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衆天文學

大衆天文學

2013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本書是一部天文學科普名著,作者卡米伊·弗拉馬裡翁以文學的筆觸将浩芒宇宙的絢爛與神奇展示給廣大讀者。它是迄今為止,内容最全、篇幅最大、插圖最多的一部天文學科普名著。自它問世以來,一直受到廣泛歡迎,被譯成十幾種文字,影響了一代又一代讀者,許多人因讀了這本書而愛上天文學,甚至因此從事了天文研究工作。全書共分七篇,前六篇全方位描述和介紹了地球,月亮,太陽,行星世界,彗星、流星、隕星,恒星宇宙;第七篇簡單介紹了各種天文儀器,讓讀者了解天文工作者所使用的工具和他們如何依靠這些精密儀器獲得驚人發現。全書圖文并茂,引人入勝,配有大量的圖片資料,中文翻譯文字流暢,通俗易懂,并保持了原有的文學風格;此外,譯者又根據近年來天文學的新發展做了增補和修訂,使全書内容翔實而新穎。[1]
    中文名:大衆天文學 外文名:Astronomie Populaire 别名: 作者:C.弗拉馬裡翁 譯者:李珩 ISBN:9787563337910 頁數:1042年 校譯配圖:李元 定價:99.00元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3年1月 出版年:2013年5月1日 裝幀:平裝 原作名:Astronomie populaire 開本:16 語種:簡體中文 出版日期:2013年5月1日 品牌:北京大學出版社 類型:科學與自然

書籍簡介

世界名着譯叢。 本書是由法國天文學家、世界著名科普作家C.弗拉馬裡翁所着,初版于1880年,遂成為傳遍全球的科普經典,被譽為“法國圖書館鎮館之寶”。 作者以文學的筆墨、精美的圖片,将奇妙的宇宙世界揭示在渴求新知的讀者面前。全書共分七篇,分别介紹了地球,月亮,太陽,行星世界,彗星、流星及隕星,恒星宇宙以及天文儀器等。 值得一提的是,譯者李珩教授又根據天文學的新近發展進行了補充修訂,使本書内容翔實而新穎。

基本介紹

作者:[法](Camille Flammarion)C.弗拉馬裡翁翻譯 增補:李珩

校譯 配圖:李元

頁數: (兩冊)938頁

出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定價: 99.00

裝幀: 平裝

開本:小16開

出版年: 2003-1-1

編輯導讀

這是一本專為大衆而寫的書。自從1880年在法國出版之後,該書立刻成為傳遍全球、轟動一時的科普讀物,并被翻譯成了十幾種文字,被譽為"法國圖書館鎮館之寶"。它不但向大衆傳播了天文知識,而且還使許多人因此而熱愛天文學,成為了天文學家。該書是普通讀者了解宇宙的一本必讀之物。

作者簡介

弗拉馬裡翁(Flammarion,Nicolas-Camille,1842-1925)是法國天文學家和優秀的科普作家。他出生于農民家庭,從小自學科學知識,在巴黎天文台當實習員期間,業餘補習天文學。1962後他出版天文學專着《可居世界的衆多》,從此名聲日增。自1866年開始,在巴黎作天文講演座無虛席。他的演講大受歡迎,布魯塞爾、日内瓦、羅馬等地争相聘請。1880年出版《大衆天文學》,這是他最成功的作品,直到他逝世那一年共再版20多次。法國科學院為之頒發獎金,有些有名的天文學家就是因為讀了這部書而愛上天文學的。弗拉馬裡翁的主要研究工作是在雙星和聚星、恒星的顔色和運動、火星和月球的地形等方面,1878年出版了一份雙星表、火星圖和月面圖。1882年,他在巴黎附近的瑞維西鎮上建立一座私人天文台,在此工作四十多年。發表觀測和研究報告100多篇。1882年創辦《天文學》雜志,1887年組織法國天文學會,任第一任會長。

圖書目錄

《大衆天文學》在中國(新版代序)

譯者序言

原出版說明

第一篇 地球

第一章 天空中的地球

第二章 地球怎樣圍繞着地軸和太陽轉動

第三章 地球怎樣圍繞着太陽轉動

第四章 地球的第四種運動——歲差

第五章 地球的攝動的和太陽在空間的運行

第六章 地球運動在理論上和實驗上的證據

第七章 作為行星和世界的地球

第八章 地球的起源

第二篇 月亮

第九章 月亮——地球的衛星

第十章 月相

第十一章 月亮圍繞地球的運動

第十二章 月亮對于地球的影響

第十三章 月亮的表面狀況

第十四章 月食和日食

第三篇 太陽

第十五章 主宰世界的太陽

第十六章 怎樣測量太陽的距離、大小和質量

第十七章 太陽物理概況

第十八章 光球

第十九章 原子與攝譜儀

第二十章 太陽光譜的帶來的消息

第二十一章 日食

第二十二章 色球與日珥

第二十三章 日冕

第二十四章 太陽與地球

第二十五章 太陽内部

第四篇 行星世界

第五篇 彗星、流星與隕星

第六篇 恒星宇宙

第七篇 天文儀器

附錄

參考書摘

月球

讀者由直接觀測或者通過照片認識了我們的衛星,天文學家用物理方法分析它的輻射而認識了它。可是讀者不覺不會滿意,因為他還想知道月面上那些和地面上很不相同的各種各樣的結構的起源。對此問題,天文學家隻有憑直覺來推論,這樣,常常被人難住。

月面蓋着灰塵。這種灰塵是從哪裡來的?又是怎樣形成的?有人說,來自火山;有人說,來自隕星,因為100萬年裡落到月面的隕星足以鋪成1毫米厚的一導。可是這種灰塵的性質各處有差異:在海裡是暗黑的,而在牆垣上卻又是炫目的明亮。隕星的微塵絕不同的現象。早期的月面學家想念月面結構是由于火山的作用,但今天的天文學差不多一緻懷疑這個看法。我們應該假定這些灰塵的物質,主要是由月球箐面岩石的崩解而來。

這種崩解可以由小隕星的附落而引起,但是最重要的作用應當是由于溫度的變化。太陽升起,土地驟然變熱,因為沒有大氣,土地又特别吸熱,于是溫度增高很多。岩石的顔色不同,溫度的增度便不一樣,因膨脹不相同,岩石便會崩解。起初是受斜向的照射,使整塊岩石的一邊比另一邊更熱,這也就加速了它的分裂。分裂出來的小塊再行分裂,而這種過程愈來愈快,因為這些岩石的表面積比它們的體積要變小得慢些。可是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這些岩塊變小到透光的時候,這種過也就變得慢,因為在它們整個物體上是均勻地加熱了。據對偏振的的确觀測表明,這些物質很不透明,分裂還在繼續進行,一直到顆粒的直徑隻有幾分之一毫米那樣的細微為止。這些物質分布在表面,像灰塵發那樣在朋面上鋪一層。在陽光下,它們形成不種很不導熱的簾幕;在真空裡,每一顆粒和旁邊的顆粒僅有一點互相接觸。相對于月亮上的“地質年代”來說,這種過程的經曆是很迅速的。一切新的結構也就很快地被這種灰塵性的物質所複蓋,例如在直壁的陡坡上就能找到這樣的證據。灰塵所以能夠粘在那裡,可以解釋為是一種靜電或者光電現象,更因為月面上的引力是微弱的緣故。

當一個環形山形成的時候(我們就要談到它是怎樣形成的),灰塵向各方噴射,它們在真空裡走的是漫長的抛物線的路徑,因為月面的重力隻有地面上的1/6,所以這些灰塵被噴得相當遠。它們鋪在月面上成絲線的細長形态,造成環形山周圍的輻射紋。近期形成的第谷和哥白尼兩座環形山頂上的光圈,在小型望遠鏡裡可以看見。它們的輻射紋潔白美白美觀,并且拖得很長。形成這些輻射紋的物質,被射出的速度還不到1千米,這是真空裡可能容許的數值。

侵蝕地面的主要因素是水和大氣,這在月亮上雖然完全沒有,可是我們的衛星仍然在演變着,它所受的作用是地質學家所不知道的。毀壞月面結構的物理因素之所以在地面沒有起到顯着的影響,隻是因為在地面蔔,空氣和水起了主要的作用。

起初,月球寝面有逐漸生成的塵土。這些顆粒狀的塵土滲透到斷層裡去填充堆集,如像我們在特裡斯納凱爾輻射紋和施羅特爾谷裡所看見的那樣。圖170裡的三個圖表示這種演化的過程。熱的效果或小隕星的沖擊使得裂隙的直壁倒塌。棱變成圓形,塵土填塞凹槽,逐漸形成淺的直線式的溝道。許多月面學者在這些溝道裡看出一系列的坑穴,這些小坑穴可能偶然形成在斷層的延長線上或者裂隙裡面,按照熱的侵蝕作用完全可以解釋深的裂隙如何轉變為一系列的圓形的低地。在阿爾馬農和阿布費達兩座環形山之間的有名的溝道是很顯着的(圖171)除這種崩裂和填塞的作用之外,還須加上一種因塑性而來的緩慢變形,組成月殼外層的物質像松香那樣具有黏性,它們變形緩慢,甚至需要地質年代那樣長的時間,但這卻解釋丁為什麼古代的結構差不多完全消逝了而僅留下一點兒痕迹.這種效應和灰化效應相結合,就足以說明高聳突出的結構為什麼都平伏化了,老年山為什麼也都慢慢地被削幹了。

環形山也會變老。圖175裡的環形山,年齡大有差别。嘉德琳牆垣(圖175)的上方)已經成了一個坡度較緩的斜面,一切棱角都磨圓了。圖中部的瑟裡爾生成要後一些,有些地方的牆垣仍露出鋒利的棱角,中間還有一個小山的遺迹。再下面的美麗的環形山捷奧菲爾表現少年期的一切特征,它還沒有被侵蝕或者沙掩所改變。

圖173裡的大圓場顯然是很古老的,這可由它邊沿上有那麼多的環形山和坑穴而看出。這個圓場名叫克拉維斯,直徑達220千米。圖174裡的哥白尼耳形山和它相反,是月面上最年輕的結構,這裡棱脊以及從牆頂到圓場的台階都很完整。

月面結構的基本特征已經體現在這些照片上。環形山是月殼上的下陷部分,有時可能很深。人們常把它們比拟做地上的火山噴口,那是不恰當的。我們的火山是噴出物所堆成的錐體,-上面有高峰,峰頂有一個不大的坑穴。哥白尼環形的外形不是這樣的,它是緩緩地從它附近升高。将來的星際航行者如從它的牆垣上飛過,将會感到他在一個直徑數千裡、四圍閉合的盆地上面。它裡面圓形的被久錯叫做中心小山的突出處,并不算高,而是比環形山周圍的平原要低得多。

如果我們再研究一下圍着環形山的海和陸,它們演化的迹象更是明顯。月面的土壤好像是由兩種物質組成的。海是一種較暗的具有或者說曾經具有過相當塑性的物質,而大陸是較凝固的亮的物質。試看一下虹灣和赫拉克利德海峽(圖176),它們好像因緩慢的垂直的運動而把高度改變了,好像黏性液體的物質鋪在陸地的低下部分而把它們浸沒了似的。

圖177表示這種機械作用,說明下沉的陸塊被誨的塑性物質所複蓋的情況。在本章的幾張照片上,讀者不難認出部分沉沒的古代環形山。一般說來,在海的表面上很少出現坑穴,或者出現近代形成的環形山。

流星

流星在澄靜明朗的夜裡,一顆遙遠的星好像離開了天空,沉默地在蒼穹下流動,而後消逝。世間受盡折磨的人們,以為上天是管理人事的,一顆流星代表一個靈魂,正由下界飛向另外一個世界;懷春的少女們望着流星,心中湧現了一片思念,并且祈禱上天早日成全她們的心願,詩人看見流星,以為天庭裡的花朵正在開放,燦爛的花瓣正被上界的風吹向無限的空間,惟有天文學家才明白這顆轉眼消逝的星星,既不是星宿,也不是靈魂,而是宇宙裡一粒塵埃,一粒小小的物質。如果它能告訴我們它從哪裡來,在途中怎樣和地球相遇,那就會給我們帶來很多宇宙的消息了。

流星的出現是很尋常的事,沒有一個讀者不曾看見過幾次。也許還有人看見過比流星更為罕見的另一種驚人的現象:一團冒煙的火球迅速地掠過上空,散播着火星般的光焰,拖曳着一條光明的長尾,有時像一顆爆竹那樣爆炸,随着就有雷鳴炮擊般隆隆震耳的聲音,這就是一顆火流星殒滅的壯觀。也許還有人更幸運地偶然拾得這火流星的一塊碎片,人們把這碎片叫做隕星或者天上落下來的礦物。

流星、火流星、隕星、天落石等的意義都不确定,容易發生混淆,随不同的作者甚至同一作者在不同的情況下,有時用來指天空—閃而過的光線,有時又指由這現象而來的物體。我們采用了流星、隕星和流星體三個名詞.所謂隕星就是從空間降落到地上的固體,重量的差異的範圍可從極輕微的塵埃直到還不足以和小行星相比的那些沉重的石塊。可是在這兩者之間并無明确的界限,因為在最大的隕星和最小的小行星之間,還沒有找到什麼中間的物體。雖然由于觀測蔔的困難,我們沒有觀測到這些中間物體,事實上這兩種天體是有截然不同的區别的。流星體這個詞是指在地球大氣外的空間運行的物體。至于流星則指流星體在大氣裡經過時因摩擦而發光的現象。可是“流星”這名詞其實并不很恰當,固為從空中掠過的這一線光明,卻不是星。幸而在一般常用的意義下,并不發生什麼困難。

研究流星的第一個問題便是測定它出現時候的高度。測量的方法是相隔約有30幾千米的兩位觀測者,注意同一顆流星在星座間的路徑,把它的位置描繪在星圖上面。因透視的緣故,這兩條路徑并不重合在一起。根據這兩條目視的路徑加以推算,便可求出流星的高度。就平均值說來,亮的流星出現在140千米高處,消逝在50千米高處,經過的路徑超過300千米。暗的流星出現在110千米高處,消逝在80千米高處.路徑約長60千米。但是每一顆流星的具體數值可和平均值.相差很遠,曾有出現在500千米高處的流星。流星愈大,消逝時的高度愈低。可是體積大得可以落到地面來的隕星,因受較密的低層大氣的阻擋,它的速度減得很快,它的光線到幾千米高處才會熄滅。甚至達到地面的時候,如果它有相當人的體積,因受空氣驟然的壓縮,可以發生爆炸的現象。

流星的發光期是很短暫的。最暗的不過幾分之一秒,最亮的也不過是幾秒(平均3至5秒)。很大的流星,我們可以用稍長一些的時間來追蹤它。

流星出現的數目扡不是每夜都相同的。有二種周期性的流星,即周年的、周月的與周日的,這是耐心的觀測者的發現。初期有名的流星觀測者在法國有庫耳維耶—格臘維耶(Coulvier-Gravier),在英國有德甯(Denning)。美國的流星學會和隕星尋找學會是專門研究這一門學科的織織。

在19世紀,出現流星最多的日子是8月10口的夜晚和11月14日的早上,現在卻推遲到8月12日和11月15日了。8月的一次流星在12日前後經曆幾天之久,11月的一次隻在15日的早上。11月這一次有時流星出現得很多,有人把它譬如天空落火。

……

編輯推薦

《大衆天文學》(上下冊)是一本專為大衆而寫的書。自從1880年在法國出版之後,該書立刻成為傳遍全球、轟動一時的科普讀物,并被翻譯成了十幾種文字,被譽為"法國圖書館鎮館之寶"。它不但向大衆傳播了天文知識,而且還使許多人因此而熱愛天文學,成為了天文學家。該書是普通讀者了解宇宙的一本必讀之物。

文摘

書摘

讀者由直接觀測或者通過照片認識了我們的衛星,天文學家用物理方法分析它的輻射而認識了它。可是讀者不覺 不會滿意,因為他還想知道月面上那些和地面上很不相同的各種各樣的結構的起源。對此問題,天文學家隻有憑直覺來推論,這樣,常常被人難住。

月面蓋着灰塵。這種灰塵是從哪裡來的?又是怎樣形成的?有人說,來自火山;有人說,來自隕星,因為100萬年裡落到月面的隕星足以鋪成1毫米厚的一導。可是這種灰塵的性質各處有差異:在海裡是暗黑的,而在牆垣上卻又是炫目的明亮。隕星的微塵絕不同的現象。早期的月面學家想念月面結構是由于火山的作用,但今天的天文學差不多一緻懷疑這個看法。我們應該假定這些灰塵的物質,主要是由月球箐面岩石的崩解而來。

這種崩解可以由小隕星的附落而引起,但是最重要的作用應當是由于溫度的變化。太陽升起,土地驟然變熱,因為沒有大氣,土地又特别吸熱,于是溫度增高很多。岩石的顔色不同,溫度的增度便不一樣,因膨脹不相同,岩石便會崩解。起初是受斜向的照射,使整塊岩石的一邊比另一邊更熱,這也就加速了它的分裂。分裂出來的小塊再行分裂,而這種過程愈來愈快,因為這些岩石的表面積比它們的體積要變小得慢些。可是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這些岩塊變小到透光的時候,這種過也就變得慢,因為在它們整個物體上是均勻地加熱了。據對偏振的的确觀測表明,這些物質很不透明,分裂還在繼續進行,一直到顆粒的直徑隻有幾分之一毫米那樣的細微為止。這些物質分布在表面,像灰塵發那樣在朋面上鋪一層。在陽光下,它們形成不種很不導熱的簾幕;在真空裡,每一顆粒和旁邊的顆粒僅有一點互相接觸。相對于月亮上的“地質年代”來說,這種過程的經曆是很迅速的。一切新的結構也就很快地被這種灰塵性的物質所複蓋,例如在直壁的陡坡上就能找到這樣的證據。灰塵所以能夠粘在那裡,可以解釋為是一種靜電或者光電現象,更因為月面上的引力是微弱的緣故。

當一個環形山形成的時候(我們就要談到它是怎樣形成的),灰塵向各方噴射,它們在真空裡走的是漫長的抛物線的路徑,因為月面的重力隻有地面上的1/6,所以這些灰塵被噴得相當遠。它們鋪在月面上成絲線的細長形态,造成環形山周圍的輻射紋。近期形成的第谷和哥白尼兩座環形山頂上的光圈,在小型望遠鏡裡可以看見。它們的輻射紋潔白美白美觀,并且拖得很長。形成這些輻射紋的物質,被射出的速度還不到1千米,這是真空裡可能容許的數值。

侵蝕地面的主要因素是水和大氣,這在月亮上雖然完全沒有,可是我們的衛星仍然在演變着,它所受的作用是地質學家所不知道的。毀壞月面結構的物理因素之所以在地面沒有起到顯着的影響,隻是因為在地面蔔,空氣和水起了主要的作用。

起初,月球寝面有逐漸生成的塵土。這些顆粒狀的塵土滲透到斷層裡去填充堆集,如像我們在特裡斯納凱爾輻射紋和施羅特爾谷裡所看見的那樣。圖170裡的三個圖表示這種演化的過程。熱的效果或小隕星的沖擊使得裂隙的直壁倒塌。棱變成圓形,塵土填塞凹槽,逐漸形成淺的直線式的溝道。許多月面學者在這些溝道裡看出一系列的坑穴,這些小坑穴可能偶然形成在斷層的延長線上或者裂隙裡面,按照熱的侵蝕作用完全可以解釋深的裂隙如何轉變為一系列的圓形的低地。在阿爾馬農和阿布費達兩座環形山之間的有名的溝道是很顯着的(圖171) 除這種崩裂和填塞的作用之外,還須加上一種因塑性而來的緩慢變形,組成月殼外層的物質像松香那樣具有黏性,它們變形緩慢,甚至需要地質年代那樣長的時間,但這卻解釋丁為什麼古代的結構差不多完全消逝了而僅留下一點兒痕迹.這種效應和灰化效應相結合,就足以說明高聳突出的結構為什麼都平伏化了,老年山為什麼也都慢慢地被削幹了。

環形山也會變老。圖175裡的環形山,年齡大有差别。嘉德琳牆垣(圖175)的上方)已經成了一個坡度較緩的斜面,一切棱角都磨圓了。圖中部的瑟裡爾生成要後一些,有些地方的牆垣仍露出鋒利的棱角,中間還有一個小山的遺迹。再下面的美麗的環形山捷奧菲爾表現少年期的一切特征,它還沒有被侵蝕或者沙掩所改變。

圖173裡的大圓場顯然是很古老的,這可由它邊沿上有那麼多的環形山和坑穴而看出。這個圓場名叫克拉維斯,直徑達220千米。圖174裡的哥白尼耳形山和它相反,是月面上最年輕的結構,這裡棱脊以及從牆頂到圓場的台階都很完整。

月面結構的基本特征已經體現在這些照片上。環形山是月殼上的下陷部分,有時可能很深。人們常把它們比拟做地上的火山噴口,那是不恰當的。我們的火山是噴出物所堆成的錐體,-上面有高峰,峰頂有一個不大的坑穴。哥白尼環形的外形不是這樣的,它是緩緩地從它附近升高。将來的星際航行者如從它的牆垣上飛過,将會感到他在一個直徑數千裡、四圍閉合的盆地上面。它裡面圓形的被久錯叫做中心小山的突出處,并不算高,而是比環形山周圍的平原要低得多。

如果我們再研究一下圍着環形山的海和陸,它們演化的迹象更是明顯。月面的土壤好像是由兩種物質組成的。海是一種較暗的具有或者說曾經具有過相當塑性的物質,而大陸是較凝固的亮的物質。試看一下虹灣和赫拉克利德海峽(圖176),它們好像因緩慢的垂直的運動而把高度改變了,好像黏性液體的物質鋪在陸地的低下部分而把它們浸沒了似的。

圖177表示這種機械作用,說明下沉的陸塊被誨的塑性物質所複蓋的情況。在本章的幾張照片上,讀者不難認出部分沉沒的古代環形山。一般說來,在海的表面上很少出現坑穴,或者出現近代形成的環形山。

流星在澄靜明朗的夜裡,一顆遙遠的星好像離開了天空,沉默地在蒼穹下流動,而後消逝。世間受盡折磨的人們,以為上天是管理人事的,一顆流星代表一個靈魂,正由下界飛向另外一個世界;懷春的少女們望着流星,心中湧現了一片思念,并且祈禱上天早日成全她們的心願,詩人看見流星,以為天庭裡的花朵正在開放,燦爛的花瓣正被上界的風吹向無限的空間,惟有天文學家才明白這顆 轉眼消逝的星星,既不是星宿,也不是靈魂,而是宇宙裡一粒塵埃,一粒小小的物質。如果它能告訴我們它從哪裡來,在途中怎樣和地球相遇,那就會給我們帶來很多宇宙的消息了。

流星的出現是很尋常的事,沒有一個讀者不曾看見過幾次。也許還有人看見過比流星更為罕見的另一種驚人的現象:一團冒煙的火球迅速地掠過上空,散播着火星般的光焰,拖曳着一條光明的長尾,有時像一顆爆竹那樣爆炸,随着就有雷鳴炮擊般隆隆震耳的聲音,這就是一顆火流星殒滅的壯觀。也許還有人更幸運地偶然拾得這火流星的一塊碎片,人們把這碎片叫做隕星或者天上落下來的礦物。

流星、火流星、隕星、天落石等的意義都不确定,容易發生混淆,随不同的作者甚至同一作者在不同的情況下,有時用來指天空—閃而過的光線,有時又指由這現象而來的物體。我們采用了流星、隕星和流星體三個名詞.所謂隕星就是從空間降落到地上的固體,重量的差異的範圍可從極輕微的塵埃直到還不足以和小行星相比的那些沉重的石塊。可是在這兩者之間并無明确的界限,因為在最大的隕星和最小的小行星之間,還沒有找到什麼中間的物體。雖然由于觀測蔔的困難,我們沒有觀測到這些中間物體,事實上這兩種天體是有截然不同的區别的。流星體這個詞是指在地球大氣外的空間運行的物體。至于流星則指流星體在大氣裡經過時因摩擦而發光的現象。可是“流星”這名詞其實并不很恰當,固為從空中掠過的這一線光明,卻不是星。幸而在一般常用的意義下,并不發生什麼困難。

研究流星的第一個問題便是測定它出現時候的高度。測量的方法是相隔約有30幾千米的兩位觀測者,注意同一顆流星在星座間的路徑,把它的位置描繪在星圖上面。因透視的緣故,這兩條路徑并不重合在一起。根據這兩條目視的路徑加以推算,便可求出流星的高度。就平均值說來,亮的流星出現在140千米高處,消逝在50千米高處,經過的路徑超過300千米。暗的流星出現在110千米高處,消逝在80千米高處.路徑約長60千米。但是每一顆流星的具體數值可和平均值.相差很遠,曾有出現在500千米高處的流星。流星愈大,消逝時的高度愈低。可是體積大得可以落到地面來的隕星,因受較密的低層大氣的阻擋,它的速度減得很快,它的光線到幾千米高處才會熄滅。甚至達到地面的時候,如果它有相當人的體積,因受空氣驟然的壓縮,可以發生爆炸的現象。

流星的發光期是很短暫的。最暗的不過幾分之一秒,最亮的也不過是幾秒(平均3至5秒)。很大的流星,我們可以用稍長一些的時間來追蹤它。

流星出現的數目扡不是每夜都相同的。有二種周期性的流星,即周年的、周月的與周日的,這是耐心的觀測者的發現。初期有名的流星觀測者在法國有庫耳維耶—格臘維耶(Coulvier-Gravier),在英國有德甯(Denning)。美國的流星學會和隕星尋找學會是專門研究這一門學科的織織。

在19世紀,出現流星最多的日子是8月10口的夜晚和11月14日的早上,現在卻推遲到8月12日和11月15日了。8月的一次流星在12日前後經曆幾天之久,11月的一次隻在15日的早上。11月這一次有時流星出現得很多,有人把它譬如天空落火。

……

媒體推薦

譯者序言

卡米伊·弗拉馬裡箱是法國将天文知識傳授給J—大讀者的最有權威的· 位科學家兼詩人.他所着的《大衆天文學》 書,白1880年山版以來,巨1925年作者逝世時為止,在法國就已印了13萬冊之多,并被翻譯成了十幾種文字,對各國天文事業的發展影響很大,實為—部很受歡迎的科學普及經冉名着,許多人因為讀了這本書而熱愛天文學,成為天文學家,如已故的法

國太陽和行皂物理學家李奧(Lyot),就是一個很鮮明的例子。

本書的特點是作者以文學的筆墨,生動的語言,對奇妙的宇宙進行了描繪。他為本書訂下的座右銘是“科學知識應該大衆化,而不應該庸俗化”。這本重新改寫的1955年的新版本C過重962年,新版本已發稈子,16.5萬冊。成為一豐暢銷扪,是根據原書的結構,由弗拉馬裡翁夫人、巴黎天文台台長丹戎先生以及核國幾位天文學家改寫而成的,補充介紹了近20年來科學的驚人發展和宇宙偉大奇妙的地方,使改與本成為既新穎而又完善的天文學典籍。

本書包括地球,月亮,太陽,行星世界,彗星、流星和隕星,恒星宇宙以及天文儀器等七篇。

第一篇詳細讨論了地球的一種運動,從簡單的自轉以至它的軌道受到别的行早的影響所引起的攝動。又叙述了地球的起源和關十地質學與古生物學的簡要知識,這是在這樣一本書中所必須提到的。

第二篇在叙述月亮的大小、遠近和運動之外,還詳細地闡述廠它的物理性質和表面狀況,并談到了日食,月食的原理。

第三篇叙述了關于太陽的最新知識,如太陽内部原于核反應和太陽的無線電波。

第四角對每顆行星作了詳盡的叙述,并附有許多精姜的圖片,在火星一節中就有五十多幅。

第五篇叙述了彗早.流早和陽昆,其中對彗星的曆史記載有很讦細的叔述,可供曆史學家參考。

第六篇“恒星宇宙”,對現代天休物理學上的重要發現,如射電天文學、銀河系旋渦臂的結構都有适當的叙述。

最後一篇簡單地叙述了天文儀器,使讀者明了天文學工作者所用的工具,和他們怎樣領先這些精密的儀器取得以上所述的的驚人知識。

本書中有幾節表現了作者和改編者 對于宇宙的神秘主義和叭心主義的思想,這些大多是屬于節外生枝的文學筆墨,即使略去,對本書所要介紹的天文知識沒有什麼損害,所以我們已将這些議論删掉。譯文中可能還保留一些不合辯叭物主義觀舊中國的論調,希望明快依永,仍不失為一部世界名着。我們把它譯成中文出版,針我國天文事業的發展起一定作用,使讀者因讀本書而熱愛天文學,進而研究天文學。本書譯成之後,承北京天文館李元同志根據爺普及天文知識的經驗,仔細校閱與注釋,并更換了書中的某些插畫,譯在此表示感謝。

本書第一版是根據1955年法文原本翻譯的,距今已20年了。可是這短暫的20年在天文學史上是非同小可的一段時間。事實上這一時間裡,天文學表現出突飛猛進的驚人發展的趨勢,在科學中當是首屈一指的。有人甚至認為這一發展可以和伽利略300年間積累的知識相比拟。

……

上一篇:專業型研究生

下一篇:噴杆式噴霧機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