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連登

吳連登

毛主席生活管理員
吳連登,毛澤東主席的生活管理員,陪伴毛澤東度過了最後的12年,人稱“毛主席管家”。[1]他的舉動感動了鹽城市僑聯、建湖縣教育部門和射陽縣有關領導,大家都十分感激吳老的愛鄉之情,赤誠之心,而吳老則表示一定把家鄉的助學之事辦好、辦實、辦出成效,把更多的貧困家庭的子女送給北京市大方專業技術學校深造,并在畢業後幫助聯系安排工作,使更多的家鄉貧困孩子學到技術,找到工作,有穩定的收入,使家庭擺脫貧困,過上富裕日子,這是吳連登最大的心願和最永遠的真心。
    中文名:吳連登 外文名: 别名: 民族:漢族 籍貫: 畢業院校: 職務: 就職企業: 主要成就:

人物簡介

1941年出生在建湖縣蘆溝鎮一個農民家庭的吳連登,1958年走出農門,來到鹽城江淮農具廠(今江淮動力股份有限公司)當翻砂工人,1959年被鹽城地區行署推薦到人民大會堂當服務人員,1960年經中央警衛局篩選,到中南海工作。1964年國慶節,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親自找吳連登談話,讓吳連登到自己家裡幫忙。從此,吳連登兢兢業業當好主席的“管家”,一直到主席逝世,吳連登在毛主席身邊工作了整整12年。

人物自述

“平闆三輪車拉着我進了中南海”

“我的家很貧寒。”在迎賓館3樓大廳會客室裡,吳連登剛坐定身就應邀介紹自己的家庭。“我們家不知道替地主做了幾輩子長工,我記事時就吃不飽穿不暖。至今還清晰記得,我一年隻有春節時才有一雙新鞋可以穿,平時出客(走親戚)隻能拎着鞋光腳走,等離親戚家很近的時候到河邊洗洗腳換上鞋。 而一件衣服往往要補幾十層。”

1958年,才17歲的吳連登參加了江淮農具廠的招工,并且一下子考上了,成為一名翻砂工。1959年,鹽城地委從江動調4個人到地委招待所當服務員,其中,有兩人不肯“伺候”人而離開了,吳連登卻留下了。“從農民通過考試轉變成工人我就很滿足了,隻要有工作可幹,我根本不考慮其他的。即便是打掃衛生、端茶送水,我也總比别人快。我一趟能拿10個暖水瓶,一手提4個,兩個胳膊再各夾一個。招待所離打水的地方一趟500米,我每天5點起床,就這麼來回跑,一個人負責整整一棟樓。”吳連登說。

命運發生轉折在1959年。這一年,北京人民大會堂建成,要從全國各地挑選服務員。鹽城地區也分了一個名額。經過多輪的篩選,吳連登脫穎而出,被分配到大會堂餐廳當服務員。時任地委書記的陳宗立囑咐吳連登一定要珍惜來之不易的工作,“他對我的要求,字字刻在我的心裡,至今不敢忘。”帶着家鄉人民的囑托,吳連登自帶行囊,走進了人民大會堂。

11個月後,中南海從人民大會堂選調兩名服務員,“特别能幹”的吳連登一下子被選中。

“中南海派了一輛平闆三輪車來接我們,周圍擠滿了來看熱鬧的同事。我倆把行李放在車上,跟在三輪車後面,一步步走進了中南海。”

3天後,吳連登在中南海頤年堂第一次見到了偉大領袖毛主席。

“毛主席有個習慣,開會時他基本上是第一個到,他要和陸續進來的人有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平常業務熟練的吳連登,這時怎麼也控制不住自己,為毛主席端的一杯龍井茶,由于手抖得厲害,等走到毛主席面前,茶已經灑出了一半。

“毛主席還有個習慣,凡是第一次見到的人,他都會盯着你看,問你的情況。主席問我:‘你是新來的吧,叫什麼名字?’我說我叫吳連登。主席問我的名字是誰起的,我說是一個和尚。主席笑着說:‘一聽就不是父母給起的,這個名字好。’主席又問我是哪裡人,我說是江蘇鹽城來的。他說:‘噢,鹹城來的。’我說:‘不對,是鹽城。’主席笑了:‘唉,那不就是鹹城嗎?’毛主席這麼幽默,我就沒那麼緊張了。”

為什麼主席說吳連登的名字好呢?“後來,我從汪東興等處獲悉,主席還叫我另外一個稱呼,他用的是我的名字最後一個字的諧音‘登’,叫‘不滅的燈’。”

1964年國慶節,22歲的吳連登正在天安門城樓上服務,毛主席身邊的護士長找到他,“大登,主席叫你呢!”“主席說,‘你不就是那個鹹城人嗎?我可記得你呦。我要和你商量點兒事,因為我身邊有許多事情,家裡也有許多事情,都沒有人做,我想請你,能不能給我幫幫忙?’當時我既緊張又感動,主席竟然這麼客氣請我幫忙。我激動地說‘好!’,就這樣我進了毛主席的家。”

“搞慈善的人,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好人”

受毛主席的影響,吳連登一輩子最看不下去老百姓受苦受窮。他回憶說,毛主席曾在進城後,從衛士長李銀橋的口中得知,一名三輪車夫因為肝上出了毛病,但家裡窮看不起病,他吩咐吳連登從他的工資中支出300元給車夫看病。經過毛主席的資助,車夫終于将病看好,但他自始至終都不知道救了自己一條命的人是毛主席,這件事對吳連登的影響最大。

吳連登說,毛主席一生緻力于為人民服務,使人民過上安居樂業的好日子。那個年代雖然物質上比較匮乏,但人與人之間相互關心、幫助,充滿了濃濃的友愛之情。

1965年的冬天,吳連登遠在建湖縣的老家大崔莊父母住的草屋,不慎失火被燒,當時他隻拿33元工資的他,确實是一個很大的難題。但為了不打擾主席,他還是守口如瓶,不想讓主席知道。

後來,這件事被理發師周福民曉得了,最終還是告訴了主席,毛主席特意叫周福民從主席自己的工資裡取出300元錢送給吳連登。那時的300元錢對他們一家子來說,确實幫了大忙,而這些錢也是毛主席近一個月的工資。吳連登連連擺手說:“不能要。”毛主席說:“這錢也不是我的,而是人民的。你們年輕人要好好地學習,再為人民服務。”

吳連登說,小時候家裡雖窮,父母見鄰居家沒吃的,隻要自家有吃剩的,一定會接濟鄰居。毛主席和父母的行為對吳連登潛移默化,他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從此埋下了熱心公益慈善的種子。

“做慈善是高尚的,是有崇高道德的事,對生活困難的弱勢群體,我們每個人都有義務奉獻愛心,幫他們渡過難關。這是中華文明的傳統美德。”吳連登說,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國人更應該發揚互助互愛精神。平時碰到乞丐乞讨,吳連登都會适當地給一些錢。“雖然這些錢不能解決他們的困難,對自己來說也不多,但對他們來說,幫助的人多了,自然會改善他們的生活,對困難的人有關鍵作用。

“每一個有良心的老闆都應該知道,他們掙的錢都是從老百姓身上來的。搞慈善,就應該來自于社會,回歸于社會,搞慈善的人,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好人。”吳連登說。

“走出家鄉,不能忘了家鄉”

這些年來,吳連登不但支持、宣傳、親為慈善公益活動,還特别關心家鄉的發展。到北京工作50多年,吳老一直情系家鄉。“我是土生土長的鹽城人,不能因為在長期在外,就忘了自己的家鄉,忘了自己的父老鄉親。”這些年來,吳連登一直緻力于動用自己的影響、關系,為家鄉的發展出力。

改革開放以後,振興鹽城北京咨詢委員會成立,吳連登擔任咨詢委員會的副秘書長。他和其他老同志一起為家鄉發展牽線搭橋,找項目。委員會人員由發展之初的幾十人,到後來的幾百人,現在會員人數已經超過了2000人,成為鹽城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

當北京大方實業集團董事長彭沛福向他彙報興辦助學工程,要在鹽城地區招生時,吳老十分感動,并主動提出為招生出力,為家鄉的貧困學子牽線搭橋,落實生源。他專程趕到建湖、射陽等地,介紹大方集團助學工程招生情況。他的舉動感動了鹽城市僑聯、建湖縣教育部門和射陽縣有關領導,大家都十分感激吳老的愛鄉之情,赤誠之心,而吳老則表示一定把家鄉的助學之事辦好、辦實、辦出成效,把更多的貧困家庭的子女送給北京市大方專業技術學校深造,并在畢業後幫助聯系安排工作,使更多的家鄉貧困孩子學到技術,找到工作,有穩定的收入,使家庭擺脫貧困,過上富裕日子,這是吳連登最大的心願和最永遠的真心。

采訪

第一次見毛主席是1961年,在中南海的頤年堂見到毛主席。我那個心情又高興、是又緊張。當時我覺得我沒想到我一個窮孩子,進到中南海,而且能見到毛主席。當時我的心情,我就是說話的時候,我有點那個都不是很自然了。主席坐下來以後,完了以後當時接一杯水,當時這個王延平,他叫我:"你今天這杯水,你得給主席端過去。"這樣呢,我就端了這杯水,我這個手有點顫抖。

主席隻要第一次見到生人,主席都問得特别仔細,"你是姓什麼?叫什麼?什麼地方人?多大年齡?"我當時跟主席說:"我叫吳連登。"後來主席說,後來就問哪,主席說:"你這個名字是你父母親給你取的嗎?"我說:"不是。"主席說:"我看也不是。"後來他說:"是誰給你取的這個名字呢?"後來我告訴主席,我說:"我這個名字是一個老和尚給我取的。"主席說這個名字好、好,完了以後他就問我什麼地方人?我說我是江蘇鹽城的,後來他說江蘇鹽城,鹽城那個地方,他說我很熟悉,因為新四軍重建軍部不就在江蘇鹽城嗎,所以主席對那裡印象特别深。

回憶毛主席

毛主席的工資原來是六百一十元錢,20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國家經濟嚴重困難的時候,毛主席的工資連降了三次,最後就是四百零四元八角,一直到他去世。毛主席的工資降下來以後,中央主要領導同志的工資也随着全部都降下了。

毛主席吃飯要花一百元錢左右。他吃東西不挑不揀不忌口,隻要你安排做出來了他就吃,幾乎沒有他不吃的東西。我們一個月做兩到三次紅燒肉,另外包括腌肉、米粉肉、東坡肉、焖牛肉、牛排我們也偶爾給他做。毛主席餐桌上不能離的就是魚,他最喜歡吃魚,不管是江河湖海的魚還是稻田裡、河溝裡的小魚小蝦,餐桌上必然要有。

小魚、魚雜、魚腦袋、魚骨頭、魚子、魚腸子、魚鳔,用辣椒炒了以後,他吃着很有味道。毛主席晚年的時候,魚基本上就代替了其他飲食。還有一個是雞雜,就是雞肝、雞胗、雞腸子、雞心,炒了以後,他也吃得香着呢。另外是葷素搭配的菜,比如筍。再有一個全素的菜,一個湯。餐桌上還有兩樣東西:蒜泥和辣醬。毛主席喜歡吃骨頭湯,還有就是老母雞熬湯。熬完湯以後,骨頭上的肉,出湯的雞,孩子們吃飯的時候,就給他們弄一塊,下鍋炸一下,就像香酥雞一樣,吃不完就拿到中南海大竈食堂賣了,賣個兩三元錢再給毛主席買菜。毛主席有一個習慣,他想吃的菜就拿手拽到他跟前。來客人就加一個菜,來了兩個客人,就加兩個菜。毛主席反對浪費。他飯粒掉到桌上,我說:“主席,掉桌子上了,不衛生了。”毛主席很嚴肅地跟我講:“不要小看這一粒米,這是對農民的感情,農民苦,農民不容易,我們就是要提倡勤儉節約、艱苦樸素的精神,這不是一粒米的問題。”

毛主席穿的衣服也很節儉,他外邊穿的衣服都很整潔,裡邊的襯衣幾乎都打了補丁,包括睡衣、襪子、鞋子。毛主席的拖鞋,好多人給他補過,前面都爛了,他照樣穿上。毛主席進城以後一般都蓋毛巾被,夏天蓋一條,春秋蓋兩條,冬天蓋三條,疊到一起。毛巾被破了用舊洗臉毛巾補,毛巾被最多補了八十三個補丁。衣服也是這樣,能織補的織補,能打補丁的打補丁。

我第一次看到毛主席家的倉庫,心裡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毛主席家的倉庫一共有六個木質的櫃子,其中毛主席占了三個,江青兩個,還有一個櫃子是毛岸英的遺物。這個倉庫主要放的是換洗下來的不要的舊的東西,其中有幾大包布——舊毛巾、舊布頭、舊毛線,這是補衣服、補毛巾被、補襪子用的。還有新中國成立前從西柏坡帶回來的大棉襖等,都在倉庫裡放着。

如果說我要生活上不檢點,随便吃了、用了、拿了國家和人民的,部長們、省長們、縣長們、村長們都可以這樣做,這個國家就沒法治理。毛主席講這話時很嚴肅。

上一篇:吳雨婵

下一篇:井上杏美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