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法西斯戰争

反法西斯戰争

第二次世界大戰
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在柏林締結軍事同盟條約,形成侵略集團。1941年6月22日,德國撕毀《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大舉進攻蘇聯,蘇聯境内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争的主要戰場,中國成為東方主戰場。同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和美英荷在太平洋的其他屬地。次日美英對日宣戰,11日德意對美宣戰,太平洋戰争爆發。1942年1月1日,中、蘇、美、英等26個國家在華盛頓簽署《聯合國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1]
    中文名:反法西斯戰争 地點:亞歐大陸 時間:1939年9月1日至1945年9月2日 結果:同盟國獲勝 主要指揮官:希特勒,斯大林,羅斯福,丘吉爾,蔣介石 相關人物:裕仁天皇,墨索裡尼,戴高樂,毛澤東

戰争起因

1929年至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發生嚴重經濟危機。德意日法西斯國家為轉嫁國内矛盾,在世界各地發動侵略戰争,迫使被侵略國家和全世界人民投入反法西斯戰争。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占中國東北。1937年7月7日,日本挑起盧溝橋事變,發動了全面侵華戰争。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奮起抗日,揭開了世界大規模反法西斯戰争的序幕。1939年9月1日,德國出動62個師、160萬人進攻波蘭。9月3日英法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戰争結束

1943年2月蘇軍在斯大林格勒會戰中獲勝,使世界反法西斯戰争發生曆史性轉折。同年7月美英盟軍在意大利南部登陸,9月意大利投降。1944年同盟國發起全面戰略反攻。6月6日英美盟軍在法國諾曼底登陸,開辟了第二戰場。蘇軍追擊德軍,配合東南歐各國人民反法西斯的解放鬥争。1945年初,蘇軍和英美軍隊分路攻入德國本土。5月2日,蘇軍攻克柏林。5月8日,德國無條件投降。歐洲戰事結束後,美英軍隊集中力量在太平洋上展開進攻。8月6日和9日,美國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蘇聯也于8月8日對日宣戰。中國抗戰轉入全國反攻。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9月2日簽署投降書,世界反法西斯戰争勝利結束。

戰争損失和影響

這場戰争先後有6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戰,波及20億人口(占當時世界人口的80%),戰火燃及歐、亞、非、大洋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公裡。交戰雙方動員兵力達1.1億人,因戰争死亡的軍人和平民超過5500萬人,直接軍費開支總計約1.3萬億美元,占交戰國國民總收入的60%至70%,參戰國物資總損失價值達4萬億美元。

中國是抗擊日本侵略的主戰場,蘇聯是抗擊德國法西斯的主戰場,兩國蒙受的劫難也最為慘重。二戰參戰國蒙受的全部損失中有41%是蘇聯的損失。中國在八年抗戰中共有2100多萬同胞犧牲,占二次大戰參戰國死亡總人數的42%,直接經濟損失達1000億美元。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争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和重要的曆史貢獻。

上一篇:學然後知不足

下一篇:軍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