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乳糖血症

半乳糖血症

遺傳疾病
半乳糖血症是一種半乳糖代謝異常的遺傳病,是由于1-磷酸半乳糖尿苷轉酰移酶缺陷,使1-磷酸半乳糖和半乳糖醇沉積而緻病,按紅細胞及肝髒酶學變化,該酶有幾種變異型。奶和乳制品含有的乳糖是飲食中半乳糖的主要來源。肝、腎、眼晶體及腦組織是主要受累器官。患半乳糖血症的小兒在出生時多正常,出生後不久開始出現嘔吐、不吃奶、腹瀉,随後出現黃疸及肝腫大。小兒生長發育緩慢,體重不增加。尿檢查有蛋白、管型。智力發育不良。還可有低血糖引起的抽搐、白内障、肝腫大、肝硬化。凝血物質減少引起小兒皮膚多處出血或有出血點。
  • 中醫病名:
  • 外文名:
  • 别名:
  • 就診科室:兒科
  • 多發群體:
  • 常見發病部位:
  • 常見病因:
  • 常見症狀:
  • 傳染性:
  • 傳播途徑:
  • 中文名:半乳糖血症
  • 病原學:遺傳學
  • 臨床表現:出現嘔吐、不吃奶、腹瀉,随後出現黃疸及肝腫大
  • 并發症:抽搐、白内障、肝腫大、肝硬化

疾病概述

半乳糖血症是半乳糖代謝過程中相關的酶發生缺陷或活性降低而引起的一類遺傳性代謝性疾病,包括半乳糖血症Ⅰ型、半乳糖血症Ⅱ型和半乳糖血症Ⅲ型三種類型,分别由編碼半乳糖-1-磷酸尿苷酰轉移酶(galactose-1-phosphate uridyltransferase,GALT)、半乳糖激酶(galactokinase,GALK)和尿苷二磷酸半乳糖-4-表異構酶(uridine diphosptlate galactose-4-epimerase,EPIM)的基因發生突變所緻。這三種遺傳性糖代謝病均屬常染色體隐性遺傳病,其中GALT缺乏症(GALT deficiency)(0MIM230400)即半乳糖血症Ⅰ型,又稱經典型半乳糖血症,在人群中最為常見,估計白種人群的發病率為1/47000,菲律賓人群約為1/106006,中國台灣地區人群約為1/400000,我國大陸尚無該病的流行病學資料。

患半乳糖血症的小兒在出生時多正常,出生後不久開始出現嘔吐、不吃奶、腹瀉,随後出現黃疸及肝腫大。小兒生長發育緩慢,體重不增加。尿檢查有蛋白、管型。智力發育不良。還可有低血糖引起的抽搐、白内障、肝腫大、肝硬化。凝血物質減少引起小兒皮膚多處出血或有出血點。

因此應注意不要近親婚配。另外出生小兒若出現上述症狀,應到醫院治療,檢查血、尿中半乳糖含量幫助确診,一經确診應迅速開始治療,治療越早越好,以免發生不可恢複的腦、眼、肝及腎等重要髒器的損傷。并停止喂乳類食品,用谷類代替。另外補充維生素,按時添加其他輔助食品。控制乳類飲食後小兒症狀可逐漸好轉。

發病機理

人類的一種常染色體隐性遺傳病。人奶和牛奶均含有乳糖。乳糖進入體内被分解為葡萄糖和半乳糖。正常嬰兒由于有必需的酶,半乳糖能被分解利用。患半乳糖血症的嬰兒,就這種酶來說其基因型是隐性純型合子(gg),由于缺乏這種必需的酶,不能利用半乳糖,于是血液中半乳糖的含量升高,出現嘔吐、腹瀉、肝腫大、白内障、發育遲緩、智力低下等症狀。如不及早防治,在嬰兒期就會死亡。若早期診斷出來,喂以不含乳糖和半乳糖的食物,嬰兒可以正常發育。如果發現較晚,肝髒已經受損,就會發生白内障和智力低下,雖作治療,也難以恢複健康。現在知道,半乳糖血症患兒所缺的酶,名叫半乳糖-1-磷酸轉尿苷酰酶(galactose-1-phosphateuridyltransferase,G-l-PUT)。半乳糖血症是嬰兒患的一種先天性代謝病,屬常染色體隐性遺傳,基因頻率為32‰,群體發病率為1/10萬。

正常情況下,嬰兒哺乳後,乳中所含的乳糖經消化酶分解為半乳糖和葡萄糖,半乳糖在激酶的作用下形成半乳糖-1-磷酸,進而在肝髒中經半乳糖-1-磷酸尿苷轉移酶(galactose-1-phosthateuridyltransreraseGal-1-PUT)的催化轉變成葡萄糖-1-磷酸,進入酵解途經。若由于基因突變引起了Gal-1-PUT結構改變而失去功能,那麼半乳糖代謝阻斷,半乳糖積聚在血及組織内,并随尿排出。中間産物半乳糖-1-磷酸(Gal-1-P)對細胞有害,主要侵犯肝,腎,腦和晶狀體,故患兒哺乳後數日出現嘔吐、腹瀉、脫水等症狀。一周後,肝髒腫大,出現黃疸、腹水和白内障。數月後出現智力發育障礙,常夭折。這就是半乳糖血症。若出生後不喂以乳類和乳制品,嬰兒能完全正常地發育。若中途停止乳類食物可改善症狀,但智力不能恢複。

1-磷酸半乳糖具細胞毒性,對糖代謝途徑中的多種酶有抑制作用,特别是葡糖磷酸變位酶的作用被阻抑後不能使l-磷酸葡萄糖轉化為6-磷酸葡萄糖,阻斷了糖原分解過程;高濃度的1-磷酸半乳糖還抑制葡糖異生過程,因而在臨床上呈現低血糖症狀。半乳糖進入晶體後即被醛糖還原酶還原成為半乳糖醇,沉積在晶體中造成晶體内滲透壓增高、含水量增加、氨基酸轉運和蛋白合成降低等代謝異常,最終形成白内障。本型患兒的肝、腎、腦等組織中都有大量1-磷酸半乳糖和半乳糖醇存積,這類異常代謝産物改變了組織細胞的滲透克分子濃度和其能量代謝過程,緻使這些器官功能受損。其詳細機制尚不完全清楚。

臨床表現

出生後幾周、肝髒病包括膽汁淤積、廣泛脂肪變性、無炎性細胞浸潤,以後有假膽管形成、假腺體增生,肝細胞破壞,假腺體增生是半乳糖血症的特點,但無特異性。随疾病進展出現細纖維組織增生。纖維組織增生始于門脈周圍,以後向門脈區延伸構成橋狀聯接,以後形成再生結節,在肝硬化過程中其變化與酒精性肝硬化相似,在整個病變過程中始終無明顯的炎性細胞浸潤。除肝髒病變外,腎皮質、髓質連接處腎小管擴張,門脈高壓可緻脾腫大,腦部病變輕微。

疾病嚴重程度差異很大,某些患兒于第一次哺乳後即可出現急性、暴發性疾病,而更多的則表現為亞急性經過。消化道症狀,包括黃疸、食欲不振、腹脹、腹瀉、嘔吐、低血糖。約2~5周出現腹水,出生後幾日内即可出現白内障,如懷孕期間母親食乳過多,則嬰兒出生後即可有黃疸。

典型者在喂給乳類後數天即出現嘔吐、拒食、體重不增和嗜睡等症狀,繼而呈現黃疸和肝髒腫大若不能及時診斷而繼續喂給乳類,将導緻病情進一步惡化,在2~5周内發生腹水肝功能衰竭出血等終末期症狀。如用裂隙燈檢查在發病早期即可發現晶體白内障形成。約30%~50%在病程第1周左右并發大腸埃希杆菌敗血症,使病情更加嚴重未經及時診斷和治療的患兒大多在新生兒期内夭折。少數患兒症狀可較輕微僅在進食乳類後出現輕度的消化道症狀,但如繼續使用乳類食物則在幼嬰兒期逐漸呈現生長遲緩、智能發育落後肝硬化和白内障等征象。

疾病檢查

(1)新生兒期篩查通過對新生兒進行群體篩查不僅可以達到早期診斷和治療的目的,還可以為遺傳咨詢和計劃生育提供資料。大多數篩查中心都選用兩種方法:Beufler試驗用于檢測血滴紙片的半乳糖-1-磷酸尿苷酰轉移酶活性,其缺點是假陽性率過高;Paigen試驗是用于檢測血滴紙片半乳糖和半乳糖-l-磷酸的半定量方法,優點是很少假陽性,并且3種酶缺陷都可被檢出。應用雙質譜聯用儀(tandemMS)進行篩查尤為便捷、正确。

(2)尿液中還原糖測定對有疑似症狀的患兒都必須及時檢查其尿中是否有還原糖。尿液中可能排出的還原糖種類較多,如葡萄糖、半乳糖、乳糖、果糖和戊糖等,故在定性試驗陽性時,應進一步采用濾紙或薄層層析方法進行鑒定。

(3)酶學診斷外周血紅、白細胞、皮膚成纖維細胞或肝活檢組織等均可供測定酶活性之用,以紅細胞最為方便。本病純合子患兒的酶活性缺如或甚低;雜合子攜帶者的酶活性則為正常人的50%。近年來通過對酶缺陷特征的研究,發現了本病的各種變異型。其中,以Duarte型最為多見。純合的Duarte型酶活性為正常的50%,雜合的Duarte型則達75%,由于臨床上都不呈現症狀,故僅能通過群體篩查始能發現。"Negro"型的紅細胞缺乏轉移酶活性,但其肝、腸等組織仍有部分酶活性存在,因此臨床亦無症狀。

(4)其他必要時應檢測肝功能、凝血機制、血糖、血電解質和血、尿培養等項目以利診斷。

疾病治療

1、早期診斷後應在飲食中摒除半乳糖。有人主張8歲後可不再限制飲食,但一般認為宜終身堅持。經過及時治療後,白内障、肝腫大和肝硬化等均可逆轉。重要的是,無症狀純合女性,食高乳食品後血中半乳糖可升高,此女性生育的嬰兒可能患半乳糖血症,尤其對以前生過半乳糖血症嬰兒的母親,在妊娠期間應限制半乳糖攝入。

2、限制乳類立刻停用乳類,改用豆漿、米粉等并輔以維生素、脂肪等營養必需物質豆漿中雖含有能分解出半乳糖的蜜三糖(raffinose)和水蘇糖(stachyose),但不能被人體腸道吸收故無礙于治療通常在限制乳類3~4天後即可見臨床症狀改善,肝功能在1周後好轉。在患兒開始攝食輔助食物以後,必須避免一切可能含有奶類的食品和某些含有乳糖的水果蔬菜如西瓜、西紅柿等。

3、支持治療靜脈輸給葡萄糖、新鮮血漿,注意補充電解質。

4、抗生素對合并敗血症的患兒應采用适當的抗生素并給予積極支持治療。

疾病預防

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清楚,預防措施參照遺傳性疾病進行。由于已證明病兒皮膚成纖維細胞有Gal-1-PUT酶異常因此通過培養羊水細胞的酶分析顯示Gal-1-PUT活性減低,可做出産前診斷。Nadler等已用此法進行産前診斷但由于有簡便易行的新生兒篩選方法而且若能早期發現并控制飲食,病兒能正常發育故對是否應做産前診斷尚有争議。

患兒的預後取決于能否得到早期診斷和治療。未經正确治療者大都在新生兒期死亡,平均壽命約為6周,即便幸免,日後亦遺留智能發育障礙。獲得早期确診的患兒生長發育大多正常,但在成年後多數可有學習障礙、語言困難或行為異常等問題。女性患兒在年長後幾乎都發生性腺功能不足,原因尚不甚清楚。

半乳糖激酶缺乏性半乳糖血症半乳糖激酶的編碼基因位于17q2l~q22,其突變較為少見。本病患兒體内無半乳糖-l-磷酸累積,因此無肝、腦損害。但大量半乳糖在晶體内被醛糖還原酶轉化為半乳糖醇後即會導緻白内障,故患者應終身避免攝入含乳糖的食物。

尿苷二磷酸半乳糖-4-表異構酶缺乏性半乳糖血症本型罕見,尿苷二磷酸半乳糖-4-異構酶的編碼基因位于lpter~lp32,根據酶缺乏累及組織的不同可以分為兩種亞型:大多數患兒為紅、白細胞内表異構酶缺乏和半乳糖-l-磷酸含量增高,但成纖維細胞和肝髒中酶活力正常,故患兒不呈現任何症狀,生長發育亦正常;另有少數患兒酶缺陷累及多種組織器官,臨床表現酷似轉移酶缺乏性半乳糖血症,但紅細胞内轉移酶活性正常而半乳糖-1-磷酸增高可資鑒别。本型在治療過程中應定期監測紅細胞内半乳糖-l-磷酸。

藥品及成分

半乳糖(CH2OH(CHOH)4CHO)是單糖的一種,可在奶類産品或甜菜中找到。半乳糖是一種由六個碳和一個醛組成的單糖,歸類為醛糖和己糖。半乳糖是哺乳動物的乳汁中乳糖的組成成分,從蝸牛、蛙卵和牛肺中已發現由D-半乳糖組成的多糖。它常以D-半乳糖苷的形式存在于大腦和神經組織中,也是某些糖蛋白的重要成分。半乳糖在植物界常以多糖形式存在于多種植物膠中,例如紅藻中的K-卡拉膠就是D-半乳糖和3,6-内醚-D-半乳糖組成的多糖。遊離的半乳糖存在于常青藤的漿果中。半乳糖為白色晶體。D-半乳糖和L-半乳糖均天然存在。D-半乳糖一般作為乳糖的結構部分存在于牛奶中,牛奶中的乳糖被人體分解為葡萄糖和半乳糖被吸收利用。因它含有熱量,它也會被用作營養增甜劑。半乳糖是乳糖分子的一部分,另一半是葡萄糖。在β-乳糖酶的催化作用下,半乳糖可從乳糖的水解作用中得到。雙歧杆菌發酵乳糖産生半乳糖,是構成腦神經系統中腦苷脂的成分,與嬰兒出生後腦的迅速生長有密切關系。

别名:D(+)-Glactose,Galactose;brainsugar;d-galactose;D-Galactopyranose

分子式:C6H12O6

分子量:180.16

外觀:白色或幾乎白色粉末

含量(HPLC):98%min

檢測項目:外觀,含量,熔點,幹燥失重,旋光度

上一篇:脊髓休克

下一篇:腰酸背痛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