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偉仁

吳偉仁

中國工程院院士
吳偉仁,男,漢族,1953年10月出生,四川省平昌縣人,中共黨員,工學博士,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研究員,航天測控通信與深空探測工程總體技術專家,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IAA)院士,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科協常委。1978年11月本科畢業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後在華中科技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分别獲工學博士、管理學博士學位;先後在航天工業部北京遙測技術研究所從事運載火箭、衛星測控通信科研工作,任工程組長、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研究所副所長;任航天工業總公司建華儀器廠廠長;任國防科技工業委員會科技司副司長、司長,兼國家國防科技工業中長期科技規劃辦公室主任等;2008年起,任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長期從事航天測控通信和深空探測工程總體技術研究與工程實踐。
    中文名:吳偉仁 民族:漢族 出生地:四川省巴中市平昌縣 畢業院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職業:科研工作者 學術代表作:深空測控通信系統工程與技術 主要成就: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2項,一等獎2項,二、三等獎各1項,部級一等獎3項。 代表作品:《深空測控通信系統工程與技術》 性别:男 專業技術領域:航天測控通信,深空探測工程總體技術

人物經曆

學習經曆

1971年3月起,四川省平昌中學學習。

1975年09月至1978年11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無線電系遙測遙控專業學習,工學學士學位。

工作經曆

1978年11月至1989年10月,航天工業部北京遙測技術研究所工程組長/工程師。

1989年10月至1991年10月,航天工業部北京遙測技術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高級工程師。

1991年10月至1994年12月,航天工業總公司北京遙測技術研究所研究室主任/高級工程師。

1994年12月至1997年08月,航天工業總公司北京遙測技術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期間,在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學習)。

1997年8月至1998年7月,航天工業總公司建華儀器廠廠長/研究員。

1998年7月至2008年8月,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科技司副司長、司長,兼國防科技工業中長期科技規劃辦公室主任(先後在華中科技大學獲電子工程專業工學博士學位;西北工業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博士學位)。

2008年8月起,在國防科技工業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任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2011年起,兼任探月工程二期總設計師;2015年起,兼任嫦娥四号工程總設計師。

2013年11月,當選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2015年10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2016年6月,當選中國科協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常委。

2018年3月,當選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

2021年7月13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未來空天技術學院正式成立,吳偉仁擔任首任院長。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吳偉仁院士長期從事航天遙測、測控通信和深空探測工程總體技術研究與實踐。研制了第二代,推動建設了第三代航天測控通信系統。

80年代,針對中國第一代航天測控系統碼率低、精度差,嚴重制約航天型号研制和定型的難題,負責研制了中國首套計算機遙測遙控系統,以靈活性為核心,總線制、模塊化、以事件驅動,系統可大、中、小靈活配置,成為90年代航天測控換代裝備,使中國由P頻段為主成功跨入以S頻段為代表的第二代航天測控系統,成功應用于載人航天工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多型衛星和航空領域等,使中國航天測控技術跻身于世界先進行列。

吳偉仁院士199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針對遠程火箭飛行距離遠、測控參數多、飛行效果評估難的特點,提出并研制了一種新的測控系統,解決了中國固體遠程運載火箭測控通信難題,2004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針對月球及深遠空間的測控通信難題,在中國率先開展深空測控通信研究,出版了該領域中國首部專著《深空通信系統》。牽頭制定月--地一體技術試驗方案,推動研制建設了中國深空測控網,成為世界三大深空網之一,實現從第二代S頻段近地空間到第三代X/Ka頻段深遠空間的技術跨越,為中國開展太陽系深遠空間探測奠定了重要基礎。

負責探月工程總體設計與實施,使中國無人月球探測從跟跑、并跑邁向領跑。

90年代中,中國率先開展深空探測研究,組建了首個深空探測研究團隊、學術組織,創辦了首份深空探測學術刊物《深空探測研究》,組織舉辦了中國首次國際月球探測學術大會,推動了探月工程立項。

吳偉仁院士作為探月工程總設計師,提出嫦娥二号“一探三”技術方案,實現國際首次對月球、日-地拉格朗日L2點和小行星等多目标探測,使中國成為第三個對日-地拉格朗日L2點和小行星探測的國家,同時嫦娥二号成為國際上唯一一個繞太陽運行的人造行星,開辟了深空探測新領域,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在嫦娥三号工程中,針對形貌複雜、落月過程地面無法實時控制和不可逆等難題,主持創新設計了“三自主”的月球避障着陸方案,實現控制精度優于1.5米的精确避障,創造了嫦娥三号首次實施即成功着陸的先例,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吳偉仁院士主持實現嫦娥四号工程首次月球背面着陸探測。針對月球背面與地球無法直接通信的難題,提出利用地-月拉格朗日L2點解決月背與地球中繼的技術實施方案,主持攻克了地-月拉格朗日L2點Halo使命軌道構型設計、多約束耦合條件下的曲面軌道控制等關鍵技術,實現國際首次月球背面着陸探測,創造了人類探月史上新的裡程碑。使中國無人月球探測從跟跑、并跑邁向領跑,帶動了中國空間技術與空間科學的跨越發展。在國際上産生巨大影響.

嫦娥四号工程先後獲英國皇家航空學會年度唯一團隊金獎,這也是該學會成立153年來首次為中國項目授獎;獲國際月球村協會首屆優秀任務獎,美國航天基金會年度唯一成就獎,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他本人獲國際宇航聯合會(IAF)世界航天最高獎,成為該學會成立70年來首次獲得最高獎的中國科學家。

負責論證提出月球探測三期、四期工程實施方案,為後續深空探測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作為論證組長,立足當代水平,着眼長遠發展,提出既要實現采樣返回,又要面向載人登月,主持論證提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探月工程三期(嫦娥五号、六号)實施方案,實現中國首次無人月球采樣返回,也為未來載人登月工程實施而率先驗證了月面起飛、月球軌道交會對接、月-地高速再入返回等一系列關鍵技術,奠定了重要基礎。

作為論證組長,針對國際月球探測最新态勢和技術發展,為主提出基于月球南極資源開發與利用的探月工程四期(嫦娥七号、八号)實施方案,拟在2030年前建成月球科研站基本型,具備全月面到達、長時段工作、高智能操作能力;實現對月球地質構造、空間天文、月球環境與資源等科學問題的精細探測與深化研究,開展月球資源的開發利用獲得一系列原創性科學成果;為未來月球科研站建設與運營及載人探月奠定基礎。

他還率先提出中國開展日球層探測的技術路線,主持研究制定實施方案,将突破新型能源與推進、上百億公裡超遠距離深空測控通信等關鍵技術,對太陽風控制的最遠區域開展行星際和恒星際空間環境、太陽系起源與演化等科學探測。

獲獎情況

時間

項目名稱

獎勵名稱

1991年

某遙測數據處理系統

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1995年

某實時計算機遙測系統

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2004年

某運載火箭工程

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2007年

空間信息傳輸安全研究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2年

嫦娥二号工程

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2016年

嫦娥三号工程

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2020年

嫦娥四号工程

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榮譽表彰

2020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将編号281880号小行星命名為“吳偉仁星”。

2020年,國際宇航聯合會(IAF)授予世界航天最高獎。

2020年,被聘為中國航天公益形象大使。

2019年,英國皇家航空學(RAeS)團隊金獎第一完成人。

2019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

2017年,首屆全國創新争先獎章。

2015年,國防科技工業傑出人才獎。

2008年,國防科工委授予“首次月球探測工程二等功”。

1999年,全國先進科技工作者。

1993年起,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2020年4月14日,榮獲2020年度中國航天基金會獎“錢學森最高成就獎”。

學術著作

代表性著作

1.《嫦娥四号工程》,吳偉仁,劉繼忠、唐玉華等著,中國宇航出版社,2019年;

2.《深空測控通信系統工程與技術》,吳偉仁、董光亮、李海濤等著,科學出版社,2013年:

3.《嫦娥三号工程技術手冊》,吳偉仁,裴照宇、劉彤傑等編著,中國宇航出版社,2013年;

4.《繞月探測衛星飛行控制》吳偉仁,周建亮等著,中國字航出版社,2012年;

5.《深空探測器自主導航原理與技術》,吳偉仁、王大轶、甯曉琳等著,中國宇航出版社,2011年;

6.《嫦娥二号工程技術手冊》,吳偉仁,張榮橋、郝希凡等編著,中國宇航出版社,2010年;

7.《奔向月球》,吳偉仁主編,中國宇航出版社,2007年;

8.《軍工制造業數字化》,吳偉仁主編,原子能出版社,2005年;

9.《國防科技名詞大典》,栾恩傑總主編、吳偉仁常務副總主編,原子能出版社、航空工業出版社、兵器工業出版社聯合出版,2002年;

10.《深空通信系統》,吳偉仁編著,中國宇航出版社,1997年;

11.《計算機遙測系統》,吳偉仁編著,宇航出版社,1992年;

12.《深空遠程通信系統工程》吳偉仁編,《遙測遙控》編輯部,1988年。

代表性論文

1.吳偉仁,李海濤,李贊等,中國深空測控網現狀與展望,中國科學:信息科學,50(01)(2020),87-108;

2.Weiren WU, Dengyun YU, Chi WANG,etc. Technological Breakthroughs and Scientific Progress of the Chang'e-4 Project,SCIENCE CHINA Information Sciences,63(10)(2020),5-18;

3.吳偉仁,于登雲,王赤等, 月球極區探測的主要科學與技術問題研究,深空探測學報,7(03)(2020),223-231;

4.吳偉仁,劉繼忠,唐玉華等, 中國探月工程,深空探測學報,6(05)(2019), 405-416;

5.Weiren WU, Chunlai LI,, Wei ZUO,etc. Lunar farside to be explored by Chang’e-4,Nature Geoscience,12(04)(2019),222-223;

6.吳偉仁,于登雲,黃江川等,太陽系邊際探測研究,中國科學:信息科學,49(01)(2019),1-16;

7.吳偉仁,劉繼忠,趙小津等,空間核反應堆電源研究,中國科學:技術科學,49(01)(2019),1-12;

8.Weiren WU, Ming CHEN,Zhe ZHANG, etc. Overview of deep space laser communication, SCIENCE CHINA Information Sciences,61(04)(2018),7-18;

9.Weiren WU, Yuhua TANG, Lihua ZHANG,etc. Design of communication relay mission for supporting lunar-farside soft landing,SCIENCE CHINA Information Sciences,61(04)(2018),73-86;

10.吳偉仁,王瓊,唐玉華等,“嫦娥4号”月球背面軟着陸任務設計,深空探測學報,4(02)(2017),111~117;

11.吳偉仁,李骥,黃翔宇等,慣導/測距/測速相結合的安全軟着陸自主導航方法,宇航學報,36(08)(2015),893~899;

12.吳偉仁,王大轶,黃翔宇等,月球軟着陸自主障礙識别與避障制導方法,中國科學:信息科學,45(08)(2015),1046~1059;

13.吳偉仁,于登雲,深空探測發展與未來關鍵技術,深空探測學報,1(01)(2014),5~17;

14.吳偉仁,王廣利,節德剛等,基于△DOR信号的高精度VLBI技術,中國科學:信息科學,43(02)(2013),185~196;

15.吳偉仁,崔平遠,喬棟等,嫦娥二号日地拉格朗日L2點探測軌道設計與實施,科學通報,57(21)(2012),1987~1991;

16.吳偉仁,黃磊,節德剛等,嫦娥二号工程X頻段測控通信系統設計與試驗,中國科學:信息科學,41(10)(2011),1171~1183;

17.吳偉仁,王大轶,李骥等,月球軟着陸避障段定點着陸導航方法研究,中國科學:信息科學,41(09)(2011),1054~1063;

18.吳偉仁,李華,基于網絡的實時計算機遙測數據處理系統,導彈與航天運載技術,03(1995),56~63;

19.Wei-Ren Wu、Hua Li,A network based distributed real time computer telementry system, 1994, International Telementering Conference, San Diego,California;

20.吳偉仁,通用數據壓縮方法,遙測遙控,02(1988),57~62。

社會任職

先後擔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等高校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

2018年3月,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常委、教科衛體委員會委員。

2016年6月,中國科協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常委。

2016年8月,中國宇航學會常務理事。

2013年8月,《深空探測學報》編委會主任、主編。

2012年12月,《中國科學:信息科學》、《科學通報》編委,《宇航學報》常務編委。

2012年11月,深空探測器着陸返回控制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

2004年4月,中國宇航學會深空探測技術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主任委員。

2003年10月,中國慣性技術學會常務理事。

人物評價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負責主持并圓滿完成嫦娥二号繞月探測任務的研制實施,首次用一顆衛星實現多天體、多目标探測,開辟了深空探測新領域。(科技日報評)

上一篇:趙唯一

下一篇:孫鎮業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