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儀

地球儀

地球的模型
地球的模型,裝在支架上,可以轉動,上面畫着海洋﹑陸地﹑河流﹑山脈﹑經緯線等。供教學和軍事上用。[1]地球儀是球狀的,分為球體、地軸和底座,上面标志着各國以及河流、沙漠、海洋、湖泊等。世界最早的地球儀是由德國航海家、地理學家貝海姆于1492年發明制作的,它至今保存在紐倫堡博物館裡。
    中文名:地球儀 外文名:globe 用途: 形狀:圓形

簡介

地球儀是縮小的地球模型。在地球儀上沒有長度、面積和方向、形狀的變形,所以從地球儀上觀察各種景物的相互關系是整體而又近似于正确的。地球儀有經緯網格地球儀、政區地球儀和地貌地球儀三種。

地球是運動的星體,由于它的自轉和傾斜地繞太陽公轉而形成了種種自然現象,用地球儀作為教具來解釋這些自然現象,直觀易懂,所以地球儀在坐中、小學的地理教學中是一種必要的辦公用品。

分類

按用途分類

按用途分類地球儀有以下幾種類型:

(1)、經緯網格地球儀,在它的球面上隻有經緯網格以及度數的注記,也稱經緯儀。

(2)、政區地球儀,球面光滑的表示行政區劃分的地球儀。

(3)、地形地球儀,是表示地形的模型,球面可分為平面和立體隆起兩種。

(4)、示意性地球儀,球體僅顯示大陸版塊及海洋分布情況,常見于裝飾性用品。

(5)、教學地球儀,用于學校及家庭地理教學。

(6)、工藝禮品地球儀,常用于家庭及辦公擺挂件裝飾等。

(7)、大型展示地球儀,常用于大型展覽展示、教學觀摩演示等。

按産品材料與功能分類

按産品材料與功能分類有紙質地球儀、塑料地球儀、樹脂地球儀、石質地球儀、金屬地球儀、實木地球儀、磁懸浮地球儀、古典工藝地球儀、電子點讀語音地球儀、智能語音地球儀、視頻地球儀等。

中國對地球儀的出版發行實行行政許可管理。國家測繪部門負責審核地球儀的地圖内容,審核通過,發放審圖号;國家新聞出版部門負責管理地球儀出版發行需要的書号。國内出版發行的地球儀有1600多種款式規格。

點讀語音地球儀簡介

點讀語音地球儀是采用先進隐形碼光學識别技術“類二維碼和數碼語音技術”開發而成的新一代智能閱讀和學習工具。

點讀語音球最早出現在2005年下半年,同香港上市公司IDT及東新創藝公司聯合研發,采用當時隐形光學碼鼻祖台灣SONIX技術一體制作,其包含有二個部分,地球儀(印刷有肉眼看不到的細小炭黑元素點陣,用以完成隐形碼的鋪設)、點讀筆(點讀筆通過識别炭元素印刷的不同點陣排列來識别出不同的碼值,通過筆中的集成芯片調取出對應的語音錄音,以此實現語音播報功能)。其中隐形碼随着時間推移也出現很多不同生産廠家,但其原理基本是相同的。

配套隐形碼識讀器(又稱點讀筆)使用,通過點到哪裡讀到哪裡的方式,實現視聽結合、聲圖并茂,使傳統枯燥的地球儀變得生動形象,七大洲、四大洋、世界各國疆域、版圖、曆史、政治、人口、語言、文化、城市、風俗習慣等海量地理百科知識輕松獲取。

視頻地球儀簡介

n

視頻地球儀是采用先進隐形碼光學識别技術和數碼語音技術開發而成的新一代智能演示學習和裝飾展示工具。

隻需用MPR識讀器在視頻地球儀上輕輕點讀,即可在地球儀上LED顯示屏上全屏播放當地詳細的音視頻資訊,包括七大洲、四大洋、世界各國疆域、版圖、曆史、政治、人口、語言、文化、城市、風俗習慣等海量地理百科知識,同時還具備交互遊戲功能。

視頻地球儀适用于教學觀摩演示、辦公裝飾、展覽展示等各種場合,營造出時尚、新派的文化氣息。

曆史

世界最早的地球儀是由德國航海家、地理學家貝海姆于1492年發明制作的,它至今保存在紐倫堡博物館裡。1480年,貝海姆(1459年~1507年)作為佛蘭芒貿易商人初次訪問葡萄牙時,自稱是紐倫堡天文學家米勒的學生,所以成為約翰二世的航海顧問。當時航海者用星盤來測定日、月、星辰的高度,以推算時間和緯度。用黃銅代替木制星盤,可能是由他創始的。他可能曾與D·考航行到非洲西岸(1485年~1486年)。

1490年回紐倫堡後,在畫家格洛肯東的協助下,開始繪制他設計的地球儀,1492年完成。他當時所畫的世界地形既不準确又已過時,在這個地球儀上,印度洋是向東西擴展的海洋,特别是非洲西海岸,錯誤之多實在驚人。不過有趣的是,在發現北美洲的前夕他繪制的地球儀,為當時的人們提供了關于地理上的一些有益設想。

用途

1492年,也就是克裡斯多夫·哥倫布橫越大西洋的那一年,馬丁·貝海姆在紐倫堡完成了一架直徑20英寸的地球儀。因為這架地球儀是根據托勒密《地理學指南》中的地圖制成的,所以貝海姆所描繪的亞洲比實際上的向東延長了許多,于是大西洋也比實際上的窄了許多。

早期地球儀的制作過程是這樣的:先印刷出狹長的三角形圖塊,然後将這些圖塊剪下來,粘貼在木球上。

德國最有名的地球儀制作者,是紐倫堡學者瓊漢恩斯·肖納。他在16世紀早期制作的兩個地球儀保存至今。

地球儀是學習地理的很好的工具:

1、演示地球的自傳和公轉

理解晝夜交替現象和四季變化現象的成因。

分析地球的運動對氣候的影響。

地球上的五帶太陽直射極晝集夜現象。

2、認識經緯線分布特點

形狀方向長度。

知道經緯網的作用。

3、認識世界海陸的分布概況

認識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關系及所處的緯度帶。

認識六大闆塊位置。

認識主要地形區和主要大洲地形特點。

4、演示自傳學習世界時區的劃分。

找出日界線的位置。

簡易制作方法

①、在一隻完整的乒乓球表面畫上世界地圖。

②、在薄鐵皮兩端和四分之一處,分别鑽一小孔,并彎成弧狀作地球儀支架。

③、在半隻乒乓球上剪下直徑20毫米的球面一塊,粘在圓木片上。把直徑4毫米的木條用砂紙一端打磨成直徑3毫米的光滑圓木條,用膠水粘在球面中心處作底墊。

④、用大頭針把支架固定在底座上。将細鋼絲穿過南北極中心,固定在支架兩端,使地球儀能圍繞軸心自由轉動。

地球日

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地球日”活動起源于美國。1970年4月22日在美國紐約舉行的首次“地球日”活動,聲勢浩大,被譽為二戰以來美國規模最大的社會活動。數十萬群衆集會,呼籲人們創造一個清潔、簡單、和平的生活環境。

1990年4月22日,第一次“地球日”20年後,全世界又組織了一次大型的活動。共有140多個國家的2億多人同時在各地舉行了多種多樣的紀念活動。這一次的行動把重點放在了全球整體環境的改善上。這項活動得到了聯合國的首肯。其後,每年的4月22日被确定為“世界地球日”。

上一篇:tizen系統

下一篇:ISO文件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