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紀原

劉紀原

原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
曾用名陳紀原,1933年8月生,山西省興縣人,研究員,1952年7月加入中國共産黨。[1]1960年畢業于莫斯科包曼高級工業學院自動控制專業。曆任七機部12所所長、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航天工業部副部長、航天工業總公司總經理兼國家航天局局長,十四、十五屆中央委員會委員,九屆、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2011年10月2日,劉紀原獲得國際宇航科學院(IAA)授予的航天領域最高獎項馮·卡門獎。
    中文名:劉紀原 外文名: 别名: 民族: 出生地:安徽巢縣(今巢湖市) 畢業院校:莫斯科包曼高級工業學院 職業: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 代表作品: 主要成就: 獎項:馮·卡門獎

個人簡介

2011年10月2日,劉紀原獲得國際宇航科學院(IAA)授予的航天領域最高獎項馮·卡門獎,中國運載火箭與戰略導彈控制技術專家、航天系統工程管理專家。為早期運載火箭控制系統綜合設計和試驗工作做出重要貢獻。

親自策劃和領導制訂、實施了國家“七五”、“八五”和“九五”中國航天科技工業的發展規劃,推動了關鍵技術突破和基礎設施工程建設,航天系統工程管理等一系列中國航天技術發展的戰略性工作;為适應航天科技發展和航天領域的國際合作需要,決策并領導開發了大型運載火箭,為長征火箭在國際市場拓寬了發射服務領域;擔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立項和順利實施做出了突出貢獻;主持建立了科學有效的質量體系,實現産品保證工作系統化和規範化,開創了中國航天質量工作的新局面。

英烈之後

名稱由來

在劉紀原珍藏的影集中,有一張小時候的照片。大約5歲的小紀原站在兩位身穿戎裝的女戰士前面,其中戴眼鏡的那位便是他的母親——劉亞雄,時任山西女子抗日敢死隊指導員,後又成為抗日根據地第一個女專員。1933年,劉紀原在母親腹中5個月時,父親陳原道在南京雨花台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成為被後人緬懷的雨花台烈士之一。母親與外祖父為了讓他永記父親,便為他起名劉紀原。

留學蘇聯

少年時的磨砺成為劉紀原一生的财富。新中國成立後,黨和國家為了盡快培養出更多社會主義事業急需的人才,向蘇聯和其他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派遣了大批留學生,而劉紀原也正是在這個時候接受黨和國家的挑選,遠赴蘇聯留學。盡管當時喜歡的是汽車專業,但他還是服從了組織上的安排,并深感肩負着國家的重托,學不好無顔回國。

投身與導彈事業

1960年,風華正茂的劉紀原完成了在莫斯科包曼高級工業學校自動控制系導彈控制專業的全部學業後,返回祖國。此後,他長期在研究所從事科學研究與管理工作,參與了“兩彈一星”研制、“兩彈結合”試驗。在中國地地導彈采用和實現全慣性制導、改進遠程運載火箭控制系統可靠性等科研攻關中,功不可沒。

領導中國航天

走上領導崗位後,他先後出任航天工業部副部長,航空航天部副部長,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國家航天局)總經理兼航天局局長,九屆全國人大常委。

他主持發展戰略研究,領導規劃編制和實施,帶領中國航天走出了運載火箭系列化、衛星平台通用化發展的路子;他提出并組織長征二号E捆綁式運載火箭、載人航天工程、運載火箭專項技改等重大工程立項、論證和研制;建議并推進航天效益工程和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使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的效益出現了大幅度增長,為中國航天持續發展并在世界航天發射服務領域占有一席之地作出了突出貢獻。他先後被授予歐亞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和俄羅斯導航科學院院士稱号。

殚精竭慮

在劉紀原的簡曆中,有這麼一欄:1992年12月至1999年9月擔任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短短的二十幾個字,濃縮了一段鮮為人知的曆史和背後的酸甜苦辣。

鮮為人知的背後

1988年,在分析航天技術的發展趨勢和全球局勢後,劉紀原從中國軍事、政治、經濟及高科技發展和後繼人才的需要出發,适時提出了20世紀90年代航天技術的發展重點要放在“兩抓一突破”上,并主持了中國研制航天飛機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的軟科學研究。得出的結論是,中國搞航天飛機不現實,應該将注意力轉到如何搞飛船上。

他認為,為保持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勢頭,滿足國家戰略發展的需求,發展中國載人航天是很必要的;但考慮到中國經濟、技術條件的限制,應該首先研制多用途飛船,作為試驗性載人、運貨航天器,為初期載人航天試驗服務。通過飛船的研制和飛行試驗,為發展有翼軌道器及先進的天地往返運輸系統、載人空間站和空間站利用,奠定必要的技術基礎。

1991年1月7日,航空航天工業部成立了載人航天工程領導小組,由劉紀原出任組長。在他指導下,該小組與“863計劃”的航天專家一起負責确定技術指标、需攻關的關鍵技術、需建設的大型設施等,以便為中央的決策提供基礎。

促使工程上馬的機會出現在1991年初。1991年1月30日,中國宇航學會、中國科學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聯合舉辦了“中國航天高技術報告會”。會議當天,劉紀原副部長剛從内蒙古指揮部調研回京。火車到站時,他對時任航空航天工業部計劃司總工程師的張宏顯說:“到會場後,先不要留下來參加會議,你回部機關去,把我們寫的《關于發展中國載人航天技術的建議》等文件取來封好,送給參加會議的二炮副參謀長栗前明(小平同志的妹夫),什麼話也不用說。

劉紀原托栗前明将《關于開展載人飛船工程研制的請示》和《關于發展中國載人航天技術的建議》轉呈給了鄧小平同志。該建議中特别提出“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面臨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領導創建的、得來不易的航天國際地位存在着得而複失的危險。懇請中央盡快決策。”

鄧小平同志十分重視這件事,事情進展得也非常迅速。3月14日,航空航天工業部辦公廳的保密電話響了,傳來的是國務院秘書局的通知:“15日下午3點至5點,李鵬總理要約見航空航天工業部高級技術顧問任新民和了解飛船情況的同志聽彙報。”

彙報會後,李鵬總理表示,應當搞載人航天,從飛船搞起。争取建國50周年時,把載人飛船送上天!他還特意把劉紀原從黨校叫去,就論證情況、條件準備及不同方面的意見等詢問了兩個小時。

1991年3月20日,航空航天工業部收到了中辦秘書局轉來的中央領導江澤民、李鵬、劉華清在《航空航天重大情況》文件上的重要批示。

全面發力

從那時起,中國載人航天的工程論證工作便進入了全面、緊張、有序的狀态。在劉紀原組織下,航空航天工業部先後邀請了數批外國航天專家來華講學,重點介紹他們在發展載人航天,特别是研制飛船方面的技術和經驗,并派遣20名年輕的技術人員到國外進行了為期兩年的學習。現在,這批人已成為航天各部門的領導和業務骨幹。

畢生夢想

1999年,劉紀原離開航天領導崗位,被選為全國人大常委。但他割舍不下曾為之奮鬥了40年的航天事業。從1999年11月20日到2005年10月12日,神舟飛船六次啟程、返航,他次次魂牽夢繞,次次心馳神往。他和航天人一起屏住呼吸,一起承受劇烈的心跳,一起歡呼慶賀勝利。2003年11月16日,在神舟五号載人飛船歸程之際,年已古稀的他來到内蒙古中部大草原,迎接飛天英雄楊利偉凱旋。當這位把畢生心血獻給航天事業的老戰士與年輕的航天員雙手緊緊相握的時候,全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上一篇:于吉紅

下一篇:金複新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