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蜥蜴

大蜥蜴

爬行動物
大蜥蜴是目前地球上所知的恐龍時代唯一存活下來的一種爬行動物,數量已經非常稀少。但由于全球持續變暖,這種被稱為新西蘭活化石的大蜥蜴正面臨着滅絕的危險。研究表明,溫度升高促使大蜥蜴的雄性比例大幅提高,最後可能因為缺少雌性無法繁衍而滅絕。[1]
    中文名: 外文名: 别名: 中文學名:大蜥蜴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綱:爬行綱(Reptilia) 亞綱:雙孔亞綱(Diapsida) 、鱗龍次亞綱(Lepidosauria) 目:蜥蜴目(Lacertiformes)或為有鱗目(Squamata) 亞目:蜥蜴亞目 Lacertilia Günther,1867年 種:大蜥蜴

物種簡介

大蜥蜴屬蜥蜴亞目,它和蛇亞目的蛇類一起構成現存爬行動物物種的95%以上。據統計,全世界現有的蜥蜴在3700種以上。大部分分布在熱帶區域,但從北極圈到南、南美洲以及澳大利亞也都有發現。

蜥蜴有外胚層鱗片,柔軟的頭骨,雄性的有一對交配器官。普通蜥蜴有圓筒般的軀體,能活動的下眼簾,4條發育完好的腿。尾巴比頭和身體稍長,不同種的蜥蜴體型大小差異較大,從分厘米到3米都有。大多數在30厘米左右。

像魚和兩栖動物一樣,蜥蜴是冷血動物。也就是說,它們的體溫由環境溫度來決定。不過,有些種類的蜥蜴能存儲太陽的熱量,讓它們慢慢分釋放出來。大多數蜥蜴是卵生動物,它們把蛋下在分裡,而且把它們埋起來。小蜥蜴在蛋殼裡會長出一顆牙齒,以便用來碰破蛋殼。多數種類的蜥蜴比食昆蟲和齧齒動物為主。也有一些是草食性動物。

耶羅島大蜥蜴、伊比沙島蜥蜴、瑪麗亞島蜥蜴等幾種蜥蜴屬瀕危動物。

物種沿革

新西蘭大蜥蜴2億多年前就已經在地球上出現,是當今幸存為數不多的遠古爬行動物物種之一。然而,素有活化石之稱的新西蘭大蜥正瀕臨滅絕。由于新西蘭大蜥蜴的性别由孵化溫度決定,氣候變暖使得孵出蜥蜴的雄性比例上升。長此以往,最終将導緻大蜥蜴滅亡。

18世紀末期,由于食肉動物的引入,它們在新西蘭三個主要大陸瀕臨滅絕。它們至今生活在沒有食肉動物的32個小島上。經過動物學家的不懈努力,大蜥蜴的數量有所回升。根據2005年的一項統計,卡洛裡野生生物公園共有70隻大蜥蜴,到2007年,這一數字上升至130隻左右。

公元1833年,30名犯人被流放到布朗克島,為了自給自足的生活,他們開始食用大蜥蜴,而且他們還發現大蜥蜴的腹部脂肪對刀傷有神奇的療效。隻有兩三年的工夫,這裡便形成了小規模的蜥蜴脂肪出口的貿易活動。他們砍伐樹木,使洪水和幹旱襲擊了小島,小島的表層遭到了破壞,也沖毀了大蜥蜴的巢,之後人們隻是偶爾才能看到大蜥蜴的身影。

1912年,人們在印度尼西亞的科摩多島上,發現了一種體長3米的大蜥蜴——科摩多龍。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蜥蜴,印度尼西亞的另一些島上也有分布。它全身披鱗甲,四肢粗壯,尾巴很大,有點像鳄魚。這一龐然大物的模樣顯得猙獰可怕:巨大的頭上,長着兩隻閃爍逼人的大眼睛,嘴巴中長着鋒利的牙齒,粗脖頸的四周,是層層疊疊的厚皮膚。

公元1940年,所能保留下來的隻有6幅标本。

物種特征

大蜥蜴是一種外形與龍有幾分相的爬行動物,身長最長可達32英寸,是2.25億年前一個與恐龍一起生活在地球上的物種的最後一批後代。大蜥蜴的特征相當獨特,如最上面的兩排牙齒完全蓋住了下面一排牙齒。頭骨上方還有十分明顯的“第三隻眼”。在步入成熟期後,這片對光敏感的皮膚(稱為頂眼)會漸漸消失。

大蜥蜴是蜥蜴中的一種,全長60厘米,比其它蜥蜴大出兩倍。它們生活在東大西洋的布朗克島和拉索島上,這兩個島面積很小,合起來也隻有10平方公裡左右。現在這兩個小島邊成沙漠般岩石林立的地方,但曾經這裡被高大植物和低矮的灌木叢覆蓋,光是葵科植物就有十多個種類之多,成為沙岸的南側曾經也是植物叢生的地方。

成年的蜥蜴.一般身長1.8-3米(雌性大,雄性小),體重60-130公斤。皮膚粗糙,生有許多隆起的疙瘩,無鱗片,黑褐色,口腔生滿巨大而鋒利牙齒(世界26種巨蜥蜴,隻行它有牙齒)。但是,它基本上是“啞巴”,聲帶很不發達;即或激怒時,也僅能聽到它發出的“嘶嘶,嘶嘶”的聲音。

巨大的頭顱很像鳄魚,但伸出的舌頭卻像劍一樣細長分又。它的爪子非常鋒利,像四隻巨大的耙子,這是蜥蜴類防衛和進攻的武器。

生态特性

植物形成的樹蔭是大蜥蜴理想的住所,它們有時會趴在沙地或岩石上曬太陽,在炎熱的天氣裡又會掘洞躲在裡面避暑。它們身體的顔色是淡黃色的,有茶色和橙色的斑點,光滑的鱗片有100行以上。它們在夜間尋找食物,一般吃植物的種子。當海鷗的繁殖期來臨時,它們也會吃海鷗的卵和幼雛。

它撲食動物時,兇猛異常.奔跑的速度極快。它那巨大而有力的長尾和尖爪是撲食動物的“工具”。它以島上的野豬、鹿、猴子等為食。

隻要成年的巨蜥一掃尾巴,就可以将3歲以下的小馬掃倒,然後一口咬斷馬腿,将馬拖到樹從中吃掉。吃不完時,它還将餘下部分埋在沙土或草裡,餓時可吃。生活在科摩多島上的野鹿、野豬、山羊和各種猴子,見到巨蜥就逃。蜥蜴吃飽後,趴伏于叢林間,沙灘上或礁岩上,甜睡,曬太陽。它善遊泳,具有潛入水中捕魚吃或在水下呆幾十分鐘的特殊本能。

氣候溫和,叢林茂密,四周環海,海岸有成片的沙灘和林立的礁岩。這樣的自然環境,成了巨蜥蜴生活的“天堂”。

生長繁殖

大蜥蜴3-5年性成熟,每年7月發情,交尾,8月開始産卵。剛成熟的雌蜥隻能産4~6枚卵,每隔2-3天産一次。10歲左右進入産卵旺期,每次産下二十幾枚,将卵埋在沙窩裡,太陽輻射的自然溫度孵卵,8個月後,幼蜥才破殼而出。剛出殼時,小蜥大小如同我們飼養的家鵝。它能活50-80年。

研究成果

新西蘭大蜥蜴素有“活恐龍”之稱,僅生存于新西蘭,它是早期恐龍時代幸存為數不多的物種之一,大蜥蜴的遠古祖先于2億年前上疊紀時期與其他爬行物種相分離。多年以來科學家一直從事着關于該物種的研究分析,試圖揭曉更多的地球物種進化之謎。從事分子生态學和進化研究的艾倫,威爾遜中心的大衛蘭伯特負責該項最新研究,這位進化生物學家和遠古DNA分子專家恢複了8000年前遠古大蜥蜴骨骼中的NDA序列,研究結果顯示,雖然在非常長時期的進化中大蜥蜴的物理身體結構未發現改變,但是它們的DNA分子進化速度卻比迄今所測試的任何動物都要快。

蘭伯特教授和研究小組曾多年研究南極物種,他們發現阿德利企鵝的分子進化速度略微比大蜥蜴慢一些。同時,大蜥蜴的分子進化速度還快于包括洞熊、獅子、牛和馬等動物。他指出,之前研究人員預計大蜥蜴的所有進化速度都會很慢,它們的生長很慢,繁殖很慢甚至新陳代謝也很慢。但事實上,它的DNA分子進化非常快,這一點與進化生物學家艾倫?威爾遜的提議假設相一緻,他曾暗示分子進化速度是與形态進化相分離的。據悉,威爾遜是分子進化研究領域的先驅,40年前他的理論曾遭到争議,但目前的這項最新研究證實其理論是正确的。

這項研究發現将幫助未來對大蜥蜴的研究和保護,目前計劃拓展對其他物種的進化研究。他說,希望測量人類分子進化速度,除此之外還将對恐鳥(一種新西蘭無翼大鳥,現已滅絕)和南極魚類進行分析,以檢測它們是否也存在DNA分子進化速度與物理身體結構進化速度相分離。目前,考古學家在安第斯山脈和西伯利亞地區發現了保存非常完整的人體木乃伊,因此我們希望能夠進一步揭曉人類進化的特征。

重大發現

新西蘭日前發現了一種極為罕見的大蜥蜴的巢穴,裡面還有4個蛋。大蜥蜴的曆史可追溯至恐龍時代,這也是人們約200年來首次在新西蘭大陸發現它的巢穴。

新西蘭惠靈頓卡洛裡野生生物公園自然保護主管魯昂·埃普森說,該公園工作人員在10月31日發現了來自一種本土大蜥蜴的四個堅硬的白蛋。科學家曾一度擔心這種大蜥蜴已滅絕。埃普森說:這個窩是偶然間發現的,為新西蘭大蜥蜴正Z$327*viYz3rSAmpD#kkH!cVTr0o2在繁衍後代的首個确鑿證據。同時可能标明,公園内的其他地方還有大蜥蜴的窩,隻不過我們不知道罷了。”

大蜥蜴是新西蘭本土物種,18世紀末期,由于食肉動物的引入,它們在新西蘭三個主要大陸瀕臨滅絕。它們至今生活在沒有食肉動物的32個小島上。經過動物學家的不懈努力,大蜥蜴的數量有所回升。根據2005年的一項統計,卡洛裡野生生物公園共有70隻大蜥蜴,到2007年,這一數字升至130隻左右。

卡洛裡野生生物公園占地面積為620英畝,距惠靈頓市區僅幾分鐘車程,這裡以培育本土鳥類、昆蟲和其它遠離天敵bZ的動物而聞名于世。埃普森說,4個蜥蜴蛋每19個都有乒乓球大小,可能還有更多沒有被發現,因為一般情況下,蜥蜴一窩應有10個蛋左右。工作人員在發現這些蛋之後,便立即将它們蓋起來,以免孵化過程受到影響。埃普森說,如果一切順利,大蜥蜴寶寶會在今年11月份至明年3月份之間破殼而出。

物種現狀

早在恐龍由于氣候變遷而滅絕的時候,地球上就出現了一些獨特的爬行類生物。它們逐漸适應惡劣的氣候,堅強的存活到了現在。但是現在,全球氣候日益變暖正一步步威脅着這些古老的生物種群,也許到2085年時,所有這些生物将從地球上消失,因為由于全球變暖的影響,它們僅繁衍雄性後代,這些古老的爬行類生物面臨生存的危險。

其中一種爬行生物是産自新西蘭的大蜥蜴。新西蘭大蜥蜴是古老爬行動物斑點楔齒蜴的僅存後代,它們的曆史可以追溯到2億年前。它們通常有三隻眼,壽命可長達100年以上。通常它們的性别受孵化環境四周溫度的影響,在蛋卵時期就基本确定下來。在孵化溫度高于22.25攝氏度時産生雄性後代,而在溫度低于21度時才會産生雌性後代。大蜥蜴不同于一般的冷血生物,它們通常在夜間活動。白天它們鑽進洞裡,到了晚上它們才會爬出來尋覓食物。在其一生中,這種有2英尺長的蜥蜴還會多次改變其皮膚的顔色。可以說,這種古老的爬行類生物大蜥蜴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之一,早在恐龍時期就已經出現,如果它們現在消失,那對這個星球來說将是難以彌補的損失。

現在,這種大蜥蜴就已經很少見了,隻在新西蘭一些偏僻的小島上偶爾看到幾隻。讓所有專家擔心的是,随着全球變暖的加劇,新西蘭大蜥蜴栖息地的溫度将不斷升高,将導緻它們的性别徹底失衡。專家稱,大蜥蜴的巢穴一般都安在很淺的沙土裡,容易受到地表溫度和氣候的幹擾與影響。盡管大蜥蜴以前能夠忍受惡劣氣候,甚至在可能是導緻恐龍滅絕的流星撞擊中幸存下來。但是,對于目前數量急劇下降的新西蘭大蜥蜴來說,采集完整的基因庫都非常困難,死亡一隻大蜥蜴就意味着這種古老的爬行類生物更接近滅亡。

上一篇:高橋廣樹

下一篇:鄧光榮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