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師培

劉師培

北京大學教授
劉師培是江蘇儀征人,1902年中舉,1917年被蔡元培聘為北京大學教授,講授中古文學、“三禮”、《尚書》和訓诂學,兼職北京大學附設國史編纂處。1919年1月,與黃侃、朱希祖、馬叙倫、梁漱溟等成立“國故月刊社”,成為國粹派。1919年11月20日因肺結核病逝于北京,年僅36歲。
    中文名:劉師培 外文名: 别名:(字)申叔,号左盦 民族:漢 出生地:江蘇儀征 畢業院校: 職業:北京大學教授 代表作品: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 主要成就:北京大學教授發起成立“女子複權會”和“社會主義講習會”開創近代中國學術史體 籍貫:江蘇儀征 性别:男

個人簡介

劉師培(1884—1919)

字申叔,号左盦,是劉貴曾之子、劉文淇的曾孫。江蘇儀征人。1884年農曆閏五月初二出生。在母親李汝谖的教授下,他8歲就開始學《周易》變卦,12歲讀完四書五經,并開始學習試帖試,有《水仙花賦》、《鳳仙花詩一百首》等。1897年起開始研究《晏子春秋》。19歲參加南京府試,中第13名經魁。1904年在上海與章炳麟交遊,傾向革命,著有《中國民約精義》,抵制專制。後來與章炳麟發生龃龉,由革命派走向反動派,參加籌安會,為袁世凱陰謀稱帝效力。1917年,蔡元培聘他為北京大學教授。1919年1月,與黃侃、朱希祖、馬叙倫、梁漱溟等成立“國故月刊社”,成為國粹派。1919年11月20日因肺結核病逝于北京,年僅36歲。其主要著作由南桂馨、錢玄同等搜集整理,計74種,稱《劉申叔先生遺書》。

學術成就

劉師培對經學、小學及漢魏詩文皆有精深研究,尤擅骈文。并受西方資産階級進化論思想影響,提出研究中國古代社會的一系列新觀點。主張以字音推求字義,用古語明今言,用今言通古語,通過古文字的結構探究中國“人群進化”之軌迹。又提倡文字改革和使用白話文。劉師培作為經學大師,在繼承《左氏》家學的同時,善于把近代西方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和成果,吸收到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來,開拓了傳統文化研究的新境界,成果很多。他運用進化論思想研究古代社會生活的《論小學與社會學之關系》、《讀書随筆》、《國學發微》、《小學發微補》等,具有開創意義;關于《左傳》的研究成果,有《春秋左氏傳古例诠征》、《春秋左氏傳例略》、《春秋左氏傳答問》、《春秋左氏傳時月日古例考》、《讀左劄記》等。他研究《周禮》所著的《周禮古注集疏》、《禮經舊說考略》、《逸禮考》以及《古書疑義舉例補》、《論文劄記》等,都有較高的學術地位。在日本時,他與章太炎(字枚叔)齊名,當時有“二叔”的說法。他在北京大學時編的《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魯迅先生在1928年時說:“我看過的已刊的書(指中國文學史一類),無一冊好。隻有劉申叔的《中古文學史》倒要算好的,可惜錯字太多。”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的著名演講中,魯迅推薦說:“研究那時的文學,現在較為容易了,因為已經有人做過工作……輯錄這時代文學講座有劉師培的《中國中古文學史》……對于我們的研究有很大的幫助。”同時聲明:“我今天所講,倘若劉先生的書裡已詳的,我就略一點;反之,劉先生所略的,我就詳一點。”其一生著作甚豐,後人輯為《劉申叔先生遺書》,有“著作等身”之譽。

行曆簡

1904年春,劉師培參加開封會試。臨行前,作《留别揚州人士書》,呼籲創辦新式學堂、鼓勵出洋留學。落第回鄉後回揚州,創辦師範學會和協助揚州鄉人出洋留學社,發表《論留學生之非叛逆》,支持學生運動;又作《黃帝紀年論》,提出以黃帝紀年取代封建帝王紀年。秋,參加會試落第,受王無生(字郁仁)的影響,到上海與章太炎、蔡元培、謝無量、陳獨秀等結識,接受革命思想,贊成光複,改名光漢。從此,從事革命活動多年。參與《俄事警聞》、《警鐘日報》和《國粹學報》的編輯工作,積極為《中國白話報》撰稿,用通俗的語言,向民衆宣傳普及革命主張,作《中國民族志》、《攘書》、《中國民約精義》和《匪風集》,并加入中國教育學會、光複會、同盟會、國學保存會等進步組織,參與萬福華行刺王之春行動,成為一名激進的革命黨人。他與何震結婚後,夫婦二人都參加革命活動,被上海革命黨人比作普魯東和索菲亞。

1905年,他參與編輯的《警鐘日報》公開辱罵德國人遭通緝,化名金少甫,逃亡嘉興,協助敖嘉熊處理同盟會溫台處會館事務。

1906年春至蕪湖,與陳獨秀在安徽公學組織嶽王會和黃氏學校,宣傳革命,發展黨人,培養專門從事暗殺的人才。同時編輯出版了《中國文學教科書》、《倫理學教科書》、《經學教科書》和江蘇、安徽、江甯《鄉土曆史教科書》等。

1907年春節,應章太炎等邀請,劉師培夫婦東渡日本,結識孫中山、黃興、陶成章等革命黨人,參加同盟會東京本部的工作,與章太炎等參與民起亞洲和親會,先後發表了《普告漢人》、《悲佃篇》、《辨滿人非中國之臣民》等。6月,受日本無政府主義思潮的影響,劉師培夫婦發起成立“女子複權會”和“社會主義講習會”,創辦《天義報》和《衡報》,宣傳無政府主義和社會主義理論,提倡廢除等級制度,實現人權平等,實行無政府主義。同時,成立“農民疾苦調查會”,征集民謠民諺,反映農民疾苦;組織翻譯《共産黨宣言》和苦魯鮑特金《面包掠奪》、《總同盟罷工》等,在同盟會之外另立旗幟。因為留日期間費用巨大,迫于經濟壓力,加上章太炎拟赴印度學佛,1907年底由何震出面,被端方收買,作《上端方書》,獻“弭亂之策十條”,背叛革命,充當端方暗探。于是組織齊民社,舉辦世界語講習所,并與章太炎關系破裂。加上日本警方監視日嚴,《衡報》因經費困難被迫停辦,于1908年11月全家回國。

1909年,劉師培夫婦在上海充當端方暗探,因出賣張恭,姻弟汪公權被王金發擊斃。于是劉師培公開入幕,為端方考訂金石,兼任兩江師範學堂教習。又拜徐紹桢為師,研究天文曆法。端方調任直隸總督,劉師培随任直隸督轅文案、學部谘議官等職。

1911年随端方南下四川,鎮壓保路運動,在資州被革命軍拘捕。辛亥革命勝利後,由孫中山保釋。後任成都國學院副院長,兼四川國學學校課,講授《左傳》、《說文解字》等,與謝無量、廖季平、吳虞等共同發起成立四川國學會。作《廢舊曆論》等。

1913年6月與南下尋夫的何震沿江北上山西,二人均任友人南桂馨的家庭教師。後由南氏介紹,劉師培投靠閻錫山,任高等顧問。又由閻錫山推薦給袁世凱,任參政、上大夫。

1915年8月,與楊度、嚴複等發起成立籌安會,作《君政複古論》、《聯邦駁議》,為袁世凱稱帝鼓吹。洪憲帝制失敗後,流落天津。

1917年被蔡元培聘為北京大學教授,講授中古文學(即漢魏六朝文學)、《三禮》、《尚書》和訓诂學,兼職北京大學附設國史編纂處。編寫《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受到學術界好評。還與北京大學創辦《國故月刊》,任主編,以“保存國故”與宣傳新文學的《新青年》相抗衡。

1919年1月,與黃侃、朱希祖、馬叙倫、梁漱溟等成立“國故月刊社”,成為國粹派。11月20日因肺結核病逝于北京,年僅36歲。其主要著作由南桂馨、錢玄同等搜集整理,計74種,稱《劉申叔先生遺書》。

主要貢獻

劉師培作為經學大師,在繼承《左氏》家學的同時,善于把近代西方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和成果,吸收到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來,開拓了傳統文化研究的新境界,成果很多。他運用進化論思想研究古代社會生活的《論小學與社會學之關系》《讀書随筆》《國學發微》《小學發微補》等,具有開創意義;關于《左傳》的研究成果,有《春秋左氏傳古例诠征》《春秋左氏傳例略》《春秋左氏傳答問》《春秋左氏傳時月日古例考》《讀左劄記》等。他研究《周禮》所著的《周禮古注集疏》《禮經舊說考略》《逸禮考》以及《古書疑義舉例補》《論文劄記》等,都有較高的學術地位。n

在日本時,他與章太炎(字枚叔)齊名,當時有“二叔”的說法。他在北京大學時編的《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魯迅先生在1928年時說:“我看過的已刊的書(指中國文學史一類),無一冊好。隻有劉申叔的《中古文學史》倒要算好的,可惜錯字太多。”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的著名演講中,魯迅推薦說:“研究那時的文學,現在較為容易了,因為已經有人做過工作……輯錄這時代文學講座有劉師培的《中國中古文學史》……對于我們的研究有很大的幫助。”同時聲明:“我今天所講,倘若劉先生的書裡已詳的,我就略一點;反之,劉先生所略的,我就詳一點。”

劉師培對清初湯斌等人的僞道學也有清醒的認識,使這些以道學之名博取顯宦名位的伎倆曝露于陽光之下:清初湯斌、陸隴其“以僞行宋學”,而“配享仲尼”,從此“僞學之風昌”,把理學稱為“僞學”,還預備專門立有“學案”;魏象樞、李光地等人,“鬻道于虜,炫寵弋榮”;閻若璩、胡渭、毛奇齡,“以博學自鳴”,投靠清廷,“行尤卑”;段玉裁、洪亮吉、孫星衍入仕“以貪黩名”、“嗜利若渴”。n

世界語者n劉師培早年在日本向大杉榮君學習世界語,并在《天義》《衡報》等刊物上宣傳世界語。據說1908年從日本返回上海後,曾大力提倡世界語,建立世界語組織。

著作簡介

《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

【著 者】:劉師培撰程千帆導讀

【叢書名】:《蓬萊閣叢書》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7532528294I.1423

【版次】:01版03次

【開本】:大32開

【裝幀】:平裝

【頁數】:198

【目錄】:

第一課概論

第二課文學辨體

第三課論漢、魏之際文學變遷

第四課魏、晉文學之變遷

第五課宋、齊、梁、陳文學概略

附搜集文章之材料方法

《經學教科書》

【著者】:劉師培

【編譯者】:陳居淵注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44172K.862

【版次】:01版02次

【開本】:大32開

【裝幀】:平裝

【頁數】:288

【目錄】:

前言

第一冊

序例

第一課經學總述

第二課經字之定義

第三課古代之《六經》

第四課西周之《六經》

第五課孔子定《六經》

第六課孔子弟子之傳統(上)

第七課孔子弟子之傳統(下)

第八課尊崇《六經》之原因

第九課兩漢《易》學之傳授

第十課兩漢《尚書》學之傳授

第十一課兩漢《詩》學之傳授

第十二課兩漢《春秋》學之傳授

第十三課兩漢《禮》學之傳授

第十四課兩漢《論語》之傳授附《孟子》、《學》、《庸》

第十五課兩漢《孝經》之傳授附《爾雅》

第十六課三國南北朝隋唐之《易》學

第十七課三國南北朝隋唐之《書》學

第十八課三國南北朝隋唐之《詩》學

第十九課三國南北朝隋唐之《春秋》學

第二十課三國南北朝隋唐之《禮》學

第二十一課三國南北朝隋唐之《論語》學附《孟子》、《學》、《庸》

第二十二課三國南北朝隋唐之《孝經》學附《爾雅》

第二十三課宋元明之《易》學

第二十四課宋元明之《書》學

第二十五課宋元明之《詩》學

第二十六課宋元明之《春秋》學

第二十七課宋元明之《禮》學

第二十八課宋元明之《論語》學附《孟子》、《學》、《庸》

第二十九課宋元明之《孝經》學附《爾雅》

第三十課近儒之《易》學

第三十一課近儒之《書》學

第三十二課近儒之《詩》學

第三十三課近儒之《春秋》學

第三十四課近儒之《禮》學

第三十五課近儒之《論語》學附《孟子》、《學》、《庸》

第三十六課近儒之《孝經》學附《爾雅》

上一篇:何佩瑜

下一篇:阿爾斯蘭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