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放吾

劉放吾

遠征軍仁安羌大捷指揮人
劉放吾(1899年—1994年),原名劉繼樞,别号不羁,湖南桂陽人。桂陽蘭嘉聯合中學,黃埔軍校第六期第一總隊步兵科畢業。廬山中央軍官訓練團第三期、駐印度蘭姆伽戰術學校戰術班第二期、陸軍大學特别班第七期、台灣圓山軍官訓練團第八期、台灣陸軍參謀指揮大學畢業。曆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教導師特務連排長,國民政府警衛軍特務三連連長,第五軍及财政部稅警總團步兵四團連長,抗日戰争爆發後,任稅警總團幹校軍士隊少校隊長,稅警總團第二團第二營營長,新編第三十八師一一三團上校團長、上校師副。參加兩次淞滬會戰、武漢會戰和英緬抗戰,曾率部解救英軍7000人。1994年6月29日病逝洛杉機。在去世兩年前,台灣當局為其補發一枚遲到整50年的榮譽---陸海空軍甲種一等獎章(指揮仁安羌大捷功績)。[1]
    本名:劉放吾 别名:原名劉繼樞 字: 号: 所處時代: 民族族群: 出生地: 主要作品: 主要成就: 籍貫:湖南桂陽 性别:男 民族:漢族 國籍:中國 出生年月:1898年4月17日 畢業院校:黃埔軍校第六期第一總隊步科畢業 政黨:中共黨員

人物生平

簡介

劉放吾,原名劉繼樞,号不羁(1899-1994年),湖南桂陽仁義鎮下元村雙嶺人。1948年10月于長春投誠,後逃往台灣。曾以買煤球為生,戲稱“将軍煤球”。1954年1月定居洛杉機。1959年,劉放吾以少将軍銜退役,個人僅獲一紙獎章執照——陸軍新編第三十八師一一三團上校團長劉放吾因緬甸戰役著有功績令依海陸空軍獎勵條例第三條第一款給予海陸空軍甲種一等獎章。

由于一個“冒牌将軍”林彥章,劉放吾名字湮沒曆史。1993年,仁安羌戰役50周年,許多媒體再度提起當年的英雄事迹,而劉放吾那一年已經93歲高齡,英雄終被發現,台灣“國防部”終于決定專門為他開模打造一枚遲來的獎章。事隔50年,劉放吾的遺憾才算稍獲彌補。1994年病逝于美國,享年95歲。

簡曆

1926年6月30日于湖南省桂陽藍嘉聯合中學畢業。

1926年9月1日入黃埔軍校第六期步兵科,1929年5月30日畢業。

1929年9月任軍校教導隊學生隊排長。

1930年6月1日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教導師特務連排長。12月1日任警衛軍特務營3連連長。

1931年12月1日任5軍特務營3連連長。

1932年2月參加了“一二八”上海抗戰。

1932年11月1日任稅警總團4團5連連長,後升任營長。

1933年9月入廬山軍官訓練團3期學習,同年10月畢業。

1937年10月1日任稅警總團幹部教導隊軍士隊少校隊長。

1939年3月1日任稅警總團2團2營營長。

1941年12月1日任新編38師113團上校團長。

1942年8月至9月入印度藍姆伽戰訓班學習。

1943年6月1日任新編38師上校師附。

1946年4月20日任新編1軍幹部教導隊上校大隊長。

1946年6月1日任東北保安司令部第12支隊少将副司令。

1947年9月20日該部改編為騎兵2旅,任少将副旅長。

1947年12月25日任新編7軍高參。

1948年5月初因母病請準長假,同年12月,奉電來台任陸軍訓練司令部高參。

1949年5月5日任中央軍校第4軍訓班軍官大隊少将大隊長。

1949年10月1日任學生總隊少将總隊長。

1950年9月1日任軍校幹訓總隊少将總隊長。

1951年秋任第80軍幹訓班上校副主任。

1952年1月兼任陸軍補充兵幹部集訓班主任。

1952年9月任第80軍幹訓班少将副主任,11月初去兼職。

1954年1月退役,定居洛杉機。

1994年6月29日病逝洛杉機。

轶事典故

将軍煤球

“劉放吾到台灣後,曾經任教,因薪水甚少,生活困頓。為了生計,劉放吾求助做煤球生意的舊部,即參加仁安羌戰役的第一營營長楊振漢。楊振漢于是教他買煤灰,怎樣做煤球。劉放吾于是在屏東開了一家煤球店,買煤球者戲稱他為“将軍煤球”。

名字湮沒曆史

劉放吾老友袁子琳疑惑:我看過七八本關于仁安羌戰役的書籍,書中皆未提劉團長,那麼113團抗倭時,指揮員團長在哪裡?就在劉放吾基本淡出人們視野時,1963年8月,一個“冒牌将軍”林彥章出現了。林在接受《中華日報》訪談時說他是在仁安羌戰役中解救出英軍炮兵團長菲士廷的恩人,因戰功卓著,被宋子文授予少将軍銜。

1963年10月10日,林彥章因謊言及騙财之舉,被香港警方批捕。林的被捕引發人們開始尋找仁安羌戰役中的英雄團長。

英雄終被發現

幾經周折,1977年《征信新聞報》記者終于找到劉放吾。該報将其訪談内容公之于衆。

時隔20餘年,不善言辭的劉放吾對仁安羌一役的憶述簡單扼要:“打得過瘾”。當他面對記者贊美其“骁勇善戰”、“赫赫戰功”時,言語淡然:不過盡了軍人本分,不能列為戰果、解救英軍隻是盡到軍人職責而已。

劉放吾夫婦移居美國。劉放吾的赴美行李中,有史萊姆将軍的手令、繳獲的寫有“武運長久”的日軍軍旗及十幾本日記。

獎章遲到了50年

1992年,劉偉民赴台請有關部門追贈獎章。台當局有關部門專為劉放吾開模(模具)打造獎章,這枚遲到50年的獎章最終了卻了劉放吾深埋心底的一樁憾事。

緻謝

1992年,仁安羌大捷50周年。當年4月,撒切爾夫人訪美。4月11日,在芝加哥卡爾登酒店大堂,撒切爾夫人拜訪了坐在輪椅上的劉放吾。

據劉放吾之子劉偉民描述,撒切爾夫人握着劉放吾的手,并代表英國政府對劉放吾表示感謝與敬佩。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州長彼得•威爾遜、美國洛杉矶議會議長迪恩•巴納、美國總統布什分别緻函劉放吾。

病逝于美國

1994年6月29日,劉放吾逝世,享壽95歲。劉放吾生前自我評價:吾作戰不畏艱險,自信能刻苦耐勞,負責守紀,無不良嗜好,不善言辭,不善交際,待人以誠,服務以勤,能駕馭各種車輛……今後之志在軍旅。

手稿交與兒子

劉偉民問父親仁安羌戰役決勝之因,劉放吾分析:新38師多為湘兵,招募的兵多是鄰裡鄉親,彼此就像兄弟或父子,感情上互相扶持照顧,打起仗來也是同心同德。當時練兵采取曾國藩治湘軍方式,因此秉承了湘軍的忠義勇精神,作戰不怕死。另外裝備好,當時每排都有一挺輕機關槍及迫擊炮。再就是訓練,按照《陸軍步兵操典》規定,每人每天跑五千公尺;射擊時,每發必中,每三個月進行一次實彈射擊,幾乎所有官兵的命中率都在七成以上。

劉放吾在對兒子打開塵封數十年的仁安羌畫卷的同時,還将他的十幾本日記及講述仁安羌戰役的手稿,如《仁安羌痛殲日寇記——最光榮的一團》一并交給兒子。

日記記錄戰事

日記中也記錄着有關仁安羌戰役的描述。如1953年11月9日日記,劉放吾在火車上與楊振漢追憶仁安羌戰役後的撤退時表示,以當時危險情形言,确較關公過五關為險。

日記中,劉放吾還引用陳陶詩《隴西行》:“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引用該詩背景便是1942年5月22日發出電報時的悲壯心境“劉團今夜渡江,不成功便成仁”。

後代著書紀念

劉放吾的後代定居在美國,次子劉偉民特著書《劉放吾将軍與緬甸仁安羌大捷》以紀念劉放吾,并将緬甸仁安羌大捷的戰史内幕公布于衆。劉偉民在回憶錄中寫到:“1942年4月20日,中國遠征軍在緬甸締造仁安羌大捷。這是清朝中葉以來,中國在境外第一次挫敗日本軍隊的輝煌戰役,而當年領導遠征軍新38師113團,以一團兵力浴血奮戰、立功異域的劉放吾團長,就是我的父親”。

史料索引

一些當事人在寫回憶錄時,因事過境遷難免會有記憶上的錯誤;有些史學工作者照抄他人書上的錯誤記載往往也會産生以訛傳訛的情況。前貴陽《中央日報》戰地記者、現為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的戴廣德先生認為,中國遠征軍第一路副司令長官杜聿明在他的《中國遠征軍入緬對日作戰述略》書中把第113團團長寫成孫繼光是錯的。

近年來,随着中國抗日戰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發現中國遠征軍第113團團長确系劉放吾,而不是孫繼光,更不是“冒牌将軍”林彥章。1994年解放軍出版社出版的三卷本《中國抗日戰争史》、1995年以來軍事科學出版社出版的五卷本《第二次世界大戰史》、2002年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抗日戰争正面戰場作戰記》等書中,都記載有中國遠征軍第113團團長劉放吾在緬甸仁安羌戰役中的戰績。

上一篇:殷一民

下一篇:賈宗超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