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血細胞綜合征

嗜血細胞綜合征

常染色體隐性遺傳病
噬血細胞綜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亦稱噬血細胞性淋巴組織細胞增生(hemophgoyticlymphohosis),又稱噬血細胞性網狀細胞增生症(hemophagocytic reticulosis),于1979年首先由Risdall等報告。其特征是發熱,肝脾腫大,全血細胞減少。[1]
  • 中醫病名:
  • 外文名:
  • 别名:
  • 就診科室:内科
  • 多發群體:
  • 常見發病部位:
  • 常見病因:
  • 常見症狀:
  • 傳染性:
  • 傳播途徑:
  • 中文名:噬血細胞綜合征
  • 英文名:hemophagocytic syndrome
  • 傳染病:否
  • 臨床表現:持續高熱,肝、脾、淋巴結大,外周血細胞減少,肝功能異常,凝血功能障礙等。
  • 并發症:出血、感染、多髒器功能衰竭、DIC.

分類

原發性

原發性HPS,或稱家族性HPS,為常染色體隐性遺傳 病,其發病和病情加劇常與感染有關。

繼發性

繼發性HPS分為感染相關性HPS(infection-associatedhemophagocytic syndrome,IAHS),此型多與病毒感染有關,由病毒引起者稱病毒相關性HPS(virus-associated hemophagocyticsyndrome,VAHS);由腫瘤引起者稱腫瘤相關性HPS(malignancy-associated hemophagnocytic syndrome,MAHS)。

流行病學

本病以兒童多見,男性多于女性。兒童原發性HLH(FHL)的年發病率約為0.12/1O萬,80%的患者在2歲以前發病。繼發性HPS在任何年齡均可發病。所以,一般認為2歲前發病者提示的原發性可能性大,8歲後發病者則提示繼發性的可能性大,2-8歲發病者則根據臨床表現進行判斷。在日本和亞洲國家發病率較高。本病來勢兇險,東方患者的死亡率約為45%。

發病機制

1、存在免疫調節障礙或免疫失衡。

2、淋巴和單核因子持續産生,作為免疫應答的反應性T細胞分泌淋巴因子可活化巨噬細胞, 尤其如γ-幹擾素不僅能抑制造血,而且亦能活化巨噬細胞,淋巴因子GM-CSF亦激活巨噬細胞。

3、遺傳因素影響機體對感染的反應方式,如家族性噬紅細胞性淋巴組織細胞增生症和X聯淋巴增殖綜合征的兒童可發生類似的血液學異常。

4、存在單克隆性T細胞增殖,在EB病毒相關噬血細胞綜合征(EBV-AHS)的患者采用PCR法檢測10/11例呈TCR γ鍊重排,亦有報道TCR β基因的單克隆性重排,顯示EB病毒感染T 細胞引起單克隆增殖的可能,或許是末梢T細胞“腫瘤”的一種特殊類型。EBV-AHS患者EBV整合入宿主T細胞染色體基因組造成單克隆T 細胞增生(從良性到新生物前期或明顯的惡性增殖)伴異常的T細胞。為何異常的T細胞反應導緻組織巨噬細胞的吞噬行為改變,可能由T細胞過度分泌的淋巴因子所介導。 

病理特征

良性組織細胞增加并伴嗜血現象,多見于淋巴結的淋巴窦和髓索、肝窦、門靜脈、脾髒的紅髓和骨髓。在急性期,該病與白血病、惡性組織細胞增生症、傳染性單核細胞增生症等病相似,且并非所有病例第一次骨穿即能發現嗜血細胞,有時需多部位穿刺才能确診。

骨髓多增生活躍,粒系統所占比例降低,中性粒細胞可見毒性變。幼紅系統增生多正常,淋巴系統比例亦未見明顯改變,可見異型淋巴細胞。單核巨噬系統增生活躍,常>10%,巨噬細胞大小為20~40微米,或更大,胞漿豐富,吞噬多個成熟紅細胞,或幼紅細胞或血小闆等。巨核細胞大緻正常。

診斷

其實,我們在生活中還是必須要小心應對嗜血細胞綜合症的,因為它的危害還是很大的。一般來說,患有嗜血細胞綜合症會出現以下幾種症狀:n1、發熱:發熱時間在1周以止,熱峰不小于38.5'Cn2、肝脾腫大:肝脾大部分的全血細胞變少,累計>=2個細胞系n3、血細胞變少(外周血二或血三系細胞變少),當中血紅蛋白不高于90g/L,血小闆不高于100 x 109/L,中性粒細胞不高于1.Ox109/Ln4、高甘油三酯血症和/或低纖維蛋白原血症n5、骨髓、脾或淋巴結出現噬血細胞,不過沒有惡性表現。

病例

2013年5月,廣元市的8歲女孩程思怡被診斷患有嗜血細胞綜合症,因大量服用激素藥物,程思怡的體重與日俱增。11月4日,程思怡在華西醫院接受化療,醫生讓其住院治療,因缺錢隻得回家等待下一次化療。而長時間的化療僅僅能控制程思怡體内的嗜血細胞的數量增長速度,且她血液内的EBV病毒含量已經超高,随時都可能會奪走這顆幼小的生命。

上一篇:頸部腫塊

下一篇:肺挫傷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