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文

古詩文

中國古代詩歌和散文
古詩文主要指中國古代的詩歌和散文,擁有着悠久的曆史文化内涵,如《詩經》、《史記》就是其中流傳的比較優秀的作品。就中國文化而言,唐朝時流行寫詩,如絕句(如李白的《早發白帝城》)和律詩(如杜甫的《客至》);宋朝流行詞,有很多的詞牌名(如菩薩蠻).元朝時著名的是曲(如關漢卿的《窦娥冤》,有很多的曲牌名和曲調名。[1]
  • 中文名:古詩文
  • 外文名:
  • 别名:
  • 含義:中國古代的詩歌和散文
  • 代表作:唐詩、宋詞、元曲、清小說
  • 成就:悠久的曆史文化内涵

詩歌

詩歌總體脈絡

在中國詩歌發展史中,詩歌有着十分巨大的變化。詩歌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古體詩最早的形式是四言古詩。醇厚古樸,簡質典雅,主要在春秋戰國時期。之後發展為五言古詩,主要為漢樂府詩。之後就是七言古詩了,而它的創始人是曹丕。在此之後就進入到近體詩了。最早是五言侓詩,之後出現了七言律詩、五言絕句和七言絕句。總體評價的話,古體詩比較自由随性,而近體詩尤其到唐宋時代,格律平仄則是很重要的一點。唐詩宋詞作為近體詩的代表,值得我們細細品味。(詳情可見文章《中國詩歌藝術研究》。)

唐詩

唐詩泛指創作于唐代的詩。唐代被視為中國各朝代舊詩最豐富的朝代,因此有唐詩、宋詞之說。大部分唐詩都收錄在《全唐詩》,自唐朝開始,有關唐詩的選本不斷湧現,而流傳最廣的當屬蘅塘退士編選的《唐詩三百首》。按照時間,唐詩的創作分四個階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唐代的詩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是世界聞名的偉大詩人,除他們之外,還有其他無數的詩人,像滿天的星鬥一般。

唐詩的題材非常廣泛。有的從側面反映當時社會的階級狀況和階級矛盾,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有的歌頌正義戰争,抒發愛國思想;有的描繪祖國河山的秀麗多嬌;此外,還有抒寫個人抱負和遭遇的,有表達兒女愛慕之情的,有訴說朋友交情、人生悲歡的等等。總之從自然現象、政治動态、勞動生活、社會風習,直到個人感受,都逃不過詩人敏銳的目光,成為他們寫作的題材。

在創作方法上,既有現實主義的流派,也有浪漫主義的流派,而許多偉大的作品,則又是這兩種創作方法相結合的典範,形成了我國古典詩歌的優秀傳統。唐詩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唐代的古體詩,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兩種。近體詩也有兩種,一種叫做絕句,一種叫做律詩。絕句和律詩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詩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這樣六種:五言古體詩,七言古體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

唐詩的形式和風格是豐富多彩、推陳出新的。它不僅繼承了漢魏民歌、樂府傳統,并且大大發展了歌行體的樣式;不僅繼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詩,并且發展為叙事言情的長篇巨制;不僅擴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運用,還創造了風格特别優美整齊的近體詩。近體詩是當時的新體詩,它的創造和成熟,是唐代詩歌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它把我國古曲詩歌的音節和諧、文字精煉的藝術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為古代抒情詩找到一個最典型的形式,至今還特别為人民所喜聞樂見。但是近體詩中的律詩,由于它有嚴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詩的内容受到束縛,不能自由創造和發揮,這是它的長處帶來的一個很大的缺陷。唐詩的派别分為:山水田園詩派、邊塞詩派、浪漫派和現實派。

宋詞

詞,詩歌的一種。因是合樂的歌詞,故又稱曲子詞、樂府、樂章、長短句、詩餘、琴趣等。始于唐,定型于五代,盛于宋。宋詞是中國古代文學皇冠上光輝奪目的一顆巨鑽,在古代文學的阆苑裡,她是一座芬芳絢麗的園圃。她以姹紫嫣紅、千姿百态的風神,與唐詩争奇,與元曲鬥豔,曆來與唐詩并稱雙絕,都代表一代文學之盛。

宋詞是繼唐詩之後的又一種文學體裁,基本分為:婉約派、豪放派兩大類。

宋詞的類别大緻有5種:

1、按長短規模分,詞大緻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調(59一90字以内)和長調(91字以上,最長的詞達240字)。一首詞,有的隻有一段,稱為單調;有的分兩段,稱雙調;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稱三疊或四疊。

2、按音樂性質分,詞可分為令、引、慢、三台、序子、法曲、大曲、纏令、諸宮調九種。

3、按拍節分,常見有四種:令,也稱小令,拍節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長之的;近,以音調相近,從而引長的;慢,引而愈長的。

4、按創作風格分,大緻可以分為婉約派和豪放派。

5、按詞牌分。

元曲

元曲原本來自所謂的“蕃曲”、“胡樂”,首先在民間流傳,被稱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調”。随着元滅宋入主中原,它先後在大都(今北京)和臨安(今杭州)為中心的南北廣袤地區流傳開來。元曲有嚴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數、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時期。一般來說,雜劇和散曲合稱為元曲,是元代文學主體。不過,元雜劇的成就和影響遠遠超過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單指雜劇,元曲也即“元代戲曲”。

元曲雖有定格,但并不死闆,允許在定格中加襯字,部分曲牌還可增句,押韻上允許平仄通押,與律詩絕句和宋詞相比,有較大的靈活性。所以讀者可發現,同一首“曲牌”的兩首有時字數不一樣,就是這個緣故(同一曲牌中,字數最少的一首為标準定格)。

繼唐詩、宋詞之後蔚為一文學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獨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繼承了詩詞的清麗婉轉;一方面,元代社會使讀書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專權,社會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極為奪目的戰鬥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緒;鋒芒直指社會弊端,直斥“不讀書最高,不識字最好,不曉事倒有人誇俏”的社會,直指“人皆嫌命窘,誰不見錢親”的世風。元曲中描寫愛情的作品也比曆代詩詞來得潑辣,大膽。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藝術魅力。

元曲的興起對于我國民族詩歌的發展、文化的繁榮有着深遠的影響和卓越的貢獻,元曲一出現就同其他藝術之花一樣,立即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不僅是文人詠志抒懷得心應手的工具,而且為反映元代社會生活提供了人民群衆喜聞樂見的嶄新的藝術形式。

元曲興起并代表這一時期文學的最高成就,就其本身而言則是由于元曲确立并完善了體制形式,曲的體制具體表現為以下六個方面:

1、宮調:宮調是指中國古代音樂的調式,曲與宮調出于隋唐燕樂,南北曲常用的有五宮四調,通稱九宮或南北九宮,包括有正宮、中呂宮、南呂宮、仙呂宮、黃鐘宮(五宮)、大面調、雙調、商調、越調(四調),曲的每一個宮調都有各自的風格,或傷悲或雄壯,或纏綿或沉重。元曲中的戲曲套數和散曲套數,是由兩支以同一宮調的不同曲牌相聯而成。

2、曲牌:俗稱“曲子”,是對各種曲調的泛稱,各有專名,如《點绛唇》、《山坡羊》等總數很多,元代北曲共335個,每一個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調、唱法,同時也規定了該曲的字數、句法、平仄等。據此可以填寫新曲詞,曲牌大都來自民間,一部分由詞發展而來,故曲牌名也有和詞牌名相同的,但是内容并不完全一緻。此外,還有專供演奏的曲牌,但大多隻有曲調而無曲詞。

3、曲韻:元曲在押韻方面嚴守《中原音韻》十九部的要求而分平、上、去,用韻上有以下特點:平仄通押,不避重韻,一韻到底,借韻、暗韻、贅韻、失韻。

4、平仄:曲在用字的平仄上比詩詞更嚴,而特别注重每首末句的平仄。

5、對仗:曲的對仗要求比較自由,可平仄相對,也可平聲相對,即平聲對平聲,仄聲對仄聲。曲的對仗形式有“兩字對”、“首尾對”、“襯字對”等十三種,在語言的運用和詞序組合上有許多特點,主要表現在:有工對也有寬對,但寬對的現象更普遍;句中自為對;錯綜成對或倒字為對,如“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以俗語入對。

6、襯字:曲與詞最顯着的區别是有無襯字,有襯字的是曲,沒有襯字的是詞。所謂“襯字”指的是在曲律規定必須的字數之外所增加的字,它不受音韻、平仄、句式等曲律的限制,襯字一般用于句首。

元曲作家中留有姓名、曲作的共二百二十多人,流傳至今的作品有四千五百多首(套、部),其中小令三千八百多首(含帶過曲),套數四百七十餘套,雜劇一百六十餘部(本)。在衆多作家中,對元曲的形成作出開創性貢獻的是元好問,他生于金元戰亂之際,是名冠金元兩代詩壇的巨星。他的作品清潤疏俊,迥出時作,對元曲創作起着啟導統領、規範的作用。

散文作品

基本釋義

形散而神不散

六朝以來,為區别于韻文、骈文,而把凡是不押韻、不重排偶的散體文章,概稱散文。随着文學概念的演變和文學體裁的發展,散文的概念也時有變化,在某些曆史時期又将小說與其他抒情、記事的文學作品統稱為散文,以區别于講求韻律的詩歌。

寫作形式

一.說

古代議論說明一類文章的總稱。《文章辨體序說》:“說者,釋也,解釋義理而以己意述之也。”課本中出現的名篇有唐韓愈的《馬說》、柳宗元的《捕蛇者說》,宋周敦頤的《愛蓮說》,清袁枚的《黃生借書說》。

二.表

古代奏議的一種,陳述某種意見或事情,為古代臣屬進呈帝王的奏章之一。課本中出現的隻有一篇,為三國時諸葛亮的《出師表》。公元277年,諸葛亮準備出師伐魏,奪取中原,出發前給後主劉禅寫了這篇奏章,表明自己忠于蜀漢,匡扶漢室的決心。文中名句有“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等。

三.贈序

古代文人送别時常以詩文相贈,集而為之序的,稱為增序。後凡是惜别贈與的文章,都叫增序。其内容多推重、贊許或勉勵之辭。課本中出現的是明代文學家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文中向來自家鄉的年輕人馬生介紹了自己少時的求學經曆,勉勵馬生要珍惜時日,刻苦求學。

四.銘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頌功德的文字都叫“銘”。放在書案右邊用以自警的銘文叫“座右銘”,課本中有唐劉禹錫的《陋室銘》。還有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歌功頌德追思的叫“墓志銘”,如韓愈的《柳子厚墓志銘》(未學)。

五.雜記

包括兩類:

1.記載風景、瑣事、感想等的一種文體。描寫山川、景物、人事的,如《小石潭記》、《西湖遊記》、《桃花源記》等。

2.筆記文。以記事為主,特點是篇幅短小,長的千字左右,内容豐富,由理事掌故、遺文逸事、文藝随筆、人物短論、科學小品、文字考證、讀書雜記等。如《世說新語》(《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夢溪筆談》(《以蟲治蟲》)。

六.遊記

其實是雜記的一種,把它單列出來,是因為它在雜記中占有比較特殊的位置:遊記是描寫旅行見聞的一種散文形式,取材範圍極廣——可以描繪名山大川的秀麗瑰奇,可以記錄不同地區的風土人情,并從中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筆輕松,語言生動,記述較為翔實,給人以豐富的社會知識和美的感受。課文中選用的名篇有北魏郦道元的《三峽》(科學色彩濃),南朝梁吳均的《與朱元思書》(寫景、議論),唐代柳宗元的《小石潭記》(寫景、抒情),宋代範仲淹的《嶽陽樓記》(寫景、議論),宋代蘇轼的《記承天寺夜遊》(寫景、抒情),宋代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寫景、議論、抒情)。

七.寓言

用假想的故事來說明某種道理,從而達到教育或諷刺目的的文學作品。“寓”是“寄托”的意思。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寄托于簡單的故事當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慣于運用拟人的手法,語言簡潔鋒利。課文中選用的寓言故事有《韓非子》中的《鄭人買履》,《呂氏春秋》中的《刻舟求劍》,《戰國策》中的《鹬蚌相争》等。

類型劃分

基于格律來講,把古詩文分成近體詩文和古體詩文,其中近體詩文也叫做今體詩,而古體詩文則可以叫做古風或古詩,在從文字數目上來算,則存在的包括七言詩、五言詩及四言詩,但是到唐朝之後,就很難看到四言詩因此詩集我們通常說分為五言和七言兩種了。

近體詩文和古體詩文的分類

其實古體詩文就是參考古代的詩體寫的那種詩文,唐朝詩人人為自《詩經》一直到南北朝都可以成為古,所以我們說依照古代的詩體來寫,那也很難有固定的标準了。不過我們寫古體詩文有一處是想通的,即寫作不被近體詩文格律所約束,這樣來看隻要是不受近體詩格律約束的都可以歸為古體詩文了。

漢朝産生了配音樂用的樂府,因此也叫做樂府詩,别名叫做曲辭歌或行等名稱,但是到了唐朝打架模仿這種詩體作的古體詩文,我們也稱之為不用陪音樂的樂府。到了隋唐的時候新音樂産生了,這時候又有了配合新音樂的文字,我們稱之為詞。在盛唐年間詞是十分火爆的,但在樂府逐漸蕭條與詞火爆之前的縫隙年代,給新樂曲結合的文體用的是近體詩。

比如《渭城曲》、《清平調》等全都是以近體詩做的。在近體詩中不得不說律詩了。我們知道律詩中的對仗、韻和平仄都有很多要求,要求也比價嚴格,就像不成文的法律,這也是律詩稱呼的來源。

五言詩文和七言詩文的分類

這種分類最容易理解和劃分了,所謂五言詩文就是一句包含五個字,同樣七言則就是一句包含七個字,有人提出五古和七古的簡稱分别指五言與七言的古詩,而稱五律和七律則是分别稱五言和七言的律詩,而五絕和七絕則是對五言和七言絕句的稱呼。此外還有少部分雜言,總有一些長短句雜在一起的詩詞我們稱之為雜言,比如常見的三字句、五字句和七字句,詩中突然出現了四字句、六字句或者七字以上的詩句,這種情況用現代的話來講,就屬于比較非主流了,一般不獨立為一類常歸為七古之列,這個分法完全是習慣使然。

默寫題型

直接型默寫題

這是一種傳統型的默寫題,又稱“機械型默寫題”,要求考生寫出指定的名篇佳作中的文句,或出上句對下旬,或出下句對上句,或出兩頭寫中間……是難度最低的一類題。也是各地區中考中都會出現的題型。

例如:先帝不以臣卑鄙,______,______。咨臣以當世之事。(《出師表》)

理解型默寫題

這類題在默寫題中所占比例越來越大。它的難度要比直接型默寫題稍大些,靈活性也強一些,它把從前死記硬背的檢測方式深化了一步。考生不僅要準确、熟練掌握原文,還要對課文内容有一定的理解。但它的答案仍具有唯一性。

例如:《出師表》中表現諸葛亮“寵辱不驚”的語句是:______。

遷移型默寫題

這是一類新出現的題型。對考生的要求比較高,它将課内外的詩文聯系起來,由内引外,注重遷移,更注重考查的靈活性、綜合性。考生隻有具備一定的知識儲備量,才能從容不迫地解答。這類題的答案是豐富多彩的。

例如:我們學過的古詩詞中,有不少詩句寫到了“月”,如“明月别枝驚鵲”,請你再寫出兩個含“月”的詩句:______。

運用型默寫題

重在運用,是語文學習的一大特點,默寫題亦然。隻有在靈活運用中才能真正檢驗出對所積累内容的理解。運用型默寫題多設置具體的語境,需要考生借助聯想,在積累的倉庫中搜索出恰如其分的語句填人其中。這類題重在運用,是知識與能力的結合體,因有語境的限制,其答題範圍往往也是有限的。

例如:朋友分别,如果你借用王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兩句詩送行,則略顯傷感,不妨借用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詩句:______,來表達一種豪邁情懷。

簡單賞析型默寫題

這類題注重考生的情感、态度,重在使考生發揮主動性,考查對古詩文的初步鑒賞能力。這類題沒有固定的答案,憑考生自己的喜好在詩文中選擇語句作答。這類題更具有開放性和主觀性。

例如:你在課内或課外一定學過或讀過一些描寫春天的古代詩句,請寫出你喜歡的兩句。

相關信息

新聞資訊

習近平萬米高空聊傳統文化:要學古詩文經典

(2014年09月11日17:11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9月11日電據央視官方微博“央視新聞”消息,萬米高空,前往塔吉克斯坦的專機起飛後,習近平主席就來到後艙看望工作人員,同大家一一握手,一位記者說:“習大大好!您前天在北師大說語文不能‘去中國化’,反響很熱烈。”

習近平很有感觸地說:“古詩文經典已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成了我們的基因。我們現在一說話就蹦出來的那些東西,都是小時候記下的。語文課應該學古詩文經典,把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傳承下去。”

習近平:“很不贊成從課本中去掉古代經典詩詞”

(2014年09月10日08:16來源:京華時報綜合京華時報記者郭瑩潘珊菊新華社)

今天是第三十個教師節,昨天上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來到北京師範大學看望教師學生,觀摩課堂教學,進行座談交流,向全國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緻以崇高的節日敬禮和祝賀。

此前一些地區的一年級語文課本删掉了舊版本中全部8首古詩,引起争議。習近平昨天在北師大表示:“我很不贊成把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

河南:經典古詩文誦讀進校園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來源:人民網-河南分網2014年10月31日07:45)

人民網鄭州10月31日專電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10月30日,鄭州銘功路小學六三班的教室裡,學生們抑揚頓挫的讀書聲,缭繞在校園上空。

從《望廬山瀑布》到《遊子吟》,從《楓橋夜泊》到《漁歌子》,一篇篇經典古詩文,被學生們盡情誦讀。

在鄭州銘功路小學,學生每天晨讀的15分鐘,學生們都會誦讀古詩文。一首首動人的詩詞歌賦,在同學們抑揚頓挫的朗誦中噴發出感情。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誦讀經典古詩詞是對小學生進行陶冶情操的最好教材。”鄭州銘功路小學老師張芳芳告訴記者,為了進一步弘揚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激發學生誦讀經典古詩文的熱情,銘功路小學從誦讀經典古詩詞入手,讓學生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

張芳芳介紹,銘功路小學力推中華經典詩文誦讀。“不是簡單地讓孩子們多背幾首詩、幾段古文,而是讓他們通過誦讀去體會詩文中的精神,接受美好情感和高尚人格的熏陶,使學生們從小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讓他們終生受益。”

教育部日前表示,将強化教材傳統文化内容,确保占有相當比例,教科書要注重繼承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小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應該“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霍亞平)

英國小學新開設古詩文課程大批老師不會教(2014-09-0317:52:00來源:環球網)

【環球網綜合報道】據台灣“中廣網”9月3日報道,英國這學期開始加強英文教學。不過,一名校長說,過去20年,英國學校不教文法、不教古文。所以,大批三四十歲的老師根本教不了新課程。

英國校長協會會長艾麗斯說,他們學校給六年級學生準備了一套新教材,裡面有好幾首十八世紀以來的古詩和一本十九世紀的小說。他發現,很多老師都看不懂,根本沒辦法教。

艾麗斯說,這批老師的基本文法太差,光是開幾堂課給他們惡補是救不了的。他希望今後準備當老師的人大學畢業的門坎要提高,以免誤人子弟。

據報道,今年起,英國小學也将加強九九乘法、除法、代數和心算的教學,希望提升學生數學程度。(實習編輯:張悅審核:譚利娅)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