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

包拯

北宋名臣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天聖五年(1027年),包拯登進士第。累遷監察禦史,曾建議練兵選将、充實邊備。曆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準許解鹽通商買賣。改知谏院,多次論劾權貴。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再召入朝,曆權知開封府、權禦史中丞、三司使等職,他既有政職、軍職,亦有文職,甚至有閑職,還做過谏官。包拯能流芳百世,恐怕主要在于他的剛直清廉,高風亮節。[1]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
    本名:包拯 别名:包希仁、包公、包孝肅、包青天、包龍圖、包中丞、閻羅包老、包待制 字:希仁 所處時代:北宋 民族族群:漢族 出生地: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 主要作品:包孝肅公奏議 主要成就:秉公執法,剛正不阿

人物生平

早年至孝

包拯生于宋真宗鹹平二年(999年),于宋仁宗天聖五年(1027年)考中進士,被授任為大理評事,出任建昌縣(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父母年邁,包拯請求在合肥附近就職,遂改授和州(今安徽和縣)監稅,父母又不想讓他離開,包拯就辭去官職,回家贍養父母。幾年之後,他的父母相繼去世,包拯在雙親的墓旁築起草廬,直到守喪期滿,還是徘徊猶豫、不忍離去,同鄉父老多次前來勸慰勉勵。直到景祐四年(1037年)包拯才赴京聽選,獲授天長(今屬安徽)知縣。

曆職有績

慶曆元年(1041年),包拯調任端州(今廣東肇慶)知府。端州出産硯台,此前的知府趁着進貢大都斂取是貢數幾十倍的硯台,來贈送給當朝權貴。包拯命令制造的硯台僅僅滿足貢數,他在任滿一年沒拿一方硯台回家。

慶曆三年(1043年),入京任殿中丞。後經禦史中丞王拱辰舉薦,于十一月被任命為監察禦史裡行,改任監察禦史。

包拯又曾經建議說:“國家每年向契丹交納财物(歲币),不是抵禦戎人的計策,應該操練軍隊、挑選将領,緻力于充實邊境守備。”又請求重視門下封還駁正的制度,以及廢黜貪官污吏不得做官,選擇郡守縣宰,推行考核試用補任恩蔭子弟的方法。當時各道轉運加按察使,他們上奏彈劾官吏大多指摘細小過失,注重苛刻嚴察相互标榜,官吏自覺不安,包拯因此請求免去按察使。

慶曆五年(1045年)八月,包拯擔任契丹正旦使,出使遼朝,完成了使命。回朝後,包拯根據自己在遼朝的觀察,上疏建議朝廷挑選“素習邊事”的将領守邊,并重視代州(今山西忻州代縣)的将領選擇,以應對邊境突發的情況。此後曆任三司戶部判官,于慶曆六年(1046年)六月左右出京任京東路(治今河南商丘)轉運使。

慶曆七年(1047年)四月,改任尚書工部員外郎、直集賢院、陝西轉運使。

慶曆八年(1048年)五月二日,包拯調任河北路(治今河北大名)轉運使,六月二十二日,入朝任三司戶部副使。秦隴斜谷務所的造船木材,一概向百姓征收索取;又七個州交納河橋竹索的賦稅,一般有幾十萬,包拯都奏請加以廢除。遼朝在鄰近邊塞地區集結軍隊,邊境州郡漸加戒備,命令包拯去河北調發軍糧。包拯說:“漳河地區肥沃的土壤,百姓不能耕種,邢、沼、趙三州農田一萬五千頃,一概用來牧馬,請求把這些全都分給百姓。”聽從他的意見。解州鹽法規定使百姓困竭,包拯前去加以經營管理,請求一概與商販流通交換。

皇祐二年(1050年),包拯受任為天章閣待制、知谏院。他多次論述斥責權貴得寵大臣,請求免去一切由内廷施予的曲意恩賜。又依次遞上唐魏徵的三條奏疏,希望放在座位右側,作為借鑒。又上言天子應當明于聽取采納,分辨朋黨,愛惜人才,不堅持先入為主的說辭,一共七件事;請求廢除苛刻不寬厚的做法,抑制僥幸投機得官,正刑法明禁令,戒除興建勞作,禁丘妖言妄說。朝廷大多加以施行。當時,張貴妃(溫成皇後)的伯父張堯佐被任命為淮康軍(治今河南汝南)節度使、群牧制置使、宣徽南院使、景靈宮使,右司谏張擇行、唐介與包拯一起奏論此事,認為應追奪對張堯佐的任命,或者選擇宣徽、節度中的一個授予。最終,張堯佐辭去了宣徽使、景靈宮使之職。

皇祐四年(1052年)三月,除任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曾經提議太平無事時把軍隊調到内地,沒有答複。至此時,請求:“解除河北駐守軍隊,把他們分布在黃河以南的兖、鄲、齊、濮、曹、濟各郡,如果有緊急情況,沒有誤時的憂慮。如果說駐守軍隊不能立刻削減,請求訓練民兵,稍加供給幹糧,每年的費用,不到駐守軍隊一個月的開支,一個州的賦稅,那麼供給的人數就多了。”沒有答複。數月後,轉任高陽關(今河北高陽東)路安撫使。同年七月,調知瀛州,各州用官府的錢做買賣,年累計虧負十多萬,都上奏加以除去。因喪子請求任政務清簡的州郡任職,遂改知揚州,又轉知廬州,并加刑部郎中。

權知開封

至和二年(1055年)十二月,包拯因擔保推薦官員失誤獲罪,貶官兵部員外郎、知池州(今安徽池州)。

嘉祐元年(1056年)八月,複職刑部郎中、知江甯府。同年十二月,被召任權知開封府,遷升右司郎中。

嘉祐三年(1058年)六月,升為右谏議大夫、權任禦史中丞。包拯上奏說:“太子的位置空缺已經很久了,天下人都為此感到擔憂,陛下這麼長久地不作出決定,是為什麼呢?”仁宗問他說:“你認為立誰為好呢?”包拯回答道:“臣下無能,還沒有考慮,臣請求早立太子,是為宗廟萬世之大計着想的。陛下問臣想立誰,這是懷疑臣。臣已是六十歲的人了,又沒有兒子,并不是為自己和後代邀寵考慮的啊!”仁宗聽了大為高興,說:“這件事還要慢慢商議。”他請求裁減内侍,減少不必要的費用,按條文督促各路監司盡忠職守,禦史府可以自己舉薦所屬官員,減少官吏一年的休假日期,這些建議都得以施行。七月,以權禦史中丞職領轉運使、提點刑獄考課院。

蹊田奪牛

嘉祐四年(1059年),時任三司使的張方平由于買土豪的财産,被包拯上章将其彈劾免官;由宋祁接任,包拯又彈劾他;宋祁被免後,就由包拯以樞密直學士之職暫任三司使。對此,歐陽修說:“包拯是所謂牽牛踩踏了田而奪了人家的牛(蹊田奪牛),處罰已經很重了,可他又貪圖肥缺來做那個職務,不也是過分了嗎?”包拯因此待在家裡,以躲避代理三司使的任命,仁宗不許。許久後,包拯才出府任職。

嘉祐六年(1061年)三月,升任給事中,正式擔任三司使。數日後,拜樞密副使。不久,調任禮部侍郎,但他推辭不受。

溘然長逝

嘉祐七年(1062年)五月,包拯在樞密院視事時,突然得病。同月二十四日(7月3日),包拯病逝,終年六十四歲。仁宗親臨吊唁,并為其辍朝一日。追贈禮部尚書,谥号“孝肅”。

主要影響

為政

包拯以廉潔著稱,他執法嚴峻,不畏權貴。任監察禦史及知谏院時,為肅正綱紀,懲處貪官贓吏,他彈劾販賣私鹽以牟取暴利的淮南轉運按察使張可久、役使兵士為自己織造一千六百餘匹駝毛緞子的汾州(今山西汾陽)知州任弁及監守自盜的仁宗親信太監閻士良等,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彈劾王逵。王逵曾數任轉運使,巧立名目盤剝百姓錢物。激起民變後,又派兵捕捉,濫用酷刑,慘遭其殺害者不計其數,因而民憤極大。但王逵與宰相陳執中、賈昌朝關系密切,又得宋仁宗青睐,故有恃無恐。為此,包拯連續七次上章彈劾,最後一次更直接指責仁宗說:“今乃不恤人言,固用酷吏,于一王逵則幸矣,如一路不幸何!”其言激切剛直,朝野震動,輿論洶洶,朝廷終于罷免了王逵。

此外,包拯還彈劾過宰相宋庠、舒王趙元祐的女婿郭承祐和仁宗張貴妃的伯父張堯佐等人。任禦史中丞時,包拯又先後彈劾利用職權賤買富民邸舍的張方平及“在蜀燕飲過度”的宋祁,使朝廷罷免二人的三司使之職。由于包拯敢于彈劾權幸,當時社會上出現了“包彈”的諺語,世人凡見官吏“有玷缺者,必曰:‘有包彈矣。’‘包彈’之語遂布天下”。

對于有才幹有政績者,包拯則能秉公力薦,如楊纮、王鼎、王綽三人皆為範仲淹提拔的人才,曾分别擔任江南東路轉運使、提點刑獄和轉運判官,因任内嚴懲貪贓枉法的官吏而有“江東三虎”之稱。後受守舊權臣的忌惡,被降任知州,不得再任轉運使等“監司”官。包拯雖由守舊派人物王拱辰薦為禦史,卻不為政派所囿,極力主張複用三人,終于使楊纮、王鼎、王綽先後又被起用為荊湖南路轉運使、河北路提點刑獄、江西路提點刑獄。

包拯在經“慶曆新政”之後,也提過一些改革建議。如主張嚴格選拔官員,裁汰冗雜,對年滿七十歲者應強令緻仕,以解決冗官問題。他還主張停止招募士兵,揀斥老弱,以解決冗兵問題,同時應選練精兵強将,訓練義勇,以充實邊備,防禦契丹。他向仁宗建議:“不必分文武之異,限高卑之差,在其人如何耳。必當考以應敵制勝之略,詢以安邊禦衆之宜”,然後“擢而用之”。他向仁宗條陳《七事》,建言應當“明聽納,辨朋黨,惜人才,不主先入之說”,又奏請“去刻薄,抑僥幸,正刑明禁,戒興作,禁妖妄”,因其所言懇切,且合情合理,切中時弊,故多為朝廷所采納。包拯還特意奏上《進魏鄭公三疏劄子》,希望仁宗能以唐太宗善納魏徵之谏的故事為龜鑒。

任地方官時,包拯也善于體察民情,興利除弊,因而頗有政績。任京東轉運使時,他曾巡察各地訪問貧困冶鐵戶,并據實情申報轉運司,豁免了這些戶所欠的官鐵,同時又鼓勵有能力者開爐冶鐵,發展生産。

權知開封府時,包拯疏浚惠民河。惠民河也稱蔡河,原自東京至通許(今屬河南),直達淮河。後為了水運之便,又自新鄭引闵水彙入,使之流量大增。時惠民河常漲水為患,大水時“門關折,壞官私廬舍數萬區,城中系栰渡人”。包拯查知河水泛濫的原因乃“中官世族築園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遂毅然下令,将所有跨河修建的樓台、花園、水榭全部拆毀,使河水得以暢通。有些權貴持僞增步數的地券與包拯相争,包拯皆通過實地測量、驗證,揭示其僞,并上朝劾奏,要求嚴懲。

任三司使期間,包拯改變了過去的一些做法,以前,凡是各種封藏于倉庫供皇帝用的物品,都從各地科派,造成百姓困難。包拯特此設立市場,公私實行公平買賣,此後百姓不再受到侵擾。原來司裡吏員欠下金錢布匹,大多受到監禁,其中有些人往往逃走,就連帶拘禁了他們的妻子兒女,像這一類情形的包拯都釋放了他們。

執法

包拯尤為人稱道的是其斷訟執法的明敏正直。出知天長縣時,包拯遇到一件棘手的案子。某日有一農人至縣衙,狀告歹徒割去其家耕牛的舌頭,請求捉拿罪犯。割去牛舌并無财利可圖,故包拯推斷此事必屬怨家的報複行為,于是命農人宰牛賣肉以引罪犯上鈎。宋代宰殺耕牛是犯法的,不出包拯所料,割牛舌者見牛主殺牛,欲加其罪,果然前往縣衙首告,遂自投羅網,疑案立破。

包拯執法之剛正不阿在其出知廬州時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廬州是包拯的家鄉,任知州時,他的親朋故舊多以為可得其庇護,幹了不少仗勢欺人,甚至擾亂官府的不法之事。包拯決心大義滅親,以示警戒。時恰有一從舅犯法,包拯不以近親為忌,在公堂上将其依法責撻一頓,自此以後,親舊皆屏息收斂,再不敢胡作非為。

權知開封府時,包拯整頓吏風,改革訴訟制度。開封府舊制,凡往告狀者,必須先将狀紙交給守門的府吏,再由府吏轉呈,是否審理,何時審理,則由府吏通知。由于訴訟者不能面見長官,府吏往往借此敲詐勒索,營私舞弊,而有冤屈者常因送不起錢财而告狀無門。包拯革除此弊,大開正門,使告狀者可直接至公堂見官納狀,自陳冤屈,于是審案也更能公正合理。

東京多皇親國戚、達官顯貴,素以難以治理著稱,而包拯“立朝剛毅”,凡以私人關系請托者,一概拒絕,因而将東京治理得“令行禁止”。也正因他執法嚴峻,不徇私情,“威名震動都下”,在他以天章閣待制職任知谏院時,彈劾權貴,“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

包拯的嚴于律己,廉潔著稱也是十分突出的。二十三歲時,包拯受到出知廬州的劉筠嘉許,聲名大盛,家鄉有一豪富之家曾邀請他赴宴叙談,一位李姓同學欣然欲往,而包拯卻嚴肅地說:“彼富人也,吾徒異日或守鄉郡,今妄與之交,豈不為他日累乎。”可見他為官前即确立了從政不徇私情的志向。

端州以産硯著名,端硯曆來是文人士大夫尋覓的珍品,包拯出知端州時不僅革除了諸前任在“貢硯”數額之外,加征數十倍,以飽私囊和賄賂權貴的流弊,而且任滿離去時“不持一硯歸”。1973年,合肥清理包拯墓時,在包拯及其子孫墓中僅發現一方普通硯台而無端硯,也足證史載之确。

包拯曾力申“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他不僅如此說,而且還躬身力行并教之于後代。訂立了《家訓》。将《家訓》镌刻于石碑,豎立于堂屋東壁,以昭示後人。

曆史評價

總評

包拯平生整治吏治、注重生産、鞏固國防、舉賢任能、為民請命,頗有政績,是中國曆史上的名臣,傑出的清官代表。包拯之名,成為清廉的象征。

包拯性情嚴峻剛正,憎惡辦事小吏苟雜刻薄,務求忠誠厚道,雖然非常憎恨厭惡,但從來沒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他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悅人,平常沒有私人信件,連朋友、親戚都斷絕來往。雖然地位高貴,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飲食跟當百姓時一樣。曾著家訓:“後世子孫仕安者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殁之後,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從吾者,非吾子孫。仰珙刊石,豎于堂層東壁,以诏後世。”時人也稱其“有凜然不可奪之節”,“有所關白,喜面折辱人”,據此可見,包拯的為人已清正剛直得近乎執拗,甚至還有些不近人情,然而,這也正是他與一些庸吏的根本不同。

包拯在朝廷為人剛強堅毅,貴戚宦官因此而大為收斂,聽說的人都很害怕他。人們把包拯笑比做黃河水清一樣極難發生的事情。小孩和婦女,也知道他的名聲,叫他“包待制”。京城裡的人因此說:“暗中行賄疏不通關系的人,有閻羅王和包老頭。”按舊規矩,凡是訴訟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遞交狀子。包拯打開官署正門,使告狀的人能夠到跟前陳述是非,辦事小吏因此不敢欺瞞。朝中官員和勢家望族私築園林樓榭,侵占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發大水,包拯于是将那些園林樓榭全部毀掉。有人拿着地券虛報自己的田地數,包拯都嚴格地加以檢驗,上奏彈劾弄虛作假的人。

包拯以其政績和品行為人愛戴,因而包拯去世的噩耗傳出時,朝野震驚,全城盡悼,“京師吏民,莫不感傷;歎息之聲,聞于衢路”。現藏開封博物館的北宋《開封府題名記》碑,上刻一百八十三位開封知府的姓名和上任年月,而包拯的名字卻已磨去,據說這是因為人們在觀賞碑記時,由于敬仰包拯而經常用手撫摸指點其名,天長日久,竟将碑字磨去。

包拯在社會享有盛譽,因而人們廣泛傳誦他的事迹,并加以理想化和藝術化,衍生出許多轶聞傳說。南宋時有以包拯為主題的故事和戲曲,元雜劇中更有大量的包公戲如《陳州粜米》。包拯是以龍圖閣直學士(後世訛為大學士)職名任權知開封府,包拯世稱包龍圖。有小說《三俠五義》(評書界叫《龍圖公案》)流行,遂成為一個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

曆代評價

士大夫語曰:富公真宰相,歐陽永叔真翰林學士,包老真中丞,胡公真先生。

歐陽修:拯性好剛,天姿峭直,然素少學問,朝廷事體或有不思……少有孝行,聞于鄉裡,晚有直節,著在朝廷。但其學問不深,思慮不熟,而處之乖當,其人亦可惜也!

趙祯:包拯公而忘私,不邀陰幸也。

司馬光:①拯進士及第,以親老侍養,不仕宦且十年,人稱其孝。

②向者仁宗時,包拯最名公直。

③拯為長吏,僚佐有所關白,喜面折辱人,然其所言若中于理,亦幡然從之。剛而不愎,此人所難也。

劉敞:識清氣勁,直而不撓;凜乎有歲寒之操。

吳奎:①宋有勁正之臣,曰“包公”……其聲烈表爆天下人之耳目,雖外夷亦服其重名。朝廷士大夫達于遠方學者,皆不以其官稱,呼之為“公”。

②公守法持正,敢任事責凜凜然有不可奪之節,蓋孔子所謂大臣者欤!

③力于親,盡瘁于君。峻節高志,淩乎青雲。人或曲随,我直其為。人或善容,我抗其辭。自始及終,言行必一……惟令名之皎潔,與淮水而悠長。

張田:仁宗皇帝臨禦天下四十年,不自有其聖神明智之資,善容正人延谠議,使其謀行忠入,有補于國,卒大任以股肱者,惟孝肅包公止爾。

包順:平生聞包中丞朝廷忠臣。

李焘:拯性峭直,然奏議平允,常惡俗吏苛刻,務為敦厚。雖疾惡甚至人情所不及,即推以忠恕。不為苟合,未嘗僞色辭以悅人。不作私書,至于幹請,無故人親黨一皆絕之。居家儉約,衣服器用飲食,雖貴,如初官時。

朱熹:複為京尹,令行禁止,立朝剛毅。

王稱:拯為人不苟合,未嘗僞辭色以悅人,平居無私書,故人親黨亦皆絕之,人多憚其方嚴,仕已通顯,奉已儉約,如布衣時。

脫脫:拯為開封,其政嚴明,人到于今稱之。而不尚苛刻,推本忠厚,非孔子所謂剛者乎。

孫承恩:面目棱棱,剛氣烈烈。勢力苞苴,莫我敢敓。嚴肅者政,苛刻匪心。非漢法吏,乃古直臣。

張居正:若包拯者,真可謂執法之臣,故雖至今兒童婦女猶知稱之,況當時乎!然其敦厚忠恕,又其立身行己之本,故雖執法而民不以為殘也。人主得斯人而用之,則可以振紀綱,整風俗,其于治道非小補矣。

蔡東藩:狄青、包拯兩人,垂譽至今,稱頌不衰。而包龍圖三字,盛名尤出狄上。即婦人孺子,無不知有包龍圖者。甚且謂狄之榮顯,多由包拯之力,是則子虛烏有之談,固難取信耳。嘗考狄之立功,莫大于奪昆侖關,包之成名,莫要于知開封府,著書人不敢溢美,亦不敢沒善,就兩人功名,擇要演述,已足存其實迹;而當時朝政之得失,亦銷納其間,以視俗小說之附會荒唐,不值一噱者,固不啻霄壤之别也。此書一出,可以掃盡巵言。

胡适:曆史上有許多有福之人。一個是黃帝,一個是周公,一個是包龍圖……包龍圖——包拯——也是一個箭垛式的人物。古來有許多精巧的折獄故事,或載在史書,或流傳民間,一般人不知道他們的來曆,這些故事遂容易堆在一兩個人身上。在這些偵探式的清官之中,民間的傳說不知怎樣選出了宋朝的包拯來做一個箭垛,把許多折獄的奇案都射在他身上。包龍圖遂成了中國的歇洛克·福爾摩斯了。

人際關系

遠祖

申包胥,春秋時期楚國大臣。

高祖父

包業,不仕。

曾祖父

包襲,不仕,後贈太子少保。

祖父母

祖父:包士通,後因包拯顯貴贈太子少傅。

祖母:宣氏,追封馮翊郡太夫人。

父母

父親:包令儀,官至虞部員外郎,後因包拯顯貴贈太保。

母親:張氏,追封(阙)陽郡太夫人。

妻妾

原配:李氏,早卒。

繼室:董氏,後封永康郡夫人。

媵妾:孫氏

子女

兒子

長子:包繶,董氏所生,官至太常寺太祝、通判潭州,早逝。

幼子:包绶,孫氏所生,幼名包誕,官至朝奉郎、通判潭州。

女兒

包氏,嫁陝州硖石縣主簿王向。

包氏,嫁國子監主簿文效。

轶事典故

巧答典客

包拯出使遼國時,遼國命館伴對包拯說:“你們不久前在雄州(今河北雄縣)城開了便門,就是想引誘我國的叛徒,以便刺探邊疆的情報吧?”包拯說:“你們的涿州城曾經也開過便門,刺探邊疆的情報為何一定要開便門呢?”那個人便無言以對。

清正廉明

包拯被提拔為大理寺丞、知端州(今廣東肇慶)時。當時端州特産端硯是宋朝士大夫最珍愛時髦的雅器,當地每年向朝廷進貢。凡在這裡做“一把手”的官員,都在“貢硯”規定的數量外加征幾十倍的數額以賄賂朝廷權貴,所謂“打點”中央的關系,此舉加重了老百姓的負擔。個性官員包拯一上任就高調破除這則運行多年的潛規則,下令隻能按規定數量生産端硯,州縣官員一律不準私自加碼,違者重罰。并且表态,自己作為“一把手”,決不要一塊端硯。此舉在當地掀起軒然大波。三年後,包拯任期滿,被調至中央任職,果然“歲滿不持一硯歸”。《包公擲硯》的故事以這個藍本創作的。

包拯彈劾陳州京西路轉運司,揭露其盤剝災民的罪行的事迹,被石玉昆的《三俠五義》再創作為家喻戶曉的包公戲《陳州放糧》,民間渲染加工成開封府尹、欽差大臣“包青天”奉命查赈,劇中涉及國舅們害民肥私、包公查案遭人陷害、各路百姓掩護包公、包公怒鍘皇親國戚、成功放糧赈災等等,演繹了一個青天大老爺為民除害、不畏強權且驚心動魄、扣人心弦的故事。

嘉祐四真

宋仁宗嘉祐(1056年-1063年)年間,富弼為相,歐陽修任翰林學士,包拯任禦史中丞,胡瑗在太學為侍講,集天下之望。當時士大夫相傳道:“富公真宰相,歐陽永叔真翰林學士,包老真中丞,胡公真先生。”便有四真之名。

上一篇:蒲出去

下一篇:勒德斯拉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