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柱結算法

四柱結算法

古代會計核算方法
四柱指舊管、新收、開除、見在四項數字;比喻支撐物體的四根柱子,缺一不可。它們之間的數量關系是:舊管+新收=開除+見在,大緻相當于今天的:期初餘額+本期收入=本期指出+期末餘額。
  • 中文名:四柱結算法
  • 外文名:
  • 别名:
  • 性質:一種會計核算方法
  • 時間:出現于唐朝中期,成熟于宋代

曆史記載

目前所見到的關于宋代“四柱”記載的最早文獻記錄源于《文獻通考》卷二十三《國用一》:“止齋陳氏曰……淳化五年十二月,初置諸州應在司,具元管、新收、已支、見在錢物申省。”淳化是宋太宗的年号,淳化五年即公元994年,所以,可以肯定地說,早在10世紀末“四柱結算法”就在宋代官廳會計核算中得到了普遍的運用。而且名目劃一,簡明扼要,在實踐中“四柱結算法”不斷得到發展,逐步趨于完善。止齋陳氏所講淳化五年編制“四柱”式會計報告呈送中央,并非第一次,而是“四柱結算法”運用的繼續。止齋陳氏所講“元管”、“已支”、“見在”為我國“四柱”名目由不定稱到定稱的過渡階段的提法。

根據現有史料考察,到宋哲宗統治時期,“四柱”的名目就已經發生了變化,“元管”改作“舊管”,“已支”改為“開除”,四柱名目劃一,也基本上成為後來通用的“四柱”名目。“舊管+新收-開除=見在”的公式在宋代開始定型,并得到普遍運用。由于這一公式自“四柱結算法”産生之日起便在官廳與民間會計中得到普遍運用,人們通過它計算一定時期的經濟活動的結果——見在結存數,故後世之人把這一公式稱之為“四柱結算法”的基本公式,或基本方程式。随着封建經濟的發展,出于管理經濟的實際需要,人們在“四柱結算法”基本公式運用的基礎上,逐步取得了新的進展。

為了比較财政收支,掌握國家的财政收支狀況,當時的人們逐漸學會運用“四柱”之間的平衡關系,作為考核和檢查的手段,在“四柱結算法”基本平衡公式的基礎上,通過移項又産生了以下兩個平衡公式:四柱平衡公式:舊管+新收=開除+見在四柱差額平衡公式:新收-開除=見在-舊管上列公式的運用,标志着我國“四柱結算法”已經發展到了成熟階段,也代表了宋代會計核算的最高水平。

宋代要求各級官吏按照“四柱”格式向中央政府和皇帝編制會計報告,包括年報、季報和月報,分别反映各種物資的“原”(元),“入”、“出”、“存”情況。南宋時,對各部門所編制的“四柱”式會計報告,還統一頒行了專門的格式,要求各部門必須遵照格式編報,不得違反章法。如各倉申報錢帛、糧草的會計報告一律采用“四柱”式,各轉運司所編制的會計報告,亦須采用“四柱”式;負責飼養官馬的部門,每季所編會計報告,必須按“舊管若幹”、新收若幹”、“死失若幹”(即“開除若幹”)和“見管若幹”列示各類馬匹數目。

更有意思的是,當時呈報的各種名籍,也規定用“四柱”式,如關于各州和尚、道土的名籍,也必須用“舊管若幹”、“新收若幹”、“開除若幹”和“見在若幹”的格式編報。宋代這種在全國範圍内統一編報格式、編報内容和明确提出編報要求的作法,不僅體現了在“四柱結算法”運用方面的顯着進步,而且體現了我國官廳會計編報制度、會計報告方法的顯着進步。這也是前所未有的進步。

到元、明、清時代,不僅“四柱結算法”的運用和影響擴大到會計核算的各個方面,而且出現了對這種專門方法的總結,人們開始把會計核算方法方面的問題上升到理論上加以認識。在元代,手工業者、商業經營者在結算賬簿時,各會計科目須按“四柱”列示數據,并按“四柱結算法”的基本公式求計本期餘額。年報、月報也必須按“四柱”歸類。明代從賬簿到各種會計、統計報表,以及各種名籍的編制,均以“四柱”為基本格式。清代時“四柱”法已普及到憑證、盤點清單等各個方面;

光緒年間,出現了會計報告的最新格式——“四柱報告表”。在官廳會計中,凡考核财政收支是否平衡,必然采用四柱平衡公式和四柱差額平衡公式。

原理

“舊管”、“新收”,是我國古代重要的會計結算方法——四柱結算法中的重要構成部分。它們和“除”、“見在”一起構成了“四柱結算法”的基本要素。“舊管”的基本含義即“期初餘額(或上期結存)”,“新收”的基本含義即“本期增加額”,“開除”的基本含義即“本期減少額”,而“見在”的基本含義則為“期末餘額”。四柱結算的基本公式為“舊管+新收-開除=見在”。因此用現代的話來講,“舊管、新收、開除、見在”就是進行會計核算及會計結算的四大要素。古人形象地把它們比喻為支撐大廈的四根支柱,缺一而不可,故名“四柱結算法”。

發展曆程

根據專家的研究考證,在中國唐代中期的官廳會計核算中,已有了“四柱”基本名目的運用,開始由“三柱結算法”向“四柱結算法”過渡。從後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及長興二年(公元931年)沙州淨土寺編制的年終會計結算賬單中已可以看出“四柱結算法”在唐代後期業已創立,并在一定範圍内得到運用。

沙州淨土寺為唐代傳下來的古老寺院之一,後唐同光三年距李唐王朝滅亡僅十八年,後唐長興二年亦僅隔二十四年,故該寺後唐年間的會計水平及對“四柱結算法”的運用,可以說與唐代後期的水平基本一緻。由于晚唐時期皇帝對佛教的迷信,當時寺院的規模一般較大。寺院的收入來源複雜,如莊田收入、園稅收入、放債收入,交易收入,以及散施收入等。另外,支出也比較複雜。在唐代的寺院中,每到年終結算之前,一般由寺院的最高領導者——方丈主持全院的會計核算年終工作會議——“算會”,對“直歲”(即寺院裡的主管會計)一年來經手的賬目進行全面的審核,并由直歲編制收支會計結算報告,即“錢物賬”。

在舊曆年正月寺院衆僧聚會之時,由直歲将其所編賬單在全體僧衆面前當衆宣讀,以解除直歲當年的責任。在考古發現的一份後唐長興二年沙州淨土寺直歲願達所編的會計報告中,已經可以發現運用“四柱結算法”核算财物的基本思想萌芽。

該份會計報告内容總體上分為六個方面:

1.本年(公元930年至931年)寺院财物總況。在報告人本年度經手的全部收入中,包括“承前帳”(即舊管)及“自年新附入”(即新收)兩部分。兩項合計數為1803.005碩,合計數之下依次排列各項實物的“舊管+新收”的數量。

2.“承前帳(舊)”(即舊管)部分。依次排列“舊管”各項财物的數量,本項合計數為1549.765碩。

3.“自年新附入”(即新收)部分。這一部分除依次排列各類實物的新收總數之外,還抄錄有各項實物收入的明細數目,并逐項說明本年各項收入之來源,本項合計數為253.24碩。以上“舊管”+“新收”=1803.005碩。

4.破用(即開除)部分。開除之數的排列順序與新收部分相同,亦先總數,後明細數目,各項支出一一交待其開支原因,本項合計數為324.751碩。

5.本年财物結存(即見在)部分。根據以上三柱之間客觀存在的經濟關系,按照“四柱結算法”的處理方法,對寺院一年來經濟活動結果進行總的結算。其結算公式實際運用情況如下:“承前賬(舊管)”+“新附入”(新收)-破用(開除)=見在即:1549.765+253.24-324.715=1478.29碩“見在”各類實物的數量,亦按照“四柱結算法”公式逐項計算之後,依次排列。

6.會計報告的結尾。按照當時官方、民間大體通行的報告格式,說明以上賬目已經過“算會”審核無誤,現将其結果公諸于衆,以待批準核銷。這份會計報告以“四柱”為基本格式,以“四柱結算法”為基本方法,系統地反映了寺院一年來經濟活動的全過程及其結果。既有總括反映,也有明細反映,且以總合控制明細。收入有源,支出有因,且計算結果正确,條理比較分明。可以說這已是一份比較完善的四柱式會計報告清單。不過,從“四柱”的名目方面考察,在唐末和後唐時期,“四柱”的名稱還比較淩亂,除“見在”一柱外,其餘三柱尚無統一的名稱。說明這一時期的“四柱結算法”尚處于創立、運用的初期階段,還顯得比較粗陋,還有待于在實際運用中不斷加以改進。“四柱結算法”在宋代得到了普遍運用,并走向成熟。

價值意義

“四柱結算法”的創立和運用,是我國唐宋時代在中式會計方法上的重大突破,是我國古代的會計工作者在管理社會經濟實踐中創造的科學結算方法,它的産生、運用和發展完善,在會計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從宋代到清代,“四柱結算法”在實際運用中,已成為系統反映王朝經濟活動或私家經濟活動全過程的科學方法,成為中式會計方法的精髓。它集中歸結了中式會計的基本原理,是中式會計方法的精髓。

“四柱結算法”的發展完善與普及運用,不僅為我國會計分析方法的産生創造了基本條件,而且為我國由單式記賬發展到複式記賬奠定了基礎。在“四柱結算法”的影響之下,我國明末清初,出現了中國固有複式記賬法的早期形态——“龍門賬”;也是由于“四柱結算法”和“四柱”式會計報告編制方法的影響,這個時期在民間會計中産生了中國固有的複式記賬法——“四腳賬”。

“四柱結算法”的創立、運用,是中國會計對世界會計方法發展的一個重要貢獻,它對世界上許多國家的會計核算,都曾有過重要影響。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