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漢語成語
子曰“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憚也,言足信也。”——《表記》
  • 中文名: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 外文名:
  • 拼音:
  • 近義詞:
  • 反義詞:
  • 作 者:孔子
  • 出 自:表記
  • 解 釋:有道德的人應該彬彬有禮

解釋

"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的意思是:有道德的人待人應該彬彬有禮,不能态度粗暴,也不能出言不遜。

摘自蘇教版五年級下冊語文書中第20課《談禮貌》。

出處

子曰“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憚也,言足信也。”

注釋

(1)本節選自《表記》。(2)失足:指舉止不得體。(3)失色:指儀表不莊重。(4)失口:指言語不慎出重。(5)憚:威嚴。(6)言足信也:說的話可以相信。

譯文

孔子說:“君子在衆人面前的舉止要不失體統,儀表要保持莊重,言語要謹慎。所以,君子的外貌足以使人敬畏,儀表足以使人感到威嚴,言語足以使人信服。”

近義句

用今天的話說,君子要注意自己的形象,一舉手一投足都要有分寸,不能有失尊嚴,不能有失體面,即使是碰上了讓人尴尬的局面,也要挺得住。

再說得俗一點,這叫講究面子。面子不可不講。“人要臉,樹要皮”,這也是人的尊嚴和價值的一種體現,是做人的最起碼的要求。但是,講面子卻不可過分。如果過分,或者無法讓人親近,或者讓人覺得做作,或者讓人感到虛僞。恰到好處是最佳境界,将良好的内在修養和情操自然地表現出來,而不是刻意去塑造一種形象,實際上并不具備内在的素質,一旦開口說話,便會使形象頃刻瓦解。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