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漢語漢字
在(拼音:zài)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草木剛萌發于地面。“在”和“才”最早為同一字,金文加上“土”旁成為“在”。“在”表示生存,泛指存在,引申指停留或處于某個地點,又引申指居于某職位或處于某狀态。“在”虛化為介詞,指行為的時間、處所、範圍等。“在”字虛化後也可作副詞,表示動作、事情正處于進行狀态。
  • 中文名:在
  • 拼音:zài
  • 部首:土
  • 五筆:DHFD
  • 倉颉:KLG
  • 鄭碼:GDIB
  • 筆順:132121
  • 字級:一級(0388)
  • 平水韻:上聲十賄、去聲十一隊
  • 筆畫:6
  • 注音字母:ㄗㄞˋ
  • 總筆畫:3 3
  • 四角号碼:4021₄
  • 造字法:形聲字
  • 結構:合體字,半包圍-左上包圍結構
  • 異體字:抂、扗、?、?、?、?
  • 統一碼:5728

文字源流

上古文字裡,“在”作“才”,“才”“在”本為同一字。甲骨文的“才(在)”(圖1)一說像草木從地面鑽出的樣子,借用草木初生表示存在;一說像支撐房屋屋頂的支架,假借表示存在。西周文字仍如此,且中間填實,如字形2,但也産生了從土才聲的形聲字,如字形3。因為“在”的本義是“所在之地”“存在”“居于”,而“土”者,“地”也。宋代楊萬裡的“新晴在在野花香”句,這“在在”所表示的,便是“處處”“地地”的含義。所以“在”字以“土”為意符。也有人認為“土”是由“王”字演變而來的,可備一說。

戰國以後聲符“才”的寫法分化為兩種:一種寫法為三筆,即字形5、7、8一系,此系發展成為現代漢字;另一種寫法隻有兩筆,似?字,即字形6、9、10、11一系。

“在”在現代漢語中的使用頻率很高,除了“生存”“存在”“居于”“處于”這些本義之外,後來又派生出“在于”“決定于”(如“事在人為”)“正在”(如“他在看書”)等義。還用作介詞,與别的詞組成介詞結構用來表示句子成分(如“在回家後”“在樓上”)。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zài

動詞

存在;生存。

指保存。

(人或事物)處于某個位置。

擔任;留在。

參加(某團體);屬于(某團體)。

終,終結。

察知;審察。

善于;擅長。

存問;慰問。

在乎;看重。

聽憑;由。

通“載”。承載。

介詞

由于;取決于。表示事物的原因和目的。

表示動作、行為進行的處所、時間、範圍或事物存在的位置,有時表示與事物的性質、狀态有關的方面。

副詞

表示行為、動作或狀态處在進行中或持續中。

助詞

用在動詞後面表示可能,相當于“得”。

表示一定的語氣。

相當于“着”。

名詞

處所。

“在”和“所”連用,表示強調,其下多連“不”、“難”等否定詞。

cái

副詞

通“才(纔)”。表示數量少。

參考資料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十三】【土部】昨代切(zài)

存也。從土才聲。

說文解字注

存也。存,恤問也。《釋诂》:“徂、在,存也。在、存,察也。”按,《虞夏書》在訓察,謂在與伺音同,即存問之義也。在之義,古訓為存問,今義但訓為存亡之存。

從土,才聲。昨代切,一部。

(說明:粗體字為《說文解字》原文,其餘為段玉裁注文)

廣韻

昨宰切,上海從‖才聲之部(zài)

在,居也。存也。昨宰切。一。

昨代切,去代從‖才聲之部(zài)

在,所在。

康熙字典

【醜集中】【土部】?·康熙筆畫:6·部外筆畫:3

《唐韻》昨宰切。《集韻》《韻會》《正韻》盡亥切。竝裁上聲。《爾雅·釋訓》:居也。《易·乾傳》:在下位而不憂。

又察也。《書·舜典》:在璿玑玉衡,以齊七政。《禮·文王世子》:食上必在視寒煖之節。

又存也。《論語》:父母在。

又所在也。《前漢·武帝紀》:徵詣行在。蔡邕《獨斷》:天子以四海為家,謂所居為行在所。

又姓。晉汝南太守在育。

又脾神曰常在,見《黃庭經》。

又昨代切,音載。義同。

又葉雌氏切。音此。善也。《詩·小雅》:不屬于毛,不離于裏。天之生我,我辰安在。

又葉才裡切。示上聲。屈原《離騷》:吾令豐隆乗雲兮,求虙妃之所在。解佩纕以結言兮,吾令蹇修以為理。從土從才。本作?,今作在。《正字通》:在,本昨代切,舊本泥韻書先才上聲訓居,次轉去聲訓所,不知所即居,非上聲者訓居,去聲者訓所也。○按,在有上、去二聲。字書韻書皆然。《禮韻》:原許通押,《字彙》:分訓,似泥。《正字通》:不從上轉去,亦非。

近義辨析

正、在

“正”和“在”都表示動作進行或狀态持續,但是“正”着重指時間,“在”着重指狀态,如現在正上着課呢|時代在前進。“在”可以表示反複進行或長期持續,“正”不能這樣用,如經常在考慮、一直在探索。

當(dāng)、在。

    表示時間,“當”不能跟單獨的時間詞組合,“在”不受這個限制,如:在2000年(不能說“當2000年”)、在以前(不能說“當以前”)。表示處所,“當”隻能跟少數名詞組合,不能跟處所詞、方位詞組合;“在”正相反,隻能跟處所詞、方位詞組合,不能跟一般名詞組合:當頭潑冷水(不能說“當頭上潑冷水”)、在頭上潑冷水(不能說“在頭潑冷水”)。

字形書法

“?”從上、左包圍“土”,底部“土”高。“?”,首筆橫居上居中,長撇從豎中線上端起筆,撇至左下格;第三筆豎與第二筆撇相接于橫中線。“土”,兩橫上短下長,都從左下格起筆寫在橫中線下方;豎筆從橫中線上方起筆, 寫在豎中線右側。

音韻集彙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dzʰ

əɡ

王力系統

dz

ə

董同龢系統

dzʰ

ə̂ɡ

周法高系統

dz

əɣ

李方桂系統

dz

əgx

西漢

東漢

əї

əї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皆灰咍廢

əi

北魏後期北齊

皆灰咍廢

əi

齊梁陳北周隋

灰咍廢

əi

隋唐

拟音/高本漢系統

dzʰ

ɑ̆i

拟音/王力系統

dz

ɒi

拟音/董同龢系統

dzʰ

Ai

拟音/周法高系統

dz

əi

拟音/李方桂系統

dz

ậi

拟音/陳新雄系統

dzʰ

əi

中上古音

韻書名稱

字形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四呼

等第

清濁

反切

拟音

廣韻

上聲

十五海

開口呼

一等

全濁

昨宰切/昨代切

dzʰAi

去聲

十九代

開口呼

一等

全濁

昨代切/昨宰切

dzʰAi

集韻

上聲

十五海

開口呼

一等

全濁

盡亥切

dzɒi

去聲

十九代

開口呼

一等

全濁

晬(昨)代切

dzɒi

禮部韻略

上聲

盡亥切

去聲

昨代切

增修互注禮部韻略

上聲

盡亥切

去聲

昨代切

中原音韻

去聲

皆來

全清

tsai

中州音韻

去聲

皆來

臧賽切

去聲

皆來

葉才去聲

洪武正韻

上聲

六解

全濁

盡亥切

dz‘ai

去聲

六泰

全濁

昨代切

dz‘ai

分韻撮要

陽去

第十九栽宰載

韻書集成

方言集彙

◎ 贛語:zai5

◎ 客家話:[海陸腔] cai6 coi1 [梅縣腔] hoi1 toi1 cai1 cai5 coi1 [寶安腔] cai3 [客英字典] cai5 coi1 [陸豐腔] cai5 cai6 coi1 [客語拼音字彙] cai4 coi1 [東莞腔] cai3 [沙頭角腔] cai5 cai1 coi1 coi5 [台灣四縣腔] cai5 coi1

◎ 粵語:zoi6

◎ 潮州話:do6(tõ), zai6(tsãi)

上一篇:

下一篇:溫文爾雅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