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克·貝松

呂克·貝松

法國男演員
呂克·貝松(法文:Luc Besson),1959年3月18日生于法國巴黎,法國著名導演,兼任制片、編劇、演員、剪輯等,因為屢創票房佳績,被譽為法國的斯皮爾伯格。呂克·貝松的作品節奏快捷、風格奢華,極具商業價值,有人稱他的電影實際上是美國片,隻不過是在法國拍攝而已。呂克·貝松的代表作品有《第五元素》、《聖女貞德》、《這個殺手不太冷》等。
    中文名:呂克·貝松 外文名: 别名: 民族: 出生地: 身高: 體重: 畢業院校: 職業:導演,兼任制片、編劇、演員、剪輯 經紀公司: 代表作品:《第五元素》;《聖女貞德》 主要成就: 英文名:LucBesson 籍貫:法國巴黎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59年3月18日

介紹

呂克·貝松,法國導演,兼任制片、編劇、演員、剪輯等。因為屢創票房佳績,被譽為法國的斯皮爾伯格。作品節奏快捷、風格奢華,極具商業價值。有人稱他的電影實際上是美國片,隻不過是在法國拍攝而已。呂克·貝松被認為是法國的斯皮爾伯格,事實上,這個稱号并不過份,在法國乃至歐洲大陸,呂克·貝松總是最吸引人們注意的導演。他的電影節奏明快,富于時尚感,風格詭異,幾乎每部影片都能激起人們的期待。

成長經曆

呂克·貝松1959年3月18日生于法國巴黎,幼年的理想是做一名潛水運動員和航海家。但是17歲時的一次潛水事故打破了他的童年夢想。貝松很快調整了自己人生的目标。決心做一名電影制片人,于是19歲那年來到美國洛杉矶,學習了3個月的電影制作課程。并開始拍攝一些試驗短片。1983年,貝松的電影處女作《最後的戰鬥》問世,這部多次獲獎的黑白、寬銀幕的無聲科幻片,據說是23歲的他用3法郎六蘇拍成的。呂克·貝松似乎向世人證明了,在法國即使沒有受過專業的電影教育,找不到投資,依舊可以拍出與衆不同的電影。

也正因如此,貝松曾經一度被奉為法國年輕導演的開路先鋒,不管他樂意不樂意這一稱呼。《地鐵》和《碧海藍天》為呂克·貝松在國内和國際赢得了聲譽。雖然當年的法國凱撒獎有點吝啬地僅僅将“最佳錄音”和“最佳音樂”獎授予《碧海藍天》.但是貝松卻公開表示這部影片是其導演生涯中最為得意的作品。畢竟,這部作品傾注了貝松少年時的激情和夢想,貝松終于可以用他的攝影機捕捉他童年時代所看到的海洋的光影和生命。影片中的潛水員傑克最後葬身大海,更确切的說,那是他真正的生存,傑克莫不就是貝松理想中的化身?

80年代的法國有所謂BBC年輕導演之說,即專指Beinex、Besson、Carax(貝内克斯、貝松、卡拉克斯)。這三位新銳導演盡管有很多相同與不同,但其最大的共同點卻是對藍色莫名其妙的偏愛。從貝内克斯1980年拍的《女歌星》開始,藍色就充滿了銀慕,卡拉卡斯則拍了《卑賤的血統》;而貝松的《碧海藍天》更是從片名到内容都藍色的調子。貝松苦心孤詣營造的對大海的向往和浪漫情懷自然是無人能比,其精彩的水下攝影恐怕令《鋼琴課》和《泰坦尼克号》的導演也受益匪淺。

《尼基塔》與《殺手萊昂》是呂克·貝松由藝術影片向商業影片的成功過渡。《尼基塔》講述了一個暴力團女成員是如何被改造為國家職業特工殺手的過程,其特工殺手的身份和她内心深處愛情和人性的萌動構成了這部影片的獨到之處,而《殺手萊昂》講述了一個渴望從善的殺手和一個渴望複仇從惡的女孩之間的故事。這部帶有藝術氣質的法國商業片至今仍是世界各國的電影學子們津津樂道的範例,其中的許多細節諸如萊昂身邊的那株綠色植物和“記住永遠不要殺婦女和孩子”等精彩對白令人難忘。單憑那株綠色的植物,就不是好萊塢的編劇所能想到的。

《殺手萊昂》奪得了當年凱撒獎最佳影片獎,貝松則榮獲最佳導演獎。自90年代以來,法國藝術電影的繁榮将法國商業電影推到了一種尴尬的境地,在法國以外的地方,拍藝術電影是需要很大勇氣的,因為你要面臨着嚴峻的生存問題,在法國則不同,如果一個電影藝術家要去拍迎合大衆口味的商業電影,則似乎要更大的勇氣。呂克·貝松就是這樣一位“不合時宜”的導演。

争議

80年代中期,貝松拍攝了《地鐵》,《碧海藍天》等藝術電影之後,被法國評論界稱為前途無限的年輕導演;90年代貝松在拍攝了《殺手萊昂》、《第五元素》之後,卻受到了法國電影理論界的輕視。《第五元素》1997年在全球創下了2億7千萬美元的收益,名列當年世界電影的第三名,不管評論界如何評論這部電影,它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法國導演眼中的未來世界,在電腦高科技與時空交錯的叙事中,帶給我們一絲不同于好萊塢大片的曆史和人文内涵。

呂克·貝松是當代法國電影影壇最受矚目且争議最大的導演。盡管《第五元素》在商業上的成功使得法國最大的電影公司高蒙公司的營業額翻了一翻,但是貝松在國内卻常常被說成是向好萊塢電影投降的反面典型。為此,苦悶的貝松常常要飄浮過海去好萊塢尋覓知音。影片《第五元素》集科幻、驚險和打鬥于一身,是歐洲有史以來第一部成本高達近一億美元的英語對白影片,顯示了法國電影人複興本國和歐洲電影業的決心和勇氣,影片榮獲1997年戛納國際電影節技術大獎,故事内容本是呂克·貝松在16歲時就開始構思,當時盧卡斯的《星球大戰》剛剛問世,顯然貝松的想象和構思與之相比還很不成熟。

事隔20年之後,貝松依舊念念不忘少年時代的構想,經過20年的籌劃.該劇本具備了貝松前五部故事片的基本要素。雖然有評論認為《第五元素》似乎更像是一部法國未來主義的滑稽笑劇,認為不過是視覺效果做得好,但是1997年在第50屆夏納電影節開幕式上作為開幕影片放映的時候,這部表現人類未來23世紀的科幻片還是引起了轟動。影片中,布魯斯·威利斯扮演的主人公駕駛着他的那輛抗地球引力的黃色出租汽車飛越紐約城市上空的鏡頭,與盧卡斯的星際字宙飛船相比毫不遜色。當年那個看着《星球大戰》長大的貝松,20年後終于和盧卡斯站到了一起。

早在《碧海藍天》中,呂克·貝松就顯示出他對大制作和宏大場面的迷戀與追求。從《第五元素》和《聖女貞德》開始,貝松日漸遊離他過去所從屬的那種電影形态,将目光瞄準了國際市場,不僅在類型方式上玩盡花招,還在制作成本上不斷升級,這也許就是貝松在本國遭到非議的主要原因。而此時的好萊塢也開始在世界各國招兵買馬,其首選就是吳宇森和呂克·貝松。貝松法國式的浪漫風情以及吳宇森東方味的英雄情結倍受好萊塢的青睬與模仿。

貝松最終用《第五元素》和《聖女貞德》證明了娛樂大片不是好萊塢的專利,法國人不僅能制造低成本、小制作的藝術電影,還能生産在全球盈利的商業巨片,一個法國人可以在美國的地盤上“與他們相抗衡”。今天的貝松似乎成了成功的榜樣,我們可以毫不猶豫地将他看作和斯皮爾伯格同一類型的商業片大導演,但殊不知貝松能夠走到今天,是付出了極大的代價的。

作為第一部高成本的歐洲影片,《第五元素》1997年夏天在影院公映的時候,開始票房并不令人樂觀,看慣了藝術影片的法國觀衆和受到好萊塢商業大片熏陶的美國觀衆并不抱有太多的興趣。影評人的反映也是貶大于褒,影片最為緻命之處還在于它高達1億美元的巨額成本。但是奇迹出現了,《第五元素》居然克服了它的先天不足和不祥預兆,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在幾個主要西方國家廣泛放映,影片是大賺了一筆,但是評論界對貝松和這部影片依舊低調處理。

呂克·貝松并不因為這些評價動搖自己的追求和信念,他要拍一部法國人和美國人都叫好的影片。他的《聖女貞德》選取了曆史和現實,民族和國際的恰當交融,拍完之後好評如潮。聖女貞德是法國人心目中的女神,她以自己的生命成就了一曲不朽的傳說。有關聖女貞德的影視作品不計其數,可是隻有三部影片值得在電影史上留下一筆,他們分别是:德萊葉導演的為電影默片時代劃上精彩句号的《聖女貞德受難記》;布萊松導演的極度忠實于宗教情節和原審判材料的《聖女貞德受難》;呂克·貝松耗時三年拍攝的史詩性巨片《聖女貞德》。

布萊松的《聖女貞德受骓》僅僅截取了貞德受審和走向火刑架的一段史實,表現了女主人公的宗教信念和曆史的真實瞬間。而呂克·貝松的《聖女貞德》則展示了波瀾壯闊的英法百年戰争和貞德作為一個少女和法蘭西戰士的浪漫情懷。和布萊松一樣,呂克·貝松也是法國影壇一位孤獨的探索者,也許這是這兩位不同時代的法國導演的唯一相同之處。也許正是這唯一的相同,才使得他們同樣偏愛貞德這個曆史人物,隻不過他們诠釋曆史人物的方式有所不同。

在呂克·貝松的導演手記裡我們看到貝松對貞德的評價:貞德是我們的先祖,在她的信念和純真之間捕捉到的東西,又在她的時代失去,正像我們在自己的時代所失去的一樣。貝松在這部影片中表達了自己對于這段曆史的獨到思考:“難道人類的思想必得沿着如此曲折的道路,才能發現隐藏在邪惡背後的善良嗎?”

呂克·貝松這位影壇孤獨的探索者,即使是在他的商業巨片中,我們也可以感受到他對曆史和生命的終極認識,觸摸到他作為一名法蘭西戰士的心路曆程。無論是《碧海藍天》中的傑克,是《殺手萊昂》中的殺手,還是《聖女貞德》中貞德,我們都會感到:這就是呂克·貝松。

電影戲路

貝松的電影戲路實際從第一部電影就已經基本定型,他電影中的人物歸納起來不出兩類:持槍的女孩或女孩型女人,她們纖弱的外表與槍支暴力構成的強烈對比,是貝氏電影美學的重要成份;另一類人物就是與現實對抗的孤膽英雄,這又是一個人格分裂的人物。如果進行一些淺顯的心理分析的話,這其實是貝松人格中的陰陽兩面:外表堅強而内心脆弱的男人和外表脆弱而内心堅強的女人。凡由他編劇、執導的電影,故事都是圍繞着這樣的心理定式組成的。

最後這部《天使安琪拉》是貝氏心理的一個總結:無依無靠的男孩躲在一個看似大膽的無賴的外殼下,等待着一個女人(天使)的救助。影片雖然是黑白的,但逃不掉貝松已經習慣的廣告美學的拍攝方法,片中呈現的巴黎是明信片式的,而男女主人公則是貝氏人物的一個延續。觀者從中可以探到貝松之為貝松的那個奇妙組合:生意人的頭腦加玩童心理加一點點多愁善感。

“貝松産品”的成功秘訣其實也很簡單,就是以文化共性取代個性,去除導演的自我中心,人物線條簡單,一切以故事為出發點,動作多、對話少、節奏快。的确,賣得最好的片子不等于拍得最好的片子,但不要以為印度的寶萊塢、美國的好萊塢、貝松的歐羅巴愚蠢到不明白這個道理,他們隻是更接受市場的現實。

榮譽

【一】1985年憑借《地鐵》獲得第11屆法國電影恺撒獎十三項提名和三項獎

【二】1987年憑借《碧海情》獲得第14屆恺撒獎八項提名和兩項獎

【三】1989年憑借《尼基塔》獲得第16屆恺撒獎九項提名和一項獎

導演作品

《亞瑟和他的迷你王國》ArthurandtheInvisibles(2006)

《天使A》Angel-A(2005)

《聖女貞德》Messenger:TheStoryofJoanofArc,The(1999)

《第五元素》TheFifthElement(1997)

《這個殺手不太冷》Leon(1994)

《亞特蘭提斯》Atlantis(1991)

《尼基塔》Nikita(1990)

《碧海藍天》Grandbleu,Le(1988)

《地下鐵》Subway(1985)

《最後決戰》Derniercombat,Le(1983)

《飓風營救》Taken(2008)

《亞瑟》Arthur(2006)

《不歸路》PointofNoReturn(1993)

《玩命快遞2》TheTransporter2(2005)

《狼犬丹尼》DannytheDog(2005)

《俠盜魅影》Bandidas(2005)

《13區》Banlieue13(2004)

《的士飚花》Taxi(2004)

《暗流2:天使啟示錄》CrimsonRivers2:AngelsoftheApocalypse(2004)

《郁金香芳芳》fnfanlatulipe(2003)

《車神》MichelVaillant(2003)

《的士速遞3》Taxi3(2003)

《換命快遞》TheTransporter(2002)

《龍之吻》KissoftheDragon(2001)

《企業戰士》Yamakasi-Lessamouraïdestempsmodernes(2001)

《綠芥刑警》Wasabi(2001)

《光芒萬丈》Dancer,The(2000)

《的士速遞2》Taxi2(2000)

《最後決戰》Derniercombat,Le(1983)

人物評價

呂克·貝松可算是法國電影界的頑童也是一個鬼才,他是最受觀衆歡迎的導演之一,但總得不到影評的肯定,卻一而再、再而三創下票房紀錄。他固執,而且堅信自己的才氣,完全不理會他人的批評。他的父母親都是水上運動的高手,母親還是潛水教練。青少年時,他夢想成為海洋、海豚專家,但是17歲時因為一次潛水意外,讓他不得不放棄這個願望,轉向電影。盡管他再也無法潛入童年深愛的海底,但卻因此而成為90年代法國最具世界影響的導演,甚至被人稱為“歐洲的史蒂芬·斯皮爾伯格”。

呂克·貝松沒有受過任何訓練,就直接到電影廠裡當雜工,從底層一步步做起。之後,他就到好萊塢去,到處走、到處看。回到法國後,他便決定開始拍片。那時,他住在一間小閣樓,和一個朋友湊了點錢就拍了一部科幻默片《最後決戰》,結果得到亞弗利亞茲科幻片的大獎,從此啟動了他的電影事業。

他的第二部影片是1985年執導的《地鐵》,獲第11屆法國電影恺撒獎十三項提名和三項獎;1987年的《碧海情》獲第14屆恺撒獎八項提名和兩項獎;1989年的《尼吉塔》獲第16屆恺撒獎九項提名和一項獎。短短的幾年取得如此的成績,這在法國中青年電影導演中堪稱鳳毛麟角。因此,呂克·貝松憑借自己的實力跻身于法國一流導演的行列。

呂克.貝松作品的題材、樣式不拘一格,常常出人意外。《地鐵》一片描寫了與地面世界相對應的巴黎地鐵這一完整的地下世界,描寫了生活于其中的人們的生活、情感與遭遇;接下來的一部《碧海情》則以廣闊無垠的大海為主角,展現了其令人難以抗拒的魅力,及人們對它的深深的眷戀;《尼吉塔》又将筆觸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讴歌了愛對人性複蘇的巨大功能;《大西洋島》(1991)再次将目光投向海洋,是一部表現海洋生物的充滿詩情畫意的記錄片……每一部都有創新,每一步都不循舊路。這就是呂克·貝松的特色。

呂克·貝松被認為是法國的斯皮爾伯格,事實上,這個稱号并不過份,在法國乃至歐洲大陸,呂克·貝松總是最吸引人們注意的導演。他的電影節奏明快,富于前沿時尚,風格詭異,幾乎每部影片都能激起人們的期待。

星聞轶事

法國當地時間2011年5月18日晚,在與法國某奢侈品公司合辦的活動上,呂克·貝松到達的時間一改再改,從晚上9點推遲到9點半,再推遲到10點,結果一班記者等到雙腿發軟,大部分人在午夜12點左右離去。而呂克-貝松在酒足飯飽後,終于在次日淩晨來到活動現場,但“大牌”的他根本無視現場幾位記者的采訪要求,反而跟現場的一位老友打趣,然後絲毫沒有在主辦方搭好的海報前停留,徑直進入了酒吧的花園玩樂。同時,現場的保镖嚴格清場,發現用相機拍照者一律予以制止。

上一篇:瑪麗昂·歌迪亞

下一篇:季天笙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