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

司馬遷

中國西漢時期史學家
司馬遷(公元前145年或公元前135年-約公元前87年),字子長,西漢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1]司馬遷生活的時代正是漢朝國勢強大,經濟繁榮,文化興盛的時候。十歲時,司馬遷随父親至京師長安,得向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國學習;家學淵源既深,複從名師受業,啟發誘導,獲益不淺。大約二十歲,司馬遷開始外出遊曆。司馬遷三十八歲時,正式做了太史令,有機會閱覽漢朝宮廷所藏的一切圖書、檔案以及各種史料。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大約卒于漢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享年60歲。
    本名:司馬遷 别名:史遷、太史公 字:子長 所處時代:西漢 出生地:龍門(今陝西韓城或說山西河津) 主要作品:《史記》 主要成就:編著《史記》、開創紀傳體史學

人物生平

早年經曆

西漢景、武年間(生年有争議,參見“人物争議”部分),在黃河龍門的一個小康之家中,司馬遷出生了。司馬遷的祖父司馬喜在漢文帝诏入栗米受爵位以實邊卒的政策下,用四千石栗米換取了九等五大夫的爵位,因此全家得以免于徭役。

年幼的司馬遷在父親司馬談的指導下習字讀書,十歲時已能閱讀誦習古文《尚書》《左傳》《國語》《系本》等書。漢武帝建元年間,司馬談到京師長安任太史令一職,而司馬遷則留在龍門老家,身體力行,持續着耕讀放牧的生涯。

學遊天下

稍稍年長之後,司馬遷離開了龍門故鄉,來到京城長安父親的身邊。此時司馬遷已學有小成,司馬談便指示司馬遷遍訪河山去搜集遺聞古事,網羅放失舊聞。司馬遷在二十歲時開始遊曆天下,他從京師長安出發東南行,出武關至宛,南下襄樊到江陵。渡江,溯沅水至湘西,然後折向東南到九疑山。窺九疑後北上長沙,到汨羅屈原沉淵處憑吊,越洞庭,出長江,順流東下。登廬山,觀禹疏九江,展轉到錢塘。上會稽,探禹穴。還吳,遊觀春申君宮室。上姑蘇,望五湖。之後,北上渡江,過淮陰,至臨淄、曲阜,考察了齊魯地區文化,觀孔子留下的遺風,受困于鄱、薛、彭城,然後沿着秦漢之際風起雲湧的曆史人物故鄉,楚漢相争的戰場,經彭城,曆沛、豐、砀、睢陽,至梁(今河南開封),回到長安時任太史令的父親司馬談身邊。

回朝為官

因為父親司馬談的緣故,司馬遷回京後,得以仕為郎中。

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馳義侯何遺受命平定西南夷,中郎将郭昌、衛廣率八校尉之兵攻破且蘭,平南夷。夜郎震恐,自請入朝稱臣。漢軍又誅邛君,殺笮侯,冉駹震恐,請求臣服并設置官吏。随後漢武帝在西南夷設置武都、牂柯、越巂、沈黎、文山五郡。而此時正随漢武帝東行巡幸缑氏的司馬遷在繼唐蒙、司馬相如、公孫弘之後,再次出使西南,被派往巴、蜀以南籌劃新郡的建設。随後又撫定了邛、莋、昆明,在第二年回朝向武帝複命。

父授遺命

漢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春天,漢武帝東巡渤海返回的路上,在泰山舉行封禅大典。司馬談身為參與制定封禅禮儀官員,卻因病留滞在周南,未能繼續前行,更因此而心中憤懑,以緻病情加重。奉使西南的司馬遷在完成任務後,立即趕往泰山參加封禅大典,行到洛陽,卻見到了命垂旦夕的父親。

彌留之際的司馬談對司馬遷說:“我們的祖先是周朝的太史。遠在上古虞舜、夏禹時就取得過顯赫的功名,主管天文工作。後來衰落了,難道要斷送在我這裡嗎?你繼為太史,就可以接續我們祖先的事業了。如今天子繼承漢朝千年一統的大業,到泰山封禅,而我不得從行,這是命中注定的啊!我死以後,你一定會做太史;做了太史,你千萬不要忘記我要編寫的論著啊。況且孝,是從侍奉雙親開始的,中間經過事奉君主,最終能夠在社會上立足,揚名于後世,光耀父母,這是孝中最主要的。天下稱頌周公,是說他能夠歌頌周文王、武王的功德,宣揚周、召的遺風,使人懂得周太王、王季的思想以及公劉的功業,以使始祖後稷受到尊崇。周幽王、厲王以後,王道衰落,禮樂損壞,孔子研究、整理舊有的文獻典籍,振興被廢棄了的王道和禮樂。整理《詩》、《書》,著作《春秋》,直到今天,學者們仍以此為法則。從魯哀公獲麟到現在四百多年了,其間由于諸侯兼并混戰,史書丢散、記載中斷。如今漢朝興起,海内統一,賢明的君主、忠義的臣子的事迹,我作為太史而不予評論記載,中斷了國家的曆史文獻,對此我感到十分不安,你可要記在心裡啊!”司馬遷低下頭流着淚說:“小子雖然不聰敏,但是一定把父親編撰曆史的計劃全部完成,不敢有絲毫的缺漏。”

私淑古今賢

因為在長安任職,又逢“漢之得人,于茲為盛”的漢武盛世,司馬遷得以結識彙聚于長安的天下賢能之士。包括賈誼之孫賈嘉,公孫季功(或為公孫弘),樊哙之孫樊他廣,平原君朱建之子,馮唐之子馮遂,田叔少子田仁,梁人壺遂,杜陵蘇建等。然而,對司馬遷影響最大的莫過于董仲舒與孔安國。

司馬遷與上大夫壺遂讨論文學之時曾說過:“我聽董生說:‘周朝王道衰敗廢弛,孔子擔任魯國司寇,諸侯害他,卿大夫阻撓他。孔子知道自己的意見不被采納,政治主張無法實行,便褒貶評定二百四十二年間的是非,作為天下評判是非的标準,貶抑無道的天子,斥責為非的諸侯,聲讨亂政的大夫,為使國家政事通達而已’”。而縱觀《史記》可知董仲舒之公羊學對司馬遷的影響主要為:其一,公羊家頌揚湯武革命,主張以有道伐無道,成為《史記》反暴政的思想基礎;其二,公羊家"尊王攘夷",主張"大一統"的思想,成為《史記》貫串全書的主要觀念;其三,公羊家崇讓、尚恥之義是《史記》褒貶曆史人物的道德标準。[

因孔安國為孔子後人,家中有當世失逸的《古文尚書》十餘篇,并兼通今古文學。故而司馬遷亦嘗就《古文尚書》問故于孔安國,學習古文經學的故訓,以及别擇古文資料的古文學,掌握考信曆史的方法。而《古文尚書》作為整個古文學的核心,司馬遷寫上古三代史亦從中作了大量的引用。

司馬遷曾在《史記·孔子世家》給給予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高度贊揚。其亦吸收孔子學說和六藝經傳的精華,效法孔子精神,繼《春秋》作《史記》,完成一代大典。

讨論改曆

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漢朝自建立以來已經102年了。漢室建立之初,諸事草創,大部分都沿襲了秦朝的制作。曆法則采用了較為貼近的《颛顼曆》。盡管如此,《颛顼曆》對朔、晦的計算亦與實際情況相異。于是時任太史令的司馬遷和大中大夫公孫卿以及壺遂等人向漢武帝進言說:“《颛顼曆》已經不适合現在的情況了,因該重新定制曆法。”而禦史大夫兒寬恰好懂得經學,漢武帝便命令兒寬去與衆博士商議修改曆法等事情。同年,武帝命令公孫卿、壺遂、司馬遷、侍郎尊、大典星射姓等人讨論定制《漢曆》。

遭受腐刑

漢武帝天漢二年(前99年),武帝想讓李陵為出酒泉擊匈奴右賢王的貳師将軍李廣利護送辎重。李陵謝絕,并自請步兵五千涉單于庭以寡擊衆,武帝贊賞李陵的勇氣并答應了他。然而,李陵行至浚稽山時,卻遭遇匈奴單于之兵,路博德援兵不到,匈奴之兵卻越聚越多,糧盡矢絕之後,李陵最終降敵。武帝憤怒,群臣皆聲讨李陵的罪過,唯有司馬遷說:“李陵侍奉親人孝敬,與士人有信,一向懷着報國之心。他隻領了五千步兵,吸引了匈奴全部的力量,殺敵一萬多,雖然戰敗降敵,其功可以抵過,我看李陵并非真心降敵,他是活下來想找機會回報漢朝的。”然而,不久後去迎接李陵的公孫敖無功而還,謊報李陵為匈奴練兵以期反擊漢朝,武帝便殺了李陵全家,而司馬遷也以“欲沮貳師,為陵遊說”被定為誣罔罪名。誣罔之罪為大不敬之罪,按律當斬。

面對大辟之刑,慕義而死,雖名節可保,然書未成,名未立,這一死如九牛亡一毛,與蝼蟻之死無異。想到文王拘于囚室而推演《周易》,仲尼困厄之時著作《春秋》,屈原放逐才賦有《離騷》,左丘失明乃有《國語》,孫膑遭膑腳之刑後修兵法,呂不韋被貶蜀地才有《呂氏春秋》傳世,韓非被囚秦國,作《說難》和《孤憤》,《詩》三百篇,大概都是賢士聖人發洩憤懑而作。終于,在那個“臧獲婢妾猶能引決”的時代,司馬遷毅然選擇了以腐刑贖身死。至此,司馬遷背負着父親窮盡一生也未能完成的理想,面對極刑而無怯色。在堅忍與屈辱中,完成那個屬于太史公的使命。

史記得傳

司馬遷有一個女兒嫁給楊敞。楊敞在漢昭帝劉弗陵時曾官至宰相,與司馬遷之女生二子:大兒子楊忠,小兒子楊恽。楊恽自幼聰穎好學,他的母親把自己珍藏着的并且深愛着的《史記》,拿出來給他閱讀。楊恽初讀此書,便被書中的内容吸引住了,愛不釋手,一字字、一篇篇,非常用心地把它讀完。楊恽成年之後,還把它讀了好幾遍,每讀一遍總是熱淚盈眶,扼腕歎息。在漢宣帝的時候,楊恽被封為平通侯,這時候他看到當時朝政清明,想到他的外祖父司馬遷這部巨著正是重見天日的時候,就上書漢宣帝,把《史記》獻了出來,從此天下人得以共讀這部偉大的史著。

主要影響

文史

公元前91年(征和二年),《史記》全書完成。全書130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對後世的影響極為巨大,被稱為“實錄、信史”,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列為“前四史”之首,與《資治通鑒》并稱為“史學雙璧”。

思想

司馬遷借老子之口說出了被他改造過和發展了的至治理想。保留了道法自然的内核,有意識地剔除了反映原始社會“小國寡人”和奴隸社會“使民”如何的思想,體現了深得道家精髓的“與時遷移”思想。其核心是天道自然,要旨是人民的足欲。

天文

在兩漢時期的星象家中,首先要提出司馬遷。大家都知道司馬遷是一個偉大的史學家,而不知他也是一位對天文星象精到造詣的專家。其實隻要仔細讀其《史記》的《天官書》《律書》《曆書》,就可明白稱他為天文星家專家決非虛譽。

司馬遷繼承父親遺志遺業,完成“推古天變”之任務,并明确表述為“通古今之變,究天人之際”,其結論表述在《天官書》中,即據春秋242年之間日食三十六、彗星三見等星象,聯系點天子衰微、諸候力政、五伯代興及到戰國及秦漢之際的社會變亂動蕩,而總結出天運三十年一小變,一百年一中變,五百年一大變,三大變為一紀,三紀而大備的“大數”,最後才認為“天人之際續備”。這是司馬遷天文學之應用的最重要之範例,在整個星學曆史上占有最高地位。

此外,司馬遷又總結了戰國以來的天文學的基本原則,表述如下:“我仔細檢查史書的記裁,考察曆史上的事變,發現在100年之中,五星皆有逆行現象。五星在逆行時,往往變得特别明亮。日月的蝕食及其向南向北的運行,都有一定的速度和周期,這是星象學所要依據的最基本的數據。而星空中的紫宮星垣和東西南北四宮星宿及其所屬的衆多星辰,都是位置不變的,它們的大小程度和相互向的距離也是一定不變的,它們的分布排列象征着天上五官的位置。這是星象學中作為‘經’亦即不變的依據。而水、火、金、木、土星則是上天的五位輔住,它們的出現隐伏也有一定的時間和周期,但其運行速度快慢不均。這是天文學中的‘緯’亦即經紫變動的部分。把這些固定的和變動的兩種星象結合起來,就可以預測人事的變化了。”

名言

三晉多權變之士,夫言縱橫強秦。

貌言華也,聖言實也,苦言藥也,甘言疾也。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向往之。

蓋锺子期死,伯牙終身不複鼓琴。何則?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古者富貴而名磨滅,不可勝記,唯倜傥非常之人稱焉。

浴不必江海,要之去垢;馬不必骐骥,要之善走。

善者因之,其次利導之,其次教誨之,其次整齊之,最下者與之争。

曆史評價

漢代

揚雄在《法言》一書中寫道:“太史遷,曰實錄”。“子長多愛,愛奇也。”楊雄是贊揚司馬遷實錄精神的第一人。他提出的實錄與愛奇,為曆人者所贊同,直到現在。

班固是漢代系統評論司馬遷的第一人。《漢書》中有《司馬遷傳》。班固在贊語中說:“自劉向、楊雄博極群書,皆稱遷有良史之材,服其狀況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隐惡,故謂之實錄。”說司馬遷“不虛美、不隐惡”,可謂一語中的,世稱其當,後人皆服。司馬遷的“實錄”精神已成為中國史學的優良傳統。

漢明帝在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下诏稱:“司馬遷著書成一家,揚名後世,至以身陷刑之故,反微文諷刺,貶損當代,非誼士也。”

魏晉

魏明帝曾對王肅說:“司馬遷以受刑之故,内懷隐切,著《史記》,非貶孝武,令人切齒。”

張輔對司馬遷和班固作了如下比較:“辭約而事舉,叙三千年事惟五十萬言;班固叙二百年事乃八十萬言,煩省不同,不如遷,一也。良史述事,善足以獎勸,惡足以鑒誡,人道之常、中流小事亦無取焉,而班皆書之,不如二也。毀貶朝錯,傷忠臣之道,不如三也。遷既造創,固又因循,難易益不同矣。又遷為蘇秦、張儀、範雎、蔡澤作傳,逞辭流離,亦足以明其大才,故述辨士則藻辭華靡,叙實錄則隐核名檢,此所以遷稱良史也。”

晉代著作《西京雜記》中說:“司馬遷發憤作《史記》一百三十篇,先達為良史之才。其以伯夷居列傳之首,以為善而無報也;為《項羽本紀》以據高位者,非關有德也;及其叙屈原、賈誼,辭旨抑揚,悲事不避,亦一代之偉才。”

唐宋

韓愈十分推崇司馬遷的文學才華。他說:“漢朝人莫不能文,獨司馬相如、太史公、劉向、楊雄之為最。”他認為司馬遷作品的風格是“雄深雅健”。《史記》成為韓愈作文的樣本。

柳宗元認為《史記》文章寫得樸素凝煉、簡潔利落,無枝蔓之疾;渾然天成、滴水不漏,增一字不容;遣詞造句,煞費苦心,減一字不能。

宋人贊司馬遷,其著名者為馬存贊司馬遷的壯遊和鄭樵贊司馬遷的五體結構。馬存認為司馬遷平生喜遊,足迹不肯一日休。司馬遷壯遊不是一般的旅遊,而是盡天下大觀以助吾氣,然後吐而為書。所以他的文章或為狂瀾驚濤,奔放浩蕩;或為洞庭之波,深沉含蓄;或春妝如濃,靡蔓綽約;或龍騰虎躍,千軍萬馬。司馬遷世家龍門,念神禹立大功;西使巴蜀,跨劍閣之鳥道;彷徨齊魯,睹天子之遺風。所以,天地之間,萬物之變,可驚可愕,可以娛心,使人憂,使人悲者,子長盡取為文章,因而子長的文章變化無窮。

南宋史學家鄭樵認為:諸子百家,空言著書,曆代實迹,無所紀系。而司馬遷父子世司典籍,工于制作,上自黃帝,下迄秦漢,勒成一書,分為五體:本紀紀年,世家傳代,表以正曆,書以類事,傳以蓍人。使百代而下,史家不能易其法,學者不能易其書。六經之後,惟有此書。可見鄭樵對《史記》評價之高。

明清

金聖歎把《史記》作為“六才子書”之一,評論《史記》序贊九十多篇。他在評《水浒傳》《西廂記》中多次贊揚司馬遷,發表了不少真知灼見。他說:“隐忍以就功名,為史公一生之心。”在評《屈原賈生列傳》中說司馬遷“借他二人生平,作我一片眼淚。”金聖歎可謂司馬遷的知音。他對《史記》與小說關系的探讨獨樹一幟。“《水浒傳》方法即從《史記》出來”,“《水浒傳》一個人出來,分明是一篇列傳。”清人張竹波更直言:“《金瓶梅》是一部《史記》。”可見《史記》對後世小說寫作技巧的廣泛影響。

錢謙益在《物齋有學集》中說:“司馬氏以命世之才、曠代之識、高視千載,創立《史記》。”他認為司馬遷創立的五體結構,成為曆代史學家編史的樣本,發凡起例之功“炳如日星矣”!

章學誠在史學理論名著《文史通義》中說:“夫史遷絕學,《春秋》之後一人而已。”他認為《史記》一書“範圍千古、牢籠百家”,司馬遷有卓見絕識之能,《史記》有發凡創例之功。由于司馬遷有卓絕千古的識力和筆力,《史記》是“經緯乎天人之際”的一家之言,章學誠俨然比于後無來者。

趙翼在《廿二史劄記》中說:“司馬遷參酌古今,發凡起例,創為全史。本紀以序帝王,世家以記侯國,十表以系時事,八書以詳制度,列傳以專人物。然後一代君臣政事賢否得失,總彙于一篇之中。自此例一定,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範圍,信史家之極則也。”司馬遷的五體結構史學框架,一經創立,即為經典。縱觀廿四史,無一例外。趙翼稱為“史家之極則”,可謂精當之至。

梁啟超認為:“史界太祖,端推司馬遷”,“太史公誠史界之造物主也”。梁啟超對《史記》評價頗高,認為《史記》實為中國通史之創始者,是一部博謹嚴著作。他認為:史記之列傳,借人以明史;《史記》之行文,叙一人能将其面目活現;《史記》叙事,能剖析條理,缜密而清晰。因此他主張對于《史記》,“凡屬學人,必須一讀”。

現代

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一書中有專篇介紹司馬遷。魯迅認為:“武帝時文人,賦莫若司馬相如,文莫若司馬遷。”司馬遷寫文章“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發于情,肆于心而為文”,因而《史記》不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魯迅的評價成為《史記》評論中的不朽名言。

毛澤東在《為人民服務》文中說:“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中國古時候有個文學家叫做司馬遷的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毛澤東對司馬遷很佩服,認為“司馬遷覽潇湘,泛西湖,曆昆侖,周覽名山大川,而其襟懷乃益廣”。毛澤東曾在與師哲的談話中歎息司馬遷的遭遇,并說“司馬遷‘身殘處穢,動而見尤’卻‘隐忍苟活,幽于糞土之中所不辭’,是因為他内心的積郁還沒有來得及宣洩,苦衷還沒有昭之于世人,滿腹文采還沒有來得及表露,他希望自己正在寫着的著作能‘藏之名山,傳之後人,通邑大都’。誠如是,則雖九死而心不悔,這願望确實是達到了。可以說,真正的信史自司馬遷始,‘史學之父’,他是當之無愧的!”“唐詩、晉字、漢文章,漢代的文章,因了司馬遷的《史記》,确實被推向了極緻。”

郭沫若特别贊賞司馬遷的文學才華。他說:“司馬遷這位史學大師實在值得我們誇耀,他的一部《史記》不啻是我們中國的一部古代的史詩,或者說它是一部曆史小說集也可以。”1958年郭沫若在為司馬祠題寫的碑文中對司馬遷有“文章曠代雄”、“功業追尼父”的贊語。由此可見,郭沫若認為《史記》的文學成就是極高的。

翦伯贊認為司馬遷是中國曆史學的開山祖師,《史記》是一部以社會為中心的曆史。他說:“中國的曆史學之成為一種獨立的學問,是從西漢起,這種學問之開山祖師是大史學家司馬遷。《史記》是中國曆史學出發點上一座不朽的紀念碑。”他還說:“《史記》雖系紀傳體,卻是一部以社會為中心的曆史。”司馬遷“幾乎注意到曆史上社會之每一個階層,每一個角落,每一方面的動态,而皆予以具體生動的描寫。所以我以為,《史記》是中國第一部大規模的社會史”。

鄭振铎認為:自司馬遷以來,便視曆史為時代的百科全書,所以司馬遷取的材料,範圍極廣,自政治以至經濟,自戰争以至學術,無不包括在内,其所網絡的範圍是極其廣大的。所謂“文學史”也常常被網絡在這個無所不包的“時代的百科全書”之中。

杜鵬程在《韓城市志》序中說:“韓城素稱文史之鄉,是一座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世界曆史文化名人司馬遷的故裡,一向文化較為發達。曆朝各代,名人輩出,其中以西漢時期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遷最為著名,其宏偉巨著《史記》聞名中外,影響深遠。”

人際關系

曆史時期

家族關系

姓名

簡介

颛顼

先祖

(不可考)

天官

戰國

八世祖

司馬錯

秦國武将夏陽人(今陝西韓城)

六世祖

司馬靳

秦國武将夏陽人(今陝西韓城)

秦朝

高祖

司馬昌

秦始皇時期鐵官

漢朝

曾祖

司馬毋怿

漢高祖時期市長

祖父

司馬喜

五大夫爵位

父親

司馬談

漢武帝時期太史令夏陽人(今陝西韓城)

司馬遷

漢武帝時期太史令、中書令夏陽人(今陝西韓城)

長子

司馬臨

後改姓“馮“夏陽人(今陝西韓城)

次子

司馬觀

後改姓“同”夏陽人(今陝西韓城)

女兒

(不可考)

嫁丞相楊敞

女婿

楊敞

漢昭帝時搜栗都尉、大司農、禦史大夫、丞相,安平侯

外孫

楊忠

漢宣帝時安平侯

外孫

楊恽

漢宣帝時左曹、中郎将、光祿勳

後世紀念

陝西省韓城市以南,在俯視黃河的梁山北端有一座祭祀司馬遷的建築。建于此處的司馬遷祠始于西晉永嘉四年(310),郡太守建石室、立碑、植柏樹。西晉懷帝司馬熾祭祀過同姓的司馬遷。北宋宣和七年(1125)曾修繕墓垣,建寝宮、獻殿、山門。其後,元明清時期又不斷修繕改築,成為今天的祠堂。此司馬遷祠的寝宮背後,有司馬遷的墓。實際上這不是埋葬墓,隻是後人建造、西晉時修繕的。現存圓形墳丘,高2.15米,周邊13.19米,牆面鋪裝以八卦、花紋磚飾。墳丘之上是一株五叉分枝的大古柏。

上一篇:王亞飛

下一篇:康洪濤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