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竦

夏竦

北宋時期政治家
夏竦(985年-1051年),字子喬,江州德安縣(今江西九江市德安縣車橋鎮)人。北宋時期著名政治家、文學家,世稱夏文莊公、夏英公、夏鄭公。景德元年(1004年)以父夏承皓死忠,錄官潤州(今江蘇省鎮江市)丹陽縣主簿;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為國史編修官,後與王旦等同修《起居注》,參與編寫王欽若的千卷本《冊府神龜》;真宗天禧年間出知黃州、知鄧州,又徙襄州,遇大饑,勸令大姓出粟,得二萬斛,救活貧者四十五萬人;宋仁宗天聖年間知壽州,又徙安州,再知江西洪州(南昌),勒令巫觋一千九百餘家還農,毀其淫祠;天聖五年,為樞密副使;天聖七年(1029年)官參知政事。[1]皇祐三年(1051年),夏竦病逝,獲贈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谥号“文莊”。
    别名:夏文莊 字:子喬 所處時代:北宋 中文名:夏竦 籍貫:江州德安(今屬江西) 性别:男 民族:漢族 國籍:中國 出生年月:公元985年 去世年月:1051年 職業:古文字學家

人物生平

少年才華

夏竦從四年時開始讀書,年少時就很有才華,超邁不群,出類拔萃,寫詩作賦,非常敏捷。12歲時,夏竦作《放宮人賦》,援筆立成,而且賦也做得好。夏竦17歲,随父在通州狼山,作《渡口》詩:“渡口人稀黯翠煙,登臨猶喜夕陽天。殘雲右倚維揚(今江蘇揚州)樹,遠水南回建邺(今江蘇南京)船。山引亂猿啼古寺,電驅甘雨過閑田。季鷹死後無歸客,江上鲈魚不值錢。”北宋王辟之說:以後之題詩沒有超過他的。

改任丹陽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入侵中原,夏竦的父親夏承皓率領宋兵抄近從偏僻的小路前往抵抗契丹,晚上與契丹軍隊相遇,夏承皓立即率領宋兵向契丹軍隊發起攻擊。在戰鬥中,夏承皓不幸被流箭所傷,卒于戰場。朝廷撫恤夏承皓家屬,賞夏竦一個名為“三班差使”的小武官。一天,夏竦拿着創作的詩集,等候在宰相李沆退朝回家的路上,左等右等,終于看見宰相李沆一隊人馬退朝往回走,于是攔住宰相李沆的馬頭,躬身拜下,将詩集恭恭敬敬地獻給李沆,李沆讀到詩中的“山勢蜂腰斷,溪流燕尾分”很贊賞,繼續看下去,全卷都是好詩句。第二天宰相李沆上朝,将夏竦的詩集呈給宋真宗看,并說夏竦父死家貧,請給他換個文職,真宗就任命夏竦為潤州(今江蘇省鎮江市)丹陽縣主簿。

應試方正

宋真宗景德年間,夏竦年僅20歲出頭,應試賢良方正科,對策廷下,剛出殿門,翰林待讀學士楊徽之看他年輕且詩文小有名氣,于是上前邀過夏竦說:“老夫它則不知,唯喜吟詠,願丐賢良一篇,以蔔他日之志”。并掏出吳绫手巾攤展在夏竦面前,夏竦乘興題詩一首:“簾内衮衣明日月,殿前旌旆動龍蛇。縱橫落筆三千字,獨對丹墀日未斜。”楊徽之一看,點頭稱贊道:“真宰相器也!”

夏竦的詩在當時就有名氣,為人看重。江休複說:“夏英公少年作詩,語意驚人,有‘野花無主傍人行’之句。”又說:“江州(今江西九江)琵琶亭詩闆甚多,李卿孫惟留夏英公詩:‘年光過眼如車毂,職事羁人似馬銜。若遇琵琶應大笑,何須涕淚滿青衫。’”

大中祥符年間,夏竦任玉清昭應宮判官,丁謂任玉清昭應宮使,是夏竦的上司。一天,丁謂在齋廳宴請官僚,有雜技表演助興,丁謂對夏竦說:以前沒有詠雜技的詩,你可以做一篇。夏即席吟詩道:“舞拂挑珠複吐丸,遮藏巧使百千般。主公端坐無由見,卻被旁人冷眼看。”丁謂一聽,知道夏竦是在諷刺他,氣得臉都白了。

真宗大中祥符年間,丁謂擔任參知政事,“請大治城西炮場,酾金水,作後土祠”;“三司使”林特提出在上林苑中修建複道,用來連接玉清昭應宮;“發遠使”李溥提出将海上巨石搬運到會靈觀池中建三神山。當時朝廷群臣都迎合真宗皇帝講求符瑞、神仙,沒有人提出異議,隻有戶部員外郎夏竦上疏反對,認為這些工程過于闊遠,并不是秉承天意,從而阻止了這項耗費巨資的工程上馬。

外有政績

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十二月,夏竦調任知黃州,龐籍是他在黃州的下屬,官任司理參軍,夏竦對他“異禮優待”。有一天,龐籍生病在床,自以為這病好不了,請夏竦給他辦理後事。夏竦親自來看望他,對他說:“你不會死,以後還會做窮宰相,而且還長壽,這病會好的,你不要擔憂。”龐籍說:“我做了宰相,還會窮嗎?”夏竦說:“在宰相這一等級中你是算窮的。”龐籍後來果然做了宰相,他晚年退休後,寫詩記這事說,“田園貧宰相,圖史富書生。”

宋真宗天禧三年,夏竦又調任知襄州(今湖北襄樊)。這一年襄州發生大饑荒,百姓開始流亡,盜賊乘機偷竊。夏竦打開公廪,向災民放糧,同時又勸說全州的富人拿出餘粟,共募集到十餘萬斛,用來赈救災民。在夏竦積極努力下,全襄州度過饑荒達四十六萬餘人。巡按使姜遵将夏竦的事迹上書皇帝,皇帝賜書褒谕。後來民衆想到夏竦的恩惠,将皇帝所賜诏書刻成石碑,永志不忘。

知任三州

天聖元年,宋仁宗即位,升夏竦為戶部郎中,曆任壽州(今安徽壽縣)、安州(今湖北安陸縣)、洪州(今江西南昌)三州知州事。

夏竦知洪州時,“洪俗尚鬼,多巫觋惑民”。夏竦了解情況後,加以取締,将洪州巫師1900餘戶勒令改歸農業及攻習針灸方脈,收繳到的神像、符箓、神仗、魂巾、魄帽、鐘、角、刀、笏、沙羅11000餘件,全部焚毀掉,并上疏要求下令嚴禁,以革妖風。天聖元年(1023年)十一月,仁宗看了夏竦的奏疏後下诏“更立重法,自江浙以南悉禁絕之”。據宋人《獨醒雜志》記載:夏英公帥江西日,時豫章大疫,公命醫制藥分給居民。醫請曰:“藥雖付之,恐亦虛設。”公曰:“何故?”醫曰:“江西之俗,尚鬼信巫,每有疾病,未嘗親藥餌也。”公曰:“如此則居死于非命者多矣,不可以不禁止。”遂下令捕為巫者杖之,其著聞者黥隸他州。一歲,部内共治一千九百餘家。江西自此淫巫遂息。

主要影響

政治

真宗天禧年間出知黃州、知鄧州,又徙襄州,遇大饑,勸令大姓出粟,得二萬斛,救活貧者四十餘萬人;宋仁宗天聖年間知壽州,又徙安州,再知洪州,勒令巫觋(男巫)一千九百餘家還農,毀其淫祠;仁宗景祐年間知青州,任青州時,支持守城的卒子,修建青州南陽橋,被大多數科學家認定為中國最早出現的虹橋。

軍事

仁宗康定年間兼陝西四路經略、安撫、招讨使,知永興軍(今陝西省西安一帶),主持對西夏戰事。治軍尤嚴,敢誅殺,對疾病死喪者,則撫循甚至。

文學

夏竦以文學起家,為文章典雅藻麗,自經史、百家、陰陽、律曆、至佛老之書,無不通曉。

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為國史編修官,後與王旦等同修《起居注》,參與編寫王欽若的千卷本《冊府元龜》。

夏竦好學勤讀,即使在軍政事務繁忙時,也手不釋卷,在就寝時還用手指在身上比劃研究古文奇字。慶曆四年(1044年),夏竦編著了古文字的字彙《古文四聲韻》一書,按韻編排,是當代研究戰國文字的重要參考資料。宋神宗時宰相王珪在《夏文莊公竦神道碑》中寫道:“祥符中,郡國多獻古鼎、鐘、盤、敦之器,而其上多科鬥文字”,人多不識,“公乃學為古文奇字,至偃卧以指畫侵膚,其勤若此。”

主要作品

夏竦著有文集百卷、《策論》十三卷、《箋奏》三卷、《古文四聲韻》五卷、《聲韻圖》一卷,其中:《文莊集》三十六卷等收入《四庫全書》(節錄自《永樂大典》)。今多有散佚。

人物評價

王珪:①公少好學,自經史百氏陰陽律曆之書,無所不學。其學必究古今治亂天人災變之原。其為文章,闳衍環麗,殆非學者之所能至。凡朝廷有大典冊,屢以屬之,其譽滿天下。雖出臨軍伍,入幹機務,未嘗辄廢書也。祥符中,郡國多獻古鼎鐘盤敦之器,而其上多蝌蚪文字,公乃學為古文奇字,至偃卧以指畫侵膚,其勤若此。所治有風迹,為民立伍保之法,而盜賊不敢發闾裡。又善遇士卒,其疾病飲食,自拊視之。在陝西,嘗上十策,若結熟羌、增弓手、練強弩、并小寨、絕互市之類,皆當時施用之。公自以材器高,未嘗過許人,故士大夫遙生憚疑,而少己附者。公居亦防畏,不敢以貴執自安也。

②始以孤童,朅來京師。乃賜之防,大放厥辭。于皇仁宗,英照四方。擥收群豪,寤寐弗忘。帝曰汝咨,東宮舊臣。左右予躬,道徳循循。乃服大僚,顯允文武。豈無嘉謀,告于帝所。西方用兵,戰屢不克。天子悔之,莫如公畫。位隆隙開,公豈不畏。卒遭讒言,不相虖内。凡今在位,孰遇如公。尚複公嗟,靡志之從。刻碑高原,萬祀無止。其誰詩之,有臣太史。

晁公武:貴顯凡四十年。天資好學,自經史、百氏、陰陽、律曆之書,無所不通。善為文章,尤長偶俪之語,朝廷大典策,屢以屬之。為詩巧麗,皆“山勢蜂腰斷,溪流燕尾分”之類。其集夏伯孫編次,有宋次道序。

轶事典故

知遇二宋

夏竦知安州時,宋庠、宋祁兄弟正值青春年少,夏竦看出他們有才華。一天,夏竦命他們作落花詩。宋庠作一聯:“漢臯佩冷臨江失,金谷樓危到地香。”宋祁作一聯:“将飛更作回風舞,已落猶成半面妝。”夏竦說:“詠落花而不言落,大宋(宋庠)君須作狀元及第,又風骨秀重,異日作宰相;小宋(宋祁)君非所及,然亦須登嚴近(近臣)。”後來都被他說中了。到後來,夏竦在河陽聽說宋庠、宋祁兄弟同舉進士,特寫一紙賀信:“所喜者,昔年安陸已識台光”。

提拔仲淹

夏竦知人善任,能任用人才。範仲淹不得志時,夏竦見他是個難得的人才,在夏竦任陝西四路經略安撫招讨使時,保薦範仲淹任副使,使範仲淹與韓琦成為他的左右手。範仲淹給夏竦寫了封《謝夏太尉啟》,啟中說:“深惟山野之材,曷副英豪之薦。”

親屬成員

父親:夏承皓

嶽父:楊蛻(太平興國杭州狀元楊蟫之弟)

嗣子(嫡長子):夏安期

孫:夏伯孫、夏伯卿,孫女之一嫁通判呂邱壁、一嫁南宋抗金名相吳玠之子。“内外諸孫百人”。

孫女适觀察使趙世覃……适防禦使趙仲戡、……适防禦使趙仲汾……适團練使趙叔盎、适右監門衛将軍趙仲珣……适率府率趙仲擴。

曾孫:有夏忱、夏怿等十餘人。

史料索引

《華陽集·卷四十七·夏文莊公竦神道碑》

《宋史·卷二百八十三·列傳第四十二》

影視形象

2020年電視劇《清平樂》:馮晖飾演夏竦。

上一篇:呂伯奢

下一篇:阿迪力·吾休爾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