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第一附屬中學

同濟大學第一附屬中學

公立高級中學
同濟大學第一附屬中學(同濟一附中)的前身是上海市鞍山中學,建立于1960年。自從1978年确定為楊浦區重點中學以來,在黨的教育方針和鄧小平教育理論的指引下,在市、區各級領導的關心支持下,在全校幹部和教職工的不懈努力下,學校投身于教育改革的熱潮,努力探索推進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和創建特色學校的途徑,積極參與課程教材改革的實踐,是上海市“一期課改”的試點學校和“二期課改”的實驗研究基地學校,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辦學成效。2007年,學校正式跨入了上海市級實驗性示範性高中的行列,并于2008年正式遷入新江灣城新校區内。
  • 中文名:同濟大學第一附屬中學
  • 外文名:
  • 别名:同濟一附中
  • 創建時間:1960年
  • 類型:公立中學
  • 所屬地區:中國,上海市

簡介

同濟大學第一附屬中學(原上海市鞍山中學)創建于1960年,1978年被命名為區重點中學,2007年被命名為“上海市實驗性示範性高中”。學校依托同濟大學優質資源,堅持“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的辦學理念,以“打造具有和諧人文環境、高效信息環境、低碳生态環境、國際交流環境的新型大學附中”為辦學目标,形成以“全人涵養”為核心的德育特色,以低碳教育為核心、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創新教育特色。作為上海高中教育辦學實踐上的“領頭羊”,将以智慧校園建設引領新的跨越式發展。目前學校正在為實現把學校建設成為在“同濟精神”引領下的教育優質、特色鮮明、有一定知名度的新型大學附中的目标而奮鬥。

同濟大學一附中繼承了鞍山中學的優良傳統,是一所享有較高聲譽的區重點中學。長期以來,學校堅持教育改革,努力推行素質教育。學校建立了由校長、黨支部書記負責的德育工作領導小組,逐步形成了人人重視德育工作的良好氣氛,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行為規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争創德育特色,提高德育實效。

現任校長阮為,男,漢族,1959年10月出生,中共黨員。1977年參加工作,1982年畢業于華東師範大學物理系無線電信息專業。1992年任中學計算機高級教師。1984年起在上海市鞍山中學(現名同濟大學第一附屬中學)任教,1986年起任教研組長、教導副主任,期間兼職市教委教研室參與計算機課程與勞動技術課程建設;1996年結業于華東師大研究生課程班,1996年任上海市鞍山中學副校長;2001年1月任上海市民星中學校長;2009年12月任同濟大學第一附屬中學校長。上海市教育信息化應用實驗學校項目專家組成員、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學校信息化建設顧問。長期探究信息技術在學校教育教學和學校管理中的應用,親自研發《學校信息化工作平台》應用軟件,努力實踐學校信息化管理及教學手段,該軟件已在國内幾十個學校享用。著書和論文有:《學校信息化之路》、《高中選修教材·數字電路》、《電子技術》、《電子技術教學參考》、《構築信息育人辦學機制,加快培養可持續發展的人才》、《構建高中和諧自主的校園環境的研究與實踐》、《構建學校信息化管理體系的實踐與研究》、《和諧自主的校園環境建設,開發了被教育者的創造力》等。

建設

在辦學規模,同濟大學第一附屬中學新校區坐落在楊浦知識創新區的腹地、生态環境優美的新江灣城(國浩路100号)。占地100畝,建築面積達43000平方米,由實驗信息樓、圖書教學樓、體藝館、學生宿舍、行政樓等組成。建築設計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生态、人文的理念,适應未來教育發展的需要。新校區2008年7月交付使用,2008年9月1日,學校将在新校區舉行隆重的新學期開學典禮。屆時,一所嶄新的、具有上海市一流教育設施的市實驗性、示範性高中将展現在上海最具發展潛力的新江灣城中。

在教學方面,1991年被定為上海市課程教材改革試點單位。學校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做到“教材熟、目标明、語言精、氣氛活、内容新”,努力提高45分鐘教學效率,注重在不增加學生負擔的基礎上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每年都有大批學生在市、區乃至國際、全國比賽中獲獎。

通過不懈的努力,學校在許多方面成績顯著,且已形成特色。學校重視電化教學和信息教育,建立了一個大型電化教學區,設有映播室、多功能教室、電子閱覽室、電腦房,備有各類電教器材,班班有電視機,形成校園電腦網絡,是本市電化和信息教育先進單位。

學校已經形成藝術教育特色,配有專業藝術教師,聘請著名藝術家擔任顧問,在各級别比賽中屢次獲獎,校合唱團在市、區、全國享有一定知名度,2001年8月參加泉州國際童聲合唱比賽。學校積極組織學生開展各種體育活動,多次被評為體育先進單位。足球是學校體育傳統項目,多次在市中學生比賽中奪魁。目前,學校的籃球運動也蓬勃開展,多次在區内獲得名次。在德育方面,學校提倡寓教于樂,主張“學生主體、有序有效”的德育工作策略,注重在活動中提高實效性,實現德育内化。

從1996年起,學校開展“讀名著、學名言、聽名曲、演名劇”為主的“四名教育”活動,旨在深厚學生文化底蘊,提高審美能力,實現德育的内化。目前,“四名教育”已成為我校德育特色項目,2002年榮獲楊浦區教育教學課題研究二等獎,被批準為“上海市綠葉基金資助課題”。

榮譽

目前,學校已獲得“上海市文明單位”,“上海市行為規範特色學校”,“全國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上海市科技教育特色學校”,“上海市活動課基地”,“上海市花園單位”,“全國體育傳統項目先進學校”,“上海市特色團組織”,“楊浦區藝術教育特色學校”,“上海市藝術教育先進單位”,“楊浦區素質教育實驗校”,“上海市愛心助老特色基地”等稱号。;“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益的研究”為國家級課題,“網絡環境下高中學生基礎道德教育的探索與實踐”“‘四名’教育的研究與實踐”已被确立為市級課題;2007年高考成績:一本率56.2%,本科率96.3%,達線率99.3%。

2000年,學校确立了“依托高校優勢,深化課程改革,創建教育優質、特色鮮明的新型大學附中”的新的發展總目标,形成了“以學生發展為本”、“以信息教育為抓手,深化課程改革”的辦學理念。

在德育工作中,提出“德育領先,育人為本”的工作宗旨、“學生主體,有序有效”的工作策略、“愛國勤業,立人處世”的工作目标。

在課程改革方面,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以構建新的學習觀為改革理念,力求形成具有學校特色的課程框架。目前,學校已通過了全市創建實驗性、示範性高中規劃的評審,全校師生團結一緻力争再創輝煌。

在師資力量方面,同濟大學第一附屬中學目前擁有高級教師42人(其中特級教師1人),一級教師60人。近幾年來,學校優秀青年教師在全國、市、區各級教學評比中也紛紛嶄露頭角。

招生規模,學校近年來每年招生10個班,現共有32個教學班,學生1100人。2008年秋季招生10個班,招生數為350人左右(其中全市推優生66人左右,全市零志願40人左右)。

辦學特色

德育建設

學校的德育建設以“行為規範示範标兵校”為新的起點,制定了《新三年行為規範教育行動計劃》,加強教育和訓練,以使規範的行為轉化為學生的内在素質,成為名副其實的标兵;“四名教育”充實了新的内容,開拓了新的途徑;網絡德育已經初步成為德育建設的一個新的生長點,網絡德育的研究和實施,為學生在網絡環境中立身處世奠定較堅實的思想道德基礎。

校本課程建設

學校的校本拓展課程開發建設以有利于實現教育目标的達成,有利于發揮學校教育的功用,有利于教師專業能力的發展,有利于學生的研究性學習和有利于教材的拓展和創新為出發點,以有序開發,規範實施為策略。經過多年來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們在校本拓展課程開發建設和必修拓展教材編寫的方面取得比較突出的成果。已經完成課程建設和教材編寫并已經實施的校本拓展課程計有85門,投入使用的校本拓展教材計有69冊。

信息技術教育

同濟大學第一附屬中學作為全國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在強化信息教育方面進行了大量的探索實踐:學校建立了學生網上論壇,并開展網絡道德教育;增強信息教學力度,高一、高二年級學生必修信息技術課程;教師普遍運用多媒體手段授課,制作了近100多個多媒體課件,加強信息技術教育與其他課程的整合;提高校園網絡的應用性能,構建支持信息化教育的教學平台。

2021年,上海市陳群副市長赴同濟大學第一附屬中學,全面了解了同濟一附中在教育數字化轉型的主要案例“技術賦能課堂教學評一緻性”和“個性化網絡學習空間”,并聽取了楊浦教育數字化轉型工作彙報。

藝術教育

藝術教育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了聲樂、民樂團隊的藝術水準,擴大交流,擴大影響;并且為促進民族精神教育、傳統美德教育和審美教育的有效開展,在樹魂立根教育上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學校學生合唱團和民樂團是上海市學生藝術團的重點團隊,學校是“上海市藝術教育先進單位”和“上海市藝術教育特色學校”。

體育傳統項目

同濟大學第一附屬中學是“上海市足球傳統項目學校”。學校足球隊具有較為完整和系統的梯隊結構。為了切實抓好足球傳統項目以及其它運動隊的訓練工作,學校的體育老師老、中、青相結合,分别擔任高、初中足球隊老師們時時從思想上、學習上和生活上關心運動隊隊員,以使我校成為向多層次高校足球隊輸送優秀後備人才的一個小小的基地。由于上級關心支持,學校領導重視學生積極參與,特别是教練們的辛勤努力,學校足球隊在市、區重大比賽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