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

北京大學的一個多語言綜合學院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的曆史可以追溯到1862年成立的京師同文館。“同文”,即通識各國語文;“館”也就是今天的“學院”。京師同文館是當時的國立外國語學院,也是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的前身之一。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于1999年6月由英語語言文學系、東方語言文學系、西方語言文學系、俄語語言文學系四個系組建而成,現下設英語語言文學系、東方語言文化系、俄語語言文學系、法語語言文學系、德語語言文學系、西班牙語葡萄牙語語言文學系、阿拉伯語語言文化系、日語語言文化系、世界文學研究所等9個系所,包括英語、俄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日語、阿拉伯語、蒙古語、朝鮮語、越南語、泰國語、緬甸語、印尼語、菲律賓語、印地語、梵巴語、烏爾都語、波斯語、希伯來語等20個招生的語種。
    中文名: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 外文名: 簡稱: 創辦人: 辦學性質: 學校類别: 學校特色: 主管部門:教育部 所屬企業: 現任領導: 專職院士數: 高職專業: 本科專業: 碩士點: 博士點:10個 博士後: 國家重點學科: 院系設置: 校訓: 校歌: 院訓: 院歌: 地址: 院校代碼: 主要獎項: 知名校友: 知名教師: 英文名: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Peking University 類别:公立大學 校址:北京市海澱區頤和園路5号北京大學外文樓 學校類型:文科 屬性:211 所屬地區:中國北京 主要院系:英語語言文學系、東方語言文學系、西方語言文學系

曆史淵源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的曆史可以追溯到1862年成立的京師同文館。“同文”,即通識各國語文;“館”也就是今天的“學院”。京師同文館是當時的國立外國語學院,也是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的前身之一。恭親王奕等人在給清政府的奏折上闡明了建立京師同文館的意圖:“欲悉各國情景,必先谙其言語文字,方不受人欺蒙”。在國門被迫打開的時代,清政府應對當時國際形勢的措施除了興船政,就是辦學校。而京師同文館正是清政府興辦的第一所現代意義上的大學。

京師同文館建館之後,相繼開設了英文館(1862)、法文館(1863)、俄文館(1863)、德文館(1871)、東文(日文)館(1897)。由于清政府中的有識之士認識到了科學的重要性,從1867年開始,又增設了天文、算學、格緻(即物理、化學)、醫學等館。此外,同文館還開設萬國公法課程,教授國際法。這樣同文館共開設三類課程:外語、科學、法律;在當時的條件下,這些科目或許被視為中國在國際化時代強國的最重要工具。在同文館的110名教師中,有27名外國人,且大部分都是外語教師。這也開創了中國大學聘請外語專家的曆史。

1898年,北京大學的直接前身京師大學堂成立。成立伊始,京師大學堂即開設英、法、德、俄、日5個語種的課程。1900年,京師大學堂暫時停辦。1902年,京師大學堂複學,并随即合并了京師同文館,次年更名為譯學館。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的兩個最早的前身從此融為一體。

1919年,北京大學廢門改系,組建13個系,其中外國文學系有3個,即英國文學系、法國文學系、德國文學系。1920年,俄國文學系成立,使外國文學系在全校的18個系中占4個。在當時的學科結構中,外國文學系占有較大的比重,說明外國文學學科在北大具有重要的地位。1924年,北京大學決定添設“東方文學系”,但所謂“東方文學系”其實隻有日文專業,由周作人擔任系主任。俄文系後來被取消,1931年成立的外國語文學系由英、法、德、日四個語種組成。西南聯大期間,也一直保持了外國語文學系的建制。

在很長一段時間,北京大學的外國語言文學學科以西方語言文學為主體,除有英、法、德、俄等專業之外,還開設拉丁語和古希臘語課程。北大也一直重視東方語言文學的教學,除很早就設有日語專業外,還于1919年即開始教授梵文課程。但由于條件所限,直到1946年季羨林先生從德國學成歸國後,擁有多個語種的東方語文學系(以下簡稱東語系)才得以成立。建系初期,擁有6位教師的東語系可以教授梵文、阿拉伯文、蒙文、藏文等語言。從那時起,北大乃至中國的東方學科才正式建立并得到長足的發展。

東方語文學系成立後,原外國語文學系的其餘部分更名為西方語文學系。新中國成立後,東語系迅速發展,教師和學生人數都有大幅度的增加。1949年6月,南京東方語言專科學校和中央大學邊政學系的教師并入東語系。到1952年京津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前,東語系已有12個招生語種,50名教師,大約500名在校學生,成為北大最大的系。

1952年院系調整時,重新組建西方語言文學系、俄羅斯語言文學系、東方語言文學系。其中西方語言文學系包括英、法、德三個語種,共有教師95人,分别來自北大、清華、燕大、輔仁、師大等高校;俄羅斯語言文學系共有教師22人,分别來自北大、清華、燕大等高校;東方語言文學系則将原有的西藏語、維吾爾語、西南少數民族語文調整到中央民族學院,保留蒙、朝、日、越、暹羅、印尼、緬甸、印地、阿拉伯等語言,共有教師42人。

1952年院系調整後的三系建制一直延續到1983年英語系成立;而今天的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則是由英語、東語、西語、俄語4系組建而成。2008年底,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進行了院系調整,由阿拉伯語系、朝(韓)語系、德語系、東南亞系、俄語系、法語系、南亞系、日語系、西葡語系、西亞系、亞非系、英語系、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所、世界文學研究所、MTI教育中心組成。

現狀簡介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于1999年6月由英語語言文學系、東方學系、西方語言文學系、俄語語言文學系四個系組建而成,現下設英語語言文學系、俄羅斯語言文學系、法語語言文學系、德語語言文學系、西班牙葡萄牙語言文學系、阿拉伯語言文化系、日本語言文化系、南亞學系、東南亞語言文化系、西亞語言文化系、朝鮮(韓國)語言文化系、亞非語言文學系、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所、世界文學研究所、翻譯碩士專業學位教育中心、語言中心,共計12個系2所2個中心;擁有英語、俄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日語、阿拉伯語、蒙古語、朝鮮語、越南語、泰國語、緬甸語、印尼語、菲律賓語、印地語、梵巴語、烏爾都語、波斯語、希伯來語20個本科語種專業。與元培學院、曆史系共建有外國語言與外國曆史專業;與元培學院、考古文博學院聯合開設外國語言與外國曆史專業-外國考古方向。

除招生語種外,學院還擁有近40種外語(古代語言和現代語言)及跨境語言資源可用于教學和科研,如意大利語、荷蘭語、馬來語、柬埔寨語、老撾語、爪哇語、孟加拉語、土耳其語、豪薩語、斯瓦希裡語、伊博語、阿姆哈拉語、約魯巴語、烏克蘭語、亞美尼亞語、格魯吉亞語、阿塞拜疆語、烏茲别克語、庫爾德語等現代語言;拉丁語、古希臘語、古冰島語、阿卡德語、阿拉米語、古叙利亞語、中古波斯語(巴列維語)、蘇美爾語、赫梯語、烏伽裡特語、呂西亞語、楔形文字、象形文字魯維語、古埃及象形文字、吐火羅語、于阗語、古俄語等古代語言;藏語、蒙語、滿語等少數民族及跨境語言。目前學院開課語言和研究語言的數量仍在穩步增加。

學院共有1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2個二級學科博士點,1個博士後流動站。學院的英語語言文學專業和印度語言文學專業是國家重點學科;亞非語言文學專業是國家重點培育學科。學院擁有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東方文學研究中心”和“國家外語非通用語種本科人才培養基地”,以及阿拉伯語、西班牙語、南亞語種群、東南亞語種群等4個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在學院所屬的12系2所2個中心,除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所、世界文學研究所隻招收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翻譯碩士專業學位教育中心隻招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外,其他各系均招收本科、碩士、博士等各個層次的學生。學院現有在校學生1290名,其中本科生788名,碩士研究生320名,博士研究生182名。

北京大學圖書館外國語學院分館文獻資源豐富,現收藏漢語、英語、德語、法語、意大利語、俄語、格魯吉亞語、烏克蘭語、日語、阿拉伯語、梵巴語、烏爾都語、印地語、泰語、印尼語、菲律賓語、老撾語、柬埔寨語、越南語、緬甸語、印尼語、波斯語、希伯來語、蒙古語、朝鮮語等25個語種的圖書資料。藏書總量達32萬餘冊,中外文現刊215種,音視頻單體資料7000多件。圖書館閱覽環境優美,藏閱合一,人書比鄰,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辦館理念。硬件設備精良,除購置高性能DELL一體機供讀者上網檢索使用外,還提供日本Casio多語種電子詞典、TOSHIBA打印複印一體機、Panasonic50寸全高清LED液晶電視、德國Bookeye非接觸式掃描儀等自助設備供讀者使用。圖書館采用藏、借、閱、咨詢及檢索五大功能合一、全面開放式的管理模式,以讀者為中心,以服務為宗旨。目前,在北京大學41家院系分館中,本館無論是從館舍面積、館藏總量還是音視頻資源豐富程度、網站建設先進化程度等方面均居首位。2015年,本館榮獲“北京大學圖書館優秀分館”稱号;2016年獲得校撥專項建設經費獎勵。

根據國内外現有的各類評估機構的評估結果,本學科在國内綜合院校中擁有最多的語種資源。國别和區域的語言文學、曆史文化、國情社會研究等方面獨具綜合學科優勢。

在2017年底公布的第四次全國學科評估中,北大外國語言文學學科在前三次均為第一名的基礎上,此次評估獲得A+,顯示出紮實的學科力量。

教師隊伍

在學科的曆史上,曾彙聚了我國最優秀的一批外國語言文學學者,可謂群星荟萃、大師雲集。20世紀初到新中國成立前,在本學科工作過的知名學者包括:陳衡哲、陳逵、陳欽仁、陳源、辜鴻銘、顧孟餘、胡适、蒯淑平、梁實秋、梁宗岱、林語堂、羅昌、羅念生、錢稻孫、孫大雨、王文顯、溫源甯、徐志摩、徐祖正、燕蔔遜、楊蔭慶、楊震文、楊宗翰、葉公超、郁達夫、張欣海、周作人等。在西南聯大時期,還有陳嘉、柳無忌、錢鐘書、吳宓等學者。新中國成立後仍在北大工作的老一輩學者包括:卞之琳、曹靖華、陳占元、馮至、季羨林、金克木、李賦甯、馬堅、潘家洵、田德望、聞家泗、吳達元、楊業治、楊周翰、俞大铟、趙蘿蕤、趙诏熊、朱光潛等。 1952年院系調整,師資隊伍進一步加強和壯大。在改革開放之後,特别是1993年實施《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1998年實施“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之後,本學科的師資隊伍建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教學科研團隊的實力得到增強。經過不斷建設,我院的師資隊伍具有較強的教學和研究實力。目前學院現有教師系列220人,其中教授54人,長聘副教授8人,預聘副教授1人,助理教授36人,副教授81人,教學教授1人,教學副教授3人,講師36人;博士後14人。

在教師隊伍中,現有1位北京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博雅榮休教授,2位教育部跨世紀人才。以王建教授為主任的歐美文學研究中心,也彙聚了一批西方文學研究學者,在西方各國語言文學文化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令人矚目。在東方學研究領域,以王邦維教授為院長的北京大學東方學研究院是全國東方學研究的重要機構,以陳明教授為主任的北京大學東方文學研究中心是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以上兩個機構彙聚了校内外、國内外的一批東方學研究學者,發揚光大了季羨林等老一輩學者開創的中國東方學研究的光榮傳統,再創中國東方學研究的輝煌。北京大學卡布斯蘇丹阿拉伯研究講席、卡塔爾中東研究講席擁有阿拉伯語言、文學、文化研究的優秀團隊,除講席教授付志明、吳冰冰,研究教授謝秩榮、李生俊、林豐民外,還有一批優秀的青年學者。 學院重視教師隊伍的制度化建設,嚴格執行學校教師聘任的有關規定,聘任擁有本學科最高學位的學者擔任教職;同時大力推動教師隊伍的多元化建設。通過堅持不懈的多方面努力,我院教師隊伍的平均年齡不斷下降,學曆層次不斷提高,研究水平穩步上升。在中青年教師中,湧現出一批教學科研骨幹。王建(德語語言文學)、金勳(日語語言文學)、陳崗龍(亞非語言文學)、陳明(印度語言文學)、林豐民(阿拉伯語言文學)、董強(法語語言文學)等中青年教師入選教育部新世紀人才支持計劃,其中陳明入選2017年度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全院教職員工在教學、科研和管理崗位上辛勤耕耘,湧現了一批優秀的教育工作者,趙振江教授(西班牙語言文學)榮獲全國優秀教師稱号;趙玉蘭教授(亞非語言文學越南語專業)榮獲北京市優秀教師稱号。

學院多方引進高端外籍人才,建設具備國際視野和多元文化背景的外國語言文學文化學科的師資隊伍。學院通過外籍教研系列人才引進、“北京大學外國語言文學文化講席項目”和“一帶一路語言文化項目”已逐步搭建了一個規模穩定、梯隊合理、文化多元的外籍專家師資隊伍。旨在通過聘任高水平的外籍教師促進北京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科的發展,并為全校各院系提供更為豐富的外語課程與學術資源。目前學院已有兩名外籍青年學者受聘擔任固定教職。近年,學院進一步發展,在“北京大學外國語言文學文化講席項目”基礎上發展建設“北京大學外國語言文學文化及多語種稀缺人才培養講席項目”。該項目作為本學科重要引智項目,每年引進全職講席教授、專業教授和語言教師30—40人。講席教授由在本專業領域具有國際公認的權威學術影響的專家擔任;專業教授由國外著名大學具有教授、副教授職稱的學者擔任;語言教師由具有國外大學語言教育相關學科博碩學位并已積累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擔任。同時,學院踐行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每學期聘任二十餘位外籍教師面向全校開設數十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語言及文化課程,共同推進“一帶一路語言文化項目”建設。

教學情況

本學科的優勢特色總體可概括為“人文為本,多元并存,交叉發展”。

(一)夯實外語基礎,精通專業語言

通過本土教學、國際交流、調整課程設置與教研模式來促進人才培養,使學生成為以外語為基礎,學有專長,博古通今的“通才”型人才;挖掘自身特色的同時與國際全面接軌。外語專業學生應具備較強的跨文化知識和廣泛交際能力;能夠勝任多個研究領域和世界問題研究等領域的要求,成為具有社會責任感和國際視野的優秀人才。經過嚴格的訓練,學生應具有充分的潛能成為在自己的專業領域發揮重要作用的高素質人才,推動自己的領域進入本行業或者本學科的前沿。

(二)學東西之文,融中外之學

充分利用北大多學科的資源優勢,将外語專業的本科生置于這個大環境下培養;加強專業主幹基礎課,增加專題課和選修課,鼓勵學生修讀全校高水平的通選課;根據各語種專業的不同情況和學生的興趣并按照學校的相關規定審批學生修讀雙學位或輔修專業;造就新一代有着良好人文素養、富于創造精神和具有多學科知識基礎的外語專業人才。

(三)沖破專業藩籬,打通學科通道,實現交叉培養

打通本學科内部教學課程壁壘,在夯實的語言文學傳統優勢研究基礎上,拓展到曆史、政治、經濟、哲學、宗教、教育等諸多領域,積極推動與中文、曆史、考古、哲學以及國際關系等相關兄弟院系之間的學科合作與共建,實現“通識”培養模式。同時進一步打破學科内教研界限,完善教研模式。采取“外國語言文學相關方向+專業方向”的形式,打破語言基礎與專業知識和方法之間的藩籬,為研究生加強“區域與國别研究”交叉學科培養人才做基礎準備。借鑒較為成熟的“外國語言和外國曆史”專業的培養經驗,依托人文學部,在現有基礎上探索多個跨學科的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目前已經設立有外國語言與外國曆史、外國考古方向,未來還可以設置外國語言與外國社會、外國語言與外國經濟、外國語言與外國文明、外國語言與國際法律等一系列相關課程,為培養區域與國别研究人才積蓄力量。

目前,學院在21個語種專業招收本科生,包括英語、俄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日語、阿拉伯語、蒙古語、朝鮮語、越南語、泰國語、緬甸語、印尼語、菲律賓語、印地語、梵巴語、烏爾都語、波斯語、希伯來語、意大利語,與元培學院、曆史系共建有外國語言與外國曆史專業。與元培學院、考古文博學院聯合開設外國語言與外國曆史專業-外國考古方向。

學院是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點,下設11個二級學科博士點,包括英語語言文學、印度語言文學、亞非語言文學、法語語言文學、德語語言文學、俄語語言文學、西班牙語言文學、日本語言文學、阿拉伯語言文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國别和區域研究。以上11個二級學科博士點均招收博士和碩士研究生。另外,學院的世界文學專業可招收博士和碩士研究生;學院設有翻譯專業碩士學位點。還設有博士後流動站,每年都有數位博士後研究人員進站進行研究。

7個專業入選2019年度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英語、德語、法語、俄語、日語、阿伯語、印地語;1個專業入選2019年度北京市(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西班牙語。12個專業入選2020年度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朝鮮語、波斯語、蒙古語、越南語、泰語、菲律賓語、緬甸語、印尼語、烏爾都語、梵巴語;1個專業入選2020年度北京市(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希伯來語。1門課程入選國家一流課程:英語精讀。

學院根據北京大學作為綜合性研究型大學的總體培養目标,确定學院的辦學目标。培養本科學生具備較強的外語聽、說、讀、寫、譯等方面的技能,能夠較熟練地運用第二外語,掌握專業外語對象國(或地區)的文學、曆史、文化、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具有較強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能夠勝任外交、國際文化交流、涉外企業管理、新聞、出版、外語教學和外國問題研究等領域的要求,成為具有社會責任感和國際視野的優秀人才。經過嚴格的訓練,學生應具有充分的潛能成為在自己的專業領域發揮重要作用的高素質人才,推動自己的領域進入本行業或者本學科的前沿。充分挖掘研究生的學術潛質,發揮研究生的個人才能和特長,突出研究生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具有良好的學風和嚴謹的治學态度;具有實事求是、獨立思考、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通過豐富細緻的原文文獻和經典文獻閱讀,系統掌握堅實、寬廣的外國語言文學領域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并能夠依據所學理論分析和研究外國文學、語言學、文化現象、中外文化交流等領域的相關文本、現象與問題。通過嚴格的學術訓練,建立科學規範的學術表達方式。能夠熟練運用各種外語技能閱讀本專業文獻。通過文獻閱讀、境外學習經曆、學術交流等活動充分掌握國内外相關研究領域的前沿研究成果與動态。通過各種實踐教學活動和多種形式的學術鍛煉活動,強化研究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倡導研究生利用各種學術資源,開展海外田野調查、實地考察、國内外圖書館收集資料等活動,豐富學術訓練途徑,提升第一手研究資料的獲得能力。鼓勵研究生跨學科選修課程,建立多學科的學術視野,具備綜合運用不同學科的理論知識和研究視角開展論文寫作的能力。

為了實現上述目标,學院形成了人才培養的一整套思路,主要内容是:從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标出發,充分利用北大多學科的資源優勢,将外語專業的本科生置于這個大環境下培養;加強專業主幹基礎課,增加專題課和選修課,鼓勵學生修讀全校高水平的通選課;為造就新一代有着良好人文素養、富于創造精神和具有多學科知識基礎的外語專業人才而努力。

學院為學生開設了大量的課程,目前在用課程1028門。以2019-2020學年第一學期為例,開設課程如下:專業外語課程537門,其中專業必修課84門,限選課254門,專業選修課106門,全校通選課10門,全校公共選修課84門。2019年本科研究性課程24項。2019-2020學年,開設研究生課程317門,其中文學類課程99門,文化類課程52門,語言技能類課程14門,翻譯類課程52門,語言學課程60門,國情類課程22門,寫作規範類課程17門。

2004年,我院日語“《高年級日語精讀》(1-3) ”一項成果獲北京市教學成果二等獎。2005年,“大學英語” 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2008年,“普通語言學教學實踐”獲北京市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018年,“北京大學外國語言與外國曆史跨專業課程建設”“外語專業國際體驗教學管理模式的創新與實踐”兩項成果獲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中東研究複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獲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外語專業國際體驗教學管理模式的創新與實踐”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我院開設有學校認定的核心課程40門,包括英語精讀、英漢、漢英翻譯、英語寫作、普通語言學、英國文學史與選讀、美國文學史與選讀;基礎俄語、俄羅斯文學史、俄羅斯國情;德語精讀、德語國家文學史與選讀;法語精讀、法國文學史和文學選讀;西班牙語精讀、西班牙語文學史和文學選讀、拉丁美洲文學史和文化選讀;葡萄牙語、葡萄牙曆史和文化、巴西曆史和文化;基礎阿拉伯語、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基礎日本語、日本文學史、日語概論;基礎韓國(朝鮮)語;基礎波斯語;菲律賓語、菲律賓概況;印尼語;印地語;緬甸語;基礎蒙古語;泰語教程;基礎烏爾都語;希伯來語;基礎越南語;基礎梵語、梵語經典選讀、巴利語等。 我院具有開設全校性通選課的豐富資源,已經開設的通選課有30多門,包括東方宗教概論;東方文學史;東方文化;古代近東文明;古代東方科技文明;聖經概述和導讀;中西文化比較;西方學術精華概論;二十世紀西方文論;西方文化介紹;電影中的二十世紀外國文學;印度宗教;中日文化交流史;日本文化藝術專題;阿拉伯文學、文化與世界;阿拉伯伊斯蘭文化;伊斯蘭藝術與美學;美國研究入門;清末民初的中國人文地理;傳記文學:近代人物研究;俄羅斯藝術史;多元共生的奇觀:巴西文化;澳大利亞社會與文化;莎士比亞戲劇名篇賞析;西方語言、文學、文化基礎概要;英漢對比研究;英譯漢;高級英語閱讀;高級英語-閱讀與寫作; 美國英語語音;高級英語聽力技巧;應用性與創造性英語寫作;二十世紀歐美詩歌導讀;英美詩歌名篇選讀。

學院英語系大學英語教研室負責全校非英語專業本科學生的英語教學,每學期為約7000名本科生提供教學服務,每班約35人,共開出約200個教學班,是北京大學規模最大的基礎課之一。學院語言中心負責全校非外院專業的研究生英語教學和本碩博的其他語種教學,每學期為3500名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教學服務,每班約30人,共開出約90個班,開設課程包括:研究生一外英語、研究生一外法語、研究生一外德語、研究生一外俄語和研究生一外日語等公共必修課,同時開設公共阿拉伯語、公共希伯來語、公共土耳其語、公共西班牙語、公共葡萄牙語、公共韓國語、公共緬甸語、公共越南語、公共波斯語、公共孟加拉語、公共菲律賓語、公共庫爾德語、公共斯瓦西裡語、公共伊博語、公共意大利語等公共選修課。

我院的外籍專家開設了很多具有特色的課程。其中,《英語戲劇實踐課程》最為經典。該課程将戲劇教育與英語教育結合起來,為大學人文教育做出了有益的嘗試,在大陸數所重點高校和香港、台灣地區的重要大學都産生了積極的影響。該課由北京大學外國語言文學文化講席項目聘任的專業教授Joseph Graves Burnett執教,該課起始于2002年,學院常年邀請Joseph Graves Burnett授課,同時每年邀請數位美國專業的導演、燈光設計師、服裝設計師、舞台設計師短期來校與他聯合執教,使北京大學的學生戲劇演出具有專業水準。課程開始時隻限于英語系學生選修,現已向全校開放,甚至已經吸引了北京高校的學生參加。 該課程的演出既在北大百年紀念大講堂等校内劇場,也在北京人藝小劇場等專業劇場演出,該課程至今已經公演了無數國内外著名劇作,取得很好的社會效果。 2016年春季學期,Joseph Graves Burnett在他的《戲劇實踐課程》中指導學生排演了莎士比亞的《暴風雨》,2016年6月該劇走出校門演出之後獲得各界好評、2016年9月 Joseph Graves Burnett 帶着他的《暴風雨》團隊參加2016年北京國際青年戲劇節,這是國内戲劇界對Joe和他所執教的《戲劇實踐課程》、以及他傾力培養的北京大學學生戲劇成績的一種認可。《國際人才交流》2016年第8期采訪并刊登了“一個人的莎士比亞”的采訪報道。

2013年秋季 David Walker教授(來自澳大利亞迪肯大學曆史學教授、澳大利亞人文學院院士、澳大利亞社會學院院士)邀請Joseph Graves Burnett與他合作,首次在北京大學開設了《澳大利亞戲劇表演》課程,課程以澳大利亞著名劇作家路易斯•諾拉(Louis Nowra)的名作《堅果劇團》(Così)為教材,分别于2014年初、2015年初在蓬蒿劇場成功演出共計二十多場,澳大利亞駐華大使Frances Adamson孫芳安女士也親自到場觀看并給予高度評價。這是我院繼英美戲劇之後在中國高校首次開設澳大利亞戲劇表演課程和首次由中國大學生演出澳大利亞戲劇,在中澳文學藝術的教學與交流曆史上譜寫了新的篇章。

除了在校修課之外,學院也重視學生培養過程中的國際化體驗。培養過程中的國際化體驗指學生在校期間,在專業語言對象國家學習、生活一段時間,既提高語言水平,同時也獲得對該國家社會、曆史、文化等方面的具體認識。學生在國外大學的學習納入培養方案,教師指導選課,要求學生參加考試,成績和學分按規定實行轉換。形式包括國家公派、校際交流、暑期課程和個人聯系等。

學院從培養新世紀創新型人才和具有開闊的國際視野的學者的高度,極為重視教育培養過程的國際化程度。創造多種條件,鼓勵學生在學期間通過多種方式獲得在國外的學術體驗。

2019-2020學年本科生赴國(境)外學習情況:共有183人次出國(境)交流,學生獲國家留學基金資助15人,參加校際交流項目76人;參加暑期課程的國外短期教學實習34人;通過其他方式赴語言對象國家參加學術會議或友好活動58人次。研究生共有67人次出國(出境)交流,聯合培養50人,其他17人次。

根據北京大學綜合性研究型大學具體情況,以培養高水平卓越人才為目标, 以“點面結合,公專并舉”的方式,在廣泛開展多語種教學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對專業拔尖人才試行專門外語強化培養,培養具有紮實專業基礎,同時具有過硬外語水平的國際化人才。2019年5月成立“多語種國際化卓越外語人才拔尖學生培養實驗班項目”(簡稱卓越外語人才項目),西班牙語、阿拉伯語、俄語專業首次招生共錄取37人;2020年開設德語、日語專業,五個專業共錄取31人。

英語系從2003年起與美國Davidson College開始本科教學的交流活動,選派到該校學習的學生一邊學習英文課程,一邊承擔中文課程的教學,在得到學術熏陶的同時也增長了實際工作的才幹,畢業後都進入了研究生階段的學習。法語系按照我校與法國巴黎政治學院、瑞士洛桑大學的校際交流合作協議,每年均有8名左右本科三年級學生參加交換項目。國家留學基金委2006年派人去國外考察和調研,對我院在古巴留學的10名學生(其中本科生9人)的表現很滿意,對他們的西班牙語水平大加贊揚。日語系除了選送優秀學生出國學習以外,還從1992年開始堅持邀請日本文教大學的學生來本系在一年級進行為期兩周的教學實習。課上由日方學生上課,課下與我們的學生開展文化交流活動,不僅提高了學生的日語水平,也進行了文化交流,效果極佳,受到了中日學生的歡迎。雙方已兩次在我校舉辦以研讨教學法為主題的國際研讨會。從2002年開始,東語系菲律賓語、緬甸語、烏爾都語、泰語、越南語和波斯語等專業利用暑期組織學生到語言對象國最好的大學訪問學習,确定一套适合學生能力的課程計劃。除了課堂教學,還安排豐富的考察活動,使學生能有充分的時間接觸和了解對象國的社會和文化。

學院有一套嚴格的研究生培養機制,培養出高質量的研究生。英語系已實行新的博士研究生培養制度,取消固定的博士研究生指導教師身份,擁有博士學位的正式教師都可以指導博士研究生。學院的其他系已将博士研究生指導教師的資格擴大至副教授。英語系王逢鑫教授指導的博士研究生劉揚的博士論文《雙語WordNet語義知識庫的構造理論與工程實踐》、東語系王邦維教授指導的博士研究生陳明的博士論文《印度梵文醫典〈醫理精華〉研究》、英語系申丹教授指導的博士生段楓的博士論文《曆史話語的挑戰者——庫切四部開放性和對話性的小說研究》被評選為全國優秀博士論文。

學院重視語言工具的掌握,開設了大量的語言課程;同時也開設了大量具有較高研究含量的思想文化類課程,以培養學生用外語思考問題的綜合能力。

為了保證課程的質量,學院對教材建設很重視,2012-2020年在學校一級教材建設立項共45項,建設電子化教材7項。學院努力争取更多的經費投入,編寫和出版數量更多、質量更好、影響更大的教材。2004年以來,全院編寫和出版了100多種教材。《俄羅斯文學史》、《語言學教程(修訂版)》、《當代語用學》和《法語教程I,II》等4種教材被評為2004年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大學英語教程(1-6 冊)》、《西方文學概觀》、《泰語教程(1-4冊)》、《系統功能語言學概論》、《越南語教程(4冊)》、《新編英語專業口語教程1-4冊》、《綜合日語 1-4冊》和《中韓翻譯教程》共8種教材被評為2006年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英語綜合教程》、《美國詩歌選讀》、《德國文學長篇小說》、《聖經文學闡釋教程》、《西方叙事學教程》、《網絡英語論文寫作教程》、《新編社會語言學概論》、《東文民間文學教程》等8種教材入選2007年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設立項項目。 學院将會一如既往地重視教材建設。目前,全院已經有57項教材獲得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十二五”國家級教材規劃批準立項。2016年11項教材榮獲北京大學優秀教材。2018年4項教材榮獲北京大學優秀教材,9項教材獲得教材建設立項。2020年獲優秀教材1項、教材建設立項6項,數字化教材立項3項。

學院将通過不斷完善優化北京大學外語學科體系,力争在國際相關領域發揮前沿引領作用,擴大國際影響力,助力中國特色對世界經濟文化發展做出貢獻。努力構建中國的外國語言文學研究學術話語體系,發揮本學科生産知識、傳播知識和應用知識的作用,使北京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科的學術研究立于世界領先地位。

科研情況

科研方向主要是外國語言、文學和文化研究,目前形成了一支年齡梯隊合理、學科分布比較全面、學科帶頭人比較突出、科研管理規範化的科研隊伍。他們除了以各自的系和專業教研室為單位展開科研之外,還以學術研究機構為平台展開跨系、跨專業、甚至跨學科的研究,形成了非常突出的科研能力,取得了一系列顯著的成就。

教師2001-2019年獲國家和省部級的縱向項目247項,其中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八項,重點項目七項,同時還獲得橫向項目多項。在科研成果方面,自2003年至2018年底共完成專著251部、譯著429部、編著和教材461部、工具書和參考書20部、研究和咨詢報告18篇、論文5444 篇。在科研活動方面,2003-2018年共舉辦國際學術研讨會129次,國内學術研讨會81次,涵蓋了外國語言、文學、曆史、國際關系、區域研究等諸多領域,所關注的議題始終引領學科風氣之先,為各專業領域展示自身研究成果、開展國内國際對話搭建了高端學術平台,對加強學科建設與國際交流起到了積極作用。同時學院的教師還參加各種國際和國内的學術研讨會,每年都有數十人次之多。在科研成果方面,2003-2018年獲國家和省部級的科研成果獎勵53項,數十位教師因教學科研的突出貢獻獲得國内外各類榮譽稱号、勳章、獎章和獎勵。

學院主辦有《國外文學》、《語言學研究》、《東方研究》和《日本語言文化研究》等學術刊物,其中《國外文學》和《語言學研究》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還設有33個虛體研究機構即,歐美文學研究中心、東方學研究院、絲路沿線區域與國别研究中心、外國戲劇和電影研究所、外國語言學和應用語言學研究所、德國研究中心、中東研究中心、佛教典籍與藝術研究中心、世界傳記研究中心、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研究所、東南亞研究所、詩琳通科技文化研究中心、泰國研究所、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文化研究所、俄羅斯文化研究所、法國文化研究中心、法語語言文化研究中心、巴基斯坦研究中心、印度研究中心、梵文貝葉經及佛教文獻研究所、日本文化研究所、巴西文化中心、西班牙語研究中心、以色列和猶太文化研究所、伊朗文化研究所、蒙古學研究中心、英語語言文學研究所、英語教育研究所、 澳大利亞研究中心、加拿大研究中心、新西蘭研究中心、韓國學研究中心、柬埔寨研究中心、朝鮮半島研究中心。

正是在這一系列成就的基礎上,我院的外國語言、文學和文化研究在國内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某些研究領域達到了國際水平,為開設各類新課程、提高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水平奠定了牢固的基礎和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國際交流

迄今為止,學院與五十餘所語言對象國家最重要的教育機構和研究機構保持良好合作,持續開展師生互派、學術交流等工作。近年與學院開展活動及交流的機構包括:東京外國語大學、明治大學學院、印度文化交流理事會、泰國藝術大學、泰國朱拉隆功大學、馬來西亞國防大學、菲律賓亞典耀大學、以色列研究院、開羅大學、彼得堡大學、莫斯科大學、巴黎高等師範學校、裡昂高等師範學校、西班牙格拉納達大學、英國埃克塞特大學、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柏林自由大學、奧地利學術交流中心等。

在國際人才引進和學術交流合作外,每年近百場重要外事接待、國際會議、文化藝術活動、師生交流互訪也為學院以及學校師生拓寬更多了解國際的渠道。近年,訪問學院的政治文化領域重要外賓有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越南前國家主席夫人阮氏賢、緬甸前外交部長吳溫納貌倫、日本原外務大臣政務官山中烨子、法國巴黎大學區學區長佩庫、多國駐華大使、當代英文小說界最高獎布克獎得主理查德•弗蘭納根、澳大利亞最具分量的小說獎邁爾斯•富蘭克林獎得主亞曆克西斯•賴特、法國最高文學獎龔古爾獎得主斯利馬尼等。“同文之後:法國文化在中國——法語文化日”、“澳大利亞文學周”、“菲律賓民族紡織藝術展”、“緻敬泰戈爾”系列戲劇演出是近年的特色文化藝術活動。同時,學院每年召開的國際、港澳台論壇及研讨會達十餘場。2017年,學院與考古文博學院共同承辦“北京論壇(2017)分論壇II:文明傳承與互動視角下的‘一帶一路’”;2019年,獨立承辦分論壇II:多元文明交融下的語言、文化與認同,均邀請十餘個國家數十位重要國際學者與會,開展探讨。自2006年起,外國語學院和淡江大學共同主辦海峽兩岸外國語言文學論壇,邀請海峽兩岸多所高校的相關領域學者與會交流,至今已經成功舉辦十三屆。

學院的外事工作,不僅逐步得到國内外學術界的認同,也獲得了國家政府管理部門的贊譽及社會的關注。學院外籍專業教授Donald Stone已連續十餘年向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捐贈館藏,2014年9月榮獲中國政府“國家友誼獎”,這是為中國建設做出突出貢獻的外國專家而設立的最高獎項。自2002年,美國知名戲劇導演、編劇Joseph Graves Burnett 任教我院,擔任北京大學外國戲劇與電影研究所藝術總監,十多年來每年組織學生排演經典英文劇目,并在校内外進行多場公演,受到高度好評,他個人自導自演的英文舞台劇《一個人的莎士比亞》、《一個人的伊利亞特》等連續數年在全國多處巡演,大受好評。

現代技術

學院高度重視網絡媒體建設,運用現代技術傳遞教學科研信息,服務學院的教學科研工作。學院網頁充分展示各系的教學成果和教學模式,介紹各二級學科的發展情況,擴大對外交流的範圍。

東語系建設的“國家外語非通用語種本科人才培養基地”網站将服務教學作為該網站最重要的功能,實現了泰語、朝語、印地語、菲律賓語、印尼語、越南語、緬甸語、蒙古語、波斯語、希伯來語和烏爾都語等多語種的平台顯示。學院開設“東方文學經典導讀”、“東南亞文化”等 網絡課程供校外的學生選修,實現了教學資源共享。學院充分利用計算機、多媒體、網絡等現代技術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由大學英語教研室開發建設完成的“北京大學大學英語網絡教學平台”以教師面授帶動相應的多媒體及網絡教學,為學生創造了良好的英語學習環境。

學院承擔了國家社科重點項目“當代外國文學紀事數據庫(在線版光盤版)”,投入技術資源,建設一個綜合的外國文學研究與教學數據庫,以便向全社會提供有關的信息服務。

學院的多門課程使用多媒體課件授課。自2004年之後開始任教的教師,開設的課程至少有一門用多媒體課件授課。

學院的同聲傳譯教室使用了目前最先進的同聲傳譯教學系統,為學院各語種及翻譯碩士專業學位的同聲傳譯及口譯教學提供了有力的技術保障。該教室還将與電子資源數據庫構建為一個整體,為教學和科研提供更好、更廣泛的服務。

學術聲譽

北京大學的外國語言文學學科在國内外享有良好的學術聲譽,得到社會各界和國内外同行的認可。在2004年全國一級學科整體水平評估中,北京大學的外國語言文學學科取得了整體水平、學術隊伍、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學術聲譽5個單項100分,居全國同行之首。在2008年全國一級學科整體水平評估中,又蟬聯總分第一,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學院的教師不僅在教學和科研上取得優異成績,在國際文化交流上也作出突出貢獻,得到廣泛認可,獲得有關國家政府的表彰。

學院的教師翻譯了大量的外國學術和文學作品,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翻譯成就得到極高的評價。

學院的教師注重社會服務,除了在國内外學術團體擔任職務外,也積極參加各項社會活動。英語系申丹教授擔任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華僑委員會委員;東語系湛如副教授擔任全國政協委員。

學院的畢業生在各行各業發揮着重要作用。北京大學深厚的人文精神,本學科系統、深入的外國語言、文學和文化教育,為青年學子成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畢業生普遍有着對理想的執着追求和對社會的高度責任感。無論是在學術、教育界,還是在外交、外事、新聞等領域,本學科的畢業生都有突出的表現,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學院的本科畢業生有一半以上畢業後即到國内外著名大學繼續深造,攻讀更高一級的學位。

學科定位與發展前景

面對全球化、信息化時代的挑戰,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不斷明确學科發展的方向。學院擔負着雙重使命:進行外國語言文學文化研究以及相關的跨文化研究,培養外國語言文學文化領域的高素質人才;為北京大學的研究和教學社區,乃至為全社會提供外國語言文學文化課程。

本學科是北京大學人文學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人文學科的其他院系互依互補。本學科的研究不僅有助于中國了解世界,也是中國學術與文化積累的重要部分。本學科研究、翻譯、介紹外國文化和學術成果,以拓展中國文化和學術的國際視野,促進人類社會的文化和學術發展。與研究目标相适應,教學也應該有較高的研究含量,使學生在第一時間接觸到國内外最新的一流研究成果。本學科緻力于為中國社會和國際社會培養能夠适應全球化工作環境的合格公民和專家,以傑出的外文和中文能力,以對外國文化和中國文化的深入了解,而服務于人類社會。

與其他人文學科一樣,本學科極端重視研究工具的作用,而最重要的研究工具就是外國語言。為深化與擴展研究領域,也為了适應研究的日益國際化,本學科将不斷強化語言要求,而精通專攻語言是基本要求。而所謂“精通”,就不僅僅是表面上的流利,而且需要能用專攻語言來思考、研究、解決重要的問題,能夠置身于其文化和學術語境而沒有陌生感。精通一門語言,就是能以這種語言,與用這種語言進行思考的最缜密、最複雜的頭腦進行交流。同時,以數門語言進行研究和交流是本學科的重要要求。對于英語專業的學生,要求學習另外一門外語;而非英語專業的學生,則需要熟練地掌握英語。本學科的學者,往往需要運用兩門以上外語來進行研究。有了語言工具的支撐,就可以全方位地、深入地研究和介紹中國以外的世界,也可以将中國實實在在地介紹給世界;使中國真正地了解世界,也使世界真正地了解中國。

我們緻力培養的是合格的世界公民和外語專家。他們不僅具備與非專業人員不可同日而語的外語技能,包括口語交流和書面表達的能力等;而且更重要的是,借助于語言、文學、國别研究等方向的專業訓練,他們能夠完全進入外語的世界,從而完全進入外國文化的世界。與隻具備一個本族語言和文化世界的人們不同,一個真正具備跨語言、跨文化的多重世界的人,可以較為自如地工作和生活在地球村的任何一個角落,可以以更寬廣的視野、更博大的胸懷來應對一切事物,可以以更為深邃的洞察力參透人生、哲理和學理。這樣的“外語人才”不僅能在外語專業之内出類拔萃,而且一旦進入其他專業領域,也将憑借自己已經受過的嚴格的、系統的、正規的理論和技能訓練,迅速進入角色,成為各個領域的專家。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将以更多的語言為工具,對更廣泛的區域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以促進中國對世界各民族語言與文化的了解。我們将會以更為現代化的手段和設施,為其他學科,也為整個社會的對外交流提供語言資源和服務。

學院領導

院長:甯琦

副院長:付志明

副院長:吳傑偉

副院長:王丹

副院長:張冬梅

黨委書記: 李淑靜

黨委副書記: 王恒

黨委副書記: 宋揚

上一篇:鹽車前子

下一篇:保蘭德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