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

天地不仁

漢語成語
天地不仁,是說天地無私,在天地看來,萬物都是一樣的,沒什麼區别。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刍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tuó yuè)乎?虛而不淈(qū),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若守于中。[1]
    中文名:天地不仁 外文名: 拼音:tiān dì bù rén 近義詞: 反義詞: 出處:老子《道德經》 年代:春秋時代

釋義

是說天地無私,在天地看來,萬物都是一樣的,沒什麼區别。

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刍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tuó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老子《道德經》第五章

典故

老子《道德經》有:“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的話——一般人批評老子這句話為陰險、刻薄,看事情太透徹。因為他們解釋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天地無所謂仁不仁,生了萬物,又把萬物當刍狗來玩弄。這是對老子思想的誤解,或者故意曲解來作幽默用的。老子“刍狗”的本意,就是草做的狗。狗在古代本來是作祭祀用的犧牲,在祭祖宗、祭天地等典禮中,如現在的冷豬頭、牛、羊等。後來由于社會風氣的演變,不再用真的狗,而用草紮一隻狗形來代替。相當于後世在拜拜的時候,用面做的豬頭來代替真的豬頭一樣。刍狗做好以後,在還沒有用來祭祀之前,大家對它都很重視,碰都不敢随便碰;等到舉行祭祀以後,就把它丢到垃圾堆裡去了。

儒家常說天地有仁心,滋生了萬物;老子則說天地無所謂仁,也無所謂不仁。天地生了萬物,并沒有想取回什麼報酬。人幫助了人,都往往附帶了條件,希望有所回報。于是老子說人要效法天地。天地生了萬物,他沒有居功;天地給萬物以生命,他沒有自認為榮耀;天地做了好事,使萬物生生不息。凡是能做的,做了就做了,沒有條件。所以真正要成為聖人,就要效法天地的這種精神,養成這樣的胸襟。所以老子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的真正意思是:天地看萬物和那個丢掉的草狗一樣,并沒有對人特别好,對其他的萬物特别差。人之所以對萬物差,是因為人的主觀,人的自私的觀念。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刍狗。(出自《道德經·第五章》)

上一篇:牝雞司晨

下一篇:郁郁寡歡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