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太伯

吳太伯

吳國第一代君主
吳太伯(約公元前1165年—公元前1074年),亦作泰伯,姬姓,是周部落首領古公亶父的長子。太伯的母親名叫太姜,是有台氏之女,古公亶父的正妻,生太伯、仲雍和季曆。季曆和他的兒子姬昌都很賢明,古公亶父因此有立季曆為繼承人的想法,以便傳位給姬昌。太伯知道父親古公亶父的心思,為了成全父親,他于是便和二弟仲雍就逃奔到荊蠻之地,文身斷發,以表示不可以繼承君位,來避讓季曆,立國“勾吳”,以國為氏。第一位吳國君主,在位49年,卒于武乙四年丙寅三月初五,享年91歲,娶蔔氏,吳氏開氏始祖。葬今江蘇無錫鴻山(古稱皇山)。[1]
    本名:姬泰伯 所處時代:商代 民族族群:華夏族 出生地:岐山(今陝西省寶雞市東北) 主要成就:開發江南,成就周天下和吳國

人物生平

始祖諱泰伯

又太伯(古泰通太),殷高宗武丁四十年丙申四月初四(約公元前1165—前1074年)生,立國“勾吳”,以國為氏,第一位吳國君主,在位49年,卒于武乙四年丙寅三月初五,享年91歲,娶蔔氏,吳氏開氏始祖。周太王古公亶父長子。葬今江蘇無錫鴻山(古稱皇山)。

【事迹】公元前1123年,太王有意傳位給季曆之子昌,太伯攜弟仲雍遷居荊蠻句吳,建立吳國。

【考證】《詩經·皇矣》曰:“帝邦作對,自泰伯、王季”。孔子:“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己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劉昭雲:“無錫縣東皇山有太伯冢,去墓十界上坪有舊宅,其井猶存。”

太伯,亦作泰伯,姬姓,是周部落首領古公亶父的長子。太伯的母親名叫太姜,是有台氏之女,古公亶父的正妻,生太伯、仲雍和季曆。

季曆和他的兒子姬昌都很賢明,古公亶父因此有立季曆為繼承人的想法,以便傳位給姬昌。太伯知道父親古公亶父的心思,為了成全父親,他于是便和二弟仲雍就遷居到荊蠻之地,文身斷發,以表示不可以繼承君位,來避讓季曆。

據說途中曾經經過太行九泉山(今晉城市吳王山),後世為紀念更名為吳王山。

太伯與仲雍同避荊蠻後,定居梅裡(今江蘇無錫梅村)。土著居民認為太伯有德義,追随歸附太伯的有千餘家,并擁立太伯為當地的君主,尊稱他為吳太伯,自号“句吳”。不過太伯兄弟有沒有到達江南,這是一個沒有定論的說法,将梅裡定在無錫,是南朝無錫縣令劉昭在注《後漢書·郡國志》時開始這一說法的。以前古籍所說的梅裡究竟在哪裡,至今一直難以确定。

商代末年,中原地區侯王用兵頻繁,太伯深恐兵禍波及,在梅裡平墟修築城郭名為“故吳”,但這一說法沒有曆史記載,在當地也無古城遺址,隻是無錫今天有人這樣推測。相傳太伯定都梅裡後,大力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産,曾“穿浍渎以備旱澇”。相傳太伯開鑿伯渎河,它流經坊前、梅村、蕩口,直至漕湖,全長43公裡,是中國古代曆史上人工開鑿的第一條河流。無錫清名橋一段俗稱“伯渎港”,一作百渎港。伯渎河的開鑿,使當地百姓世受其利。孔子在《論語·泰伯》中雲:“泰伯可謂至德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德而稱焉。”太伯三讓天下和開發江南的功德,受到後世所敬仰。

太伯無子,死後由其弟仲雍繼位。太伯葬于梅裡東(今鴻聲鎮)的皇山(後名鴻山)南麓。周武王滅商後,派人找到仲雍的後人周章,正式冊封周章為吳國君主。太伯被後世奉為吳文化的鼻祖。

主要成就

開發江南,成就周天下和吳國,被後世奉為吳文化的鼻祖。

曆史評價

孔子:“太伯可謂至德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司馬貞《史記索隐》:“太伯作吳,高讓雄圖。”

人際關系

父親:古公亶父

弟弟:仲雍、季曆

無子嗣

史料索引

《史記·卷三十一·吳太伯世家第一》

後世紀念

太伯墓

太伯墓用青色的大理石砌成,高2米餘,直徑3米多;墓頂填以黃土,常年綠草如茵。墓碑是四方形,正面刻着“泰伯墓”三個古樸典雅的篆書大字。墓前矗立着兩根高大雄偉的華表,華表上雕刻着威武勇猛的雄獅。墓前建有供祭祀用的享堂,建于公元1818年。享堂門旁石上镂刻有齊彥槐書寫的一副對聯,歌頌太伯的最大功德,其文是:“志異征誅三讓兩家天下,功同開辟一抔萬古江南。”

伯渎河

伯渎河,原名泰伯渎,位于江蘇無錫的清名橋附近。商朝末年,吳泰伯在梅裡建立勾吳國後,為了灌溉、排洪,開鑿中國曆史上第一條人工河流“伯渎河”。伯渎河已有3000多年曆史,全長43公裡,它流經坊前,從梅村到鵝湖。春秋時期,吳王阖闾西攻楚國、吳王夫差北伐齊國,都曾通過伯渎河。

泰伯廟

泰伯廟,又名至德祠、讓王廟,位于江蘇省無錫市梅村鎮的伯渎河畔。東漢永興二年(154年),漢桓帝為了紀念吳泰伯,敕令吳郡太守糜豹在泰伯故宅所立。

現存的泰伯廟為明清建築,廟前立照池,池上架單孔拱形石橋,名“香花橋”。橋北立花崗岩石牌坊,上镌“至德名邦”四字。石壇北為棂星門,豎有六根石柱,高6米,有雲龍、仙鶴雕飾。棂星門為泰伯廟第一進建築,面闊三間。後有院落廂旁,東西各九間。院内尚存古柏、桂樹各一株。

泰伯大殿,面闊五間。1983年對泰伯廟進行整修時,塑泰伯像一尊,身高4.5米。兩廂塑泰伯、仲雍後裔28尊塑像。1987年,陸定一和趙樸初分别題寫“泰伯廟”和“至德高風”匾額。泰伯廟旁,又豎起“江南第一古鎮”牌樓,正在興建“秦伯園”。2006年5月25日,泰伯廟和墓作為明清時期古建築,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泰伯井

泰伯井,又名讓王井,位于至德大殿東面,井水清澈可口。相傳是泰伯為當地居民用水而鑿。但據考證,泰伯井是戰國時期所建。建泰伯廟後,一直是泰伯廟的廚房用井。南朝劉昭《後漢書注》記載:“無錫縣東,皇山泰伯冢。民世修敬焉。去墓十裡有舊宅,井猶存。”《吳地記》記載:“吳築城梅裡平墟,城内有宅,舊址及井猶存。”

唐代詩人李紳晚年隐居泰伯廟,在泰伯廟留下許多詩文,其中《泰伯井》寫道:“至德今何在,平墟井有泉;梁鴻重浚後,又曆幾千年。”

吳王山

位于山西省晉城市,泰伯奔吳途徑之地。據明代《澤州府志》載“吳神山縣西南六裡,即晉普之支,廟祀泰伯仲雍。”傳說于此廣植杏樹,淳化民風。

上一篇:鈕钴祿氏熹妃

下一篇:杜緻禮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