.41億元,增長14.9%。

2020年,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874.9億元,增長2.2%,工業産品生産銷售銜接良好,産銷率達99.4%。從企業規模看,大型企業完成工業總産值654億元,增長2.7%,中型企業完成工業總産值211.45億元,增長2.1%,小型企業完成工業總産值9.45億元,下降20.6%。分行業看,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産和供應業企業完成工業産值655.56億元,增長2.5%,制造業企業完成工業産值219.34億元,增長1.5%。

建築業

2019年,完成建築業總産值1239.4億元,增長10.9%;其中,省外完成産值386.37億元,增長15.3%;省内完成産值853.03億元,增長9%。按構成分,建築工程産值1145.14億元,增長11.1%;安裝工程産值56.79億元,增長11%;其他建築業産值37.47億元,增長3.8%。完成建築竣工産值479.91億元,增長46.3%。完成建築施工面積9276.67萬平方米,增長13.7%;其中,本年新開工房屋施工面積1248.97萬平方米,下降15%。全年新簽合同額1428.24億元,增長10.4%。

2020年,完成建築業總産值1232.25億元,增長2.3%,其中,省外完成産值321.15億元,下降12.6%;省内完成産值911.1億元,增長8.9%。按構成分,建築工程産值1106.98億元,下降0.3%;安裝工程産值78.13億元,增長37.6%;其他建築業産值47.14億元,增長25.8%。完成建築竣工産值278.45億元,下降42%。完成建築施工面積11476.53萬平方米,增長23.7%,其中,本年新開工房屋施工面積2090.15萬平方米,增長67.4%。全年新簽合同額1833.87億元,增長30.9%。

第三産業

2019年,天河區第三産業增加值4645.48億元,增長7.7%。

國内商貿

2019年,天河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24億元,增長4.3%,占全市的19.3%。其中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增長3.9%;住宿和餐飲業零售額增長8.2%。主要商品中,限額以上糧油食品類、金銀珠寶類、通訊器材類、新能源汽車類商品零售額分别增長14.8%、28.9%、37.4%、70.9%。網上零售保持較快增長,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通過公共網絡實現的商品零售額增長19.2%。

2020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81.43億元,下降7.4%,占全市比重為19.3%。主要商品中,限額以上糧油食品類、金銀珠寶類、新能源汽車類、通訊器材類商品零售額分别增長15.6%、39.6%、92.6%和下降13.3%。網上零售保持較快增長,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通過公共網絡實現的商品零售額160.07億元,增長28.4%。

對外經濟

2019年,天河外貿進出口總值585.3億元,下降5.6%。其中,出口249.9億元,下降8.4%;進口335.4億元,下降3.3%。新業态跨境電商進出口1.98億元,下降76.5%;市場采購出口31.21億元,下降50.1%。服務外包全口徑執行額34.78億美元,增長11%,離岸執行額11.89億美元,增長16.1%。

增合同利用外資27.38億美元,下降25.1%;實際利用外資6.26億美元,增長72.4%。新設項目736個,其中,新設及資合同外資超千萬美元項目41個。新接洽入庫項目177個,落地項目36個。

2020年,全年外貿進出口總值606.7億元,增長4.4%,其中,出口239.9億元,下降4%;進口366.8億元,增長10.8%。服務貿易進出口3.7億美元,增長1.2%。服務外包全口徑執行額39.12億美元,增長8.5%,離岸執行額12.96億美元,增長6.9%。

合同利用外資54.81億美元,增長1倍;實際利用外資6.7億美元,增長6.9%。新設外資項目625個,其中,新設及增資合同外資超千萬美元項目30個。新接洽入庫項目239個,簽約項目109個。

房地産業

2019年,天河區房屋施工面積1246.55萬平方米,增長14.5%;房屋竣工面積444.53萬平方米,增長7.9倍。商品房銷售面積80.54萬平方米,下降17%,其中,現房銷售面積31.14萬平方米,增長58%;期房銷售面積為49.41萬平方米,下降36.1%。

2020年,房屋施工面積964.6萬平方米,下降22.6%;房屋竣工面積89.2萬平方米,下降79.9%。商品房銷售面積74.08萬平方米,下降7.7%,其中,現房銷售面積33.33萬平方米,增長7%;期房銷售面積40.75萬平方米,下降17.1%。

營利性服務業

2019年,天河區實現營業收入合計2154.11億元,增長12.5%。其中,互聯網、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完成營業收入1601.71億元,增長13.1%;其他營利性服務業完成營業收入552.41億元,增長10.8%。其他營利性服務業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營業收入491.51億元,增長11.3%;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營業收入11.38億元,下降9.6%;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營業收入49.51億元,增長11.8%。

2020年,全區規模以上營利性服務業實現營業收入合計2896.04億元,增長4.2%,其中,互聯網和相關服務、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1890.77億元,增長9.2%;其他營利性服務業營業收入1005.28億元,下降4.1%。在其他營利性服務業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營業收入565.81億元,下降3.4%;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383.86億元,增長0.4%;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營業收入33.39億元,下降42.1%;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營業收入22.22億元,增長0.5%。

金融業

根據2020年的統計數據,天河區全年地區生産總值5312.79億元,總量連續14年全市第一。四大主導産業增加值2984.69億元,占GDP比重56.2%,其中,金融業增加值最高,為1077.27億元,增長8.1%,占GDP比重20.3%。全區共有持牌金融機構232家,占全市比重為70%以上。

交通運輸

陸路運輸

橋梁:廣州大橋、華南大橋、東圃大橋、琶洲大橋、獵德大橋等。

主幹道:天河路、中山大道、黃埔大道、廣園路、先烈路、廣州大道、廣汕路、廣州環城高速公路、華南快速路、廣園快速路等。

廣州東站建在天河區内,BRT線路、廣州地鐵1号線、廣州地鐵3号線、廣州地鐵4号線、廣州地鐵5号線、廣州地鐵6号線、廣州地鐵21号線、廣州地鐵APM線經行天河區,在該區設有體育西路站、體育中心站、廣州東站、林和西站及珠江新城站等站點。

天河區内有天河汽車客運站、東圃汽車客運站和天河大廈汽車客運站等大型汽車客運站。

航空運輸

天河區曆史上曾先後有5個機場,包括燕塘機場(1912年荒廢)、石牌跑馬場機場(開通中國首條國際航線,1938年停航)、廣州天河機場(已廢置)、黃村機場、岑村機場,其中岑村機場仍在使用,是廣東省公安廳警務飛行隊直飛基地。

社會事業

文化事業

2019年,連續三年舉辦文創産業大會∙天河峰會,成功舉辦2019年度中國幸福城市論壇,獲評“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縣/區)”和“城市吸引力最強區”。擦亮尚天河文化季、廣州乞巧文化節、迎春花市嘉年華、一水同舟·國際龍舟文化藝術節等品牌,開展群衆文化體育活動979場。推進圖書館、文化館總分館建設。黃埔軍校燕塘分校舊址成功申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民族團結進步工作獲國家表彰。

2020年,全區規模以上文化企業747家,實現營業收入1633.89億元,占全市比重分别為26.5%和40.6%。區文化館通過國家一級館評估定級,21個街道文化站通過省特級文化站評估定級。推進區域總分館體系建設,現有2個區級總館(均為國家一級館),21個街道文化館分館,21個街道圖書館分館,15個社會合作圖書作分館,16個學校圖書服務點。舉辦群衆文化活動1264場,開展“‘藝’起戰‘疫’天河區群衆文藝‘雲’集展”線上活動24期,8個作品登上學習強國平台,各類文化活動累計參與人次超90萬。

教育事業

2019年,廣州奧林匹克中學等重點學校建設加快,執信中學天河校區、廣州中學鳳凰校區教學樓項目動工,天河外國語學校智慧城校區啟動土地收儲。教育資源供給加大,新成立教育集團2個,新招聘教師624名,高标準開辦4所小學和18所幼兒園(園區),增加公辦學位8010個。為來穗人員子女安排公辦學位2158個。

2020年,公開引進2名高層次人才,公開招錄210名在編教師,增配69名中小學編外專任教師、736名幼兒園編外教職工。新開辦教育部門辦幼兒園16所、村集體辦幼兒園2所,增加優質公辦學位5850個,普惠性幼兒園在園幼兒占比達87.8%,順利完成“5080”攻堅任務。在全市率先實現公辦示範性高中全覆蓋,區屬公辦高中高考高優率連續多年領跑全市。

醫療衛生

截至2019年末,全區共有醫療衛生機構776個,包括:醫院46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719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8個,其他衛生機構3個。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1.3萬張,其中醫院1.26萬張。每千常住人口擁有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7.27張。在崗職工3.32萬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2.67萬人,執業(助理)醫師0.98萬人,中醫執業(助理)醫師0.11萬人,注冊護士1.25萬人。按常住人口統計,每千人口擁有執業(助理)醫師5.45人,中醫執業(助理)醫師0.61人,注冊護士7人。全科醫生640人,每萬常住人口擁有全科醫生3.58人。全區醫療衛生機構總診療量2430.83萬人次(其中:醫院占64.9%,基層衛生機構占34.4%,專業公共衛生機構占0.7%),住院人數48.1萬人次。醫療病床使用率81.9%,出院者平均住院日7.69天。

2020年末,全區共有醫療衛生機構867個,包括:53個醫院,802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9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3個其他衛生機構。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1.36萬張,其中,醫院1.31萬張。全區社會辦醫院床位數3068張,占醫院床位總量比重為23.4%。在崗職工3.5萬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2.83萬人,執業(助理)醫師1.04萬人,中醫執業(助理)醫師0.11萬人,注冊護士1.34萬人。醫療衛生機構總診療量1906.81萬人次,住院人數38.59萬人次。醫療病床使用率65.3%,出院者平均住院日7.77天。

體育事業

2019年,建設兒童健身遊樂設施15套,推進建設健身路徑40條、小型足球場2個;維修維護轄内全民健身器材450餘件,正常使用率達到98%以上。與13所學校、9家體育機構共建19個體育項目訓練,新注冊青少年運動員316人,累計注冊3190人,日常參訓運動員1300餘人。組織廣州市“市長杯”羽毛球賽、天河區徒步健身活動、廣州市健身氣功站點聯賽等體育活動賽事24項次。

2020年,全區共有體育場地3723個,體育場地面積330.64萬平方米。成功舉辦2020年天河區遊泳場所從業人員崗前培訓考核工作,226名遊泳救生員通過考核。持續維護轄内社區公共體育設施,确保正常使用率達98%以上。加強體育後備人才基地建設,與13所學校、9家體育機構開展17個項目共建訓練。全年青少年運動員新注冊322人,共有1300多名運動員參加訓練。

科學技術

2019年,天河區新增科技類企業2.6萬家,增長18.6%,占全市32.2%;新認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987家,總數達3406家,占全市28%;認定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庫入庫企業2780家,占全市30%;5家企業入選全國互聯網企業百強,占全市63%。全區共計有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企業技術中心21家,占全市33.9%。2018年全社會R&D經費投入166.1億元,同比增長38%,占GDP比重3.6%。

社會保障

2019年,全區參保戶數21.61萬,增長13.4%,其中養老保險131.38萬人,失業保險146.97萬人,工傷保險133.55萬人。及時足額發放70周歲以上長者長壽保障金4261.42萬。設置養老大配餐服務點89個,核撥助餐配餐費共計1368萬元,累計服務超470萬人次。全區首個公辦養老機構區老人院啟用,首批投放床位200張。救濟對象累計5511戶8516人次,累計支出低保金950.01萬元,支出分類救濟金、節日慰問金和臨時生活救助金等255萬元,發放殘疾人兩項補貼1492萬元。發放生活困難補助金50.9萬元,發放醫療救助金4.52萬人次累計2280.13萬元。

曆史文化

地名由來

天河區得名于區内的天河體育中心。天河體育中心始建于1984年7月4日,原址為天河機場。天河機場建成于民國十九年(1930年),因機場建在天河村的土地上,故名。天河區籌建時,剛好興建天河體育中心。因天河體育中心将成為全國六運會主會場,名氣大,故區名取為天河區。

天河村原名大水圳村,建于宋代,因村前有一條大水圳而得名(圳為河湧,指今沙河湧)。

民國時期,大水圳村李姓居多,與當時廣州軍閥李福林所在的河南(今海珠區)大塘村等五村為同宗。民國16年(1927年),李福林勢力擴張,自以為可以獨霸南方,于是将其出生地河南大塘村改為天池村,以寓天池出龍之意。接着,李福林派人到各村遊說,以“天”字為頭改村名,因大水圳村前有一河,即沙河湧,河水清澈,遂改名天河村。後來,李福林沒落,天池村又改回大塘村。大水圳村改名後,人丁興旺,而且“大水圳”讀音不如“天河”順口,天河村名遂保留下來。

1984年7月27日,中共廣州市委發文籌建天河區。“天河區”這個名稱首次出現文件上。1985年5月24日,國務院發文同意設立天河區,天河區從此定名。

文物古迹

名稱

年代

地點

批次

朱執信墓

1921年

先烈東路127号

第一批

沙基慘案烈士墓

1925年

燕嶺路394号

第一批

陳恭尹墓

鳳凰街道鳳凰社區柯木塱

第二批

鄧世昌衣冠冢

天河公園内

第三批

粵軍第一師諸先烈紀念碑

民國

天河區燕塘牛眠崗

第四批

朱澄墓

龍眼洞華南植物園内蒲崗

第六批

許應鑅墓

近代

龍洞街道西社社區龍洞村

第六批

國立中山大學石牌舊址建築

1935~1952年

石牌五山路東莞莊

第六批

胡漢民墓

1936年

龍眼洞銀屏嶺

第六批

毛澤東視察棠下農業生産合作社舊址

1958年

棠下達善大街27号、49号

第六批

上元崗碑

1930年

元崗街道上元崗一巷1号路口

第六批

秦悅會家族墓

新塘街道高塘社區淩塘村背底山

第七批

車陂蘇氏墓群

車陂街道車陂石獅山

第七批

晴川蘇公祠

車陂街道龍口社區祠前大街2号

第七批

石仁窿蓄水湖碑

1946年

棠下街道荷光路上社公園内

第七批

林偉民墓

1927年

燕嶺路394号

第七批

李是男墓

1937年

沙河街道新一街社區沙河頂街65号内

第七批

周總理視察岑村紀念舊址

1974年

長興街道岑村社區岑村南街

第七批

天河區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

民俗文化

龍舟活動

天河地區南臨珠江,從東到西排列有深湧、車陂湧、棠下湧、程界湧、潭村湧、獵德湧、沙河湧7條主要河湧。所在鄉村每年端午節都舉行隆重的劃龍船活動,又稱龍舟賽。

天河的龍船均是傳統的龍船,總長33米,每艘龍船可容納50多個劃船手,此外還有船頭指揮、船中羅傘手、旗鼓手、鞭炮手,船尾大艄,共70多人。龍船可以有多種顔色。如獵德村中約的是紅底花龍,東約的是五色底花龍,西浦的是紅龍,林家的是黑龍。

農曆四月八之後,選定吉日将龍船從龍船坦裡挖起,一年一度的龍舟節拉開序幕。傳統的龍舟活動過程分為起龍、出龍、送龍船頭、對龍舟的“聖化”、投龍船标、扒龍、散龍船标、藏龍八大程序,前後持續時間一個月左右。

醒獅

天河區農村舞獅子的習俗由來已久。新中國成立前,各村都有醒獅隊和武術隊。醒獅和武術通常聯系在一起,武術隊多為醒獅隊,舞獅則以武術為基礎。每到春節,就敲鑼打鼓舞獅子,到家家戶戶拜年、采青。還在人多熱鬧的地方表演獅子上樓台和國術(武術)。每到菩薩行鄉日,擡菩薩出巡時,也舞獅助興,以圖吉祥如意。

迎春花市

迎春花市是中國獨一無二的民俗景觀,其不但呈現了古老的嶺南春節習俗,更與廣州人的生活密切相關,迎春花市融合了廣州人“講意頭”的傳統,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花卉語言。天河區舉辦第一屆花市是在1986年,此後,年年舉辦,從不間斷。

七夕乞巧

天河區有許多傳統的節日習俗,已逐步湮滅,但其中姑娘為主的“七夕乞巧”習俗至90年代在天河農村又重新興起。

每年農曆七月初七稱乞巧節,因人們向天仙織女求織布繡花的技巧而得名,又稱七夕,主要是姑娘們的節日,傳說牛郎與織女每年七月初七日,借助“喜鵲填橋”在銀河相會。

天河地區的乞巧節相傳明朝已有,清末民初珠村舉人潘名江曾有《珠村七夕吟》,生動地記錄了珠村乞巧節的盛況。

客家山歌

天河區鳳凰街轄區内的柯木塱村是一片秀美的山區,村民大多數是客家人,自古以來愛唱客家山歌。2004年起,這裡每年舉辦客家山歌比賽,參與者不僅有本地居民,還有來自增城、白雲區、惠陽等外地的客家山歌愛好者。

粵曲粵劇

粵曲粵劇在天河地區流傳廣泛、深入,據傳清代已有,民國時尤其興盛。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一般老百姓也會哼上一兩段。除做粵劇(大戲)外,每當神誕擡菩薩出遊時,還有唱八音,規模比演戲小。墟場或街巷中,常有盲公唱南音,節目多為《觀音出世》、《目蓮救母》、《韓湘子出家》,亦有唱龍舟的。當時的賭攤、茶樓,常請一些省城的女伶回來唱粵曲。晚上有些村中姑娘在妹仔屋集中學唱木魚書,内容多是《碧容探監》、《金葉菊》、《狄青三取珍珠旗》等。

民謠

天河地區直至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仍基本上是農村。千百年來,留下了許多民謠,其中具代表性的有:月光光,照地堂。年卅晚,摘槟榔。槟榔香,食子姜。子姜辣,買蒲達。蒲達苦,買豬肚。豬肚肥,買牛皮。牛皮薄,買菱角。菱角尖,買馬鞭。馬鞭長,起屋梁。屋梁高,買張刀。刀切菜,買籮蓋。籮蓋圓,買隻船。船沉底,浸死番鬼仔。一個浮頭,一個沉底,一個哩埋(躲)床下底,一個哩埋門角頭,偷食油炸鬼。

擺中元

“擺中元”是一項傳統的農村文化現象,是車陂一年一度的傳統大事。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日舉辦“擺中元”,即是拜祭天官、地官和水官,祈求風調雨順。該村“擺中元”已有五百多年曆史,雖然“擺中元”的手工藝品及儀式與乞巧節十分相似,但是并不是乞巧節。車陂最大規模的一次“擺中元”活動是在1935年。

方言

根據專家考證,地道的廣州話應以西關(今荔灣區西部一帶)話為準。天河地區基本上是位于老城區東部,曆史上使用的是廣州話,如:都将“吃飯”講成“喫飯”;但有些發音與地道的廣州話有區别(如“玩”講成“廖”),甚至各村之間還有些差别。

在一段話的尾音上,一些村也有習慣差别。如流傳的民謠的:“車陂哦,棠下喳,元崗、石牌、冼村耶。”車陂村一帶的人在一段話的尾音上,習慣帶“哦”;棠下村一帶的人在一段話的尾音上,習慣帶“喳”;元崗、石牌、冼村一帶的人在一段話的尾音上,習慣帶“耶”。

天河地區鄉音大多相同,但仔細考究起來,各處鄉音仍有差異可能與河流有關系。沿着車陂湧、棠下、沙河湧三條湧兩岸的村落,似乎有相似的發音。此外,獵德、車陂與龍眼洞兩村位于天河區南北兩端,直線相隔15公裡,中間又相隔許多山林台地,但兩村間竟然有很多鄉音相同,而車陂水又剛好從北到南流經這兩地。這說明,同一流域可能會形成相同的尾音,不同流域就會形成不同的尾音。這并不是說水質決定鄉音,而是說可能在古代長時期内,人們處于山嶺叢林相隔之中,互相間的交往隻能通過水路進行。因此,沿水路上下村落的人們便形成共同的鄉音。

榮譽稱号

2017年12月,天河區入選中國工業百強縣區。

2018年9月,天河區獲評為中國百強區第二名。

2018年11月,天河區入選2018年工業百強區。

2019年10月,入選2019年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試點縣(區)名單。

2019年11月13日,入選2019年工業百強區。

2019年11月25日,被推選為“2019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縣級)。

2020年6月30日,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2020年11月,入選“2020年中國工業百強區”。

2020年11月18日,入選“2020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區”。

2020年12月,被授予”廣東省雙擁模範城(縣)“榮譽稱号。

2020年12月,被評為2020年度中國全面小康百佳示範縣市。

2021年8月17日,入選賽迪顧問城市經濟研究中心發布的“2021年賽迪百強區”名單。

風景名勝

天河區内有不少特色公園、名勝古迹和大型娛樂場所,旅遊資源豐富。廣州世界大觀是廣州市旅遊的重要景點;華南植物園是全國最大的南亞熱帶植物園,“龍洞琪琳”是羊城舊八景之一和廣州十佳景點之一;天河公園被喻為天河區的“區肺”;由農民集資興辦的航天奇觀集科普與娛樂為一體;天河區内還有天河體育中心,以及富有鄉村特色的吉山橄榄公園、前進楊桃公園、黃村東公園、長湴休閑公園和廣東樹木公園等景點。沿江風景區可讓遊人領略珠江新城及珠江兩岸的美景。

著名人物

王道夫(1235~1279年),字以行,号見雷,番禺縣東圃車陂鄉(天河區車陂街車陂村)人,祖籍山西太原,另一說原籍福建蒲田。參與抗元,最後殉國。

淩震(1235~1315年),字國威,号雷門,番禺縣東圃宦溪鄉(天河區前進街宦溪村)人,原籍福建蒲田。父淩棟,淩震為第四子。宋寶祐四年(1256年)進士。後任南海道宣慰使,舉家遷至廣州。次年升任廣東都統,官封二品。

盧昌(?~1854),又稱盧八、盧八萬、盧八萬倉。番禺縣鹿步司冼村(今沙河鎮冼村)人。盧昌務農為生,自幼習武,使一把大關刀,武藝出衆,而且步履如飛,人稱“草上飛”,頗受鄉人敬重。

李湛(1884~1913),字杭進,号竹貢,清光緒十年(1884年)出生在番禺縣鹿步司大水圳村(今沙河鎮天河村)農民家庭。中國同盟會會員。

潘達微(1880~1929),又名心微,乳名阿忠,字鐵蒼,号景吾、冷殘、覺廬冷道人等,祖籍番禺縣鹿步司棠下村(今廣州市天河區東圃鎮棠東村),其本人出生于今廣州市荔灣區。父為清末武官和廣州廣仁善堂的創始人之一。潘達微晚年潛心藝術,在美術、攝影等方面很有成就,其攝影作品曾獲國際攝影沙龍獎。

潘文治(1882~1949),字華庭,番禺縣鹿步司珠子鄉(今東圃鎮珠村)人。其父潘名江為清末舉人,務農為業。潘家有9兄妹,其排行第三。民國13年(1924年)3月,任海軍練習艦隊司令。是年底,任廣東大元帥府大本營咨議。随後,辭職返鄉。

蘇英法(?~?),廣州沙河花生寮人。民國時期,蘇曾先後任番禺縣東區國民黨黨部委員、龍眼洞堡田畝稅收委員、番禺合群運輸公司總經理、番禺八桂中學校董、廣州市東郊土地登記周局長、番禺縣明倫堂委員。民國23年(1934年)1月,任番禺縣第二屆參議會副議員。民國36年,任番禺縣臨時參議會副參議長。

樊伯賢(1916~1993年),番禺縣龍眼洞鄉(天河區龍洞街龍洞村)人。1979年1月被授予廣州市名老中醫稱号。1980年8月起被選為廣州市郊區第一、第二屆政協副主席。

上一篇:随筆

下一篇:士力架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