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浦江

劉浦江

北京大學曆史系教授
遼金史名家、北京大學曆史系暨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教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副主任暨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市曆史學會常務理事。曾任北京大學曆史學系副主任。主要專業領域為宋遼金史、中國北方民族史。[1]
    中文名:劉浦江 民族:漢族 出生地:上海 畢業院校: 學位/學曆: 職業:教授 專業方向: 職務: 學術代表作: 主要成就: 代表作品:《松漠之間》 性别:男

基本内容

劉浦江,重慶墊江人,1961年生于上海。1983年畢業于北京大學曆史學系。為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

主要學術領域:遼金史、民族史。

2015年1月6日,劉浦江因病去世。

人物生平

1979年至1983年,就讀于北京大學曆史學系中國史專業,獲曆史學學士學位。

1983年7月至1988年3月,中共中央黨校文史教研部助教、講師。

1988年4月至今,北京大學曆史學系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

2015年1月6日23點57分逝世。

學術研究

專業特長及研究方向

遼金史、宋史、中國民族史

著作

1、《遼金史論》,遼甯大學出版社,1999年5月。

2、《二十世紀遼金史論着目錄》,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10月。

3、《松漠之間:契丹遼金女真史研究》,中華書局,2008年7月。

學術論文

1、舊序新說,《書林》1984年第4期。

2、從《春秋左傳》看春秋時代的城市,《齊魯學刊》1985年第1期。

3、柳開生卒年辨正,《中國史研究》1986年第4期。

4、《青箱雜記》衍文發複,《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88年第4期,55~56頁。

5、“春秋五霸”辨,《齊魯學刊》1988年第5期,36~41、11頁。

6、《次柳氏舊聞》無《桯史》之名,《中華文史論叢》1989年第1輯。

7、辛稼軒《美芹十論》作年确考,《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0年第2期,10~16頁。

8、再論《大金國志》的真僞——兼評《大金國志校證》,《文獻》1990年第3期,96~108頁。

9、《建康實錄》校點本訾議,《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1年第4期,14~17頁。

10、關于《契丹國志》的若幹問題,《史學史研究》1992年第2期,59~65頁。

11、漢沖帝永嘉年号辨,《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2年第4期,6~9頁。

12、書《金史·施宜生傳》後,《文史》第35輯,1992年,270頁。

13、範成大《攬辔錄》佚文真僞辨析,《北方論叢》1993年第5期,91~96頁。

14、《契丹國志》與《大金國志》關系試探,《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第1輯,中華書局,1993年,242~254頁。

15、金代戶口研究,《中國史研究》1994年第2期,86~96頁。

16、金代猛安謀克人口狀況研究,《民族研究》1994年第2期,81~89頁。

17、鄧廣銘先生與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1994年第11期,14~19頁。

18、論金代的物力與物力錢,《中國經濟史研究》1995年第1期,95~103頁。

19、“博學于文、行己有恥”——鄧廣銘教授的宋史研究,《北京大學學報》1995年第2期,105~107頁。

20、金代戶籍制度刍論,《民族研究》1995年第3期,69~78頁。

21、渤海世家與女真皇室的聯姻——兼論金代渤海人的政治地位,《大陸雜志》(台北)90卷第1期,1995年1月15日,40~48頁。

22、金代“通檢推排”探微,《中國史研究》1995年第4期,27~35頁。

23、金朝的民族政策與民族歧視,《曆史研究》1996年第3期,54~69頁。

24、金代雜稅論略,《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6年第3期,16~26頁。

25、金代土地問題的一個側面——女真人與漢人的土地争端,《中國經濟史研究》1996年第4期,127~138頁。

26、遼金的佛教政策及其社會影響,《佛學研究》第5輯,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1996年,231~238頁。

27、唐突曆史,《讀書》1996年第12期,32~39頁。

28、金代的一樁文字獄——宇文虛中案發複,《慶祝鄧廣銘教授九十華誕論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273~279頁;收入《北京大學百年國學文粹·史學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770~775頁。

29、獨斷之學、考索之功——關于鄧廣銘先生,《中華讀書報》1998年1月21日第6版。

30、《三朝北盟會編》研究(鄧廣銘、劉浦江),《文獻》1998年第1期,93~117頁。

31、十二世紀中葉中國北方人口的南遷,《原學》第6輯,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8年,267~292頁。

32、關于契丹、黨項與女真遺裔問題,《大陸雜志》(台北)96卷第6期,1998年6月15日,19~34頁。

33、最後的時光,《北京日報》1998年6月4日第7版。

34、說“漢人”──遼金時代民族融合的一個側面,《民族研究》1998年第6期,57~65頁。

35、關于金朝開國史的真實性質疑,《曆史研究》1998年第6期,59~72頁。

36、大師的風姿──鄧廣銘先生與他的宋史研究,《文史知識》1998年第12期,53~54頁。

37、不僅是為了紀念,《讀書》1999年第3期,126~131頁;收入《仰止集──紀念鄧廣銘先生》,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不僅為了紀念——〈讀書〉精選》,《讀書》雜志編,三聯書店,2007年。

38、試論遼朝的民族政策,載《遼金史論》,遼甯大學出版社,1999年5月,35~57頁。

39、内蒙古敖漢旗出土的金代契丹小字墓志殘石考釋,《考古》1999年第5期,85~89頁;收入《契丹小字研究論文選編》,陳乃雄、包聯群編,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

40、鄧廣銘與二十世紀的宋代史學,《曆史研究》1999年第5期,114~129頁。

41、金代捺缽研究(上、下),《文史》第49輯,1999年12月,169~179頁;《文史》第50輯,2000年7月,159~174頁。

42、一代宗師——鄧廣銘先生的學術風範與學術品格,《學林往事》下冊,朝華出版社,2000年3月,1232~1247頁。

43、女真的漢化道路與大金帝國的複亡,《國學研究》第7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7月,171~208頁。

44、河北境内的古地道遺迹與宋遼金時代的戰事,《大陸雜志》(台北)101卷第1期,2000年7月15日,27~42頁。

45、遼朝的頭下制度與頭下軍州,《中國史研究》2000年第3期,86~101頁。

46、《金朝軍制》平議──兼評王曾瑜先生的遼金史研究,《曆史研究》2000年第6期,166~172頁。

47、遼朝亡國之後的契丹遺民,《燕京學報》新10期,2001年5月,135~172頁。

48、遼朝國号考釋,《曆史研究》2001年第6期,30~44頁。

49、遼朝“橫帳”考——兼論契丹部族制度,《北大史學》第8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29~49頁。

50、二十世紀契丹語言文字研究論着目錄》,《漢學研究通訊》(台北)21卷第2期,2002年5月,27~40頁。

51、《二十世紀女真語言文字研究論着目錄》,《漢學研究通訊》(台北)21卷第3期,2002年8月,17~26頁。

52、女真語言文字資料總目提要,《文獻》2002年第3期,180~199頁。

53、李錫厚《臨潢集》評介,《中國史研究動态》2002年第7期,27~28頁。

54、契丹族的曆史記憶——以“青牛白馬”說為中心,《漆俠先生紀念文集》,河北大學出版社,2002年10月,157~171頁。

55、文化的邊界——兩宋與遼金之間的書禁及書籍流通,《中國史學》(東京)第12卷,2002年10月;收入《10—13世紀中國文化的碰撞與融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

56、第三隻眼睛看中國曆史──評《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所《中國文化》第19、20期合刊,2002年12月,338~344頁。

57、書生本色,《中華讀書報》2002年12月11日第5版;收入《載物集——周一良先生的學術與人生》,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1月,211~213頁。

58、遼代的渤海遺民——以東丹國和定安國為中心,《文史》2003年第1輯(總第62輯),179~192頁。

59、宋代宗教的世俗化與平民化,《中國史研究》2003年第2期,117~128頁。

60、近20年出土契丹大小字石刻綜錄,《文獻》2003年第3期,231~244頁。

61、德運之争與遼金王朝的正統性問題,《中國社會科學》2004年第2期,189~203頁。

62、正視陳寅恪,《讀書》2004年第2期,91~99頁。

63、從《遼史·國語解》到《欽定遼史語解》——契丹語言資料的源流》,《歐亞學刊》第4輯,中華書局,2004年1月。

64、再論阻蔔與鞑靼,《曆史研究》2005年第2期。

65、金代“使司”銀铤考釋,《中國曆史文物》2005年第2期。

66、契丹名、字初釋——文化人類學視野下的父子連名制,《文史》2005年第3輯。

67、正統論下的五代史觀,《唐研究》第11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

68、鄧廣銘——宋代史學的一代宗師,郭建榮、楊慕學主編《北大的學子們》,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年1月。

69、遼《耶律元甯墓志銘》考釋,《考古》2006年第1期。

70、『遼史』國語解から『欽定遼史語解』まで——契丹言語資料の源流,井上德子譯,《研究論集》第2集《アジアの歴史と近代》,河合文化教育研究所,2006年6月。

71、“五德終始”說之終結——兼論宋代以降傳統政治文化的嬗變,《中國社會科學》2006年第2期。

72、“糺鄰王”與“阿保謹”——契丹小字《耶律仁先墓志》二題,《文史》2006年第4輯。

73、宋代使臣語錄考,《10—13世紀中國文化的碰撞與融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

74、百年鄧恭三,《中國教育報》2007年3月16日第4版。

75、懷念恩師鄧廣銘先生,《中華讀書報》2007年4月11日第20版。

77、“The end of the Five Virtues theory:Changes of traditional political culture in China since the Song Dynasty”,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vol.2,no.4(October 2007).

78、金中都“永安”考,《曆史研究》2008年第1期。

79、再談“東丹國”國号問題,《中國史研究》2008年第1期。

80、金中都“永安”考,《曆史研究》2008年第1期。

81、《契丹地理之圖》考略,《鄧廣銘教授百年誕辰紀念論文集》,中華書局,2008年11月。

82、「五徳終始」說の終結――兼ねて宋代以降における伝統的政治文化の変遷を論じる》(小林隆道譯),『宋代史研究會研究報告第9集:「宋代中國」の相対化』,東京:汲古書院,2009年7月,147—181頁。

83、窮盡·旁通·預流:遼金史研究的困厄與出路,《曆史研究》2009年第6期。

84、契丹開國年代問題——立足于史源學的考察,《中華文史論叢》2009年第4輯。

85、關于契丹小字《耶律糺裡墓志銘》的若幹問題,《北大史學》第14輯,2009年12月。

86、祖宗之法:再論宋太祖誓約及誓碑,《文史》2010年第3輯。

87、再論契丹人的父子連名制——以近年出土的契丹大小字石刻為中心,《清華元史》第1輯,商務印書館,2011年9月。

88、鄧廣銘先生學術簡述,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國學新視野》2011年冬季号,2011年12月。

89、“The Forenames and Courtesy Names of the Khitans:The Father-Son Name Linkage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Chinese Scholars on Inner Asia, Indiana University,2012,pp.183-253.

90、鄧廣銘先生與遼金史研究,《想念鄧廣銘》,新世界出版社,2012年4月。

91、宋、金治河文獻鈎沉——《河防通議》初探,《輿地、考古與史學新說——李孝聰教授榮休紀念論文集》,中華書局,2012年6月。

92、契丹人殉制研究——兼論遼金元“燒飯”之俗,《文史》2012年第2輯。

93、在曆史的夾縫中:五代北宋時期的“契丹直”,《中華文史論叢》2012年第4輯。

94、南北朝的曆史遺産與隋唐時代的正統論,《文史》2013年第2輯。

95、金朝初葉的國都問題——從部族體制向帝制王朝轉型中的特殊政治生态,《中國社會科學》,2013年第3期。

獲獎情況

科研獎

1.《遼金史論》于2000年8月獲首屆鄧廣銘學術獎勵基金二等獎。

2.《遼金史論》于2000年12月獲北京市第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3.《契丹名、字初釋——文化人類學視野下的父子連名制》于2006年6月獲北京大學第十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

教學獎

獲1996~1997學年度北京大學教學優秀獎。

上一篇:許正陽

下一篇:娜妍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