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

十二生肖

中國民俗文化
十二生肖,又叫十二屬相,是中國與十二地支相配以人的出生年份的十二種動物,包括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十二生肖的起源與動物崇拜有關。據湖北雲夢睡虎地和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秦簡可知,早在先秦時期即有比較完整的生肖系統存在。最早完整記錄十二生肖且與今相同的是東漢王充的《論衡》[1]。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随着曆史的發展逐漸融合到相生相克的民間信仰觀念,表現在婚姻、人生、年運等,每一種生肖都有豐富的傳說,并以此形成一種觀念闡釋系統,成為民間文化中的形象哲學。現代,更多人把生肖作為春節的吉祥物,成為娛樂文化活動的象征。生肖作為悠久的民俗文化符号,古往今來留下了大量描繪生肖形象和象征意義的詩歌、春聯、繪畫、書畫和民間工藝作品。除中國外,世界多國在春節期間發行生肖郵票,以此來表達對中國新年的祝福。
    中文名:十二生肖 外文名:12 Symbolic Animals 定義: 别名:十二屬相 地區:中國及東亞地區 意義:紀時 民俗 信仰 文學 藝術 收藏 起源:中國先秦

生肖知識

選擇排列

漢族生肖中的十二種動物的選擇并不複雜,它與漢族人的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相接近的,是可以猜測的。在十二種生肖動物,大緻可将其分為三類:一類是已被馴化的“六畜”,即牛、羊、馬、豬、狗、雞,它們是人類為了經濟或其它目的而馴養的,占十二種動物的一半。“六畜”在中國的農業文化中是一個重要的概念,有着悠久的曆史,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六畜興旺”代表着家族人丁興旺、吉祥美好。春節時人們一般都會提“六畜興旺”,因此這六畜成為生肖是有其必然性的。

第二類是野生動物中為人們所熟知的,與人的日常、社會生活有着密切關系的動物,它們是虎、兔、猴、鼠、蛇,其中有為人們所敬畏的介入人類生活的,如虎、蛇;也有為人們所厭惡、忌諱,卻依賴人類生存的鼠類;更有人們所喜愛的,如兔、猴。第三類是中國人傳統的象征性的吉祥物——龍,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是集許多動物的特性于一體的“人造物”,是人們想象中的“靈物”。龍代表富貴吉祥,是最具象征色彩的吉祥動物,因此生肖中更少不了龍的位置。

緣何無貓

陳帥佛認為自古以來,人們對十二生肖緣何無貓衆說紛纭,包括以上故事以及“貓捉老鼠”的故事在内,不一而足,但皆不足深信。

為什麼貓不能上榜?其實真正的原因是中國古時無貓。貓原産于埃及,貓何時傳入中國已不可考。民間傳說則是系唐三藏從印度帶回。現在一說到為什麼十二屬相沒有貓,就用民間故事來解釋。其實在貓傳入中國以前,中國就有了十二生肖。所以十二生肖沒有貓,一點也不奇怪。依照動物學的分類,老虎屬于哺乳動物、食肉類、貓科。虎和貓,其實是“本家”之親。有了老虎代表,貓在十二生肖“大會”裡,已不愁沒有“發言權”,亦勉堪自慰了。

從以上可以看出生肖動物的選擇并不是随意的,而是有一定的涵義,人們所選擇的動物都是出于不同的角度,并帶有一定意義。

那麼這十二種動物又是按照什麼順序排列的呢?前面說到,生肖産生于遠古動物崇拜,圖騰崇拜的氛圍之中,人們僅是用動物來借代序數符号與地支相配,為什麼選擇這十二種動物,誰先誰後,按照什麼樣的順序排列并沒有定論,由于生肖是産生于遠古的古老文化,因時間的久遠人們已将排列的初衷丢失了,今人的傳說故事等隻是對它的附會,隻能依賴于傳說和想象。關于生肖排列問題大緻有以下三個方面的解釋。

十二生肖守護神

千手觀音:屬鼠的守護神

千手觀音是四大菩薩中最善良的一個,因為總是時時刻刻出現在人們的厄運之中,所以她有上千隻手,寓意是衆生困難之時都能夠消災解厄。因此屬鼠的人多心想事成。

虛空藏:屬牛和屬虎的守護神

虛空藏菩薩是三世諸佛坐下第一輔佐菩薩,寓意隐忍的智慧。所以因為虛空象征着不貪嗔,不撒謊,因而屬牛和屬虎的人往往非常誠實,因而生财有道。

文殊菩薩:屬兔的守護神

文書菩薩是德與吉祥的代表,象征着智慧和悟性,所以屬兔的人一般都有着非凡的天賦,所有屬兔的人因為有文殊菩薩的庇佑,大多學業事業有成。

普賢菩薩:屬龍和屬蛇的守護神

普賢菩薩是遍身十方的菩薩,因為自己的傑出德行得到衆生的認可,所以四方對普賢菩薩認可度很高。屬龍和屬蛇的人多半很有威望,并福壽延長。

大勢至菩薩:屬馬的守護神

也是以智慧文明的菩薩,是西方第二候補佛位的菩薩,他的智慧含有消解的力量,能調節終生糾紛,所以屬馬的人大多數為人和氣,一生平安。

大日如來:屬羊和屬猴的守護神

大日如來是密宗佛教的最高領袖也是最高神明,一直是全部菩薩和佛的領導,大日是太陽的意思,是光明的理智,所以屬羊屬猴的人多勇往直前,宏圖大展。

不動尊菩薩:屬雞的守護神

這是一個佛性堅定的菩薩。但是有頑固和執迷的意思,用來抵擋邪魔,掃除障礙。所以屬雞者大多矢志不渝,成就卓着。

阿彌陀佛:屬狗和屬豬的守護神

又叫做無量壽佛,是能夠讓人免遭痛苦的佛,壽命無量,宣揚光明和樂土,能夠消除罪業,所以屬狗屬豬的人大多現世安穩,沒有颠簸。

農曆算法

中國黃曆以立春确定生肖。“農曆”是漢代開始使用的“太陰曆”,新年是以立春為界的,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之首,生肖以立春為準。

六甲記年中天幹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個,地支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個。從甲子、乙醜、丙寅、丁卯……排列,剛好60個排完一個周期。這樣有點複雜又不好記,于是古人想到用動物來表達複雜的地支,這就是生肖。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生肖是我國六甲記年中特有,應該從立春的那天算起。

傳統的命理學、占蔔學等民俗學,均以“立春”作為生肖計算的依據。包括現在的民間占星蔔卦先生也一直沿用傳統的生肖定法。因為生肖本與地支同源,不能以當前的春節來定。

傳統春節是指立春,正月初一為元旦,民國元年(1911年)規定陽曆1月1日為春節,由于民間反對,袁世凱采取折中的辦法,将陽曆1月1日定名為元旦,正月初一定名為春節。

史書記載

關于十二生肖的由來,曆史上的記載是:我國自帝舜時代就開始使用天幹十個符号和地支十二個符号相配合的“幹支紀年法”。以動物紀年的方法最初起源于我國古代西、北部從事遊牧的少數民族中。

《唐書》載:“黠戛斯國以十二物紀年,如歲在寅,則曰虎年”。清代著名考據學家趙翼在《陔馀叢考》中考證雲:“益北俗初無所謂子、醜、寅、卯之十二辰,但以鼠、牛、虎、兔之類分紀歲時,至漢時呼韓邪(單于)款塞人居五原,與齊民相雜,浸尋流傳于中國,遂相沿不廢耳”。

十二生肖最早見于世界上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詩經·小雅·車攻》曰:“吉日庚午,既差我馬 ”。又見于《禮記·月令·季冬》:“出土牛,以送寒氣”。

十二生肖之說,究竟産生于何時?有史料雲:它最晚應形成于漢代。其依據是東漢王充《論衡·物勢篇》雲:“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又雲:“午,馬也。子,鼠也。酉,雞也。……申,猴也”。共提出十一種生肖名。加上東漢趙晔《吳越春秋》中有“吳在辰,其位龍”。恰好補上了“辰龍”,而成全了十二生肖。可見在東漢十二生肖已經形成。至于十二生肖的使用,至少在南北朝時代就已經出現。

北史《宇文護傳》記載了宇文護的母親寫給他的一封信,内容是:“昔在武川鎮生汝兄弟,大者屬鼠,次者屬兔,汝身屬蛇”。由此可見當時民間已普遍使用十二生肖記錄人的生年了。但是,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即1975年12月間,在湖北雲夢睡虎地第11号秦墓的出土文物中,發現了上千支竹簡。其中《日出·盜者》清楚地記載着用生肖占蔔盜賊相貌特征的文字。這一奇迹的出現,證明了在春秋戰國時代就使用十二生肖了。因為第十一号秦墓,據考證葬于始皇帝三十年,即公元前217年。

有人說:我們的祖先用生肖紀年,遠在秦始皇稱帝之前就開始了,而且具體地指出“始于夏,流傳于商周”。但如何引證,恐尚待史學和文物學者進一步探究了。我國古代南北朝不僅使用十二生肖紀年,而且出現了沈炯創作的《十二屬詩》:鼠迹生塵案,牛羊暮下來。虎嘯坐空谷,兔月向窗開。龍陰遠青翠,蛇柳近徘徊。馬蘭方遠摘,羊負始春栽。猴栗羞芳果,雞砧引清懷。狗其懷屋外,豬蠡窗悠哉。這首詩在首字按序嵌入了十二生肖名,且突出了每種動物的生性特點,起到畫龍點睛之作用。

明朝大學者胡俨撰寫的十二生肖詩,不僅依次嵌入生肖名,而且一名一典,頗有情趣。詩雲:鼷鼠飲河河不幹,牛女長年相見難。赤手南山縛猛虎,月中取兔天漫漫。骊龍有珠常不睡,畫蛇添足适為累。老馬何曾有角生,羝羊觸藩徒忿嚏。莫笑楚人冠沐猴,祝雞空自老林邱。舞陽屠狗沛中市,平津放豕海東頭。首句“鼷鼠”即水鼠。二句的“牛女”即民間牛郎織女的傳說。五句的“骊龍”是龍的一個種類,其颏下有寶珠一顆,故謂之骊龍。八句的“羝羊”即公羊,“觸藩”指羊角觸籬笆。十一句的“舞陽”指漢高祖劉邦封名将樊哙為舞陽侯,他曾在江蘇沛縣以宰狗為生。最後一句是指漢武帝丞相公孫弘,當年曾在東海放過豬。

十二生肖的來曆與傳說從文獻記載來看,黃帝時代就有十二地支,它跟白羊、金牛、雙子、巨蟹等十二星座有關,最早的十二地支、十二星座都代表着每年十二個不同的月令、節令。殷商時期發明了甲、乙、丙、丁等十個計算與記載數目的文字,後來研究命理的人把它稱為天幹,并使之與地支結合運用,如甲子、乙醜等,用于計年、月、日、時。相傳以十二種動物取代十二地支,來代表十二個月令,是漢朝東方朔的傑作。有明确記載的是東漢王充所寫《論衡》中的《言毒篇》,他提到了十二種動物的名稱。用十二生肖來計年,也起于東漢。清朝趙翼所着《陔餘從考》也指出這一史實。至于為什麼要選定十二種動物作标志,最早可能與圖騰有關。古代各部落都選一種特别懼怕或特别喜愛的動物,以其圖案作為本部落标志。

宋代洪巽的《旸谷漫泉》、明朝郎瑛的《七修類稿》等對此都作了解釋。另外佛經《大集經》記有十二生肖輪流遊行的故事,但其中無虎而有獅子,因此有人認為,十二生肖是由古印度傳入中國的,以虎代獅,可能與中原不産獅有關。也有人認為,十二生肖首先出現于記時。一晝夜是二十四小時,古代天文學家将晝夜分為十二時辰。同時他們在觀天象時,依照十二種動物的生活習慣和活動的時辰,确定十二生肖。

夜間十一點至次日淩晨一點,屬子時,正是老鼠趁夜深人靜,頻繁活動之時,稱“子鼠”。

淩晨一點至三點,屬醜時。牛習慣夜間吃草,農家常在深夜起來挑燈喂牛,故稱“醜牛”。

淩晨三點至五點,屬寅時。此時晝伏夜行的老虎最兇猛,古人常會在此時聽到虎嘯聲,故稱“寅虎”。

清晨五點至七點,屬卯時。天剛亮,兔子出窩,喜歡吃帶有晨露的青草,故為“卯兔”。

早晨七點至九點,屬辰時。此時一般容易起霧,傳說龍喜騰雲駕霧,又值旭日東升,蒸蒸日上,故稱“辰龍”。

上午九點至十一時,屬巳時。大霧散去,豔陽高照,蛇類出洞覓食,故作“巳蛇”。

中午十一點至一點,屬午時。古時野馬未被人類馴服,每當午時,四處奔跑嘶鳴,故稱“午馬”。

午後一點至三點,屬未時。有的地方管此時為“羊出坡”,意思是放羊的好時候,故稱“未羊”。

下午三點至五點,屬申時。太陽偏西了,猴子喜在此時啼叫,故為“申猴”。

下午五點至七點,屬酉時。太陽落山了,雞在窩前打轉,故稱“酉雞”。

傍晚七點至九點,屬戌時。人勞碌一天,闩門準備休息了。狗卧門前守護,一有動靜,就汪汪大叫,故為“戌狗”。

夜間九點至十一點,屬亥時。夜深人靜,能聽見豬拱槽的聲音,于是稱作“亥豬”。

就這樣,一天的時辰和動物搭配就排列了下來: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後來人們把這種紀時法用于紀年,就出現了十二生肖。對十二種動物配十二時辰,還有一類似的說法。

據說天地生成于子時,生之初,沒有縫隙,氣體跑不出來,物質無法利用,被老鼠一咬,出了縫隙,才使氣體跑出來,物質便能利用了。老鼠有打開天體之神通,子時就屬鼠了。老鼠打開了天地之縫,牛便出來耕耘在地,于是醜時就屬牛了。傳說人生于寅,“寅”字有敬畏之意,古時人最怕老虎,寅時便屬虎了。卯時已經進入清晨,但太陽還沒有出來,照亮大地的還是月亮,而月宮中唯一的動物是“玉兔”,于是卯時便屬兔。傳說辰時正是群龍行雨的時候,此時自然屬龍了。

蛇善于利用草掩藏其行蹤,據說巳時蛇不在人行走的路上遊動,不能傷人,所以巳時屬蛇。午時陽氣達到極限,陰氣剛欲産生,馬跑離不開地,是屬陰類動物,故午時屬馬。傳說羊吃了未時的草,并不影響草的再生,未時就屬羊了。申有“伸”的意思,而猴子最善于伸屈攀登,故申時屬猴。酉時雞開始歸窩,此時當屬雞。戌時天漸漸黑了,狗開始“工作”,看家望門護院,這時就屬狗。亥時已入夜,萬物寂靜,天地混沌,而豬和天地混沌一樣,除“吃”以外一無所知,亥時自然就屬豬了。

《法苑珠林》引《大集經》言十二生肖由來曰:“閻浮提外,四方海中,有十二獸,并是菩薩化導。人道初生,當菩薩住窟,即屬此獸護持、得益,故漢地十二辰依此行也”。又雲:“其所以分配之義,則《旸谷漫錄》言之頗詳。據之,子、寅、辰、午、申、戌俱陽,故取相屬之奇數以為名的鼠、虎、龍、猴、狗皆五指,而馬單蹄也;醜、卯、巳、未、酉、亥屬陰,故取相屬之偶數以為名的牛、羊、雞、豬皆四爪,兔兩爪,蛇兩舌也”。據此,十二種動物按足趾奇偶排列為:牛四趾,為偶;虎五趾,為奇;兔四趾,為偶;龍五趾,為奇;蛇無趾卻兩舌,為偶;馬一趾(單蹄),為奇;羊四趾,為偶;猴五趾,為奇;雞四趾,為偶;狗五趾,為奇;豬四趾,為偶;十二種動物中,隻有鼠最特殊,前足為四趾,為偶;後足五趾,為奇。

生肖神格象征

十二生肖不隻以普通生靈融入中國人生活,其自然習性被人們賦予諸多文化意義,從動物上升到神格,接受中國人的尊崇和膜拜。隻有自然生靈與文化神格相結合,才構成完整的生肖動物印象。

生肖鼠

老鼠偷吃糧食,糟蹋東西,但又反過來證明“倉鼠有餘糧”,說明這戶人家富足,民間以家中鼠多為富裕象征。

清代道光方叡頤的《夢園叢說》記載粵東一種“錢鼠”玩具,叫聲好像數錢一般。老鼠能發出數錢的聲音,俗稱“老鼠數餞”。舊時湖北等地以此聲為吉祥之兆。但浙江一帶卻有“前半夜主得财,後半夜主散财”的說法,而崇明一帶則認為此聲預示禍災禍。

鼠的繁殖能力極強,民間視為多子多孫的象征。子女居群的母親戲稱為“鼠胎”或“鼠肚”。清末畫家任預《十二生肖圖冊》,其中《子鼠圖》五鼠正搶食罐中瓜籽,而瓜籽之“籽”與“子”音同,表達多子意味。 老鼠與葫蘆、葡萄、石榴等多籽植物組成吉祥圖案,也是民間剪紙和年畫常見題材,強化了繁衍後代的願望。

東北煤礦工人尊鼠為“鼠仙”,忌諱捕鼠,在井下吃飯分飯菜喂老鼠。雲南一個舊礦區還有座耗子廟。礦工感恩于老鼠對災禍的靈敏,将崇拜和禁忌代代傳承。

生肖牛

因為牛耕,以農業為主的傳統中國人對牛感情漸深,把諸如憨厚勤勞,任勞任怨,不求回報等優秀品質附在牛身上,

魯迅先生就以“俯首甘為孺子牛”言志。

《大戴禮記·曾子天圓》:“諸侯之祭,牛,曰太牢。”《清史稿·禮志一》:“太牢,牛一,羊一,豕一”,牛都是最尊貴的祭祀品,是天子祭祀社稷和天地之用。春秋戰國的諸侯會盟,強國國君執牛耳割血,塗在嘴裡。

哈尼族的創世神話《奧色密色》,記載牛的各部分化作自然萬物的故事。漢族地區崇拜牛王,北魏鄖道元的《水經注·渭水注》稱牛王本為南山大樟,被人盜伐,“樹漸,化為牛入水,故秦為立祠”。後逐漸人格化,演變為牛首人身,又訛為冉伯牛。成都就有始建康熙七年的牛王廟。

牛還出現在鬼神形象中,如佛教信仰閻王,《五苦章句經》中記載:“獄卒名阿傍,牛頭人手,兩腳牛蹄,力壯排山,持鋼鐵叉。”後為道教吸收,成為牛頭馬面。

水牛角、黃牛角、牦牛角等是最常見門上裝飾之一。藏族人至今在殺牛後還挂牛角于門上,牛角的多少成為捕獵水平的象征,甚至打扮穿衣都以牛角作為飾物。

生肖虎

虎是百獸之王,寅虎相配,甲骨文“寅”字如箭矢狀,《說文》中“寅”意為“陽氣上升,雖上有凍土,必破土而出”,與虎的兇猛剛陽之氣契合。如果說商代銅器虎食人卣反映古人對虎的畏懼,那在戰争中無處不在的虎烙印,則代表人類對征服的渴望,古代部隊行軍打白虎幡旗,形容曉勇者為“虎将”,調兵用的虎符,兵器的虎紋……

長沙南陀大塘遺址中出土的7000年前的土陶器,出現人面虎頭的“長獠牙人面紋”;距今6500年的濮陽西水坡原始墓葬也有蚌殼堆塑的虎形象,與龍相對,虎居左為尊。

中國文化向來龍虎并稱,《周易.幹卦》以龍虎比喻乾坤、天地,龍飛在天、虎行于地。龍虎更為帝皇所用,龍虎星象視為守護星神,《史記》載劉邦”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

虎在中國民間傳說中以白虎神和西王母最出名。二十八星宿中,東西南北四方星群組成四象,後又與五行配五色學說相結合,形成“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的說法。道教将四象納為守護神,白虎成為“白虎神”。《山海經》中西王母的形象:居于玉山,“人面虎身……豹尾虎齒而善嘯,篷發戴勝”。她的職務是刑神,掌管疾病和生死。其他虎神還有水神天吳、刑神蓐收,财神趙公明的坐騎也是黑虎。

生肖兔

嫦娥奔月傳說,源于《淮南子.覽冥訓》,嫦娥在月中有玉兔相伴。兔是月的象征古已有之。《春秋運鬥樞》說:“行失瑤光,則月出兔”。漢代《樂府詩集》有“白兔常跪搗藥蝦蟆九”的詩句,晉朝傅玄在《拟天問》中吟:“月中何有?白免搗藥。”

古人認為月中有兔的原因,有說月面陰影像兔,又說月亮和兔屬陰,還有人說兔鼻有豁與月的圓缺相感。

聞一多考證,以兔為月之精,始于漢。先秦為蟾蜍,其後轉為蟾、兔。

山東嘉祥漢畫像石,有玉兔和蟾蜍一起搗藥,馬王堆出土的T形帛畫也有蟾兔與月亮描繪。到晉代兔已單獨代表月亮。

北方有“蛇盤兔,必定富”的婚配俗信。民間剪紙中也常見《蛇盤兔》圖案,圖中蛇首兔頭相對,蛇軀環繞兔身。“蛇盤兔”不限于婚俗,有時也應用于喪俗。明代葉盛《水東日記》載,當時在居庸關以北,人們都在争搶蛇盤兔的墓地。

生肖龍

龍的來曆說法頗多,以聞一多的“圖騰說”影響最大。他推斷,蛇為圖騰的氏族先後兼并了許多别的圖騰氏族,形成“以大蛇為主體,兼有馬的頭、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混合而成的龍圖騰出現了”。

上古神話中,龍并非神聖不可侵犯,女娲煉石補青天,“殺黑龍以濟冀州”。但漢後龍成為皇權的象征。皇帝穿龍袍、坐龍椅、乘龍船、坐龍辇,皇帝死去叫龍馭賓天。清朝龍袍以九條金龍合“九五之尊”,北京故宮的龍圖案簡直數不勝數。老百姓使用龍紋就會慘遭不測。

龍是行雲布雨之神。《淮南子.說林訓》稱,“旱則修土龍”,《論衡·亂龍篇》說,“夫土虎不能緻風,土龍安能緻雨”。宋代以來幾乎每個村莊都有龍王廟,每逢水旱災害,人們都要向龍王獻牲求助,讓它控制雨水,祈禱風調雨順。

也有說法,龍并不能自行決定降雨,《西遊記》中泾河龍王因違反玉帝降雨旨意而被斬首。

龍象征出人頭地,不同凡響。孔子稱贊老子”龍乘風雲而上九天也”;諸葛亮未成名前稱為“卧龍先生”,蔡邕常飲鬥酒醉卧街頭而人稱“醉龍”,家長望子成龍……

龍鳳呈祥圖案在唐代後廣為流傳,不但象征帝後權威,也象征夫妻的美滿結合,還可象征世間精神與物質的陰陽兩極調和。龍鳳圖案是中華民族最有代表性的形象符号。

生肖蛇

蛇在中國古代中多以負面形象出現。“人心不足蛇吞象”形容蛇的貪婪;《農夫和蛇》的寓言寫出了蛇的狡猾和冷血;狠毒之人被形容為“蛇蠍心腸”。

蛇多為巫術鬼怪的形象。《山海經》 的巴蛇“食象,三歲而出骨”,柴桑飛蛇。《續博物志》的鈎蛇“中木則折,中人則害”;《格緻鏡原》中人蛇“人立而行,遇人辄嘻笑,笑已即轉噬“;《酉陽雜俎》載孫叔敖斬雙頭蛇;清人陳鼎在《蛇譜》載喚人蛇,應者“雖去隔數十裡蛇必至“;梁紹壬的量人蛇;《神異經》中的率然蛇……

中國古代神話的女娲和伏羲均為人首蛇身,《魯靈光殿賦》描寫“伏羨鱗身,女娲蛇身”,古籍《帝皇世紀》《路史》《拾遺記》《史記.補三皇五帝》中也有記載。河南南陽軍帳營東漢早期墓畫像石,伏蔑執矩,女娲執規,上身着衣,下露蛇尾,相對而立。新疆的唐代古墓中的伏羲女娲交合像,他們腰身以下是交合的蛇軀。

生肖馬

《山海經·北山經》記述天馬,“其狀如白犬而黑頭,見人則飛,其名曰天馬,其鳴自訆”。

作為六畜之首,馬在夏代已被馴養,除用作交通運輸,還是強大的軍事裝備。戰國以“萬乘之國”,“千乘之國”等馬拉戰車的數量來形容國力強弱。

曆代君王将帥以擁有駿馬為榮。周穆王的八駿:赤骥、盜骊、白義、逾輪、山子、渠黃、華骝、綠耳。漢武帝為取得大宛汗血寶馬兩次遠征大宛。唐太宗鐘愛“六駿”, 飒露紫、拳毛?、青骓、什伐赤、特勒骠、白蹄烏,刻在昭陵上以表彰戰功。此外還有秦始皇的“追風”、“白兔”,項羽的“烏骓馬”,劉備的“的盧”,呂布和關羽先後擁有日行千裡的赤兔,等等。

千裡馬十分難得,相馬便成為當時的重要職業。相傳古代著名的相馬專家便有秦穆公的臣子伯樂(原名孫陽)和方九堙,趙簡子的臣子郵無恤等。世稱“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人們常用千裡馬比喻人才。

生肖羊

古人視羊為“德畜”,善群、好仁、死義、知禮。善群,羊喜歡聚群。好仁指羊善良。頭上有角但不好鬥。死義指羊被宰殺時非常安靜,視死如歸,故有春秋齊宣王“以羊易牛”的故事。知禮指羊知恩,羊羔跪乳象征孝道。

《說文解字》曰:“美,甘也,從羊,從大”,因此“羊大為美”。文字學家李孝定在《甲骨文字集釋》對“美”則解釋為“疑象人飾羊首之形”。無論哪一種解釋,羊作為美的象征是毋庸置疑的。

《周易▪泰卦》以十—月為複卦,一陽生于下;十二月為臨卦,二陽生于下,正月為泰卦,三陽生于下。冬之春來,陰消陽長。後人在歲首用“三陽開泰”寓示吉祥平安。民間改作“三羊開泰”,以年畫或剪紙等描繪三隻大羊祈禱國泰民安。

上古神話中名叫“獬豸”的獨角神羊,是司法審判之神臯陶的助手。王充《論衡·是應》:“臯陶治獄,其罪疑者,令羊觸之。有罪則觸,無罪則不觸。”又《雜五行書》:“縣(懸)羊頭門上,除盜賊”。

獬豸還是明孝陵神道六種墓前瑞獸之一。

生肖民俗

鼠相關

農曆正月二十五日為“填倉節”,糧商米販祭“倉神”老鼠。清代潘榮升《帝京歲時紀勝》載: “當此新正節過,倉凜為虛,應複置而實之,故名其日曰填倉。”填倉節當晚不許點燈,據說是這晚老鼠嫁女。所謂“老鼠嫁女日”各地日期并不劃一,當天人們炒黃豆,拌以紅糖,撤于屋隅。

陝西正月初十夜,家家火燭早寝,還在屋角撒鹽巴米粒,稱“老鼠分錢”。 蘇南老鼠嫁女日,脫鞋當迎親花轎,果皮當禮盒。

老鼠嫁女也是年畫和剪紙的重要題材。畫面中花轎燈籠鼓樂隊樣樣俱全,俨然人間嫁娶盛況,

擡轎奏樂的是鼠,唯新娘和新郎的模樣各地不同,鼠形人形甚至有繁衍之神。魯迅在《狗貓鼠》中回憶,“正月十四的夜,是我不肯輕易便睡,等候它們的儀仗從床下出來的夜。”

青海一些地區的“蒸瞎老鼠”:正月十四用面捏成十二隻老鼠,不捏眼睛,用蒸籠蒸熟,待元宵節時擺上供桌,點燈燒香乞求老鼠勿傷莊稼。

牛相關

鞭春牛又稱“打春”。《周禮·月今》載“出土牛以送寒氣”,後固定于立春。鞭春牛意在勸民農耕,人扮“句芒神”鞭打土牛,地方官行香主禮,宣告新年勞作開始。後用紙牛,牛肚事先裝入五谷,鞭後散落,象征“五谷豐登,谷流滿地”。

清代每年給地方下發《春牛芒神圖》。圖中春牛各部位顔色根據當年幹支與五行陰陽的關系設計,芒神的年紀、服飾、姿态也是如此,朝廷要求地方的春牛與芒神都依此圖制作,起到曆書的作用。

椎牛是葬禮中常見的禮俗。以彩花柱栓神牛,巫師以水先淋神牛。主人手持弓箭帶領十幾位手提長矛的青年,鳴鼓後,主人的舅舅首先刺牛,其他青年也依次刺牛。牛倒地之後,牛頭向主人家方向為吉兆。

浙江金華喜鬥牛。清代陳其元《庸閑齋筆記》雲:“金華人獨喜鬥牛,每逢春秋佳日,辄有鬥牛之會……兩家各令健者四人翼其牛,二牛并峙,王相注視,良久乃前鬥,鬥以角,來問抵隙,各施其巧”。

貴州苗族有搶牛尾的婚俗。男女訂婚後,女方喂養一頭黃牛,婚禮當天牽牛到場,用竹篾絆牛腿。新娘砍下牛尾,新郎立刻搶奪牛尾,若在女方父母到來前奪得,立即成婚,否則婚姻告吹。

虎相關

人們認為虎是孩子的保護神。新生兒用虎骨水洗身以祛除疾病。孩子們戴虎頭帽,穿虎頭鞋,挂虎肚兜。陝西,舅舅送黃布虎給外甥做滿月,進門時舅舅将虎尾折斷一節丢棄,寓意丢掉孩子的坎坷。山西流行小孩生日,舅舅給外甥送虎枕,既是枕頭也當玩具。

端午節民間還盛行把布老虎給孩子當玩具,布老虎需突出老虎的勇猛。

東北鄂倫春族,還有讓小孩佩戴虎爪和虎牙,以驅鬼辟邪。

“畫虎于門”,以虎為門神來鎮宅,自漢代就已非常盛行,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

舊時華北流行在正廳懸挂年畫《鎮宅神虎圖》,上雲“神虎下高山,降魔到人間。善家買了去,四季保平安。”或曰:“虎是獸中王,除邪到下方,貴府請了去,萬事大吉昌。”至今民間也創作以虎為題材的年畫。

象人鬥虎起源于漢代,由人扮演的虎與人相鬥,唐以後被舞獅取代。客家地區依然保留由鬥虎發展而來的舞虎習俗。台灣在廟宇慶典或媽祖誕辰時,也有舞虎。

“虎鬥牛”是東營的民間舞蹈,主要情節分“餓虎尋食”、“虎猴相戲”、“牧童放牛”和“耕牛救主“四部分,表現老虎兇猛和耕牛的沉穩勇敢,至今仍紅火。

兔相關

宋代陳元靓《歲時廣記》,農曆正月初一,舊時有“挂兔頭”風俗,與年幡、面具一起挂在門額,以鎮邪消災。另外還有贈兔畫,畫中六個小孩圍着桌子,桌上站着手持兔子吉祥圖的人,祝受贈的孩子将來生活安甯。

兔與中秋祭月聯系起來受到民間的供奉。明人紀坤《花王閣剩稿》載: “京中秋節多以泥傳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把而拜之。”這就是兔兒爺。兔兒爺大的有三尺左右,小的不足一寸,兔首人身,手執藥杆,造型多屬模印,上底粉,施彩繪,衣着華麗。

重陽節時,我國華北一帶則有吃迎霜兔的習俗。《畿輔通忘》雲:“重陽前後設宴相邀,謂之迎霜。宴席間食免,謂之迎霜免。”迎霜兔多用野兔烹調,這大約是取兔子長壽的民間傳說。

山西某地女兒出嫁前吃象征男性的兔形禮馍和象征女性的魚形禮馍。山東漁民清明出海前,妻子以兔塞入丈夫懷裡以求平安。

龍相關

舞龍又稱龍燈會,是民間娛樂活動,有竹龍、布龍、紗龍、紙龍、鐵皮龍等品種。宋代程自牧的《夢梁錄》載,“元宵之夜……草縛成龍,用青幕遮草上,密制燈燭萬盞,望之婉蜒如雙龍之狀。”重慶銅梁,舞龍隊伍每走到民居前向主人問好,主人放鞭炮歡迎,以糖果答謝。廣東佛山彩龍以竹篾、鐵絲做骨架,頭尾用紙糊,龍身蒙絲綢,以剪紙、絨球裝飾。

二月二 “龍擡頭”,民俗認為蟄伏的龍擡頭活動,雨水漸多。明人沈榜的《宛署雜記》載引龍熏蟲,“鄉民用灰自門外委蜿布入宅廚,旋繞水缸,呼為‘引龍回’。用面攤煎餅,熏床炕令百蟲不生。”

人們在這天理發,希望像龍那樣精神;北方人家用彩紙、草稭穿成串懸于房梁,稱“穿龍尾”;這天要吃面條、烙餅或水餃,面條象征龍須,烙餅象征龍鱗,餃子象征龍耳。

龍舟競渡相傳是紀念屈原,但在浙江鄞縣出土的春秋青銅鎖就刻有龍舟圖案。賽龍舟在農曆五月舉辦,以端午節最盛。唐代詩人劉禹錫在《競渡曲》描繪:“揚桴擊節雷阗阗,亂流齊進聲轟然,蛟龍得雨耆鬣動”。

中華各地各民族,每月都有關于龍的節日,如正月的雲南瑤族祭龍節,三月山東沿海祭龍王,四月大同雷音寺會,五月的吳越分龍日,六月曬龍袍,七月的無錫龍娘廟會……

蛇相關

蛇多在溫潤潮熱之地,福建簡稱“閩”,便是門裡奉蛇的造型。《閩雜記》載:“福建漳州府城南門外,有南台廟,俗稱蛇王廟,其神乃一僧像。”遭蛇咬者到廟中投訴即能消災,出廟後見死蛇表明蛇神已施刑。

南平樟湖鎮有蟒蛇吐火驅除瘟疫的傳說,遂立廟供奉蛇王。

七月七日為蛇王節,村民将裝有活蛇的甕,置于廟中朝拜,盛遊全村,有人戲蛇于手臂,還有人戴枷鎖裝罪犯,認為可消災免病。當地在正月還有遊蛇燈,蛇燈由竹篾木闆制成,一條蛇燈小的有30多塊燈闆,大的有700多塊、連接起來長達幾百米。

漢族民間認為看見蛇脫皮是不吉征兆。民諺說:“見到蛇脫皮,不死脫層皮。”在青海,家中發現蛇最忌殺死,認為蛇會報複。若在家發現蛇,捉入罐中或挑在長杆上送到山谷,并求其躲進山洞。

馬相關

北方遊牧民族特别祟馬。保安族流傳神話“雪白馬神”;達斡爾族稱神馬為“溫古”,該神馬不準女人騎;滿族也有供奉神馬的習俗。中國各地有馬神廟。

祭馬風俗古已有之。春祭馬祖(馬在天上的星宿),夏祭先牧(教人牧馬的神靈),秋祭馬社(馬廄中的土地神),冬祭馬步(馬災害的神靈)。漢族民間信仰馬王爺,農家于農曆六月廿三祭招,祭品為全羊一隻。

蒙古族八月末有馬奶節和賽馬節,為期一天。牧民們穿上節日段裝,騎馬并帶着馬奶酒到指定地點。太陽升起時開始賽馬,參賽馬匹為兩歲小馬。比賽結束後,人們分别入席,馬頭琴伴奏,縱情歌唱,開懷暢飲。佤族過春節要喂馬吃糯米飯,并觀察馬的廄中姿态占吉兇,以頭朝東方為幸運年。

貴州苗族青年男女相愛,雙方議婚三次之後,男方就要背馬刀前往正式提親。

香港人好賽馬,以至于“馬照跑,舞照跳”成為形容香港回歸生活方式不變的比喻。農曆大年初三是香港新年賽馬日,馬場入場率是平時幾倍,人們挑馬下注就為圖好彩頭。若遇到馬年場面更為盛大。

羊相關

魚羊為“鮮”,以羊為主食流行于北方。烤全羊是蒙古族和維吾爾族的上等名菜,全羊席指用羊肉烹制成色香味形不同的菜肴,民間可做44 種,官場可做66 種,皇帝的全羊席做76 種。

羊也是衣着的重要原料,羊的毛皮除了制衣,還做成被褥、帽、鞋、靴、毯、氈等裝飾品。

《詩經·唐風·羔裘》以“羔裘豹祛”諷刺當權者的倔傲無理。然而《詩經·鄭風·羔裘》也以“羔裘如濡”贊美貴族急公好義。

羊頭敬客是流行于新疆哈薩克族,主人端熟羊頭朝客,客人持刀先割羊頭,将肋肉獻給在座長者,再割羊耳給幼者,然後任意割一塊給自己,最後把羊肉盤捧還給主人。

西域民族流行“叼羊”遊戲。在喜慶日子,騎手們分成幾隊在幾百米外争奪羊,以叼羊到終點者為勝,獲勝者當場把羊燒熟分給參與者。

舊時河北南部有“送羊”風俗,農曆六七月間,外祖父、舅舅給小外甥送羊,原先是送活羊,後來改送面羊。傳說此俗與沉香劈山救母有關。

生肖文學

詩歌

十二生肖也是古體詩的一大題材,其特點是将十二生肖鑲嵌其中,又要用典自然。十二生肖詩最早可見南朝詩人沈炯的《十二屬相詩》,生肖依次嵌在每句的首起位置:

鼠迹生塵案,牛羊暮下來。

虎哺坐空谷,兔月向窗開。

龍隰遠青翠,蛇柳近徘徊。

馬蘭方遠摘,羊負始春栽。

猴栗羞芳果,雞砧引清杯。

狗其懷物外,豬蠡窅悠哉。

到了宋代,十二生肖詩之多,足以成冊。較為著名的有朱熹的《讀十二辰詩卷掇其餘作此聊奉一笑》:

夜聞空箪齧饑鼠,曉駕羸牛耕廢圃。

時才虎圈聽豪誇,舊業兔園嗟莽鹵。

君看蟄龍卧三冬,頭角不與蛇争雄。

毀車殺馬罷馳逐,烹羊酤酒聊從容。

手種猴桃垂架綠,養得鹍雞鳴角角。

客來犬吠催煮茶,不用東家買豬肉。

比朱嘉年代稍早一些的葛立方,寫有一首《贈友人莫之用》,實則也是十二屬詩,無固定規律可循,且全詩四句一換韻:

抱犬高眠已雲足,更得牛衣有餘燠。

起來敗絮擁懸鹑,誰羨龍髯織冰縠。

踏翻菜園底用羊,從他春雷吼枯腸。

擊鐘烹鼎莫渠愛,小芼自許猴葵香。

半世饑寒孔移帶,鼠米占來身漸泰。

吉雲神馬日匝三,樗蒱肯作豬奴熊。

虎頭食肉何足誇,陰德由來報宜奢。

丹竈功成無躍兔,玉函方祠緣青蛇。

元代文人劉因的《十二辰詩》,每句都包含一個與生肖動物相關的故事:

饑鷹吓鼠驚不起,牛背高眠有如此。

江山虎踞千裡來,才辯荊州兔穴爾。

魚龍入水浩無涯,幻境等是杯中蛇。

馬耳秋風去無迹,羊腸蜀道早還家。

何必高門沐猴舞,豚栅雞栖皆樂土。

柴門狗吠報鄰翁,約買神豬謝春雨。

明代詩人胡俨在《列朝詩集》 裡,也寫過一首,句句包含曆史典故:

鼷鼠飲河河不幹,牛女長年相見難。

赤手南山縛猛虎,月中取兔天漫漫。

骊龍有珠常不睡,畫蛇添足适為累。

老馬何曾有角生,羝羊觸藩徒忿嚏。

莫笑楚人冠沐猴,祝雞空自老林丘。

舞陽屠狗沛中市,平津牧豕海東頭。

民初,大畫家王夢白曾為門生李漪繪十二生肖圖,學者黃浚為其作《十二生肖題句》一首:

世情偃鼠已滿腹,詩稿牛腰卻成束。

平生不帝虎狼秦,晚守兔園真碌碌。

龍漢心知劫未終,賈生痛哭原蛇足。

梨園煙散舞馬盡,獨剩羊車人似玉。

子如猕猴傳神通,畫課雞窗伴幽獨。

闆橋狗肉何可羨,當羨東坡花豬肉。

對聯

從古至今,以生肖入聯者不計其數。生肖聯包含不同風格和旨趣,反應的主題各異,有生動描繪動物形象的,有引經據典托物言志的……

子鼠:甲乙科名佳話在,子孫孝友古風存。

醜牛:曾馱李耳離函谷,又助田單破邵青。

寅虎:一聲長嘯山谷震,萬樹生風閃電行。

卯兔:雪消獅子瘦,月滿兔兒肥。

辰龍:能吸風雲興瀚海,偏敷霖雨惠蒼生。

巳蛇:舌縱成雙從不花言巧語,肢雖無一卻能電掣風行。

午馬:引頸三嘶抒壯志,飛蹄萬裡奮長征。

未羊:皮莫讓他披,須防惡客充良善;肉須供我食,好使春宵富馔稀。

申猴:鑼鼓登場,一片歡騰熱鬧;衣冠扮相,三分文雅風流。

酉雞:肉蛋皆稱美味,啼鳴總是佳音。

戌狗:刻意看家,絕不朝三暮四;忠心事主,從無愛富嫌貧。

亥豬:休笑嘴長,惹事生非從不齒;莫嗟皮厚,吹牛拍馬總無心。

新春舊年交替之際也是生肖動物交接之時,生肖成為吉祥喜慶的重要主角,常見的有以新春生肖入對,也有将新舊兩歲或今明兩歲的生肖嵌入其中。

鼠年:子夜鼠歡爆竹樂,門庭燕舞笑聲喧。

牛年:玉鼠回宮傳捷報,金牛奮地湧春潮。

虎年:虎踞龍盤今勝昔,花得鳥語舊更新。

兔年:慶玉兔今年奮起,祝金龍明日騰飛。

龍年:九天攬月中華志,四海騰龍民族魂。

蛇年:金蛇狂舞春添彩,紫燕翻飛柳泛青。

馬年:奔彼岸千帆競渡,越坦途萬馬揚鞭。

羊年:五羊銜穗年豐稔,雙燕迎春歲吉祥。

猴年:花果飄香美哉樂土,猴年增色換了人間。

雞年:雞聲窗前月,人笑福裡春。

狗年:雞鳴知日上,犬吠報春來。

豬年:亥時看入戶,豬歲喜盈門。

小說

中國古代小說中有關生肖的内容比較豐富。唐李公佐的《謝小娥傳》,主人公的夢語“殺我者,車中猴,門東草”作為謎面揭出,其中所謂“車中猴”即暗示兇手姓“申”。

白話小說《金瓶梅》、《紅樓夢》、《鏡花緣》、《老殘遊記》等描寫生肖頗多。《金瓶梅》中21處描寫到生肖,表示年歲者6 次,媒妁換帖者6 次,算命5 次,反映明代社會生肖多涉迷信風俗。

《紅樓夢》中,賈寶玉翻看金陵十二钗正冊,其中寫到“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夢歸”,元春的生辰是寅月卯日,“元妃嘉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卯年寅月”。可見”虎兔相逢“成了元春的悲慘結局。

戲劇

昆曲《十五貫》中婁阿鼠作賊心虛,況鐘借拆字在子鼠上旁敲側擊令其不打自招。台詞中三次講到了鼠,其一“鼠乃十二生肖之首”,其二“代問的鼠字,目下正交子月,乃當令之時”,其三“鼠屬子,子屬水”。

掌故和傳說

古今的曆史故事、神話、傳說、寓言中,涉及生肖動物形象的簡直數不勝數,并留下超過2000餘條成語流傳至今,深入民心。生肖故事大多妙趣橫生,反映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價值觀,在現代常收錄于兒童讀物中。

柳宗元的寓言《三戒.永某氏之鼠》諷刺得意忘形的群鼠最終葬送了自己;牛郎織女描繪人們對自由愛情的向往;老虎變成媳婦,武松打虎表達了人們對老虎的敬畏;《戰國策》中孟嘗君”狡兔三窟“,《木蘭詩》中雌雄兔”撲朔迷離”;魚躍龍門、乘龍快婿以龍比喻尊貴,唐代傳奇《柳毅傳》卻描寫了龍女出嫁後的悲慘;《白蛇傳》中白娘子為愛情舍生忘死,《搜神記》蛇銜明珠報恩;田忌賽馬、馬革襄屍、汗馬功勞彰顯馬在古代戰争的貢獻;廣州羊城的得名源于仙羊送穗的傳說;《西遊記》中塑造美猴王孫悟空的英雄形象;公雞司晨引出了聞雞起舞、雞鳴狗盜和半夜雞叫的不同故事;施耐庵鄰居阿巧打黃狗,引出“無巧不成書”;《明皇雜錄》中北鬥七星化為七隻豬……

生肖藝術

繪畫

清代畫家虛谷的《十二條屏》創作于1884年,十二屏中的動物神态各異,而後又根據不同的動物造型構繪不同的植物背景,畫面清新冷隽且富于變化。

1944年,齊白石曆時四年,在85歲高齡完成水墨畫《十二屬圖》。老人在題跋中寫道,“藯三(山)先生既藏予畫多,又欲索畫十二屬,予以有未曾見者,龍不能畫,遂卻之。先生令廠肆一年之中索去二三紙,用心四年,始集成。先生今已為友也,出畫屬題四字,予始得知心苦”,遂成佳話。

徐悲鴻于1945年冬,在重慶盤溪沙平壩中國美術學院創作《十二生肖圖冊》,畫了他本人很少畫及或未曾畫過的動物,如鼠、蛇、龍、狗等。這幅圖為水墨,設色紙本。整套冊頁中動物造型準确,設色淡雅。2014年,該作品在北京匡時秋拍“澄道——中國書畫夜場”以4600萬元成交。

當代國畫家範曾的《十二生肖圖》,以中國古代人物形象與“十二生肖”相結合,借用生肖典故,以其擅長的線條白描手法描繪曆史人物。此畫在“北京榮寶齋2004秋季拍賣會”上以374萬拍出。

陶俑

生肖俑是古代的鎮墓明器,以隋唐最盛,其時生肖俑多為陶質,也有個别鐵質、石質,宋代瓷質俑增多。俑的造型各異,流行身着袍服站立的獸首人身或抱不同動物的人物形象,也有置動物于肩的,至宋演變為在人物冠上飾以動物形象,生肖俑在宋代多被做成文臣形象。宋代以後開始使用紙冥器,俑的數量大為減少,生肖俑藝術也随之衰落。

器具

隋代十二生肖開始紋飾應用于銅鏡。十二生肖為主要花紋,圖案通常呈十二格排列,每個格中一個動物紋樣,常以青龍、自虎、朱雀、玄武四神,或者是瑞獸、纏枝花、八卦符号環繞,外緣通常為鋸齒紋。此後曆朝曆代都有鑄造十二生肖紋飾的銅鏡。

宋代陶谷《清異錄·器具》記載十二時盤:“唐庫有一盤,色正黃,圓三尺,四周有物象。元和中,偶用之,覺逐時物象變更。且如辰時,花草間皆戲龍,轉巳則為蛇,轉午則成馬矣”。可惜,這種設計精妙的時鐘已失傳。

銅首

圓明園十二獸首,是由乾隆時期外籍宮廷畫師郎世甯和法國傳教士蔣安仁共同設計,融合中西方人們的生肖動物形象于一體。如牛首的形象于中國傳統的牛形象不同,借鑒了西班牙的鬥牛形象;虎首額頭的王字圖案代表中國傳統對百獸之王的理解,但略像獅子的虎頭則是歐洲人對老虎的理解。

十二獸首銅像位于海晏堂前的扇形噴水台南北兩岸的12石台上。南岸為鼠、虎、龍、馬、猴、狗;北岸為牛、兔、蛇、羊、雞、豬。肖像皆獸首人身,頭部為銅質,身軀為石質,中空連接噴水管,每隔一個時辰,代表該時辰的生肖像便從口中噴水;正午時分,十二生肖像同時湧射噴泉。

該套獸首實際上是一個巨大的水力時鐘。

英法聯軍燒毀圓明園後,獸首銅像流失海外。2000年在香港的一場拍賣會上,牛首、虎首與猴首現身,十二獸首遂成圓明園流失海外文物的象征。經過多方努力,截至2014年,牛、猴、虎、豬、馬、鼠、兔共7個獸首已回歸中國;據傳龍首在台灣,蛇、雞、狗、羊共4個獸首仍下落不明。

年畫

十二生肖年畫因與年節關系密切而廣受歡迎,有些還與曆書結合,成喜慶祥瑞的象征。生肖年畫有全繪者,也有隻畫當年生肖。清代河北武強的年畫《蓮生貴子圖》,正中身軀環繞、連綿不斷的小孩寓意“連生貴子”,外繞十二屬相圖案是古人對多子多福的期盼。

現代四大民間年畫一一天津楊柳青、山東楊家埠、蘇州桃花塢、四川綿竹,均以生肖作為重要題材。清代楊柳青年畫有一組四扇屏,為十二幅仕女娃娃觀賞十二生肖動物圖案,每幅一種。山東楊家埠也有娃娃抱動物的生肖年畫,十二娃娃和十二動物安排在一幅圖中。蘇州桃花塢并無生肖年畫傳統,但2006年桃花塢木刻年畫社首次制作年畫“金豬吉祥”。

剪紙

民間剪紙屬平面造型, 具有鮮明的地方性與傳承性。十二生肖是剪紙的重要題材,主要有四種形式:一是獨立生肖造型,常見于每年新春的賀歲作品;二是兩個生肖組合的祥瑞圖案,如“蛇盤兔”;三是生肖與人物結合的構圖,如老鼠嫁女;四是生肖大會聚形式。四種構圖都反映出動物的生肖特性,區别于普通動物主題。

由于風俗差異,各地對同一主題的剪紙也各有側重,如“老鼠嫁女”主題,山東一帶注重線條的清晰,而陝西一帶則表現熱鬧的喜慶場面。

各地剪紙藝人輩出,精品不斷。山東高密剪紙藝人齊秀花,作品超越純兼剪紙的平面化,呈現出立體感,代表作為1997年《金牛奮蹄》并當選生肖郵票;延安剪紙高手白風蓮創作的寫實性生肖系列剪紙;鶴壁市窦馬莊村剪紙藝人窦桂書的《混搭式五十雙喜十二生肖圖》……

郵票

世界首枚生肖郵票是1950年在日本發行的虎年郵票,郵票圖案采用圓山應舉名畫中的“虎圖” 。 中國香港、台灣則分别于1967年和1968年首次發行生肖郵票。

中國大陸于1980年2月15日發行首枚生肖郵票,第一枚猴票面值0.08元,圖案由畫家黃永玉創作,為一隻憨态可掬的小猴;郵票設計由邵柏林擔綱,他以吉慶大紅為底色,再用金粉塗描小猴面部,以影雕套印,極富層次。

這張猴票發行量僅500萬,截止2015年,該版猴票的單張市值為12000元,

大整版更是價值百萬。

第一輪生肖郵票(1980-1991),裝飾性圖案相同,交替采用彩色與白色底色相襯,由于後來改為社會公開征集和匿名評選的方式。第二輪郵票(1992-2003)票幅為2枚,一枚是生肖形象的民間工藝品,另一枚是生肖漢字的書法作品,多種民間藝術形式如剪紙、年畫、泥塑、布藝、皮影等作品融入其中,也能欣賞到傳統書法藝術。第三輪(2003-2015)恢複為1枚,規格為矩形,采用更多現代設計理念,表現手法時尚,傳達一種卡通風格,但又不同程度借鑒傳統色調和民間主題。

第四輪猴票于2016年發行,再度由黃永玉設計。

西方國家也發行生肖郵票。美國郵政總局從1993年起發行第一套生肖郵票,紀念華人對美國社會的貢獻。截止到2008年,發行過生肖郵票的國家和地區達到82個。生肖郵票使得古老的中國生肖文化真正走向國際化。

錢币

将十二生肖鑄入錢币,即厭勝錢,主要作取吉利、避邪惡、作齋戒之用,也稱命錢、花錢。古時小孩一出生,大人就給他帶上命錢于胸前。該習俗在唐代已經流行,尤以清末民初為盛。它多為民間鑄造,非官方流通。

生肖花錢正面是十二動物生肖圖案,或配有地支文字,有些還刻畫簡單的生肖動物線條,背面多為八卦、星宮、吉語等相襯。有的一枚一生肖,多為佩戴者的屬相;有的一枚鑄有全部生肖……

現代官方同樣發行生肖錢币。2003年,中國人民銀行首次發行1元面額的生肖賀歲流通紀念币。第一輪生肖紀念流通币,正面圖案為面額、年份,背面則為兒童嬉戲的喜慶圖案,在服飾或玩具體現當年生肖,如2003羊年币的圖案為兒童手持懸挂在如意上的羊形迎春燈籠,背景為綻放的禮花,硬币還印有當年幹支年号。與生肖郵票一樣,生肖紀念品同樣受到收藏界的普遍關注。

起始點争議

前述

自古以來,十二生肖與幹支紀年存在着對應關系,幹支紀年的起點影響着生肖的劃分,存在兩個說法。

正月初一

東漢初期,光武帝劉秀規定民間使用幹支紀年。延至漢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幹支紀年被以政府命令的形式頒行于全國。爾後備朝代,實行年号紀年之外,都以幹支法作為紀年的輔助手段,沿行不廢。

中國先秦素有“改正朔”的傳統,即皇帝以頒令的形式決定歲首。據《禮記·大傳》雲:“立權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異器械,别衣服,此其所得與民變革者也。”孔穎達疏曰:“正謂年始,朔謂月初,言王者得政,示從我始,改故用新,随寅、醜、子所建也。周子,殷醜,夏寅,是改正也;周夜半,殷雞鳴,夏平旦,是易朔也。”傳說中,先秦三代有改正朔之傳統,商以夏十二月為正,周以夏十一月為正,秦統一天下後,繼承此傳統,以夏十月為正。

漢初沿襲秦朝正朔,其自家正朔确立于武帝時期。太初元年(104BC.),漢朝改用《太初曆》,使用夏正,即以夏曆正月為歲首。同年,武帝創立年号制度,為突出皇帝之尊,以年号紀年替代帝王在位紀年,改變了中國古代的紀年方式。年号制度行用後,前代“改正朔”之制自此變革,後世統治者極少改歲首或月首,新帝登基,但改年号,遂成為中國政治文化傳統的慣例。

《史記.天官書》有雲,“正月旦,王者歲首;立春日,四時之始也。四始者,候之日“,明确了正月朔才是歲首的地位。而古代正月初一的名稱——“元旦”,最早出現于《晉書》,“颛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南朝文史學家蕭子雲的《介雅》詩中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宋代吳自牧《夢粱錄》中有關于:“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 ” 的記載。元旦又稱“三元”,即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所有這些,都把正月元旦視為歲首地位從未間斷。王安石的詩句”爆竹聲中一歲除“,顯然也把正月視同年歲的變更。

從元明清三代的史書,可見幹支在正月初一更替的記錄。

《元史》:卷三·本紀第三◎憲宗,”九年己未春正月乙巳朔,駐跸重貴山北,置酒大會“,對應公曆1259年1月25日,已換幹支紀年,而此年立春日為1月29日。

《明實錄》: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之八,”庚子春正月己醜朔 “,公曆1360年1月19日幹支紀年換歲 ,而該年的立春在1月28日,此時沒有記錄皇帝年号,因這時明太祖還未稱帝。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之十六,”乙巳春正月庚申朔“,公曆1365年1月23日幹支紀年換歲, 而該年的立春在1月28日。

《清實錄》:(1)實錄卷之七百七十六,”乾隆三十二年。丁亥。春。正月。丙寅朔。上詣奉先殿行禮“,對應公曆1767年1月30日,幹支紀年已換歲。”辛未。祈谷于上帝。上親詣行禮。是日。立春。順天府進土牛春山寶座“,對應公曆1767年2月4日。(2)實錄卷之八百一,”乾隆三十二年。丁亥。十二月。丙子。上禦幹清門聽政。是日、戊子年立春。順天府進土牛春山寶座。“這一天是十二月十六,對應公曆1768年2月4日,此處就是一些以此為憑,認為是立春換歲的證據,可這一日的擡頭處已經标明是丁亥年,其實是由于丁亥年是兩頭春,為了區别位于年初的立春,才标注了後一個是戊子年的立春,并不是說”戊子年立春“就意味着進入了戊子年。整部《清實錄》均遵循同樣的紀年體系,隻有到了”正月朔“,皇帝年号和幹支紀年才會一同變更。

辛亥革命之後,1914 年1月,政府又頒布法令确定舊曆的新年為“春節” ,夏曆的正月初一被剝奪了原有的名稱“元旦” 、“新年” ,這些名詞被轉給公曆的1 月1 日之後, 它就成了“ 春節” 。但這隻是正月初一名稱的變換,并沒有改變其作為歲首的地位。後來民國政府頒布廢舊曆禁令,嚴禁私售舊曆、新舊曆對照表;嚴令京内外各機關、各學校、各團體, 除國曆規定者外, 對于舊曆節令, 一律不準循俗放假;将舊曆年節元旦日應有之一切熱鬧娛樂舉動移至國曆新年元月内舉行。但是,這些政策最終都不了了之。

新中國成立後,農曆仍用幹支紀年。各級重要的報紙、各種曆書和衆多的年曆畫,也都将幹支紀年作為紀年輔助手段。包括《人民日報》在内的國内所有日報,其農曆日期的幹支紀年均在正月初一才得已變更。而國内唯一研究和編修曆法的單位——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其官網上的公農曆查詢,以及出版的所有天文曆書和年曆,幹支紀年和生肖紀年歲首均始于正月初一。現代所有出版的紙質版日曆,幹支紀年也是在農曆正月初一變更。

當代的春節的官方活動更直觀的顯示生肖年依據農曆正月初一起算的規則。如曆年央視春節聯歡晚會,均在正月初一零時舉行倒數儀式,表達對新的生肖年的祝福。而2014年春節期間,國家領導人向全國各族人民和全球華人拜年,官方也會強調是農曆馬年。

終上所述,中國傳統曆法中采用“正月朔”,即農曆正月初一作為生肖年的起點,這大量可見于曆代正史和官方曆書,以及現代的報紙和紙質版日曆中。

立春

官方、曆法依據

天文學家張培瑜等人合作完成《中國古代曆法》上指出“2000年來中國幹支紀時與曆法數序紀時既互相配合又各自成系統。實際上中曆幹支紀時系統是中國特有的陽曆曆法體系。可稱之為幹支曆。它以立春為歲首,交節日為月首。年長即回歸年,一節一中為一個月。可惜,在古代幹支曆日多與曆法紀時配合,隻在曆書(黃曆)中注記或民間用于象數、選擇和命理學中,它在曆法上的作用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認識。”又古曆專家董作賓從另一方面證明幹支自古紀陽曆,他對以立春為歲首的《天曆》分析指出“年名,承用幹支紀年古法…月建,即幹支紀月,也是中國古法。

西漢以前,有月名而無月建,所紀的雖在太陰月的上面,實在乃是太陽月,即節氣月,漢簡中已有月建”。上述說法得到史學家羅爾綱、簡又文等着書的引用。此外,董作賓《漢簡永元六年曆譜考》《大唐同光四年具注曆合璧》也有談及自古以來幹支紀陽曆。

江蘇省天文學會秘書長李旻:古代曆法采用的是兩套系統,現代人是把兩套系統重合在一起了。曆史學博士蘆敏也認為幹支紀法按節氣劃分,以立春作為開始。

屬相采用的是幹支曆,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的日梭萬年曆,以立春節氣為一年的分界線。

政治影響、民俗依據

在古代,正月初一叫元旦;立春叫春節。1912年,清朝被推翻,曆法數序紀時的皇帝年号紀年法被廢除,孫中山宣布使用公曆,把1月1日定為元旦。後來袁世凱改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對上述曆法改變的事實,生肖按傳統仍從立春起算,曆史學者倪方六、福州民俗研究者鄭子端、北京民俗協會理事韓碩、著名民俗學家葉春生、吉林省民俗學會理事長施立學等持相同看法。中國民俗學會榮譽會長劉魁立認為,“按照固有的傳統觀念來說,立春才是屬相輪換的分界”。

立春節和正月初一元旦在民國以前皆是重大節日。今天意思差不多的“歲”和“年”在古代有嚴格區别。古人視立春為“歲始”,過“歲節”,往往比過“年節”的聲勢還大。從周代到清末,都以立春為一歲的大典,民間有“立春大過年”的諺語。立春時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東郊迎春,祈求豐收。這種活動影響到庶民,使之成為後來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動,如迎春、咬春、打春等很多。存在民間習俗,過了立春,孩子又長了一歲。

中醫學依據

《黃帝内經》:“經脈十二者,以應十二月。十二月者,分為四時。四時者,春秋冬夏,其氣各異。”又說:“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等等。十二支紀月與十二經脈對應關系見右圖。

名醫張從正認為用藥要考慮季節因素,如"午未之月多暑,宜辛涼解之:子醜之月多凍,宜辛溫解之"。中醫學者張承龍等人指出“以幹支曆反映的地球氣象氣候變遷周期、個體遺傳體質、健康特征、相關疾病的不同年齡表達等有直接聯系。”研究表明,出生時間與精神分裂症、癫痫、腦腫瘤等多種疾病有關,餘丹又研究得出腦卒中與幹支曆出生日期有關。毛小妹和白貴敦的研究也證明人體質、多發病等與幹支曆出生日期有關。

術數依據

曆史學家黃一農:中國曆代官方天文機構的職掌,除包括推算曆法和觀測天象外,還需負責處理選擇事(如國祭祀、喪、娶等)。從元代到清末,政府更在州縣廣設有陰陽學,與儒學和醫學鼎足而三。唐代以後,黃曆上有關行事宜忌的内容開始大量出現。而擇吉之術隻與年月日的幹支相關。南宋掌禹錫即稱:"凡擇日,皆取月節氣應為正,氣應時刻随曆日用之"。

中國玄學與二十四節氣息息相關,所以長久以來“立春”在術數界中皆被視作新一年開始。新一年的風水術數計算仍是以“立春”作分水嶺。中國傳統的屬相算命、推八字等,都是以立春作為一年起始的。

其它依據如名着《紅樓夢》第九十五回:“是年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元春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卯年寅月”,這裡明确指出幹支在紀年紀月時的轉換點。從立春起算的依據涉及領域衆多,受篇幅所限,不再贅述。

結論

生肖年始于正月初一還是立春,對大多數人的影響不大。但對于出生在上述不同起點之間的人來講,就取決于人們的選擇了,悉随尊便。

寓意

十二生肖兩兩相對,六道輪回,體現了我們祖先對我們中國人全部的期望及要求。

第一組:鼠和牛。鼠代表智慧,牛代表勤勞。兩者一定要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如果隻有智慧不勤勞,就變成了小聰明,光是勤勞,不動腦筋,就變成了愚蠢。所以兩者一定要結合,這是我們祖先對中國人的第一組期望和要求,也是最重要的一組。

第二組:老虎和兔子。老虎代表勇猛,兔子代表謹慎。兩者一定要緊密的結合在一起,才能做到所謂的大膽心細。如果勇猛離開了謹慎,就變成了魯莽,而一味的謹慎就變成了膽怯。這一組也很重要,所以放在第二位。

第三組是龍和蛇。龍代表剛猛,蛇代表柔韌。所謂剛者易折,太剛了容易折斷;過柔易弱,太柔了就容易失去主見,所以剛柔并濟是曆代的祖訓。

第四組是馬和羊。馬代表一往無前,向目标奮進,羊代表團結和睦。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我們更需要團結和睦的内部環境,隻有集體的和諧,我們才能騰出手追求各自的理想。如果一個人隻顧自己的利益,不注意團結、和睦,必然會落單。所以,個人的奮進與集體的和睦必須緊緊結合在一起。

第五組是猴子和雞。猴子代表靈活,雞定時打鳴,代表恒定。靈活和恒定一定要緊緊結合起來。如果你光靈活,沒有恒定,再好的政策最後也得不到收獲。但如果說你光是恒定,一潭死水、一塊鐵闆,那就不會有我們今天的改革開放了。隻有它們之間非常圓融的結合,一方面具有穩定性,保持整體的和諧和秩序,另一方面又能不斷變通地前進。

最後是狗和豬。狗是代表忠誠,豬是代表随和。一個人如果太忠誠,不懂得随和,就會排斥他人。而反過來,一個人太随和,沒有忠誠,這個人就失去原則。所以無論是對一個民族國家的忠誠、對團隊的忠誠,還是對自己理想的忠誠,一定要與随和緊緊結合在一起,這樣才容易真正保持内心深處的忠誠。這就是我們中國人一直堅持的外圓内方,君子和而不同。

中國人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生肖,有的人屬豬,有的人屬狗,這意義何在?實際上,祖先期望我們要圓融,不能偏頗,要求懂得到對應面切入。比如屬豬的人能夠在他的随和本性中,也去追求忠誠;而屬狗的人則在忠誠的本性中,去做到随和。

信仰

生肖本是用于紀年的一套符号,是古代天文曆法的一部分,後來成為了普遍被人們認同的生肖曆法。中國古代哲學觀是“天人合一”、“陰陽五行為宇宙之本”,認為陰陽五行決定了世間萬物的生存與發展,他們認為,日月是陰陽之源,金、木、水、火、土五行是萬物之本,合為七曜,日、月、星辰為曜,日、月、金、木、水、火、土五星合稱七曜,舊時分别用來稱一個星期的七天,日曜日是星期日,月曜日為星期一,其餘依次類推。主宰一切,而十二生肖分置于天,以紀十二辰,以七曜統之,因此十二生肖便被陰陽五行觀念所浸染,成為民間宗教信仰的一部分。

自生肖觀念在民間出現以後,它随着算命術的盛行在民間流傳不衰,民間迷信認為,五行中的每一種要素都是相互制約的,對人的一生會産生重大影響。人們可以利用不同的五行要素來協調,使自己的生活及所從事的工作能順心如意。

民間把生肖動物列為陰陽兩類,與五行相對應,從而生成一套生肖決定命運的算命術。同時民間還認為生肖屬相與人的性格也有着某種關系,即使同一屬相的人,由于出生的時辰不同,性格、命運也會各異。生肖信仰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中國人本命年的觀念。漢民族的本命年是按照十二生肖循環往複推出來的,它與十二生肖緊密相連。一個人出生的那年是農曆什麼年,那麼以後每到這一屬相年便是此人的本命年,由于十二生肖的循環往複,每過12年,人們就要遇到自己的本命年,這樣依次推出,人生本命年為12歲、24歲、36歲、48歲、60歲……民間認為本命年為兇年,需要趨吉避兇,消災免禍。

漢族北方各地每到本命年時,不論大人小孩都要買紅腰帶系上,稱為“紮紅”,小孩還要穿紅背心、紅褲衩,認為這樣才能趨吉避兇、消災免禍。這種習俗到今天仍在流行,每逢春節,市場上到處有出售“吉祥帶”“吉祥結”的紅黃綢帶,本命年的人們将之系在腰間、手腕上,這樣便可禳解災禍、化兇為吉。我國許多民族都很重視老人的60歲生日,稱為“花甲”,花甲為一生中第5個本命年,也是幹支紀年的一個輪回,須好好慶祝,以此寄托人們企求長壽、健康、吉祥的願望。

文化

詩歌

在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中,生肖不僅是一種形象生動的紀年、紀月的方法,更已與每個人結合起來,賦予了一種神奇的性格。據清代趙冀考證,有關十二屬相之說最早起源于東漢。從那時起,民間就流傳起很多文人抒寫的生肖詩。

最早的生肖詩,據說是南北朝時陳朝詩人沈炯的《十二屬相詩》:“鼠迹生塵案,牛羊暮下來。虎嘯生空谷,兔月向窗開。龍隰遠青翠,蛇柳近徘徊。馬蘭方遠摘,羊覓始春栽。猴栗羞芳果,雞趾引清懷。狗其懷屋外,豬蠡窗悠哉”。詩中每一句首字順序點出了十二生肖名,并且突出了每種動物的習性和特點。

南宋文學家朱熹也寫過一首結構嚴謹、通俗易懂、妙趣橫生的“十二生肖詩”:“晝聞空箪齧饑鼠,曉駕羸牛耕廢圃。時才虎圈聽豪誇,舊業兔園嗟莽鹵。君看蟄龍卧三冬,頭角不與蛇争雄。毀車殺馬罷馳逐,烹羊酤酒聊從容。手種猴桃垂架綠,養得昆鳥雞鳴角。客來犬吠催煮茶,不用東家買豬肉”。

元代劉因詠的十二生肖屬相詩為:“饑鷹吓鼠驚不起,牛背高眠有如此。江山虎踞千裡來,才辯荊州兔穴爾。魚龍入水浩無涯,勾鏡等是杯中蛇。馬耳秋風去無迹,羊腸蜀道早還家。何必高門沐猴舞,腸栅雞栖皆樂土。柴門狗吠報鄰翁,約買神豬謝春雨”。詩文中嵌入十二屬相,每一句都是一個寓意生輝的故事,令人稱妙。

有關成語

鼠:膽小如鼠、過街老鼠

牛:庖丁解牛、喘月吳牛

虎:生龍活虎、龍争虎鬥

兔:守株待兔、勢若脫兔

龍:魚躍龍門、卧虎藏龍

蛇:打草驚蛇、畫蛇添足

馬:一馬平川、老馬識途

羊:亡羊補牢、順手牽羊

猴:殺雞儆猴、沐猴而冠

雞:牝雞司晨,聞雞起舞

狗:偷雞摸狗、白雲蒼狗

豬:遼東之豬、一龍一豬

配對表

一、鼠

遇龍、猴、牛大吉,不能與羊、馬、兔、雞相配,其它屬相次吉。

二、牛

遇鼠、蛇、雞大吉,不能與龍、馬、羊、狗、兔相配,其它屬相次吉。

三、虎

遇馬、狗大吉,不能與蛇、猴、豬相配,其它屬相次吉。

四、兔

遇羊、狗、豬大吉,不能與鼠、牛、龍、雞、馬相配,其它屬相次吉。

五、龍

遇鼠、猴、雞大吉,不能與狗、牛、龍、兔相配,其它屬相次吉。

六、蛇

遇牛、雞大吉,不能與虎、猴、豬相配,其它屬相次吉。

七、馬

遇虎、羊、狗大吉,不能與鼠、牛、兔、馬相配,其它屬相次吉。

八、羊

遇兔、馬、豬大吉,不能與鼠、牛、狗相配,其它屬相次吉。

九、猴

遇鼠、龍大吉,不能與虎、蛇、豬相配,其它屬相次吉。

十、雞

遇牛、龍、蛇大吉,不能與兔、雞、狗、馬相配,其它屬相次吉。

十一、狗

遇虎、兔、馬大吉,不能與牛、龍、羊、雞相配,其它屬相次吉。

十二、豬

遇羊、兔大吉,不能與蛇、馬、猴相配,其它屬相次吉。

相關信息

生肖與天文學的關系

十二生肖的産生,有着天文學的背景。

在原始時代,先民們體驗着寒暑交替的循環往複。

宋代洪皓《松漠紀聞》記載:"女真舊絕小,正朔所不及,其民皆不知紀年,問則曰'我見青草幾度矣',蓋以草一青為一歲也"。

宋代孟珙《蒙鞑備錄》也說:"其俗每草青為一歲,有人問其歲,則曰幾草矣"。

又有觀天者發現月亮盈虧周期可以用來丈量歲的長短,發現十二次月圓為一歲,這一發現,是初期曆法最精度的成果之一,"十二"便視為傳達天意的"天之大數"。天幹需地支為伴,日月相對,天地相對,就非"十二"莫屬了。

詩歌文化

在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中,生肖不僅是一種形象生動的紀年、紀月的方法,更已與每個人結合起來,賦予了一種神奇的性格。據清代趙冀考證,有關十二屬相之說最早起源于東漢。從那時起,民間就流傳起很多文人抒寫的生肖詩。

最早的生肖詩,據說是南北朝時陳朝詩人沈炯的《十二屬相詩》:“鼠迹生塵案,牛羊暮下來。虎嘯生空谷,兔月向窗開。龍隰遠青翠,蛇柳近徘徊。馬蘭方遠摘,羊覓始春栽。猴栗羞芳果,雞趾引清懷。狗其懷屋外,豬蠡窗悠哉”。詩中每一句首字順序點出了十二生肖名,并且突出了每種動物的習性和特點。

南宋文學家朱熹也寫過一首結構嚴謹、通俗易懂、妙趣橫生的“十二生肖詩”:“晝聞空箪齧饑鼠,曉駕羸牛耕廢圃。時才虎圈聽豪誇,舊業兔園嗟莽鹵。君看蟄龍卧三冬,頭角不與蛇争雄。毀車殺馬罷馳逐,烹羊酤酒聊從容。手種猴桃垂架綠,養得昆鳥雞鳴角。客來犬吠催煮茶,不用東家買豬肉”。

元代劉因詠的十二生肖屬相詩為:“饑鷹吓鼠驚不起,牛背高眠有如此。江山虎踞千裡來,才辯荊州兔穴爾。魚龍入水浩無涯,勾鏡等是杯中蛇。馬耳秋風去無迹,羊腸蜀道早還家。何必高門沐猴舞,腸栅雞栖皆樂土。柴門狗吠報鄰翁,約買神豬謝春雨”。詩文中嵌入十二屬相,每一句都是一個寓意生輝的故事,令人稱妙。

中藥“十二生肖”

鼠—鼠曲草:有補脾益氣,祛風化痰之效。适用于風寒咳嗽、脾虛浮腫、慢性支氣管炎等症。

牛—牛膝:有活血、祛瘀、強筋骨及利尿等功效。适用于經閉不通、難産、腰膝疼痛、下肢風濕痛、尿血、尿道澀痛等症。

虎—虎杖:有活血行氣、祛風除濕之功效。适用于慢性闌尾炎、關節風濕痛、濕疹等症。

兔—菟絲子:有補腎固精、養肝明目等功效。可用于腎虧遺精、陽痿、小便頻數及兩眼昏花等症。

龍—龍膽草:有解熱、清火、解毒、清濕熱等功效。适用于急性熱病的高熱、手足抽搐痙攣及黃疸、膽石症、風火赤眼等症。

蛇—蛇莓:有清熱涼血之功效。可适用于血熱崩漏、乳癰、帶狀疱疹、毒蛇咬傷等症。

馬—馬齒苋:有清熱解毒、止痢之功效。适用于細菌性痢疾、瘡瘍熱毒、丹毒等症。

羊—羊蹄草:有解毒殺蟲之效。可适用于癬、汗斑、口瘡、跌打損傷等症。

猴—猴姜(骨碎補):有強筋活絡、行瘀止血之功效。可适用于關節風濕病、蛀牙痛、小兒疳積、跌打損傷等症。

雞—雞血藤:有補血活血、舒筋活絡、強筋健骨等功效。适用于血虛衰弱、筋骨疼痛、月經不調、經閉不通等症。

狗—狗腎:有補肝腎、強筋骨及祛風濕等功效。可适用腰疼背痛、風濕痛等症。

豬—豬犄耳(魚腥草):有清熱利濕之效。适用于肺癰、肺結核、痢疾、風熱感冒等症。

十二生肖剪紙

在蔚縣剪紙中,表現十二生肖的剪紙作品很多,有單獨的,有組合的;有單色的,有彩色的;豐富多彩。十二生肖是民間藝術作品表現的一種重要題材。

上一篇:發動機制動

下一篇:平衡梁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