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西域記

大唐西域記

唐代玄奘口述、辯機編地理史籍
《大唐西域記》,地理史籍,又稱《西域記》,12卷。玄奘述,辯機撰文。本書系玄奘奉唐太宗敕命而著,貞觀二十年(646)成書。書中綜叙了貞觀元年(一說貞觀三年)至貞觀十九年玄奘西行之見聞。記述了玄奘所親曆110個及得之傳聞的28個城邦、地區、國家之概況,有疆域、氣候、山川、風土、人情、語言、宗教、佛寺以及大量的曆史傳說、神話故事等。為研究中古時期中亞、南亞諸國的曆史、地理、宗教、文化和中西交通的珍貴資料,也是研究佛教史學、佛教遺迹的重要文獻。[1]
    書名:大唐西域記 别名:西域記 作者:玄奘、辯機 類别:地理史籍 原作品: 譯者: 出版社: 頁數: 定價: 開本: 裝幀: ISBN: 創作年代:唐代 字數:488000

内容簡介

(一)、綜述各國的地理形勢、氣候、物産、政治、經濟、文化、風俗、宗教等概況。書中多數國家的介紹都是從自然環境叙述到社會概況,尤為珍貴的是還用17個專題對印度作了重點介紹,基本上囊括了印度的全貌。

(二)、記載了重要的曆史人物和曆史事件。全書介紹的國家多數都涉及到一些曆史人物或曆史事件,但該書并非曆史人物傳記,隻是一部地理志,曆史人物與曆史事件是玄奘參谒名人故地、觀看遺存文物時引發出來的。書中記載的曆史事件盡管都與佛教有關,但對考察該國的政治狀況也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三)、記述了佛教各教派的演變與分布狀況。玄奘漫遊印度各地,随時記錄各國信教情況。

《大唐西域記》,記載了玄奘親身經曆和傳聞得知的138個國家和地區、城邦,包括今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中亞地區、阿富汗、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孟加拉國、斯裡蘭卡等地的情況。

書中各國的排列,基本上以行程先後為序:卷一所述從阿耆尼國到迦畢試國,即從中國新疆經俄羅斯中亞抵達阿富汗;卷二為印度總述,并記載了從濫波國到健馱羅國,即從阿富汗進入北印度;卷三至卷十一所述從烏仗那國至伐剌挐國,包括北、中、東、南、西五印度及傳聞諸國;卷十二所述從漕矩吒國至納縛波故國,即從阿富汗返抵中國新疆南部地區。

該書的内容非常豐富,有各地的地理形勢、水陸交通、氣候、物産、民族、語言、曆史、政治、經濟生活、宗教、文化、風俗習慣等方面的叙述。特别是對各地宗教寺院的狀況和佛教的故事傳說,都作了詳細的記載。記事謹嚴有據,文筆簡潔流暢。

該書對研究古代中亞及南亞的曆史,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玄奘的記述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印度的史料,如關于古代印度的地理、政治、賦役等狀況;關于傑出的梵文文法學家波尼尼;關于印度曆史上著名的毗盧擇迦王、阿育王、迦膩色迦王等,該書都提供了很寶貴的史料。

所述佛教史上幾次著名的結集,大、小乘部派的分布,一些著名佛教學者的活動等,更是印度佛教史研究的難得資料。

該書也是中亞和南亞考古不可或缺的參考文獻,考古學家曾根據書中提供的線索,發掘和鑒定了許多有重要價值的曆史遺址和文物。印度著名的那爛陀寺遺址,就是據該書提供的線索發掘和複原的。由于當時大唐國力昌盛,民族自信,玄奘才能在《大唐西域記》裡毫不留情地批駁西域居民,屍棄尼國的人“形貌鄙陋”,朅盤陁國的人“容貌醜弊”,達摩悉鐵帝國的人更慘,被描述為“人性犷暴。形貌鄙陋,眼多碧綠”。玄奘知書達禮,自幼“非雅正之籍不觀,非聖哲之風不習”,自然看不慣蠻荒之地的人文風俗,一概斥之“俗無禮義”“不知禮義”“不知善惡”。别的不說,僅玄奘選的“屍棄尼”這三個字,已将他對當地的嫌棄暴露無遺。

以玄奘對地理和自然描述之準确,想來對人的審美和觀感也是忠實記錄,其言辭之犀利,完全不加掩飾。

近代以來,中外曆史學家和考古學家對該書進行過大量的研究,對書中的人名、地名、曆史事件和宗教、社會、語言、民族等方面都做了詳細的诠釋和探讨。其中如人名、地名的還原和今地所在,已基本得到解決。但書中尚待研究的問題還很多。

《大唐西域記》分12卷,共十餘萬字,書前冠以于志甯、敬播兩序。卷一記載了今天新疆和中亞的廣大地區,是玄奘初赴印度所經之地。卷二之首有印度總述,然後直到卷11分述五印度的各國概況,其中摩揭陁一國情況占去了8、9兩整卷的篇輻。卷12記載了玄奘返國途中經行的帕米爾高原和塔裡木盆地南緣諸國概況。

全書共記述了玄奘親身經曆的110國和得之傳聞的28國情況,書中對各國的記述繁簡不一,通常包括國名、地理形勢、幅員廣狹、都邑大小、曆時計算法、國王、族姓、宮室、農業、物産、貨币、食物、衣飾、語言、文字、禮儀、兵刑、風俗、宗教信仰以及佛教聖迹、寺數、僧數、大小乘教的流行情況等内容。

全書内容豐富、文字流暢、叙事詳實,再加上執筆人辯機學精内外典,文筆優美簡潔,使全書增色不少。

該書現存版本甚多,主要有:

①敦煌寫本殘卷;

②北宋福州本殘卷;

③金趙城藏本殘卷(以上三種見向達輯《大唐西域記古本三種》,1981年中華書局出版);

④南宋資福寺本(《四部叢刊》影印本);

⑤明洪武南藏本;

⑥197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章巽點校本;

⑦1985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季羨林等校注的《大唐西域記校注》;

⑧1911年日本京都帝國大學文科大學出版的校本。該書還有英、德、法等國文字譯本。

作品目錄

卷書

序叙

卷第一 三十四國

阿耆尼國

屈支國

跋祿迦國

笯赤建國

赭時國

怖捍國

宰堵利瑟那國

飒秣建國

弭秣賀國

劫布呾那國

屈霜你伽國

喝捍國

捕喝國

伐地國

貨利習彌伽國

羯霜那國

呾蜜國

赤鄂衍那國

忽露摩國

愉漫國

鞠和衍那國

镬沙國

珂咄羅國

拘謎陁國

縛伽浪國

纥露悉泯健國

忽懔國

縛喝國

銳秣陀國

胡寔健國

哩刺健國

揭職國

梵衍那國

迦畢試國

卷第二 三國

濫波國

那揭羅曷國

健馱邏國

卷第三 八國

鳥仗那國

缽露羅國

呾叉始羅國

僧诃補羅國

烏刺屍國

迦濕彌羅國

半笯嗟國

曷邏闌補羅國

卷第四 十五國

磔迦國

至那仆底國

阇爛達羅國

屈露多國

設多圖盧國

波理夜哩羅國

秣菟羅國

薩他泥濕伐羅國

宰祿勤那國

秣底補羅國

婆羅吸摩補羅國

瞿毗霜那國

垩醯掣哩邏國

毗羅删拿國

劫比他國

卷第五 六國

羯若鞠闊國

阿逾陀國

阿耶穆怯國

缽邏耶伽國

幡賞彌國

鞞索迦國

卷第六 四國

室羅伐悉底國

劫比羅伐窣堵國

藍摩國

拘屍那揭羅國

卷第七 五國

婆羅疙斯國

戰主國

吠舍厘國

弗栗恃國

尼波羅國

卷第八 一國

摩揭陀國上

卷第九 一國

摩揭陀國下

卷第十 十七國

伊爛孥缽伐多國

瞻波國

羯朱嗢祗羅國

奔那伐彈那國

迦摩縷波國

三摩呾吒國

耽摩栗底國

羯羅孥蘇伐剌那國

烏荼國

恭禦陀國

羯饅伽國

幡薩羅國

案達羅國

馱那羯磔迦國

珠利耶國

達羅毗荼國

秣羅矩吒國

卷第十一 二十三國

僧伽羅國

恭建那補羅國

摩诃剌他國

跋祿羯咕婆國

摩臘婆國

阿吒厘國

契吒國

伐臘毗國

阿難陀補羅國

蘇剌他國

瞿折羅國

邬閩衍那國

擲枳陀國

摩醯濕伐羅補羅國

信度國

茂羅三部盧國

缽伐多國

阿點婆翅羅國

狼揭羅國

波剌斯國

臂多勢羅國

阿輿荼國

伐刺孥國

卷第十二 二十二國

漕矩吒國

弗栗恃薩傥那國

安哩羅縛國

闊悉多國

活國

瞢健國

阿利尼國

曷邏胡國

訖栗瑟摩國

缽利曷國

咽摩哩羅國

缽铎創那國

淫薄健國

屈浪擎國

達摩悉鐵帝國

屍棄尼國

商彌國

朅盤陀國

烏铩國

怯沙國

斫句迦國

瞿薩旦

那國

記贊

創作背景

由于隋朝末年統治者濫用民力,國力虧虛,突厥乘機威脅中原,直到唐初的李淵,也不得不屈從于突厥。唐太宗這位有雄才大略的皇帝自然要徹底雪恥,他決心消滅西突厥割據勢力,統一西域并發展與中亞、南亞和西亞各國的交往,為此必須了解西域一帶的地理、人情。 

13歲時,玄奘立志“遠紹如來,近光遺法”,從此遁入空門。當時社會的佛學氛圍濃厚,玄奘天資聰穎,很快就脫穎而出。後來,玄奘修行的淨土寺因戰亂而不再适合修行,玄奘隻好離開洛陽四處遊曆,先後到成都、長安、揚州、蘇州等地,遍訪名師,最後又到長安問師于法常、僧辯兩位大師。當時,玄奘的佛學修養已經非常深厚,令長安的高僧刮目相看,人們都稱他為“佛門千裡駒”。

然而,随着學業的長進,玄奘心中的困惑也越來越多,而這些疑惑又并非國内佛典和大師所能解決,于是他下定決心到佛教的發源地印度去求經學法。

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遲遲等不到朝廷批文的玄奘決定隻身到印度求取真經。他從長安出發,開始了西行求經之旅。一路上,玄奘曆經千辛萬苦,多次陷入絕境,最終到達了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在那裡留學5年,之後又周遊印度。當地的僧人十分敬仰他的人品學識,戒日王(印度成日朝國王)還專門為他召開了辯法大會,他的名氣因此越來越大。人們都希望他留在印度,然而他還是義無反顧地回了國。

貞觀十七年(643年)春,玄奘謝絕了印度衆僧的挽留,攜帶657部佛經回國。兩年後,他回到了闊别已久的首都長安。玄奘此行,曆時19年,行程5萬裡,是一次偉大的旅行。

回到長安後,玄奘受到盛大歡迎,唐太宗召見了他,對他的才學十分賞識,命令宰相房玄齡選取高僧,協助玄奘翻譯佛經。唐太宗還敦促他将在西域的所見所聞撰寫成書,于是由玄奘口述,弟子辯機執筆的《大唐西域記》一書在貞觀二十年(646年)問世了。

主要内容

竊以穹儀方載之廣,蘊識懷靈之異,《談天》無以究其極,《括地》讵足辯其原?是知方志所未傳、聲教所不暨者,豈可勝道哉!

詳夫天竺之為國也,其來尚矣。聖賢以之疊轸,仁義于焉成俗。然事絕于曩代,壤隔于中土,《山經》莫之紀,《王會》所不書。博望鑿空,徒置懷于邛竹;昆明道閉,謬肆力于神池。遂使瑞表恒星,郁玄妙于千載;夢彰佩日,秘神光于萬裡。暨于蔡愔訪道,摩騰入洛。經藏石室,未盡龍宮之奧,像畫涼台,甯極鹫峰之美?自茲厥後。時政多虞。閹豎乘權,愦東京而鼎峙;母後成釁,剪中朝而幅裂。

憲章泯于函、雒,烽燧警于關塞,四郊因而多壘,況茲邦之絕遠哉!然而釣奇之客,希世間至。頗存記注,甯盡物土之宜?徒采《神經》,未極真如之旨。有隋一統,寔務恢疆,尚且眷西海而咨嗟,望東離而杼軸。揚旌玉門之表,信亦多人;利涉蔥嶺之源,蓋無足紀。曷能指雪山而長骛,望龍池而一息者哉!良由德不被物,威不及遠。我大唐之有天下也,辟寰宇而創帝圖,掃攙槍而清天步,功侔造化,明等照臨。人荷再生,肉骨豺狼之吻;家蒙錫壽,還魂鬼蜮之墟。總異類于藁街,掩遐荒于輿地,苑十洲而池環海,小五帝而鄙上皇。

法師幼漸法門,慨隻園之莫履;長懷真迹,仰鹿野而翹心。褰裳淨境,實惟素蓄。會淳風之西偃,屬候律之東歸,以貞觀三年,杖錫遵路。資皇靈而抵殊俗,冒重險其若夷;假冥助而踐畏途,幾必危而已濟。暄寒驟徙,展轉方達。言尋真相,見不見于空有之間;博考精微。聞不聞于生滅之際。廓群疑于性海,啟妙覺于迷津。于是隐括衆經,無片言而不盡;傍稽聖迹,無一物而不窺。周流多載,方始旋返。十九年正月,屆于長安。所獲經論六百五十七部,有诏譯焉。

親踐者一百一十國,傳聞者二十八國,或事見于前典,或名始于今代。莫不餐和飲澤,頓颡而知歸;請吏革音,梯山而奉赆。歡阙庭而相拚,襲冠帶而成群。爾其物産風土之差,習俗山川之異,遠則稽之于國典,近則詳之于故老。邈矣殊方,依然在目。無勞握椠,已詳油素,名為《大唐西域記》,一帙十二卷。竊惟書事記言,固已緝于微婉,瑣詞小道,冀有補于遺阙。秘書着作佐郎敬播序之雲爾。

序二

若夫玉毫流照,甘露灑于大千;金鏡揚輝,薰風被于有截。故知示現三界,粵稱天下之尊;光宅四表,式标域中之大。是以慧日淪影,像化之迹東歸;帝猷宏闡,大章之步西極。

有慈恩道場三藏法師,諱玄奘,俗姓陳氏,其先颍川人也。帝軒提象,控華渚而開源;大舜賓門,基曆山而聳構。三恪照于姬載,六奇光于漢祀。書奏而承朗月,遊道而聚德星。縱壑骈鱗,培風齊翼。世濟之美,郁為景胄。

法師籍慶誕生,含和降德,結根深而犇茂,導源浚而靈長。奇開之歲,霞軒月舉;聚沙之年,蘭薰桂馥。洎乎成立,藝殚墳素。九臯載響,五府交辟。以夫早悟真假,夙昭慈慧,鏡真筌而延伫,顧生涯而永息。而朱绂紫纓,誠有界之徽網;寶車丹枕,實出世之津途。由是擯落塵滓,言歸閑曠。令兄長捷法師,釋門之棟幹者也。擅龍象于身世,挺鹙鹭于當年。朝野挹其風猷,中外羨其聲彩。既而情深友愛,道睦天倫。

法師服勤請益,分陰靡棄。業光上首,擢秀檀林;德契中庸,騰芬蘭室。抗策平道,包九部而吞夢;鼓枻玄津,俯四韋而小魯。自茲遍遊談肆,載移涼燠,功既成矣,能亦畢矣。至于泰初日月,獨耀靈台;子雲鞶帨,發揮神府。于是金文暫啟,伫秋駕而雲趨;玉柄才捴,披霧市而波屬。若會斫輪之旨,猶知拜瑟之微。以瀉瓶之多聞,泛虛舟而獨遠。乃于轘轅之地,先摧鍱腹之誇;井絡之鄉,遽表浮杯之異。遠迩宗挹,為之語曰:“昔聞荀氏八龍,今見陳門雙骥。”汝、颍多奇士,誠哉此言。

法師自幼迄長,遊心玄籍。名流先達,部執交馳,趨末忘本,摭華捐實,遂有南北異學,是非紛糾。永言于此,良用怃然。或恐傳譯踳駁,未能筌究,欲窮香象之文,将罄龍宮之目。以絕倫之德,屬會昌之期,杖錫拂衣,第如遐境。于是背玄灞而延望,指蔥山而矯迹,川陸綿長,備嘗艱險。陋博望之非遠,嗤法顯之為局。遊踐之處,畢究方言,镌求幽赜,妙窮津會。于是詞發雌黃,飛英天竺;文傳貝葉,聿歸振旦。

太宗文皇帝金輪纂禦,寶位居尊。載伫風徽,召見青蒲之上;乃眷通識,前膝黃屋之間。手诏綢缪,中使繼路。俯摛睿思,乃制《三藏聖教序》,凡七百八十言。今上昔在春闱,裁《述聖記》,凡五百七十九言。啟玄妙之津,盡揄揚之旨。蓋非道映雞林,譽光鹫嶽,豈能緬降神藻,以旌時秀?

奉诏翻譯梵本,凡六百五十七部。具覽遐方異俗,絕壤殊風,土着之宜,人倫之序,正朔所暨,聲教所覃,着《大唐西域記》,勒成一十二卷。編錄典奧,綜核明審,立言不朽,其在茲焉。

校注過程

《大唐西域記》是唐代高僧玄奘遊學印度歸國後寫的關于中亞和南亞曆史地理的名著。但此書長期以來,在國内卻很少有人進行系統的整理研究,更沒有一個比較完善的點校本和注釋本。而在國外,特别是西歐和日本,早已有好幾種不同的譯注本和大量的研究論着發表。因此,解放以來,整理出一個完善的《大唐西域記》校注本,是許多學者的共同願望。

最早提出整理《大唐西域記》的是北京大學曆史系的向達。一九五八年,向先生拟定了一個《中外交通史籍叢刊》計劃,共收錄古籍四十二種,準備陸續整理出來交中華書局出版。所列的第二種書,就是《大唐西域記》。

一九五九年四月,金燦然收到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主任金兆梓的一封信,信中說到:

“日前章丹楓(即章巽)、範祥雍兩同志交來整理《大唐西域記》計劃一份,我已略讀一遍,似與尊意尚為相符。章、範兩同志并面稱志在超過國際水平,不僅趕上國際水平也。……”(摘自中華書局業務檔案卷,下文所引未注明出處的材料,均摘自業務檔案卷。)

于是金燦然便決定接受章、範二人約稿,并把他們拟的《西域記》整理計劃打印出來,分别向各大專院校及研究單位、專家征求意見,很快便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1959年底,又将章、範兩先生的《西域記》校注本列入組稿計劃,并預定于一九六二年發稿。

一九六一年一月間,北大曆史系又提出了一個整理《大唐西域記》的計劃。

一九六二年,《蠻書校注》等書陸續出版,向達在一九六二年五月給中華書局寫了一個報告,提出了要搞影印本、簡注本、詳注本三種本子。但向達在一九六六年十一月因病去世。

一九七六年下半年,中華書局整理出版的“二十四史”工作接近尾聲的時候,整理《大唐西域記》又重新被擺到日程上來。

一九七七年又開始籌備工作。北京确定了張廣達、耿世民、蔣忠新。他們都是專攻中亞和南亞曆史、語言的中年學者,而且都願意為整理《西域記》而貢獻自己的力量。同時就拟定整理計劃,借調楊廷福、張毅二同志來中華書局,并請張廣達、耿世民、楊廷福三人寫出卷一,二的部分樣稿,廣泛征求意見。又請傅振倫、姚鑒二同志分别收集西、日文有關《西域記》資料,編成一本《西域記研究資料索引》。

一九七八年八月十八日,在北大東語系,由季羨林主持召開了《西域記》第一次工作會議,有孫毓棠、朱傑勤、宿白、張廣達、楊廷福、張毅、耿世民、蔣忠新、趟守俨參加。會上決定了由範祥雍先生在上海單獨負責标點校勘,由季先生在北京主持注釋工作,具體分工如下:耿世民負責新疆部分,張廣達負責蘇聯中亞及阿富汗部分,朱傑勤及張毅、蔣忠新負責印度部分,楊廷福負責原書三篇序及佛教名詞、辭語部分,蔣忠新查對全書梵文,宿白負責全書插圖照片(後因困難較多,沒有進行),章巽負責繪制詳細地圖(後章先生因眼睛不便,也沒有進行),季羨林最後負責修訂定稿和撰寫前言。

會上并根據卷一、二的樣稿具體讨論了注釋的标準和要求。還讨論了關于向達過去整理《西域記》的成果盡量了解和吸取的問題。會上決定由宿白、張廣達、楊廷福到北京大學圖書館查閱館藏向先生的全部圖書、手稿及資料。在那裹查閱了幾天,僅發現《西域記》金陵刻經處本上有向達在書的天頭上寫的許多校勘記。現新校注本中,凡是向達的校勘可參考的地方,都在校勘記中一一作了說明。

一九八〇年底,各人分工寫的初稿先後寫出來了,範先生的标點校勘也完成了,借調的同志也返回原單位。在此期間,中華書局将向先生“文革”前未能出版的《大唐西域記古本三種》影印出版了,周連寬先生的《大唐西域記史地研究叢稿》也加工發稿。接着又花了半年多時間,将《西域記校注》初稿整理删補,統一體例,并将分散的校勘、注釋和正文剪接連貫起來。

一九八一年下半年,粗具規模的《大唐西域記校注》初稿送季羨林審閱。季羨林進行閱讀修改,而且還親自改寫了不少注釋條目。如長達三千字的《四吠陀論》的注釋,就是他全部改寫的。他還親自查閱了注釋的引文,發現大部分的引書,都有問題,又請王邦維同志将全部中外引書的引文核對一遍。

一九八三年七月,經季羨林審定後的修改稿,交回編輯部。一九八三年十二月發稿。至此,六十三萬字的校注本完成。《大唐西域記校注》是這部重要史籍的中國第一個比較全面的校注本。

作品影響

《大唐西域記》記載了東起中國新疆、西經伊朗、南達印度半島南端、北到吉爾吉斯斯坦、東北至孟加拉國這一廣闊地區的曆史、地理、風土、人情,科學地概括了印度次大陸的地理概況,記述了從帕米爾高原到鹹海之間廣大地區的氣候、湖泊、地形、土壤、林木、動物等情況,而世界上流傳至今的反映該地區中世紀狀況的古文獻極少,因而成了全世界珍貴的曆史遺産,成為這一地區最為全面、系統而又綜合的地理記述,是研究中世紀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斯裡蘭卡、孟加拉國、阿富汗、烏茲别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克什米爾地區及中國新疆的最為重要的曆史地理文獻。

《大唐西域記》業已問世1300多年,随着時光的流逝,更加顯示出這部着作的燦爛光輝。對于具有悠久文明的印度古代地理、宗教而言,此書是基本史料,7世紀前後印度混沌的曆史地理,賴此書得以在幽暗中略睹光明、散亂中稍有秩序。

對印度某些佛教聖地進行曆史考察或考古發掘,唯一的文獻指導書就是玄奘的這部着作,印度對那爛陀寺的考古發掘證實了玄奘記載的正确無誤。人們如果想了解阿富汗境内覩貨邏(吐火羅)故國的地理布局、巴基斯坦境内健馱羅、烏苌地區情況、中國新疆和田文化遺址的分布等等,舍此書而無他求。因而阿富汗、巴基斯坦的考古調查與發掘時常以此書為參照。印度的考古工作更是如此,1971—1974年印度考古學家在北方邦的比普拉瓦重新進行發掘,确認了這是玄奘書中迦毗羅衛的真正故址。

國内外利用《大唐西域記》做局部課題研究的成果為數更多。書中對印度曆史上許多事件都有所記述,它對确定釋迦牟尼生卒年代起過很大作用,卷5中關于戒日王的記載是研究中印關系的重要史料,曆史學家據此還寫成了多種研究戒日王的專著。書中對迦膩色迦王的記載,為這個熱點問題研究提供了寶貴資料。至于佛教史料,那就更多了。

現幾乎找不到一本講古代印度問題而不引用《大唐西域記》的書,因為玄奘此書中有些資料,是任何其他書中都是找不到的。像《大唐西域記》這樣内容豐富、記載國家之多、記載之詳實,就連玄奘以後很長的時間内,也沒有一本書能夠比得上它。實際上,玄奘所留下的這部地理學著作業已超越了中國的範圍,今後必将在中外學術界有關方面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

19世紀以後,随着歐美等國的殖民地開發,世界東方學興起,玄奘的著作因之受到了各國學者的重視,為之注疏、翻譯、研究和引用者絡繹不絕,對玄奘的貢獻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評價。也就從這時起,玄奘成為世界文化名人。外國學術界最早對玄奘的研究,不是因他的譯經事業和有新譯的特點,也不是因他在唐朝建立了法相宗,弘揚了佛教,而是因為他到印度求學取經後回來撰述了《大唐西域記》一書,裡面介紹了不少南亞地區各國的情況,對古印度考古研究提供了不少有用的資料。

按照中國已故著名的玄奘研究專家楊廷福先生提供的資料,西方國家最早開展《大唐西域記》的研究,其中以德國和英國為首。

1834年德國學者Klaproth在柏林出版了《玄奘在中亞與印度的旅行》一書,這是迄今所見最早介紹玄奘的西文著作之一。

1851年法國學者M·斯坦拉·儒蓮翻譯出版了《慧立、彥(宗)的玄奘傳及其629—645年旅行》(即《慈恩傳》)一書。以後又在此書的基礎上,于1857年将《大唐西域記》譯成法文并出版,在東西方學術界影響甚大,開創了玄奘的研究的新時期。例如,1837年孟加拉地方政府的英國官員亞曆山大·枯甯漢姆在釋迦牟尼成道的鹿野苑和山奇大塔處等地發現了石刻銘文,1854年他将這些銘文收集後整理出版。

1861年他首次在北印度主持考古,十年後他被任命為印度殖民政府第一屆考古部長官。幸運的是,由于有了M·斯坦拉·儒蓮的《大唐西域記》法文譯本,枯甯漢姆得以根據玄奘的記載,核實了發掘考古資料,确定了石柱的銘文性質,指出了他們都是佛教的遺物。

到1885年,他已經寫出24卷《印度考古調查報告》,其中有一卷是專門研究阿育王敕柱銘文的内容。枯甯漢姆主持的考古工作開創了印度古代史研究的新時代。這部法譯本的出版,與之内容相配的地圖也得以繪出來。

1862年俄國學者Klass0sky根據法譯本轉譯成俄文本出版。英譯本則是由S·比爾在1884年将儒蓮的法譯本譯出後完成的。1904至1905年托馬斯·瓦特(Thomas Watters)再譯《大唐西域記》。因了《大唐西域記》的各種譯本,與此相關的學術争論和有關資料也受到重視,如針對儒蓮的譯文與後出的R·Grousset法譯本的譯文比較,以及法顯的《佛國記》等各種相關資料的研究專著不斷出版,而有關的論文已經汗牛充棟,不可計數。

日本學者的研究稍晚于歐洲,1894年《佛教史林》刊出《玄奘三藏年譜》,是為最早的論文。1910年日本京都大學出版《大唐西域記考異》,2年後堀謙德出版《解說西域記》一書,是為日本最早的專著出版。1926年高桑駒吉出版《大唐西域記》與東南印度地理研究的書;1942年足立喜六出版《大唐西域記の研究》二卷本,代表當時日本學術界在這方面研究的最高水平;但直到1972年,此書才由水谷真成譯注的《大唐西域記》所取代。1983年野村耀昌又重譯《大唐西域記》。

韓國的學者将慧超的《五天竺記》與《大唐西域記》做了比較研究。印度學者對《大唐西域記》裡記載的一些地名做了進一步的說明。

中國學術界受到國外學術成果的影響,開始對《大唐西域記》和中亞地理進行研究,1904年,當時在《史學界》第6卷2期上曾經刊出了日本學者山下寅次撰寫的《玄奘三藏的〈大唐西域記〉中所見到的都貨羅國和〈漢書·西域傳〉中所見到的月氏國之考證》一文,這大概是在中國最早出現的與《大唐西域記》研究有關的文章,雖然此文為外國學者撰寫,但是它卻傳遞了這樣一個信息,揭示了國外對《大唐西域記》的研究成果已經開始進入到中國,正在引起國内學界人士的注意。

1915年學者丁謙在《方志月刊》六卷二期至六期發表了《西域記考證》,此文于1934在年南京出版,後收入在《浙江圖書館叢書集成》第二集之“蓬萊軒地理學叢書”中。到50年代前,國内學者發表了有關與《大唐西域記》地理有關的文章十餘篇,其中有陳寅恪、陳垣和馮承均等著名學者的文章,又以馮承均的研究最集中。此外國内學者還譯介了一批國外學者的著作。

梁啟超早在《中國曆史研究法》裡就談到了玄奘研究的問題,當南京歐陽竟無領導的支那内學院完成了校注本《慈恩傳》後,1924年他在《東方雜志》第21卷第7期上發表了《支那内學院精校本玄奘傳書後——關于玄奘年譜之研究》,在這篇文章裡,梁先生對玄奘的年齡提出了置疑,開了20世紀研究玄奘年齡之先,對後世起過重要的影響。

20世紀初二、三十年代,佛學在中國一度複興,佛教界内外有不少人對唯識學産生了濃厚的興趣,一時成為近代佛學研究的主流。但1950年以前,有關《大唐西域記》研究的文章并不是太多,但為後來的研究找下了基礎。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的社會科學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到1956年時,中國的政治生活局面基本上是正常的,學術界的活動也較為繁榮。

1957年後,中國受到了來自“左”傾思想的幹擾,與玄奘研究有密切關系的佛教被視為唯心主義,佛教研究受到不同程度的扼制,許多領域被人們視為禁區。但是《大唐西域記》的研究卻時而有之,到1960年以前,大陸學術界出版的有關《大唐西域記》的書籍約26種。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有關學術研究的活動基本停止,佛教乃至《大唐西域記》研究的活動不再進行。

1978年後有關玄奘的研究成為學者們關注的熱點和主要課題,并且圍繞玄奘的研究及其作品形成了多學科的研究,涉及了廣泛領域。最早發表成果的仍是有關《大唐西域記》的内容。

1982年,向達輯的《大唐西域記古本三種》(中華書局)出版,表示中國學術界再次開始了對這一學術問題的研究。越二年,周連寬的《大唐西域記史地研究叢稿》(中華書局)出版。此書重在考證和研究,作者對《西域記》裡所載的一些國家和民族宗教、人文、地理史等各種現象做了綜合性的描述,對不同的觀點和說法做了精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在資料運用上,也較為豐富,既有中國曆代古籍,也有歐、日等國的著名學者和著作,還輯錄了各種觀點,便利于學者通盤地鳥瞰。如在“(去曷)盤陀國考”節裡,作者不僅列舉了各種資料對此地的稱謂,着重指出,該地現所在的位置,而且還将(去曷)盤國與迦含羅國做了比較研究,指出它們的區别,強調“玄奘所述蔥嶺,雖範圍較廣,但仍與大雪山(興都庫什山脈)區别開來。”(第194頁)以說明蔥嶺與雪山有時也是特定的二個不同的山嶺,不能混淆。作者最後認為,現存各種版本的《西域記》裡都題為:“三藏法師玄奘奉诏譯大總持寺沙門辨機撰”或題“唐釋玄奘譯辨機撰,應改為“唐釋率奘撰辨機編次”為妥。

季羨林等人集體合作的《大唐西域記校注》(中華書局,1985年),其特點是主要表現在校注精到,詳釋,在版本學上有一定的價值。參加本書具體工作的學者均為學有所長的專家,因此它體現了現階段學術研究集思廣益,發揚集體力量的優勢,改變了過去學術界總是依靠個人的力量來從事這方面研究的情況。範祥雍所寫的“校勘例言”對現存的各種版本做了較好的概括,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全書在引用資料方面,也有其獨到之處,主要是引用了很多西文著作,特别是南亞地區人士的專著。又由于出版年代新,故在資料的集輯方面,具有新的特點。

但是,該書在介紹國内外《西域記》研究情況方面還很不夠,讀者不能了解有關這方面情況的發展過和程和線索,太遺憾了。倒是謝方的《〈大唐西域記〉的校注本将整理出版》(《中國史研究動态》1978年試刊)一文對此有些簡略介紹,可彌補《校注》一書的不足。中國對《西域記》的研究始于清代的丁謙。筆者認為,還可将年限往前推一些,以乾隆年間王鳴盛的《十七史商榷》為發端。

此外,季羨林等人還對《大唐西域記》做了今譯,章巽、芮傳明等做了導讀等有益的工作。有關《西域記》的藏文資料也有論文面世。在現代中國社會科學領域裡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西北地區的一些學術刊物上,常年刊有這方面的文章。

學者将法顯的《佛國記》和《大唐西域記》進行了比較研究,指出兩書都提出了一些地理名詞,不僅具有科學性,而且成為近代科學地理命名的先導,有的直到今天仍被采用。它們不同之處在于:《大唐西域記》以空間描寫的完整真實感見長,《佛國記》則以其時間概念明晰,曆史感濃厚而著稱。所以從地理學上看,《大唐西域記》的價值遠遠超過《佛國記》。還有學者對《大唐西域記》和《西遊記》之間的關系做了研究,認為“吳承恩在創作《西遊記》的過程中可能并沒有讀過《大唐西域記》。認為《大唐西域記》沒有對《西遊記》發生過直接影響,而一切影響都是間接發生的。”

作品鑒賞

《大唐西域記》體例嚴謹,文筆絢麗雅緻,簡扼流暢。他的記述似乎有一個比較固定的全面的章法:幅員大小、都城大小地理形勢、農業、商業、風俗文藝、語言、文字、貨币、國王、宗教等等,這些方面幾乎都要涉及。田記述所見所聞,寫景狀物,語言簡潔、生動,文辭絢麗,如對“千泉”(今吉爾吉斯境内,吉爾吉斯山脈北麓一帶)的記述:

“素葉城西行四百餘裡,至千泉。千泉者,地方二百餘裡,南面雪山,三垂平陸。水土沃潤,林樹扶疏,暮春之月,雜花若绮。泉池千所,故以名焉。”

以詩一般的語言介紹了“千泉”得名之由,使人如親曆其境。如對“大流沙”的描述甚為生動傳神:

“從此東行入大流沙,沙則流漫,聚散随風,人行無迹,遂多迷路,四遠茫茫,莫知所指,是以往來者聚遺骸以記之。乏水草,多熱風,風起則人畜婚迷,因以成病。時聞歌嘯,或聞号哭,視聽之間,恍然不知所至,由此屢有喪亡,蓋鬼魅之所緻也。”

學術價值

西域史地

《大唐西域記》為研究中國西北地區的曆史地理提供了十分珍貴的資料,其記載的一百多個城邦、地區和國家中,有一部分在中國新疆境内。有關西域地區的古籍流傳下來的不多,而《大唐西域記》不僅記載翔實,而且有的記載舉世無雙,足以彌補正史地理志、西城傳記之阙。如關于于阗地區從中原輸人并開始養蠶的最早記載,就見于《大唐西域記》。

《大唐西域記》記載了重要的曆史人物和曆史事件。全書介紹的國家多數都涉及到一些曆史人物或曆史事件,但該書并非曆史人物傳記,隻是一部地理志,曆史人物與曆史事件是玄奘參谒名人故地、觀看遺存文物時引發出來的。書中記載的曆史事件盡管都與佛教有關,但對考察該國的政治狀況也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南亞史地

《大唐西城記》是研究古代中亞和南亞(尤其是印度)曆史地理的重要資料。印度以及中亞、南亞各國,本地流傳下來的古代曆史文獻很少,許多重要曆史事件靠外國人的記載保存下來。對印度曆史文化的記載,玄奘以前的那一些著作都比較簡略。《大唐西域記》保留了十分豐富的資料,因而顯得格外可貴。印度曆史學者馬宗達在其《古代印度》一書中說:“我們記述的有關曷沙伐彈那的絕大部分事實都來自一個遊方僧的驚人的記載。此外,這些記載還給我們描繪了一幅印度當時情況的圖畫,這種圖畫是任何地方都找不到的。”要回顧7世紀以前的印度曆史,不能不依靠《大唐西域記》。

這部書保存了大量的印度史料。在唐玄奘之前,印度的曆史幾乎一片空白。對于有着悠久文明的印度宗教、古代地理來說,這部書是主要的史料。印度的曆史學家表示:“如果沒有玄奘, 重建印度曆史幾乎是不可能的。”比如印度的重要曆史遺迹王舍城、那爛陀寺就是根據《大唐西域記》發掘出的。可以說,如今幾乎找不到一本講古代印度問題而不引用《大唐西域記》的書。至于佛教史料,書中記述的就更多了。

佛教史地

《大唐西域記》從佛教徒的視角記載了印度佛教史上的幾次結集、佛教古迹、建築教派及其分布、佛事活動和僧侶生活等,成為研究印度佛教文化的不可或缺的著作。是書對古印度許多城邑和寺院的地理位置的描述,為考古發掘提供了線索,如規模龐大的那爛陀寺遺址和藝術瑰寶阿旃陀石窟等著名文化古迹,主要是根據《大唐西域記》所提供的線索發掘和複原的。

中西交通

《大唐西域記》為研究古代中西交通提供了資料。它勾畫了一幅從中國新疆起,西抵伊朗和地中海東岸,南達印度半島、斯裡蘭卡,北到中亞細亞和阿富汗東北部,東到今印度支那半島的中外交通的地圖。從有關唐初政治形勢的信息迅速傳遞至印度一事,可見兩地之間的交往聯系是比較密切的。

通俗文學

《大唐西域記》文筆絢麗,是遊記中的佳品。其記事叙物寫景,富有文學意味。如記述的與佛教有關的傳說故事、有人物、有情節,構思精巧,想象奇特,引人入勝,因此得以在中國流傳,并對中國的俗文學創作産生了一定的影響。

後世影響

《大唐西域記》内容的獨特性和本身所具有的文學價值,使得它對後世的文學作品産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志人志怪的題材方面。 

明朝小說家吳承恩,根據《大唐西域記》及民間傳說并作藝術加工,終于寫成長篇神話小說《西遊記》。

作品評價

現代學者易君左:《大唐西域記》為世界不朽之名著,東西學者莫不珍視此書為曠代瑰寶,窮探精研,費一生之力,至死而無已。

現代教育家蘭州大學校長辛樹幟:三藏法師所述《大唐西域記》文采飛動,記叙詳贍,乃研究中印文化交通及中亞沿革地理之瑰寶。自《皇華四達記》、《西域裡程記》、《中天竺行記》散佚後,遂為不二之珍。

版本信息

在中國,《大唐西域記》的影響及其對它的研究由來已久。唐時即有抄本流傳,在敦煌莫高窟,就曾發現過唐寫本的殘卷,現為傳世最早的本子。宋代以來,有多種刊本、注本,清末民初以來出現多種研究著作。茲列舉主要版本、專著如下:

《大唐西域記》,敦甲本,敦煌寫本殘卷,英國倫敦博物院收藏。《大唐西域記》,敦乙本,敦煌寫本殘卷,法國巴黎國民圖書館藏。

《大唐西域記》,福州本,北宋崇甯福州寺殘本,今存于北京國家圖書館。《大唐西域記》,趙城本,金刊《趙城藏》殘本,今存于北京國家圖書館。《大唐西域記》,資福本,南宋安吉州資福寺刊本。

《大唐西域記》,碛砂本,南宋蘇州碛砂延聖院《碛砂藏》刊本。《大唐西域記》,金陵本,1957年金陵刻經處刊本(呂徵校)。

《大唐西域記》,點校本,章巽點校,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出版。

《大唐西域記古本三種》,向達輯,中華書局,1981年出版。

《大唐西域記校注》,季羨林張廣達等校注,中華書局,1985年出版。該本博采衆家之長,縱考古今之變,是目前中外校釋、研究《大唐西域記》的集大成之作。

《大唐西域記地理考證》,清末民初丁謙著,為最早研究《西域記》地理考證的專著。

《大唐西域記史地研究叢稿》,周連寬著,中華書局1984年出版。

19世紀以來,日本、歐美的譯本有:1958年儒蓮的法譯本,1884年比爾的英譯本,1905年瓦特斯的英譯本,1912年日本掘謙德的譯注本,1911年日本京都帝大校本,1936年日本小野玄妙譯本,1943年日本足立喜六的譯注本,1972年日本水谷真誠的譯注本。

作者簡介

玄奘(602—664), 本姓陳,名祎,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師南)人,通稱三藏法師,俗稱唐僧。佛教經典著名翻譯家,中國佛教唯識宗的創始人。貞觀元年(627), 他從長安出發,隻身西行,萬裡孤征,在外十九年,行程五萬裡,行經一百多個古國,遍遊印度各地;于貞觀十九年歸來,受到長安民衆空城迎接,第二年奉敕完成《大唐西域記》。

辯機,唐代僧人。年少能文,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參加玄奘在長安的譯場。《大唐西域記》即由玄奘述辯機綴輯。貞觀末以罪被誅。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