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亮工

周亮工

明朝文學家
周亮工(1612年-1672年),字元亮,号栎園、陶庵、瞀公、栎下先生等。河南祥符(開封)人。明末清初文學家、篆刻家、收藏家。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進士,曾任山東濰縣知縣,遷浙江道監察禦史。入清後,曆任鹽法道、兵備道、布政使、左副都禦史、戶部右侍郎等。一生飽經宦海沉浮。擅古文,宗唐宋八大家。嗜繪畫、書法、篆刻,善鑒賞,愛收藏。[1]康熙十一年(1672年),逝世于江甯,享年六十一歲。著有《賴古堂文集》24卷,詩文各占其半。尚有《印人傳》《讀畫錄》《賴古堂藏印》《賴古堂印譜》,以及筆記《因樹屋書影》等傳世。
    本名:周亮工 别名: 字:元亮 号:栎園 所處時代:明朝 民族族群:漢族 出生地:河南祥符 主要作品:《賴古堂文集》 主要成就:

人物生平

早年經曆

明神宗萬曆四十年(1612年)四月初七日,周亮工生于南京狀元境祖居。

明天啟二年(1622年),周家家道中落,其父周文炜四處漂泊遊曆後,不甘墨守于此,便出任浙江諸暨主簿。次年,周亮工跟随父親到諸暨。他常常跟随父親遊山玩水,信筆成詩,同行的人都很驚訝。同年秋,他以筆墨結交陳洪绶,不時同遊五洩山。

周文炜在任上頗有政聲,當地人都很感激他。然而當時魏忠賢當道,政綱混亂,正是因為這樣,他經常與上級的命令背道而馳,上級對他頗為不滿。天啟五年(1625年),周文炜被調離諸暨去做一個小官,他不堪受辱,便辭官而去,帶着周亮工返回南京。

天啟六年(1626年),周亮工在南京潛心攻讀科舉。劉遞生設講佑國庵,常往聽講,數年不辍。其所印證,頗有心得,後劉遞生著《标鮮講義》,多采入集中。與高阜等為文以複古自任,不肯随附時調,得到艾南英的賞識。

科舉之旅

崇祯三年(1630年)秋,周亮工參加歲試,與楊廷樞、萬壽祺、陳子龍、吳偉業同科,周亮工與諸君會飲秦淮舟中,并與萬壽祺定交。之後,周亮工屢次參加考試,但都因為他出身北籍(詳情參照南北榜案,周亮工原籍河南)不得參加考試。京兆詹公廣收歲試諸生,周亮工位列冠軍,但是妒忌他的人百般阻撓,無奈之下,周亮工拂袖離開。随後跟随父親一起到開封探望他的姑姑,周亮工此時頗受打擊,意氣消沉,便留居此地,父親先行返回。

崇祯六年(1633年),周亮工自南京返開封,受知于當地名儒張民表,并在他家中開館授課,教他的大兒子讀書。周亮工白天教書,晚上就刻苦鑽研,廢寝忘食,一共在張民表家中待了八年。

崇祯十二年(1639年)秋,周亮工參加中州(開封)鄉試中舉,他的房師王世琇(時任歸德推官)看到了他的試卷後,對旁人說:“這不是中州的士子。”詢問得知他是南方人後,便對他側目相看。他的文章一流傳出來,便廣為傳頌,學者到後來都依然在研習。次年春,周亮工奉師張民表北上赴京應會試,随後中第。

崇祯十四年(1641年)春,周亮工赴京師谒選,恰好重逢陳洪绶,同金堡、伍瑞隆等結詩社,與陳洪绶遂成莫逆交。周亮工被授予山東萊州府濰縣(今山東濰坊)令,将要赴任時,陳洪绶作《歸去圖》見贈,方以智為書《歸去來辭》于其上。

初入仕途

周亮工在濰縣多有惠政,被濰縣人所稱頌。政事之餘,周亮工獎藉文士,興辦文社,選拔萊州童生,後來其中以進士起家為名宦的十二人,法若真、宋可發、匡蘭馨、王垓、王如辰、單若魯等為其中最有名的。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冬,清軍大舉入塞,山東城池相繼陷落。十二月,兵臨濰縣。周亮工發動士紳民衆,同仇敵忾,誓死守城;他的小妾王荪同樣親冒炮矢,擂鼓助戰。戰鬥間隙,周亮工與諸人及妾王荪慷慨賦詩,激勵士氣,有《城上詩》及唱和詩集《白狼河上集》。次年三月,清軍北還。濰縣人感謝他保全濰坊的恩德,為他樹立生祠,周亮工幾次勸阻都無濟于事。

崇祯十六年(1643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周亮工因在濰縣政績突出,以“舉天下廉卓行”取入京師,準備升官重用。

遭逢國難

明崇祯十七年(清世祖順治元年,1644年),周亮工剛剛被授予浙江道監察禦史一職,李自成就已破京師。于是周亮工抄近路回了南京,拜見福王朱由崧。當時馬士英等人把持朝政,教唆黨羽攻擊以侯方域為首的複社舊人。錦衣衛馮可宗便誣陷周亮工串通賊寇,他被逮捕審問卻找不到證據,于是官複原職。不久,馬士英又打算構陷忠臣劉宗周,周亮工見到朝綱敗壞,對南明朝廷心灰意冷,便帶着雙親隐居牛首山。

順治二年(1645年),豫親王多铎兵下江南,南明馬阮二人排斥周亮工,南下清師卻拉攏周亮工。周亮工便降于清軍,以禦史職為清軍招撫兩淮,後改任兩淮鹽運使(駐地揚州)。周亮工還派遣屬下官員慰問盛于斯之母,将他們家的田地贖回,并為盛于斯置墓碑,贖書屋,刊詩文,并請揚州知府陳周政以其行誼補入郡乘。不久,周亮工升任淮揚海防兵備道,管理揚州的軍政和鹽政事務。“恤遺黎,撫凋敝,置義冢,收白骨,禁告密,罷營房”,惠民的措施很多。民衆感謝恩德,為他在揚州立生祠。他離開揚州的時候,百姓傾城遮留,哀嚎聲動天地。

宦閩生涯

順治三年(1646年)六月,清宗室愛新覺羅·博洛進軍浙江。次年四月,為了擴大博洛的戰果,鞏固并加強清王朝在福建的統治,周亮工奉調入閩,被提拔為福建按察使,鎮壓福建人民的抗清鬥争。十月,周亮工抵邵武。城外烽火燭天,水陸兩路都被阻斷,省會音信不得達。周亮工白天督兵丁且戰且守,夜則獨守城樓,磨楯賦詩。周亮工還興建詩話樓,在樓上祭祀邵武人嚴羽,召集諸生能夠作詩的與之唱和。除夕夜,周亮工獨宿邵武城樓,思家念友,百感交集,便作詩抒懷。

順治五年(1648年)四月,周亮工計誅叛将熊再法、秦登虎三千人馬,聲威大振,閩西從此安定。初夏,周亮工抵達福州。戰後的福州滿目荒涼,官舍尚且未有。周亮工鏟除豪強,肅清流寇,安撫流民,福建的百姓方才憑他的措施得以安家立業。

順治六年(1649年),周亮工升任福建右布政使。當時兩廣未定,清廷拟調其前往廣東,有人認為周亮工“治理閩地時間久,深得閩地人心;而閩地還沒有大體安定,周亮工不能夠離開”。于是周亮工得以留任。

順治七年(1650年)七月,周亮工代理建南道,招撫農民軍首領曾省,瓦解汀州反清武裝。

順治八年(1651年)秋,周亮工赴延平,代理延建道。為平叛亂,周亮工單騎入邵武叛兵營,招降首領耿虎;随後,又鎮壓建甯陳和尚、延平吳賽娘的抗清隊伍。

順治九年(1652年),鄭成功部圍攻漳州,城内絕糧,周亮工臨危受命,代理漳巡道,破圍入漳,協助守城。在漳州,周亮工修理戰壕,補充軍備,發放軍饷。漳州解圍後,城廂内外屍骸狼藉,周亮工捐赀收埋遺骸十餘萬具,發糧煮粥供應饑民,并贖回被清軍擄掠的良家子女千餘人。

順治十年(1653年),周亮工調署興泉道。當時,福建總督劉清泰因興泉沿海十四寨接濟鄭成功,準備發兵剿滅。周亮工極力勸止,傳谕各寨百姓準備酒肉犒勞清軍,使百姓免遭塗炭。同年夏天,周亮工升為福建左布政使,為清初受左右布政使職的第一個漢人。上任後,周亮工即在衙堂上大書:“收銀不用火耗,發銀即是原封”;“批到即收銀,收完即領批”。

兩陷囹圄

順治十一年(1654年)秋,周亮工奉調入京,任都察院左副都禦史。離開福建時,當地百姓号聲動地,有人甚至還毀壞出省的橋梁,不讓周亮工一行通過。

順治十二年(1655年)春,針對福建軍事形勢,周亮工奏陳6項策略,要求協調浙江、廣東、福建三省對鄭成功的軍事部署;增設水師,駐防海口;停止招撫鄭成功,斬鄭芝龍等。不久福建總督佟國器繳獲鄭芝龍和鄭成功私通書信,但因為周亮工的建議與佟國器所推行的政策不符,佟國器便沒有處置鄭芝龍,因此鄭芝龍對周亮工恨之入骨。三月,周亮工升戶部總督錢法右侍郎。不久,又擢為吏部左侍郎。五月十六日,新任福建總督佟岱上章彈劾周亮工在鎮壓南社、西社、蘭社一案時“濫殺無辜”,并貪污四萬餘兩銀子。奏上,周亮工被解職回閩候審。

順治十三年(1656年)六月,佟岱已經被罷官。周亮工到福建對質時,發現審問的人拟定的幾項罪名全是子虛烏有,而福建吏民為周亮工訴冤的日以百千計,因此審問的人十分猶豫,不敢決罪。同年秋,鄭成功大軍奇襲福州,城中士兵疲敝,數量不過一千,軍饷無法支撐過十天。福建巡撫宜永貴無計可施,聽從副将張國威的意見急從獄中請出周亮工和副将王進,命防守城防要沖射烏樓。周亮工親發巨炮,擊斃鄭軍将領三人,拼死抵擋鄭軍進攻;又向宜永貴獻計,抄後路夜襲鄭軍。結果,鄭軍退屯閩安,福州之圍遂解事情彙報到兵部,但因為周亮工已被革職,便沒有得到封賞。

順治十四年(1657年),由于周亮工戴罪立功,且所參罪狀皆無實據,在宜永貴默許下,王仕雲、吳淇滋、孫開先、田緝馨、盧圖龍等五名推官會審,證實佟岱彈劾的罪名全是莫須有,便彙報給按察使程之璇,為周亮工翻案。然而,因為前後供詞有出入,繼任巡撫劉漢祚以為田緝馨等有受賄嫌疑,維持原議,報刑部複審。次年六月,周亮工赴京候審。離開時,閩地百姓為他罷市,全城之人都痛哭狂奔。有士子發出肺腑之言:“周公讓我們活命,怎料到我們反而拖累了周公!”當時,閩地官、民一同被逮的有百來人,但是沒有一個人被收買而誣陷周亮工,因此閩人義氣的名聲威震東南。年末,方育盛被卷入丁酉科場案,也被羁押在京,周亮工便以詩文相往還,二人并結為親家。

順治十七年(1660年)四月,三法司再次提審周亮工,定“立斬籍沒”;王仕雲、田緝馨、吳淇滋拟定絞刑,家産一并籍沒。順治帝下旨監候,秋後處決。同年秋,朝審周亮工時,大風将案牍卷入雲中,吏部尚書孫廷铨對其他審案的官員說:“既然天意這樣,那這個案件是可疑的。”十一月初,時值皇太後誕辰,順治帝曉谕刑部,将監候的犯人定罪從減。而朝審時案子還沒有結束,因此周亮工依例當徙甯古塔。

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順治帝病重,派遣内大臣蘇克薩哈傳谕:京城内除十惡死罪外,其餘死罪罪犯悉行釋放。初七,順治帝駕崩,當晚便開放刑獄。周亮工與王仕雲等因得獲赦南還。

時來運轉

康熙元年(1662年)十月,康熙帝诏谕吏部:“周亮工被彈劾的案情中間大多有假,之前宜永貴稱他獨當射烏樓,擊斃賊首三人,是否可以錄用一事由吏部與刑部商議。”因此周亮工以佥事起用補山東青州海防道。到了青州後,周亮工懲豪黠,整吏治,布條約,谕民衆,頗有惠政。

康熙四年(1665年)四月,青州遭遇大旱饑。周亮工申牒上官,疏請蠲赈(免除租稅,救濟饑貧)。蠲租之诏下,遣人馳詣各縣,榜示通衢,胥吏不得為奸,民衆受到實惠;周亮工還捐出俸祿為貧民購置鋤具。朝廷遣部臣赈濟,周亮工從行各州邑,親身逐戶慰谕,災區均感其惠。同年秋,青州民衆感巡撫周有德救荒之德,為勒石記功。因此,周亮工作《彜初周公救荒碑》。

康熙五年(1666年)五月,周亮工調任江南江安糧道。他以自己原籍江甯為由向巡撫投劾(呈遞彈劾自己的狀文),巡撫因此向朝廷禀報。八月,周亮工返回江甯。次年正月,部議例無兩籍,于是周亮工正式上任。到任後,周亮工清理積弊,廢除苛政,罷免貪官。康熙六年(1667年),代理安徽布政使;不久,又任江甯糧署。

晚年波瀾

康熙八年(1669年)十月,周亮工因打擊貪官,得罪了不少當地和權臣勾結的豪強,于是漕運總督帥顔保彈劾周亮工縱役侵扣諸款,得旨革職逮問論絞。次年十月,周亮工複遇赦得釋,晚年有焚書之舉。

康熙十年(1671年)三月,方以智在粵西舊友觸犯清廷禁律被捕,株連親屬。于是方以智、方中通父子也牽連被捕。周亮工竭力營救,最終得以真相大白。

康熙十一年(1672年)六月二十三日,周亮工逝于江甯,葬于江甯縣朱門鄉梨莊,享年六十一歲。

主要影響

政治

安撫社會

周亮工在戰争未定的明清易代時清楚的認識到社會形勢,于是其在任上竭力穩定社會秩序,手段靈活的鞏固清王朝統治基礎。在揚州時,當時流言四起,告密者居多。周亮工處事鎮靜,通過明定條例懲治造謠危害社會者,及時殺止告密風氣。他善于調節兵民矛盾,悍匪都甘服于法律,又為贖得良家子女千餘人,招回使他們得以和家人團聚。周亮工還捐資埋葬城外的十餘萬遺民骸。

在福建時,當時的巡撫周世科頒布嚴刑峻法,胥吏為虎作伥,濫殺無辜,又恰逢大旱,使得民不聊生。周亮工到任便廢除苛政,整頓吏治,肅清假令,豁免重稅,減輕百姓的負擔,改善官府的形象。當時福建的八郡,都是周亮工所去過的。周亮工了解百姓的疾苦,想辦法來幫助他們。他一貫主張寬慈待人,凡一切陋習都廢除。輸晌随到随收,百姓也沒有征繕之類的負擔。周亮工還在福建“賓禮遺老,撫循殘黎”,受到福建人的好評。

經濟

恢複經濟

周亮工出任兩淮鹽法道時,在恢複清初鹽業管理中發揮了關鍵作用。當時的揚州,剛經曆過戰鬥,一片廢墟,商業未能複蘇。聚積的鹽未能徹去,被稱為“垣鹽”,因為商家的逃亡,都被官方所沒收。周亮工設法地将鹽商招來,将“垣鹽”返還給商人,讓失業的人恢複舊業,又讓商人“削舊銅行新鹽”,因而商人雲集,東南地區經濟很快的得到複蘇。周亮工的這些措施,得到了清政府的支持,揚州鹽業專營成為政府的重要收入。

軍事

抵抗清軍

明朝崇祯年間,清軍大舉進犯關内。為了打敗清軍,時任濰縣知縣周亮工做了周全的部署:

一、發動民衆,他讓富民捐錢,貧民效力。貼出告示懇切說明:你們各有身家,誰不愛惜、隻有舍命死守。民衆讀了告示有痛哭流涕的,都深明大義,鄉紳父老血盟于城隍廟中,萬衆一心,衆志成城。

二、廣為積糧。濰城鄉紳大戶很多,均有大量存糧,但周亮工還怕不足,乃出告示,各鄉社的糧食務按期運往城裡,有了戰事可補充為軍糧,無事仍全部保留,是以人心悅服,守城三月,因積糧足而膽氣壯。

三、治軍有方。分工明确,又相互照應。周亮工征得壯夫4120名,又招募遊兵600名分布在四個角樓,以武舉王鳴世為監督,百總周撫鎮等分頭帶領,稱為助勝營,某處有警,分隊住。此外,又招募親丁600名,每10人為一隊,散布四面督戰。邑中原有兵丁百名,專理大炮為火器營,又令紳士富民各募家丁或百餘名,或幾十名或數名,名為士紳家丁營,繞城巡視。所以城倒之際,四面環攻而處處有兵。清軍以為城内必有久在邊防為大帥者,運謀于中,以故處處有備。

四、武器精良而充足。大炮、神槍、鐵槍全部磨煉停當,又令鄉紳及典鋪各出所有刀槍斧戟長柄鐵錘等物,選其極鋒利者發給民兵,又加以擂木大石堆積成垛,而紅夷炮、西洋炮、百子炮以及佛郎機三眼槍、萬人敵火罐等俱各安置妥當,有備無患。

五、壯軍威。一方面在城中加強戰備,積極防禦;一方面對外虛張聲勢,濰縣城原無多兵卒,挑選的民兵又隻供在城牆上防守,城下空虛,周亮工随機應變,乃在東關豎起大旗,招撫難民,編成哨隊,在城牆内深挑濠溝,以杜絕敵人挖洞,又各立副垛,分站牛馬牆,積以磚石大杠,無警則唇齒相依,有急則上下相應,使堿内城外皆有防備,避免清軍架雲梯爬城甘霹和挖地洞。

六、賞罰分明。周亮工規定,清軍臨戰,用炮打死一名賞銀十兩,射中一箭的,一貫銀兩,割下一個敵人首級的賞銀五十兩,捉獲奸細一名賞銀百兩,計功行貫,絕不拖久。違犯甘處置。軍令者必罰,罪無幸免,于是軍民臨陣争光,不敢退縮。

平定叛亂

順治初年,福建初定,當地形勢複雜。時任福建按察使周亮工抵達邵武,遭盜寇阻攔,不能前行,便親自守城。有叛将因為無計可施而投降,窺知城中兵力單弱後便與明軍勾結,謀劃在夜裡翻城。周亮工得知情報後,秘密讓鼓吏通夜隻打兩下,命令士兵出動,攻敵無備。盜寇倉皇無措,被殲滅了三千人。周圍敵軍聽說了這件事,紛紛逃走。清廷能保全邵武一地,江右的亂兵不能入侵,建甯的鄭成功軍隊也不能與江右連通。福建一地得以安甯,周亮工的功勞巨大。

福建的監司當時空缺,周亮工便兼攝兵備、督學、海防三職,處理各類事務,不久遷升為福建省右布政使。軍政要務便交給周亮工管理,當時曾省、陳和尚、耿虎紛紛作亂,大有合流之勢。周亮工采取以守禦為主,消耗敵軍實力,穩住已有社會基礎後,再逐個擊破的戰略。每當盜寇來犯,城堡四面火光沖天,周亮工井井有條地調度戰具,又親持弓箭殲敵。最後,在廈門的鄭成功軍隊屢屢攻打泉州、漳州的外城,漳州被圍困數月,死亡者有數十萬人,城外三十裡都是戰場。他為福建守城,賊人皆不敢來擾,保證了百姓的安全,閩人為建“報恩祠”。

詩歌

詩論

周亮工和明末清初的大多數文學家一樣,逐漸認識到了前後七子機械泥古的弊端,許多文藝論點往往針對前後七子及其追随者理論或者創作上的弊端而發。一方面,周亮工欽慕唐宋派之文,另一方面,他并不是一個拘泥于某派觀點之人,他提出的主張就是“樹千萬五色幟”。在這樣的理論框架下,他的評論相對溫和,例如,他提出了“調和王李鐘譚”的觀點,就是希望文壇上各個派别能各取所長,兼容并包,最終建立“樹三百五色幟,樹千萬五色幟”,“百花齊放,百家争鳴”的文壇格局。

在師法對象上,他認為應該“師其變動不拘”,其實也是在“樹千萬五色幟”理論框架下的正确認識。同時,根據自己的創作實踐,針對文學創的發生階段和物化階段,周亮工提出“靜密說”與“退密說”,前者要求作者要有書本知識和人生體驗的雙重積累,後者要求作者不要貿然下筆,要反複修改方可定稿。周亮工和他同時代的文藝論者,“在文學的繼承和取法對象方面,往往持不主一格,兼取衆長的态度。”與明人論文相比,理性溫和許多,代表了清人對明人的超越。

思想内容

周亮工的主要活動在明崇祯至清康熙年間。在此期間,階級鬥争和民族鬥争以及其它各種尖銳的矛盾都充分展示了出來。對國事的關心和憂慮以及各種複雜的感情溢于言表,因此它的詩歌把更多的關注投向了經曆兵革之亂和天災人禍後山河的破碎和人民生活的疾苦。縱觀周亮工的創作,無論記錄明清易代之際的風雲變幻還是憂憤時勢而歌,抑或是隐現着他自己心理微妙變化之作,都符合清初詩歌提倡“詩史”的潮流。

風格

周亮工并未單純地拘泥于一種詩歌風格,而是有着“樹千萬五色幟”的藝術理想與追求。在《賴古堂詩集》中,其詩歌主要呈現出三種詩歌風格。

(一)蒼涼凄楚、沉郁頓挫。前人論及周亮工詩歌多以老杜作比,稱“規仿少陵,才雄氣厚,每一展讀,百感紛來”,“詩宗子美,然機杼必自己出”。周亮工波瀾坎坷,屈心委運的人生經曆,尤其是被投入獄長年郁積的憂憤,滲入到他的詩歌中,使其詩浸透着一股蒼郁凄楚,悲怆激切的格調,兼之筆力蒼老,多具杜甫詩歌之風。曆史上學杜之人頗多,而周亮工得杜詩精髓之處,是那種郁積于胸不得不噴薄而出,濃郁飽滿的思想情感。

(二)豪邁爽健。周亮工有将領揮斥方遒的風度,再有其曾多年“往來鋒镝”中,耳濡雷鳴戰鼓,目染血灑旌旗的經曆,諸種内外因素熔煉于其詩歌中,使其詩呈現出一種慷慨宏闊、豪邁爽健之風。如《王師将返閩圍漸解,射烏樓上示諸同事用生字》,周亮工質于閩地,參與射烏樓之戰時寫下此詩。暫不見身處囹圄之中的頹唐氣息,盡顯恢弘豪邁之氣。氣定神閑、運籌帷幄中的自信使詩歌透着一股勁爽之勢。周亮工不獨在戰争詩有此“蒼郁奇曠,铮铮骨格”,其“叙大河南北風物及羁旅狀”,也是“壯激楚越,如鳴風雨,如奏金。”

(三)沖逸隽永與绮麗芊綿。這是完全不同于以上兩種風格的詩風,多是留連光景,骀蕩自喜之作,穿插在其人生惬意開懷的時刻。“不但無政事金革氣,并悲歌慷慨之意而無之。”如《神光寺看绛桃》,此詩澹遠窈眇。周亮工筆下似不染纖塵,讓人讀罷此詩猶進入一種與世隔絕,遠離塵嚣的清幽境界。最後描寫出萬株蔥蔥郁郁的桃樹籠罩于煙水迷蒙中的景緻,如夢如幻。

特色

周亮工的詩歌從實處入手,直接描寫現實生活,但也運用象征、比喻的手法,借眼前真實具體的事物來表達内心感情,由此建立龐大而獨具特征的意象群。他命運多舛的一生,身世之感借着客觀物象表現出來,構成了具濃郁個性化意味的意象群。其融情入景,通過景物傳達自己的喜怒哀樂的詩歌,雖幽晦含蓄,聲情掩抑,然涵詠不盡,韻味悠長。如猿、杜鵑,“知爾愁予舊信到,啼猿凄恻滿匡岑”(《寄舍弟江右用陳古公感秋韻》),鵑啼猿哀的意象,常使詩歌籠罩着一股悲劇的氣氛,彌漫着凄怨、哀傷至極的情感。周亮工用此意象表達着思念故鄉親人好友綿延不絕的愁苦和措身坎壈時的萬分悲痛的心情。

周亮工佳詩“海涵地負,愈出愈奇”,蕩滌塵俗而“不入輕薄促弱”,蓋因“情深而才具”。周亮工對詩歌從篇章結構到句式、字詞都錘煉到位,已達到最佳藝術效果。在謀篇上,周亮工常用抑揚頓挫、一唱三歎的手法表現沉郁的情感。如《陳階六坐中次王雪蕉韻與萬年少》,此詩以回環往複,一波三折的結構方式,表現周亮工當時因為“亂裡逢人”産生的悲喜交雜、心緒萬千的情感。詩歌跌宕起伏,含不盡之意于言外。在煉字上,周亮工詩歌語言雅潔、古樸而無聱牙诘屈之病,不以求險求怪為勝,趨于平易。如“橋危殘月漾,屋漏曉煙蒸”(《早發杉口是為沙永之界》)一句,“漾”與“蒸”字,畫龍點睛,烘托出月影蕩漾于水中,炊煙袅袅于村落的清逸之景。

散文

小品文

小品文将日常生活藝術化的結果,引導人們從習以為常的生活中,體悟人生意趣,頗具情趣性與審美愉悅性,周亮工精于此道,小品文寫作頗耐人尋味。其小品文創作,較之唐宋派,進一步淡化了傳統古文的沉重格調,顯得清新任真,既不同于公安派的淺易與俚俗,又有别于竟陵派的孤峭幽深。

周亮工的小品文兼知識性與趣味性于一體。由于其自身具有精深的藝術修養,學識淵博,眼界高遠,因而創作取材廣泛,舉凡天文、地理風土、民情曆史、哲學醫蔔、星曆登山、攬勝道德、文章轶事、人情抑或探讨淵源,商證學術,博綜複雜,林林總總,無不納入視野,訴諸筆端。左右逢源且文筆曲折随意,流宕自如。取材既廣,眼界、修養且高,不僅具有小品文簡淡閑雅、“文以自娛”的行文特色,又平添了高雅的藝術品味與學術、文化氣息。

同時,周亮工小品文亦自具尚情重趣的特點。他為文尚性情尚真,不尚空言,世俗化的生活,在其筆下不僅藝術化、雅緻化,且顯得十分富有情趣。尺犢形式自由靈活,能較好直抒胸臆表達思想情感。在亮工的尺犢作品中,尤其是給知心密友的書信,頗能洞見其内在真情。

傳記文

明代中後期起,文學創作中更多關注市井平民。傳記文亦出現新的特點,即多為時人立傳。周亮工的傳記文亦不免此傾向。其傳記文以現實主義筆法,彰顯出傳主個性特征,塑造了衆多鮮明人物形象,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與獨特的審美價值。

周亮工多擇取沉淪、潦倒的社會下層、底層人物立傳,尤其是不為被世人所重的畫人、印人。在他的創作中,帶有鮮明的時代印記與個人色彩。經受明清易代的亡國劇痛,有着坎坷遭遇,與共同的興趣癖好,周亮工己融入傳主們的社會生活,因而對其不幸,寄寓着更多的同情與感傷。這類傳記本在以畫作、印章存史、存人,頗具史料價值,為後人提供了寶貴的研究資料。

周亮工傳記擺脫更多古文道統的束縛,形式顯得較為靈活、多樣。他的傳記文作多為短章精品,往往短小精練,情韻悠長。形象的鮮明生動,得益于他善于提煉、選材與精心結撰。囿于篇幅所限,他常能抓住最能表現傳主個性的事件,簡潔傳神地加以點染、勾勒,從而凸現鮮明人物形象。有時,注意将人物個性氣質與居住環境相融合,以環境烘托、映襯人物性格。時而以小見大,通過看似尋常的生活小節、瑣事,以表現人物性情。文筆簡潔流暢,人物性格各異,獨具風采,絕不雷同。現實筆法,凄涼色調,其傳記文獨具特色,有清一代文學史上自應占一席之地。

書法

周亮工酷好書法,同時有很高的鑒賞品評能力,這從《賴古堂書畫題跋》中的評語不斷為不同的藝術叢書總集所收錄中就可見一斑。同時周亮工在書法上也有一定的造詣。《國朝書人輯略》卷一便将周亮工收錄,《木葉庵法書記》稱“書法近漢魏”何采言,“書法古拙在篆糟之間,奇逸可喜”。

清初的書壇形成帖學衰微、碑學興盛的局面,周亮工在其中具有典型代表性。周亮工楷書書法用筆瘦硬遒勁,結體不斤斤于勻稱工整,而出以枯淡拙樸之姿,具有一種古雅奇崛的趣味。他的代表作——周亮工行書七律詩軸風格獨特,雖為行書而實近于楷,筆法怪異,多用側鋒,不似通常筆法所能形成。結字大小、欹側,率意無矩,而總體觀之,仍不失傳統之法,頗具個性。

周亮工的其隸書初學宋珏,後學漢碑30餘年,溯流窮源,得漢人古意。其用筆的輕重變化,結字的聚散錯落,打破了唐代隸書的用筆平直古闆、結體均勻的習氣對元明以來隸書的束縛。然而,周亮工的隸書不限于此,他喜金石考訂之學,“凡《九經》《古文》及《岣嵝》《石鼓》諸碑,莫不取而較勘之。”他強調書法中的“篆籀之氣”,認為“漢魏晉唐之間以書名者,先通篆籀而後結體淳古,使轉勁利,可以名傳後世”當時,在此基礎上,他求得“淳古”和“勁利”,使其隸書有着特别的意味,更加傾向于程邃一派。

周亮工的《贈惟翁》扇面是他行書代表作,結體都從隸書中來,點畫重按短促而多鋒棱,有印章邊款的“锲刻味”,寫得古質而多奇趣。周亮工在隸書中興的潮流中,其行書風格對傳統帖學的“打破”,可視為“碑行”一體的濫觞。這種書寫方法到康、乾時期的“揚州八怪”時期更為典型,發展成為“師碑破帖”的風氣。明末清初的書寫風氣中有運用異體字的特點,周亮工在行書中還運用篆書的結體以闳其趣,并常常以異體字夾入行書的創作中。

周亮工的草書作品流傳較少,今不多見,且所見者多為行草,包世臣《藝舟雙楫·國朝書品》将書法名家的作品分為神、妙、能、逸、佳五等,他在《國朝書品》将其草書和王铎、王澍、劉墉、翁方綱等23人同列為“能品下”,以“逐迹窮源,思力交至”為特征。可見其草書在晚清代仍有影響。

繪畫

周亮工的傳世畫作《晴樹煙岚圖軸》作于康熙九年(1670年),這幅畫是周亮工在接連受創的心境之下創作的。五十九歲的周亮工可謂是站在自己人生的總結點上創作了這幅畫,這其中可謂包涵了周亮工一生對于畫學的認識。

整幅畫充滿了空靜之氣,滿紙空靈秀逸,筆簡意遠,林木秀潤,幽谷空寂。但是周亮工在山澗之間,曲徑通幽之處卻又點綴房屋,又添一絲生氣。以經營位置來看,畫面雖屬高遠但山石卻不以險峻雄渾勝而始終給人以清曠可居之感。中景主峰置于畫面中間,非以奇險而以敦厚勝,左側乃置山澗以達動靜相襯。遠景山峰以淡墨渲染盡顯煙岚之氣。從用筆墨上來看,清曠疏朗,且亦可謂筆筆皆有來曆。從題跋上來看為仿黃公望筆意,而筆墨之間又多出于董巨。黃公望平淡天真而又出于塵俗,這正符合周亮工所強調的“出塵絕俗”的士人畫觀念。從畫面上來看,《晴樹煙岚圖軸》以淡墨先勾勒山形,再加以披麻皴。且畫樹之法也應出于黃公望,淡墨勾勒樹幹,除松樹外其他樹木樹幹鮮少效擦,而枝葉則以點染為主。但在山的皺法上,《晴樹煙岚圖軸》是以淡墨短披麻密集而又均勻的效擦,正是出自于董源。由此可見周亮工除去塵俗的方法正是得筆意于古人的觀點,因此他的畫作也灑脫高遠,澹然古樸,不沾煙火氣。

廣為博鑒古畫為周亮工的鑒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基礎,也對周亮工本人的畫評理論産生了重大的影響。周亮工在畫評之中就十分重視“古法”,推崇古雅之意,也很強調不同于流俗的“出塵”之筆。這種審美傾向是一種帶有士大夫自身感情色彩的文人視角。這一點從《晴樹煙岚圖軸》之中也能看出來。但周亮工不但不是保守主義者,而是一個強調繪畫能表現畫家性靈、獨抒己意的鑒賞家。受到明末清初個性解放的美學思潮影響,在畫評上周亮工亦推崇畫家展現其“性情”,能獨抒己意,具有個性化的面貌。此外,周亮工也認為繪畫亦是畫家天分與才氣的自然展現。在周亮工筆下,那些獨具性情的繪畫都是值得稱贊的。周亮工對于其同時代人獨具個性的面貌的肯定,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動了繪畫多樣性的發展,打破了當時“無複性靈”的畫壇僵局。

藏書

周亮工精于鑒賞,好故圖書字畫,于古今之書無所不覽,知名之士無不交,遊宦所至,訪求故籍不遺餘力,福建藏書家謝在杭的舊藏,盡歸于他。家有“賴古堂”、“因樹屋”、“藏密庵”等,藏印篆、古書、字畫極富。“賴古堂”藏書,多得自江浙閩贛。藏書印有“是書曾藏周元亮家”、“曾為大梁周氏收藏”、“響山樓”、“栎園賞鑒圖書”、“緘齋藏書”、“周栎園家藏書”、“賴古堂圖書記”、“周元亮抄本”等。據曹寅《楝亭書目》記載,有《栎園書目》1卷;李筠嘉《古香閣藏書志》亦記載有《賴古堂書目》,著錄藏書4670餘種。

篆學

周亮工與明末清初的許多篆刻家交往甚密,嗜印成癖,曾雲:“生平嗜此,不啻南宮愛石。”其為篆刻家立傳,保存了大量的印學資料。在《賴古堂書畫跋》一書中,收有二十九則,對研究明清書畫史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其關于印章美學的論述,主要集中在《尺牍新鈔》中,提出了“印章之妙,原不一趣”的觀點:仆常合諸家所論而折衷之,謂斯制之妙,原不一趣。有其全,偏者亦粹;守其正,奇者也醇。故嘗略近今而裁僞體,惟以秦漢為師,非以秦漢為金科玉律也,師其變動不拘已耳。在這段論述裡,周亮工提出了印章求變的觀點,對曆代印人能革新者推崇有加。這種觀點不僅對晚明的文壇有重大的影響,對當時的書畫篆刻也有沖擊。

錢陸燦在《印人傳》序中說“先生知其人,得其印,而又為之傳”,這指出了周亮工撰寫《印人傳》的方法。“知人論印”是提供印人的身世、生活與作者的交往背景材料,以把握印人創作實踐、鑒賞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貫穿于《印人傳》。元代之前,印章的創作者并不受到重視,到了明萬曆年間,楊士修在《印母》中,開始提出了關于印如其人的印論。到了周亮工時,不僅記錄了印人,而且通過印人的形象、品格、氣質來品評和讨論印章作品,突出了以印章創作的主體—印人為中心的特點。周亮工認為透過印人的作品,同樣可以評價印人的本色胸次。他在《又與濟叔論印章》中說:絕去甜俗蹊徑,是濟叔本色,空夷浩渺,更可見濟叔胸次。隻有改革,才有生氣,有生氣則動人,動人則佳。“

周亮工把印章和詩文放在平等的位置上來讨論,突破了前人的印學觀,提出“此道與聲詩同”的重要思想,大大豐富了印章的文化内涵。周亮工印學思想的兩大來源—周亮工詩文觀和公安派藝術觀的影響,在關于印章的本質,文、何等流派的讨論、印章發展的“正”、“變”規律、取法秦漢的問題、質樸與流美品評話語以及創作批評等方面全面反映了周亮工從文化立場和藝術立場上對印章的闡發,突出了周亮工“此道與聲詩同”的重要學術價值,而其《印人傳》中的多種批評方法突出了以“印人”為藝術批評中心的轉變,豐富了古代的文藝批評。

主要作品

周亮工有《全濰紀略》《賴古堂集》《書影》《字觸》《同書》《讀畫樓畫人傳》《印人傳》《賴古堂文集》《讀畫錄》《賴古堂藏印》《賴古堂印譜》等。傳世墨迹有《行書詩軸》《七言絕句詩軸》《五言詩軸》等。

史料索引

《清史列傳·卷七九·貳臣傳乙·周亮工》

《明季北略·卷二十二·幸免諸臣·周亮工》

康熙年間《揚州府志·卷二十二·名宦》

轶事典故

墨癡

周亮工素有墨癖,平生蓄墨萬種。順治三年(1646年)除夕,周亮工與匡蘭馨、程邃、胡玉昆在其家中舉辦“祭墨之會”,用酒澆墨,對墨當歌。

毀書

康熙十年(1671年),周亮工将《賴古堂文集》《詩集》《印人傳》《讀畫錄》《閩小記》《字觸》《尺牍》《書影》等百餘種自撰書闆,悉行自毀。如今傳世《賴古堂集》二十四卷,是周在浚編葺舊刻,搜輯遺稿而成,存詩大多是庚子前的作品,而文章隻保留了三分之一。

束卷雨

順治十四年(1657年),周亮工因“貪污”案身陷囹圄,許多老百姓都為他鳴不平。而當時閩地恰逢大旱數月,人心惶惶,在福建巡撫授意下,周亮工得以翻案。案件審理結束後,大雨傾注,閩人都将這場雨稱作“束卷雨”。

史料記載

藝術形象

人際關系

輩分

關系

姓名

簡介

祖父

周庭槐

-

祖母

喻氏

父親

周文炜

天啟年間任諸暨縣主簿,後遷王府官。著有《詩斅》《四留堂詩集》《旅塵集》。

母親

朱氏

明朝胙城王之女。

妻妾

妻子

馮氏

太學生馮育民之女,溧水令馮派魯之妹。

王荪

河南宛丘人,性俠烈。能詩文,有詩二百餘首,小詞數十首,有《貝葉庵詞》。

子輩

兒子

周在浚

貢監生,充國子監官學教習,娶光祿寺丞段廷璋女,注《南唐書》十八卷,著有《雲煙過眼錄》《晉稗》《遺谷集》《秋水集》。

周在揚

幼有神童名,娶吏部尚書郝惟讷女,早卒。

周在延

庠生,娶鄱陽知縣鄧士傑女。存有《攝山園詩集》和《朱子四書語類》。

周在建

國子監監生,娶翰林院少詹學士方拱乾孫女。曆官淮安知府。有《近思堂詩》。

周在都

國子監監生,娶江西總鎮趙應奎女。有《雪舫吟》《桑乾草》《響山樓稿》《餐雲書屋稿》《盧溝送别詩》各一卷。

女兒

-

适京府經曆王朝宸之孫、舉人王廷棟。

适浙江督糧道布政使司參議張天機子、河南蘭陽縣庠生張質。

适戶部員外郎顧起貞曾孫、江甯縣庠生顧淳。

适巡撫福建督察院右副都禦史佟國鼐子、國子監監生佟世慶。

适為國子監監生王重子、國子監監生者王垣。

适提督江南等處地方總兵官太子少保左都督楊捷子、官蔭生候選治中楊懋綸。

曆史評價

曾曰瑛:(亮工)以本省參政駐節上杭。時山海交警,亮工日夜登陴戒嚴,撫慰軍卒。中軍呂吉橫肆,亮工廉知其狀,捕置之法。革巡道衙門供應。尤加意造士,雖羽書旁午,猶汲汲于人才。省旋日,士民無不流涕扳留者。(《汀州府志》)

林佶:公好讀書,善為文章;雖幹陬囹圄,未嘗一日廢吟詠,其獎引後進如不及。博物好古,其天性也。于平日抱負十未能展二、三。然其治閩之久,功德昭然;人知其功在于守城殺賊,而不知其中朝殺賊之功為尤大。此真無愧于開國之名臣,宜乎閩民愈久而思不忘也!(《名宦戶部侍郎周公亮工傳》)

錢陸燦:①餘惟公之文章事業在人耳目三十餘年,初餘讀公所為河南己卯鄉試文,以為王唐瞿薛猶見于世,已而得讀公詩與古文詞,乃知公則今之韓柳李杜也。公真天下文章之士也!②公八閩間以書生領兵事,所在城堡常四面火起,钲鼓聲動地,中有一人,指揮鹵楯,蔺石渠答,施設有序,手發大黃,應弦殪敵,長嘯若神人,則公也,何其壯欤!假令得公坐政事堂,舉群策以收太平之功,其事業宜萬倍閩也。(《賴古堂集·附錄》收錄《周亮工墓志銘》)

姜宸英:①公材器揮霍,善經濟,喜議論,疾握靛拘文吏。當大疑難,專斷生殺,神氣安閑,無不迎刃解者。自笠仕即在兵間,尋耀台職,益欲以意氣自奮,不幸遭亂歸。才為時需,十年之間,晉曆卿貳,然時時與世抵捂,關木索嬰,金鐵槍地而呼天者數矣。②其為文,溯司馬氏以來,及于盧陵。詩宗子美,然機杼必自己出,語矜創獲,不蹈襲前人一字。刿鉥湔濯,而歸之大雅。(《周亮工墓碣銘》)

程邃:餘生平有愧癖,方今海内宗工林林焉,不敢仰視其幟,于時家孝感侍郎張徑陽稗恭大行,登峰造極,數十年雄絕今古,餘遂一意藏拙矣,周夫子納瓦礫不樂于珠玉之側,為之汗下不已。(《書畫錄》)

黃虞稷:①周侍郎亮工,文章政績,斐然可觀。②周栎園吏事精能,撫戢殘暴,則如張乖崖(張詠)。其屢更盤錯,乃别利器,則如虞升卿(虞诩,東漢名臣)。其文詞名世,領袖後進,則如歐陽永叔。其博學多聞,窮搜遠覽,則如張茂先(張華,字茂先。西晉文學家)。其風流宏長,坐客恒滿,則如孔北海。其心好異書,性樂酒德,則如陶淵明。其敦笃友朋,信心不欺,則如朱文季。其孺慕終身,友愛無間,則如荀景倩(荀顗,字景倩,西晉開國元勳)、李孟元。至其登朝未久,試用不盡,則如範希文。而遭讒被謗,坎坷挫折,又如蘇長公。(摘自《郎潛紀聞初筆》)

錢謙益:情深而文明,言近而指遠,包函稚故,蕩滌塵俗。卓然以古人為指歸,而不複堕入于昔人之兔徑與近世之鼠穴,信栎園之雄于詩也!(《賴古堂詩集序》)

張怡:①(栎園先生)書畫鑒賞最精。名賢名迹不具論,今天下騷人墨客,一水一石、一竹一木,無不撷其精良羅諸幾案。研則羊嶺之秀,龍品之精,于聞之鐵,未央之瓦,牟子矍矶,青州石末,皆自出新意,創為名款。生平收藏印章不下數千方,遠溯斯摘,下逮文何,選異拔優,非佳品不采,非名手不登。然此冊所載,龍紋燦爛,鳥迹缤紛,近代以來,無有俪者。金書琳篆,赤文瓊字,神化莫測。信足執耳圖書之府,揚鐮獵褐之林也。先生之癖,與杜征南、歐陽六一并傳不朽矣。(《賴古堂印譜引》,錄自《賴古堂印譜》)②栎園先生,飛帆學海,掉鞅詞壇,著述等身,不胫而走,至于繪事,尤多賞心……凡海内之士,有以一竹一木,一丘一壑見長者,無不畢竭所長,以求鑒賞。(《讀畫錄》)

唐祖命:無一字不從古人淘煉,卻無一字依傍古人。非胸具牟尼珠,舌種青蓮花,十指間氲旃檀香,圍繞而出,安能辨此?自是君身有仙骨,庶足仿佛一二。

王铎:(其詩)蒼郁奇曠,铮铮骨格,不入輕薄促弱,中原吐氣有人,造物之贶栎園者多矣。

髡殘:①栎園居士為當代第一流人物,乃賞鑒之大方家。(摘自關冕鈞《三秋閣書畫錄》)②栎園翁,文章詩畫之宗匠也。嘗以其所作,如窮山海不能盡其寥廓,坡老雲“神與萬物交,智與百工通”者耳。

安緻遠:情浮其貌,意勝于法,遠想長思,徑緻獨絕。(引自《今世說》)

方文曾:先生(周亮工)詩學杜不學白,且學杜之華郁,不學杜之瘦硬。如《漳洲城樓》、《丙申寒食》、《秦淮盛事》諸篇,風流跌宕,在《秋興》《詠懷》伯仲之間。

魏禧:(周亮工)博及群書,而未嘗好征引,故實以自侈其富,筆之所至,浩浩瀚瀚,若江河之放,一曲千裡,而不可止。每命一文,必深思力索,戛戛乎務去其陳言習見,而皆衷于理義,無詭僻矯激之辭,以驚世駭俗,其正也如是。(《賴古堂集序》)

陳康祺:栎園侍郎入國朝後,揚曆中外,激揚雅道,樹立邊功,自不愧循良林苑中人物。俞邰評骘,未為失倫。至貞介若陶處士,古人與之伯仲者,前一管幼安,後一司空圖耳。即論樂酒著書,亦豈侍郎所能比似。(《郎潛紀聞初筆》)

朱彜尊:黃子俞邰,周子雪客,藏書累葉,手澤猶新。玉笈缥缃,不減李邺侯之架;禦書炳煥,何殊孫長孺之樓。(《征刻唐宋秘本書例》,引自《藏書紀事詩》)

尤侗:當今豪傑不數見,萬未之望惟周侯。吾聞公在閩海日,人士趨之如東流。乃公意氣飛揚甚,推倒岱嶽唾滄洲。縱橫燕趙齊秦楚,甲乙班馬韓蘇歐。博搜趙氏金石錄,旁羅米家書畫舟。四座歎息起為壽,信哉當今豪傑惟周侯。(《西堂詩集·看雲草堂集》卷五《周栎園司農席上賦贈》)

劉聲木:國朝周栎園侍郎亮工,生平撰述宏富,久已陸續刊行。此見于雍正三年重刊《書影》其子在延序中,可稱怪事。若以為可傳耶,則不當毀,若以為不可傳耶,則不當刊。豈撰述百餘種中,竟無一二可以傳世之書,必盡毀之而後快,此何意也?(《苌楚齋續筆》)

王時敏:少司農栎園周公于文章政事之餘,又旁精畫道,流悅圖繪。凡海内缙紳韋布、道人衲子,從事丹青,寓興盤礴者,無不郵驿搜羅,重繭購索,積集有年,裝成凡二十冊,如探玉圃珠林,詭态幻思,缤紛奪目。此固藝林盛事,非公托寄高遠,不能有此。(《王奉常書畫題跋》卷下《跋周栎園公祖時人畫冊後》)

葉昌熾:梨莊本本盡精良,觀宅何嘗非吉祥。務抑輕華存微尚,好噓嘉種為寒香。(《藏書紀事詩》)

來新夏:蜚聲海内,無愧為中洲鐘毓。

後世紀念

墓地

周亮工墓原位于金陵江甯縣朱門鄉梨莊(今大緻位于南京市江甯區江甯街道自然村施山麓),墓前有姜宸英撰墓碣銘,墓内有錢陸燦撰墓志銘。因施山被毀,現遺址無存。

專著

2009年4月4日,北京語言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朱天曙花費六年,多方搜訪編校整理的《周亮工全集》由鳳凰出版社出版,全書由正文、補編、序跋、傳記、集評、年表組成,這是自清代以來,學界首次對周亮工著作進行的全面整理。

上一篇:陳柏瑜

下一篇:大慶小芳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