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江市

同江市

黑龍江一個縣級市
同江市位于黑龍江省東北部松花江與黑龍江兩江交彙處南岸,東接撫遠縣,南與富錦市、饒河縣為鄰,西臨松花江與綏濱縣相連,北隔黑龍江與俄羅斯猶太自治州相望,邊境線長1 70公裡。總面積6300平方公裡,轄4鎮6鄉6個國營農場,總人口1 7萬,是我國“六小”民族之一赫哲族主要聚居地。同江市經濟地理位置處于東北亞地區中、日、俄、韓經濟核心地帶,是我國沿邊開放帶上重要的國際口岸城市,也是黑龍江省東北部對俄及太平洋沿岸國家和地區的窗口和橋梁,是國際物流中轉、貿易及加工中心。[1]
    中文名:同江市 外文名:Tongjiang 别名: 行政區劃代碼: 行政區類别: 所屬地區:中國,黑龍江省 地理位置: 面積:6164平方千米 下轄地區: 政府駐地: 電話區号: 郵政區碼: 氣候條件:大陸性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著名景點:三江口 機場: 火車站: 車牌代碼: 地區生産總值: 建立時間:1987年2月 人口:164595人(2000年) 地域名人:章克華、高玉亮 地方特産:刺五加、五味子、桔梗、槲寄生、蒼術、柴胡 知名産業:貿易、旅遊業 電話區碼:0454 郵編區碼:156400 建立時間:1987年2月 行政類别:縣 電話區碼:0454 郵編區碼:156400 人口:21萬(2012年) 地方方言:普通話

行政區劃

同江市轄4個街道、4個鎮、6個鄉(其中2個民族鄉):杏林街道、和興街道、安康街道、幸福街道、同江鎮、樂業鎮、三村鎮、臨江鎮、向陽鄉、青河鄉、街津口赫哲族鄉、八岔赫哲族鄉、金川鄉、銀川鄉。市境内有:街津口林場、鴨北林場、良種場、馬場、幹校、果樹場、知青農場、勤得利農場、青龍山農場、前進農場、洪河農場、鴨綠河農場、濃江農場。

悠久曆史

同江曆史悠久,古名“拉哈蘇蘇”,赫哲語意為“老屋”.據史籍記載,同江在西周隸屬慎部,唐代屬河北道黑水府,遼代屬東部道五國部,明代屬努爾都可,清代屬三姓副都統轄區。作為通商口岸同江已有近百年的曆史。早在1904年中國就有商人與俄國人做生意.二十世紀初期英國人便在同江設立海關貿易所.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期,中蘇貿易極為興盛。

1958年經國務院批準設立同江口岸,1987年2月經國務院批準撤縣建市,并于同年開通了邊境貿易。1988年黑龍江省批準同江為通貿興邊試驗區。1994年被外交部批準為國際港口。随着對外貿易的發展,同江口岸的基礎設施建設也在不斷完善。港口進出境查驗機構齊全,港區建設已形成規模。有橫江口水運、東港輪渡和哈魚島汽墊船三個碼頭,明水期可停靠多艘5千噸位大型貨船。有現代化的裝卸設備,吞吐能力現已達到70萬噸。

曆史沿革

同江原名“臨江”,土名“拉哈蘇蘇”,赫哲語,“廢墟”或“老屋”之意。清末設治時,因其地瀕松、黑兩江,故名臨江州,因與奉天省臨江縣重名,1914年2月改為“同江”。

唐屬黑水都督府,遼屬女真五國部,金屬胡裡改路,元屬水達達路,明屬奴兒幹都司,清屬三姓副都統。因其“瀕臨松花江南岸,北即黑河口,實為扼要咽喉”,1906年2月15日(清光緒三十二年正月二十二日)吉林将軍奏準,于“富克錦東北之拉哈蘇蘇”(今同江市政府駐地)設置臨江州,隸屬依蘭府。知州吳士澄于同年9月18日(農曆八月初一日)啟用關防“視事”。1909年6月2日(清宣統元年四月十五日)奏準升改臨江府,隸屬東北路道。中華民國成立後,1913年3月,改臨江府為臨江縣。

1914年2月,因與奉天省臨江縣重名,奉令改為同江縣。同年6月,隸屬依蘭道(由東北路道改稱)。1929年2月,撤銷道制,改由吉林省直轄。時為三等縣。東北淪陷後,初隸吉林省,1934年12月劃歸三江省管轄。1945年“九三”抗日戰争勝利後,劃歸合江省管轄。

1949年1月6日,東北行政委員會決定,撤銷同江縣,并入富錦縣。同年6月,劃為第十區,1955年改為同江區。1959年4月24日,省人民委員會決定,将富錦縣的同江區(包括同江、三村、樂業鄉)劃歸撫遠縣管轄,并将同江區改為同江鎮,撫遠縣人民委員會遷駐同江鎮。1965年8月23日,國務院決定,設置同江縣,以撫遠縣西部地區,即同江鎮和樂業、三村、街津口、八岔公社及勤得利農場鄉為同江縣的行政區域。縣址設于同江鎮。歸合江專區管轄。同時,撫遠縣址遷至撫遠鎮。1985年1月,合江地區正式撤銷,劃歸佳木斯市領導。

1987年2月24日,國務院批準,撤銷同江縣,設立同江市(縣級),由佳木斯市代管。1988年,辟為邊境貿易口岸。

1992年,同江市位于黑龍江省東北部,松花江與黑龍江彙合處。東與撫遠縣接壤,南與饒河縣和富錦市毗連,西以松花江與綏濱縣分界,北隔黑龍江與俄羅斯相望,國境線長166公裡。邊貿口岸城市。全市總面積6164平方公裡。全市共轄兩個街道辦事處和12個鄉、鎮,其中有八岔、街津口兩個赫哲族鄉,是全國赫哲族的主要聚居地。1992年末全市總人口14.1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71萬人,占總人口的26.3%;滿、赫哲、朝鮮、蒙古、回等少數民族人口8200人,占5.8%。 (以上摘自《黑龍江省志·地名錄》)

原名臨江,又稱拉哈蘇蘇。拉哈蘇蘇,為赫哲語,即“老屋”之意。同江之稱,以地瀕混同江故名。

此地在金代歸屬黑水靺鞨部,明末此地為使大部的黑哲喀喇所居,清光緒初年由三姓副都統将當地的黑斤人編入旗籍,設三佐領管轄。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于拉哈蘇蘇設臨江州,宣統元年升置臨江府,管轄新設置的桦川,綏遠兩州及富錦縣。民國二年(1913年)三月改臨江府為臨江縣,後因與吉林省的臨江重名,改稱同江縣,隸屬吉林省依蘭道。

民國十八年(1929年)東北政務委員會成立後,廢除道制,縣歸省直接管轄,同江縣直隸吉林省為三等縣,僞滿州國成立之初仍承舊制,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僞滿州國改行帝制。與此同時實行地方行政機構改革,将東北劃分為十四省,同江縣劃屬新設的三江省管轄。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東北光複,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公布東北新省區方案,将僞三江省與東安省合并為合江省,同江縣為合江省所轄,全國解放後恢複東北三省,同江縣隸屬于黑龍江省。

1987年2月24日,國務院批準(國函[1997]85号):撤銷同江縣,設立同江市(縣級)。以原同江縣的行政區域為同江市的行政區域。

同江市轄:樂業鎮、城郊鄉、向陽鄉、秀山鄉、臨江鄉、金川鄉、銀川鄉、前衛鄉、三村鄉、八岔赫哲族鄉、青河鄉、街津口赫哲族鄉。

2000年,同江市轄2個街道、4個鎮、8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市總人口164595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興華街道 18886 繁榮街道20333 同江鎮 2448 樂業鎮 8009 三村鎮 10684 臨江鎮 5622 前衛鄉 3583 向陽鄉 6043 秀山鄉 3728青河鄉 4006 街津口鄉 3224 八岔鄉3611 金川鄉 2797 銀川鄉2343 勤得力農場虛拟鎮 21353 青龍山農場虛拟鎮 12089 前進農場虛拟鎮 18879 洪河農場虛拟鎮 6314 濃江農場虛拟鎮 5484 鴨綠河農場虛拟鎮 5159 同江市轄4個街道、4個鎮、8個鄉(其中2個民族鄉):杏林街道、和興街道、安康街道、幸福街道、同江鎮、樂業鎮、三村鎮、臨江鎮、前衛鄉、向陽鄉、秀山鄉、青河鄉、街津口赫哲族鄉、八岔赫哲族鄉、金川鄉、銀川鄉。市境内有:街津口林場、鴨北林場、良種場、馬場、幹校、果樹場、知青農場、勤得利農場、青龍山農場、前進農場、洪河農場、鴨綠河農場、濃江農場。

2005年3月29日,黑龍江省人民政府(黑民區[2005]29号)批準:同江市撤銷前衛鄉,将前衛鄉所轄的東勝村、同勝村、勝昌村、黎明村的友誼屯劃歸樂業鎮管轄,樂業鎮人民政府駐樂業村;将前衛鄉所轄的黎明村(不含友誼屯)、同興村、同富村劃歸向陽鄉管轄;撤銷秀山鄉并入青河鄉。

口岸經貿

同江是國家一類口岸,對俄貿易有現彙貿易、旅遊貿易、經濟合作等多種形式。l986至2002年,全市累計實現進出口貿易額12億美元,執行經濟技術合作項目122項,派出勞務人員6500人次,口岸累計實現進出口貨運量143萬噸,客運量17萬人次。2003年進出口貿易額1.92億美元,口岸貨 運量23.2萬噸,居黑龍江省第三位,客運量1.9萬人次。2004一年全市經貿企業達l55家,進口産品主要有 木材、化工原料、廢舊鋼材、有色金屬等,出口産品主要有果蔬、糧食、肉類、建材、建築裝飾材料、家具、服裝、鞋帽、電子産品、家用電器等,進出口貿易額3.04億美元,口岸貨運量39.39萬噸,居黑龍江省第二位,客運量3萬餘人次。在俄5個州、區從事 森林采伐、木材加工、種養殖、工程承包、餐飲服務企業32家,在俄19個城市有5100多人從事民貿,年銷售額近10億元人民币。

經過全面建設和不斷發展,同江口岸環境日臻完善。現有東港、西港兩個作業區。西港位于市區3.5公裡,距俄下列港35公裡,距哈巴港272公裡,距黑龍江出海口尼古拉耶夫斯克市1140公裡,距日本酒田港l 900公裡。港區占地面積1 7.7萬平方米,有5個000噸級深水泊位和1個糧食專用碼頭,有倉儲庫、貨場、裝卸設備、聯檢查驗等設施和鐵路專用線,貨物吞吐能力100萬噸,是中外國際船舶進出松花江河運口岸的必經之路,也是江海聯運的始發港。

東港位于市區東北38公裡哈魚島西北端,隔黑龍江與俄下列港相對,運距3公裡,距比羅比詹市l 20公裡,距哈巴港240公裡。港區占地面積4萬平方米,建有聯檢樓、氣墊船基地、輪渡碼頭、貨場等設施和同江至東港鐵路專用線。目前,東港夏季有船舶客貨運輸、汽車輪渡運輸,冬季有冰上汽車運輸、流冰期有氣墊船運輸。

為建設大口岸,開辟國際運輸大通道,發展大經貿,實現“以港興市,外經貿牽動,南聯北開,網絡延伸”的外向型經濟戰略,同江港正在改擴建。西港新建5個千噸級泊位,改造3個原有泊位,年吞吐能力将達到1 50一200萬噸。東港新建泊位11個,其中滾裝碼頭3個泊位、江海聯運碼頭2個泊位、散貨及件雜碼頭6個泊位,增加散貨堆場、裝箱堆場及裝卸作業區,年吞吐能力将達到400萬噸。

交通運輸

同江是同江至海南三亞公路的北端起止點。 “同三”公路貫穿同江鎮、向陽鄉和樂業鎮; 同江至撫遠縣高等級公路從青河鄉、臨江鎮、八岔鄉、銀川鄉境内穿過;同江至哈魚島公路(白色路面)從 三村鎮境内穿過;同江至街津口旅遊區公路(白色路面)直達街津口赫哲民族鄉,公路總裡程已達到621 公裡。公路運輸客運有直達佳木斯、哈爾濱、長春、沈陽等地的客車;貨物運輸四通八達,并已開通直達 俄羅斯下列甯斯闊耶、比羅比詹、哈巴羅夫斯克等地的國際運輸通道。

鐵路運輸國鐵福前線向陽川至同江地方鐵路于005年建成通車,同江至哈魚島鐵路專用線正在建設中,2005年底将投入運營。為構築東北亞 國際貿易大通道,同江市正在積極籌建哈魚島至俄下列港之間跨江鐵路大橋,屆時同江鐵路将與素有歐亞 第一大路橋之稱的西伯利亞大鐵路接軌。水路運輸沿松花江(内江)上行可達佳木斯、哈爾濱、吉林等城市;沿黑龍江(界江)上行可達黑河市,下行經俄羅斯下列甯斯闊耶、哈巴羅夫斯克、共青城、尼古拉耶夫斯克(廟街)入鞑靼海峽,可抵達日本、朝鮮、韓國等國家及太平洋沿岸地區。

江海聯運至日本酒田在時間、運費和運距上比繞經大連港分别省1/2、1/3和 1/4,首航于1993年;至美國、加拿大分别比天津、上海等港口近1 500至2000公裡,這條航線被稱為 “黃金水道”。航空運輸距佳木斯飛機場210公裡,距省會哈爾濱市638公裡,距地區中心城市佳木斯市 225公裡。

農業發展

同江是國家确定的63個重點糧棉和畜牧基地之一。現有耕地320萬畝,建有鴨北、新發、卧牛河、清水河、鴨綠河、永紅、永祥和三江口水稻、大豆小區及綠色水稻、優質大豆生産基地,主要農作物大豆年産量30萬噸,水稻43萬噸;經濟作物主要有蔬菜、椒樣薄荷、愛碧絲瓜、甜葉菊及中藥材等,并建有生産基地。有天然牧草地1 32萬畝,适宜黃牛、肉羊等規模養殖,全市目前肉牛飼養量4萬頭,羊飼養量4萬隻。

境内有兩江十三河及大量泡沼,水域面積38萬畝,有魚類1 6科73種,主要有黑龍江野鯉、大白魚、草魚、鲫魚和名貴的“三花五羅”、鲟鳇魚、鲑魚等,漁業養殖面積達到3萬畝。有林地73萬畝,有楊、桦、椴、松等十多個樹種,擁有山藥材229種總貯量300萬公斤。礦産資源初步探明的有錳、鉻、銅、鎳、钛、镓、釩礦化點和高嶺土、褐煤、石灰石、石英石、鉀長石礦床及儲量豐富的建築用石、砂料。有1.2l億立方米可作化工原料的草碳資源和貯量較大、品質優良的礦泉水資源有待開發。

民營經濟

同江民營經濟發展步伐較快。2004年,全市個體工商戶發展到3925戶,經營總收入達35280萬元,民營企業發展到135戶,經營總收入達224-00萬元。工業産品主要有啤酒、白酒、熊膽酒、精制米、食品、發電、空心磚、飼料、木制品等,涉及食品工業、建材工業、飼料工業、能源工業、木材工業、機電産品等幾大行業。木材加工業是同江市具有比較優勢和競争優勢的新興工業。依托俄羅斯遠東豐富的森林資源優勢,同江規劃建設了木材加工園區,已入駐企業上百家,木材加工業正在迅速崛起,将成為我國北方重要的木材加工基地。

旅遊資源

同江是國家級生态示範區,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優美,民族風情獨特。境内有街津口森林公園、洪河重濕地自然保護區、八岔島生态自然保護區等多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面積占全市面積的六分之一。相繼建設了街津口赫哲族旅遊度假區和三江口旅遊區兩處景區;開通了至俄羅斯比羅比詹、哈巴羅夫斯克、海參崴、莫斯科等多條國際旅遊線路和國内旅遊線路,初步形成了界江風光遊、民族風情遊、跨國風光遊、重濕地保護遊和現代大農業觀光遊競相發展新局面。2000年至2004年,全市累計接待包括南非、俄羅斯、日本、韓國、台灣等地區和國内遊客48萬人次,出入境旅遊2.8萬人次,旅遊總收入4800萬元。

基礎設施

同江市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在迅速發展,服務設施日臻完善。城市樓房總建築面積為80萬平方米;市區白色路面27萬平方米,城市道路總裡程為77公裡;人均公共綠地面積8平方米,綠地覆蓋率30%;有萬門國際、國内直撥電話,經同江市境内的哈爾濱至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的國際光纜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全市電力并入國網;市區年供水能力為140萬噸。

社會事業

全市有幼兒園、小學、初級中學、普通高中、特教學校、教師進修學校、電大工作站等各 類學校98所,在校生l 5669人。1 996年以來,同江高中在校生考取率和各個分段進段率始終位居佳木斯地區前列。市内有市人民醫院、中醫院、婦幼保健院、衛生防疫站(所),擁有現代化醫療設備。有賓館、旅店65家,其中星級賓館兩座。銀行可直接開展國際結算、中俄本币結算、外币兌換、因公因私售彙、浮動彙率外币兌換等業務。優越的投資環境,廣闊的發展空間。同江這座新興的現代化國際口岸城市誠摯地歡迎國内外朋友莅臨,投資興業,觀光旅遊,共圖發展。

曆史人物

章克華(1919-1946),原名杜玉銘,又名杜有學,字治幫,參加革命後改名水源。1919年,出生在陝西省銅川市(原同官縣)黃堡鎮杜家垢。

少年時代,家境貧寒,父親杜振财,母親梁氏一共生養他們兄妹5人。全家隻有2間舊草房和一孔破窯洞,靠租種地主土地和家裡僅有的幾畝薄田維持生活。由于政治上所受的壓迫和經濟上所受的剝削,在章克華幼小的心靈中,對黑暗社會充滿憎恨。1936年,章克華在家鄉附近的陳爐鎮高小畢業,就在本村當了教員。1936年12月以後,賀龍率領的紅二方面軍挺進關中,在西安和銅川一帶廣泛宣傳中國工農紅軍的革命主張,章克華對中國共産黨有了初步的認識。

1937年春,章克華轉到附近的石坡村小學任教。一邊教書,一邊積極進行革命活動。1937年10月,章克華參加了黨為培訓戰時軍事/政治幹部而舉辦的革命學校安吳堡青年訓練班,遂有了初步的革命覺悟.1938年春,章克華從青訓班學習結束後到了延安.他首先被分配在陝北青年救國聯合會做青年工作.1939年秋,被分配到一個劇團工作。

這一時期,他同許多進步青年一樣,在極其艱苦、困難的特殊環境中得到了鍛煉和提高,學習革命理論手不釋卷,背包裡、枕邊總是不離學習書籍。他初到延安時,一心想幹一番“大子事”,對組織分配他做事務及劇團工作,曾一度思想不通。但他通過學習及自我批評,能夠愉快地服從組織的分配,積極她做好組織交給的工作。不論是做文藝宣傳,或是到敵占區執行任務,還是參加邊區民主建政、反霸除奸、社會調查很好發動群衆,他都做出了突出的成績。1939年11月,章克華加入了中國共産黨。1940年7月,黨組織派遣章克華到蘇北八路軍第五縱隊(後改為新四軍第三師)工作,1940年10月到達蘇北。他先在阜甯縣八區任區委組織委員。1940年末,被調到鹽阜地區行政公署北沙工作部做“禁糧出口”工作。

1942年4月,新四軍三師開辟了射陽縣根據地,章克華任射陽二區區委書記兼遊擊大隊教導員。 他初到二區時,幹部隻有10多人,力量非常薄弱。二區周圍有10多個敵人村鎮據點,公路控制在人手裡。

由于敵人封鎖嚴密,他們經常在野外露宿。部隊給養極其困難,章克華時常夏天雨淋,冬季無棉衣棉衣。 敵人為了消滅革命力量,經常在這一帶進行“打掃蕩”。章克華發揮二區軍民的聯防作用,使二區這一塊根據地不但沒有被消滅,反而更加鞏固。

1944年春,章克華從射陽二區調到射陽縣委任組織部長(至離開蘇北,中間他任過縣農會主席、宣傳部長)。此時,他重視對幹部的培養和教育,成長起來許多年輕幹部。1945年7月,組織調章克華及其愛人嶽明到鹽阜地區黨校學習。在學習期間,他全面總結了自己的思想工作,寫出萬餘言的《思想檢查總結》,使自己臻于成熟。1945年9月,根據黨中央“關于從蘇北派出大批幹部到東北建立革命根據地”的決定,章克華和嶽明來到東北工作。1945年11月24日,他們到達合江省佳木斯市。11月末,章克華和嶽明一行6人來到同江,組建人民民主政權。

章克華一到同江就宣布解散所有的僞政殘餘組織,宣告同江縣人民民主政權成立。他擔任縣長很好縣委書記。同時建立了同江縣人民保安隊。為了鞏固新生政權,他發動貧雇農成立了農民協會和農民自衛隊。為了培養出一批革命幹部,章克華組織了全縣進步教師、進步青年學習班,和嶽明一起到班上給學員講課。為了使農民從政治上,經濟上獲得解放,1946年3月,章克華領導同江縣進行反奸清算工作,并組織民運工作隊分田分地,還按照黨的工商業政策,對一些百貨商店、油坊、火磨等采取必要措施,保證了群衆生活。人民群衆切身體會到人民民主政府是真正為人民辦事的,章克華赢得了同江人民的擁護和愛戴,可是敵人對人民民主政權和章克華卻恨之入骨。1945年冬,國民黨軍隊進攻東北地區,形勢發生急劇變化。同江縣以趙秉镛、韓紹先為首的國民黨分子和尤德榮等土匪迅速勾結起來,伺機颠覆人民政權。

1946年4月2日深夜、混進縣人民保安隊的反動分子發動了叛亂,殺害了随章克華來同江開辟工作的兩名得力助手魯祥祯和刁成美。5月2日,富錦軍分區副司令員劉雁來、獨立團參謀長劉世忠及被迫撤到富錦的章克華率部反攻同江的國民黨“光複軍”,一舉收複了同江縣城。由于主要指揮員的麻痹輕敵,放松警戒,敵人卷土重來。5月4日淩晨,國民黨“光複軍”突襲了分駐在火磨的劉雁來、三法寺的劉世忠和海關林子的章克華。三法寺沒有作戰準備,被敵人輕易擊破,章克華和郭昌智(作戰指揮員)同敵人展開了頑強戰鬥。敵人勸降沒有奏效,就瘋狂發起猛攻。章克華他們戰鬥到打光最後一顆子彈,被迫從院内撤到屋裡,用木棒和石塊繼續戰鬥。敵人見攻不進去就投擲手榴彈,章克華受傷後被俘虜。敵人把章克華帶到“東泰恒”進行審問,軟硬兼施都無法使他屈服,終于決定殺害他。1946年5月5日下午,同江南門内的沙坑沿上,敵人由東向西一線排開,一個劊子手拉開一把寒光閃閃的鍘刀,敵人兇惡地問:“你還有什麼話講?”章克華回答到:“殺掉一個章克華,無損于共産黨!”敵人按下鍘刀,年僅27歲的章克華壯烈犧牲。

劉世忠(1916-1946),生于1916年,四川省八中縣人。青年時期,他參加了紅軍并加入中國共産黨,曾參加過二萬五千裡長征。到延安後,主要在中央警衛連任職。1945年日軍投降後,劉世忠随中央赴東北幹部團來到東北開辟革命根據地,被分配在合江省富錦軍分區,擔任獨立團(26團)參謀長。1946年5月2日,奉富錦軍分區命令,率領一營戰士随軍區副司令員劉雁來一舉攻克了同江縣城。但是5月4日淩晨,由于國民黨“光複軍”及土匪的突襲,民主聯軍三處駐地被分割包圍和擊破,劉世忠在同江三法寺被俘後,誓死不屈。翌日,被敵人捆綁後裝進麻袋,沉進松花江。

張子峰(1899-1933),吉林省延吉市人。1919年,由于家庭變故他從吉林師範學校辍學自立謀生。1926年,他一家遷到富錦,并組織了東興土地開發公司。1930年,張子峰應同江縣長張錫侯之邀到縣任保安大隊長。“九.一八”後,張子峰與張錫侯籌劃抗日大計。1923年,張子峰以地方自衛為名買馬置鞍,把原來的步兵隊改建為騎兵大隊。此時,張錫侯已調走,龐作藩在任,張子峰受到日僞的嚴密監視。1933年舊曆六月,他把家眷送回原籍,賣掉,僅有的一點家财,拉出隊伍公開反僞抗日,轉戰三江平原的荒山野嶺。這年農陰曆八月十三日,張子峰部隊被誘入二龍山警察署長、漢奸特務佐殿雲率領的“大排隊”及日軍在富錦七星崗設下的重圍。戰鬥打響後,敵人官兵被擊斃多人,但終因力量懸殊及地形不利,張子峰部被打散,張子峰在指揮和掩護突圍中身中數彈,與部下28名戰士一起當場壯烈犧牲。

馬文祥(1914-1983),同江縣向陽鄉奮鬥村(原名務本)人。1960年,加入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1976年4月,加入中國共産黨。他生前曆任小學教師、公社文教助理、公社廣播站編輯、中學教師、公社管委會編輯、中學教師、公社管委會文書、公社秘書、公社副主任、黨委副主任、管委會主任等職。馬文祥在工作中幹一行愛一行,幹一行,幹好一行,刻苦學習,忘我工作,襟懷坦白,關心群衆,自覺地作群衆表率。

高玉亮(1921-1983),生于1921年,犧牲于1983年8月14日。原籍山東省平度縣。1946年,他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0年,他響應“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号召,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志願軍。他在部隊曆任副班長、 班長、副排長、 排長等職,并加入中國共産黨。1958年,高玉亮複員退伍回到同江工作,他做過銀行更夫、醫院管理員、林場林業員、漁場和養豬場管理員、公社出納員等工作。高玉亮到地方一直在基層工作。20多年來他工作上堅持原則,一心為黨的事業任勞任怨,甘做人民公仆。1983年8月14日,向陽鄉一名婦女因下窖取酒糟被熏暈倒在窖裡,馬文祥、高玉亮2人聞訊後立即先後下窖救人,不幸獻出了生命。縣委、縣政府1983年8月16日,為他們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9月28日,做出《向馬玉祥、高玉亮同志學習的決定》和《追認馬玉祥、高玉亮同志為優秀共産黨員的決定》,号召全縣黨員、幹部和群衆學習馬玉祥、高玉亮的先進事迹。

戴庭芳(1931-1979),原籍山東省安丘縣。1949年參加革命工作,1956年加入中國共産黨。1974年,到同江縣參加三村公社建村工作,後任三村公社建華大隊黨支部書記。1979年9月26日,因病醫治無效不幸逝世,終年48歲。他不論在部隊,或是地方工作。30年如一日,熱愛黨,熱愛人民,熱愛社會主義,努力學習,勤奮工作,堅持原則,克己奉公。縣委于1980年1月16日作出《關于追認戴庭芳同志為優秀共産黨員的決定》,号召全縣黨員、幹部和群衆,學習戴庭芳同志嚴于律己,堅持黨性原則,克己奉公,獻身“四化”的高尚品質。

胡爾成(1947-1972),1947年8月,生于同江縣郊區一個普通家庭。1954年,他入同江縣小學讀書,在校期間加入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1972年10月22日上午8時許,他正在建築公司門口分秋菜時突然發現一輛受驚了的馬車,在人行路上飛奔,眼看着車上的一位老年婦女和一名兒童将要遇險,胡爾成不顧個人安危,立即奔向驚車,迎頭攔截驚馬,雙手緊勒馬缰繩,但不幸被馬拖倒,驚車受阻而停住了,老人和孩子得救了,但胡爾成被壓内髒出血,傷勢嚴重,在醫院搶救無效而犧牲。胡爾成犧牲後,同江人民為他舉行了追悼大會,表彰了他的英雄事迹。

吳連貴(1908-1980),赫哲族, 生于黑龍江同江邊的莫力洪庫。他在少年時代,不但是一名捕漁能手,而且酷愛本民族的民歌、傳說和說唱故事,是赫哲族出色的民歌能手。他善長說唱“伊瑪堪”、“嫁令闊”、“特倫古”、“說胡力”等。他長期生活在漁業生産一線,一邊勞動一邊創作,他用洞箫吹奏的“烏蘇裡船歌”經文藝工作者加工流傳國内外,并被選入東南亞國家的音樂教材。1979年9月,他參加了在北京召開的全國少數民族民間詩人、歌手座談會及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慶祝全國建國30周年大會。他在座談會上和乘飛機回來的途中編唱的《黨中央送新春天》和《白雲胡薩》等5首民歌,分别發表在《詩刊》 、 《民間文學》和《黑龍江日報》上。吳連貴一生留下了數十萬字的赫哲族民間文學寶貴資料。其中有民歌50餘首,神話傳說40餘篇,伊瑪堪6部片斷。

上一篇:深圳小梅沙

下一篇:衢州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